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貝葉粉是什麼

泰國貝葉粉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8 20:37:49

1. 傣族與泰國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是同一個民族之系的分支。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和寮國的傣族為同一分支,都是泰國主體民族的一個分支。傣族的語言、文化和習俗與泰國主體民族非常接近。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但均自稱泰。

2. 泰國人也過春節嗎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隨著中國農歷新年的到來,全球各地的華人買年貨、貼春聯,迎接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泰國是擁有中國大陸以外全球最大海外華人社區的國家,在泰國,中國的農歷新年也是非常受重視的節日之一,當地的華人華僑一直保持著過年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會張燈結綵的組織春節活動,熱鬧程度比起國內也不差分毫。

泰國人也過中國年

泰國華人眾多,佔全國人口12%



眾所周知泰國是傳統的華人移民國家,華人數量上千萬,佔到全國人口的12%-14%左右,其中以來自中國廣東潮汕地區的華人最多,他們是泰國民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業、金融、製糖、運輸、紡織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泰國多元文化和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次將中國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



2020年12月29日,泰國內閣會議決定增加法定假日,其中中國農歷新年赫然在列,這也是泰國歷史上首次將春節列為全國性的公共假日。中方也非常歡迎這一舉措,中泰一家親!日前泰國詩琳通公主還用漢字寫下新春賀詞「牛氣沖天」表達美好的祝福,並用泰文釋意「祝福2021牛年生意興隆,興旺發達」!

由於泰國當地的華僑華人數量眾多,所以一直保持著過年的傳統習俗,吃喝玩樂的活動一應俱全,只有一些習慣上與國內略有不同,不妨來看看在泰國大家都是如何過春節的吧!

泰國華人過年習俗

除夕祭祖吃年夜飯



在泰國的華人們會在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家人聚在一起進行祭祖和聚餐,在國內年夜飯被視為過年最重要的頭等大事,而在泰國祭祖則是被視為比年夜飯更重要的活動。通常華人們都會提早准備好當天要用的東西,到除夕那天在家中的祭台上擺放各類祭品,擺上香爐,點燃香燭,進行祭拜,以感謝祖先創下的基業,並祈禱來年的健康平安。完成祭拜儀式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迎接新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布施祈福



和國內大年初一就走親戚拜年不同,泰國的華人們在初一並不會著急去拜年,而是遵循佛教傳統選擇前往寺廟行布施禮,以求佛祖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順遂。僅需准備上幾種簡單的食品或甜品,放入僧侶手捧的缽中,即完成了儀式,這也算是一種文化交融的結果。除了布施,在寺廟為自己的運勢求簽也不可或缺的習俗之一。

休閑娛樂節日氣氛





整個春節期間,泰國的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舞龍舞獅、花燈展覽、花車遊行以及放鞭炮等等,熱鬧非凡。街道兩旁掛起紅艷艷的燈籠,上面用中文寫著各式各樣的祝福語,無論是否是華人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當中,在某一瞬間就能讓人感覺彷彿置身在某個中國城市。

泰式特色春節禮遇











每逢中國農歷新年,泰國各地還會舉辦以春節為主題的各類特色夜市,既充滿了泰式特色,又有滿滿的中國年味。各大商場也會推出各種紀念活動,到處都掛滿了各種燈籠、中國結等。Central Chidlom尚泰百貨與新銳設計師Gongkan合作,將傳統的中國龍融入商場,貫穿了整個一樓;EM商圈則在商場外掛滿了彩色燈籠,極具中國特色,是泰國人春節期間必去的逛街打卡點之一。

旗袍唐裝中國服飾



如果你在除夕夜到唐人街,會發現唐人街變成了一片紅海。很多人都穿著紅色的唐裝和旗袍,穿梭在紅色的廣告牌中迎接新年的到來。不僅如此,打開電視,還能看到穿著唐裝和旗袍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春節的歡樂與氣氛無處不在。許多電視台還會組織藝人拍攝中國風的日歷,這些也深受泰國人的喜愛

3. 南極貝葉什麼意思

南極貝葉意思是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貝葉是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眾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

區域

貝葉是棕櫚科植物貝葉棕,古書上記載為貝多樹,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

用途

佛教傳入西雙版納以後,西域用於刻寫經文的貝樹隨之傳入。佛教信徒用於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是先採取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凈、曬干壓平,用墨線彈成行,再用鐵筆按行刻寫。爾後在滿字的貝葉上塗一次墨,用布抹擦,讓墨水汁殘留在刻痕內,形成清晰離跡,再裝訂成冊保存。

貝葉經書的特點

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

4. 泰國著名的花有什麼

泰國蘭花。

泰國蘭花(商品名泰蘭)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是熱帶蘭中的珍品,有「蘭中皇後」的美譽,可作盆栽觀賞或切花栽培,具有良好應用前景。蘭科植物家族龐大,在世界上約有700屬,200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與溫帶地區。

泰國是熱帶蘭花的原生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蘭花生產國與供應國,因此泰蘭家族非常的龐大。如果你深入到泰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仔細地觀察,處處可見蘭花的清影,發現泰國人民對蘭花懷有一種深厚的情感。

(4)泰國貝葉粉是什麼擴展閱讀

泰國每年都要舉辦一次蘭花盛會,招待外國使節和社會名流及外來遊客。 據報道,泰國的氣候濕潤、溫和,生產的蘭花已遠銷世界十幾個國家,每年出口創外匯達600多萬美元,成為亞洲最大最多的花卉生產國之一。

泰國每逢人們辦喜事,總是少不了蘭花,視蘭為吉祥如意的象徵。無論是宴席上或者是家裡的大廳里,還是卧室的床頭櫃上、辦公桌面上,皆一一擺放著蘭花。同時,泰國人還有這樣一種習慣:上醫院探望病人時,總是攜帶一束翠綠的蘭花,奉獻給病人,預祝病人早日康復。

5. 抹茶粉是什麼做出來的

抹茶粉是以遮陽茶做的碾茶為原料,再經抹茶研磨機碾磨成的超微細粉。只高檔抹茶粉追求的是綠色,越綠價值越高,相應的越綠製作難度就會越大,對茶葉品種,種植方法,種植區域,加工工藝,加工設備都會有更苛刻的要求。像籔北,中茶36,奧綠等品種因本身顏色特別綠,如果再加上大棚遮陽,做出來的抹茶顏色滋味都會特別好,可以算是高檔抹茶的原料了。

抹茶(Matcha)的原料是碾茶,碾茶僅用春茶製作。除了嚴格的肥水管理以外,它的製作有兩個關鍵詞:覆蓋和蒸青。春茶在採摘前20天必須搭設棚架,覆蓋蘆葦簾子和稻草簾子,遮光率達到98%以上,也有簡易覆蓋,用黑色塑料紗網覆蓋的,遮光率只能達到70%~85%。實驗證明用不同材質、顏色的物品給茶遮光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6. 貝葉文化的貝葉文華的內涵和特點

傣族居住於亞熱帶平壩地區。這里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植物生長快、動物種類多,被稱為動植物王國。傣族村寨依山傍水,從這里放眼望去,遠處是茂密的森林,近處是成片的莊稼,庭院里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這樣的生存環境,使傣族文化塗上了一層濃重的綠色。千百年來傣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替,都離不開這個綠色的背景 。
對綠色的熱愛,就是對大自然的熱愛。貝葉經里這樣教誨人們:「有樹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這真是精闢無比,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都說透了。傣族人民正是根據這樣的法則來安排生活的。他們對賜予人類一切的大自然充滿了感激、敬畏、愛護之情,從不輕易去損害它們。貝葉經里還這樣告誡人們:「不要把鳥捉來關在籠子里,說不定將來有一天,鳥也會把人捉來關在籠子里。」①看到這樣的警句,我們不禁會為傣族人民對自然法則有這樣深刻的理解而拍案叫絕。正是這種理解和實踐,才使西雙版納這顆明珠綠得這樣耀眼,這樣醒目,這樣令人陶醉,這樣令人流連忘返。
與現代文化的快節奏、功利性、時尚性、娛樂性相比,綠色文化更多地是以它的田園牧歌式的韻味和山水詩情畫意以及由此涵養出來的民風民情顯示出它巨大的吸引力。這正是西雙版納旅遊的獨特優勢。
我們來看貝葉經中記載的一部長詩《相勐》中,傣族人民是如何描繪自己的生存環境的:「百鳥用清脆的聲音,把茫茫的森林喚醒,彩霞給山河穿上新衣,大地又迎來濃霧彌漫的早晨。」「無邊的壩子翠綠如茵,淙淙的溪水繞著竹樓人家,密密的椰子樹頂著藍天,高高的佛塔掛滿彩霞。」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綠色的家園,怎能不能令人陶醉、令人嚮往!
貝葉文化作為一種綠色文化,它的產生固然有地理環境方面的因素。誠如貝葉經文獻中的論著《論傣族詩歌》所說:「傣族的祖先生長在野外,以森林為家,以花草樹葉為衣服,他們的眼見和感受,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所以傣族詩歌多以「花草、樹木、動物、星月、風雲、山水來比喻。」「要是我們的祖先是出生在無花無樹的沙漠里,那麼我們的歌,也一定是風沙之類的比喻。」一個民族的居住環境,決定了這個民族文化的特色。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看到人文因素對保持和強化這種文化特色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貝葉文化就是如此。貝葉經中有許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傷害自然就是傷害自己的論述。有些經書還將自然界神化,警示人們要尊敬自然、崇尚自然、保護自然。貝葉經中還記載了一些封建領主法規,其中就有保護森林、保護水源、興修水利等內容,對亂砍亂伐者要給予處罰,特別是對砍伐帶有佛教色彩的菩提樹者,要治以重罪。佛教還提倡信仰者要廣植五樹六花。這一切,經過久遠的歷史傳承,已經潛移默化地融人到人們心中,形成自覺的行動,養成良好的風俗。這些人文因素,也是貝葉文化之所以成為綠色文化的重要原因。 傣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據學者研究,遠在2000年前,傣族地區就有種植水稻的農業灌溉出現。貝葉經中記載的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中,曾寫到天神給人們撒下谷種,但被雀鳥老鼠吃了,他們吃了後從便中排出穀粒,掉在水溝邊發芽長大,結出谷穗。人們從這一自然現象中發現並找到谷種,在遠古時期傣族首領叭桑木底的指導下,學會了種植稻穀,後來又開闢田地,實現了耕作定居。貝葉經另一典籍《帕薩坦》也記載,遠在1000多年前,「傣泐王幾達沙力帶著十二個隨從在原來十二個邦的基礎上建立了十二個勐,任命他們為十二勐的『布悶』(即召勐)。隨後,各勐『布悶』就組織民眾開田挖溝,各勐『布悶』將開出的田地分成產量為一百挑、一千挑、一萬挑三種規格如數點清交給傣泐王,傣泐王又將這些開墾出來的田地交給百姓耕種,並規定應交的租谷數量」[2]。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西雙版納(十二千田)這一名稱,最早就起源於此。
稻作農業的發展,使貝葉文化成為一種典型的農耕文化。這除了表現在金屬工具的製造和使用,水利灌溉設施的建造和維修,以及歷法節令的推算等自然科學層面的東西之外,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很突出。我們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道德觀念來看,由於稻穀的栽培在人類生活中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人們就以是否有利於稻作農業的發展來作為衡量是非善惡的標准。這首先表現在贊美勤勞、譴責懶惰方面。大量的傣族民間諺語、民間故事都反映了這一內容。同時,為了保證稻作農業能夠不誤節令地順利進行,就要求人們約束自己的行為,處理好生產與其他社會活動的關系。每年的「關門節」,就是為了在農忙的三個月之內禁止人們外出,以集中精力搞好生產。稻作農業特別是平壩地區的水田農業,不是孤立的一家一戶的事情,需要全體村社成員的協調、配合,這就要提倡團結互助、集體主義的精神,由此形成了許多生產互助的傳統習俗。還有,稻作農業需要有實踐經驗,而村中的長者又往往是這種經驗的富有者,由此又形成了敬老的傳統美德。
第二,從民族心理素質來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村社是稻作農業的基本單位,傣族的村社又大多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組成,這就培養了人們的鄉土觀念和氏族觀念。這種觀念積淀為民族心理素質,使各村社成員之間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內聚力。傣族民間常用一棵樹上的枝葉,一根藤上的瓜蔓來比喻同一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誰要是主動斷了這種關系,就要受到族規的懲罰。正是有了這種強烈的認同感和內聚力,才使傣族村社在長期穩定中發展,才保證了稻作農業的歷史延續。
第三,從典章制度來看,為了保證稻作農業的順利進行,歷代封建領主還制定了各種法規,對妨礙、損害稻作農業的各種行為,規定了明確的懲罰辦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法規中,特別規定了頭人、官員子侄必須和當地百姓一起參與興修水利等農事活動[3]。
第四,從文學藝術來看,傣族民間文學作品,不僅多以農耕生活為題材,而且充滿強烈的田野氣息。傣族民間敘事長詩十分發達,也與稻作農業的發達有關。 貝葉經之所以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具有這樣崇高的地位,主要原因不在於經書給他們提供了多少實用的內容,而在於經書給他們提供了一種精神寄託。因而貝葉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文化。直到20世紀50~60年代,我們在傣族農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從農田裡歸來,吃罷晚飯,圍坐在竹樓火塘邊,聆聽年長者誦讀貝葉經,演唱經書中記載的那些動人的敘事長詩,成了人們的一大精神享受。這種情況,在歷代漢文史籍中也多有記載。在這樣的場合和氣氛中,人們找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寄託。那些開天闢地的天神,發明創造的英雄,繁衍後代的祖先,普度眾生的佛陀,各種神靈、鬼怪、山水、樹木、以至賜福給人類的整個大自然,都融人每個人的心中,成了神聖的崇拜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信仰體系。這個體系主要由原始宗教信仰和佛教信仰兩部分組成。
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內容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
傣族地區的山、水、河、湖、樹、石,以及田園、村寨,往往都附有一個傳說,將這些自然物神化,其目的就是要人們將這些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自然物當作神一樣來看待,誰得罪了它們,損害了它,誰就會受到懲罰。最典型的就是村邊的「龍林」,由於它是神林,村民們都有一種畏懼心理,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這集中反映了人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方面,從遠古時期教會人類狩獵的沙羅,到指導人們農耕定居的叭桑木底,再到追金鹿來到田野開辟了十二版納的叭阿拉武,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寨神、勐神,他們或是本寨、本勐的祖先,或是有功於本寨、本勐的英雄,都受到人們的崇拜,每年舉行的祭寨神、勐神活動,就是表達崇拜祖先、祈求保佑的心理。
佛教信仰方面,1000多年前南傳佛教傳人傣族地區以後,逐漸成為一種全民性的信仰。傣族的每一個村寨幾乎都有佛寺佛塔,僅西雙版納一個地區,佛寺就達500多座,比唐代詩人杜牧筆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還要多。傣族的佛教信仰有自己的特點。即信仰者並不認為人生一切皆苦,並不嚮往虛幻的來世,而是著眼於現實,追求今世的幸福。他們雖然也虔誠地到寺廟里當和尚,但在世俗百姓的眼中,人們往往把進寺廟當和尚看作是學習文化知識、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這些情況說明,傣族的佛教信仰更多的是一種世俗信仰。
傣族信仰體系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原始宗教與佛教並行不悖、共同存在、相互吸收、對民眾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原始宗教歷史悠久,對傣族民眾影響深廣。佛教傳人以後,它必須面對這個現實,才能吸引信徒,壯大勢力,兩種信仰力量的融合,才形成了這一特點。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貝葉經中記載了作為原始宗教的神叭桑木底與佛爺的一次辯論,辯論的焦點是「毫兵召」還是「召兵召」(意為「穀子是王」還是「佛主是王」)?辯論的結果,叭桑木底是勝利者。正因為如此,谷魂奶奶(雅歡毫)的故事不僅在民間、寺廟廣為流傳,而且被載入貝葉經。這正是文化寬容性的一個突出表現。 傣族性情平和、心地善良,反映在文化上,就是處處追求一種和諧的狀態。這種和諧的狀態,體現在天人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三個方面。
天人和諧 傣族傳統文化里的「天」,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自然界,包括大地、海洋和天空。天神把天空分為若干層,每層都設相應的神進行管理。他們各司其職,各管其事,以保證天地萬物的正常運行。貝葉經里記載的《創世紀》中,曾寫到某一天神受命到人間給人們劃分季節,以利耕作,因他工作疏忽,劃分中出了差錯,誤了農時,結果受到上一級天神的懲處。違反了自然界的規律,連神都要受到懲罰,更不用說普通的人了。所以人們自覺地維護這種規律,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辦事,給自己創造一個和諧、優美的生存環境。在傣族村寨的房前屋後,我們隨處可見一種鬱郁蔥蔥的速生樹種——鐵刀木,這是傣族居民為解決柴薪燃料而又不去砍伐森林而採取的一個明智之舉。人們對山神、樹神、水神以及各種自然神的崇拜、敬畏,實際就體現了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必須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心理需求。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反映在人際關繫上,就是誠信、友善、互助和尊老愛幼、男女平等。貝葉經中有許多記載,要求人們按上述原則待人處事。其習慣法規定,不誠實的人不能作為辦案的證人。傣族熱情好客,有的人家用來接待客人的被褥,甚至比自己用的還漂亮。貝葉經記載的長詩《千瓣蓮花》,寫主人公在尋找千瓣蓮花的過程中,曾得到素不相識的人們包括國王、大臣、佛爺、百姓的熱情接待和幫助,其情節是很感人的。貝葉經中的另一作品《線秀》反復歌詠了「真正的友誼像太陽,真正的愛情像月亮,真正的友誼和愛情啊,永遠在世間放光。」傳統的《賀新房》唱詞,描寫村寨里有人要蓋新房的時候,「上寨的人來了,下寨的人也來了。黃牛角嗬嗬地一吹,大家都上山去,割茅草,砍竹子,砍木料,笑聲鬧聲震動山岡,……新屋蓋好了,主人擺出酒菜,請所有的鄉親來吃,請所有的鄉親來玩。」這里展現的是一幅古老的團結互助、和諧美好的風俗畫卷。
個人與社會的和諧,貝葉經里曾記載,原始的狩獵經濟解體之後,曾出現了一個傣族首領叭桑木底,是他率領人們劃地盤,分山水,開始了「立寨蓋房子,挖地種野瓜」的農耕生活。後來他又把大片濕劃分成若干塊,供給人們耕種。為了避免爭土地而產生的糾紛,叭桑木底又在地邊栽樁壘硬,以示界限。這實際上是最早出現的社會規范,它有效地調節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後來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和發展,這種規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范圍越來越廣泛,逐漸形成了涵蓋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習慣法。習慣法是人人必須自覺遵守的法則,也是處理各種糾紛的依據。到了封建領主時代,歷代統治者又把這些習慣法集中起來,不斷加以完善豐富,分門別類,制訂出詳盡的可操作的封建領主法規。這在貝葉經中有很多記載。佛教傳入以後,其戒律教義和行為規范又與長期形成的領主法規結合起來,逐漸形成傣族共同的風俗習尚和價值取向,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處於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之中。 貝葉文化不僅僅是存在於我國的傣族地區,在東南亞,南亞各國,如泰國、緬甸、寮國、印度、斯里蘭卡等都存在。貝葉文化是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是一條聯系各國的文化紐帶,這就決定了它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文化。
我國傣族的貝葉文化也是如此。它不是在封閉、孤立的狀態下生存的,它吸收了內地漢族和東南亞各國的文化,加以融合和創造,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
傣族對內地漢族文化的吸收,可以追溯得很早。遠在秦漢時,傣族地區常以象和象牙進獻中原王朝,故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傣族居住的地區稱為「乘象國」。這說明遠古時期傣族就開始了對中原文化的接觸和交流。東漢,又有傣族封建領主派出的樂團、雜技團到洛陽演出,接受了漢王朝的封賜。從秦漢開始,歷代封建王朝在傣族地區設置郡縣。從內地派往這些地區的邊官,大都致力於傳播中原文化。歷代都有漢族移民遷入傣族地區,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軍屯,明朝的軍屯、民屯和商屯,都促進了傣族與漢族的頻繁交流,有利於他們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傣歷與漢歷的相似,傣族農業生產技術、金屬冶煉鑄造水平的提高,以及將漢族的一些名著如《西遊記》等譯為傣文,將滇戲《楊家將》移植為傣戲等等,都是吸收內地漢族文化的結果。在傣族地區廣為流傳的神話《九隆王》,與歷史上哀牢夷族群的《九隆神話》有密切的關系。貝葉經中記載的因叭創造天地的神話,與漢族的盤古創造天地的神話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貝葉經中將傣族古代詩歌分為三大類:民間歌謠、敘事詩和頌歌,這有點類似於漢族《詩經》將其詩歌分風、雅、頌三類。
貝葉文化還吸收了東南亞、南亞各國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從印度到斯里蘭卡再到泰國、緬甸、寮國傳入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的吸收。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傣族原有的文化沖擊很大,影響也很大。傣文的產生和完善,就與佛教的傳入直接有關。隨佛經傳入的大量的佛經文學作品,從內容、人物、情節、主題和表現方法等方面大量滲入並影響了傣族原有的民間文學,給傣族文學提供了新的養分和氣息,促進了傣族文學的變化和發展。正如貝葉經《論傣族詩歌》所記載的:「佛經中有故事,有情節,完整地敘述了每一件事情的始終,有好人,有壞人,有神有鬼,有哭有笑,有水有湖,有山有嶺,有樹有花,談到天講到地,無處不講到。經書的這種文學意境,有骨有肉和它寫寫唱唱的巧妙手法,對促進和改造詩歌,使之成為有頭有尾的敘事詩體,起了寶貴的積極作用。」我們今天能看到這么多的閃耀著藝術光彩的傣族敘事長詩(民間傳說有500多部),是與吸收佛經文學分不開的。
傣族人民吸收了佛教文化,也改造了佛教文化,使它更符合自己的需要,更具有傣族的特點。從思想信仰上來說,它不偏重於佛學哲理的論析,而比較注重現實的修持;它不過分追求「普度眾生」,而主張求得個人的解脫;它不神化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而把他看作是一位現實的教祖。從現實的民間文學創作上來說,傣族人民既吸收大量的佛經文學作品,又大膽地加以發展創造。最突出的例子是貝葉經中記載的著名長詩《蘭嘎西賀》,它雖然來自於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但是經過傣族人民的加工再創造,已經變為具有濃郁傣族風格、特點的傣族人民自己的文學作品了。 這是就貝葉文化的風格而言的。我們常說七彩雲南、雲南民族文化豐富多彩。這裡面的「彩」,很大程度上是由各民族文化的不同風格所帶來的。
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藏族的雪域文化,具有一種奔放高亢的風格;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具有一種古老神秘的風格;彝族的畢摩文化,具有一種剛健火熱的風格;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具有一種深沉凝重的風格……與上述各民族的文化相比,傣族的貝葉文化,具有一種柔情似水的風格。
傣族多傍水而居,歷史上與東南沿海的百越族群有淵源關系。傣族居住的地方多處於熱帶亞熱帶平壩地區,氣候炎熱,雨量充沛,自然條件較好,生活相對比較富裕。除了農耕勞作時間以外,人們有較多的時間從事業余文化活動。由於特殊的厲史原因,傣族的封建領主社會長期處於穩定狀態,生活節奏較慢,再加上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悠閑、委婉、柔和、多情的民族性格。正如人們常說的傣族是一個水的民族,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種柔情文化。筆者在傣族地區生活數年,很少看到吵架、打架、說粗話等現象,鄰里之間,家人之間,總是彬彬有禮、輕聲細語、和睦相處。外人到村寨傣家投宿,總會受到主人無微不至的款待。
這種心理最集中反映在傣族民間風俗和文學創作中。每當月明風清的夜晚,在傣家竹樓的陽台上,姑娘支好紡車,一邊紡線一邊等待她的情人。陽台下的竹籬外,來求愛的小夥子吹著一種叫瑟的樂器,其音色的優美,曲調的柔和,彷彿使你置身於夢幻之中。小夥子向姑娘傾訴愛慕之心時,總要很客氣地唱道:「啊,姑娘,請告訴我,不知你這朵花,是否有蜜蜂來采過?」如果哪個小夥子言詞粗俗,沒有禮貌,那肯定要失敗的。在傣族民間創作中,有一種特殊的文體叫《鳳凰情詩》。在紙上畫一隻鳳凰,在鳳凰的頭、腳、胸、背、翅等部位上畫上各種表意的符號,把它寄給心儀的對方。對方接到以後,要對這些符號反復琢磨、猜測、意會,才能讀懂對方的一片真情。這種文體很受傣族青年男女的喜愛,因為它最能體現相愛雙方含蓄、復雜、細膩、纖柔的內心感情。再一個典型例子是,20世紀40年代傣戲移植漢族劇目《楊家將》時,傣族認為原劇中男女主人公一上場就武打起來「不合情理」,人與人之間怎麼能這樣呢?於是他們改為男女主人公上場後先有一段含情脈脈的對唱,慢慢引出矛盾,雙方不合最後才打了起來。這一改動,最能體現傣族人民的性格特徵和他們的心理素質。 柔情似水,似水柔情,這是貝葉文化的鮮明特徵,也是西雙版納的魅力所在。

7. 貝葉佛經是什麼經

貝葉佛經,通常稱為貝葉經。是指書寫在貝葉棕樹葉上的經文。


貝葉經貝葉經(康納達語:ತಾಳೆಗರಿ, 泰米爾語:ஓலைச் சுவடி ),是起源於古印度,流傳於中國西雙版納傣族以及東南亞、南亞諸國常見的佛經裝訂模式。取用貝葉棕樹葉,煮過後曬干,刻上文字後用顏料使字明顯,再組作書頁,頁邊並塗以金漆,配有具保護性的硬底封面。


貝葉經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刻寫,單面刻寫完畢則由下方掀起反面繼續刻抄,所以兩面的刻抄方向不同,但方便於閱。通常貝葉經之葉數標示於每片貝葉「反面」之左上角。編目時著錄其總葉數而非單面頁數,另外著錄其起訖葉碼。



在貝葉尺寸大致有大、中、小三種尺寸,而同一部典籍的尺寸會是一致的。每片貝葉洞孔的位置一致以方便整部經典的固定。一部經典通常由300至數十葉組成,其疊放的高度則不等,有時同一落經典乃由數部典籍疊放一起,亦有同一部典籍由數落組成。每片貝葉的行數通常有9、10、11及12行等形式。



貝葉經被載以多種語文及字體,如緬文、梵文、藏文、緬文巴利語、泰米爾文等,各國間發展出的貝葉經抄刻、裝潢及形式亦略有不同,甚至基於貝葉經抄刻目的之不同亦產生各種形式的貝葉經。



緬文貝葉經


是貝葉上鏤刻以的緬文或緬文巴利語的貝葉經典。貝葉片片整齊疊放,整落貝葉的上下有護經板將其夾住,在貝葉經距中間相等距離處有兩洞孔,以細木簽將其上下貫穿,以固定整落貝葉經,之後再用兩條綁繩,在左右處將其牢固捆綁,而貝葉經之外面則有包裹巾及飾帶包起來。有的再加上一把分葉簽,以協助讀經者能分開相黏的葉面。


緬文貝葉經之葉碼標示非數字標示記號,而由緬文子音之變化12音為一組的數值。同一套貝葉經含有數部經典,葉碼有時會連續標示,而有些則另起葉碼從「ka」開始通常使用鐵筆將文字刻於貝葉上再用天然油塗抹在葉面上,使刻出的字跡能清楚顯現。緬文貝葉經中,「kammavaca」是一種裝飾性的典籍,每片貝葉僅刻寫四行,字體狀似羅望子種子而著稱,華麗者有以螺鈿來裝飾字體。


這是尼泊爾十一世紀貝葉經。

8. 貝葉佛經是什麼

貝葉經就是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源於古印度。在造紙技術還沒有傳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貝書葉子書寫東西,佛教徒們也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和畫佛像,貝葉經的名字由此而來。貝葉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用「齋雜」和「瓦都」兩種文字寫的,有的是用針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語言文字、佛教、宗教藝術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資料。

9. 貝葉佛經到底藏了什麼秘 窯

貝葉經,是最早的佛教,因為二千年前,沒有紙記錄,佛教弟子就把佛祖講的話寫在貝葉上,然後流傳各地。
真實的貝葉佛經,就是古老的佛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秘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25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75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0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56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47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06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43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