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

泰國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 2022-11-29 03:37:58

1. 泰國佛教的起源與演變.

古稱暹羅。從那坤巴通發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遺址判斷,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傳人。以後,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傳人南暹羅及其沿海鄰國。11世紀,緬甸的阿努羅陀王朝崛起,其勢力擴展到暹羅北部和中部的許多地區,阿努羅陀王篤信小乘佛教,並大力支持其發展傳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羅特別是北部地區流行。13世紀中葉,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獨立的部族國家,勢力逐步向南擴張,將南暹羅地區納入其統治范圍,並接受流行於這個地區的大乘佛教。同時,帶有婆羅門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儀式,也逐步為泰國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錫蘭曾於12世紀時舉行佛教第七次結集,整頓僧團組織,嚴肅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錫蘭臻於隆盛。當時北暹羅地區的一些部族國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學習,並傳人具足戒儀式。速可台王朝建國初期,錫蘭教派勢力,已擴展到南暹羅地區,並在那坤室利塔瑪羅陀建立錫蘭派傳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馬康亨,曾迎奉錫蘭僧團到都城弘揚教義,使錫蘭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卻退居次要地位。
此後,佛教在封建君主的護持下,逐漸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幾成全民信仰,滲透到日常生活習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為僧,開創了泰國國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出家為僧的先例。他於1361年迎請錫蘭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統一了本國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為緬甸攻陷時,王宮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經像文物,均毀於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後,國王鄭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獻,匯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鄭昭被殺身死,此項工作遂告停頓。曼谷王朝建立後,拉瑪一世繼承鄭昭未竟的事業,於1788年召集230名碩學比丘和30名皇家學者,對已收集的三藏典籍進行整理編定,此即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結集,編定的三藏名為「結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共計288篋。在拉瑪四世統治時(1851~1868),對佛教進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內出現了一個要求嚴格遵守戒律的派別,稱為「正法派」而把傳統的佛教稱為「大眾派」。這兩派在教理上沒有重大差別,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寬嚴。現泰國佛教主要是這兩派。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時(1868一1910),提出將全部三藏付印的計劃。付印前,不僅對泰文本作了詳盡的校訂,還和高棉文、僧伽羅文及孟加拉文進行了比勘,於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這次編印的泰文藏經,尚遺小部經8種未曾編入。1925年拉瑪七世繼位,遵照其兄拉瑪六世遺囑,重編泰文三藏,收錄所缺的小部各經,編為45卷,於1928年全部出版。現泰國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2. 佛教藝術的南傳佛教

自從公元前1世紀,路上絲綢之路受到在中東日漸強大的安息王朝所阻,羅馬人則越來越富裕,對亞洲珍寶日益渴求。這樣導致恢復了連接地中海與中國途徑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縱使有些政治干擾,印度從貿易上影響了東南亞各國。這條貿易路途把印度、緬甸、泰國南部、柬埔寨、越南南部及其他海岸城市連接起來。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印度的巴利語與梵語和印度文字,同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一起,再加上婆羅門教和印度教,通過頻繁的直接交往和宗教經典與文學如《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豐富了東南亞各國的藝術內涵。在公元1世紀至8世紀之間,柬埔寨扶南王朝藝術與緬甸孟族的藝術互相競爭,但兩者都衍生自笈多藝術風格。印度風格加上佛教形象的還願片和梵文石刻遍布在了整個地區。
公元9世紀至13世紀,發源於現代蘇門答臘島的三佛齊帝國與高棉帝國雖然互相競爭,但雙方都信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在13世紀從斯里蘭卡傳出,後來被泰國的素可泰王國所接納。根據當時的上座部佛教只有僧人才能涅盤,從此那些寺廟群的建造在東南亞的藝術表達方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4世紀之後,伊斯蘭教文化在東南亞沿海地區,包括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等地不斷擴散而且日漸盛行,上座部佛教集中在緬甸、寮國與柬埔寨等地繼續發展。 公元7世紀,佛教在印度的重要性逐漸下降的時候,阿育王派遣僧侶所傳的上座部佛教卻在過去幾百年裡於斯里蘭卡生根,並且塑造了當地文化。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文物,譬如被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康提古城內的佛牙舍利與佛牙寺[86][87],和在阿努拉德普勒的古寺內的聖菩提樹。這棵菩提樹是在公元前288年用當年釋迦牟尼佛坐在其下得道的菩提樹的扦插苗移栽而存活至今的。
佛牙寺建於15世紀,整個寺院建於6米高的基台之上,外圍有護寺河。寺內主要建築有中心大殿、鼓殿、長廳、大寶庫、誦經廳等。 比鄰印度的緬甸自然受到印度東部地區的強烈影響。緬甸南部孟族大約在前200年跟隨印度國王阿育王皈依佛教。
像Peikthano的早期佛教寺廟可以追溯到1世紀到5世紀。孟族的佛教藝術主要是印度笈多王朝的風格,足以影響以後的時代。隨著孟族在大陸各地散居,他們的藝術風格在東南亞各地開花結果。
11世紀到13世紀,在蒲甘王國境內興建了成千上萬的舍利塔和佛教寺廟建築,其中約2000件仍然清晰可見。在仰光和曼德勒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量鍍金的裝飾以珠寶的佛像。 參見:吳哥窟及吳哥古跡
公元3世紀到6世紀,柬埔寨曾經是信奉印度教與大乘佛教的扶南王國的中心地帶,它的領土曾西至緬甸,南至馬來西亞。它不但對政治產生很大影響,還吸收了印度文化。根據宋代《
太平御覽》引述三國時期吳國康泰的《扶南土俗》說:「扶南之西南有林揚國,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數千沙門。持戒六齋日,魚肉不得入國。 一日再市,朝市諸雜米、甘果、石蜜,暮市但貨香花。」又說:「扶南國人最大居舍,雕文刻鏤,好布施,多禽獸。王好獵,皆乘象,一去月余日。」《太平御覽· 林陽國》說:「林陽在扶南西七千餘里,地皆平博,民十萬余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可以見到大乘佛教在當地十分盛行。在普農多出土的印度教八臂毗濕奴立像、持斧的印度英雄羅摩立像與在吳哥附近發現的大量笈多風格的砂岩制佛頭和佛立像,都可以證明6世紀的柬埔寨美術受到印度造像藝術的深遠影響。
公元9世紀到13世紀,大乘佛教與印度化的高棉帝國主宰了東南亞大部分的地方,更對當地的佛教藝術有深遠影響。在當時的高棉境內,曾於今日的柬埔寨和泰國等地興建900座寺廟。
吳哥王朝時期,大型寺院與城市組織能夠管理1百萬居民。雖然柬埔寨大量的佛像在吳哥古跡內保存下來,但其他城市卻受到有組織的搶劫所重創。
高棉藝術的特色是通過喜氣洋洋的表情來展示高度的靈性,而不採取細長線條和附加的修飾。 泰國佛教起源於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時為印度阿育王遣派僧侶到東南亞宣揚佛教教義,其中一批到達泰國佛統府後,就以此地為傳教基地。後來,隨著緬甸孟族王國擴展版圖,印度商旅把
笈多王朝的印度及佛教藝術傳入泰國。自9世紀,泰國不同派別的藝術都受到同樣信奉大乘佛教的高棉帝國與三佛齊的強大影響。9世紀末,泰國藝術創出如清流的表達方式,主題像萬神殿般創造很多大乘佛教的菩薩造型。
13世紀,上座部佛教從斯里蘭卡傳入,同時泰國人剛剛建立素可泰王國。在泰國佛教,非常俏麗的形象,有時候配上非常幾何和幾乎抽象的圖像鼓舞了新的信念。
14世紀至16世紀的大城王國,佛像更披上華麗服裝和以珠寶作裝飾。許多泰國雕塑或寺廟往往是鍍金的,有時還鑲嵌了很多裝飾。 印尼包括爪哇與峇里島的文化自從1世紀便受到印度佛教文化所影響。這樣大大豐富
了東南亞的視覺藝術,譬如建築與雕塑。後來在大陸冒起的扶南王朝與吳哥王朝都是充滿印度文化色彩的國家。這個時候,發源於蘇門答臘島巨港信奉大乘佛教的三佛齊王國剛剛成立。當發源於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在馬來西亞半島擴張,大乘佛教與金剛乘便傳入這些地方。見證佛教藝術的歷史遺跡有位於日惹附近的婆羅浮屠與般若佛母像。
整個婆羅浮屠從上往下看就像佛教金剛乘中的一座曼荼羅,同時代表著佛教的大千世界。塔基是一個正方形,邊長大約118米。這座塔共九層,下面的六層是正方形,上面三層是圓形。頂層的中心是一座圓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鍾形舍利塔團團包圍。每座舍利塔裝飾著許多孔,裡面端坐著佛陀的雕像。

3. 起源於東南亞的宗教有什麼

起源於東南亞的宗教只有佛教和印度教
但信仰的宗教卻很多,而且各地都有差異。
主要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在東南亞有廣泛的傳播。菲律賓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一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而在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新加坡等國佛教尤為盛行。泰國是世界上唯一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全國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在泰國各地經常可以見到身披黃袍袈裟的僧人,故有人將泰國稱為「黃袍佛國」。
東南亞各國的宗教信仰:
馬來西亞
伊斯蘭教為國教,此外還信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
泰國
佛教為國教,9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印度教。
印度尼西亞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約佔87.2%,基督教新教6.1%,天主教3.6%,其餘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菲律賓
居民約84%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獨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土著民族多信奉原始宗教,華人多信奉佛教。
新加坡
華人、斯里蘭卡人多信奉佛教,馬來人、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人信奉基督教。
越南
居民多信奉佛教,還有天主教、和好教、高台教。
寮國
居民多信奉佛教。
緬甸
全國80%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
柬埔寨王國
佛教為國教,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占族多信奉伊斯蘭教,少數城市居民信奉天主教。
東帝汶
居民中約91.4%信奉羅馬天主教,2.6%信奉新教,1.7%信奉伊斯蘭教,0.3%信奉印度教,0.1%信奉佛教。

佛教(小乘):
寮國(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原始拜物教)、
柬埔寨(伊斯蘭教、天主教)
泰國(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
緬甸(伊斯蘭教、印度教)
越南(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越南道教、高台教、Hoa Hao教、Cao Dai教)

伊斯蘭教(遜尼):
馬來西亞(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
新加坡(有佛教、基督教新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拜火教)
印度尼西亞(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佛教和印度教)
汶萊(佛教、基督教新教、道教)
天主教:
菲律賓(伊斯蘭教、基督教新教、獨立教)
東帝汶(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4. 泰國、緬甸、柬埔寨主要信奉的宗教是佛教嗎小乘佛教是佛教的意思嗎

泰國、緬甸、柬埔寨主要信奉的宗教是佛教,小乘佛教是佛教。

泰國、緬甸、柬埔寨均將佛教定為本國的國教。佛教90%的人信奉佛教;柬埔寨9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徒占人口的2%,其他佔3%。

漢朝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然而印度佛教早已沒落,在其傳入中國經過漢化後佛教自成一體發揚光大。

(4)泰國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脫胎於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上兼容並蓄,形成新的佛法,而小乘佛教仍然堅守傳統的佛法。

小乘佛教只信仰釋迦摩尼佛,而大乘佛教除釋迦牟尼佛外,還有阿彌陀佛佛、彌勒佛、葯師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四大菩薩。

小乘佛法講究修自身,而大乘佛法則是主張普度眾生,照亮十方世界。小乘佛教講究禍福自擔、因果自負,因此沒有迴向;大乘佛教認為福德可以轉移,因此講究迴向。

5. 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創始人是誰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

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相傳他是現在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29歲時,深感印度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不合理,下層社會深受生、老、病、死之苦,遂離家出走,35歲時得道,創立佛教,獲得貧苦人的支持。

當時的印度社會,上層種姓殘酷壓迫和剝削下層種姓社會,社會矛盾十分復雜而尖銳,這就給佛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釋迦牟尼為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神創說,提出"眾生平等"。

(5)泰國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佛教歷史派別

一、原始佛教

1、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2、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二、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屬於巴利語系,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6. 佛教起源於哪裡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今尼泊爾),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在信徒方面,曾經盛極一時但目前已經衰落人數較少。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相傳他是現在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29歲時,深感印度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不合理,下層社會深受生、老、病、死之苦,遂離家出走,35歲時得道,創立佛教,獲得貧苦人的支持。當時的印度社會,上層種姓殘酷壓迫和剝削下層種姓社會,社會矛盾十分復雜而尖銳,這就給佛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釋迦牟尼為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神創說,提出"眾生平等"。
佛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個教派。
"乘"的含義是指道路的意思。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如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是把釋迦牟尼當成教主,大乘則把他當作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主張求得修持者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當修持成佛"普渡眾生",從哲學宇宙觀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
大乘佛教在公元前1世紀時傳到中亞,並由此傳到中國,再傳到朝鮮和日本,因此大乘佛教又被稱為北傳佛教。小乘佛教的傳播路線是向南通過海路,流行於今天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也稱南傳佛教。
在我國的西藏、內蒙及蒙古人民共和國還有一種佛教稱為喇嘛教,該教是由印度傳入的密教、大乘佛教與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結合的產物。
大約是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明帝時期,經西域傳入我國,以後,佛教逐漸與我國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合流,在我國廣泛傳播。隋唐以後,便產生了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等許多流派。佛教供奉的最高偶像是釋迦牟尼。相傳他是釋迦部落的王子,在深山中靜坐六年,最後「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隱修者。釋迦牟尼又稱如來。《金剛般若經》中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寺院、石窟、佛塔同為佛教的三大建築。寺院大都是正中路前為山門,門內左右有鍾鼓樓,晨敲鍾,暮擊鼓,按照佛教的說法稱為「晨鍾暮鼓」,目的為警醒塵愚。此後正面為天王殿,殿內供大肚彌勒佛。大肚彌勒佛又名布袋和尚,是五代時僧人。殿兩廂是四大天王,即身白色、拿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身紅色,手盤龍的西方「廣目天王」;身綠色、持寶幢的北方「多聞天王」;身青色,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大肚彌勒佛的背面,是護法神韋馱,他面對釋迦牟尼,手持金剛寶杵,為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將之首。過天王殿,後面便是大雄寶殿。
「大雄」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此殿亦因此而得名。殿內供奉迦葉佛、如來佛和彌勒佛,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又叫「三世佛」。有的殿中供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如來佛和葯師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葯師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如來佛前立著兩個弟子:阿難和迦葉。左右兩廂為十八羅漢。大雄殿後有七佛殿。「七佛」是如來以前的六代先佛加如來佛的合稱。
此外,還有菩薩殿,內供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菩薩。觀音菩薩是普陀山教主,她的造像坐蓮台,持柳枝,降甘霖,相傳能救苦救難,是慈悲的化身。她還常做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一起,合稱「西方三聖」。文殊菩薩是五台山教主,其造像多騎青獅,象徵著智慧威德,常與普賢一起做釋迦牟尼的脅侍。普賢菩薩是峨眉山教主,其造像騎白象,象徵功德圓滿。地藏王菩薩是九華山教主,相傳他原是朝鮮新羅人,苦修而成佛。
有的廟宇中有五百羅漢堂,據說這五百羅漢是釋迦牟尼成佛後教授的弟子中最優秀的五百個,釋迦牟尼的許多言論經書都是由他們記錄整理的。寺院最後的藏經樓,是存放經書的地方。

7. 佛教起源於那個國家拜託了各位 謝謝

西藏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傳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悉達多傳說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大致與我國的孔子同時。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制度下,社會極為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業生產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一批城鎮小邦興起(迦毗羅衛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常互相侵並,發生沖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後,創立了野蠻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下賤的階層。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逐甚至殘害。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復雜的斗爭,導致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願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於不合心意,便舍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靜坐。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下終於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後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後來由於不斷的傳播,發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據稱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容。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謂「苦諦」,就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會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說八苦),沒有絲毫樂處,引導人們去厭惡人世。所謂「集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來找去佛教徒找到了兩條原因:一條叫「業」(幹事情),這是致苦的正因;一條是「惑(煩惱)」,這是致苦的助因。業和惑產生出無數苦果,如果斷絕業和惑,苦果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就叫「滅諦」。要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佛教所說的「道」就是涅盤之道。所謂「涅盤」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就是死的化名(這種化名多至六七十個)。佛教修行,以涅盤為極目的,其實就是引導人們去求死。四諦之中,苦、滅二諦尤為重要。人生最苦,涅盤最樂,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點也不敢觸動,僅以消極厭世和追求死亡的說教來麻痹人民的斗爭意志。苦諦以生老病死等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脫這些苦難,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這就很巧妙地掩蓋了階級矛盾,抹煞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是造成被壓迫人民痛苦的根源。這種說教當然是對剝削階級有利的。誠然,剝削階級也會遇到生老病死等問題,但他們是從剝削階級的貪欲本性來考慮這類問題的,即如何才能長壽,如何在來生來世也能保住榮華富貴的地位等等。而這種說教,不僅迎合了剝削階級的貪欲心理,還為他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剝削階級在縱情享受的同時,分出一部分財物施給寺廟,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福報。「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佛教正是這樣向剝削階級廉價地出售進入天國的門票。 佛教在進一步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的原因時,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依賴於某種條件的,離開了條件,也就無所謂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過程也是依賴於條件的,這就是十二因緣。即無知(「無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統一體的「識」,由識引起身體的精神和肉體(「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覺器官的「六處」,六處引起和外界接觸(「觸」),由觸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貪愛(「愛」),由愛引起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環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說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無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無明,才能獲得解脫。佛教經典又把十二因緣說解釋為「三世因果報應」說。即:無明、行是過去因,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感未來果;生、老死是未來果。宣揚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種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業」或「惡業」的結果,是早就註定了的,無法改變的。這就為剝削階級殘酷剝削勞動人民,荒淫無恥地進行享受提供了根據,把勞動人民由於剝削制度造成的苦難亦解釋為合情合理的事情。這種說教起著掩蓋剝削階級的罪惡和讓勞動人民服服帖帖當牛作馬的反動作用。根據「因果報應」,佛教又提出「輪回」的說教。「輪回」的原意是「流轉」的意思。佛教沿襲婆羅門教的說法而加以發揚,宣稱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會永遠在所謂「六道」中生死相續,有如車輪的旋轉不停一樣。根據佛教經典所謂「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羅(一種鬼怪惡神)、地獄、餓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後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壞事(指不信佛,不安於自己的命運,觸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後就會變成畜生,變成餓鬼,或墮入地獄。這種說教,實際上成為反動統治階級用來恫嚇勞動人民群眾,對他們進行精神奴役的一種手段。 釋迦牟尼死後百餘年間,佛教發生分裂:一派稱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長老組成;另一派稱為「大眾部」,擁有廣大的僧侶,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又由大眾部的一些支派組成「大乘佛教」,並且稱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為「小乘」。大乘宣稱自己這個教派是「普渡眾生」的,說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當「羅漢」,不管別人,所以很不可取。他們把羅漢稱之為「自了漢」,是帶有一點輕蔑的意思的。大乘打著普渡眾生的招牌,宣稱自己寧願入地獄渡人,也不願自己先解脫。這是很能換得人們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騙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別。空宗(又稱「中觀宗」)是公元三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一個派別。空宗宣揚「一切皆空」的教義,很有導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對。後來世親、無著才創立了「有宗」。有宗又稱「瑜珈宗」是針對空宗來的,認為不能象空宗那樣講,不是一切皆空,佛還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揚「萬法唯識」的教義,認為一切客觀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現,最終也都要歸到佛性一來,主張的是唯心主義的主觀意識論。 傳說龍樹是大乘佛教的祖師,他不僅創立了大乘空宗,而且還把佛教某些教義和婆羅門教的某些教義、儀式相結合,創立了「密宗」,(或稱「密教」)。後稱密宗以外的教派為「顯宗」(或稱「顯教」)。所謂密宗,一是主張秘密傳教;由一人直接傳授給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眾的巫術和煩瑣的宗教儀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穢濁的污水。佛教出現了密宗以後,就走入絕境了。 孔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為印度的國教。當時印度海上交通發達,對外關系活躍,國家甚至發動佛教傳教士遠赴國外以擴大政治影響,佛教由此便逐漸向亞洲其它各國傳播。南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經帕米爾高原,在公元前後傳入我國,再由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南傳教以小乘佛教為主,北傳教以大乘佛教為主,以後佛教便一步步地發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傳入各國各地區後,又與當地的思想意識、宗教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顯得相當活躍。但在印度,中世紀後佛教便逐漸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紀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紀,同時由我國內地和印度、尼泊爾傳入的。由我國內地傳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爾傳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傳入西藏後,曾經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後來終於戰勝了苯教,同時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義、神祗和儀式,並形成了自己濃厚的地方特色。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後來被外地人俗稱為「喇嘛教」。

8. 泰國佛教的起源與演變.

泰國,全稱泰王國(The K1ngdom Of Thailand),別稱:佛之國、黃袍佛國、大象之邦。13世紀以前,境內已流行北傳大乘和南傳上座部佛教。 13世紀中葉,素可泰王朝建立,由於君王的崇奉,上座部佛教逐漸佔主導地位。 1361年第五代國王,曇摩羅闐.里泰王親自受戒出家,是為帝王出家之始,里泰王精通上座部佛學,撰寫了泰國第一部佛書《三界論》。至邏迦王時舉行第一結集三藏,召集一百多位高僧,譯述了大量的佛經及論疏。泰國的佛教僧階制度初步形成。 14世紀阿瑜陀王朝(1350—1767)漸興,征服北方的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諸王扶持佛教,僅京都地區就有佛寺千餘所,男子一生須至少出家一次已成為習俗。 18世紀,曼谷王朝崛起,曼谷王.拉瑪一世極其崇奉佛教,重新結集三藏。僧王那勒巴用巴利文撰寫的《三藏結集史》是重要的佛教史名著。 拉瑪二世,佛教隆盛,有黃袍佛國之美譽。 1851年已出家二十七年的拉瑪四世接替兄位做了國王。拉瑪四世博通三藏,通曉梵、英、義大利、巴利等文字,對佛教進行了改革。 20世紀初,拉瑪五世頒布了僧管理法令,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僧伽制度。還創辦了佛學院和佛學月刊,把貝葉經三藏改為現今世界流通的開本,鐫刻經藏,分送世界各國圖書館流通保存。 拉瑪六世,撰寫了《什麼是佛陀正覺》推廣佛法,該書成為現在泰國普通中學使用的佛教課本。 拉瑪七世重新刊印一千五百部大藏經。 拉瑪八世,泰國改為君主立憲國家,佛教為國教,國家的議會、內閣、法庭「三權分主」體系完成。 現代的泰國國王是拉瑪九世,50年代中代,世界佛教復興運動進入高潮。國王尊僧王金剛智為師,出家十五天,1957年慶祝佛陀涅槃2500周年,曼谷王宮前廣場,僧人連續七天誦經,全國放假禁屠三天,舉行大赦,2500名男子集體出家。 泰國現有95%的人口信仰佛教,4%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且為佛教之最高贊助人。泰國國旗中的白色代表佛教。泰國採用佛教紀年(佛陀涅槃的日期)。國王和百姓見了出家人要致禮,僧人不必回禮。比丘們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導師。僧王是佛教界的最高領袖。但僧人不參與政治,不行使選舉權。出過家的男子,才能取得社會的承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79c501008tyu.html具體看此博客內容

9. 世上到底有沒有鬼神之說,為啥泰國那麼信仰佛教呢!

信則有,不信則無。
佛教正在世界許多地方復興和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包括歐美人,對佛教產生了興趣。其它有些人來到泰國學習佛教並在此修行,在歐美,還建起了佛教寺廟,在中國及亞洲不少國家,隨著他們政策的改變,佛教徒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鑒於此,我們特以問答形式向大家介紹一些泰國佛教方面的情況。

問:泰國以「黃袍佛國」而著稱,,在泰國,現在究竟有多少佛教僧侶和寺廟呢?

答:根據佛教事務廳的統計,截至1992年年底止,泰國共有29322座佛教寺廟,而19858年只有20944.至於居住在這些寺廟中的僧人和沙彌(未成年的小和尚),在1958年的統計數字分別是159648和73311,而1992年則為285068和104492.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字每個季度甚至每天都在變化,因為每天都可能有人皈依佛門,同時又有人還俗塵世。

問:泰國的僧侶和寺廟有一定的組織系統嗎?

答:泰國佛教的僧侶行政系統劃分為四大域,大上座為域首長,域下設十八個部域,每個部管轄三至四府。僧侶最高領導為僧王,僧王下設副僧王。

問:僧侶在泰國的地位如何?

答:泰國信仰佛教的家庭通常設有佛壇,各家主婦早晚必燃蠟燭、燒香和獻花,以祈禱吉祥隆福。泰國人深信,如有佛在身,可永保平安,納福避邪,所以每個人都喜歡在頸項上掛一尊或多尊佛像。此種項鏈佛像因人而異。富人帶黃金或碧玉雕刻的佛像,一般人則帶黃銅、瓷質或木雕佛像。這些佛像是向金店定製或專營佛像的商店裡買來的,但為對佛祖表示敬畏,人們不說「」而慣用「租」字,泰國人拜佛虔誠,一般篤信佛教者都在自己生平中出家當一次和尚,出家的年歲和時間不限,可一周、數月或一。泰國人出家當和尚是一件大喜事。當一人決定為僧時,他的親朋好友互相傳告,齊來表示喜慶祝賀。大家爭捐凈資,購置香花及珍貴物品敬佛獻僧。送行之日,男女老幼結隊相隨,人人身著盛裝,手執香花和旗傘,有鼓樂吹打,人們邊走邊唱,送至廟中。舉行出家儀式時向眾僧奉獻禮物,載興而歸,出家者留在廟中念經拜佛。

問:泰國歷史上,誰是最傑出的僧侶?

答:對這一問題,以前從未做過民意測驗。然而,假如現在進行測驗的話,么曼谷王朝四世王昭華庫(1851年——1868年)定會當選,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因為四世王是國王,而是由於他的豐功偉績。實上,泰國歷史上,許多位國王包括現在的九世王,年輕時都曾出家修行,四世王之所以與眾不同,主要在於:首先,他在登基前己過了年的僧侶生活,其時間之久,是其它國王所不及的;其次,他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非常精通小乘佛教的巴利語言;再者,他發起了一場革新運動,旨在摒除佛教中與小乘佛教正典不一致的東西,不遺餘力地改革僧侶團生活和編修藏經,並特別重視僧人的律行和威儀。

問:在泰國,這個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大乘佛教也能存在嗎?

答:在泰國宗教信仰自由,沒有哪種宗教會受到歧視,佛教是國教,大乘和小乘佛教又同為佛教。事實上,僅在曼谷就有好幾個屬大乘佛教的華式佛寺和一些華人佛教社團。在這些佛寺中,有兩座值得一提。一座是位於唐人街的龍蓮寺,另一座是位於通瑪哈曼的普門報恩寺。另有幾座屬於大乘佛教的越南寺廟。

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別在哪裡?

答:小乘佛教把釋迦牟尼佛視為教主,重視自度,祗求自我解脫,把「灰身滅智」作為最高目標。大乘佛教則重視度他,以求眾生皆得解脫。故大乘佛教中便有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的思想,宣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高目標。

問:大乘佛教的僧侶與小乘佛教的僧侶有什麼不同?

答:華人的大乘佛教僧人都是素食者,他們從不出去化緣,只是在廟中准備食物。而越南僧人盡管和華人僧人一樣,屬於大乘佛教,也穿長袍,但他們出去化緣,而且吃人們所給的任何食物,不僅是素;小乘佛教的僧人葷素均食,一早出外化緣,自己不在寺廟中舉炊做食。

問:很多佛教廟宇中,有一座神的雕像受到人們的崇拜。不過這個神不是佛陀,而是觀音菩薩。但在佛教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女子達到較高的地位,甚至佛陀的母親也沒有被人們作為神來崇拜,何故她鄉卻例外?

答:菩薩這個詞意思是為力給人以啟迪的人,這個詞第一次被使用時,是指喬答摩釋達多(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姓名),以後,被大乘佛教徒用來指那些努力通過仁慈憐憫善心引導人們進入佛境的人,大乘佛教除了供奉「人天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之外,還供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而供奉的菩薩特別,觀世音就是大乘佛教中最著、最受歡迎的菩薩之一。

同其它菩薩一樣,觀音是一名男,根據佛教雕塑的表達,觀音在啟示人們的時候可以將自身變化33種形狀,其中最好及最有名的變化,是女子的形象,故他漸被當作一名女子而廣為人知。

問:既然泰國是一個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有這么多泰國人除了崇拜佛陀本身,還崇拜大乘佛教的菩薩呢?

答:有三種可能的解釋。第一,佛陀和觀音菩薩在教義上沒有沖突。第二,觀音那慈母樣的形,給人以親切的感覺。第三,人們可以通過媒介與觀「交流」,而這在正教中則是不可能的。

超過九成的泰國人信奉塔娜娃達佛教(主要是南傳佛教,即小乘教),約有26萬人出家為僧(職業和尚),日常生活亦深受影響。泰國佛教起源於公元前三世紀,在目前全球最高佛教紀念碑所在地的佛統府首先興起,時為公元前267
-
227年,印度佛教亞索加王朝(Asoka)遣派僧侶到東南亞宣揚教義,其中一批到達佛統府後,就以此地為傳教基地。伊斯蘭教是泰國第二大宗教,教徒主要是馬來人和外國穆斯林後裔,以及泰南四府中馬來血統泰人和泰北來自中國雲南的回族等少數民族。基督教教徒不到1%,此外有少數人信奉印度教和道教。

佛教是泰國道德禮教的「准則」,維系社會和諧及推動藝術的原動力,與歐洲中世紀時代的天主教相似。佛教在泰國有很高的地位,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泰國無數寺廟的重疊式屋檐,能使人引發創作的靈感。佛教影響力深入民間的另一原因是大部份泰國佛教家庭,必然有一位男丁入住寺廟修道,研習佛教道理。據佛教習俗,信奉佛教的男性而年齡超過21歲者,在其一生中,須接受剃度一次,以實踐僧侶生活,短則五天,長則三個月。通常剃度會在每年避雨節期間舉行。為期三個月的避雨節中,每個僧侶都避免外游,留在寺廟中靜修。

除了作為佛教活動中心,泰國寺廟通常是小鎮的消息集散地、勞工僱傭中心、新聞發布處、葯物分發站和社區中心,有時更用作學校和醫療所。總之,泰國社會的寺廟具有多元化用途。泰人亦強調宗教自由,故其它宗教如回教、天主教、印度教及錫克教等,同時存在。

10. 佛教最早起源於哪裡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喬達摩·悉多所創(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傳入中國: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佛教中的主要派別有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 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釋迦牟尼當作教主,而大乘則把他當作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以普度眾生,成佛度世為最高目標。

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南。因其是從印度向北傳播的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成為喇嘛教的形式,屬於中國佛教的一支,稱藏傳佛教。

它於7世紀吐蕃占普松贊干布開始信奉佛教,至13世紀初,經宗喀巴改革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其獨具的許多教派,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習制度。

(10)泰國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

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

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參考資料:網路-釋迦牟尼佛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9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4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2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7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4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2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0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