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黎族人口多少人
㈠ 關於黎族的歷史和發展,你了解多少
黎族來源於嶺南的駱越人與駐扎嶺南的中原人。始皇帝吸引嶺南各部落後,嶺南的駱越人和駐扎嶺南的中原人打開了結合之途。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創建「南越國」,對鄰近內地的海南島開展開發設計,定居在嶺南的駱越人與中原人在南越國的核心下走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生息繁衍,慢慢結合產生今日之黎族華夏民族。
黎族是中國嶺南中華民族之一。依據第五次全國各地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分析,黎族人口總數為1,247,814。以農牧業為主導,女性專注於紡織品,「黎錦」,「黎單」聞名世界。黎族沒有產生統一的民族宗教,全國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導,也是有當然欽佩,某些地方還殘存著宗族圖騰崇拜的印痕。黎族信鬼,尤其是先祖鬼,拜祖起先黎族的關鍵宗教信仰主題活動,而求先祖保親人安全。黎族大家為追念黎母繁殖黎人的偉績,並勸誡後代,女人綉面,刺青是先祖定出來的規定,女性若不綉面,刺青,去世後祖先不重逢--祖先欽佩。
㈡ 五十六個民族人口排名是怎麼樣的
五十六個民族人口排名:
1、漢族:1220844520人
2、壯族:16926381人
3、回族:10586087人
4、滿族:10387958人
5、維吾爾族:10069346人
6、苗族:9426007人
7、彝族:8714393人
8、土家族:8353912人
9、藏族:6282187人
10、蒙古族:5981840人
11、侗族:2879974人
漢族: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約佔中國人口的92%。是古代華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以勤勞智慧著稱於世,受儒、道、佛學思想影響,崇尚仁義忠孝。重要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重陽節。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吉、遼、黑、新、甘、青、寧、冀、豫等省區。歷史上,蒙古族曾出現過軍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數學家、天文學家明安圖等代表性人物。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善畜牧、騎射,住蒙古包。宗教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每年夏秋之際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日。
㈢ 黎族的介紹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黎族語言為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在接近漢族的地區和各民族雜居的地方,黎族群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指海南方言)、苗語等,同時黎語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尤其是解放後吸收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新詞彙就更多了。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㈣ 黎族的分布地域,人數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主要分布在海南和周邊的省!
㈤ 現在中國苗族人數有多少
苗族的人口:942.6萬(2010年)
全國各省市區苗族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數)如下:
貴州3968400人 、湖南2060426 人 、雲南1202705人 、重慶482714人 、廣西475492人 、浙江309064人 、廣東251970 人 、湖北177490人 、四川164642 人 、福建88017 人 、海南74482人 、上海31351人 、安徽13856人 、北京12957 人 、河北9703人 、江西9125人 、山東8414 人 、新疆7626 人 、河南4321人 、遼寧3952 人 、天津3751人 、內蒙古3349人 、陝西2787人 、黑龍江2575人 、山西2205人 、吉林1446人 、甘肅1212 人 、寧夏1113人 、青海911人 、西藏416人,合計9426007 人 。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在中國,苗族約為894萬人(2000年),為中國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分布苗族苗族發源於中國,約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於中國南方省份,而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1975年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數萬苗族人成為難民,部分移居到美國和法國。
㈥ 黎族和漢族有什麼區別
漢族和黎族的主要區別如下:
1、漢族有本民族文字漢語;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2、詞曲風格不同。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音樂有自己的傳統樂器:鼻簫、口弓、叮咚板、獨木皮鼓、蛙鑼等。
民間歌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海南漢語作唱詞,以黎族民歌韻律為唱腔,稱作「漢詞黎調」;一種是用黎語作唱詞,稱為「黎謠正調」。內容多樣,有勞動歌、生活歌、情歌、頌歌、儀禮歌、敘事歌、雜歌等。歌者即興作詞、吟唱心曲,引人入勝。並有獨唱、對唱、說唱、聯唱、領唱等不同形式。曲調旋律,各地區略有不同。
3、舞蹈風格和內容意義不同。黎族人民不僅善唱歌,也愛跳舞,他們的舞蹈來源於生產和生活,來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內容主要有生產舞、生活舞和宗教儀禮舞。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時,往往歌聲、打擊樂和喊聲相融,場面歡快。
4、漢文化涉獵廣,而黎族的造型藝術,以織錦工藝最為著名。在唐宋時期,黎族的紡織技術就比中原先進。織出的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他們利用各種不同的紡織工具,從軋棉、彈棉、紡線、染色、理經、織布、刺綉,直到生產出色彩斑斕的錦、被、單、筒裙、花帶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統的生產工藝。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雙面綉」,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花色艷麗又富於特色而馳名。此外,黎族的獨木器製作和竹藤編織工藝,也十分著名。
5、婚姻、戀愛風俗不同。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6、日常裝扮不同。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
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朴,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7、節日習俗不同。黎族有三月三愛情節,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 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8、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㈦ 黎族的信息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人口111.08萬(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現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農業為主,也有手工業、飼養業和商業。黎族地區沿海漁業、鹽業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
1952年7月1日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後,改建為7個自治縣,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牆。
禁忌: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日常食俗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眾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粥即稀飯,是黎族同胞常用的主食。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往往是一天煮一次供全天食用。「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葯用,能消炎解毒。「南摋」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製法是用螃蟹、田蛙、魚蝦或飛禽走獸等洗凈、剖膛、剁成碎塊,加鹽拌勻,放入葫蘆狀的壇子里,加蓋並用芭蕉葉封好捆緊,放置陰濕處或埋於地下,經一月或數月便可取出食用。但「南摋」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食鼠也是黎族的風俗,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時,先把鼠投入火中燒一會,然後颳去毛,除去內臟,再烤或燒即可。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造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越嚼越香,並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節慶、禮儀食俗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將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後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著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乾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黎族竹竿舞慶祝三月三
典型食品 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節日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三月三 ,每年的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帶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釀好的米酒、做好的糕點去看望寨內有威望的老人;年輕的男子則結伙外出狩獵、打魚,姑娘們烤魚、煮飯。夜幕降臨,小夥子們跳起了傳統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對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則把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系在小夥子的腰間,小夥子也會把耳鈴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
㈧ 少數民族人口排名是怎麼樣的
壯族16926381、回族10586087、滿族10387958、維吾爾族10069346等。
截止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壯族16926381、回族10586087、滿族10387958、維吾爾族10069346、苗族9426007、彝族8714393、土家族8353912、藏族6282187、蒙古族5981840、侗族2879974。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意願,中國政府採取不同方法,先後在少數民族地區逐步實行民主改革,並在20世紀50年代末完成。這場改革,廢除了領主、貴族、頭人等特權者的一切特權,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舊制度,使千百萬少數民族群眾翻身解放,獲得人身自由,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8)泰國黎族人口多少人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的相關情況:
1、中國成立到1954年為第一階段。這個時期民族識別的主要工作是進行調查研究,並確定一批民族成分。
2、經過這一階段的民族調查識別,除已經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滿、黎、高山等民族外,經過識別和歸並。
3、又確認了壯、布衣、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佤、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民族,共計38個少數民族。
㈨ 黎族有什麼歷史淵源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黎」屬他稱,內部各支系為了相互區別有「哈」、「賽」、「杞」、「美孚」、「潤」等自稱。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黎語屬東亞語系的分支,不同地區有不同方言。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於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後,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國歸漢後,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里」、「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元、明、清時期,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
㈩ 海南有多少少數民族 各有多少人口
根據2017年海南省統計年鑒,海南少數民族主要為黎族、苗族、壯族和回族。黎族人口為1490013人;苗族人口為79004人;壯族人口為38866人;回族人口為12795人;其餘少數民族共有21079人。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數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縣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漢族人口主要聚集在東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區。
(10)泰國黎族人口多少人擴展閱讀:
海南世居民族:
1、海南黎族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島上獨有的民族和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秦漢以前,古百越中的「駱越」一支就從大陸渡海到海南島,這時海南黎族的發端。
2、海南苗族
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後裔發展而成,。生活在海南中部山區和黎族居住地的周邊。
3、海南回族
海南島上的回族大多數居住在三亞的羊欄鎮,人口一萬左右。海南回族中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多數是越南人。羊欄回族人的語言與越南語及馬來西亞語非常接近。
羊欄回族人多數經商。海南島回族居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當時沿「海上絲路」乘船來華貿易的波斯(今伊朗)、大食國(今阿拉伯)穆斯林在海南休整、補給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風避難滯留,或遭海盜掠劫上岸,形成海南的回族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