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運寶船能裝多少金

西班牙運寶船能裝多少金

發布時間: 2023-08-31 18:32:53

1. 誰能告訴我帆船時代的船艙結構

可能有點長 中世紀歐洲的,就是大航海時代

中世紀時代,歐洲人的造船技術分為南北兩種風格。中世紀前期,以北歐人的造船術最富特色。

北歐地區水域寬廣,居民們很早就建造了船隻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學家曾在丹麥發現了許多屬於青銅時代的船隻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須刀上。畫中船隻船體較長,船首十分高大,類似天鵝頸狀,上面還刻有各類動物頭像,船隻中央畫著一株豎立起來的樹木。在日德蘭南部的約爾斯普林沼澤地區,發掘了一隻大約建造於公元前後的船,與青銅時代的圖畫船頗為相似。船身細長,長達42英尺,結構精巧,宛如一艘競賽快艇。每塊船板都很窄,不用釘攏,而是合了縫之後再綁縛在骨架上。中世紀早期,北歐船又有一些新的發展。1863年,在丹麥的尼達姆地區發現了兩艘大船。其中一艘現存石勒蘇維格的一個博物館里,船長60多英尺。

此船已顯示了北方船不同於南方船的三個特點: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疊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縫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達姆船是「雙頭」,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沒有什麼區別,而南方船隻的頭尾很不一樣。

3.無甲板。船主要靠槳來推動,還沒有桅和帆。此船略帶圓形,只有一個粗糙的龍骨。

8世紀,維京人的船開始發展為帆船。在瑞典果特蘭群島上所留下的一系列這個時期的雕刻中,已發現帆不是一小塊布,而是滿面的方帆,帆面還塗有紅藍等條狀色帶,成為一種奪目標識。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沒有置一根橫桁。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人駕駛著帆船向各個方向的海洋推進。他們遷徙的范圍很廣,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蘭他們被稱為丹麥人,在法蘭克、義大利他們被稱為諾曼人,在羅斯、愛爾蘭他們被稱為瓦蘭幾亞人。他們還敢到遠海去冒險,航跡往西達到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陸地上。毫無疑問,他們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是與具有先進的造船及航海技術相聯系的。

已發現的一些船體很能說明維京船的特點。典型的是挪威的兩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發現於挪威的奧塞伯格。兩地都在奧斯陸附近。據鑒定,奧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約800年左右,是一艘長型船,長21米,寬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淺,適宜於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則是一艘典型的戰船,寬度雖與奧塞伯格船同樣,但長達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後來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處發現了5艘雙艄船,年代約為10世紀,船上裝滿了石頭等物,據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鎖水道以防入侵者。雖為同一船型,但式樣、體積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劃船,吃水深,船舷較高,可能是運兵船。

根據各種船體材料分析,諾曼人的船隻大約有如下特點。這些特點大多是在前述尼達姆船時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紀間進一步發展而新出現的。

1.船體為長船狀,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長船寬得多,船的頭尾接近對稱,都呈尖翹狀,離海面很高,稱為雙頭船(double—ends)。整個地看船身,為平滑彎曲的線條,從高船首到中間的近乎圓形再到高船尾,曲線很優雅,頭尾都似蛇龍昂頭,遇到危險時還可將頭尾去掉。

2.動力以揚帆為主,兼以劃槳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兩根張著縱帆的桅桿」,桅桿一般立在中心處,如戈斯塔德船桅桿就樹立在中心處一塊形狀象魚的堅硬石塊上,並有支桅索。為了抗擊北部海域上的大風,維京人船上設置的大方帆(單帆)一般都用皮革製成,或用加進了皮革條的布製成。船上還設計有帆腳索,可以牽動帆頂風的那一面,使船在橫風的情況下仍能順風航行。專門設有固定船槳的裝置,如戈斯塔德船每側均有16個槳洞,從船舷的上邊穿下,形似鎖孔,揚帆不用槳時,用滑動的形似梭狀的木栓將槳孔蓋住,以使水不進入。槳片上也置有蓋板,劃槳時將蓋板撤走。

3.船底及外殼板的構造比較獨特。船底有龍骨,肋骨橫接其上時有平斜兩種方式,因此出現了龍骨似乎看不見的平底船和龍骨凸出的尖底船兩種船型。兩種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這是北歐船優於地中海船之處,是諾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於登沙灘,適合於諾曼人侵入別地時涉灘深入內河,故也很多見。外殼船板用塔接方法連成一體,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塊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塊船板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鐵釘閂釘,因此增加了彈性和靈活性,減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壓力。船仍無甲板,所以諾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處在露天無遮攔的狀況之下,據說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蘭時用的就是這一類船。前述哥本哈根5條船中一隻大船船艙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槳。舵槳很長,安裝在船尾的右側,一直伸到龍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穩定。舵槳靠搖動右舷上的舵柄來控制,故而導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詞來表示船的右側。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正是諾曼人的船隻(主要應該是尖底船)給航海技術帶來了一場全面的革命:「他們的船是一種穩定的、堅固的海船,龍骨凸起,兩端尖削,他們在這種船上大都只使用帆,並且不怕在波濤洶涌的北海上受到風暴的突然襲擊。……而諾曼人則乘這種船進行了海盜式的探險,東面到達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達了美洲。這種敢於橫渡大西洋的船隻的速成,在航海業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還在中世紀結束以前,在歐洲所有沿海地區就都採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紀里,以維京人船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發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舵槳。關於尾舵及連用舵柄的最早圖畫,發現於一個1200年的英國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彎曲的,以適應船尾曲線。後來船尾成了直線型,尾舵也隨之改進,一個1242年的德國北部印章表明了這一點。尾舵使用有助於船向風行駛,加上船體加深,船在逆風情況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維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後發生了變化,即在船頭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層結構,稱之為「堡」(castle)。「堡」原出於軍事目的而建。那時海戰船靠得很近,頭尾堡可在敵人登上船腰時起一定的防衛作用。後也擴及到了商船。船上有這種高層建築,給人一種外觀「頭重腳輕」之感。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實際成了船頭的「水手艙」。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現和演進。北方商船稱為「諾爾」船(knorr),船身比長船寬、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風的船。14世紀時,諾爾船發展為標準的商船,其型式統治了北歐達400年之久。北方聞名的「科格」船(cog)實際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實的船尾舵來控制方向,有一個長長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掛方帆,船體特別堅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北方又出現了更大的「霍爾克」船(holk)。

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

歐洲南部的造船歷史可溯源於接受過地中海東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克里特帆船兩端起翹,單桅,懸一方帆,這是以後幾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時的希臘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發現有帶樹木的船隻圖畫。這種樹木可能兼有桅和帆兩重作用。在整個古希臘羅馬時代,造船業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長船」(galley)和「圓船」(roundship)兩種船式。

長船原是一種敞開甲板的船,長約30米,靠單層劃槳共50隻推進。到前480年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海戰時,希臘戰船長者達45米,舷外裝有槳架,使船的寬度達6米。有2至3層長度不同的槳。再到後來,長形船發展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稱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層槳片。長船上裝有桅,但帆只在順風時偶用。作戰時劃槳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風力、風向所局限。長船長且狹,空間過小,不能儲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載貨,一般只用於軍事。

圓船則大多作商業用途。圓船長寬之比約為5:2亦有稍長些的。吃水比長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兩側成格子狀。起初它僅有一桅一帆,後到公 元前後,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時還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頂帆。或有一大桁在船頭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掛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為桅桿的輔助性支柱,沿船兩舷貼有一厚帶來代替綁索。這種大船笨拙,主要用帆來推動,雖然不能頂風走,但能將帆轉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內吹來的側風。此外也須劃槳助力,需用船尾兩側舵槳控向。圓船載物多,如羅馬運穀物的船體積就較大,長有27米,寬為9米,運載能力載物為250噸,載人達300乘客。

中世紀時,南歐船既繼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傳統,亦受到了同時代阿拉伯船隻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船的外殼板合縫平接,並用鐵釘釘在肋骨上,縫中填以瀝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國各時代的船各有特點。

9世紀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體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裝置(接受阿拉伯人技術),船能在風向的60°角內行駛。船的圓體形狀、平滑表面均減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這些龐大的船有一個很好的航行質量。船在不太需要關心風向的情況下仍能基本按預定方向行駛。這類船在隨後的二三個世紀里越來越大、越笨重,稱為「內夫」(nef)船,有2至3桅,都採用大三角帆裝置,排水量超過千噸。義大利船兩頭都有船樓。中世紀盛期,一種結合了長船和帆船特點的稱為「泰里達」(tarida)的船舶廣泛使用。之所以要結合長船特點,是因為商用帆船上還得對付海盜們的進攻。用水手,既能在無風的情況下行駛,也具有一定的戰船功能。

12世紀中期,熱那亞船有兩層甲板,13世紀後期出現3層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掛三面大三角帆,後帆掛兩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熱那亞或馬賽所產的硬質的棉或麻帆布。13世紀中期,有些地中海船隻長達30米。控制方向的裝置是側舵。側舵有一對,安裝在船尾附近,兩側各一。14世紀時,地中海船隻也開始用船尾舵。同時,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約也在13世紀里開始出現在地中海上。14世紀初,義大利人已廣泛造用這種單桅大船來裝載遠航貨物了。

14世紀末以後,南北船特點開始混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大型船隻「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後來成為西歐遠洋航船的最初式樣,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時代(16—18世紀)到來之前的最典型船隻,既可軍用更可商用。據說,南北特點的混合源於十字軍時代,因為那時各國的十字軍都有機會觀看別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裝置技術,如固定船艙、單面大帆,南方的船體構造技術,如甲板、平接船板技術,都被視為長處而結合在新型船隻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現於威尼斯、熱那亞和西班牙等地,船體既深且寬,有一個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樓凸出了船頭,船身平滑,整個側形頗似過去的北方船,有一條優雅的圓弧形線條。船舵已不再在一側,而是安裝在船體中心線上。

15世紀後,卡拉克船從一桅一帆演變成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較矮,主桅(mainmast),較高,以及後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掛一大三角帆。後來,在船首置一桿後送,上掛一方形斜杠帆,這就可使前桅後移並增加高度。後又增加了一些橫桅索來做輔助用途,增加梯索(系於橫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於攀緣桅桿的木梯。在行駛過程中,由於感覺到駕馭大帆太累,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掛三面帆,從下到上依次為主帆(course)、頂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後來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現了四桅船,前桅掛若干方形帆,後三桅則掛大三角帆。後來還發明了一些縮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樣靠收帆來減小帆面,而是用一塊塊小旗似的帆布繫上,不需時解開帶子拿走就行。微風時如需增加帆的面積,也用一些窄布條系加在小塊帆布上。15世紀時,裝有帆桅裝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長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紀大帆船時代船的桅帆裝置的基本樣式。

葡萄牙船則是輕便的「卡拉維爾」(cararel)船。它起源於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漁船,此種漁船僅有20至30噸。卡拉維爾船之深大約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後三角帆,使船能行駛橫風。這兩種帆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改變風向。一種裝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頂帆,後桅上掛一高的大三角帆。掛方帆是為了順風行駛,掛大三角帆則是為了搶風調向。還有一種卡拉維爾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種特殊的三桅桿帶尖形體所謂斜帆裝置的船隻。帆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為三角形,一般都安裝在與龍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順風時每小時可達22公里。船輕巧且易於操縱。逆風時能向風曲線前進,一會把一側船舷轉向風,一會又把另一側船舷轉向風,走之字形路線。

卡拉克和卡拉維爾這兩種新式船,雖然船型迥然相異,但都適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倫布航海船隊中的「品塔」號(Pinta)和「尼娜」號(Nina),就是輕型平底的卡拉維爾式船,而「聖瑪麗亞」號(SantaMaria)則是裝置完善的卡拉克船。達·伽馬1497至1499年開辟印度新航路的船隻,在體積和形狀上也與哥倫布船相差無幾,基本上是這兩種船型。

不過,不論是哪種船,中世紀歐洲船的噸位一船都不大,船體遠小於中國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諾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峽所乘的船,每隻載重不過30噸。14世紀初,英國船隻平均載重為200噸,最大的船也不過300噸。而威尼斯在十字軍東征時所提供的船隻平均能載運500多噸。14世紀以後,威尼斯開始建造商船隊。其船為長船形,噸位原為100噸,後達300噸。而15世紀時熱那亞的卡拉克船中竟有達到甚至超過了1000噸的。14世紀初,一艘普通漢薩商船的噸位大約是75噸。1440年時,漢薩商船主要是霍爾克船,平均載重大約為150噸。三十年後,漢薩船隊中出現了「卡維爾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噸位在300噸左右。在法英酒類貿易中,155世紀早期沒有船能裝載100噸以上的酒。但到這個世紀的中葉,來自波爾多的船隻平均可載150噸,少數船還可裝運500噸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過200噸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對隨後的大多數科格船來說,400噸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噸位。16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達到600噸甚至700噸。葡萄牙的船隻在1450至1550年間,平均噸位至少翻了一番。從事波羅的海穀物貿易的荷蘭人,15世紀里用的有幾種船。沒有龍骨、圓形船身的霍爾克船噸位從200噸到400噸不等。長型中底的快船噸位則從250噸到500噸左右。不能簡單地以船的大小來判斷船的航海能力,因為哥倫布和達·伽馬他們在進行遠洋航海時,各自所乘的旗艦也不過載重150噸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續航能力也非常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導航)技術。

中世紀以來世界著名帆船

中世紀以來船舶中的軍艦與商船有了明確的分工,開始沿著各自的方向獨立發展。漢薩同盟柯克船時代還是軍民兩用,後來柯克船的一種發展趨勢是演變成歐洲專門運酒的所謂酒船,而另一種發展趨勢是變成西班牙卡拉克船那樣的大型戰船及蓋倫船,後來英國海軍艦隊中的軍船設計人員又創制了低上層建築的蓋倫船,又稱女王船。隨著歐洲海軍國家的軍備競賽,出現了100多門炮三層炮甲板的在線軍艦,而法國則創製成74門炮的性能優良的甲板在線軍艦。

在遠洋航行的商船方面以荷蘭費儒特型商船為先導,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船曾輝煌一時。在帆船時代將結束時,美國和英國的鴉片飛剪船和茶葉飛剪船亦各領風騷幾十年。南宋期間中國創制的車船把人力運動可以轉變成機械力運動,乃現代明輪船之聲。中國明清兩代的封舟比較長期出現在中國的帆船舞台上,到了清代的封舟較之明代已有較大的進步,經研究表明,明代5桅封舟實與明初鄭和寶船在形制和大小上均十分相似。除了福船外,明清的廣船和河船與前者共稱中國三大海洋帆船,另有朝鮮之龜船是仿照中國戰船大福船而獨創的一種使敵人刀槍不能入的高級蒙沖,成為當時東方水城最巨威力的裝甲戰船。

柯克船(Cog)

柯克船原是維京船隊中區別於維京長船的,以帆作為主動力的一類圓船。船身短寬,適於做貨船。它大的寬度和深度大大提高了穩性和艙客,統長的甲板在壞天氣時有效地保護了艙內貨物不致進水。後來柯克船成為由日爾曼民族組成的漢薩(商業)同盟中國使用的主要船種。原來它使用北歐傳統的搭接結構,使其噸位受到嚴重製約,常不足200噸。後來受地中海光滑海船船體的影響,也改成平接結構,致使其噸位有所突破。受中國帆船使用平板舵的影響,歐洲船匠首先在尾部平直的柯克船上,裝上了尾柱舵,從而大大改善了它的駛帆能力,舵、帆各航海指南針的聯合使用,使柯克船具備了遠洋航行的能力。由於其航行長,後期柯克船也被用作進行海上護航,警戒海上武力襲擊,常需用弓箭手、投石器及彈射器自衛,從而家高了首、尾樓。故有時也可用於海上作戰。

卡拉克船(Carrack)

卡拉克船是歐洲自公元1300-1525年的主要船種,原為貨船,後用作戰船,一般認為它是由熱那亞柯克船演變而來,由1桅發展到4桅,由很高的首尾樓演變為首尾樓變小,乃至消失。1501年弦側炮門的發明允許較大的炮座可以坐落在主甲板上,卡拉克船開始成為有幾層炮甲板的大型帆船,致使最大的卡拉克船可以達到2000噸。雖然後期卡拉克船僅參加了幾次主要海戰,但對戰船的發展卻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船舶發展中由單桅船發展到全裝備3桅船以及由弓弩為主的戰船發展到真正的炮船的重要轉折點。

輕快帆船「卡拉維爾」

蓋倫船(Galleons)

「蓋倫」船作為西班牙寶船而負盛名,當時它常裝載黃金在大西洋中穿梭於新老世界之間。西班牙自從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拿屋船(與卡拉克船為一類)和卡拉維爾船已不能勝任橫渡大西洋進行運輸大量貨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務。於是這兩類船型的一些優良特色糅合成一種混合型,這就導致西班牙蓋倫船的出籠。它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它一般標准長度為46-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它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於遠距離炮戰,改善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柱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作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它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德累克的旗艦"金鹿"號復原船

設計單位: 製造單位:
製造國家(地區):英國 出處:
建造年代: 紀年:1973年
總長: 航速:
載重量: 排水量:
型寬: 型深:
用途:
特點:

簡介

"金鹿"號原是一艘小型的在英國女士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年-1603年)的英格蘭蓋倫船(西班牙式大帆船),它由於是德累克環球航行的旗艦而聞名於世。雖然已經沒有此船十分精確的船圖資料,但根據多種資料估計,其長為23-25米、吃水原為2.75米,後增加到3.97米,在倫頓科學博物館復原的該船主尺度是:總長22.88米,兩柱間長18.30米,寬度5.80米,重100-150噸,該船系3桅蓋倫船,在首桅和主桅上除了掛有首帆和主帆外還掛有頂帆,尾桅上掛三角帆,首斜杠上撐有斜杠帆,有18門加農炮。1973年,金鹿號再在多佛的阿撥萊道(Appledore)重建,以作記念。重建復原船長36.6米,垂線間長31.1米,水線間長22.9米,寬7米,深4米,排水量290噸,帆面積386平方米,有18門加農炮。

2. 西班牙「黃金船隊」的寶藏沉在什麼地方

十八世紀初期,西班牙國內財政狀況日漸窘困,國王菲利普五世於1702年命令南美洲西班牙殖民政府把上繳和進貢的金銀財寶用船火速送往西班牙塞維利亞。這樣做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這是因為,橫渡大洋運送這批價值幾百億法郎的財寶必然要有一支引人注目的部隊,更何況當時的西班牙正處於和英國的交戰時期,難免會遭到敵軍的攻擊。

盡管如此,國王菲利普還是決定冒險一試。1702年5月28日,由費南德茲任長官,掛著「聖荷西」號的大帆船從巴拿馬緩緩啟航,向西班牙領海駛去。

然而,就當這隊船支駛入亞速爾群島海面時,突然出現了一支龐大的英荷聯合艦隊。面對由150艘戰艦組成的十支英荷艦隊,船長費南德茲讓船隊駛向維哥灣暫時躲避一下。

依照當時的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金銀財寶從船上卸下來,然後改由陸運前往馬德里。可是當時西班牙國內有規定,凡從南美運來的東西必須先到塞維利亞接受驗收,顯然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

無計可施的「黃金船隊」只能呆在維奇灣一動不動,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10月21日,英、荷聯軍約3萬人一齊向維哥灣發起猛攻,在三千多門大炮的掩護下,很快西班牙守軍就全線崩潰。

面對此種窘況,「黃金船隊」的總司令貝拉斯科做出了一個絕望的決定,下令燒毀運載金銀珠寶的大帆船。被焚燒的大帆船和其他被擊中的戰艦把維哥灣燒成一片火海。很快就控制了戰場的英荷聯軍想方設法撲滅大火。雖然最後保留了幾艘大帆船,但是絕大多數帆船還是沒有擺脫葬身大海的命運。

究竟這些船上運載了多少財寶?據被俘的西班牙海軍上將估計:約有4000~5000輛馬車的黃金珠寶沉入了海底。盡管英國人後來又冒險多次潛入海下,也僅撈上很少的戰利品。因此,長久以來,無數的尋寶者都妄想找到這批寶藏。

至今為止,在這片近100平方的海面上,還能看到很多冒險家的身影,他們有的打撈起已空空如也的沉船,有的卻得到了純綠寶石、紫水晶、珍珠、黑瓏拍等珠寶翡翠,有的仍用現代化技術和工具繼續尋覓。隨著歲月推移,風浪海潮已使寶藏蒙上厚厚泥沙,眾多傳聞又使寶藏增添了幾分神秘,而這些都使這批寶藏重見天日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小。

3. 西班牙18世紀寶船沉在加勒比海底,1400億珍寶該歸誰所有

在爭奪戰火中沉沒的西班牙寶藏船「聖荷西」號,如今現身海底引燃哥倫比亞、美國尋寶公司和西班牙之間的「戰火」1708年,一艘滿載金銀的西班牙大帆船在哥倫比亞附近海域沉沒。



所載財富相當於當時西班牙一年收入1708年5月28日,西班牙「腓力五世」船隊從巴拿馬起航了,船隊中最著名的要數「聖荷西」號。這艘西班牙大帆船長150英尺(約45.7米),寬45英尺(約13.7米),船上有500名船員和100名乘客。船上滿載秘魯金礦出產的金條、銀條、金幣、金鑄燈台等,還有來自巴拿馬的珍珠、來自安第斯山的綠寶石、紫水晶和鑽石。這簡直就像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童話中那個裝滿金銀的山洞。

4. 給高分:請教15至16世紀的西班牙遠洋探險船的相關問題

西班牙大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15-16世紀用做軍艦或商船的)西班牙大帆船;《美國傳統辭典》:大型橫帆船15世紀至17世紀所用的一種大型三桅帆船,通常有兩層或更多的甲板,尤其被西班牙用作商船或戰艦。

16世紀初,戰船上開始設置「舷窗」。這是開在船側的窗口,上面有用絞鏈開啟的窗蓋,這樣,不必從船邊吊裝而通過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給船裝卸貨物。英國造船家運用這個思路,設法使加農炮從船的下甲板進行射擊。這樣,舷側炮便告問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步英國的後塵,建造了一種長約100英尺、寬30英尺的戰船,稱為西班牙大桅帆戰船。它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一樣,是專門為海軍作戰而設計的。它的船身趨於狹長,在吃水線上方有個較低的撞角,用來沖撞敵船。這種戰船有三個桅桿,上面裝有橫帆。船頭船尾建有船樓,水線以上的船體裝有許多門輕型加農炮。在主船體上有一排大型加農炮,這樣,海戰的初始階段就大大延長。但如果不能對敵船作猛烈的沖撞,並象早期海戰那樣士兵登上敵船,進行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那麼戰斗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不同,它具有遠距離海上航行的適航能力。其主要缺點是它的行駛主要受風力的支配。由於新式戰船比老式圓弧形戰船機動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進,因而它可以「逆」風駛行,這樣,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彌補。
不久,英國人認識到舷側炮的應用有可能改變海軍戰術,因此越來越重視發展適合裝備遠射程炮的戰船而不再注重攻佔敵船這種作戰方法了,結果,位於戰船頭尾的船樓變得越來越矮,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穩步增長。不過,西班牙的戰船還依然保留著船頭上的撞角,殺傷人員和摧毀敵船的兩種火炮的數量繼續保持平衡。他們仿照英國,降低了船頭上船樓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樓仍然造得很高,並在上面設置了敵人難以對付的輕型炮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反,英國人則不願浪費船上的艙位和人力來裝載不懂海戰的陸地部隊,他們將水手訓練成能夠離開炮位或者攀下帆纜,操起長矛或短劍,強行登上敵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艦上的敵人趕走。
這些就是各國海軍戰術理論的區別,他們導致了英吉利海峽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畏艦隊,開創了海軍作戰史上桅帆舷側炮戰船的新紀元,並標志著英國謀求制海權的開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0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49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8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3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9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1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29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6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