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最早的泰國在哪裡

最早的泰國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09 18:25:41

『壹』 曼谷成立的原因和時間

凱旋歸來的昭披耶·卻克里將軍建立了新的卻克里王朝,稱拉瑪一世,一直統治到今天。他把城市移到河的對岸,此前這里是個名叫曼谷的小漁村。這樣,就誕生了新的首都,當地居民稱之為克龍格傑普,意為「天使之城」。972年,組成曼谷吞武里京都,又稱大曼谷都會區,面積2000km²。

曼谷原先是漁村,吞武里王朝興起時,曼谷逐漸形成了一些小集市和居民點。

曼谷市區一角

1767年,舊都大城被緬甸軍攻陷並徹底破壞,吞武里王朝於河西吞武里建都。

1782年,曼谷王朝帝王昭·披耶·卻里克(拉瑪一世)把都城從湄南河以西的吞武里遷至河東的曼谷。拉瑪一世在此造宮殿、修城牆,大王宮和玉佛寺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拉瑪一世並興建了曼谷最早的九條街道,其中以唐人街的三聘街最為著名。拉瑪二世和三世統治時期城內增建和維修了許多佛寺,其中以卧佛寺和金山寺為代表。拉瑪五世時期曼谷的大部分城牆被拆除,新建了馬路和橋梁。

1892年曼谷城裡通了電車。1900年與大城市之間修通鐵路。

1916年建立了第一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

1937年以湄南河劃分成曼谷和吞武里兩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發展迅速,面積、人口大大增加。

1971年,曼谷和吞武里兩市合並成曼谷-吞武里都市區,面積達290km²。

1

『貳』 泰國有座「隱世古城」,曾是暹羅最早的首都,古跡遍地卻鮮有人去

但盡管素可泰的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比不上曼谷、普吉、清邁等旅遊熱點地區,甚至不太被外界遊客所知道。但素可泰古城的重生,還是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泰國人來此「尋根」,人們出於對素可泰文化和歷史懷有特殊的感情,都希望來此看看泰國最初始的模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泰國歷史的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4]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范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孟族與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並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即位後,成立卻克里王朝,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並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發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佔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柬埔寨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肆』 泰國的簡介。急需,快!

泰國概況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部,東南臨泰國灣,西南瀕安達曼海。西北與緬甸為鄰,西南與馬來西亞交接,東北毗連寮國,東南與柬埔寨接壤,總面積513,115平方公里, 人口60,400,000人,是以泰族人為主,生活著華人、緬甸人、馬來人、印度人、寮國人等的多民族國家。
泰國以「千佛之國」聞名於世,素有「黃袍佛國 」美譽,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佛教史的文明古國,在美麗富饒的國土上,有30,OOO多座充滿神話色彩的古老寺院和金碧輝煌的宮殿。泰國佛寺外觀造型宏偉壯觀,建築裝飾精巧卓絕,享有「泰國藝術博物館」美稱,是泰國的國寶、泰國文化的精萃。泰國90%的居民信奉佛教,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旅遊大國。
泰國山區森林密布,奇花異木遍布,棲息著眾多珍禽異獸。泰國政府把一些天然森林區劃為自然保護區,並辟為森林公園。森林中空氣清新,是森林浴的佳地。這里氣候四季皆春,又有瀑布、湖泊和各種飛禽走獸,吸引了一批批旅遊者慕名而來。
首都曼谷被譽為「天使之城」,是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既有高聳矗立的大型建築,強調著城市奇情與超越時空的景緻,又有古老的廟宇香火鼎盛,青煙繚繞,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既有家一樣的溫馨暖意,同時又充滿異域情調,神秘與探險俯拾即是。
與首都曼谷不同,作為蘭納王國的故都,清邁則無不散發著迷人的古典氣質。這里氣候涼爽,四季百花爭艷,被稱為「泰北玫瑰」。在清邁,要慢下來細細品味你的感官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悠然穿行在清邁古城花木扶疏的小巷中,隨意在古城中閑逛,不用裝,自然而然便化身為文藝青年一枚。
值得一提的是,清邁是華語歌後鄧麗君的一生摯愛,她也最終將生命交託於此。晚年的歌後曾不幸罹患氣喘病,身體完全不允許接觸存在花粉的環境。然而歌後對清邁的痴情卻始終不渝,她不僅愛這座城的花,這座城的人,更愛這座城能給她帶來的淡然與恬靜。

最佳旅遊時間
11月-次年2月最佳

建議遊玩時間
10天

歷史文化
地理氣候
泰國擁有510,89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和2,23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是世界第50大國;國土面積與西班牙相當。位於赤道以北15度,屬熱帶氣候,常年氣溫在19-38攝氏度(66-100華氏度)之間。
一般來說,泰國的季節可以分為:夏季、雨季和涼季,但無論在哪個季節,您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旅遊景點。

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泰國文明就已經在現今的Ban Chiang孕育而生,現在,Ban Chiang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址。泰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令泰國人民深感自豪,記錄詳盡。在公元前幾世紀,孟族、高棉族和泰族的人民就已經在現今的泰國境內建造了王國。
然而,我們所了解的泰國歷史是從13,14世紀開始的。那時的Lan Na(Chiang Rai/Chiang Mai)和Sukhothai王國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泰王國。
不幸的是,Burmese後來入侵了泰國,將Chaing Mai和Ayutthaya掀翻下馬。他們侵佔了Lan Na 的首都,並且洗劫了Ayutthaya,逼迫泰王國放棄中心地區,遷都南下,在靠近曼谷的Thon Buri 建立了新的首都。在Thon Buri做了短暫停留(1767-1772)之後,就遷都去了湄南河的另一邊。Chakri朝代的Rama大帝一世,作為有歷記以來第一任國王,建立了現在的首都曼谷,開辟了泰國歷史上的Ratanakosin時代。
現在泰國是由國家元首為最高首領的,King Bumibol Alyadej (1946- present)是Chakri朝代的King Rama IX,在這位備受愛戴的攝政王的統治下,一個較為薄弱但是已功能健全的民主專政誕生了。

宗教
泰國有"佛之國"的稱號,700多年來,佛教一直是泰國的國教,自素可泰王朝的李泰王出家修行以來,作為一種歷史傳統,每一個年過20歲的男子,在他的一生中必須提督出家修行5天到3個月,連國王也不例外,家家戶戶都就供奉佛經佛像,早晚筆起到,各學校都設有佛教課程,建築奇觀是佛寺,雕刻珍品是佛像,四大王朝傾力建造寺廟,他們的興衰榮辱全刻劃在寺廟的殿堂和佛像的容顏中。

民族
泰國6500萬人口中,絕大部分(約80%)是泰族,其他的主要有華族、印度族、馬來族、孟族、高棉族、緬甸族、老族等。聚居著700多萬人口的首都曼谷更是一個種族大熔爐,那裡居住著為數眾多的來自全球各地的外籍人士。泰國的人口分布還有一個地域特點:在某些地區,如靠近馬來西亞的南部區域,穆斯林人佔大多數,而在北部山區,苗族人和克倫人則佔大多數。

『伍』 泰國的歷史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並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拓展資料

泰王國,通稱泰國(Thailand)。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取「自由」之意。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陸』 泰國這個國家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在曼谷王朝之前)

泰國

國名
泰王國(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Thai)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東臨寮國〔寮國〕和柬埔寨,南面是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白、藍三色的五個橫長方形平行排列構成。上下方為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為白色。藍色寬度相等於兩個紅色或兩個白色長方形的寬度。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泰國以佛教為國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錶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國徽
泰國國徽是一個極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圖騰圖案。深紅色的大鵬是泰國民間傳說中鷹面人身的神靈。

國花
稻花(禾本科)

語言
泰語是泰國的官方語言。屬壯侗語系侗台語族。泰語是一種分析型語言,不同的聲調有區分詞彙和語法的作用。
泰語與台語
泰語與台語都是從英語的Thai翻譯而來。英語的Thai可以指一個語言,也可以指一組語言。一般來說,在以中文寫就的文章中,表示一個語言時寫作泰語,表示包含泰語在內的一組語言時寫作台語。

貨幣
銖(baht)符號:THB

宗教
佛教為國教,其信徒佔95%,其次伊斯蘭教佔3.8%,基督教佔0.5%,其他0.7%。

面積
513,115平方公里(世界第50名)

人口
總人口:65,444,371(世界第19名)
人口密度:127/km2(世界第59名)

民族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和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4%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首都
曼谷(Bangkok),注冊人口584萬(2006年12月)。

國家元首
國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拉瑪九世王。1946年6月9日即位,1950年5月5日加冕。

國際電話區號
66

國際域名縮寫
TH

政體
泰王國憲法規定:泰王國是以國王為國家元首的民主體制國家。

重要節日
宋干節(公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水燈節(泰歷十二月十五日);國慶日(國王誕辰日,公歷十二月五日)。

簡況
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4~30℃。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7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小時

【地理】
[編輯本段]

國境大部份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變,可分為西、中、東、南四個部份。

泰國西部為山區,是喜瑪拉雅山脈的延伸他念他翁山脈為主的山地,一直由北向南走向。位於清邁府的英坦昂峰(海拔2,576米)是泰國的最高峰。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這里夏季極乾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中部是昭披那河(即湄南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勢逐步緩升,湄南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曼谷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山脈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為克拉地峽。

另外,泰國的一般大眾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

氣候方面,泰國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度不下攝氏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11月至2月受較涼的東北季候風影響比較乾燥,3月到5月氣溫最高,可達攝氏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風影響,是雨季。10月至12月偶有熱帶氣旋從南中國海經過中南半島吹襲泰國東部,但在暹羅灣形成的熱帶氣旋為數甚少且弱。

【歷史】
[編輯本段]

泰國目前之地方,於幾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並不是泰族。據一般的了解,泰族是發源於中國的南部,而於公元第十一與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

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曼清發現許多古老的遺跡,證明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史前正確的資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為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而且很少記載下來,尤其在第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紀末,泰國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國王――盂萊大帝,就在目前泰國北部的清萊與清邁一帶建立了一個繁榮的社會,當時所興建的廟宇顯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一般而言,泰國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外,盂族、高棉族對泰國的影響也不小。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已能夠自給自足,但他們的軍事力量都相當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紀初,終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過,這段人侵時間並不長,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勝仗,從高棉人手中奪回素可泰城,並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杏大帝,他被泰國人尊稱為「泰國之父」。其最大的貢獻,是將國內通行的真臘(即高棉)文字,改創成泰國自己的文字。約在1283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蘭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原因,是他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人、馬來人和華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並派信徒到錫蘭(今斯里蘭卡)學習佛經,讓他們回國後宣揚小乘佛教教義。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到公元十四世妃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已經影響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即遼國)一帶。蘭甘杏去世後,強盛一時的王朝逐漸衰弱下去。此時,泰團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正在日益肚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

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堤,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耶(華人稱之為大城),並立號為王,這就是後來的大城王朝。拉瑪鐵菩堤稱王後,立即展開外交和軍事攻勢,有意佔領整個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辟後,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到來的是葡萄牙人,他們佔領了馬六甲一帶後,於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亦相繼而來,企圖在泰國這塊富饒土地上獲得利益。此外,泰國與鄰國緬甸在這一時期經常發生沖突,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

1767年,緬軍再次攻入大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斷壁,荒草遍地,謹供遊人憑吊而已。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在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於家貧才往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1734年誕下鄭信。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靦軍展開血戰,最後終於收復渝陷的大城。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國的第三涸王朝一吞武里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其他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然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很快又再次出現。鄭信在執政後期傳說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並於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時為四十八歲。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為時只有十五年。後人為紀念鄭王的豐功偉績,特在吞武里區域內建立鄭王廟,並在大羅斗圈廣場中央為鄭倩塑造了一座紀念碑,碑上聳立著鄭信的騎馬戎裝銅像,策馬揮劍,極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鄭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封鎖附近公路,舉行兩晝夜的文娛活動。

鄭信的王朝被推翻後,其手下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族民間傅說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國的王朝,即當今皇上蒲美蓬大帝(拉瑪九世王)之先祖。由於地方太小,加上國防上的理由,拉瑪一世王把國都從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東岸,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至此泰國開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稱節基王朝或拉瑪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國都仍然是曼谷。

拉瑪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二次,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拉瑪三世王(在位公元1824至1851年)開始又對西洋各國開放,甚至當時美國也派了首任官員出使泰國,接著美國的傳教士也來了,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印刷術,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歐醫學、造船學也傳人了泰國。拉瑪四世王蒙庫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廣博。他通曉許多語言。如拉丁文、英文等。他是第一個准許平民可以親近的國王。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人,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他曾寫信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聲明以物質支援他。王位傳到拉瑪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從事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他廢除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國立圖書館,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其他現代化設施。歷史學家稱他的執政時期為「維新時代」,實際上可說是泰國現代化的開端。他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朱拉隆功於1910年逝世,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每年10月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廣場都有紀念活動舉行。朱拉隆功去世之後,英、法便在泰國各自割分勢力范圍。由於拉瑪六世王曾在英國劍橋求學,同時也曾服役於英軍,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就派兵到法國支援同盟國。大戰結束後,暹羅也就加人了國際聯盟。第一次大戰以前』泰國人是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的。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布每個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隨著世界潮流之趨勢,皇族的權力漸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位王執政後,結束了是達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於是泰國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泰國為了保持國土的完整,勉強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次年日本軍隊就進入泰國。泰國軍民感到對日本抵抗並非上策,遂加入軸心國。戰爭結束,雖然軸心國(日本、德國等)失敗,但泰國乃因「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而仍被邀加入聯合國,目前泰國國內駐有聯合國的分支機構。拉瑪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鑾宋卡王子之長公子。1934年繼承王位,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隨王太後駐蹕瑞士,1945年回泰准備舉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槍駕崩。年甘,在位12年。

當今王上拉瑪九世王今年聖壽六秩晉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國麻省康畢城蒙奧本醫院誕生,本生爵稱蒲美蓬·亞偷耶益德親王。1934年,拉瑪七世王駐蹕倫敦宣布遜位,因無所出,宮廷按譜立嗣君,奏請王兄繼承大統,號稱頌綠巴拉民他拉瑪哈南他瑪希隆陛下,簡稱拉瑪八世王。1935年,當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加封昭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王弟。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王突告駕崩,當今王上以先王無嗣,按王族繼承法規定宣布登基繼承大統,號稱拍昭裕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陛下,簡稱拉瑪九世王。1950年,王上自國外回泰京都,三月欽命舉行先王火葬御禮,同年四月甘八日賜定於十八涌宮殿舉行大婚慶典,敕令冊封詩麗吉?吉滴耶功女親王為王後,號稱頌緣拍拉·尼詩麗吉王後。1951年4月5日王後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醫院院盆,誕生第一位公主,稱號昭華鳥汶樂叻查干耶?詩麗越他那攀哇哩公主。1952年7月28日皇儲太子誕生。1955年4月6日拍貼公主誕生。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誕生。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家,皈依佛門,為期十五日,守戒於玉佛寺,政務方面敕命王後代為主政。還俗之後,鑒於王後秉政期間諸事有條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後為正王後之位。溯自1946年,王上秉政以來,愛國愛民之聖懷,為國為民之聖務包羅萬象,幾乎日無稍懈,宣慰四方,視察民瘼,垂詢當地官府軍警詳情,賜問各地民教衛生情況及生活實況。節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倫耶勒陛下於1946年6月9日登基以來,至今已五十年,他是泰國有史以來在位世界最長的一位盛世明君。幾十年來,王上以他超人的智慧,聖躬不屈不饒的毅力,為泰國的民主自由和繁榮進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績。王上以堅定的決心,高度的熱誠和德澤廣被的親和力,把全國經濟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團結成一體,朝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總目標。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滿五十周年之日,泰國全體臣民都以歡欣鼓舞的心情,熱烈舉行盛況空前的崇慶活勤,以頌揚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愛民若赤、聖澤廣被和偉大仁政,表達全國萬民感戴王恩浩盪的赤誠。

『柒』 泰國有怎樣的歷史

泰國舊稱暹羅,遠古時期就有人在這片土地繁衍,泰國即泰人之國,因其民族為泰族而得名,泰族最早是從現在中國南部地區的雲南遷來的,與中國的傣族、寮國的老族、緬甸的撣族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公元初年,今泰國北部和中部出現了一些獨立的小國。從8世紀到13世紀,現在的泰國南部隸屬馬來——印度尼西亞三佛齊(Srivijaya)王國,公元7世紀至11世紀,高棉王國及其文化曾影響了泰國除最北部和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最北部的蘭納泰王國在其鼎盛時則統治了緬甸和寮國部分地區,於1558年歸屬緬甸。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1356年),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大城時期的417年間(公元1350—1767年),泰國歷經了34代王朝,確立了君主政體,這是泰國制度形成的關鍵時期。從16世紀起,泰國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滅亡。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1946年6月,拉瑪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繼位,即現任國王,也是當今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君主。1949年改名為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在東南亞國家中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面積約51萬平方千米,與法國面積相近,其西部、北部和緬甸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區域,即北部山區的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東北部地區最為貧困,以種植水稻為主,經常遭受洪澇和乾旱;中部地區為土壤肥沃的平原;北部地區富庶,被高山環繞;南部地區擁有較長的海岸線,以漁業為主,以旅遊業為輔。泰國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其地貌特徵、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關聯性。

『捌』 泰國的祖籍一般是在哪裡

泰國的祖籍即泰國本土的各個名族。泰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族、瑤族、桂族、汶族、克倫族、撣族、塞芒族、沙蓋族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0%以上的民眾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民眾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泰國王室最早由中國人創立,18世紀泰國的華裔民族英雄是中國廣東潮汕人鄭信,他復國有功,被擁立為王,統一暹羅,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本版圖。

據粗略統計,泰國華僑華人約有900萬,佔全國人口的14%。據不完全統計,祖籍潮汕地區的泰國華人多達800多萬。而具有華人血統的泰國人約有兩千多萬,約為該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8)最早的泰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泰國的相關介紹:

泰國在20世紀90年躋身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泰國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

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部門。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泰國是世界最聞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是佛教之國,大多數泰國人信奉四面佛。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和創始國之一,同時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玖』 泰國歷史,想從古代開始了解,直到現在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布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6]。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泰國古稱暹邏,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依據元史記載,元代(自公元1277至1368年)暹邏巨象及萬物進貢。元帝嘉許她的歸順,獎賜中土珍品,而元廷也遣使暹邏宣慰三次,關系良好。

公元1350年,泰族一名叫拉瑪鐵菩提的酋長,在湄南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崛起,甚至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而建立王國,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緬甸海岸的頓遜區均為所有。拉瑪鐵菩提王死於1369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年。洪武十年(1377年)暹邏王子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明太祖大喜,令禮部員外郎王恆,頌賜暹邏國王大印,並贈世子衣幣及路費。自此以後,阿瑜陀耶王朝始稱暹邏。洪武廿八年,昭祿群膺又遣使朝貢,並告父喪。太祖命中官前往致祭赦世子嗣繼王位,賜賞有加。

明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

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仍的。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當時,東南亞各地已有華人商賈,居處其間。隨鄭和南下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國周千里,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板,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扎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加以錦綺壓腰。出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

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友好往來。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與清朝的宗藩關系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800年的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的歷史分為五個主要的時期

『拾』 泰國歷史簡介

簡介: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如豐富多彩的各種節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話,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

(10)最早的泰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2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6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6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9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9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