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和泰國哪個國家在東歐
① 世界各國分別屬於哪個洲
亞洲: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汶萊、東帝汶、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 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歐洲:冰島、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俄羅斯;
非洲: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布)、剛果(金)、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
北美洲:巴哈馬、貝里斯、美國、巴貝多、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薩爾瓦多、格瑞那達、瓜地馬拉、宏都拉斯、海地、牙買加、聖露西亞、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多米尼加、多米尼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安地卡及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波多黎各;
南美洲: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巴西;
大洋洲:澳大利亞、諾魯、萬那杜、馬紹爾群島、湯加、紐西蘭、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斐濟、薩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帛琉、斐濟。
② 哪些國家是屬於 北美洲、歐洲、東南亞、南亞、中東
北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歐洲南歐:指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南面和東面臨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西瀕大西洋。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的一部分、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安道爾和葡萄牙。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北歐:指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歐洲部分;東南亞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南亞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中東國家包括:巴勒斯坦 Palestine 以色列Israel 伊拉克Iraq 科威特 eit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敘利亞 突尼西亞 黎巴嫩 巴林 islands 卡達cartel門 Yemen 阿曼 Oman 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 阿爾及利亞 Algeria 埃及 Egypt 約旦 Jordan 土耳其 Turkey 塞普勒斯 Cyprus 蘇丹 Sudan 迪拜 Du 利比亞 Libya 摩洛哥 Morocco 阿拉伯 Arabia 索馬里 Somali 葛摩 Comorin 阿富汗 Afghanistan 阿布扎比 吉布地
③ 東歐、東盟、南聯盟、北約代表哪些國家
東盟是東南亞聯盟的簡稱,原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等組成,後來擴大了范圍,比如中國、印度等,東歐指的是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北約是指英法、德等國家建立的軍事聯盟,南聯盟是南斯拉夫聯盟的簡稱,由黑山、波斯尼亞等組成,但是現在這些國家已經獨立了
④ 哪些國家是屬於 北美洲,歐洲,東南亞,南亞,中東
1、北美洲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拿馬,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米尼加,哥斯大黎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尼加拉瓜。
2、歐洲
北歐: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 法羅群島(丹);
東歐: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
中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
南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墨塞哥維那、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
3、南亞
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
4、東南亞
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5、中東
西亞:
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聯酋、阿曼、卡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葉門和塞普勒斯。
北非:
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4)加拿大和泰國哪個國家在東歐擴展閱讀:
民族宗教
中東地區的人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生活在西亞地區的穆斯林主要屬於四個民族,即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在這四個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國家,分別是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和伊朗。土耳其人只有一個國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個國家伊朗。
阿拉伯人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敘利亞、約旦、葉門、阿曼、埃及、卡達、巴林等很多國家。
⑤ 東歐屬於哪個洲哪個國家
東歐就是歐洲東部,有好幾個國家組成的。(烏克蘭,波蘭,一帶)
⑥ 美國,泰國,加拿大,法國哪個國家在東歐
法國
⑦ 哪些國家在歐洲屬於東歐國家
歐洲的東部地區在地理上的范圍大部分是俄羅斯、烏克蘭、 白俄羅斯、立陶宛等前蘇聯地區的國家。但受到二戰後國際政治 經濟局勢的影響,通常所說的東歐地區,還包括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地區的國家,人們也習慣於將這些國家歸入東歐的范圍來講,而將這之外的其他國家泛稱為「西歐」。東歐地區地勢比較平坦,以平原地形為主。歷史文化的發展自成體系,顯出了歐洲又一類截然不同的地方文化。
俄羅斯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白俄羅斯 → 烏克蘭 → 捷克 → 斯洛伐克 → 波蘭 → 匈牙利 → 羅馬尼亞
→ 保加利亞 → 摩爾多瓦 → 斯洛維尼亞 → 克羅埃西亞 → 馬其頓 →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 塞爾維亞和黑山
經濟發達的國家幾乎沒有.
⑧ 在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南歐、西歐、中歐、北歐、東歐這11個地區分別有哪些國家
我國的標准:
東亞: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東南亞: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中亞: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
南亞:阿富汗,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不丹(註:阿富汗原本是西亞的,現在變為南亞了)
西亞: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以色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北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北歐: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
西歐:英國、法國、愛爾蘭、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摩納哥
中歐:瑞士、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列支敦斯登、匈牙利
東歐: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
南歐: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洛維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希臘、保加利亞
聯合國標准:
東亞: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東南亞: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中亞: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
南亞:伊朗,阿富汗,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不丹
西亞: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以色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北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北歐:冰島、挪威、丹麥、瑞典、芬蘭、英國、愛爾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西歐: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摩納哥、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
中歐:聯合國沒有中歐標准
東歐: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
南歐: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洛維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阿爾巴尼亞、希臘
⑨ 西北歐中南歐和東歐分別包括哪些國家
歐洲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歐洲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並且逐漸發展出城邦文化。來自馬其頓的亞力山大大帝並曾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5世紀,伯羅奔尼撒戰爭過後,古希臘走向衰落。
概論 繼希臘後,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爾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7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 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國王,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國極盛時期的韁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但到後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尤其中東歐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源起於中國北方阿爾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擊敗的漢藏語系阿爾泰人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代表東亞人稱雄於世界的歐亞貿易交接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之要沖!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編輯本段史前歷史
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在現代人類——智人出現後從非洲移居至歐洲。最早的歐洲人骨骼發現於喬治亞達馬尼斯,距今180萬年。最早的生物學上的現代歐洲人出現於公元前3 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爾干已有定居點的痕跡。中歐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達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歐洲最早的大規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義大利卡莫尼卡河谷就開始有了卡慕尼文明,留下了歐洲最多的超過35萬幅的壁畫。 歐洲的銅器時代,也叫青銅時代,是一段變化和混亂交錯的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亞民族大舉遷徙和入侵歐洲。主流學者認為他們是原始印歐人,但是也有幾種有爭議的其他看法。其他現象包括巨石崇拜的轉播發展,經濟上首次出現明顯的階級差別,以及與此相關的在巴爾乾地區的第一個已知的君主制政權。歐洲第一個著名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是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以及隨後的希臘鄰近地區的邁錫尼文明,始於公元前2千年早期。 雖然早在公元前1100年愛琴海地區的人就懂得使用鐵器,但是直到公元前800年該技術還沒有傳播到中歐,除了石器時代的陶器群文化進化而來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之外。很可能是這項技術的優越性使得印歐人不久之後明顯在義大利和伊比利亞站穩了腳跟,足跡深入這兩個半島(羅馬建立於公元前753年)。
編輯本段古典時代
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影響十分明顯地表現在當代歐洲的語言、思想、法律和思維方式中。古希臘是一群城邦的集合,從中發展出了早期的民主制度。雅典是最強大的和最發達的城市,從伯里克利時代開始就是知識的搖籃。公民論壇進行國家政策的辯論和立法,最著名的古典哲學家們從中產生,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者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作為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亞歷山大的軍事成就把希臘文化和知識一直傳播到印度河邊。但是在布匿戰爭中戰勝迦太基強大起來的羅馬共和國在這一地區崛起。希臘文明傳承到了羅馬文化中,雅典本身也被歸入元老院和羅馬人民(SPQR)的旗下。羅馬從阿拉伯一直擴張到不列顛尼亞。公元前44年當羅馬到達全盛時,領導人尤利烏斯·凱撒被懷疑破壞共和,意欲獨裁而遇刺身亡。在隨後的混戰中,屋大維篡奪了權力,收買了羅馬元老院。宣布共和國重生的同時,他實際上開始了羅馬國家從一個共和國到一個帝國——羅馬帝國的轉變。
古希臘
希臘文明是一群城市國家——城邦(最重要的有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科林斯和敘拉古)的集合,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最強大的城邦——雅典,通過雅典貴族克里斯提尼發明的一種早期的直接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雅典公民獨立自行投票表決立法和行政議案。這里誕生 了蘇格拉底,公認的西方哲學奠基人之一。蘇格拉底還發明了蘇格拉底法,或稱反詰法——一種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方法,提出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個人回答,鼓勵對問題進行更基礎深入的思考。因為這種哲學,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罪名是「蠱惑雅典的青年人」,以及他的討論與當時的宗教信仰不相容。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是柏拉圖學院的建立者。他在作品中記錄了這一幕,並且繼續下去發展出了它自己的獨特哲學——柏拉圖哲學。希臘各城邦在黑海、地中海、小亞細亞、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的大希臘沿岸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5世紀向東部的擴張受到了來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反擊。在希波戰爭中,希臘城邦結成了聯盟,並在普拉蒂亞戰役中戰勝波斯帝國,擊退波斯人的入侵。希臘各城邦結成了提洛同盟繼續與波斯戰斗,但是雅典在聯盟中的領導地位促使斯巴達組織了針鋒相對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兩個聯盟之間為希臘的領導權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聯盟獲勝。對於隨後的斯巴達霸權的不滿導致了科林斯戰爭爆發,底比斯領導的聯盟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擊敗了斯巴達。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戰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波斯、埃及和印度,也得到了這些國家的更古老的知識,開創了一個被稱為希臘化時代的新的發展時期。亞歷山大逝世於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國分裂成許多希臘化文明國家。
羅馬的興起
許多希臘的知識被羅馬吸收,它利用敵人的不團結從義大利向外擴張,唯一真正對羅馬的崛起的挑戰來自 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迦太基, 它被擊敗在公元前3世紀,這一事件標志羅馬統治的開始。羅馬首先被國王統治,後來是元老院共和(羅馬共和國), 最後在公元前1世紀成為帝國,受奧古斯都和繼任的獨裁者們的統治。羅馬帝國勢力在地中海,控制著沿岸所有國家。它的北部邊界是萊茵河和多瑙河。在皇帝圖拉真 (公元2世紀)統治時,帝國領土達到了最大,控制著近似5,900,000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包括不列顛, 羅馬尼亞和部分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帶來了和平,文明和中央政府對治下領土有效的管理,但是在3世紀一連串的內戰消弱了它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在4世紀,皇帝戴克理先和君士坦丁把國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雖然戴克里先殘酷迫害基督徒,但是君士坦丁還是於313年在米蘭敕令中宣布停止國家支持的對基督教的迫害,從而為帝國之後於380年將基督教作為國教埋下伏筆,使天主教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組織。
古典時代晚期和民族大遷徙時代
君士坦丁大帝312年在拉布蘭旗下收復羅馬之後,馬上於313年簽署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此外,君士坦丁正式地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希臘城市拜占庭,並將後者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之城)。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同時他也是最後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從此之後,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以拉文那為中心,東羅馬帝國(後被稱為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羅馬不斷受到日耳曼部落的掠奪(見:民族大遷徙),並在476年最終陷落於赫魯利人首領奧多亞塞之手。羅馬的權威在西部完全喪失,西部省份很快變成了一群日耳曼王國的拼湊集合。但是羅馬城在羅馬天主教教會的監管之下,仍然是知識的中心,在西歐很大程度保留住了羅馬的經典思想。同時,在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成功地將所有的羅馬法法典化成為《民法大全》(529-534)。在6世紀中,東羅馬帝國捲入了一系列致命的沖突之中,首當其沖的是與波斯薩珊帝國(見羅馬-波斯戰爭)的戰爭,隨後是新興的伊斯蘭教哈里發帝國(四大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的進攻。至650年,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省已經落入穆斯林軍隊之手,倭馬亞王朝隨後在7世紀和8世紀分別征服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南部(見穆斯林佔領時期)。 在西歐,一種新的政治結構正在形成: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權力真空之下,當地建立起了平民和他們耕種的土地之間的等級制度。地主收取什一稅,並向當地的領主效忠。什一稅用於支付國家財政和戰爭支出。這就是封建制度,新的領主和國王不斷出現,其中最偉大的是法蘭克人的統治者查里曼大帝。800年,查里曼作為大片領土的征服者,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有效地加強了他在西歐的權力地位。查里曼的王朝是一個新的西歐日耳曼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標志。在其國界之外,新的力量也在積聚。基輔羅斯公國在封疆擴土,大摩拉維亞在日益成長,而盎格魯人和薩克遜人則忙於保家戍邊。
羅馬帝國的衰落
羅馬帝國不斷收到來自北歐的襲擊,而羅馬最終於476年陷落。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向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塞投降。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中認為羅馬人墮落了,喪失了公民的美德。吉本說相信死後可享永生的基督教使人懶惰與冷漠,至今仍然如此。格倫·布沃肖克評論說:「從18世紀以後,我們對羅馬衰亡耿耿於懷:它被看作是所有已知的衰落的原型,而且因此成為我們擔憂自身的象徵。」它仍然是最大的歷史謎團之一,傳統上擁有龐大的研究學者隊伍。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時期如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395狄奧多西一世(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政治統一)逝世,406年日耳曼人在羅馬軍團撤回義大利阻擋亞拉里克一世時跨過萊茵河,408年斯提利科去世,以及隨後的西羅馬軍團瓦解,565年最後一位嘗試收復西羅馬的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以及632年伊斯蘭教入侵。很多學者堅持認為比起「衰亡「來這些變化更適合被描述成一次復雜的轉變。隨著時間流逝關於羅馬帝國為何衰亡或者是否真的衰亡了提出了很多理論。
編輯本段中世紀
中世紀一般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算起,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鄂圖曼土耳其攻陷為止。有些學者認為應該更早或者更晚。西羅馬帝國滅亡導致西歐政治體制崩潰,但確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基督教統治結構。基督教神權超越世俗政治權力。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西歐再次形成一個暫短政治統一時期,但是查理曼死後,他的後代將帝國瓜分,西歐重新陷入分裂。1054年,東西方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與東正教。從11世紀末期開始,天主教西歐對穆斯林世界進行了長達2個世紀之久的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天主教的神性受到質疑,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首先在義大利萌發。 社會學家稱中世紀是封建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最先出現在義大利北方的自治城市經濟中。中世紀見證了北歐和西歐第一次大規模城市化的過程。許多現代歐洲國家把自己國家的起源追溯到中世紀的重大事件。現代歐洲的政治疆界在很多方面是這一混亂時期的軍事和王朝政治的產物。
中世紀早期
中世紀早期跨度大約為從公元500年至1000年的五百年之間。在此期間,歐洲的大多數地區基督教化,緊隨羅馬淪陷和9世紀法蘭克帝國建立後的歐洲大陸卡洛林文藝復興其後的就是「黑暗時代」。與崛起的穆斯林世界發達的貿易車隊,或者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宋朝相比,歐洲仍然蠻荒落後。公元1000年君士坦丁堡已有30萬人口,而羅馬當時僅剩3 5000人口,巴黎僅有2萬人口。伊斯蘭世界卻擁有一打從西班牙科爾多瓦到中亞的大型城市,前者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擁有45萬人口。
拜占庭之光
很多人認為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是第一個「拜占庭皇帝」。是他於公元324年把帝國首都從尼克美狄亞遷到拜占庭,並把後者重建為君士坦丁堡,也稱Nova Roma(「新羅馬」)。羅馬城本身從戴克里先治下開始就不再作為帝國首都。有人把帝國的起源追溯到狄奧多西一世統治時(379年-395年)和基督教正式取代羅馬異教,或者從他395年去世時東西方政治永久性分裂算起。其他人將其定為之後的476年,傳統上認為的最後一個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時,只剩下東方希臘化地區的皇帝作為帝國的唯一權威。也有人認為是希拉克略在位時(約620年)的帝國改組,拉丁文的頭銜和使用被正式改為希臘文。無論如何,這種轉變是逐漸的,至330年君士坦丁在他的新首都舉行落成典禮時,希臘化和不斷深入的基督教化已經開始。一般認為帝國於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後滅亡。 公元541-541年,全國流行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折磨著拜占庭帝國,包括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據估計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億人喪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間的歐洲人口減少約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封建基督教王國
神聖羅馬帝國於約800年法蘭克人的國王查里曼被教皇加冕為皇帝時開始崛起。他的帝國立足於法國、低地國家和德國,擴張至現代的義大利、下薩克森、波西米亞、匈牙利和西班牙。他和他的父親得到了教皇的暗中支持,因為後者想獲得對抗倫巴第人的資本。正式地說來教皇是拜占庭帝國的臣屬,但是拜占庭皇帝沒有(也不能)進行任何對抗倫巴第人的行動。 在東方,突厥裔的保加爾人於681年建立保加利亞,成為第一個斯拉夫國家。強大的保加利亞帝國是幾個世紀中與拜占庭爭奪巴爾干控制權的主要對手,在9世紀成為了歐洲斯拉夫地區的文化中心。兩個國家大摩拉維亞和基輔羅斯在9世紀的東、西斯拉夫地區分別崛起。在9世紀後期與10世紀北歐和西歐感到了迅速崛起的維京人的力量和影響,他們使用他們發達的航海船隻如長船等飛速地、有效率地掠奪、買賣、征服和殖民。東亞裔的匈牙利人掠奪了歐洲大陸,佩切涅格人席捲了東歐,而阿拉伯人掠過南歐。在10世紀中歐建立了幾個獨立王國,如波蘭和匈牙利王國。匈牙利人停止了掠奪,主要的民族國家也包括了巴爾乾的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直到1000年的時期中,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從而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
中世紀鼎盛時期
沉睡在黑暗時代的歐洲被新的教會危機所震動。1054年一場不可調解的宗教分裂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尚存的基督教派別之間產生。 在11、12和13世紀的中世紀鼎盛時期,歐洲人口大量增長,帶來了與前一時期相比巨大的社會著政治變革。至1250年強健的人口增長極大地刺激了經濟,使其達到了19世紀之前再未重現的高度。 從約1000年開始,西歐經歷了最後的野蠻人入侵,政治上更為穩定。維京人在英倫三島、法國和其他地區定居,北歐基督教王國在他們的斯堪的納維亞故鄉也發展了起來。馬扎爾人在10世紀停止了擴張,至1000年,信仰基督教的中歐匈牙利王國被承認。除了短時期的蒙古人入侵之外,主要的野蠻人入侵都停止了。 在11世紀,阿爾卑斯山北部的人口開始移居至新的土地,某些在羅馬帝國末期回歸到野蠻狀態。在被稱為「大清除」的時期中,歐洲大量森林和沼澤被開辟為耕地。在同一時期移民也越過了傳統的法蘭克帝國邊界,到達了新的東歐前沿,越過易北河,在此過程中將德意志疆域擴大了三倍。十字軍在累范特建立了歐洲殖民地,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被摩爾人征服,諾曼人在義大利南部殖民,這些都是主要的人口增長和移居模式。 中世紀鼎盛時期產生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學術、宗教和藝術傑作。這個時期經歷了西歐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義大利城市國家的興盛。仍然有強大實力的羅馬天主教會號召全歐洲的軍隊參加一系列的對佔領聖地的塞爾柱突厥人沉睡在黑暗時代的歐洲被新的教會危機所震動。1054年一場不可調解的宗教分裂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尚存的基督教派別之間產生。 在11、12和13世紀的中世紀鼎盛時期,歐洲人口大量增長,帶來了與前一時期相比巨大的社會著政治變革。至1250年強健的人口增長極大地刺激了經濟,使其達到了19世紀之前再未重現的高度。 從約1000年開始,西歐經歷了最後的野蠻人入侵,政治上更為穩定。維京人在英倫三島、法國和其他地區定居,北歐基督教王國在他們的斯堪的納維亞故鄉也發展了起來。馬扎爾人在10世紀停止了擴張,至1000年,信仰基督教的中歐匈牙利王國被承認。除了短時期的蒙古人入侵之外,主要的野蠻人入侵都停止了。 在11世紀,阿爾卑斯山北部的人口開始移居至新的土地,某些在羅馬帝國末期回歸到野蠻狀態。在被稱為「大清除」的時期中,歐洲大量森林和沼澤被開辟為耕地。在同一時期移民也越過了傳統的法蘭克帝國邊界,到達了新的東歐前沿,越過易北河,在此過程中將德意志疆域擴大了三倍。十字軍在累范特建立了歐洲殖民地,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被摩爾人征服,諾曼人在義大利南部殖民,這些都是主要的人口增長和移居模式。 中世紀鼎盛時期產生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學術、宗教和藝術傑作。這個時期經歷了西歐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義大利城市國家的興盛。仍然有強大實力的羅馬天主教會號召全歐洲的軍隊參加一系列的對佔領聖地的塞爾柱突厥人(土耳其人先祖)進行的十字軍東征------開創了西方殖民史上的先河。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重新發現啟發了托馬斯·阿奎那和其他思想家發展起經院哲學。在建築學上,很多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在這一時期建造或完成建造。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重新發現啟發了托馬斯·阿奎那和其他思想家發展起經院哲學。在建築學上,很多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在這一時期建造或完成建造。
教會分裂
1054年教皇利奧九世堅持在五人團中擁有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三個席位,東西基督教會大分裂由此迸發。從八世紀中期起,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伊斯蘭世界的入侵面前不斷縮小。安條克於1045年被拜占庭奪回,但是羅馬帝國的西方繼承者們宣稱擁有對亞洲和非洲失落的席位擁的權力和責任。教皇利奧維護西方一直習以為常的尼西亞信經中的和子說,引起了更大的爭議。今天的東正教認為在第四次大公會議上通過的第28條教規明文規定了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互相平等。東正教還認為羅馬主教的權威只限於他自己的主教轄區,在主教轄區之外不具有任何權威。教會分裂還有其他較為次要的因素,包括聖餐禮的方式不同。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分裂之後拉丁語和希臘語世界失和,達幾個世紀之久。 進一步的變革在歐洲的權力重新分配之中開始進行。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入侵英格蘭。諾曼人入侵由於若干原因在英格蘭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引入一批諾曼貴族,將英格蘭和歐洲大陸更緊密地連接起來,因此減弱了斯堪的納維亞的影響。它建立了歐洲最強大的王朝,創造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政府系統。另外,基於島國,英格蘭發展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貿易關系遍布全球。包括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與許多關鍵的海上戰略據點如百慕大、蘇伊士、香港以及,特別是直布羅陀。這些戰略優勢不斷增長,直到二戰之後都被證明具有決定性作用。
宗教戰爭
在東西教會分裂後,新成立的中歐王國波蘭、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等紛紛皈依西方基督教。羅馬天主教會發展成為強權之一,導致教皇與羅馬皇帝之間產生沖突。公元1129年羅馬天主教會建立宗教裁判所,用強制手段保證西歐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宗教裁判所裁判異端(異教徒)令其懺悔。如其不從便判死刑。在此期間許多領主與貴族統轄教會。克呂尼的僧侶努力建立一所沒有領主和貴族的教會,並獲成功。教皇額我略七世繼承了僧侶們的事業,並訂下兩個目標:擺脫國王和貴族的控制,與增強教皇的權力。羅馬天主教會的教區由於異教王國(斯堪的納維亞、立陶宛、波蘭、匈牙利)的歸正,基督教收復安達盧西亞失地與十字軍東征迅速擴大。到15世紀歐洲大部分地區已經皈依羅馬天主教。 早期的文明復興跡象在11世紀的西歐就已開始顯現,義大利重新開始進行貿易,使得諸如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這樣的城邦的經濟和文化得以發展。同時,民族國家開始在法國、英格蘭、西班牙和葡萄牙形成,雖然它們的形成過程(通常以君主、貴族封建領主和教會的對峙為標志)長達幾個世紀。這些新的民族國家開始使用自己的文化語言代替傳統的拉丁語。這一運動的主要人物包括但丁·亞利基利與皮桑夫人,前者以義大利語著書,後者雖然是義大利(威尼斯)人但移居法國以法語寫作。另一方面,實際位於德國和義大利的神聖羅馬帝國,進一步分裂成大量封建公國和小城邦,它們對帝國的服從只是形式上的。 蒙古帝國興起後的13與14世紀經常被稱為「蒙古時期」。蒙古軍隊在拔都率領下向西方擴張。被他們征服的西方國家包括俄羅斯全境(除了諾夫哥羅德成為附庸以外)、欽察地區、匈牙利和波蘭(仍然保留主權國家地位)。蒙古的記載顯示在由於窩闊台之死被蒙古召回之前,拔都計劃完全征服所有的歐洲諸國,以對奧地利、義大利和德國的冬季攻勢為起點。很多歷史學家相信僅僅由於窩闊台的死制止了歐洲被完全征服。在俄國,金帳汗國的蒙古人統治持續了近250年。
中世紀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