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哪裡有礦石

西班牙哪裡有礦石

發布時間: 2022-06-06 22:06:38

① 世界螢石礦資源概況

世界螢石礦產資源分布較廣,世界各大洲均有發現。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世界探明的螢石儲量2.3億噸(CaF2)(表1-1),估算全球螢石資源量約5億噸。世界螢石礦資源分布不平衡,各地區有很大差別。從成礦地質條件來評價,環太平洋成礦帶的螢石儲量約佔全球螢石儲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是全球螢石資源的主要分布區。按探明儲量排序,南非第一,為4100萬噸,墨西哥第二,中國第三,蒙古第四,其餘已知儲量主要分布在西班牙、納米比亞、肯亞、美國、巴西、哈薩克、俄羅斯、英國、泰國、法國、印度等國。

表1-1 世界螢石資源產量及儲量(單位:CaF2萬噸)

資料來源:Minerals Mommodity Summaries,2011。

南非是螢石儲量最多的國家,螢石礦床集中分布在德蘭士瓦省西部及北部。具經濟意義的多數大型螢石礦床產於德蘭士瓦系的白雲岩或布希維爾雜岩體長英質岩中。已經開採的有Witkop、Buffalo螢石礦床。近幾年,在距離Witkop螢石礦床10km處又發現一個螢石礦床,資源量達數千萬噸,平均品位18%。

墨西哥螢石礦床在國內許多州內都有分布,最主要的產地有San Luis Potosi、Coahuila、Chihuahua和Guanajuato。正在開採的各種類型的礦床有Coahuila中部的Paila地層中的脈狀礦床、Coahuila北部Musquiz地層中產於白堊紀石灰岩中的席狀礦床、Coahuila西北部產於流紋岩和石灰岩中的脈狀和交代礦床、San Luis Potosi和鄰近的Guanajuato地區產於流紋斑岩(次火山岩)與石灰岩侵入接觸帶中的交代礦床,此外,還有Chihuahua地區鉛礦中伴生螢石等。

中國螢石礦床主要分布於東部各省區,西部較少,集中於浙江、內蒙古、湖南等省區。礦床類型為沉積改造型、熱液充填型和伴生型。

蒙古螢石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已發現的螢石礦化點、礦點和礦床有300多個,主要礦區是北克魯倫礦區和南克魯倫礦區。南克魯倫礦區有多個礦體,長數百米至千米,礦層平均厚1~4m,礦脈氟化鈣含量平均60%~70%,儲量最大的是伯爾安杜爾螢石礦。

美國是螢石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其螢石礦床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伊利諾斯、亞利桑那、肯塔基、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愛達荷、蒙大拿、內華達等州,其中阿拉斯加的Lostriuer礦床最著名,屬產於花崗岩與石灰岩接觸帶上的螢石-Sn-W-Be共生的矽卡岩礦床,礦石資源量約2700萬噸,CaF2:16.3%。伊利諾伊州南部Cave附近的螢石礦床屬層狀礦床和沉積岩中的脈狀礦床。

西班牙的主要螢石礦床位於北部的Asturias地區和南部的Seville及Cordoba附近地區的脈狀和煤系地層中的交代礦床。

法國螢石礦基礎儲量1400萬噸。CaF2品位較高的礦石主要產於Massif中部的Morvan、Auvergne、limousin和Aloigeoise地區,Toulon東北地中海沿岸,Mauyes和Esterel地區,Perpignan以西的Pyreness和Vosgts地區的脈狀礦床中。低品位礦石產於Perpignan西南Pyreness的Escaro地區的層狀礦床中。

納米比亞螢石礦主要分布在奧奇瓦龍戈,奧克魯祖螢石礦是該國最大的螢石礦,儲量約300萬噸,礦石氟化鈣含量平均30%。

② 西班牙的礦產中什麼的儲量居世界首位

自然資源
西班牙主要礦產儲藏量:煤88億噸,鐵19億噸,黃鐵礦5億噸,銅400萬噸,鋅190萬噸,汞70萬噸。
森林總面積15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0%,軟木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

③ 全球最大露天礦,每年利潤達200億,2萬礦工及家屬享高級待遇,在哪兒

這個全球最大的露天礦就位於智利的北部地區,具體位置在卡馬拉的郊外,這個露天礦叫做丘基卡馬塔進銅礦,是當地極其寶貴的一項資源。

④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礦產

科隆群島:即加拉帕戈斯群島。隸屬厄瓜多,位於南美大陸以西1000公里的太平洋面上,群島面積7500多平方公里,由海底火山噴發的熔岩凝固而成的13個小島和19個岩礁組成。
群島的多樣性氣候和火山地貌的特殊自然環境,使不同生活習性的動物和植物同時生長繁衍在這塊土地上。這里奇花異草薈萃,珍禽怪獸雲集,被稱為「生物進化活博物館」。群島上現存有其他地區罕見的多種動物。科隆群島由7個大島,13個主要島嶼,23個小島,50多個岩礁組成,其中以伊薩貝拉島最大,群島最高點是伊莎貝拉島上的阿蘇爾山,高1689米。第二大島是聖克魯斯島。群島全部由火山堆和火山熔岩組成。
五百萬到一千萬年前的海底火山——加拉帕戈斯的頂部浮出了海平面,第一次從厄瓜多大陸約600公里的太平洋中部出現。這些火山峰完全沒有植物和動物的生命跡像。所有的植物和動物,最初必須通過某種形式的長距離擴散才能抵達該島嶼。
當考慮棲息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物種的多樣性,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不平衡」,相較於大陸的物種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物種都是。舉例來說,有很多原生爬行動物,但沒有兩棲動物;有陸地和海洋鳥類物種豐富,但很少哺乳動物。當考慮植物,那些有大花,大種子均缺席,而草類和蕨類植物比比皆是。
物種遷移有兩種主要方式,到達偏遠的島嶼(除了涉及人類的任何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通過空氣中飛行或被風吹動的形式,而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在海上游泳或漂浮,有時靠植被糾結筏的幫助。

海水漂流
那些海洋動物海獅、海龜和企鵝,很可能是當今加拉帕戈斯動物最早的祖先,它們在洋流的幫助下居然以自己的方式游至島嶼。另一方面,許多爬行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鼠類),則是搭乘植被糾結的木筏從南方或中美洲大陸的島嶼來到該島。雖然在它們達到加拉帕戈斯之前,絕大多數的筏會沉沒,但少數成功者上了岸。在該群島有許多爬行動物,因為爬行動物最適合對付海上的鹹水及惡劣環境,而該島又有它們喜歡的陽光充足的條件。這就解釋了加拉帕戈斯爬行動物的多樣性。使用這個「木筏」登陸的理論也解釋了該島為什麼沒有原生兩棲類,哺乳類動物。
加拉帕戈斯的海岸植物,紅樹林和菊樹屬植物,其種子是耐鹽的,而這些種子很可能也是以海路的方式到達此地。

氣流風動
風被認為是運送植物的較低形式,如蕨類,苔蘚,地衣和孢子,在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較重的種子如維管束植物相當稀缺,因為這些種子候風旅遊會更困難,而那些使用完全相同的風力交通工具設計成羽毛種子的植物則除外。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整個群島會有蒲公英家族(菊科)的成員。
許多小昆蟲,甚至微小的蝸牛,也可以很容易地被微風吹起。飛行能力較弱的陸地鳥類和蝙蝠( 2種)可能也是在風的幫助下抵達。然而,大陸鳥類在加拉帕戈斯島生活的只有一小部分,這是因為它們經過一個非常困難的旅程,只有極少數成為成功者。
海鳥,通常具有優秀的長距離飛行能力,它們以自己簡單地方式飛向島嶼。這些鳥類的羽毛或腳爪可能帶來了植物種子或繁殖體。
科隆群島由於長期與世隔絕,動植物自行生長發育,從而形成了獨自的特點,造就了島上獨特而完整的生態系統。最初是由鳥或海船偶爾地把南美大陸的植物種子帶到島上,它們在此落地生根,適應新環境而生息繁衍。
科隆群島的特有物種與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相比都穩居最高水平,大約80%的陸地鳥類,爬行動物和陸地哺乳動物的97%,而植物的30%以上都是當地特有的。發現在地球上的海洋物種,加拉帕戈斯就超過20%。其中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島象龜,海鬣蜥,不會飛的鸕鶿,加拉帕戈斯企鵝也在北半球被發現的唯一一種企鵝。
在科隆群島上,生活著700多種地面動物,80多種鳥類和許多昆蟲,其中以巨龜和大蜥蜴聞名世界。海獅,海豹,企鵝等寒帶動物,也常在這里的海邊出現,因此,科隆群島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館」。
氣候特點是雨量較少、濕度低、氣候涼爽、水溫不高。高等植物約有700種,其中約40%為當地特有的種屬。植物與中美、南美洲有較近的親緣關系。乾燥低地覆蓋著空曠的仙人掌林。海拔較高的過渡地帶覆蓋著森林,主要樹木有腺果藤樹、醉魚樹和番石榴。過渡地帶上面的潮濕的森林區中為菊樹(Stables屬)植物林(一種古代遺留下的植被),矮樹叢密布。無樹的高地上只有蕨類和草類。
群島以其罕見的動物而聞名,因其巨大的陸龜(古西班牙語稱龜為「加拉帕戈斯」)而得名,據信這種龜是地球上生命最長的動物。島上的動物群和中美、南美洲的動物群有較近的親緣關系,這說明島上多數動物源出那裡。越過海洋的困難是動物稀少的原因。兩棲動物很少,爬蟲也不多,當地特有的陸地哺乳動物只有7種嚙齒動物和兩種蝙蝠。島上鳥的種類和亞種只有約80種;陸地上多數鳥類為統稱為加拉帕戈斯地雀的鳴禽類。
這個群島雖然距赤道不遠,但由於受秘魯寒流的影響,這里不適於終年高溫多雨、植物繁茂的熱帶雨林的生長,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叢分布在其沿海地區;高大的樹木生長在較高的山坡,樹下鋪滿羊齒類植物。這里受秘魯寒流的影響,雖地處赤道附近,但並非終年高溫多雨。這樣的環境適合熱帶和寒帶動物共同生存。可以在這里看到多種類型的動物:海獅、海豹、海獺、鵜鶘、信天翁、企鵝、反舌鳥、火烈鳥等。
代表物種

植物:迄今為止(2012年),這些島嶼引進的植物有825種,而維管束植物約在552和614種之間,大多數是人類引進的。超過100引入的物種已經在野外建立了生態群。
乾燥低地覆蓋著空曠的仙人掌林。海拔較高的過渡地帶覆蓋著森林,主要樹木有腺果藤、醉魚草屬和番石榴。過渡地帶上面的潮濕的森林區中為樹菊屬(Scalesia),是所特有的菊科的一個特徵顯著的土著屬,它一共有6個物種,矮樹叢密布。無樹的高地上只有蕨類和波利亞草屬、大戟屬、鐵莧菜屬和豆科植物等草類。

巨龜:加拉帕戈斯象龜之間的大小和形狀量變異很大,有兩種主要形態存在,圓頂殼(類似於其祖先的形式)和鞍背背甲。圓頂龜往往體型規模更大,它們的頭胸甲前部不具備向上隆起,往往生活在更大,更高的島嶼與潮濕的高原牧草的地方,那時食物更為豐富和容易獲得。鞍背殼應對旱災期間缺乏可供應的食物,在乾旱島嶼上進化形成。背甲的前角向上,讓烏龜頭部延長的更高,可以取食較高的植物,如仙人掌。巨龜分布在群島的各個島嶼上,這些陸龜進化出不同的12個亞種。
鬣蜥:該群島6個島嶼上均生活有科隆群島特有的陸生鬣蜥,以膚色分為3種,「黃加島陸鬣蜥、粉加島陸鬣蜥和玫紅加島陸鬣蜥。並有7種不同的海鬣蜥,這些史前爬蟲類動物,也是地球上惟一尚存的海鬣蜥,因為在不同的島嶼上進化,每種都顯示出明顯的差異。它們可以在海底爬行,並以海草為食,並且通過發育不完全的蹼足適應了海上生活方式。雌鬣蜥必須經長途跋涉到火山口產卵。該物種在群島上的數量達到數十萬只,遍布各島嶼的沿岸。

哺乳動物:哺乳類動物在科隆群島相當有限,因為島嶼遠離大陸,雖然登記在冊的有32種(不包括馴化的狗,貓,豬,山羊,驢,馬和牛),事實上,只有5種哺乳動物被視為原產於島嶼:加拉帕戈斯海獅、聖達菲稻鼠、加島稻鼠、加拉帕戈斯灰蝠、加拉帕戈斯紅蝠。其他可以加上在保護區進出的水生哺乳動物——海豚和鯨魚。

陸地鳥類:居住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有29種鳥類,其中22種是特有物種,另外還有4個特有亞種。其中包括6種地雀、6種樹雀、鶯雀、加島哀鴿、加島南美田雞、加拉帕戈斯群島鵟、大嘴蠅霸鶲、加島崖燕、加島嘲鶇、查爾斯嘲鶇、冠嘲鶇、聖島嘲鶇。13個雀類不同品種的鳥,其嘴部的差異性是適應性傳播的最好證明。有的具有食籽喙,以仙人掌植物為食的鳥嘴長而尖,以昆蟲為主食的鳥擁有一個小乳頭狀的鳥喙。
海鳥:加拉帕戈斯群島是熱帶海鳥的聖地,這里有藍腳鰹鳥、紅腳鰹鳥、納斯卡鰹鳥、加島崖燕、加島信天翁、暗腰圓尾鸌、弱翅鸕鶿、麗色軍艦鳥、
小軍艦鳥、紅嘴鸏、燕尾鷗,岩鷗、加島白臉針尾鴨、加拉帕戈斯企鵝、斑腰叉尾海燕,也有最常見的濱岸水鳥,包括大火烈鳥、大藍鷺、黃冠夜鷺、
夜鷺、綠蓑鷺,蠣鷸和普通白鷺等等。加拉帕戈斯大火烈鳥數量約320-350隻。這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烈鳥群,被列入瀕危的紅色名錄。

海洋動物:科隆群島的位置極其特殊,正處在寒暖洋流交匯處,來自南部的秘魯寒流和北部的赤道暖流交匯於此,因此,這裏海洋生物異常豐富,喜寒、喜暖動物一應俱全。這里有加拉帕戈斯鯊魚、直翅真鯊、紅石蟹、刺鰩、海鰻、白頭礁鯊魚、鯨魚、鮪魚,蝠鱝、錘頭鯊、綠海龜和玳瑁等。近20 %的海洋生物是地方性的,是當地特有物種。

加拉帕戈斯蝸牛

無脊椎動物:科隆群島有物種多樣性的最大群體,估計它們占於所有的棲息地的總生物的51 % 。這些陸生無脊椎動物其生態作用至關重要:傳播花粉、參與有機物質的養分循環,從而促進土壤形成。直到2001年,一共查明有2289種陸生無脊椎動物。包括鞘翅目、雙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纓尾目、蜻蜓目、螳螂目。而軟體動物有海螺、蝸牛、海洋環節動物、棘皮動物(如海膽和海參) 、腔腸動物(如珊瑚和柳珊瑚) 和海綿等。

⑤ 西班牙出什麼礦的

西班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是僅次於德國和法國的第三大歐洲國家。早在被羅馬佔領時期,該國巨大的礦產資源就已被開發利用。

如今,開采業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工業支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盡管如此,西班牙的資源潛力依然要遠大於她現在所取得的成就,因為還有許多礦物尚未探明。

地形地貌

西班牙大陸面積為504,7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60米,是位於瑞士之後的第二高的歐洲國家,其中有四分之一的面積海拔高於1000米,僅有十分之一低於200米。西班牙境內最高點在南部塞拉內華達山脈的穆拉森峰,海拔高達3478米。

中部高原

從地質上來講,西班牙約有一半的地方是由花崗岩組成的,另外還有大量的石灰岩,特別是在其東部和北部地區。

西班牙約有40%的地方處在高原之上,如眾所周知的梅塞塔高原。此高原橫跨並延伸到了該國的中部,平均海拔為600~800米。梅塞塔高原絕大部分由變質岩(因受到溫度或壓力作用,成分發生改變了岩石)組成,其岩石類型主要為含有大量石英、長石和雲母的片岩及片麻岩。

梅塞塔高原的邊緣常以懸崖峭壁作為終止符,並在這些懸崖的內部及其周邊地帶富集了大量的礦產資源。但問題在於大多數最有價值的礦物都深藏在其褶皺和斷層中,因而很難用經濟實用的方法將它們提取出來。甚至到了今天,仍有許多礦物在工業上尚未得到徹底的開發利用。



以儲量來計,煤炭是西班牙的主要礦產品,其主要礦山位於該國北部沿岸的阿斯圖里亞斯和維斯蓋亞地區。然而,西班牙的煤炭大多數是低品級無煙煤、煙煤以及褐煤,缺少高品級的可用於鋼鐵工業的煉焦煤。

水銀

瑞爾城附近的阿爾馬登古礦山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辰砂礦,因為在這些礦石中可以提取出水銀。就是這些水銀為西班牙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它是該國最有價值的礦產資源,幾乎用在了全球各地的溫度計和牙齒裝填器中。

鋅,則是西班牙所擁有的另一個巨大的國家資源,它使西班牙成為世界第六大鋅金屬生產國,每年大約可生產2 5萬噸鋅用於電鍍或各種合金中,包括黃銅和青銅合金等。

此外,西班牙各地還產有大量的螢石礦床。螢石不僅可以用作煉鐵時的助熔劑,還是氫氟酸的來源之一,氫氟酸是一種具有強腐蝕性的物質,常用於蝕刻玻璃。

隨著西班牙金屬鉛產量的不斷增加,此時建立堅固的排水系統則顯得至關重要,特別是那些低於地下水位的地區,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更加安全、便捷地實現礦石的開采。

另外,西班牙重要的礦產資源還有塞維利亞西北部的銅礦、與葡萄牙接壤的瓜地亞納河北部的錫礦等;西班牙是歐洲上述三種金屬的主要生產國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西班牙屬於羅馬帝國的那段時期,其境內的鐵、鉛和水銀就已被開采。與此相反,鈾卻是最近才加入到西班牙長長的礦產清單上,並在巴塞羅那郊區剛剛發現了一個主要礦床。

另外,西班牙還產有一些小的石油礦床,但其產量很低,無法滿足國內需求,仍要靠進口來維持平衡。石油礦床的主要產地有:卡斯蒂利亞高地的布爾戈斯(Burgos)東北部,埃布羅河三角洲的安波斯塔(Amposta),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塔拉戈納省。除此之外,西班牙還擁有鋁、石膏、鉀鹽、硫磺和鎢等礦產資源。

⑥ 墨西哥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鋅鉛銀礦床

1.地質背景

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Francisco IMadero)鋅鉛銀(銅)礦床位於墨西哥薩卡特卡斯州,地處薩卡特卡斯城西北20km,像聖尼古拉斯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一樣,也在墨西哥中央高原構造地貌區。該礦床取的是當地自治區的名字,它由1910年革命後第一任墨西哥總統命名。

礦體產在早白堊世泥岩-碳酸鹽岩系,後者被認為是坎帕和科內(1983)所說的起源於大洋的格雷羅地體的孤立內圍層。含礦的塊狀硫化物之下是至少為400m的非鈣質細條紋狀炭質泥岩,之上則是可達400m的重結晶細層狀泥質石灰岩。塊狀硫化物層的中心部分厚120m,向外漸變減薄到不足1m,由纖細條帶狀似氣成岩的黃鐵礦和磁黃鐵礦及少量粘土、綠泥石和綠簾石加痕量磁鐵礦組成。目前,估計有5億t左右的塊狀到半塊狀硫化物。塊狀硫化物向上變為石灰岩,其標志是一條不規則的蝕變礦物帶,厚可達70m,主要由條帶狀綠泥石、綠簾石、透閃石、陽起石、石英和黃鐵礦組成。

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主要有兩種礦石類型。主要礦石類型呈交錯穿插的鋅鉛平卧層控礦體產出,既產在塊狀硫化物礦體中,也產在上覆的克列普蝕變岩中。平卧層控礦體的面積為3km2×2.5km2(圖12-21),厚6~65m(平均30m),沿南北方向最為發育。平卧層控礦體由閃鋅礦和少量與石英互層的方鉛鋅礦組成,含某些粘土和黃鐵礦(如果產在塊狀硫化物中)或含綠泥石和綠簾石(如果產在克列普蝕變岩中)。產在克列普蝕變岩石中的礦石品位高一些,明顯是交代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體下部的小而不規則的銀銅礦體由次要礦石類型組成。這種礦體由條紋狀含銀黃銅礦、黃鐵礦、方黃銅礦(古巴礦)和硫砷銅礦組成。塊狀硫化物被一些南北向狹窄的早第三紀長英質岩牆切割(圖12-21)。

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的成因尚在討論中。但是,目前佩諾萊斯銀礦公司認為許多塊狀硫化物礦體都可以採用沉積-噴氣(SEDEX)模型,原因是它具層控性,在結構上明顯有別於在墨西哥中北部其他地區常見的,與侵入岩有關的硫酸鹽岩交代成因的筒狀鋅鉛銀礦床。

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的探明和推定儲量共計4000萬t,平均品位Zn 5.2%,Pb 0.8 %,Ag 40×10-6,外加300萬t品位為Cu 1.1%和Ag 80×10-6的礦石儲量。

2.勘查與發現

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從未大量開采過,雖然早在西班牙殖民時代和20世紀頭幾十年曾有過手工開采。據報道,埃爾博泰礦業公司曾在1945年勘查過埃爾博泰錫托的老窿,並從中採集了樣品,20世紀60年代曾有非正規采礦者回到該區。1975年,礦產資源局(聯邦礦產資源機構)對薩卡特卡斯區的老窿進行了取樣化驗,將其作為對該區進行系統評價的一部分。由於取得的金屬品位很高,將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區的礦產儲量定為國家礦產儲量。1976~1983年,礦產資源局在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執行了一項很大的勘查計劃,包括進行了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重力和激發極化測量,刻槽取樣;打了159個鑽孔,主要是傾斜金剛石鑽孔(總進尺31578m);挖掘了937m地下巷道,包括120m豎井(圖12-21)。

勘查模型以狹窄的北西向高角度礦脈(如在埃爾博泰錫托老窿中揭露的礦脈)為基礎(圖12-21)。但是,1981年塞代梅克斯公司開始對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探區感興趣,並根據對地質特徵的重新解釋,除礦脈外還識別出2個平卧層控礦體。確實,此後富磁黃鐵礦的下部平卧層控礦體的細條紋狀結構使礦產資源局的某些地質學家力主它是同生的。但是,官方的觀點仍按礦脈來解釋。

根據地質重新解釋、冶金研究和經濟分析結果,塞代梅克斯公司於1982年認定,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無經濟價值。1985年,礦產資源局在附近地區勘查新礦體未獲成功,於是在當年晚期停止了在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的全部工作。礦產資源局1991年報告說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一帶共有5個主要構造,寬5.5~7.6m,氧化礦儲量52萬t,平均品位是:Ag 105×10-6,Pb 1.3%,Zn 5.5%,Cu 0.2%,此外還有586萬t硫化礦,平均品位是:Ag 65×10-6,Pb 0.9%,Zn 5.5%,Cu 0.2%,但未確認其米拉清這些礦化構造到底是礦脈還是平卧層控礦體。

圖12-21 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區圖,表示了2001號「盲礦」、C-45號和C-49號鋅鉛銀礦體的地面投影及其與埃爾博泰錫托礦山、老窿和礦產資源局的探槽與豎井的關系,也表示了礦產資源局用鑽探檢驗過的地帶的大致界線

(引自R.H.Sillitoe,2000)

20世紀90年代,墨西哥最大的銀鋅生產廠家佩諾萊斯銀礦工業公司開始對其弗雷斯尼爾銀礦山以南的礦產地和遠景區進行詳細的重新檢查,拉開了尋找新的高品位銀礦和金礦的序幕。從1991年起,佩諾萊斯銀礦工業公司的地質人員曾數次檢查了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老的采礦巷道、探槽,並從當時難以進入的地下坑道中取出崩落的礦塊。1992年,他們檢查了礦產資源局採取的岩心,1993年,在礦產資源局准備將其礦地公開招標前的正式技術評估期間對部分鑽孔進行了測井。這些詳細的工作使佩諾萊斯銀礦工業公司(擅長鋅礦的公司)相信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基本上是層控的,可能是同生的,而不僅僅是一系列礦脈,它擁有比上面說的資源更大的潛力。1994年,佩諾萊斯銀礦工業公司在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一舉中標。許多公司,包括鋅礦生產公司,評估了招標文件所附的資料並到現場進行了考察,但當時它們大多注重勘查金礦,因而對這塊礦地並未認真對待。

1994年晚期,佩諾萊斯銀礦工業公司通過重新編錄現有鑽探岩心,重新編制地下地質圖(圖12-21)和以層控為前提重新模擬礦化作用,開始勘查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區。得出的結論是:肯定會有一個很大的隱伏礦體存在。進行了地面磁法測量,但對地質解釋幫助不大。對遠景區進行了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沿間距為100m的2~3km長的測線每50m采一個樣品。主要隱伏礦體所在位置上方顯示出良好的異常,Zn含量>1000×10-6,但被描述為薄的層控「鐵帽」(可能是礦體沿傾斜向上的表現)和小的出露礦脈。

1995年早期開始的鑽探打的是直孔而不是斜孔,到1996年底確定了2001號主礦體及其C-45號和C-49號衛星礦體時總進尺已達119000m。第一個鑽孔打到含Zn 5%的60m礦段。鑽探的布置是逐漸加密鑽孔間距,先是200m,然後70m,最後35m。按計劃早期打了11個岩心鑽孔,同時進行反循環鑽探。結果表明反循環法一般誇大礦石厚度,而且往往造成局部假富集。因此,後來只將反循環法用於開鑽前准備階段和方圓500m的周圍地區普查鑽探。正是這種擴邊鑽探導致C-45號和C-49號礦體的發現。鑽探工作的進展清楚地證明,礦產資源局打的幾個斜孔雖然碰到了2001號礦體,但未打穿其整個厚度。

在確證了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體之後,又對50~200m厚的不含礦石灰岩之下的2001號礦體進行了地面電磁測量,以查明其電磁響應。在2001號礦體上得到了不明顯的電導率高,但對其他類似的電導體進行的鑽探表明,它們是由黃鐵礦質和炭質沉積岩而不是由礦石造成的。有意思的是,2001號礦體的存在,在礦產資源局進行的重力和激發極化測量結果上也有反映,只是這些數據被忽視了,因為它們實在不符合所採納的「礦脈模型」。

1997~1998年鑽探工作告一段落,當時已完成了從多家土地所有者手中收買土地采礦權的復雜任務。在這期間,進行了冶金試驗和礦山設計工作。1999年上半年,由於土地采礦權已經買妥,又打了總進尺為19000m的鑽孔,目的是為了加密2001號礦體的勘探網和更好地確定一個衛星礦體。決定1999年投產,並立即著手礦山建設,包括開鑿2個斜井。定於2001年興建8000t/d的選礦廠。新礦山要求擴大佩諾萊斯公司在托雷翁城的鋅冶煉廠,目前正在進行中。

3.小結

隱伏的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鋅鉛銀礦床是在自西班牙殖民時期以來以各種貴金屬和賤金屬聞名的勘查程度很高的地區發現的。該礦床的發現建立在對地質信息,特別是對以前保存的鑽孔岩心的重新解釋的基礎上。化探和物探在發現過程中沒起多大作用,雖然早期的重力和激發極化測量結果對預測2001號主要塊狀硫化物礦體的存在是有幫助的。

另外兩個偶然因素對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發現很重要。第一,對墨西哥鋅鉛銀礦有豐富經驗的一批地質學家參與了地質資料重新解釋。第二,這批地質學家對有望找到礦的地點和現有數據進行了認真詳細評價,而不是像一般常做的那樣只去找礦租地考察一兩天。這歸因於——至少是部分歸因於——有望找到礦的地點位於佩諾萊斯公司圈出的遠景看好的勘查區內。最後,過度刻板地信奉某種特定成礦模式是危險的,好在在勘查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區的早期就再一次強調了這一點。

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地區歷經20年勘查才發現了礦體。弗朗西斯科依馬德羅礦床的初始投產,從打到2001號礦體的第一個鑽孔算起,不超過7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2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0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73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0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6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61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8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