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大選投票入口在哪裡
Ⅰ 西班牙斯下一屆國家選舉是哪年
西班牙大選4年一次,上一次大選為2008年,所以下一屆大選時間在明年,即2012年
Ⅱ 西班牙在1939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權,但為什麼沒有加入軸心國和參加二戰
1939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西班牙在二戰是中立的。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與義大利要求佛朗哥回報,讓德軍取道西班牙攻打英屬直布羅陀,並逼迫西班牙加入軸心國的陣營。但佛朗哥鑒於國內飢荒問題,亟需美國及同盟國的穀物與石油援助,以及不看好軸心國會贏得最後勝利,於是擺盪於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盡量不捲入沖突中,讓西班牙於二次大戰期間的傷害降至最低。
了解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的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隨時都有放棄中立、投入納粹———法西斯聯盟懷抱的可能,但直到二戰結束,西班牙政府都保持了中立。這是為什麼呢?歷史學家們在研究這一現象時也難以取得一致意見。1997年,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戴維·斯塔福德在研究丘吉爾二戰時期的信件時,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是丘吉爾的「金錢外交」「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1940年5月,丘吉爾就任英國首相。當時的國際形勢非常嚴峻: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大陸節節勝利,而居於重要戰略位置的西班牙,其政府隨時都可能投降納粹。對於英國來說,德國如果控制了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那將是一場災難———地中海的戰略運輸線將被封鎖。
丘吉爾在分析了佛朗哥政府的內部勢力之後,決定收買一些對佛朗哥有影響力的西班牙高級指揮官。他專門撥出一筆資金用於這項絕密行動:由英國國庫在一家瑞士銀行的紐約分行存入1000萬美元。戴維·斯塔福德教授說:「這筆錢很可觀,但是,鑒於涉及的事情重大,用於收買西班牙軍人就顯得不是很多了。」 他在研究丘吉爾當年的信件時發現了這個收買事件。戴維·斯塔福德說:「西班牙同德國聯合在一起可能會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實現收買計劃,丘吉爾靠的是英國駐馬德里大使館武官艾倫·希爾加思。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過傷的海員曾在玻利維亞勘探過金礦,之後在北非執行過使命。當時他在西班牙的任務是,監視納粹德國潛艇的活動情況,同時為防範希特勒入侵西班牙作準備。在接到丘吉爾首相關於向一些西班牙軍人賬戶轉錢的命令之後,這位英國軍官便同銀行家胡安·馬奇進行了接觸。馬奇在一戰中曾幫助過英國的情報機構,並在西班牙內戰時期資助過佛朗哥。馬奇的任務是,向那些表明准備抵制佛朗哥同希特勒聯合意願的西班牙軍官送錢。丘吉爾的助手們曾對起用馬奇有非議,但丘吉爾認為:「馬奇利用邪惡的方法賺錢這個事實目前絕不會損害他對我們的價值。」
馬奇根據每個西班牙軍官的業績送錢。1940年底,幾乎所有的錢都進了西班牙軍官的腰包。比如,安東尼奧·阿蘭達將軍當時是西班牙軍事學院院長,被認為是佛朗哥的繼承人之一。他得到了200萬美元。
一直到戰爭結束時,西班牙都保持著中立,雖然弄不清楚丘吉爾的「金錢外交」是否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確實起到了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wjsms.net/home/web/jiaoyanzuzhuye/hj/ReadNews.asp?NewsID=618
http://spaces.msn.com/valyang/
西班牙內戰和佛朗哥時代
戰爭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產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 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 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 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產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復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內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內戰爆發。
叛亂軍隊在塞維利亞、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納瓦拉、潘普洛納、薩拉戈薩取得勝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改組,創立了人民軍隊並武裝民兵。 1936年9月右翼勢力----國防委員會任命佛朗哥為政府首相和軍隊元帥。內戰雙方均得到了國際支持,著名的國際縱隊支持共和派,意、德兩國支持右派叛亂軍隊。到1936年底叛亂軍隊控制了安達盧西亞大部分、厄斯特拉馬杜拉、托萊多、阿維拉、塞哥維亞、瓦利阿多里德、布爾戈斯、萊昂、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的一部分、維多利亞、聖塞巴斯蒂安、納瓦拉、阿拉貢、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著馬德里、新卡斯蒂利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爾梅利亞、希洪、畢爾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亂軍隊攻佔馬德里,4月1日內戰宣告結束。
內戰結束後,佛哥朗政權殘酷鎮壓左派努力,對外與德意結盟。二戰爆發後,西班牙改變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由於佛朗哥政權以前與德意等國的關系,二戰後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國家召開駐西使節,西班牙加入聯合國的要求多次被拒絕,法西邊界被關閉,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歐洲戰後重建計劃之外。由於西班牙資源(如石油)缺乏,經濟閉關自守,因此造成物質匱乏,不得不實行配給制。冷戰的開始給佛朗哥政權帶來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與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西班牙與美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西班牙被孤立的情況有所緩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聯合國。1956年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出去。
佛朗哥統治中期,西班牙開始出現社會動盪。1951年巴塞羅那爆發大罷工。1956年又爆發全國性罷工,同時出現了學生運動。內戰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軍人、長槍黨等)逐漸被技術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對佛朗哥政權的活動進一步加強。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議會指定為國家元首繼承人。後來,西班牙共產黨提出民族和解和通過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權的主張,社會黨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樣提出恢復民主、融入歐洲的主張。到了70年代初期,教會與佛朗哥政權也逐漸疏遠,一些地區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級神職人員公開批評佛朗哥政權。與此同時,西班牙民族主義勢力抬頭,埃塔恐怖主義活動(如暗殺、爆炸等)開始出現,1973年埃塔分子暗殺了卡雷洛-布蘭克首相。由於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臨時擔任國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過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後,西班牙開始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實現了從法西斯獨裁向議會君主制的過渡。國王將國家的領導權交給了年輕的改革家蘇亞雷斯。1976年7月3日蘇亞雷斯就任首相,肩負起從獨裁向民主的過渡重任。許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結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戲規則,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氣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的第一次民主選舉,由蘇亞雷斯領導的民主中央聯盟取得了相對多數(165票),由岡薩雷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工社黨)贏得了118席,成為第二大政黨。共產黨、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的民族主義政黨也在議會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聞界、政治團體、工會組織等在民主過渡進程中均採取了負責任的態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黨簽訂的《蒙克洛亞協定》確保了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蘇亞雷斯在民主過渡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執政時期將西班牙轉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確保廣泛的自由,建立了多黨議會制,政黨和工會的社會角色得以確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權力,在所有地區建立了自治區。這些變化是在各政黨、各階層通過協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難能可貴的。民主過渡最重要的遺產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決(87.87%的支持率)通過的新《憲法》。隨著西班牙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西班牙開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八、新《憲法》通過之後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舉行新《憲法》通過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民主中央聯盟獲得34.3%的選票,工社黨為30%,共產黨為10.6%,蘇亞雷斯再次受命組閣。在1979年4月19日舉行的市政選舉中,左翼政黨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達77%,表明民主中央聯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蘇亞雷斯辭去首相職務,2月10日卡爾沃-索特羅受命組閣。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極右翼勢力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國民警衛隊人員闖入議會,發動政變。在國王的干預下,政變最後未獲得成功,民主進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舉行大選,由岡薩雷斯領導的工社黨獲得絕對多數(202席),人民聯盟(現人民黨前身)獲106席,民主中央聯盟只得到7.2%的選票,共產黨為3.8%。1982年12月3日岡薩雷斯就任首相。工社黨放棄了過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轉變為溫和的、改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黨。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選中工社黨再次以絕對多數和在1993年6月的大選中以相對多數分別獲勝,繼續執政。由於工社黨長時間的執政,一些腐敗現象和丑聞削弱了工社黨的執政地位。人民黨經過幾次選舉失敗,進行了認真反思;在黨主席阿斯納爾的領導下,人民黨逐漸轉變為改革的中右派政黨。在1996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人民黨聯合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義黨執政,阿斯納爾出任首相。人民黨在2000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獨立執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黨在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重新執政。
與此同時,西班牙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81年10月西班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約,並於1986年3月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加入了北約。1985 年6月12日西班牙簽訂了加入歐共體的條約,並於1986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擔任了歐盟輪值主席,為歐盟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92年西班牙成功舉辦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從 1991年開始西班牙積極推動舉辦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推動西班牙、葡萄牙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歐盟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同時,西班牙積極參與國家維和行動,1991年成功舉辦了有關中東問題的馬德里峰會。
這一時期,西班牙國內政局穩定,為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社黨和人民黨政府積極推行教育、衛生、稅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加快工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隊職業化,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社會福利,西班牙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Ⅲ 選舉權的分類
選舉權無疑是一種權利,具有權利的種種屬性,但選舉權作為權利又不是那麼標準的權利,是打折扣的權利。
選舉(投票)權作為權利具有可放棄性。投票權是一種選擇權,這個選擇不僅包括選張三還是選李四,而且包括不選任何人,以及根本就不參加選舉。個體的公民可以放棄自己的投票權,國家不能強制公民投票,從這個意義上說,投票權是權利而不是義務。「社會職務說」認為選舉權出於國家的授予,是「選民的一種社會職務」,從這一理論當中,自然推論出國家有權對公民實施「強制投票」。「他們認選舉權為一種社會職務,或為一種含有社會職務性的權利,所以有選舉權者,同時負有選舉權的義務。」
「選舉同時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項職能。權利,是指肯定公民資格的權利,……職能是指授予具有公民資格的某個體執行選舉這種公共任務的能力。」「我們從選舉是一種職能可以總結出,像政府官員必須行使某些職能一樣,選民『必須』行使選舉權。」「選舉權與其說是公民堅持其對社會的要求的手段,不如說是公民對社會的行為履行自己責任的手段。」而實際上該理論主要擔心的是放棄選舉權的公民太多,以致使選舉產生出來的議會不具有民主代表性。但「強制投票」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因為「縱能強迫人民到投票地點報到,但人民仍有不投票和投廢票的自由,國家仍無從強制;所以強制投票制,仍不能達其本來目的——即迫令全體選民或極大多數的選民,對於政治的問題,表示其真實的意見。」
同時,法律上對不投票的公民也難以制裁,「因為每次選舉,各處選民放棄選舉權者,人數或達萬千,法庭的審問處罰每成十分困難之事。例如西班牙昔年雖行強制投票,然各選舉區中選民放棄選舉權者,有時仍佔全數選民40%至80%,在這種情形之下,法律上所規定的制裁,自然只能成為空文。」「強制選舉」與選舉權的「權利」屬性是相違背的,允許公民們有放棄的權利是因為公民們對選舉的熱情是不一致的,這種不一致應當是一種正常,因而也就應該承認、甚至應該保護。
「有些人幾乎把他的除睡覺以外的全部時間用在政治上,並持有堅定的觀點,另外一些人則是觀望者或旁觀者,不大關心政治問題。」人的多樣性、復雜性同樣表現在政治領域,在這里強求一致有悖自由的精神。享有選舉權的公民中有部分人放棄投票應被視為認可其他人的投票結果,默認積極行使選舉權的公民選出來的人(不積極擁護但至少也不反對——如果反對就應該去投反對票)。個人即使放棄選舉權,這種放棄也並不影響選舉的最終結果,選舉的最終結果是由所有參加選舉的選民投票所決定的。在選舉中公民放棄的往往是具體的投票權而不是抽象的選舉權,放棄這次投票不等於也放棄下次投票,即使連續放棄多次投票也不等於永遠放棄投票;這個公民放棄投票不等於其他公民也放棄投票,一部分公民放棄投票不等於所有公民都放棄投票。 選舉權作為權利是不標準的,因為在這種權利中滲透了某些權力因素,然而選舉權作為權力也是不完整的。公民行使選舉權在結果意義上是在參與公共利益,而不完全是在決定自己本人的利益,無數公民共同的個人利益最後總是會形成公益。公民選出的代表有權決定國家重大事務,他們在作出這些決定時通常要充分考慮選民的意見,因此公民通過行使選舉權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對國家權力的參與。
對公共利益的決定是「權力」的特點,但選民們通過代表所做的這種決定其權力屬性是間接的,公民通過自己選出的代表來「決定」公共事務時,真正「決定」公共事務的是代表,公民們只能通過代表「影響」公共事務的決定(雖然這種影響力可能是很大的,有時甚至是關鍵性的)。因此這一點不能構成「選舉權是權力」的理由,因為選民行使選舉權只是在間接行使權力,而我們一般認為權力應當具有一種直接決定的屬性。
公民行使選舉權是在決定他人(候選人)的命運,決定誰能當選,誰代表我們去掌握國家權力,「對政治活動家來說,選票就是決定成敗的因素。」這是具體、明確而現實的,是發生在當下、立竿見影的,是由於選民的投票就直接產生的法律後果——某些人當選,某些人落選,這才是選舉權具有權力性質的真正理由。因此選舉權的行使既是在決定選舉人自己的利益和命運,也是在決定公共的利益和命運,同時還是在決定他人(候選人)的利益和命運,但其中對自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決定都是間接的,惟有對他人(候選人)命運的決定是直接的,選民們能夠立即決定的是確定選出的代表。
不完整性
選舉權的權力屬性畢竟是不完整的,如選民對候選人的強制性是有限的,選民不能強制某人當自己的代表,候選人參選具有自願性;候選人當選後也並非絕對服從選民的意志,他們通常可以變更自己競選時的承諾而不必完全兌現。同時,選民在行使選舉權時,可能(但不是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准,這是權力行使的特點,但更可能以自己的利益為准,這是權利行使的特點,但無論如何不會以被選舉人的利益為准。維護對方的利益是權力的特點(如行政權通常具有服務性),權力的行使如果以權力人自身的利益為目的,就是以權謀私,而選舉權卻允許權利人追求自身利益,通過追求自身利益來實現公共利益,它體現的是自身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某種結合。
Ⅳ 西班牙四年大選四次,政壇出了什麼問題
西班牙的黨派太多,在政治方面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在大選上沒有統一的結果。
西班牙大選就像鬧劇一樣
不過西班牙的黨派人數還是比較多的,反對黨的人數一旦居高不下,第四次選舉也不會有結果。他們的政壇已經是各抒己見了。
Ⅳ 如何成為皇馬會員
樓主,您好!
目前皇馬不再吸收會員(Socios ),皇馬官方回復的原因是:皇馬現在不接受新會員注冊,因為考慮到伯納烏球場只能容納八萬多人。除非你跟現有會員有直屬關系,比方說是兄弟姐妹,兒女或孫兒女等,否則你只能加入成為皇馬的支持者(Madridista)。
Madridista 的意思是皇馬的支持者,每個人都可以付費加入,加入之後會有一張官方印有你名字的卡片。成為Madridista有三種類別,分別是 Basic ,Magazine 和 Special,權利略有不同(權利和年費見下圖)。
之前皇馬會員接納情況如下:
1、種類
廣義上的皇馬會員分成兩種:一種是Member,目前有9萬多人,申請者需要是在西班牙居住(注意只是居住不是國籍),最大特點是具有主席投票權;另一種是Madridista,目前有50多萬人。(PS:官網也沒給出Madridista的定位,所以也不在這咬文嚼字,把Member和Madridista統統當作會員來解釋,大家能理解就可以。)
2、費用(感謝行遠自邇提供Member數據)
類別 會費(歐元)
Member(普通) 143
Member(11-14歲) 49
Member(65歲以上) 71.5
Member(11歲以下) FREE
Member(持續會員50年以上) FREE
Madridista(Basic) 40
Madridista(Maganize) 50
Madridista(Special) 65(歐洲以外區域90)
暫時是這樣。
3、成為會員的優勢
不同類別的會員所能得到的服務是不同的。但一般都有這么幾種好處:訂票優先權、購物打折(Member9折、Madridista95折)、在線雜志、伯納烏旅遊以及皇馬籃球賽折扣等等,Member在獲得資格一年之後可以有投票權。
以上,望樓主採納,謝謝!
Ⅵ 選舉權每個人能有幾票的權力
選舉權都是一人一票作為原則,每個人可以投幾票主要看選舉制度的安排,因為選舉崗位都不同,可以投票最新票張數自然就不同。
但是作為權利的選舉權具有意志性,即公民有選擇候選人的權利,有投張三的票還是投李四的票或不投票的權利。
選舉權作為權利所具有的選擇性在某些方面卻受到比其他權利更多的限制,如權利行使的時間、地點、程序、結果等。其他權利何時行使、怎麼行使主要由權利人自己決定(只要不違背法律),而選舉權的行使必須是在法律規定的統一時間內,眾多選民「共同」行使,不論哪個公民都不能在此之前或之後單獨行使選舉投票權,而且每隔幾年行使一次是法律明確規定的,不是公民想何時行使就都可以行使的;選舉投票的結果更是個體的公民難以左右的,代表的當選與否與自己的那一票似乎不一定有直接的聯系。
選舉權無疑是一種權利,具有權利的種種屬性,但選舉權作為權利又不是那麼標準的權利,是打折扣的權利。
選舉(投票)權作為權利具有可放棄性。投票權是一種選擇權,這個選擇不僅包括選張三還是選李四,而且包括不選任何人,以及根本就不參加選舉。個體的公民可以放棄自己的投票權,國家不能強制公民投票,從這個意義上說,投票權是權利而不是義務。「社會職務說」認為選舉權出於國家的授予,是「選民的一種社會職務」,從這一理論當中,自然推論出國家有權對公民實施「強制投票」。「他們認選舉權為一種社會職務,或為一種含有社會職務性的權利,所以有選舉權者,同時負有選舉權的義務。」
「選舉同時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項職能。權利,是指肯定公民資格的權利,……職能是指授予具有公民資格的某個體執行選舉這種公共任務的能力。」「我們從選舉是一種職能可以總結出,像政府官員必須行使某些職能一樣,選民『必須』行使選舉權。」「選舉權與其說是公民堅持其對社會的要求的手段,不如說是公民對社會的行為履行自己責任的手段。」而實際上該理論主要擔心的是放棄選舉權的公民太多,以致使選舉產生出來的議會不具有民主代表性。但「強制投票」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因為「縱能強迫人民到投票地點報到,但人民仍有不投票和投廢票的自由,國家仍無從強制;所以強制投票制,仍不能達其本來目的——即迫令全體選民或極大多數的選民,對於政治的問題,表示其真實的意見。」
同時,法律上對不投票的公民也難以制裁,「因為每次選舉,各處選民放棄選舉權者,人數或達萬千,法庭的審問處罰每成十分困難之事。例如西班牙昔年雖行強制投票,然各選舉區中選民放棄選舉權者,有時仍佔全數選民40%。
Ⅶ 新版百度知道的投票不能停的入口在哪裡
打開客戶端首頁最上行末頁就可以進入「投票不能停」啦,也許你沒經意,很好找的,你試試就知道了。
Ⅷ 試分析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民主的影響
新華網專稿:筆者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做記者工作20年,常駐西班牙、巴西、委內瑞拉、智利和尼加拉瓜等五國,多次遇到這些國家進行西方式的大選,也與當地普通百姓談論他們的民主體系,對西方民主政體有所了解和切身體驗。對比中國的民主制度,西方所謂三權鼎立(政府、議會和司法)的民主政體可能適合西方國家,但是,並不適合中國,至少不適合目前政治和經濟發展水平情況下的中國。當前中國的民主政體雖然不能說是完美無缺,但是,事實證明,目前的中國政體是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保障經濟突飛猛進發展的有力保障。
我想說說我在上述國家遇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2004年3月,西班牙舉行大選,選舉新首相。西班牙有國王,是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司令,但無實權,實權掌握在首相手裡。首相四年一選。西班牙是實行代議制民主的典型的西方國家之一。
那次大選是帶有戲劇性的。大選前的民意測驗結果,執政的人民黨首相候選人拉霍伊遙遙領先於工人社會黨候選人薩帕特羅。但是,「基地」組織在投票前3天發動的震驚世界的馬德里「311」火車連環爆炸事件卻改變了大選結果,反對黨工人社會黨候選人薩帕特羅意外當選。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執政黨一直支持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反對黨則堅決反對這場戰爭。西班牙過去沒有發生過「基地」恐怖活動,而只有小打小鬧的西班牙民族分離組織「埃塔」的恐怖活動。這次造成191人死亡的「311」血案明確告訴選民一個事實,這就是如果人民黨候選人繼續當選首相,「基地」組織就讓西班牙永無寧日,反之,則相反。另一個原因是人民黨政府故意錯誤推斷這一事件的主謀,在沒有進行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宣布這一事件是「埃塔」所為,引起選民反感。因為從作案手法來看,絕對不是「埃塔」乾的,因為「埃塔」都是搞一些小型的爆炸事件,且一般預先1小時通知警方。
筆者就想,這種選舉是科學的嗎?三天之內怎麼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呢?很難讓人理解。
新華社駐馬德里分社門前有一個報攤,我們常年在那裡訂報,跟賣報的巴戈父子倆都很熟悉。大選前一天,筆者問兒子巴戈:「你大選投誰的票?」告:「還沒有最後定呢。」又問父親巴戈,答曰:「這是秘密,我不能告訴你。」又問我們小區打掃衛生的保潔員小夥子,告:「這種選舉對我來說毫無意義,因為不管誰上台,都不會改變我的命運,也不會給我加工資。」又問一名記者,答曰:「這種選舉都是政客熱心的事情,老百姓不是特別關心。」
筆者就想,這種選舉怎麼就這么神秘?普通百姓怎麼就那麼漠然?
1994年2月,委內瑞拉舉行大選,選舉總統。委內瑞拉是總統制,沒有總理,總統是國家元首,同時也是政府首腦。那一年,委內瑞拉選民選舉了78歲高齡的卡爾德拉為總統。筆者在參加這位年邁的總統的記者招待會時,只見他精力不濟,不斷地擦拭眼淚,說話也沒有力氣。最有趣的是我與中國駐委內瑞拉大使黃志良到卡爾德拉總統家裡做客時,這位總統居然連呼喚兒子的力氣都不足,還是我幫助喊了一嗓子,他兒子才聽見。後來,這位總統果然因為精力不濟而下台,委內瑞拉的經濟也沒有搞上去。
筆者就想,這種屬於政治家游戲的選舉為什麼有時候顯得那麼荒唐?明明知道這位總統年事已高,但為什麼還要選他呢?雖然卡爾德拉過去曾經當過總統,並且也使委內瑞拉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發展,但是,那時的卡爾德拉是精力飽滿的相對年輕的總統,而不是現在的年邁總統。
筆者20世紀70和80年代在智利工作7年,一直是獨裁者皮諾切特將軍執政期間。智利人民經過16年的斗爭,終於把皮諾切特趕下了台,換成民選總統。
我曾經問過一些智利朋友,對皮諾切特怎麼看?一位女士回答說:「皮諾切特受到智利婦女的歡迎,因為實行宵禁,那些尋花問柳的男士就不得不早早回家陪伴妻子了。」當然這話有些挖苦和揶揄的味道。
另一位智利朋友說,皮諾切特實行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是正確的,因而在皮諾切特執政期間,智利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被稱作「智利經濟奇跡」。智利社會黨阿連德執政時期,智利經濟瀕臨破產。
皮諾切特1973年9月11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政府,實行獨裁統治。皮諾切特大力發展經濟,組織了一個100人的經濟學家顧問團,幫助他制定經濟政策。現在看來,智利的經濟政策是成功的,目前智利文人政府執行的仍然是皮諾切特的經濟政策。智利經濟仍在繼續發展,在拉美國家中仍算佼佼者。
說句實在話,筆者在西方國家生活這么多年,沒有發現西方民主政體究竟有多少優越性,更沒有發現資本主義制度有多少優越性。筆者常想,如果西方民主和資本主義制度那麼優越,遠遠優越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那麼,為什麼全世界多數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西方民主政體的國家經濟並不全是發達的,而且相當多數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狀況還是比較落後的。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怎麼判斷?筆者認為,應該以這種政治制度是否能夠促進該國的經濟發展為重要標准。如果這種政治制度再好,但它並不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就不能說這是一種適合這個國家國情的好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受過曲折和挫折,但是,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立和摸索的政治體制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絕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體,如果照搬,中國必將大亂。當然,筆者並不是說中國現在的政治制度就完美無缺了,不需要改進和完善了,中國應該不斷發展中國式的民主政體,不斷加強監督機制,努力防止官僚武斷和腐敗的發生。
現在,似乎一說民主,好像中國就比西方國家差似的,其實不然。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的民主政體完全符合中國國情,中國的民主政體不比西方的民主政體差,不僅不差,而且在許多方面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今天,舉世公認的中國政治和經濟力量的日益強大,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劉瑞常)
Ⅸ 皇馬什麼時候主席大選
北京時間2009年5月14日下午17:30(西班牙當地時間11:30),西班牙豪門皇家馬德里前主席弗洛倫蒂諾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將參加今年夏天的皇馬主席大選。 2006年2月27日21點35分,弗羅倫蒂諾宣布辭去皇馬主席的職務。1772天之後,「銀河戰艦」的締造者出現在全世界球迷的面前,宣布了一個早就不再是秘密的消息:他將參加6月14日舉行的皇馬俱樂部主席選舉。 馬德里里茲大酒店,當地時間11點30分,弗羅倫蒂諾鄭重宣布:我又回來了!十幾個國家的200多名記者雲集在里茲大酒店,包括西班牙的、義大利的、法國的、英國的、葡萄牙的、日本的、卡達的.....。西媒體說,這是里茲大酒店有史以來最熱鬧的一次新聞發布會,弗羅倫蒂諾就是皇馬球迷心目中的奧巴馬,所有人都早就在期待著他宣布競選,而在經歷了漫長的沉默期後,弗羅倫蒂諾本人終於下定決心,宣布了自己的決定。 還是穿著他那藍色的西裝,弗羅倫蒂諾重返足球界,而在過去3年,他一直以自己建築商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著,他遠離公眾關注的中心,盡管也有報紙采訪他,有某些公眾活動會邀請他出席,但他即便開口,也決口不談皇馬,不談足球。然而,隨著皇馬影響力的削弱,隨著皇馬隊內球星光芒逐漸暗淡,皇馬球迷對這位「銀河戰艦」創造者的思念也日益加深。 弗羅倫蒂諾也覺得自己有必須重新出山了,一方面是因為俱樂部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他建築事業的需要。去年11月,弗羅倫蒂諾在摩洛哥與齊達內、羅納爾多碰面,正是這張照片,拉開了弗羅倫蒂諾回歸的序幕,也將球迷對當時的皇馬主席卡爾德隆的不滿情緒進一步加大了。弗羅倫蒂諾確實具備無窮的魅力,過去半年,他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也從未公開表示他將參加皇馬主席選舉,然而,西班牙媒體卻始終在為他做免費的宣傳,媒體上也到處都是他將回歸的消息,球迷的狂熱支持加上競選對手的孱弱,讓人有理由相信,弗羅倫蒂諾的獲勝將沒有任何的懸念。 「我將參加競選」,弗羅倫蒂諾用一個簡短的告白,拉開了自己正式競選的序幕。事實上在皇馬球迷心中,弗羅倫蒂諾早已成為了真正的主席,他的名字也C羅、卡卡、法布雷加斯、比利亞等眾多巨星,以及安切洛蒂、穆里尼奧、溫格等知名教頭聯系在一起。新「銀河戰艦」將在今年夏天閃亮亮相,皇馬有望重新成為那個令全世界都矚目的無論競技還是經濟都排名世界第一的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