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納雅為什麼不公開

泰國納雅為什麼不公開

發布時間: 2022-08-24 17:55:29

① 有什麼關於愛心的名人事例

馮耀東、克拉拉·蔡特金、潘石屹、宋江、叢飛等。

1、馮耀東

其職業是鋼琴教師,生與1981年2月27日,化名陳西,被評為中國好人襄陽市首屆「十大愛心人物」,湖北省第五個、襄陽市第一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人。

2、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1857.7.5-1933.6.20),原名克拉拉·艾斯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之一,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領袖之一,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無產階級女權解放的靈魂人物 。1910年哥本哈根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

3、潘石屹

潘石屹意無意之中救助了朱晶平,朱晶因此而完全康復,為此,還上了北京電視台的一個節目當眾感謝潘石屹。近年,潘石屹與一家專業的治療白血病機構合作,捐款500萬,希望能讓更多的身患白血病的兒童活下來。

4、宋江

宋江(1073~1124),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第一號人物,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宋江在一百單八將穩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綽號呼保義,為人急公好義,常救人於危難時刻所以又號及時雨,人稱孝義黑三郎。

5、叢飛

叢飛(1969年10月29日-2006年4月20日),男,原名張崇,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田莊台鎮的農村,中國內地男歌手。曾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累計捐款捐物共計300多萬元,被評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② 窮人相關資料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背景資料;
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的歐洲秩序 論保加利亞危機期間的俾斯麥外交 柏林會議後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義大利、 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 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發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境的某些特點。

(一)
普法戰爭後,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在歐洲崛起,完成了對歐洲國際政治環境革命性的 改造,同時卻造就了困擾世界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德國問題:德國的天然優勢和其他歐洲國 家不接受這一優勢的矛盾。1戰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剝奪了它在歐洲大陸 的主導地位,更大大惡化了它的地緣政治環境。這樣法國對德國來說就成為一個無法和解 的國家。法國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對付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准備復仇,法國都需 要同任何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結盟。這就使得涉及德國的危機均會加劇,而很難局部化,因 此也就限定了德國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麥看來,孤立法國、維護歐洲現狀與保障德國 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麥面臨的國際環境極其復雜:為了孤立法國就必須保持俄國、奧匈和 德國三個君主大國的保守聯合,為此他還需要對俄奧關系發展施加影響,俄奧關系過於密 切以致於撇開德國,或者為爭奪巴爾干發生沖突都會損害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誼視為德國外交基石的同時,他還不能得罪在近東、中亞與俄國尖銳對立的英國。18 75年-1878年的近東危機,反映了俾斯麥政策相對於歷史環境的局限性:俄奧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麥難以長期迴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俾斯麥通過1879年的德奧同盟暫時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歸宿是1881年6月結成的俄奧德三皇同盟,這就使德國得以繼續保持 對俄奧關系的牽制及在兩者之間的調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發生革命,並宣布與保加利亞公國合並。素來以保加 利亞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經由不聽命於他的亞歷山大大公之手實現兩 地的統一,從而鞏固大公在保加利亞國內的地位。俄國試圖通過大國協調迫使保加利亞取 消合並,但保加利亞統一的既成事實,已不可逆轉。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面臨空前失敗, 巴爾干醞釀著新的危機。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 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系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 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干競爭中採取支持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系破裂,並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後果。而在當時環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節。奧匈一旦在外部壓 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迴旋餘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重新打開了東方問題,造成了俄奧對抗的前景。俄土 戰爭俄軍浴血奮戰,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收獲的卻是難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亞力 山大大公在俄國壓力下被迫遜位。11月,沙皇特使考爾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亞攝政當局推 舉出俄國中意的大公候選人,鎩羽而歸,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 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巴爾干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並引發大國沖突的危殆局面。

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於俄屬波蘭、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的三麵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乾的勢 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徵,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奧匈外相卡爾諾 基在匈牙利議會發表演說:俄國無權佔領保加利亞並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 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調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 擊。

俾斯麥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約束俄奧,防止兩國沖突。他此時的基本策略是對兩國實 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解決分歧。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採取的強 硬政策,他一再發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禦性質,要幫 忙找英國去。3對於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願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大國 地位不容犧牲,出路在於俄奧就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達成妥協。

俾斯麥扮演「誠實的掮客」,雖然暫時迴避了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卻暗含著 同時疏遠兩國的危險。奧匈不由要問:「德奧同盟究竟還有什麼價值?」「德國有兩個盟 友,奧匈只有半個。」5如果說德奧同盟在1879年的締結加劇了俄國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 與德奧結盟的軌道上來的話,那麼在此時,它只能加深俄國的敵意。1886年11月,沙皇在 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並肩攜手,共度難關 。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 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願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並 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發動對奧匈的戰爭,或使俄國的戰爭威脅產生 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國軍方和泛斯拉夫 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10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 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

俾斯麥同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布郎熱運動為俾斯麥擺脫困境提供了良機。

(二)
第三共和國成立後,法國政局一直動盪不寧。80年代上半期,費理內閣當政期間,法 德關系還有過一段「殖民協約」的好時光。但是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中難 以彌合的創口。1885年費理「殖民內閣」倒台,標志著法國復仇主義勢力的抬頭。以著名 詩人戴魯萊德為首的民族主義團體愛國者聯盟到1886年7月成員已逾十萬,成為法國政治和 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布郎熱進入夏爾.費雷西內閣任陸軍部長後,一時成為 法國復興、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象徵。1886年秋季起法德關系趨於惡化。

俾斯麥並不懼怕法國的實力,哪怕是一個復仇主義的法國。它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東方 。問題的復雜性在於兩場危機幾乎同時發生。一旦德國捲入奧俄巴爾干沖突,很難指望法 國會袖手旁觀。那時德國就必須正視兩線作戰的冷酷現實了。
1886年夏,戴魯萊德訪問俄國,鼓吹法俄結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 撰文,批評外相吉爾斯的歐洲政策,呼籲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外交路線。他指出俄國將抽 象的君主團結原則置於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是犯了歷史性錯誤。俄國必須擺脫束縛,在 外交上恢復行動自由。時稱『卡托科夫的攻擊『。

在當時的情況下,法俄政體懸殊,戰略利益和戰略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兩國並沒有立 即結盟的可能。法國不會以犧牲自身在近東地區的長遠利益,來支持俄國當下的巴爾干政 策。俄國更不可能幫助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冒破壞現狀並與德國交惡的風險。但 是如果壓力和受挫感過強,法俄為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點。誰也不能保 證兩國最終不會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國特使舒瓦洛夫為彌合分歧,修補俄德關系訪德 後,來自俄國方面的沉默進一步證實了俾斯麥對俄國可能改變政策的猜疑。俾斯麥調整策 略,決心利用德國現有的外交資源和法國的事態發展,為重新組織德國的外交陣容尋求契 機。 保加利亞危機發生後,英德間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兩國都不願率先出面干預而結怨俄 國,同時又都需要避免在未來歐洲的外交競技場上陷於孤立。若能造成對方與俄國的相互 制衡之勢,本國外交將獲得空前的主動權。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對俾斯麥的意圖深感疑慮 ,擔心英俄一旦為巴爾干問題發生對抗、沖突,而深陷於巴爾幹事務,俾斯麥將趁機擊破 法國。英國的策略是催促奧匈充當巴爾乾的反俄先鋒,以使對奧匈承擔同盟義務的德國無 路可遁。俾斯麥則大肆渲染德法邊境的緊張局勢,製造戰爭迫在眉睫的輿論,恫嚇法國政 府,擴軍備戰不要過分,與德國為敵不會有好結果。同時藉此向英奧和俄國表明德國必須 全力應付法德危機,無暇東顧,巴爾干危機只能靠那些在該地區有切身利益的國家自己去 解決。

1882年締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5月即將期滿,締約方對同盟的興趣都不大。但隨著 法德危機和保加利亞危機同時發生,義大利在俾斯麥心目中的重要性明顯上升。俾斯麥利 用1887年2月同盟續約的機會,以支持義大利北非擴張政策為代價,加強了三國同盟內部的 團結,阻止了敵對國家對義大利的拉攏,同時為奧匈對付俄國爭取到了安全穩固的後方。

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就為以義大利為橋梁,建立同義大利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共同利益,並 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國與三國同盟國家的聯系創造了條件。

當時,英法間由於1882年英國單方面佔領埃及後形成的埃及問題,存在尖銳矛盾。布郎熱 運動的沙文主義鼓噪也同樣針對英國。英國若能在埃及問題上爭取到三國同盟國家的支持 ,將大大加強其與法國談判時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國在巴爾干採取一項堅定的維護現狀 的政策,並在近東地區調動起足以遏製法俄的力量,奧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國也就能 夠避免直接捲入近東事務而與俄國發生沖撞。為了向英國施壓,俾斯麥表示:德國在大陸 上看住法國,英意就獲得了行動自由,英意在北非聯合遏製法國,並與奧匈合作在近東共 同對付俄國,歐洲的均勢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國不參加歐洲政治,勢必陷於孤 立,而德國也就沒有理由要去反對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原望。在俾斯麥的策動 下,1887年2月,英意互換照會,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協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海現狀。

地中海聯合結成後,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實性和危險性。法 國的結盟願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 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德國發動「預防性」戰爭。如果法國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 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後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系,以免 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於緩解。

(三)
德國地處中歐,一面臨海,三面被圍。積極有效的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的基石。如果 德俄長期對立,德國外交就是一盤死棋。反之,德國就可以在東西方之間操縱自如,進退 有餘。在俾斯麥眼裡,孤立法國與聯合俄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加利亞危機發生 後, 俾斯麥一方面鼓動俄國在巴爾干推行前進政策,一方面以此來動員抵制俄國擴張 的地中海聯合。同時向深感孤立的俄國證明德國友誼的可貴。 俄國外相吉爾斯認為,無論是保障俄國黑海地區的安全還是解決保加利亞問題,俄 國都需要保留俄德奧三皇同盟,至少要維持與德國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結盟對俄國 不利,法國也不可能同俄國結盟。俄國如果失去了德國,將意味著徹底孤立。至於沙皇 亞歷山大三世的態度,正如德國駐聖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當時指出的那樣:「沙皇從外交 政策的需要考慮,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合,從順應民意和國內穩定考慮,他又必須在公開 場合表現出對德國的憎惡。」
卡托科夫3月發表的社論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 皇同盟這個秘密,並予以猛烈抨擊。這就迫使沙皇要麼放棄與德國的聯合,要麼公開表態 支持三皇同盟,而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結局。沙皇在震怒之餘對卡托科夫提出懲戒。 卡托科夫影響的縮減,反襯出吉爾斯地位的鞏固。

鑒於沙皇斷然拒絕續訂與奧匈的條約,5月,俄德在柏林重開談判,准備以俄德雙邊協 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討論中立條款時,俾斯麥試圖通過全面支持俄國的近東政策誘 使俄國同意,在俄奧沖突的情況下,德國有條件的中立。為此俾斯麥向俄國談判代表宣讀 了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文本,以期表明德國無意承擔與德奧同盟條約內容相悖的義務。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對中立條款涉及法奧遭締約方進攻時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條件 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俄德沖突的情況下 俄國無條件的中立,鑒於法德兩國對於1871年以來現狀的不同態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 須是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 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德國。現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 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藉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 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但是,俾斯麥還必須正視另一個危險,俄國如 果挑動奧匈率先發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15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部的 爭斗,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後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使得俾 斯麥對條約的價值大打折扣。他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從此不可挽回地動搖了。
1887年7月,在違背沙皇意願的情況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選為保加利亞大公,俄國訴 諸武力的可能增強。俄國報界充斥了對德國的謾罵。8月,戴魯萊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禮之 機,再次訪問俄國。俾斯麥對時局深感憂慮。俄國既已靠不住,德國必須另謀出路,以防 萬一。17 5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 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里擔心,如果奧匈因得 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

18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並在11月22日致信索爾茲伯里。信中表 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 終有責任採取進入戰線的政策。」19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後,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定》,基本上排除了俄 國佔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 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1888年1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 府宣布斐迪南當選為非法,遭到英奧意的聯合抵制。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 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後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 ,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著極大復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質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 交歸根結底仍 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

作為現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揮到了極至。現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和鞏固,俾斯麥對現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一後的德國自食其果。盡管隨著德國的統 一,俾斯麥由現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沖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系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 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穩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擊」就 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麥的時代,歐洲大國關系日趨僵化緊張。德國的統一,使中歐失去了歷史上 的緩沖作用,它不再能為大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提供警戒和補償的空間,以至於徹底改變了歐洲強權結構。22均勢外交所賴以運作的大國關系的鬆散性正在消失,標志便是1879 年德奧同盟的締結。事實上,德國已很難做出其他選擇。俾斯麥的同盟,正是對這一變化的本能反映,它反過來也鞏固強化了這一趨勢。大國關系緊張,是俾斯麥同盟成立的緣由,也是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俾斯麥的外交風格,集中體現了自負與焦慮結合的心態。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合,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系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系緊張,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並製造摩擦。然而,俾斯麥的策略也許會為德國爭得盟國,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23當時的德國,從本質上說是屬於現狀的國家,對於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麥的謀略往往產生相反的效果。隨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境已初現端倪。與大國關系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 在奧匈一邊投入戰斗。24俾斯麥在台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極後果,在他之後,便後繼無人了。
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後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 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回答者:心若浮雲浪江湖 - 舉人 五級 3-27 21:34

背景資料;
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的歐洲秩序 論保加利亞危機期間的俾斯麥外交 柏林會議後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義大利、 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 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發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境的某些特點。

③ 電影魔戒中最後精靈女王後說的3個戒指沒有了,人類的時代到來了,那3個戒指是說的那3個戒指

精靈族的三位王者所持有的那三枚。

1、納雅(Narya,昆雅語,意為「火的」),又稱為火之戒(Ring of Fire)及紅寶石魔戒(Red Ring) ,是精靈三戒之一。

納雅可給予使用者抵抗壓制、支配及絕望的力量,甚至可抵抗疲勞,瑟丹曾說:「拿走這只戒指吧,你的擔子會變得沉重,但它在你疲勞的時候將會給予支持。這是火之戒,它會點燃你那發冷的心。」

2、南雅(Nenya,昆雅語,意為「水的」),又稱為水之戒(Ring of Water)及鑽石魔戒(Ring of Adamant),是精靈三戒之一。

南雅是由秘銀打造的,鑲上一顆白石,推斷可能是鑽石(雖然「鑽石魔戒」已暗示這是鑽石,但仍未可明確地肯定)。南雅是由羅斯洛立安(Lothlórien)的凱蘭崔爾(Galadriel)使用,南雅的光芒可媲美星晨。

佛羅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作為魔戒持有者,可以看見凱蘭崔爾手上的南雅,山姆·詹吉(Sam Gamgee)卻對凱蘭崔爾說「有顆星辰停留在你的手上」。

3、維雅(Vilya,昆雅語,意為「空氣的」),又稱為氣之戒(Ring of Air),是精靈三戒之一。

索倫入侵伊瑞詹之前,維雅同納雅被轉移到林頓(Lindon)的吉爾加拉德那裡。吉爾加拉德稍後於第二紀元1701年把維雅交給愛隆(Elrond),在第二紀元末及第三紀元,愛隆一直是維雅的持有者。索倫敗亡後,維雅的力量消失。第三紀元末,愛隆攜帶維雅離開中土大陸。

(3)泰國納雅為什麼不公開擴展閱讀

由來:

由伊瑞詹(Eregion)精靈打造,是二十枚力量之戒(Rings of Power)中的三枚。

第二紀元1590年,在「天賦宗師」索倫(Sauron)離開了伊瑞詹後,凱勒布理鵬(Celebrimbor)鑄造了精靈三戒。索倫並沒有介入精靈三戒的製造,精靈三戒因此未受玷污,但凱勒布理鵬也是依索倫的知識而鑄造出精靈三戒,故精靈三戒也受至尊魔戒(One Ring)束縛。

當精靈察覺到索倫的真正意圖時,精靈一直隱藏著精靈三戒的下落。在第三紀元末,至尊魔戒被摧毀後,精靈三戒被帶離中土大陸。

④ 人們為什麼愛戴列夫托爾斯泰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因為,他是一個思考型人物的代表。他是19世紀俄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公認放入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創作生涯長達約60年。他和巴爾扎克被稱為現實主義文學中兩座最高、最輝煌的峰巒。
他雖然出生在一個貴族伯爵家庭,但是他卻對這種既定的享受生活表示質疑。他在自己的農場,企圖通過改革以緩解農民和地主的關系,但由於農民的誤解而失敗。
70年代末80年代出,是他精神上最痛苦的階段。他的內心矛盾趨於尖銳化,為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廣泛接觸、考察現實生活,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哲學、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書籍。經過緊張激烈的沖突,他的世界觀反而升了根本性轉變,徹底與貴族決裂,站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他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為上帝、為靈魂而活著,愛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惡,通過自我完善擺脫罪惡達到最後幸福的托爾斯泰主義形成了。
我最喜歡他的晚年。他晚年致力於平民化地工作,生活非常儉朴,而且希望放棄,貴族特權和財產。他的平民化思想,得不到自己家人的理解,促使他在極度苦悶的情況下,離家出走,途中患上肺炎,病逝於一個火車站。
可見他的一生,始終在思考,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全人類,也就是通常講的:作家的使命感、責任感。他對人類充滿了愛和終極關懷。就像一個思想上的燈塔,試圖照亮我們對生命、生活的認識。他在《論生命》里說過,單獨為個人幸福而奮斗的人,不真正的擁有生命,只有使用理性,為了跟自己一樣的人,而痛苦思索的人,才有生命。他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我說,他的人才是讓人愛戴的原因。

⑤ 納雅最後去了哪裡下一部熊出沒的電影里還有她嗎

《熊出沒·奇幻空間》中的女主角納雅最後留在了守護金鹿角的那片森林裡,因為她的使命就是守護金鹿角,所以納雅並沒有去別的地方。按照《熊出沒》系列的安排來看,納雅以後大概是不會再以“女主角”的身份出現了,但是有可能會以客串或回憶的方式繼續出現在《熊出沒》的其他影片中。

綜上所述,《熊出沒·奇幻空間》作為熊出沒系列的一個分支,而熊出沒的每一個分支都是一次全新的冒險,所以說納雅也不會繼續出現在下一部影片中了。但是這也並非是絕對說法,因為如果納雅的呼聲太高,熊出沒的導演和編劇是有繼續創作納雅這個分支劇情的可能性的,到那時候納雅就能夠再次出現在熊出沒系列的新影片中了。

⑥ 列夫托爾斯泰是不幸的人、為什麼不幸

晚年托爾斯泰遇到了很多不幸的事,內心的轉變也極為痛苦,你看看下面材料就知道了。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創作頗豐。他的作品對歐洲文學影響極深,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這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晚年卻做了一件讓世人皆驚的事,即離家出走。托爾斯泰為何要離家出走,這還得從他晚年的思想變化及其生活說起。

晚年的托爾斯泰開始篤信宗教,宗教觀、社會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73歲時,托爾斯泰回到了故鄉雅斯納雅·波良納庄園。然而晚年的托爾斯泰對他庄園的看法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他開始習慣於關注在他的農田上辛苦勞作的農民們,這些貧苦可憐的農民讓托爾斯泰感到不安與自責。

為了減輕自己的內疚感,托爾斯泰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開始自我折磨:他變得厭惡人情世故和親友間的應酬,也拒絕出席貴族的宴會。他經常戴著草帽,穿上舊衣服,腳踏樹皮鞋,在農田裡幹活。

到了後來,托爾斯泰想要解放他的那些農民,把田地分給他們。同時,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權,無償地獻給社會。

托爾斯泰不顧妻子反對,最終公開發表聲明:從1881年以後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費出版。

在這樣一個階級社會里,托爾斯泰的朋友親人都不理解他的社會觀、宗教觀。在家裡,家人不時與他發生沖突;在社會上,許多報刊攻擊他;科學家、家教界、沙皇政府都表示對他不滿。

正在作家受到了孤立與打擊之時,切爾特科夫出現了,他用花言巧語取得了作家的信任,在作家生命的最後9年,切爾特科夫在老人眾多家人、隨從者中地位最特殊,對老人的思想也影響最大。

其實這個傢伙的真正目的,是要奪取托爾斯泰那些作品的繼承權,盡管作家自己的許多朋友都知道切爾特科夫的險惡用心,但他們都沒有敢直接告訴托爾斯泰。

本來,作家的日記都是由妻子保管的。但由於與妻子產生了矛盾,再加上切爾特科夫的花言巧語,托爾斯泰把他最後10年的全部日記都交給了切爾特科夫這個騙子。

妻子索菲亞也敏感地猜到了發生的事情,她對此非常痛苦,脾氣也越來越壞,把怒氣全都撒在了作家的身上。

1910年8月30日晚,她又和作家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她甚至愚蠢地說她並不是痛恨切爾特科夫,而是不能原諒托爾斯泰。對於妻子的憤怒與譴責,作家採取的是寬容諒解的態度,因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義」,他總是把錯誤都想到自己身上,而盡量原諒別人的種種不對。在作家的最後一段歲月里,他的生活並不美好,他的周圍充滿了責難。為了能夠平和地過完後面的日子,作家開始打算離家出走,以躲避這些紛爭。

10月28日還不到早晨5點,作家就帶著私人醫生離開了波良納。在火車上,作家病倒了。寒冷的天氣使他不停咳嗽,並開始發高燒。他們在阿斯塔波瓦車站下了車,7天後他就病逝在這個荒涼的小站里。

有關托爾斯泰離家出走一事,很多專家和學者都曾對此進行過研究,許多復雜的因素糾合在一起促使這位巨匠作出了令人震驚之舉,但這並不會影響這位文學巨匠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8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1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7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7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4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