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象怎麼被馴服的
❶ 大象是怎樣被馴服的
在泰國北部清邁省的一個大象營地,一頭5歲大的泰國象正在演示如何使用衛生間。繼教會大象畫畫、跳舞和演奏樂器後,馴象師現在又教會了大象如何使用衛生間。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秦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掙扎。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❷ 大象是如何被馴化的
大象,算的上是世界上體積比較龐大的動物。人類在大象的眼中就如同螞蟻在人類眼中一般。至於體積渺小的人類讓體積比人類龐大這么多的大象乖乖聽話方法,這其中便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訓養要從小象抓起……咳咳就是打個比方。無論是什麼生物,在幼年期都是比較弱小的,大象也不例外。將幼年的小象用鐵鏈綁在柱子上,小象會不斷掙扎,然而當初還很弱小的小象是掙脫不開鐵鏈,漸漸的,即使是將土地磨出一層印跡,小象也沒辦法掙脫鐵鏈的束縛,小象便放棄了掙扎。然後小象逐漸長大,小象的力量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然而常年的束縛讓象的大腦中已經形成了自己掙脫不開鐵鏈的思維,再怎麼費力也是浪費力氣,也就不再掙扎。大象也就隨之馴服與鐵鏈之下。
❸ 泰國為什麼把象視為國寶
因為泰國的最初的發展和興盛,和象有著密切的關系。大象曾經馱著武士沖鋒陷陣,攻城守壘;曾經以一當十,以一抵百地為泰國人做工服役。被馴服的大象走出叢林的那一天,也許就是當地生產,生活發生較大的變化的日子。所以泰國人對大象存有親切的感情,一點兒也不奇怪。
❹ 泰國大象的資料
亞洲白象
白象就是白色的亞洲象,在古代暹羅國(今泰國)盛產大象,白色的象是非常稀少的,所以被視為珍寶,一般的大象可以用來勞動,但是白象只能用來供養,不能勞動,科學家已經證明白象不是象的品種,而是一般的象得了白化病。但是大象如果不勞動的話,花銷很大,即使是泰國的一般的貴族也養不起的,如果泰國國王對那個臣下不滿就送他一頭白象,既是寶物又是御賜,那麼大臣就的更好的供奉白象,於是家道很快就衰落了。後來英語就把白象(white elephant) 稱為昂貴而無用的東西的代名詞,在全世界都通行。
非洲白象
攝影師麥克-霍爾丁近日在波札那奧卡萬戈三角洲拍到了一頭粉紅色非洲小象的照片,他當時正為英國廣播公司野生動物節目拍攝一群由80頭大象組成的象群。
皮膚是粉紅色的小象據信患有白化症,這在非洲大象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專家們稱,那頭看起來有三個月大的小象可能患有包括日灼在內的皮膚疾病,但它可以通過在泥堆里打滾和在樹陰處呆著來保護自己。霍爾丁稱:「象群當時正在渡河,我們觀察到那頭粉紅色小象的時間有數分鍾。對於營地里的所有人來說,這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罕見現象,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患白化症的大象的皮膚並不總是白色的,它們的皮膚呈現出紅棕色或者粉紅色的色調。雖然白化症在亞洲大象中相對常見,但在體積更大的非洲象中還是很少見。
生態學家麥克-查斯稱:「我只遇到過三頭患白化症的非洲小象,我是在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看到它們的。我們研究非洲大象已有十年的時間了,這是我所看到的首個患白化症非洲小象的圖像證據。人們是在波札那奧卡萬戈三角洲看到它的,它生存下來的機率會高一些,它可以躲在大樹下,在泥堆里打滾,使身體裹上一層厚厚的泥,來保護自己不受太陽光的傷害。那頭二至三個月的小象看起來已在母象的陰影處行走。這一行為表明,它知道它無法承受非洲烈日的照射,採取了獨特的行為來提高自己的生存機率。我知道,大象是一種適應性很強、很聰明的動物,它們是生存大師。」(
❺ 關於泰國大象的資料
大象在泰國不但是吉祥的象徵,也是交通工具、戰斗主力以及幫人們搬運重物的勞工,用處可大了!
在幾百年前,緬甸王子帶重兵攻打泰國。泰王聽到消息,趕快召集士兵,准備糧食、武器,騎著自己從小養大的大象去迎戰。泰王約緬甸王子單打獨斗,如果他敗了,就將整個泰國輸給緬甸王子。緬甸王子精心挑選出來的大象高大威猛、體壯如山,所以在打鬥時佔了上風。緬甸王子的大象把泰王的大象壓在下面,使緬甸王子有機會殺死泰王。當緬甸王子的刀正向泰王砍去時,泰王的大象看到自己快要失去主人了,便用盡力氣抬起身子,緬甸王子的刀砍空了。這時,泰王趁機用矛刺死了緬甸王子。大象的功勞可大了,如果不是它,泰王也不會保住江山,我們這次去的可能就是『第二個緬甸』了!所以泰國每年三月都要過大象節以紀念這只勇象。
大象也是非常忠心的。一隻大象一生中只有一個主人,在它生病的時候就會格外思念主人,主人一出現,它的病就好了。如果主人有病在身,它會守在主人身旁,默默地等待主人病好。主人一但不幸去世,它會一直守在屍體旁邊等待主人醒來,直到它自己也倒下為止。
另外,大象也有死亡的方式。當野生的大象知道自己不行了,它會離開象群,到「象牙山」把自己的象牙取下,然後到一個特定的地方和別的大象一起等死。
在大象園里,我看了大象、摸了大象,甚至還騎了它,親身體驗了它的溫柔、善良、忠誠和勇猛的品格。這種體驗使我終生難忘。讓人遺憾的是,現在大象的數量在人們的獵捕下逐漸地減少,如果不加以制止,大象這種溫柔善良的動物就會絕種了。我真誠地希望人們停止獵殺大象,並保護自然生態,讓大象永遠與人類和平共存。
❻ 泰國人是怎麼訓練象的。對大象凶不凶一一一急!
包括海,猴子,大象等所有的動物訓練都是非常殘酷而且不人道的。因為這本身就是違背動物天性的。
泰國馴象師作為在東南亞洲地區存在已經上千年的傳統職業,在當今社會也飽受爭議。
之前看到過一個中國人拍的關於泰國大象的短片叫做《黑象》,非常沉重,不妨去搜來看看。
❼ 泰國最早是怎麼和大象共處的
在泰國,如果你在公路邊或者樹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驚奇,也不必驚慌,大象對人群已經熟視無睹(dǔ),它會對著你搖一搖它那對蒲扇般的大耳朵,不慌不忙地繼續走它自己的路,一副悠閑沉著的樣子。
象是泰國的國寶。這個國家最初的發展和興盛,和象有著密切的關系。大象曾經馱著武士沖鋒陷陣,攻城守壘;曾經以一當十、以一抵百地為泰國人做工服役。被馴服的大象走出叢林的那一天,也許就是當地生產、生活發生較大變化的日子。泰國人對大象存有親切的感情,一點兒不奇怪。
在國內看大象,都是在動物園里遠觀,人和象離得很遠。在泰國,人和象之間沒有距離。很多次,我和象站在一起,象的耳朵抓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噴到了我的身上。起初我有些緊張,但看到周圍那些平靜坦然的泰國人,神經也就鬆弛(chi4)了。在很近的距離看大象,我發現,象的表情非常平靜。那對眼睛相對它的大腦袋,顯得極小,目光卻晶瑩溫和。和這樣的目光相對,你緊張的心情自然就會鬆弛下來。(更多本課資料,請查看華語網小學語文欄目十冊子欄目)
據說象是一種聰明而有靈氣的動物。在泰國,大象用它們的行動證實了這種說法。在城市裡看到的大象,多半是一些會表演節目的動物演員。在人的訓練下,它們會踢球,會倒立,會用可笑的姿態行禮謝幕。最有意思的是大象為人做按摩(mō)。成排的人躺在地上,大象慢慢地人叢里走過去,它們小心翼翼地在人與人之間尋找落腳點,每經過一個人,都會伸出粗壯的腳,在他們的身上輕輕地撫弄一番,有時也會用鼻子給人按摩。有趣的是,它偶爾也會和人開開玩笑。有一次,我看到一頭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脫下來,然後卷著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亂叫。脫皮鞋的大象一點兒也不理會女士的喊叫,用鼻子揮舞著皮鞋,繞著圍觀的人群轉了圈,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身邊,把皮鞋還給了她。那位女士又驚奇又尷(gān)尬(gà),只見大象面對著她,行了一個屈膝禮,好像是在道歉。那龐大的身軀,屈膝點頭時竟然優雅得像一個彬(bī)彬有禮的紳(shēn)士
❽ 泰國與大象的淵源
大象在泰國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泰國的象徵,更是泰國人民的驕傲。大象與泰國的歷史、文化、宗教、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極為密切,因此,無論是泰國國王還是普通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愛大象,對大象懷有深厚的感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其母親夢見白象後誕生的。泰國以佛教為國教,因而古往今來將白象視為鎮國瑞獸,象徵昌盛吉兆。在曼谷卧佛寺中的佛案上,象雕是和佛祖擺放在一起供人們祭拜的。泰國大象以白象最為珍貴。所謂白象並非全白色,凡是金黃、銀白、嫩綠、淡紅等膚色的大象都被稱為白象。事實上,是外國人誤把「瑞象」譯為「白象」,久而久之就這樣沿襲下來,泰國也被稱為「白象王國」。泰國的許多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繪畫、雕塑甚至諺語都與大象有關系,大象的形象在泰國隨處可見,特別是以柚木雕刻而成的形態各具、栩栩如生的大象是泰國最富有特色的工藝品。據說,泰國國王偕同王後在1960年訪問歐洲十四國時,贈送給這些國家元首的禮品也都是柚木雕大象。
經馴化的大象除幫助人們開荒、築路、伐木、搬運重物外,還曾是泰國歷史上轉戰沙場、身經百戰的功臣。如同沖鋒陷陣的戰馬一樣,泰國古代戰將以大象為坐騎,君主以白象作為御坐騎以增神威。泰國歷史上幾次著名的古戰役不僅與大象有關,而且大象還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一位泰國歷史學家曾說:如果沒有大象,泰國的歷史可能要重寫。
這尊柚木雕戰象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泰國古代戰爭中大象助人搏殺的精彩瞬間。從木雕中可看出,主帥騎的大象裝飾華麗,象背上安有木轎並冠以華蓋。兩頭交戰中的戰象正用力向前沖撞搏擊,跨坐在象背上和坐在轎中的是戰將和主帥,坐於象臀之上的是御象師。在搏戰中,御象師的作用不可小視,他操縱著戰象伺機低頭去頂住對方戰象的下頜,使其頭部高揚,這樣坐在上面的戰將便會因失去平衡而處於劣勢,往往被對手揮刀砍死在象背上。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象戰發生在1592年1 月 25 日,是泰王納黎萱同緬甸王子的一次戰斗。當時,緬甸王子統率兩路大軍分別向泰國京都挺進,雙方在素攀府境內展開決戰。當時泰王所騎之象正處於發情期,見敵象奔逃便窮追不舍。等戰象停住腳步,泰王才發現自己已陷於緬軍的包圍之中,此時緬甸王子正率眾在樹下納涼。泰王見狀靈機一動,以言相激道:敢來單獨比試一下否?緬甸王子立即驅象沖向泰王,與之決一死戰。第一回合,泰王處於下風,帽盔也被砍破。隨即,泰王抓住時機將緬甸王子所騎戰象的頭高高揚起,趨勢用手中的刀將緬甸王子砍死在象頸之上。緬軍見主帥已死,無心再戰,敗陣而回。從此,納黎萱王名聲大振,在以後的150年內,緬甸沒有再進犯泰國,此次象戰史稱象陣戰。為紀念這次象戰,素攀府建有象戰塔,1 月 25 日這一天後來被定為泰國的軍隊節。
❾ 泰國為什麼要馴養大象而不馴養別的動物
因為大象腦容量大較聰明,而且泰國的地理位置,大象比較多,又能幹很多活。現在遊客坐大象體驗已經發展成一個產業,旅遊業那麼發達的國家當然更要馴養大象
❿ 大象是如何被馴服的
大象,算的上是世界上體積比較龐大的動物。人類在大象的眼中就如同螞蟻在人類眼中一般。
至於體積渺小的人類讓體積比人類龐大這么多的大象乖乖聽話方法,這其中便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了。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訓養要從小象抓起……咳咳就是打個比方。無論是什麼生物,在幼年期都是比較弱小的,大象也不例外。
將幼年的小象用鐵鏈綁在柱子上,小象會不斷掙扎,然而當初還很弱小的小象是掙脫不開鐵鏈,漸漸的,即使是將土地磨出一層印跡,小象也沒辦法掙脫鐵鏈的束縛,小象便放棄了掙扎。
然後小象逐漸長大,小象的力量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
然而常年的束縛讓象的大腦中已經形成了自己掙脫不開鐵鏈的思維,再怎麼費力也是浪費力氣,也就不再掙扎。大象也就隨之馴服與鐵鏈之下。
而像是馬戲團裡面大象的表演則是經過進一步的訓練和條件反射的形成。
方法應該也是和訓練狗差不多。運用食物,聲音,懲罰等讓大象腦海中形成一種條件反射而做出各種表演。
當然這是在大象已經被馴服的前提之下。沒馴服的大象即使沒用攻擊性也是很危險的,因為很可能就不小心在這龐然大物的腳下發生意外。
其實不僅僅是動物,人的身上也有著一樣的習慣,也就是條件發射。一旦習慣了某種事情,即使是今後有能力去挑戰,去突破也會怯弱,而失去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