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西臨哪裡
『壹』 泰國半球位置,海陸位置,主要氣候
緯度位置:位於北緯40度至北緯80度之間
海陸位置: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日本海,白令海),西臨波羅的海,南部與裏海、黑海相臨
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絕大部分)、西半球(少部分)
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地跨兩大洲和東、西兩半球的國家。
『貳』 寫出東南亞11個國家中與我國「陸上相鄰"的哪三個國家
與我國接壤的是:寮國、緬甸、越南。
1、寮國
寮國是於中南半島北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臨越南,西北達緬甸,西南毗連泰國,其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人口680萬(2015年),首都是萬象。寮國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國的一部分。
13至18世紀是南掌,之後受暹羅和越南入侵,後來又受法國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獨立,1975年廢除君主製成立共和國。
寮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也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於1997年7月加入東盟,已同138個國家建交。寮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寮國人民革命黨是寮國唯一政黨。
2、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3、越南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2)泰國西臨哪裡擴展閱讀
與我國國土接壤的國家還有自東北向西南有: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
1、哈薩克: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國名來自其主體民族哈薩克族。與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等國接壤,並與伊朗、亞塞拜然隔裏海相望,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九位。
2、朝鮮: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是朝鮮勞動黨。南部與韓國以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分隔,北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接壤,西臨渤海,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東臨日本海。首都平壤。
3、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
4、蒙古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之間,被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蒙古雖然不與哈薩克邊境接壤,但其最西點到哈薩克的最東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
『叄』 甲米在哪裡
甲米一譯「克拉比」。泰國西南部港市,甲米府首府。
在馬來半島北部甲米河口,西臨安達曼海。人口2,685(1980)。附近產椰子、橡膠、錫等。有椰油、鋸木等廠。公路北通攀牙,南至董里,並可連接泰南鐵路支線的會堯。沿海輪船通普吉、攀牙、董里等地。名勝有公主灣。
面積:4707平方公里。
位置:距離曼谷約814公里。北臨素叻他尼府(Surattani);南接董里府(Trang)和安達曼海(Andaman Sea);東瀕那空是貪瑪叻府(洛坤Nakhonsithammarat)和董里府;西界攀牙府(Phang Nga)和普吉灣(Phuket Bay)。甲米鎮隔著攀牙灣(Pangga Bay),向西遙對普吉島,兩地相距不遠,船程或是車程都只是兩個小時。雖然兩地都有多處旅遊景點,但普吉島像一個穿金戴玉的貴婦,而甲米則像脂粉不施清秀脫俗的村姑。難得的是它周遭的景點豐富又集中,交通便利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肆』 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 急!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東瀕大西洋.是南美洲國土面積最大3的國家.南北跨經緯度為:北緯5度,南緯34度.東西跨經度為:西經34度到73度.
中國:亞歐大陸東部(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經緯度為:北緯4度到北緯63度,東西跨經經度為:東經73度到132度.
丹麥:位於歐洲西部,大西洋北海的東岸,東部隔海峽與瑞典南部相望,南部與德國相接.南北跨經緯度為:北緯55度到57度,東西跨經經度為:東經大約9度到11度,南北跨經度為:55度到57度.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地跨亞非兩洲.南北跨經緯度為:北緯21度到31度,東西跨經經度為:東經25度到35度.
法國:位於歐西南部,西北隔海與英國相望,西臨大西洋,東南臨地中海,其他三面連接陸地.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也是法國的領土.南北跨緯度為:北緯42度到46度,東西跨經經度為:西經不足5度到東經8度.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北臨波羅的海和北海,陸上與法國、波蘭、瑞士等9個國家接壤.南北跨經緯度為:北緯47度到55度,東西跨經經度為:東經6度到15度.現在就歸納這么多有時間再寫,這是我歸納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 求世界半島名稱及地理位置圖表
1.阿拉伯半島 世界最大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東臨波斯灣、阿曼灣,南臨亞丁灣和阿拉伯海,西隔紅海與非洲大陸相望,北與亞洲大陸的分界大致在西起紅海東北部的亞喀巴灣北端東至波斯灣的阿拉伯河口一線。南北長2240千米,東西寬1200~1900千米,面積322萬平方千米,海拔1200~2500米。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除西南端海拔2700~3200米的葉門高地外,僅在西南和東南部有小部分山地。其中,西岸南段的希賈茲山脈高1500米,山峰多為死火山錐,最高峰哈杜爾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中部為廣闊的沙漠,面積約120萬平方千米,約佔半島面積的40%,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為大內夫得沙漠,代赫納沙漠和魯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魯卜哈利沙漠為最大,面積65萬平方千米。半島地處北緯13°~20°,北回歸線橫貫其中,屬熱帶荒漠氣候,氣候乾熱,大陸性強。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絕對最高氣溫可達50~55℃,為世界最熱地區之一,最冷月平均氣溫多在15~24℃之間。大部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區冬季因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年降水可達200毫米左右,葉門高地和南部沿岸山前平原,夏季因受印度洋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年降水量可達500~1000毫米。因此半島中部沙漠廣布,熱帶乾草原分布於沙漠四周。只有在山前沿海平原和內陸地勢低窪及地下水位較高處,才分布有狹窄或零星的綠洲,灌溉農業和牧業相對發達,人口比較集中。較大綠洲有葉門高地沿岸狹窄平原,以胡富夫為中心的艾赫薩綠洲,以利雅得為中心的海爾季綠洲等。綠洲中盛產椰棗。南部沿海平原盛產熱帶作物,如咖啡、橡膠、芒果等。牧業以飼養駱駝為主。波斯灣沿岸盛產石油,有「世界油海」之稱。2.印度半島 世界第二大半島,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又稱德干半島。位於印度境內,以德干高原為主體。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北以溫迪亞山脈和焦達訥格布爾高原為界,呈倒三角形,伸入印度洋。南北長1700千米,東西最寬1600千米,面積209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00米。東、西緣沿海岸分別縱列著東、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是海拔約600米的德干高原,外側山麓有狹窄的山前沿海平原。較大河流有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等。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平均氣溫10℃以上;3~6月為熱季,高原中部可達35℃左右,7~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3.中南半島 世界第三大半島,也叫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位於亞洲東南部。東瀕南海,南瀕泰國灣,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北、西北與中國、印度接壤。半島中部有狹長的馬來半島向南延伸,直至赤道附近的新加坡海峽。半島東部為越南、寮國、柬埔寨,西部為緬甸,中部為泰國,南部為馬來西亞。面積206.4萬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山脈主要有長山山脈、他念他翁山脈、若開山脈。大河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多數發源於中國境內。熱帶季風氣候,旱雨雨季分明。多熱帶季雨林,盛產柚木。稻米、天然橡膠、油棕生產在世界占重要地位。世界最大的錫礦開采區,鎢礦與石油也較豐富。4.拉布拉多半島 北美洲最大半島,世界第四大半島。位於加拿大東部,哈得孫灣與大西洋及聖勞倫斯灣之間。面積140萬平方千米。地處前寒武紀加拿大地盾東部,為古代北美大陸三大冰川中心之一,長達1.6萬千米的海岸線曲折交錯,多峽灣。地表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北部托加特山海拔1500米以上,有冰槽谷等冰磧地貌。湖泊眾多,有「湖泊高原」之稱。河流富水力,多源出中部,常與湖泊、瀑布串連,各自入海。屬極地長寒氣候,東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經過,降水季節變化較均勻。除夏季短暫溫涼外,地表均為冰雪覆蓋。北部沿海為苔原-冰沼土,中南部為針葉林-灰化土。河谷以膠樅、黑雲杉為主的森林茂密,有麋、馴鹿、黑熊、北極熊、海豹等野生動物。鐵礦儲量豐富。居民稀少,多從事漁業、狩獵和毛皮加工業。5.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nPeninsula)世界第五大半島,歐洲最大的半島。在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東北部與大陸相連,其間沒有明顯的自然界線。南北長1850千米,東西寬400~700千米,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半島有挪威、瑞典兩國以及芬蘭北端的一小部分。人口約1200餘萬。半島地質古老,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並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於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狹長、曲折、幽深,寬僅一至數千米,長度往往超過100千米,兩岸多為高峻的山崖,是船艦良好的停泊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中西部。山脈構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沿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丘陵台地過渡到波羅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脈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內的加爾赫峰,海拔2468米。整個半島處於北緯56°~71°之間,一般屬寒溫帶氣候。全年多西風和北風。由於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季氣溫高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僅-15℃左右。降水充沛,西部沿海處迎風坡,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但背風的東部僅450~750毫米。全區森林茂密,平均覆蓋率50%。森林工業在挪威和瑞典均為重要經濟部門。半島金屬礦藏豐富,鐵礦尤為馳名。瑞典、挪威都為鐵礦砂出口國。瑞典的基律納是世界上地下開採的最大鐵礦。挪威沿海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捕魚量居世界前列。瑞典和挪威造船工業見長,所造船舶大部分供出口。林業、水力發電、鐵礦開采、漁業、造船業和航運業均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富有傳統的經濟部門。6.伊比利亞半島 又稱比利牛斯半島。位於歐洲西南部,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西靠大西洋,東臨地中海,北臨比斯開灣,東北以比利牛斯山脈同法國相接,南以直布羅陀海峽同非洲相望。面積58.4萬平方公里。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三國和直布羅陀城。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海岸平直。西部和西南部為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海拔600~800m,佔全境面積的60%。地中海式氣候為主。北部沿海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內陸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有杜羅河、特茹河、爪的亞納河等。農作物以麥類、玉米、油橄欖、柑橘、葡萄等為主。礦產多樣,汞和黃鐵礦的儲量較大。7.小亞細亞半島 (AsiaMinorPeninsula)亞洲西部半島。位於土耳其境內。北臨黑海,西臨愛琴海,南瀕地中海,東接亞美尼亞高原。主要由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組成。東西長1000千米,南北寬約600千米,面積52.5萬平方千米。南緣是托羅斯山脈,北緣是克羅盧山和東卡德尼茲山(兩山合稱龐廷山脈),東側是亞美尼亞高原。形成三面環山、一面敞開,地勢自東向西逐漸降低的地形特徵。半島內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拔800~1200米,由平坦台地和斷陷盆地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廣布。高原西部是較為低矮的山地,山脈走向多與海岸線垂直。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8.巴爾干半島 南歐最大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濱黑海,東南隔黑海海峽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至里雅斯特一線為界與中歐相連,南瀕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面積約50.5萬平方公里。有希臘、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南斯拉夫聯盟、羅馬尼亞及土耳其部分領土。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聯系歐亞的陸橋,東南有黑海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地形多山,「巴干」土耳其語意為多山,主要山脈有西部的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品都斯山,東部的巴爾干、羅多彼山脈。平原低地少且分布零散,主要在北部及東部的河谷地帶。半島西部和南部屬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溫和濕潤,夏季炎熱乾燥;其他地區為溫和大陸性氣候。除多瑙河、薩瓦河外,河流多短小流急,水量資源豐富。南部為地中海景觀,生長著由地中海型櫟、杉等組成的硬葉常綠林及常綠灌叢;北部及內部山區為溫帶闊葉林。有森林資源及煤、銅、石油等礦產資源。9.堪察加半島 亞洲東北部半島。屬蘇聯俄羅斯聯邦遠東區堪察加州。東瀕太平洋和白令海,西臨鄂霍次克海。從東北向西南延伸1200公里,中部最寬達450公里,北部以寬僅100公里的地峽與大陸相連。面積37平方公里,約占堪察加州總面積78.3%。地質構造上屬新生代阿爾卑斯褶皺帶。中部山脈和沃斯托內奇山脈縱貫南北,前者沿半島軸部延伸,後者與東海岸平行。兩列山脈之間為中央堪察加低地,有堪察加河流經。地殼不穩定,火山活躍,地震頻繁,多溫泉和間歇泉。計有160餘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8座。沃斯托內奇山脈中段的克柳切夫活火山海拔4750米,為半島的最高點。沿西海岸為狹長平原,稱西堪察加低地。地處北緯51°~61°間,氣候冬寒夏涼,東部受海洋影響,較中、西部溫濕。2月平均氣溫-11~-16℃,8月12~16℃;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中南部是半島森林區,廣布以落葉松占優勢的針葉樹以及樺樹、白楊等;北部為森林苔原和原。礦藏有西海岸的煤和東部山地的泥煤、浮石、金、汞、硫、銅、鉬等,均未大規模開采。居民約30餘萬,大部分是俄羅斯人。漁業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捕撈鯡魚、比目魚和蟹等。有少量農業及牛和馴鹿放養業。工業以魚類加工和木材加工為主。利用溫泉建有地熱發電站。東南海岸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為堪察加州首府,也是半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23.2萬(1983)。 10.馬來半島 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向南延伸部分,起自克拉地峽。又稱馬六甲半島。西臨安達曼海,西南隔馬六甲海峽與蘇門答臘島相望。長約1100千米,最寬處約320千米。面積約23.7萬平方千米。分屬緬甸、泰國及馬來西亞。多丘陵。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多雨。廣布熱帶雨林和季雨林。礦產以錫、鈣、鐵為主。農產有橡膠、椰子、菠蘿等。
『陸』 中國在世界地圖上北臨南臨東臨西臨哪些地方
中國東邊是東海,隔海有日本,韓國。東北有朝鮮,俄羅斯。北面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西邊有哈薩克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 阿富汗 南邊印度 尼泊爾(克什米爾地) ,巴基斯坦南邊有緬甸,越南,寮國,泰國。
『柒』 從海陸位置來看,東南亞東臨哪裡,西臨哪裡,南部隔海與什麼相望
大洋洲主要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及其周邊島嶼,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北與亞洲隔海相望
『捌』 緬甸、泰國、寮國、越南 的首都分別是什麼
緬甸首都為內比都。
泰國首都為曼谷。
寮國首都為萬象。
越南首都為河內。
(8)泰國西臨哪裡擴展閱讀:
首都
首都,又稱國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稱謂。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將南京稱為首都,至此中國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稱呼,並將該詞沿用至今。
首都通常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扎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有的國家不只有一個首都,也有的國家為了謀求發展而進行遷都。中國歷朝歷代的首都也在不斷變化。
緬甸聯邦共和國
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泰王國
簡稱「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寮國是於中南半島北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臨越南,西北達緬甸,西南毗連泰國,其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人口680萬(2015年),首都是萬象。
越南
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寮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
『玖』 東南亞東臨哪裡西臨哪裡西北與什麼和什麼相鄰南面與什麼隔海相望
東南亞的中南半島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東臨(南)海,西臨(印度)洋 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從東西半球看是在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是北半球。
『拾』 泰國著名的旅遊景區有哪些
素可泰
素可泰意為"幸福的開端",是泰族人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真正獨立的王國。從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素可泰王朝曾盛極一時,是泰國文明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宗教藝術和建築被認為代表著最經典的泰國風格,其最大特色是蓮花座的裝飾和鍾形佛塔。
素可泰地區有兩座歷史公園:素可泰歷史公園和西薩差那萊歷史公園。
素可泰歷史公園:
素可泰古越是素可泰王朝都城遺址,距曼谷約420公里,在14世紀末被大城王朝吞並後成為一座棄城,逐漸淹沒於叢林之間。近些年來,經過大規模的修繕,這座佔地45平方公里的古城已被辟為歷史公園,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址。近100座歷史遺址和4個大型池塘散落於修剪整齊的綠茵之間。游覽素可泰古城的最佳時間是每年水燈節,即泰國陰歷12月的滿月之日(一般為西歷11月)。用芭蕉葉和鮮花作成的水燈漂浮在池塘中,水波中閃映著古剎、佛像的倒影,充滿了詩情畫意。
藍干亨國家博物館:
藍干亨大帝是素可泰王朝功績最顯赫的君主,他統一的國家,擴大了疆域,崇尚小乘佛教,創制了現代泰國文字。他還積極與中國發展關系,曾派人到中國訪問過兩次,學習陶器製作工藝。這家博物館將為你探索素可泰古城的秘密提供一些感性知識。館內收藏有素可泰王朝最優秀的佛像創作,其中那尊行走佛像,被認為是泰國佛像中的極品。館內展示的一塊藍干亨大帝碑文記載:"素可泰日益繁榮。水中有魚,田中有稻……自由買賣,無需納稅。"這塊碑文是泰國文字的最早紀錄,也是泰國古典文學中的著名片段。
瑪哈塔寺:
建於13世紀,是古城中規模最大的寺廟,四周圍有磚牆和護城河,是素可泰古城的精神和行政中心。院內有198座佛塔,在佛殿殘存的磚柱中間還坐著一些倖存下來的佛像。
灑溪寺:
坐落在一個大池塘中間的小島上,環境十分幽雅。佛殿建築為典型的素可泰時代風格,佛塔則是典型的錫蘭卡式鍾形佛塔。
西川寺:
位於瑪哈塔寺西北1.5公里。這里被緊緊圍在據說有3米厚的高牆內的坐佛今天依然受到泰國人的尊崇,因此絕對不要動爬到佛像身上留影的念頭。佛像高15米,寬11米。
西薩差那萊歷史公園
位於素可泰歷史公園以北約50公里的雍河旁,佔地45平方公里,是素可泰古城姐妹城市遺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址。這個歷史公園掩映在青山綠草之間,遊人不多,很適合騎自行車游覽,也可以騎大象在公園里繞一圈。
考盤家蓬寺:
這個寺本身沒有特別之處,但從落在一座小山上,是遠眺公園全景的上佳地點。
章隆寺:
意為"大象寺",是西薩差那萊古城的中心,由藍干亨大帝建於13世紀末期。鍾形的錫蘭式佛塔底座是39頭大象,當年曾經很宏偉的台階象徵著登上天堂之路。在這座寺廟前,你往往可以發現真的大象。
差達尤塔寺:
在章隆寺對面,意為"七排塔寺",因為這里的33座小佛塔排成七排。寺內所有的佛塔都有蓮花頂,是典型的素可泰風格。據傳,這里的佛塔下埋著素可泰王朝王室成員的骨灰。
南帕亞寺:
建於15世紀或16世紀,比古城內的所有其他寺廟都晚。主塔是典型的錫蘭式鍾形佛塔,底座也曾雕刻有大象。主殿外牆上刻有大城王朝早期的裝飾圖案。
普拉西拉塔那瑪哈塔寺:
位於古城以南3公里。據認為這座寺廟建成素可泰王朝以前,因此有比較濃重的古高棉風格。入口的門楣上雕有古高棉風格的佛頭,主殿里供奉著一座大型素可泰風格的坐佛,旁邊是一尊行走佛像,充分展示了素可泰佛像雕刻流暢圓潤的藝術風格。寺廟旁有一座木頭吊橋橫跨雍河,當地人騎著摩托車晃晃悠悠地過橋也可算作一景。
大城
大城意為"和平之城",位於曼谷以北86公里,從1350年至1767年是暹羅國的首都,大城王朝可謂泰國歷史上的全盛時代:統治范圍包括今天的寮國、柬埔寨和緬甸,歷經417年,33個國王,到17世紀大城的人口達到100萬,歐洲、中國和日本的商人不遠萬里來到這里經商。當時,所有到過此地的人都為它的繁華所折服。
雖然這座和平之城最終於1767年被入侵的緬甸軍隊燒毀並劫掠一空,但從數量眾多的宮殿廟宇遺跡中仍可以依稀看到大城王朝當年曾有過的輝煌。
到大城遊玩的是佳方式是從曼谷乘船溯湄南河北上,沿途欣賞兩崖的怡人風光,遙想當年鄭和下西洋率船隊前往大城時的壯觀場面。到邦巴茵王宮下船遊玩後,搭乘巴士前往大城歷史遺跡公園,租輛自行車徜徉於散落在萋萋芳草間的殘垣斷壁,感懷歷史的無常。傍晚時分搭巴士回曼谷。
菩拉司山碧寺:
在所有古跡中最有名的要數菩拉司山碧寺。這座建於14世紀的寺廟是當年大城規模最大的寺廟,也曾做過幾代國王宮殿和皇家寺廟。這里曾經供奉著一座16米高的大佛像,像身表面貼的金重達250公斤。緬甸軍隊佔領大城後為了熔解出金子,燒毀了整座寺廟和佛像。該寺的標志性建築是屹立在廢墟中的3座具有典型大城時代風格的大佛塔。
大城歷史遺跡公園:
大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址。這座用護城河圍起來的古城內外共有375座寺廟。
菩拉瑪哈塔寺:
這座寺廟也建於14世紀。盡管經過緬甸軍隊的大肆燒掠該寺的原貌早已盪然無存,但那座高棉風格的佛塔依稀保存著幾分風韻。據傳,這是大城年代最久遠的佛塔之一。寺廟里那尊裹在樹根里的佛像頭也是一外奇特的景觀。
幫巴茵王宮:
位於大城以南約20公里,在大城王朝時代曾是國王的夏宮。重建於19世紀末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時代。這里集合了東西方多種風格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建於湖中央的埃薩旺帖帕耶阿殿(Aisawan Thiphaat Hall)。這是一座木結構的尖頂宮殿,仿造曼谷大王宮內的一座宮殿建成。據說當年朱拉隆功大帝經常於日落時分在此吟詩。
王宮內唯一開放的宮殿威哈甲隆殿(Wehat Chamrun Hall)是一座純中國式建築,中文名叫"天明殿"。該殿是由一批華人出資修建獻給朱拉隆功大帝的。這座木結構宮殿的造型類似廣東潮汕一帶的殿堂建築,屋內外裝飾品及傢具大多來自中國,格局布置也是完全中國式的。
遊人還可以登上天明殿旁邊的斜塔,一覽這座掩映在綠茵與波光中的宮殿建築群。
北碧府
北碧府是泰國第三大府,位於曼谷以西約130公里,西臨緬甸,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修築的桂河橋而聞名於世。 北碧城內:
桂河橋:
桂河橋是一座鐵路橋,是連接泰國和緬甸的一條長約415公里的鐵路和一部分。當時,日軍為征服緬甸和緬甸以西的亞洲國家,急需一條給養供應線,便於1942年9月16日起,先後役使6.1萬名盟軍戰孚和20萬名亞洲勞工,用16個月便修完了原計劃需要6年時間才能完工的鐵路。
由於當時鐵路沿線氣候和生活條件惡劣,加之日軍的殘酷役使,先後有1.6萬名戰俘和近10萬名勞工死於勞累、疾病和營養不良。因此這條鐵路也被稱為"死亡鐵路"。
戰爭接近尾聲時,大橋被盟軍炸毀。戰後,泰國政府重新修建。現在的桂河大橋共有11節鋼梁,全長300米,並仍在使用之中。
遊客可以在大橋上行走,領略桂河的秀美。也可在北碧府境內的任何一個火車站搭乘開往桂河橋方向的列車。沿途山清水秀,泰國中部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並有機會接觸到普通泰國人,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戰俘宮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建在一座寺廟旁,緊臨北碧府的另一條主要河流麥公河。整個建築仿造當年盟軍戰俘居住的竹屋頂的長條窩棚。館內展示的照片顯示,戰俘們瘦骨嶙峋,渾身上下只有胯間一塊粗布遮體。館內還陳設有二戰期間的地圖、武器、和其他戰爭紀念品,並收集了大量有關桂河橋和死亡鐵路的新聞報道。 這座博物館的名字JEAATH是用當年與桂河橋有關聯的六個國家英文名字的縮寫組成的。這六個國家是: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美國,泰國和荷蘭。
北碧府盟軍公墓:
這座公墓在火車站對面,共有6982個來自英國、荷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紐西蘭、加拿大和緬甸等盟軍戰俘的墓碑,他們多在修建"死亡鐵路"時去世。公墓內綠草萋萋,鮮花盛開,幾千個16K紙大小的大理石墓碑整齊排列。算算戰俘們去世時的年紀,很多都年輕的令人心碎。
公墓環境優美恬適,間或看到泰國年輕人在次溫習功課或會友。
北碧城外:
很多遊客到北碧府只為看桂河橋,實際上北碧府外有茂密的從林,秀麗的河流,品種繁多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和飛珠瀉玉的大瀑布。很有羅曼蒂克思想的商人在深山裡的河上建造了竹船房,也不通電,晚上用煤油燈照明。在黑 ``的夜晚,驀然發現久居都市的你早已忘卻原來天上還有這么多星星。
地獄之火通道:
位於北碧城西北80公里處。為紀念在修建"死亡鐵路"最艱難地段而死亡的盟軍戰俘和亞洲勞工而建。在這一地段戰俘們用最簡單的工具在一座山中鑿出了一條1000米長的通道。由於當時日軍役使戰俘日以繼夜地工作,晚上點著火把,鐵鑿撞在山體上濺起簇簇火花,遠看好象地獄之火。通道完成時,大約70%的戰俘因過度勞累和飢餓疾病而死亡。
這座紀念性項目建有一座博物館,館內陳列有戰俘的照片,配有較詳細的英文說明,講述當年修建"死亡鐵路"時的情形,並連播放一個短記錄片。
從博物館旁邊的小路下去,就是地獄之火通道。當年戰俘們用最簡單的工具開鑿了7處山體,全長3.5公里。如果時間有限,只需爬過一座小山,就可以到達一個通道。看看通道兩旁山體上依然清晰的鑿痕,以及依然插在山石中的敲斷了的鑿子,不難想像戰俘們的艱辛。
愛侶灣瀑布:
愛侶灣瀑布位於同名的國家公園內,是泰國最大的瀑布之一。瀑布有7層,要爬到最高了一層,需要跋山涉水,因此一雙適合走路的鞋子是必不可少的。瀑布下的水潭也是游泳的好地方,所以也別忘了帶游泳衣。
塞要瀑布:
有大小兩個瀑布,都很美麗。其中小瀑布比較近,距北碧城西北約60公里,大瀑布離城約100公里。小瀑布附近有火車站,可以從那搭車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