泰國大城王國是哪個朝代
㈠ 泰國歷史的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4]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范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孟族與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並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即位後,成立卻克里王朝,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並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發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佔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柬埔寨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㈡ 泰國的大城王朝相當於中國的什麼時代
大城王朝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國的明朝正是泰國大城王朝的初期至中後期,是中國文化廣泛而深入傳播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國的文化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豐富了泰國本地信仰體系,促進了泰國對外貿易的開放發展
㈢ 泰國王朝先後經歷了哪幾個王朝
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公元1356年)-大城王朝 (1350~1767)- 吞武里王朝(1767~1782)-曼谷王朝 共計4個王朝。更多的詳細內容可以自行搜索網路
㈣ 泰國何時建國的,當時情況如何
金曼谷餐廳 朝陽區亞運村安定門路1號奧體中心羽毛球館內 城東北區
非常泰 朝陽區新源西里東街甲10號 檸檬葉子泰式概念火鍋 朝陽區霄雲路15號
紫天椒 東三環東路新源里南小街8號 城東區
愛曼谷 朝陽區建外SOHO七號樓0719
薩瓦迪卡 建外SOHO七號樓0719 KAFFU 朝陽區工體西路7號
日壇泰餐 朝陽區日壇公園西南角
風蘭泰式餐廳 朝陽區光華西里5號
泰國利泰酒樓(三里屯) 朝陽區北三里屯
金濤灣 朝陽區光華路甲9號世貿國際公寓D座1層
金象東方餐廳(三里屯) 朝陽區三里屯酒吧街北里7號樓 金象東方餐廳(寶辰) 東城區建內大街18號寶辰飯店4層 泰華情泰國餐廳 朝陽區幸福一村甲55號
燕尾蝶泰餐吧 三里屯南路甲58號 為人民服務 三里屯西五街1號
粉酷 三里屯南路6號 泰辣椒餐廳 雅寶路1號凱威大廈1層 泰妃苑 建國門外大街3號京倫飯店內
香港金象苑泰國菜館 建國門外大街23號
荷花泰式餐廳(國貿) 國貿商城西樓SB124A
檸檬葉 建國門外大街17號(友誼商店東門北)
泰和宮餐廳 朝陽區建華南路11號 城西北區
泰合院 海淀區萬泉河路街心花園內萬泉河橋向北100米
粟庫泰泰式文化餐廳 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6號中電信息大廈2層(友誼賓館對面,數碼大廈旁邊)
金曼谷餐廳
泰國菜沒有川菜辣,也沒有粵菜的鮮美,但嘗起來味道獨特,好像泰國的風情一樣,永遠吸引著閑情逸致的人們。
位於亞運村奧體中心羽毛球館內的金曼谷餐廳,是一家以經營正宗泰國菜為主的中、港、泰合資餐廳。這里聘有4名泰國一級廚師,總廚師來自泰國華人最多的清邁。加之主要原材料全部運自泰國本地,因此這里的泰式炸蝦餅、腌粉絲、辣汁燒魚、咖喱炒蟹等特色泰菜,不僅味道正宗,而且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店內有烤香的香蘭葉茶,這在北京的泰餐廳是不多見的。它是用泰國特產香蘭葉加一些輔料,熬制而成的。飲用時,可視個人口味加適當的糖漿。初入口時,烤香濃郁,繼而轉為滿口清香。香蘭葉烤雞,同樣使用了香蘭葉,將腌制過的雞肉包入其中,烤制後,雞肉中滲入了香蘭葉的清香,肉嫩,味濃。
「金曼谷」的蝦餅頗為與眾不同,僅從外形看就很特別,不似其他蝦餅的扁平,而是胖嘟嘟的,一副很松軟的模樣,入口則感肉韌,蝦味濃郁。
基本上每家泰餐廳都備有沙爹肉串,「金曼谷」也不例外,分雞肉、豬肉、牛肉三種,肉串本身已被腌制,而在上火烤的同時,仍然會不時地刷上沙爹醬,以保證甜鹹的味道充分滲入肉中。
金曼谷餐廳的設計出自香港名家之手,獨具特色的屋中屋包間、沖天椰子樹以及各種泰國工藝品點綴其間,更讓人有置身泰國的感受。據說,這里的價位是目前京城泰餐廳中最合理的,三菜一湯外配主食與甜品的雙人套餐不足百元。
㈤ 泰國歷史,想從古代開始了解,直到現在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布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6]。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泰國古稱暹邏,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依據元史記載,元代(自公元1277至1368年)暹邏巨象及萬物進貢。元帝嘉許她的歸順,獎賜中土珍品,而元廷也遣使暹邏宣慰三次,關系良好。
公元1350年,泰族一名叫拉瑪鐵菩提的酋長,在湄南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崛起,甚至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而建立王國,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緬甸海岸的頓遜區均為所有。拉瑪鐵菩提王死於1369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年。洪武十年(1377年)暹邏王子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明太祖大喜,令禮部員外郎王恆,頌賜暹邏國王大印,並贈世子衣幣及路費。自此以後,阿瑜陀耶王朝始稱暹邏。洪武廿八年,昭祿群膺又遣使朝貢,並告父喪。太祖命中官前往致祭赦世子嗣繼王位,賜賞有加。
明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
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仍的。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當時,東南亞各地已有華人商賈,居處其間。隨鄭和南下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國周千里,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板,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扎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加以錦綺壓腰。出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
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友好往來。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與清朝的宗藩關系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800年的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的歷史分為五個主要的時期
㈥ 泰國皇帝世系表
一、帕鑾王朝(1238年—1438年)
1、室利·膺沙羅鐵(Pho Khun Sri Indraditya)1238年—1279年
2、班孟(Pho Khun Ban Mueang)1279年
3、蘭甘亨大帝(Pho Khun Ram Khamhaeng)1279年—1298年
4、樂泰(Phaya Loethai)1298年—1323年
5、威南童(Phaya Nguanamthom)1323年—1347年
6、曇摩羅闍一世·立泰在(Phaya Lithai)1347年—1368年
7、曇摩羅闍二世·盧泰(Phaya Leuthai)1368年—1399年
8、曇摩羅闍三世·賽盧泰(Phaya Saileuthai)1400年—1419年
9、曇摩羅闍四世(Phaya Borommapan)1419年—1438年
10、阿瑜陀耶王國(Kingdom of Ayutthaya)
二、第一烏通王朝(1350年—1370年)
1、烏通王拉瑪鐵菩提一世(Somdet Phra Chao Uthong)1350年—1369年
2、拉梅萱(Somdet Phra Ramesuan)1369年—1370年
三、第一素攀那蓬王朝(1370年—1388年)
1、波隆摩羅闍一世(Borommarachathirat I)1370年—1388年
2、東蘭(Thong Lan)1388年,波隆摩羅闍一世之子
四、第二烏通王朝(1388年—1409年)
1、拉梅萱(Somdet Phra Ramesuan)1388年—1395年
2、羅摩羅闍(Rama Ratcha)1395年—1409年
五、第二素攀那蓬王朝(1409年—1569年)
1、因陀羅闍/帕納卡粦陀羅闍(Intha Racha I)1409年—1424年
2、波隆摩羅闍二世/三披耶王(Borommarachathirat II)1424年—1448年
3、波隆摩·戴萊洛迦納(Boromma Trailokanat)1448年—1488年
4、波隆摩羅闍三世(Borommarachathirat III)1488年—1491年
5、拉瑪鐵菩提二世(Ramathibodi II)1491年—1529年
6、波隆摩羅闍四世(Borommarachathirat IV)1529年—1533年
7、叻沙達(Phra Ratsadathirat)1533年
8、帕猜羅闍(Phra Chairacha)1534年—1546年
9、蓋法(Keowfa)1546年—1548年
10、坤哇拉旺沙(Khun Worawongsathirat)1548年
11、摩訶·查克臘帕(Maha Chakkraphat)1548年—1564年
12、馬欣(Phra Mahinthra)1564年—1569年
六、素可泰王朝(1569年—1629年)
1、摩訶·達摩羅闍(Maha Thammarachathirat)1569年—1590年7月29日
2、納黎萱大帝/帕那萊(Somdet Phra Naresuan,Phra Naret)1590年7月29日—1605年4月7日
3、厄迦陀沙律(Somdet Phra Ekathotsarot)1605年4月25日—1620年
4、西騷哇帕(Somdet Phra Si Saowaphak)1620年
5、因陀羅闍二世·頌曇(Somdet Phra Songtham)1620年—1628年
6、策陀二世(Somdet Phra Chetthathirat II)1628年—1629年
7、阿滴耶旺(Phra Athittayawong)1629年
七、巴沙通王朝(1630年—1688年)
1、巴沙·通(Somdet Phra Chao Prasat Thong)1629年—1656年
2、昭發猜(Somde Chao Fa Chait)1656年
3、室利·素曇瑪羅闍(Somdet Phra Si Suthammaracha)1656年6月—1656年10月26日
4、那萊大帝(Somdet Phra Narai)1656年10月26日—1688年7月11日
八、班普鑾王朝(1688年—1767年)
1、帕碧羅闍(Somdet Phra Phetracha)1688年—1703年
2、帕昭·素(Somdet Phra Suriyenthrathibodi)1703年—1709年
3、帕昭·泰沙(Somdet Phra Chao Yu Hua Thai Sa)1709年—1733年
4、波隆摩閣(Somdet Phra Chao Yu Hua Boromakot)1733年—1758年
5、烏通奔(Somdet Phra Chao Uthumphon)1758年—1796年
6、波隆羅闍五世·厄伽陀(Somdet Phra Chao Ekkathat)1758年—1767年
九、吞武里王朝(1767年—1782年)
1、鄭信大帝(Somdet Phra Chao Taksin)1767年11月6日—1782年4月6日
十、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1782年—今)
1、昭批耶卻克里/拉瑪一世(Chao P'ya Chakri,Rama I)1782年4月6日—1809年9月7日
2、依剎羅頌吞/拉瑪二世(Isara Sunt'orn,Rama II)1809年9月7日—1824年7月21日
3、策陀/拉瑪三世(Nangklao,Rama III)1824年7月21日—1851年4月2日
4、蒙固/拉瑪四世(Mongkut,Rama IV)1851年4月2日—1868年10月1日
5、朱拉隆功/拉瑪五世(Chulalongkorn,Rama V)1868年10月1日—1910年10月23日
6、哇棲拉兀/拉瑪六世(Vajiravudh,Rama VI)1910年10月23日—1925年11月25日
7、巴差鐵朴/拉瑪七世(Prajadhipok,Rama VII)1925年11月25日—1935年3月2日
8、阿南塔·瑪希敦/拉瑪八世(Ananda Mahidol,Rama VIII)1935年3月2日—1946年6月9日
9、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Bhumibol Alyadej,Rama IX)1946年6月9日—2016年10月13日
10、瑪哈·哇集拉隆功/拉瑪十世(Maha Vajiralongkorn,Rama X)2016年12月1日—今
(6)泰國大城王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國王資料:
1、拉瑪一世
拉瑪一世(1737年—1809年),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1809年),原名通鑾。
又稱為昭披耶卻克里(Chao P'ya Chakri),謚號帕佛陀約華朱拉洛(P'ra P'utt'a Yot Fa Chulalok),漢名鄭華。
拉瑪之父來自泰國貴族家庭,而其母名字叫Daoreung具有部分華人的血統。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鄭信因近衛軍發動政變被迫退位,昭批耶卻克里將軍率軍從柬埔寨前線回歸平叛即位,在登基第二天下令處死鄭信。
十一年,昭批耶卻克里入貢,進表自稱為信之子鄭華。清廷信之,封為暹羅國王。
2、拉瑪二世
拉瑪二世(Rama II,1767年2月14日—1824年7月21日),泰國國王,依剎羅頌吞(Isara Sunt'orn)。
1809年—1824年在位,謚號帕佛陀洛羅那帕萊(P'ra P'utt'a Loat La Nap'alai),進貢稱鄭佛,是暹羅國的國王。
3、拉瑪三世
拉瑪三世,泰國國王,策陀皇子(Prince Jett'a),1824年—1851年在位,謚號帕喃格勞(P'ra Nang Klao),進貢稱鄭福。
拉瑪三世策陀王子,謚號帕喃格勞,1824年—1851年在位,中國史書稱鄭福。他於1787年3月31日出生於吞武里老王宮,取名「孟昭策陀」(「孟昭」既國王之孫,當時一世王還在位),是二世王與麗妃的兒子。
道光四年,鄭佛在位十五年。傳位策陀皇子,五年遣使入貢請封,自稱鄭福。鄭福在位期間遣使入貢凡五次。
4、拉瑪四世
本名蒙固(英文:Mongkut,1804年10月18日—1868年10月18日)是泰國國王拉瑪四世(Rama IV),向清廷進貢時稱鄭明,拉瑪二世之子,1851年到1868年在位。
主要成就是命令貴族改變服飾;創建小乘佛教正法派 。
5、拉瑪十世
泰王拉瑪十世(泰文:รัชกาลที่๑๐);1952年7月28日―,本名:瑪哈·哇集拉隆功(1952年7月28日―),中文名鄭冕。
現任泰國國王,卻克里(曼谷王朝)的第10位國王,稱拉瑪十世。
哇集拉隆功是泰國拉瑪九世王普密蓬·阿杜德和詩麗吉王後唯一的兒子,泰國皇家空軍上將,皇家禁衛軍第一師禁衛團團長,1972年被立為王儲。
曾經常代表普密蓬出席一些重要的國事活動和慶典,協助處理日常事務,並兩次訪華。喜歡詩歌和足球運動。
當地時間5月4日上午,泰國瑪哈哇集拉隆功國王的加冕典禮在首都曼谷大王宮隆重舉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國國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拉瑪一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拉瑪二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拉瑪三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蒙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瑪哈·哇集拉隆功
㈦ 泰國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7)泰國大城王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㈧ 泰國在古代被稱作什麼
泰國古稱暹羅國。泰國古稱暹羅,先民原居住在中國雲南一帶,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拿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紀西方列強來到泰國,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沖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范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范圍,以西為英國勢力范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39年改名泰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布:「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國,在經濟、軍事等有親切關系。在東南亞地區泰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該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始創國之一,同時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㈨ 泰國有怎樣的歷史
泰國舊稱暹羅,遠古時期就有人在這片土地繁衍,泰國即泰人之國,因其民族為泰族而得名,泰族最早是從現在中國南部地區的雲南遷來的,與中國的傣族、寮國的老族、緬甸的撣族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公元初年,今泰國北部和中部出現了一些獨立的小國。從8世紀到13世紀,現在的泰國南部隸屬馬來——印度尼西亞三佛齊(Srivijaya)王國,公元7世紀至11世紀,高棉王國及其文化曾影響了泰國除最北部和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最北部的蘭納泰王國在其鼎盛時則統治了緬甸和寮國部分地區,於1558年歸屬緬甸。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1356年),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大城時期的417年間(公元1350—1767年),泰國歷經了34代王朝,確立了君主政體,這是泰國制度形成的關鍵時期。從16世紀起,泰國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滅亡。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1946年6月,拉瑪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繼位,即現任國王,也是當今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君主。1949年改名為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在東南亞國家中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面積約51萬平方千米,與法國面積相近,其西部、北部和緬甸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區域,即北部山區的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東北部地區最為貧困,以種植水稻為主,經常遭受洪澇和乾旱;中部地區為土壤肥沃的平原;北部地區富庶,被高山環繞;南部地區擁有較長的海岸線,以漁業為主,以旅遊業為輔。泰國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其地貌特徵、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