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如何稱呼泰國
⑴ 泰國名稱的由來
泰人自稱本族為「泰」,據考證「泰」是「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這大約是公元10~12世紀的事。
暹羅 是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 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
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並,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
鑾披汶·頌堪 在1939年6月23日至1945年9月8日當政期間,將暹羅改稱「泰國」,取其「自由領土」之意,皆因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周邊的各個大小王國均相繼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歐亞列強的殖民地,使得泰國成為唯一僅存的獨立國家。1945年9月8日,泰國復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王國」。
⑵ 暹羅國指的是哪個國家
古代的暹羅其實就是今天東南亞的泰國。說起泰國的歷史,大約至今已有700多年了,而其在整個歷史中也只經歷了五個大一統的王朝,其歷史溯源還是比較簡單的。1350年烏通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建都大城,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
暹羅國就是這樣來的,後至清朝也一直沿用明朝的習慣,為清的藩屬國,其新任國王大多是要由清朝皇帝進行冊封。最後在曼谷王朝建立,其統治一直延續到現在,1949年改國名為「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泰王國了。
泰國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這不光是因其本民族很多人有中國血統、國內有著人數居於第二大民族的華人,更主要的是,其王室與中國有著委深的關系。如,我國第一個在國外當國王的人就是在泰國,還成了泰國的「民族英雄」。還有,泰國王至今還保留有取中國名字的傳統等。那麼,泰國王為何非要取個中國式的名字呢?
今天的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國號全稱泰王國,當今統治泰國的朝代仍然是曼谷王朝。曼谷王朝建立至今,對泰國歷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泰國曼谷王朝開國國王拉瑪一世。拉瑪一世公元1737年出身泰國大城王朝貴族家庭,父親是泰國人,母親有華人血統,所以拉瑪一世也是有部分華人血統的泰國人。
拉瑪一世名查庫里,他從小就習文練武,是個文武雙全的貴族子弟,年輕時結識了我國廣東潮汕人鄭信,並且結為異姓兄弟。鄭信即泰國吞武里王朝開國國王,泰國人稱其為「鄭皇達信」。後來,查庫里娶了鄭信的妹妹,兩人的關系更為密切。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查庫里跟隨鄭信在泰國東部招兵買馬,僅用7個月的時間就擊退了緬軍,光復了大城。隨後,鄭信與查庫里又開始攻城掠地,於公元1769年成功統一泰國全境,因此鄭信和查庫里被後世泰國人視為民族英雄。鄭信對於泰國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泰國今天的版圖就是他奠定的基礎。
同年,鄭信在吞武里登基稱國王,史稱吞武里王朝,查庫里作為吞武里王朝開國功臣受到了鄭信的信任,被封為將軍統領軍隊。按理說,拉瑪一世是鄭信的親妹夫、好兄弟、開國功臣,理應好好輔助鄭信,穩固吞武里王朝對泰國的統治,但是查庫里不僅沒有這么做,反而有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歸心。
公元1782年,即吞武里王朝建立13年後,也許是因為年齡大了的原因,據說鄭信逐漸應得非常昏庸,在泰國人民的心目中,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英明神武的開國國王。這時,45歲的查庫里趁機發動兵變,廢掉並殺害了鄭信,把鄭信的王位搶過來自己坐,建立了查庫里王朝。因為查庫里王朝定國都曼谷,所以稱曼谷王朝。
⑶ "暹羅"是古代中國對哪個國家的稱呼
暹羅是中國人對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中國人知道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並,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1]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漢字文化圈其他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也採用「暹羅」之稱)。
⑷ 暹羅"是古代中國對哪個國家的稱呼
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四個時代。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沿用至今。
⑸ 泰國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5)古代中國如何稱呼泰國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⑹ 中國歷代對外國人的稱呼
一、亞洲:
1、對日本稱呼:扶桑、東夷、東瀛或倭奴;當侵略我國時,又稱日本人為倭寇。
2、對朝鮮稱呼:樂浪郡、高麗和新羅。
3、對越南稱呼:安南。
4、對菲律賓稱呼:呂宋。
5、對泰國稱呼:暹羅。
6、對柬埔寨稱呼:扶南、真臘和高棉,新中國建立後還曾稱呼為紅色高棉。
7、對緬甸稱呼:撣國、驃國、蒲甘和大光等。
8、對阿拉伯稱呼:大食。
9、對伊朗稱呼:波斯或安息。
10、對印度稱呼:身毒和天竺。
11、對稱呼尼泊爾:尼婆羅。
12、對印度尼西亞稱呼:爪哇或三佛齊。
13、對馬來西亞稱呼:柔佛或馬六甲。
14、對寮國稱呼:堂明、南掌和寮國。
15、對斯里蘭卡稱呼:錫蘭。
二、歐洲:稱呼歐洲人為歐羅巴人。
1、對古代羅馬也就是今天義大利稱呼:大秦。
2、對法國稱呼:高盧。
3、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稱呼:佛郎機。
4、對英國人稱呼:撒克遜。
5、對俄羅斯稱呼:羅斯、基輔羅斯和羅剎等。
三、非洲:稱呼非洲人為昆侖奴人。
1、稱呼埃及:米昔兒。
2、稱呼索馬里:弻琶羅。
3、稱呼東非為甘棠。
4、稱呼蘇丹為努比阿。
5、稱呼肯亞為麻林國。
⑺ 中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與哪些海上貿易
一、中國古代對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稱呼:
一)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二)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三)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四)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
五)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六)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七)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八)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
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九)孟加拉國: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東孟加拉 / East Pakistan 東巴基斯坦
來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恆河下游,於是就把這片區域稱為 Bengal,首府加爾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極其復雜,西邊的多信印度教,東邊的多信伊斯蘭教。於是變一分為二,東西分治。
十)尼伯爾
中國古稱:泥婆羅
來源:在當地的尼瓦爾語中,Nepal 意為「崇山之中的國家 」。
十一)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丵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
十二)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
二、中國古代海上貿易: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並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
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
明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後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
(7)古代中國如何稱呼泰國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⑻ 古代中國怎稱呼其他國家
日本:東瀛、扶桑,漢朝稱倭 奴國
朝鮮:高麗、新羅、百濟
印度:漢朝稱身毒、唐朝稱天竺
越南從前是中國的領土,稱交趾,在此設縣,王勃的爹做過交趾令
泰國:暹羅
古羅馬:大秦
阿拉伯:大食
伊朗:波斯、安息、帕提亞
俄羅斯:清朝叫羅剎
中亞五個斯坦……唐朝是中國領土,稱安西,因為設安西都護府
土耳其:就是唐朝當年的宿敵突厥西遷的產物
匈牙利:漢朝當年的宿敵匈奴西遷的產物
爪哇:闍婆
柬埔寨:真臘
新加坡+滿剌加:淡馬錫
⑼ 泰國在古代被稱作什麼
泰國古稱暹羅國。泰國古稱暹羅,先民原居住在中國雲南一帶,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拿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紀西方列強來到泰國,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沖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范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范圍,以西為英國勢力范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39年改名泰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布:「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國,在經濟、軍事等有親切關系。在東南亞地區泰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該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始創國之一,同時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⑽ 我國古代對外國各國的稱呼
我國古代自稱中國,對外國一般以「四夷」相稱呼。
也有近似的稱呼如:百蠻、蠻夷。
晚清以後,被西方各國入侵,不得不採取更禮貌的稱呼: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