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從什麼時候末落

泰國從什麼時候末落

發布時間: 2022-06-30 02:34:36

❶ 泰國曾是我國藩屬國,大清滅亡100多年,為何曼谷王朝屹立不倒

泰國曾是我國藩屬國,大清都已經滅亡很久了,而曼谷王朝還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統治者的治世態度不一樣。提到泰國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泰國的旅遊業,很多中國人旅遊的時候都會選擇去那裡,不僅景色優美並且價錢也比較便宜,但是泰國的政權和我們並不一樣。他們現在還保留著王室,泰國皇室的地位非常的高,當地的明星和領導者見到皇室的成員都得行跪拜禮。


雖然說泰國和大清時候的情況有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統治者和地理位置都造成了不一樣的後果,不過他們現在還能夠繼續發展也能側面表現這樣的國情也是適合他們的。

❷ 泰國歷史的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4]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范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孟族與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並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即位後,成立卻克里王朝,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並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發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佔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柬埔寨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❸ 二戰時期,英國曾經打算打壓泰國,為何它最後放棄了

縱觀近代整個東南亞的歷史,泰國是其中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其中最關鍵的一點都是泰國善於利用各個國家的矛盾和國際關系,使用平衡策略對各個國家相互牽制,才使它倖免於難,保存了國家的完整。

而這個時候的英國已經沒有任何資本去和日本、俄國、美國等國家去抗衡,有其他強國的牽制,它在泰國問題上註定分不了多少好的利益。與此同時英國也深受著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困擾。它連自己都已經自顧不暇的狀態下,哪還有心思顧得上曾經打壓泰國的思想

❹ 泰國歷史

東南亞地區的人類活動歷史已經有100萬年了。最近的考古研究表明公元前四千年,現在的泰國一帶當時已經成為早期青銅冶鑄中心。這一發展以及濕水稻種植為社會政治組織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研究表明這些創新在當時已經傳到了亞洲其他地區,包括中國。

泰國的語言源自中國南部的傣族,在6世紀到7世紀的時候從中國南部遷移到東南亞。在傣族人到達這里之前,馬來文明、緬甸文明和高棉文明都已經在這一地區發展了。

泰國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3世紀。根據傳統,1238年泰國首領在素可泰推翻了他們的高棉統治者並建立了泰國。隨著它的沒落,一個新的泰國王朝於1350年在艾尤塔雅出現。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泰王朝-蘭納王國,它以清邁為中心,與素可泰和阿育他亞競爭了幾個世紀,它也就是今天泰國北部的前身。

阿育他亞王朝的第一任統治者拉瑪鐵菩提一世為泰國歷史作出了兩個重大貢獻:上座部佛教作為官方宗教的建立和推廣,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與附近信奉印度教的吳哥王國相區別;第二是編輯整理了達摩律法,這是一部基於泰國的傳統習俗和印度文化影響的法律典籍。達摩律法作為泰國法律的功能一直持續到19世紀。葡萄牙人16世紀的到來,使阿育他亞王朝開始了最初與西方的接觸。但是直到1800年以前,泰國歷史的發展更多的還是受到周圍兩個大國的影響:印度和泰國。

經過400多年的執政歷史以後,1767年阿育他亞王朝被入侵的緬甸軍隊打敗,都城被燒毀。一個新的都城由卻克里王朝在1782年建立於昭披耶河。第一任卻克里王朝國王是拉瑪一世。拉瑪的繼承人在英國1826年佔領鄰國緬甸之後越來越受到歐洲殖民主義的威脅。

1826年,泰國與英國訂立了《友好通商條約》。1833年,美國與暹羅建立了外交關系-1938年以後「泰國」才取代了「暹羅」作為國家稱呼。然而,直到拉瑪四世(蒙固王時期,1851-1868)和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1868-1910)開始,泰國才真正與西方列強建立穩固的關系。泰國人認為現代外交技巧的熟練運用以及政府主導的現代化改革的推動使得泰國成為南亞以及東南亞唯一一個免於被歐洲殖民的國家。

1932年暹羅政變使得泰國的專制君主制變成了君主立憲制。巴差提朴王(拉瑪七世)最初勉強接收這種變化,但很快放棄了王位,交給了他才十歲的侄子。退位後,巴差提朴王宣稱,一個國家的治理責任應該交給全體人民,而不是少數精英。泰國雖然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但實際上則被一系列軍人力量把持政權。從1992年選舉開始,泰國隨著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制逐漸成熟。

和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泰國在二戰期間被日本佔領。當日本於1945年被打敗之後,泰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受包括越南、柬埔寨和寮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共產主義革命威脅,泰國積極尋求在該地區遏制共產注意擴張。最近,泰國也一直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積極成員。

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民主初步試驗,平民民主的政治體制慢慢獲得更大權力,最終在1988年差猜•春哈旺——泰國民族黨領袖——作為該國第一任民選總理上任。然而,三年後又一場不流血政變結束了他的任期。

不久,軍方任命阿囊-潘雅拉春——一位商人和前外交官——來領導臨時政府並承諾在不久的將來舉行選舉。然而,隨著不確定的選舉,前陸軍總司令素金達被任命為總理。泰國人對這次任命的反應是要求結束軍事政府。但民意被軍事力量暴力鎮壓,1992年5月,士兵打死至少50名抗議者。

國內和國際上對此次暴力行為的反應迫使素金達辭職,而該國再次傾向於阿囊-潘雅拉春,他被任命為臨時總理直到1992年9月的大選。在該次大選中,在1992年5月和軍方對立的政治黨派獲得了微弱多數,而民主黨領袖川立派成為首相。川立派於1995年5月解散了議會,而泰國民族黨在隨後的選舉中贏得議會席位最多的一次。黨領導人班漢當選總理但任期只有一年多。隨著1996年11月舉行的大選,差瓦立組建了一個聯合政府並成為總理。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造成對差瓦立政府信心大減,迫使他於1997年11月將權力交給了川立派。

在2001年1月的選舉中,電信富豪西那瓦和他的泰愛泰黨贏得了壓倒性勝利。泰愛泰黨在下議院佔有絕對多數,控制著500席位中的365席。

❺ 關於泰國的資料

泰王國,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

(5)泰國從什麼時候末落擴展閱讀:

泰國實施了自由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發展迅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然而,它在「1998年經濟危機」中遭受重大挫折,然後陷入衰退和停滯。它是世界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

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部門。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也是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和其他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汽車產業是支柱產業,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也是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泰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大多數泰國人信奉全面佛教。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90%以上。

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和創始成員之一。它還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❻ 泰國是從什麼國家獨立岀去的

暹羅,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❼ 泰國歷史上屬於中國有哪些

泰國在明朝成為中國屬國,清朝後期被英國佔領。泰國古稱暹羅,部分先民原是居住在中國雲南一帶,為逃避蒙古人入侵才南下遷居到中南半島,在此期間,西雙版納與泰國北部蘭納等地區一直有著通婚和貿易的往來。在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國。

泰國主要的民族是泰族佔到75%,第2大民族就是華人佔到總人口的14%,泰國古代暹羅,華人移民積極參與到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廣東潮汕人鄭信甚至建立了吞武里王朝,並被後世稱為泰皇五大帝之首。

明宋時期的屬國

1、越南,宋朝以前一直都是中國的管轄地,宋朝時獨立,但一直對中國稱臣納貢,清朝中法戰爭後獨立。越南其實是明清進貢體系中最穩定的一個國家,加上以前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所以中國和越南的文化是非常相似的,越南也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用漢字的,而很多越南的史書也是用漢語編制的,而現在很多越南的教育學家也是提倡要多學漢語。

2、朝鮮,漢朝曾在朝鮮建立了漢四郡,唐朝滅了高句麗和百濟,新羅對中國稱臣納貢,以後各朝代都對中國稱臣納貢,清朝中日甲午戰爭年宣布獨立,後獨立。朝鮮半島南部一小塊地方,並存著3個小部落:馬韓、辰韓、弁韓,合稱3韓。當然了,漢4郡並存的情況只延續了20多年。公元前82年,漢昭帝將真番、臨屯2郡與玄菟郡的東部和南部地區並入樂浪郡,郡治仍在今朝鮮國首都平壤。

3、琉球(也就是現在日本的沖繩縣),明朝時對中國稱臣納貢,清朝後被日本吞並。明洪武初年,琉球群島的三個國家山南、山北、中山分別派出使者帶著禮物,也就是咸魚海帶,前往南京覲見,表示願意臣服大明。當時朱元璋剛得天下,眼見外夷來朝,心裡很美,於是大手一揮讓工部刻三顆金印分別賜予三國國王,就此完成了宗主國和藩屬國之間的關系。

❽ 泰國歷史簡介

簡介: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如豐富多彩的各種節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話,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

(8)泰國從什麼時候末落擴展閱讀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❾ 近代東南亞國家衰落的原因和啟示是什麼

衰落的原因
(一)外資政策導致外債結構不合理

1.過度舉債超越了本國經濟的承受能力

發展中國家通過舉借外債來彌補本國建設資金的缺口,加快工業化的進程,是一條很好的途徑,但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即外債的數量要適度,不能過分地依賴外國資金。而某些東南亞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被外資進入的充裕性和經濟繁榮景象所迷惑,很少從另一方面去考慮問題,從而採取了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資,如對外實行稅收優惠,簡化外資注冊手續,外資企業所得稅匯出自由化,放鬆對外匯的管制等等。泰國1960—1980年人均外債為39.4美元,而到1996年,外債高達857億美元,人均1562美元;韓國外債規模,從經濟開發初期的1.6億美元,發展到1997年的1565億美元,其間外債年平均增長率為54.5%,大大超過了gdp年均8%的增長率,而同期韓國的外匯儲備卻由1962年的1.67億美元緩慢增加到1997年末的100 億美元。 從目前看, 泰國外債佔gdp的53%,印度尼西亞佔48%,馬來西亞佔36%, 如此之高的外債比例,必然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2.過度舉債迫使引資國形成對外依賴性的產業結構

利用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是個普遍的定律,作為引資國,在使用外國資本的同時,也必將相應地增大進口,把對國內商品的需求轉移到國外,從而增加對原材料、生產資料的海外依賴程度,而外資流入的領域,一般都是引資國政策傾斜並急需發展的產業,外資層層滲透,極易達到控制的目的。以外資為主形成的國內大企業集團,又往往形成國內壟斷,並獲得壟斷利潤,隨著利潤的流出,也直接制約著債務國經常收支的改善和經濟發展。上述種種負面效應,使得過度舉債國越來越依賴外資,一旦外資來源減少或中斷,其經濟必然走向毀滅的邊緣。

3.過度舉債造成外債結構失衡

在已形成的對外債依賴性的經濟結構面前,為了使外資能夠繼續流入,引資國必然採取更優惠的政策,首選政策是提高利率,結果是短期資本大量流入,外債結構失衡。

短期資本是相對於長期資本而言的,是指一年期限以下的借貸資本。長期資本的投入,取決於引資國軟硬環境的「冷熱」程度、投資效果和對長遠發展的預期。而短期投資的選擇,主要看其短暫的獲利機會,利率和匯率的瞬間變化。對外資實行高利率政策,如果外國利率保持不變,則本國貨幣的貶值率必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從長期看,人們或者預期利率要下調,或者預期本國貨幣會貶值,而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外國投資者持有的本國資產收益率下降。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於有較高的回報率和產出率,高利率政策得以維持,但由於這種政策是以較高的融資成本為代價的,一旦經濟增長速度放慢,資本收益率下降,加上投機商介入炒作,則資本外逃就再所難免了。國際上的短期資本又具有運動規模大,動動方式集團化和機構化的特點,再藉助先進的科技和通訊,短期游資的跨國移動會相當迅速和便利,從而使危機的形成更具有現實的可能性了。

(二)產業政策導致國內產業的虛實結構不合理

80年代以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增長率和出口增長率都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通貨膨脹率卻較低,而到了1982—1986年期間,各國普遍出現經濟困難,gdp的增長明顯降低。新加坡為4.4%,印度尼西亞為4%,馬來西亞為3.9%,菲律賓為-1%,泰國為4.9%。 面對這種情況,各國普遍進行了經濟改革和調整,並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經濟發展又保持了10年的高增長,年均gdp的增長率達到8%以上。但正是調整中的政策問題,使產業結構孕育和積累了不合理的因素。

1.東南亞各國為實現趕超戰略,都想通過高投資實現高增長,比較重視資本投入而忽視全要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這些國家不顧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盲目追求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而要彌補支撐這些產業所需資金的缺口,就只能靠高利率政策吸引外資,以及靠政府指令銀行給予貸款支持,這樣,必然加大融資成本,造成運行困難,甚至無力還本付息。如韓國,70年代以後,在政府扶持下發展起來的幾家大型企業集團,資金利潤率極低,不僅難於還本付息,有進連企業維持生產所必需的流動資金都出現困難。韓國30家主要企業集團的平均負債率為350%,有的高達1200%,而資金利潤率卻在0.5%以下。另外,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素質較低,如泰國的中學入學率為33%,印度尼西亞為38%,馬來西亞也不到6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80年代中期以後,東南亞國家紛紛實行出口導向戰略,發展了一批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出口加工業,這雖然與各國的比較優勢相符,並且也有「四小龍」成功的樣板,但國際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各發達國家已不再讓出市場,另一方面,比這些國家勞動力更便宜的發展中國家也實行了開放政策,這勢必對東南亞各國形成兩面夾擊的局面。從出口增長狀況看,泰國1995年上半年增長23%,1996年只增長5.8%,1997年以來則為零;新加坡1996年增長28.2%,1997 年降到10.4%;馬來西亞則從1996年的26.8%下降到1997年11.6%。出口增長率下降,使許多新的生產能力大量閑置,投資效益低下,企業信用和還債能力下降,危及到外匯儲備的安全。可以說,東南亞國家在設計其產業結構時,沒有建立在對市場的細致分析基礎上,以虛擬的無限擴大的市場前景來引導資本的投向,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3.上述兩方面的投資失策,會在一段時間內給人們形成一種誤導,認為出現了兩個大的經濟增長點:一是發展大型龍頭企業,形成大的集團競爭優勢;二是依賴廣大的國際市場,使國內的中小企業迅速發展。在這兩個點上出現極旺的投資需求,而這種需求中最具制約性的就是相對稀缺的土地資源。因此,投資者紛紛預測:土地價格會快速上漲。導致房地產價格不切實際飆升,並進入一種惡性循環,越炒越熱的境地。當真正使用房地產的人由於實際經濟成本高昂、效益低下而不再需求高價位的房地產時,也就是被人為吹大的虛擬經濟和實際經濟不相符時,泡沫破滅,危機爆發。

(三)金融政策導致銀行和企業債權結構的雙重不合理

東南亞國家為維持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一般都實行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在金融政策方面,雖然表面上實行的是銀行融資,但銀行融資的依據是政府確定的優先順序和額度控制。這樣,為實現政府意圖,被扶持的企業可以用很低的融資成本甚至是負利率得到大量資金。作為回報,政府必然對銀行提供多方面的保護,使金融機構沒有倒閉的危險。這種政策給企業和銀行都帶來極大的隱患。

從企業來說,不同的金融制度涉及到它通過何種途徑,以什麼方式獲取經營所需資金。在比較成熟的英美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有發達的商業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企業可以同時利用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種渠道籌集資金,金融系統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和嚴格的監控,企業是從融資渠道的穩定性、靈活性、低成本等角度選擇資金來源,而銀行是根據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等原則發放貸款。在這種機制下,銀行對效益好、信譽高的企業會積極提供貸款,而對於運行困難的企業大多不會提供資金支持,甚至逼債催款,迫使其走上清算破產的道路。也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破產率雖然較高,而問題的積累卻不會很多。東南亞國家雖然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但政府為實現趕超戰略,必然對特殊行業和大企業給予特殊的扶持。因為僅僅靠市場的這種自然調控很難滿足突然膨脹的非均衡發展的資金需求。長期人為地執行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使借款人缺乏歸還資金的壓力,形成無盡的投資飢渴,而要填平這一欲壑,就希望得到更多的貸款。這樣,企業自然把資源用到游說政府,爭取立項上,從而產生行賄受賄、提供非法政治資金,如同中國的「跑部經理」,日本的「大藏省擔當」。用這種辦法獲得的資金其效益低下與歸還困難就顯得很正常了。

從銀行的角度說,由於政府的作用,銀行已成為政府的出納,無法按自身的商業原則來選擇放貸,造成大量的融資不能按期歸還,成為不良債權甚至壞帳。譬如韓國、台灣、印度尼西亞、泰國的呆帳和壞帳分別達到貸款總額的12%、11%、11%、13%。

前面的分析說明東南亞各國金融制度中政府幹預和管制是造成企業和銀行雙重不良債務和債權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按理金融自由化應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然而操作過程中卻事與願違,金融自由化過程甚至對股票泡沫和房地產泡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在銀行相對獨立、利率開放,而對金融體系監管不嚴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資金從銀行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等高風險項目,形成高風險債權,加上自由化給國際投機資本提供了炒作空間,極易將不良債權迅速累積,將經濟氣泡越吹越大。所以,發展中國家對金融體系的行政干預只能隨著市場的成熟而逐漸放鬆,一步到位地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金融管制體系是十分困難的,關鍵是掌握什麼樣的「度」,即是說,放鬆管制不是放任不管,有放有管才能保證放而不亂。

二、東南亞危機對我國的警示

在東南亞危機中,中國雖然沒有受到強烈的震盪,沒有捲入其中,是由中國的經濟實力、經濟體系、外匯的充裕儲備和正確的宏觀調控措施等因素決定的,但不是說,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東南亞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是長期性的,而且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宏觀政策也存在著發生危機的隱患。因此,認真研究東南亞危機的經驗教訓,針對我國的實際,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應是明智之舉。

(一)加快金融改革 加強金融監管

進入90年代中國曾出現經濟過熱,1994年通貨膨脹率達到21.7%。中央採取緊縮政策,到1996年底實現了軟著陸,並且改革外匯體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放鬆經常項目,抓緊資本項目,這對穩定幣值、促進外貿起了很大作用。但應看到,金融系統的問題仍是較多的,表現為不良債務增多,資金運營效率低、資金投向不合理、金融監管乏力等。據專家統計,近幾年我國銀行的呆帳、壞帳已達到總債權的20%—30%,佔gdp的10%以上,這和危機前的東南亞國家基本相當; 銀行貸款的70—80%都給了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使得高額的銀行存款並不表現為高額的資本形式。有些銀行從事非銀行機構的金融活動,少數大企業及上市公司進行不合法的金融投機等等。因此,應加快重建和完善我國貨幣信用關系,推進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弱化政府幹預,強化信貸約束,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避免商業貸款中形成的逾期、呆帳,降低銀行壞帳比重,提高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和支付能力,增強銀行的經營獨立性;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堅決堵住國有企業把經營困難和風險向國有商業銀行轉移的渠道;加快立法並依法加強金融監管,實施銀行、證券、信託的分業管理,以防範業務風險;穩定人民幣幣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加強資本項目管理,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與金融資產實力,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放開資本市場;加強國際金融合作與協調,規避國際金融風險。

(二)引進外資要堅持「控制總量,優化結構,保證效益」的原則

過分地依賴外資補充資金短缺和赤字這種經濟體制是不牢固的。90年代以後,我國引資幅度增加,在吸引直接投資方面居世界第二,發展中國家第一。從總體上說,我國引進外資工作還是比較正常的,目前的問題是引資規模較大,增幅過高。外債余額從1985年的158. 3億美元,劇增到1996年的1162.8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83.7%,從長遠看,勢必影響我國國際收支的平衡。為此,應適當對外資規模實施宏觀控制,對債務結構和使用流向加以調控。我國當前講「抓大」、「扶強」,企業爭先進入「世界500強」,但市場競爭是無情的, 我們應吸取東南亞國家只重企業規模而不重效益回報的投資教訓,注意外資的使用效率。

(三)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擴大出口產品市場

我國近幾年外貿出口量增長很快,貿易順差得以較好保持。現在的問題是出口產品的檔次低,技術含量低,如服裝佔25%,一般機械和電子產品佔3.5%,玩具佔5%。這些產品與東南亞部分國家比有競爭力,但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相比則競爭力就差多了。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增強了他們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在調整出口商品結構上下功夫,把出口的初級產品包括中間產品向最終產品延伸,提高附加值;國家要加大對外貿生產企業技術改造的投入;組織行業協會,防止惡性競爭;加快外貿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實現生產企業與外貿企業的優勢互補,實現外貿出口由創匯型向效益型的轉變。

(四)加快國有企業改革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著體制僵化、負債率高、虧損面較大的問題。據估計,當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高達80%以上,虧損不斷增加。1996年凈虧損已達378億元, 為了維持運轉,只能以新貸補舊貸,牽著銀行的鼻子走,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要利用企業重組和轉換經營機制的契機,調整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方式,把企業推向市場,自主經營,自我發展。

東南亞危機的基本原因是產業部門的生產力水平低,結構不合理,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上,不是以信息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而是以房地產、旅遊服務、鋼鐵、半導體元件、加工裝配產業為主,這在發展初期是可以的,而後不能借經濟情況良好時調整產業結構,只靠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就很難形成較強的和持久的國際競爭力。新加坡、台灣多年前就制定了向高科技工業發展的政策,所以,經濟處於平穩地增長中,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特別注意。我國的產業結構是:一些行業,如紡織、輕工、家電、鋼鐵、汽車等大多數工業生產部門出現生產過剩,而另一些行業則供給相對不足,如電子信息、高附加值產品、高效生態農業等,所以,結構調整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首先要調整投資結構,控制一般性投資項目,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產業的發展。其次,調整產業部門,緊縮嚴重供給過剩部門,發展市場需求潛力大的部門。再次,調整產品結構,減少初級產品的生產,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總之,認真研究東南亞危機的經驗教訓,調整好我們的政策和經濟結構,對於我國以較低的成本進入世界經濟格局,將是十分有益的

❿ 泰國以前被殖民過嗎

泰國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殖民地,它交涉在控制著廣義印度(包括緬甸),馬來亞半島的英國和控制印度支那(柬埔寨,越南,寮國三國)的法國中的戰略緩沖地帶,常會有遭瓜分的危險,但當時的英法兩國殖民勢力已經達到頂峰,殖民主義作為一種老舊的統治秩序開始走下坡路。如果英法兩國繼續瓜分泰國,使整個東南失去有生希望,勢必會使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發生嚴重的叛亂和抵抗等等嚴重的暴力反殖民運動,而且英法兩國碰頭,兩者都想繼續擴張彌補內耗,必然引發世界大戰,英法兩國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他們沒有把泰國納入其殖民版圖,但兩國以 湄南河為界,扶植泰國王室為傀儡政權,實際上掌握著泰國的經濟命脈。
下面是詳細介紹:
16世紀歐洲列強來到暹羅,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沖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范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范圍,以西為英國勢力范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9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3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2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6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4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2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59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