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王室黃帶子怎麼分
㈠ 清代的皇室是怎麼劃分等級的
從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到滿清定鼎中原,皇室發揮著主導作用。滿清皇室,也就是所謂的愛新覺羅家族,入關前,他們沖鋒陷陣,建功立業;入關後,他們成了一群既得利益者,退化為社會寄生蟲。

清朝宗室爵位等級看似很多,但相比明朝,實際擁有爵位的成員占愛新覺羅總成員數的比例並不高。這主要是因為清朝吸取明朝的經驗,防止宗室爵位泛濫增加朝廷負擔而實行的世爵降等制度。親王的兒子襲爵時,自動變為郡王,再下一代就是貝勒,依次遞減,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少數不降等的爵位繼承,比如清朝開國時的八大功勛卓著的王爺,雍正的的得力干將怡親王,晚晴時的恭親王、慶親王、醇親王。這十二位世代相傳的王爺也被稱為“鐵帽子王”。
㈡ 清代的皇族是怎樣劃分等級的
每一個皇朝的皇族都有自己的等級制度。清朝一個離我們最近的朝代,那麼清朝的皇族等級制度是怎麼劃分的呢?
最後就是爵位的劃分了。爵位只有宗室才可以擁有,而覺羅沒有。宗室的爵位又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別。而這兩者的區別就是入八分者必不入八分者等級更高,入八分被撥給數量不等的牛錄,即所謂的旗份,不入八分者只有爵位、沒有旗份。
小編認為清朝皇族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繁瑣的,而且等級非常森嚴。歷代的皇室都有自己的等級制度,而這種等級制度保證了皇權不落旁姓。但是這樣的劃分,使有些人一出生就是貴族,這一類往往都是紈絝子弟,既不做實事,又給國家添亂,欺負百姓,可謂是清朝的蛀蟲。
㈢ 清朝皇室紅帶子和黃帶子的區別爵位又分為哪些等級呢
第1點,如果你是黃袋子肯定就是黃金國際,而且是皇帝的直屬的這個親屬,第2點如果是紅袋子的話,肯定就是比黃金國際差一位,那麼相對於爵位就是這樣的區別,那麼爵位第1點分為低級,低級就是最底層的那一種,第2點分為中級,那麼是有一點身份的第3點分為高級,那麼是最高層次的那種。
㈣ 清代皇室的「黃帶子」和「紅帶子」是什麼意思
宗室與覺羅
皇族,依據與歷代清朝皇帝血緣關系的遠近,就大者而言,分為宗室與覺羅兩大部分。
宗室,是指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後世子孫,也就是努爾哈赤及兄弟們的後裔,包括塔克世系、努爾哈赤系、皇太極系、福臨系、玄燁系、胤稹系、弘歷系、顒琰系、(日文)寧,系、奕濘系、載淳系、載泥系、溥儀系。
覺羅,是指興祖福滿和景祖覺昌安的後世子孫,還有塔克世兄弟的後裔,包括福滿系、覺昌安系。宗室身系黃帶子,覺羅身系紅帶子,以顯示貴族的不同身分與地位。宗室又依據與皇帝血緣關系的遠近,分為近支與遠支。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還有當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別的各支則為遠支。
宗室因罪革退者降束紅帶子;覺羅因罪革退者降束紫帶子。據《玉牒》統計,在宗室各支系中,先後有18個支系被降束紅帶子: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長子阿爾通阿長子舒爾赫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次子阿敏之孫塞克圖次子拉哈禮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次子阿敏次子愛度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之孫楊桑長子務能義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九子腦岱一支;
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鞏阿岱一支;
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錫翰一支;
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瑪護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曾孫蘇努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孫興瑞之子全亮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碩托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廉長子阿達禮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六子塔拜之孫額爾濟圖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樂十九子務爾佔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十子德格類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十六子費揚古一支;
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五子猛我三子延信一支。
在覺羅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帶子的,最少有兩支:
興祖福滿長子德世庫主子尼揚古子瓦哈長子阿三一支;
興祖福滿次子劉闡子陸虎臣曾孫塔思護之曾孫長安保十二子豐盛額一支。
㈤ 泰國的傳統服飾是什麼
泰族男子的傳統民族服裝叫「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泰國傳統服飾女筒裙是泰國女子下裝。
男裝是立領馬褂加褲子或者方裙。男裝馬褂被叫做suea phra ratchathen,正裝穿長袖,日常裝束穿短袖。
女裝是上衣下方裙,方裙被稱為"服新(pha sin)",是由一塊長方形的絲綢把腰間緊緊的裹起來做成的裙子,用繩子調整松緊,再把腰繩藏在回到部分。服新可以從左向右裹也可以從右往左。上衣可以有夾克和襯衫搭配。正式的裝束還要披一條斜穿上身的帶子。
拓展資料:
泰國女性都是下身穿方面裹裙,上衣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正式服裝一共有5種。第一種就是跟男裝上衣一樣的馬褂搭配,叫做巴羅皮曼(Barumpimarn/Boromphiman),圓立領,長方裙,前面或者後面扣扣子。
還有一種比較像巴羅皮曼的泰國晚禮裙,叫做絲娃來(Siwalai),與巴羅皮曼唯一的區別就是披肩帶,一般出席皇家典禮或者正式場合才穿。泰民族服恰可莉最正式和傳統的泰民族服恰可拉發特泰國絲娃來晚禮服泰民族服結婚用絲娃來還有一種絲娃來是裙子中間打褶子的。
與恰可拉發特相似的禮服還有恰可莉(Chakkri/jakgree),裙子也是服新裙。還有一種晚禮服叫做杜斯特裙(Dusit),是大圓領無袖低胸套裙,也可以做成連衣裙。
㈥ 清代皇族是怎麼劃分等級的,規矩森嚴,不可更改
清朝時期的皇室等級,是按照血緣進行劃分的,先是要劃分為宗室與覺羅。就是說以努爾哈赤為界,太祖本人及太祖親兄弟的後裔,都是宗室,允許系黃帶子,所以又被稱為黃帶子。太祖叔父和伯父的後裔,就被稱為覺羅,允許系紅帶子,所以又被稱為紅帶子。
清朝王爺
當然,爵位繼承也有不降低等級的,除了在滿清開國時立下戰功的八個王爺外,還有雍正帝時期的得力助手怡親王,清末時期的醇親王、慶親王和恭親王。這些親王繼承爵位是不降低等級的,也叫「鐵帽子王」。
㈦ 清代的皇族為什麼有黃帶子和紅帶子的區別
簡單來講,黃帶子與紅帶子是用來區分愛新覺羅家族子弟的嫡庶尊卑的。
明萬曆十一年,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因祖父、父親被明軍殺害,起了叛明自立的念頭。勢單力薄的努爾哈赤最後能夠一統女真,建立大金,離不開愛新覺羅家族子弟的鼎力相助。當時愛新覺羅家族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家族,人丁不旺盛,大家都團結一致跟隨努爾哈赤東征西討,自然不去分親疏遠近。
隨著努爾哈赤征戰四方,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大,愛新覺羅家族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丁開始興盛。皇太極在天聰八年,曾授予徭役豁免權的六祖子孫有200多人。所謂的六祖子孫,指的是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兄弟六人留下的子孫。
劇照
㈧ 黃帶子的優厚待遇
努爾哈赤之時,其子侄只封貝勒、台吉之號,皇太極時,崇德元年(1636)宗室封爵定為九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爵號有「入八分」與「不入八分」之別:前4等爵都「入八分」,輔國公與鎮國公則有「入八分」與「不入八分」之別。都冠寶石頂,以補服翎眼為差次。奉國將軍比較武職正三品。順治六年(1649)增為十二等。這十二等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乾隆十三年定為十四等: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爵位等級用不同的章服(以圖文為等級標準的禮服)和冠頂相區別:輔國公以上的都冠寶石頂,再以補服(朝服。用金線和彩色絲線綉成圖案,縫於胸前和背後)和帽上的孔雀翎眼區別其等級。不入八分公以下的冠珊瑚頂。區分等級的目的一是與百姓區別,二是為了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身份,促其自愛。
封爵等級不同年俸區別大,一等和碩親王年俸銀1萬兩,祿米5千石;三等的多羅郡王俸銀5千兩,祿米2500百石,六等的固山貝子年俸銀1300兩,祿米650石。
一等和碩親王年俸比文職一品官年俸高50多倍。
皇子15歲封爵,由宗人府提出意見,皇帝批准。親王子20歲,由宗人府奏請皇帝考試授封。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一子襲爵,其餘兒子要考試騎射和滿語,分別等級封爵。
王室成員封爵,根據軍功大小和嫡庶親疏決定。沒有爵位的稱閑散宗室。
勛勞卓著者,其爵位子孫可以世襲罔替,例如睿親王、禮、鄭、豫、肅、庄這六大親王及克勤、順承兩郡王,其爵位就可世襲罔替,他們稱為鐵帽子王。其他人子孫襲爵,或保持爵位,或降一等,到十二世才斷。高宗長子永璜於乾隆十五年去世,追封定親王。死後,他的長子綿德襲定親王,後降為郡王。四十一年因事革爵,四十二年封鎮國公,四十九年晉升貝子,五十一年去世。其子奕純襲貝子爵,道光元年去世。奕純子載錫襲貝子爵,道光元年去世,載錫子溥喜襲鎮國公。
入關後任官實行考選制度,朝廷有意為宗室入仕搭橋鋪路,開方便之門。順治十年()令八旗各設宗學,沒有封爵的宗室子弟,10歲以上都入學,選擇滿、漢官員講授經史,乾隆後滿語和騎射也列為教學范圍。康熙三十六年(1697)舉行宗室會試,但三十九年怕講八股,習詩賦,會沾染漢人習俗,於是停止此類考試。雍正時令宗人府設筆帖式考試,讓他們從筆帖式開始逐步升級。另外是於雍正二年(1724),在金魚胡同和簾子胡同設左右翼宗學,專門教授宗室子弟。乾隆九年(1744)每5年一次合試宗室學生,由皇帝決定名次。醇親王奕與其家人合影會試之年賜以進士。嘉慶四年,又恢復了宗室鄉試和會試。只考八股文1篇,五言八韻詩1首,一天考完。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說:「覺羅旗人鄉、會試,與滿洲相同,但宗室考試,不與滿、漢同試,另於大場後一、二日,以一文一詩試之。亦在貢院,只一日畢事。十人取中一人,如有奇零,數不及五人則不取,過五人又取中一人。故鄉試中七、八名,會試中二名,後增至三名。」
四代同堂的滿族大家庭入關後,王朝還專門規定宗室缺。宗人府規定府丞1人、堂主事2人為漢缺外,其他都是宗室缺。此外在六部、理藩院等機構中也用一些宗室缺。康熙時,為解決無路入仕的宗室成員官職問題,欽定侍衛90人,規定在宗室中挑選。雍正時,裁撤宗人府滿洲司員筆帖式的一半人,讓宗室人員補充。乾隆時設宗室御史4員,作為司員晉升之階。嘉慶朝,除特設宗室翻譯鄉會試外,又在六部、理藩院增設宗室司員,擴大宗室入仕之途。
在司法方面宗室有特權。宗室在關外時期是用宗族內部的家法管的。入關後,宗室由宗人府管。宗人府是順治九年(1652)沿襲明制建立的。它位在內閣、六部之上。宗人府掌管皇族譜籍,按時修輯玉碟(王族譜系),確定宗室爵祿,告誡宗室成員,賞有功,罰有過,祭祀先帝。宗人府制定了《宗人府則例》。律例一共有26條規定:例如王到一般官員免責打,宗室、覺羅罪犯可以折罰,犯笞杖罪,可以折罰錢糧;犯枷罪,可以折為圈禁空房;初次犯徒三年或二年半罪的,折圈禁一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奉恩將軍伊沖額,打死僱工,圈禁80天便了事。但是最高統治者如果將宗室成員視為死敵,那處置也是殘酷的,例如慈禧太後處置肅順、載垣、端華就夠殘酷的。
輕微罪不革去宗室籍。除了這些優待外也有一些限制和禁止,例如不準抗傳不到,王等不許擅傳等。王公及閑散宗室不許離開京城40里,不許任外官,不許經商。這些規定都是為了使他們顯「貴」。
經濟方面,關外時期宗室沒有多少特權,沒有官職的一律不免徭役。入關後,王朝照顧宗室,可謂無微不至。除了分封的一部分土地給他們外,每年給宗室數百萬兩的補貼。婚嫁有專門的補貼:娶妻、嫁女補助100兩,續娶則給50兩。生育有物質鼓勵,子女到10歲就有糧米和銀兩補助,每月有2兩贍銀,一直補到20歲。依賴王朝分封的土地和補助,宗室人員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成為寄生集團。一部分不會營生,多妻多子,王朝補助不足以揮霍,他們把田地都賣了。乾隆年間,乾隆帝「篤念宗室貧乏,以致失產無以自活,因命宗人府堂官詳為撫恤。」按照貧乏等第,其最貧者,賞銀三百兩,其次者,半之,命其贖回田產,以資生理。此外婚喪嫁娶無不補助。此外,朝廷時常宴請宗室。「每歲元旦及上元日,欽點皇子皇孫等及近支王、貝勒、公曲宴(私宴)於乾清宮及奉三無私殿。皆用高椅盛饌,每二人一席,賦詩飲酒,行家人禮焉。」類似宴會在乾隆九年、四十七年和嘉慶九年都舉行過。其中乾隆四十七年的宴會宴請的宗室成員人數達3000人。
由於王朝寵著他們,加上市井小人對他們大獻其媚,宗室很多人養成了傲慢態度。他們不但不與漢人士大夫親近,就連地位比自己高的滿洲親戚也不甘居其下。一些宗室成員還為非作歹。《嘯亭雜錄·權貴之淫虐》說的一件事就是一例:「雍正中,某宗室家有西洋椅,於街衢間睹有少艾,即擄歸,坐其椅上,任意宣淫,其人不能動也。」
宗室也出過一些文人。《嘯亭雜錄》作者昭槤(1776-1829)就很著名。他是努爾哈赤二子代善之後,嘉慶七年授散秩大臣,十年襲禮親王爵。他著《嘯亭雜錄》保存了大量有關道光初年以前清朝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典章制度資料,是研究清代的重要資料。可是他在嘉慶二十年被人控告凌辱大臣,拷打自己的庄頭,圈禁了3年,革去封爵,其他還有詩人文昭,饒余親王曾孫,號紫幢居士,著有《紫幢詩鈔》。敦誠(1734-1791)、敦敏(1728-1796)兩兄弟都是詩人。前者有《四松堂集》、《鷦鷯庵筆麈》,後者有《懋齋詩鈔》。他們詩宗晚唐,頗多逸趣。康熙十四子允禵(tí)嫡孫永忠,「詩體秀逸,書法遒勁,頗有晉人風味。」
宗室中還有東晉陶淵明那樣性格的人。書誠,襲封輔國將軍,不為世俗所嬰,40歲就辭官為農。官邸有隙地,他手持泥箕、鋤頭,種植蔬果。晚年學習養生術,每天少吃多餐,吃到甜的就吐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宗室中出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清初出的武將尤多。《清史列傳》的「宗室王公傳一」、「宗室王公傳二」就記載了49名宗室成員,在數十年建國期間馳騁沙場立下赫赫戰功而成為王公。這49名宗室王公,除代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濟爾哈朗、莽古爾泰、尼堪、博格、阿巴泰、岳托、阿敏、勒克德渾、褚英、杜度、巴布泰、德格類這些人們比較熟悉的以外,還有碩塞、薩哈璘、雅爾哈齊、瓦克達、穆爾哈齊、巴雅喇、芬古、察尼、喀爾楚渾、巴思哈、務達海、博和托、固爾瑪渾、傅喇塔、穆爾祜、薩弼、蘇布圖、溫齊、阿拜、巴爾泰、漢岱、恭阿、屯齊、塔拜、賴慕布、瑪瞻、巴穆布爾善、巴爾堪、扎喀納、拜因圖、碩托與延信。多爾袞以攝政王主持朝政長達8年之久。在清王朝爾後的200多年中,出自宗室的文臣武將人數遠不及清初,《清史列傳》中所載只有21人:中等階層的四口之家雍正到乾隆任職的莽古賚,乾隆到嘉慶任職的興肇、恆瑞,嘉慶到咸豐任職的耆英、敬徵、禧恩,道光到咸豐任職的戴齡、靈桂、恩華、祥厚、綿洵、肅順、耆英、奕經、常清,道光到同治任職的奕紀,道光到光緒任職的奕山,咸豐到光緒任職的奎潤、福錕、麟書、綿宜。在這21人中,奕經、奕山與耆英,因其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臭名昭著。
㈨ 清代的皇族是怎樣劃分等級的呢
皇族向來是清朝社會中的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在清初的建國大業中征戰沙場、沖鋒陷陣,輔佐君主開疆拓土,是清朝皇家管轄全國的重要保障力量,因此自順治入關以來,歷代皇帝都對皇族的管理十分重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深入了解這個已經逝去的特別的群體。
宗室之內男子按照爵位高低又分有十二等級,從上往下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女子也有八個不同級別,以上往下各為: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六品格格。
皇族們依仗著祖先的這條大腿,一出生就註定與常人不同,他們享有入仕當官、司法豁免(皇族犯法不能夠直接按照《大清律》依法辦理,只能夠送往皇家專用法院「宗人府」辦理,其結果也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俸祿優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