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如何看待西班牙鬥牛簡短

如何看待西班牙鬥牛簡短

發布時間: 2022-06-06 01:41:19

Ⅰ 異國風情(簡短)

日本的民俗風情

元 旦
一月一號是日本最重大的節日,通常人們要大掃除,並在家中裝飾"鏡餅"。所謂鏡餅是"供奉用的麻薯"通常是將一大一小堆在一起,上面再加上橘子。傳統的家庭及公司都在門口裝飾門松,及繩索編織成的裝飾品,以示開運。除夕夜,日本人習慣看每年例行的NHK舉辦的"紅白歌大戰",等到快到12點時有吃過年面的習俗,然後一起聽寺廟敲響108下新年的鍾聲,那麼新的一年來到了!早晨全家要彼此祝賀新年快樂,一起品嘗"正月料理",再到信箱去收新年賀卡。然後到附近的神社去參拜,祈福。大年初一的第一個夢叫"初夢",如果夢到"富士山,茄子,寶船"中的任何一個都預示著你一年的好運。在正月,一般公司會有7天的假期,這時回家探親的人非常多,常常造成交通擁擠,這種景象非常壯觀。
禁 忌
日本人一向注重禮儀,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許多禮節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比如,日本人認為飲酒時將酒杯放在桌上,讓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禮的,斟酒時要右手托瓶底,而客人則應右手拿酒杯,左手托杯底。日本人還忌荷花圖案:忌"9"、"4"等數字,因為"9"在日語中發音和"苦"相同;而"4"的發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平時要避開4層樓4號房間4號餐桌的習慣。 日本商人還忌"二月"、"八月",因為這是營業淡季。還討厭金銀眼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霉。忌諱八種用筷的方法,即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同時,還忌用同一雙筷子讓大家公用,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中。
日語漢字的讀音日語中的漢字有兩種讀法,一種是借漢字的形和意而發音按日本固有的方法念,這種讀法叫"訓讀"。例如"水"字念成"mizu""山念成yama"。另外一種是模仿漢語的發音來念,這種讀法叫"音讀"。例如,"水"字念成"sui","山"字念成"san"。一般來說,動詞、形容詞中的漢字"訓讀"居多。但並不是每個漢字都有訓讀和音讀兩種讀法,有的只有一種。因為是約定俗成,只能在學習時記住它。
日語的漢字
日語的常用漢字有1945個,稱為當用漢字,這是作為政府法令頒布的。一般報紙、雜志的漢字使用應在這個范圍之內。<a name=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日本的</B>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應學會當用漢字的書寫及音讀、訓讀方法。在日本有一種識漢字越多越有文化教養的社會風氣。
觀賞櫻花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溫暖潮濕的日本,每年從3月底到、5月初櫻花從南向北依時開放。櫻花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佔有獨特的位置,每到春季,廣播和電視台就象報道戰況一樣天天報道花訊的進展情況。櫻花的花期只有一周左右,在這期間,很多公司、團體學校集體組織到公園等處賞花,有的甚至提前占據場地,連日通宵達旦地狂歡,稱為"櫻花之宴"。櫻花勝地在這期間變成了熙熙攘攘的商賈之區。皇室也在這期間邀請各國駐日使節及社會名流參加游園賞花活動。賞櫻花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項盛大活動。
日本的表演藝術
日本的傳統戲劇有三種,最古老的稱為"能",起源於14世紀。"能"演出時間的舞台場景和道具都極簡單,演員使用面具,穿古裝,唱法單調,動作極為緩慢。"歌舞伎"出現在17世紀,有較復雜的劇情和武打、舞蹈場面。"歌舞伎"的服裝華麗,場景壯觀,並有雷電、暴風雪等舞台效果。"文樂"是木偶戲的一種,最初形成於16世紀。木偶約有半人高,製作精巧逼真,每一木偶由三個人在舞台上操作。按照傳統"能"和"歌舞伎"都是男扮女裝,現在稍有改革。傳統戲劇的音樂是用鼓,長笛,日本三弦,十三弦琴伴奏,是一種特有的日本風格。
日本人的姓
明治維新(1867年)以前,日本是一個有身分等級制度的國家,只有武士或富豪巨商才有自家的姓氏,一般人是有名無姓池例如"太郎作"、"五兵衛"只是名字並非姓氏。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頒布法令,廢除身分制度,要求每人都確定一個姓氏。人們選擇姓氏的方法五花人門,例如,大郎作其人是地主青木的長工,於是大郎作便依東家姓氏,叫青木太郎作。也有的取姓於居住的地理環境,例如,住在大橋旁邊的五兵衛,就以大橋為姓,叫大橋五兵衛。現在日本人的姓氏常見的有佐藤、鈴木、田中、山本、高橋、中村、伊藤等,其中姓鈴木和佐藤的最多。
日本的新年"正月"在日語中是新年的意思,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日本過新年的風俗習慣全國都差不多一樣。例如,元旦的早晨要喝"屠蘇酒",吃專門為新年而作的菜:青魚子、黑豆、用醬油和糖煮的小干魚等,寓意子孫繁盛,身體健康。早餐還要吃"雜煮"(年糕湯)。新年期間各戶門前擺掛上松枝和竹枝,叫"門松",有吉祥之意。新年頭三天叫"三賀日",人們彼此拜年。除夕夜人們有守歲的習慣,尤其在午夜時去神社聆聽除夕鍾聲,這時的神社人山人海,常達數萬人之眾。初一去參拜神社叫"初詣",是慶祝新年必有的節目。進入12月人們要互寄賀年片、有獎明信片,郵局為此專辟郵道。據說大年初一翻閱紛沓而至的賀年片是日本人獨有的一種新年喜悅。
日本的節日
除了新年之外,日本最重要的節日是八月中旬的盂蘭盆節,這期間大多數日本人要歸鄉掃墓,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態頗似中國春節前後的情景。連接東京和各城市的主要高速公路經常堵車距離長達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在這段期間里,各地舉行許多活動,如跳盂蘭盆舞,放煙火等。
三月三日是女孩節(桃花節),有女孩的家庭要設置一個架子,一層層地供奉上象徵古代帝王貴族的玩偶人,祝願女孩順利成長與吉祥。
五月五日是兒童節(男孩節),凡有男孩的家庭都在室外用竹竿掛起鯉魚幟,家裡有幾個男孩就掛幾個鯉魚幟。
<P>七月七日是乞巧節,據傳說古代一對相愛的男女被天河分開,只有這一天才能相聚。七夕時,人們在彩紙帶上寫些祈求的話,掛在竹枝上,祈望自己的願望能實現。
十一月十五日是"七五三節",即女孩三歲或七歲,男孩五歲時,這一天由家人帶到神社或寺院祈求在神的保護下健康成長。除以上這些全國性的節日外,日本各地還有無數的地方性節日,有些較大的節日常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地遊客前往觀賞。
鄰里相處
日本的居民區里有類似中國居民委員會的組織,負責收取水電費,組織居民搞環境衛生,宣傳交通安全等等。日本人很少有隨便串門的習慣,但每日見面一定要打招呼問好,早上,白天,晚上各有說法,說一句有關天氣冷暖的話也是很得體的寒暄,切忌詢問別人上哪兒去,吃的什麼飯之類的問題。如果不是對方主動談起,一般不能打聽別人家裡的私事,否則是很缺乏教養的表現。新搬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是帶些毛巾,香皂之類的小禮物逐家拜訪鄰居,一般說:"我是剛搬來的,住在××號,今後請多關照。"這樣就算認識了。搬走之前也要挨門打招呼告別,一般說:"長時間以來得到您的關照,謝謝了。以後有機會請到我家去玩兒。"
日語的假名
在漢字傳人日本之前,日本是沒有文字的。大約在中國的秦漢時代,漢字開始傳人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日本人用漢字作為記錄日本語言的符號,這當然極不方便。後來日本人根據漢字的創意,摘取偏旁部首創造了日語的字母--假名。假名是借來的名字之意。假名作為書寫日語的字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平假名是草體,由漢字的草書簡化而

Ⅱ 在西班牙,納達爾是怎樣的存在西班牙人如何看待納達爾

圍著三巨頭數數總是很有意思,很吸引眼球。發布了單大滿貫三巨頭最高勝率和最低勝率之差的統計。讓我們看看有什麼不同。和我們的印象有差距嗎?法網無疑是納達爾最成功的大滿貫,對於西班牙人來說,這是最成功的賽事也不為過。他在這里贏得了13次冠軍,並自2005年第一次參加比賽以來贏得了獎杯。

17年,費德勒在澳網奪冠後第一次放棄法網。這一舉措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時隔五年,他再次奪得溫布爾登冠軍。19年的法網被視為他在羅蘭加洛斯的告別演出,他又一次打進了錦標賽的半決賽。似乎德約科維奇應該被稱為全能戰士,這個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他贏得最多大滿貫的澳網,和奪冠成功率極低的美網,贏的次數其實是一樣的!5次奪冠,個人大滿貫排名第二的溫布爾登,以最少的場次奪冠,有點奇怪!

Ⅲ 你覺得哪些節日習俗你不理解

我覺得春節大量放煙花,這個習俗就是不理解的。我覺得放煙花可以讓我們的氣氛更加的活躍,但是大連放煙花的會會造成大氣污染,而且還會有安全事故。所以我們既要尊重傳統文化,而且要可持續發展,我們要開發一些無煙煙花或者綠色煙花。而且市民在燃放的時候要注意安全,適度,合理

Ⅳ 為什麼有人喜歡鬥牛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西班牙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民族,它的人民似乎總是有燃燒的激情,它的文化也有燃燒的激情。經典畫面永遠是焦點平面對西班牙的刻畫不可或缺的,鬥牛士的表演永遠精彩到讓人激動。為什麼西班牙人那麼喜歡鬥牛?這種文化和藝術是如何演變的鬥牛文化在西班牙發展了很長時間。鬥牛是西班牙獨特的傳統活動,也是理解其民族性格和語言的關鍵文化符號。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民族,從它的文化入手可能是個好辦法。

數百年來,西班牙男人在鬥牛中展示了他們的智慧和勇氣。不敢參加鬥牛節的男人甚至會被人看不起,而勝利者則會被當作英雄來崇拜。對這份榮譽的認可,是西班牙人骨子裡的血腥和追求,就像天性奔放的卡門,厭倦了與唐·豪澤的平淡生活後,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里奧。然而,就像他們的愛情悲劇一樣,鬥牛也是對牛的一種傷害。隨著禁止鬥牛的呼聲高漲,如何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一個難題。

Ⅳ 西班牙鬥牛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還是對動物的蔑視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般人提到西班牙,最先想到的是鬥牛,就如同提到泰國很多人會想到人妖是一樣的,所以說西班牙鬥牛一定意義上代表了西班牙的文化形象,說蔑視不準確,因為鬥牛士和觀眾都是將鬥牛當作對手來看待的,鬥牛場上,西班牙人視鬥牛士和人為平等,這僅是我個人觀點。

Ⅵ 如何看待西班牙奔牛節

我覺得西班牙的奔牛節特別有意思,所以呢,我們可以趁機去體會體會,趁年輕的時候都去看看,給這個人生留下比較好的回憶。

Ⅶ 民風民俗 簡短點!!~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開自己的「財門」;然後找還沒有開門的人家幫忙開「財門」。在小孩開「財門」的時候,各家主人爭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後燒泡米花茶喝。
達斡爾族:年年高。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藏族:藏族喜歡在春節邀約親朋好友郊遊野餐,彈唱祝福歌。
瑤族:瑤族在春節總要表演《耕作戲》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歡在這時舉行賽詩會,唱名調名詩。
阿昌族:男女老少則在這期間打甩秋(千)轉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動是鬥牛、賽馬、跳蘆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盡。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賀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被大家認為是最勤勞的姑娘。
景頗族:射荷包。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小夥子們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高山族:「圍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戶,各家只能在家安閑。初二清早才熱鬧起來,親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後到舞場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蘆笙會。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彝族:跳虎。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
撒尼族:食湯圓。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過春節必食湯圓。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舉行一次「春節圍獵」活動,獵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舉行有萬人參加的「擺手舞」會。
納西族:納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歡在此期間組織燈會,並與別村進行競賽。
東鄉族:正月初一要舉行傳統娛樂活動——打土仗。打土仗時漫山遍野、喊聲震天,不知道的還以為到了戰場呢!人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打得渾身是泥、灰頭土臉。無疑,小夥伴們是這場「戰爭」 的主力,可是年過花甲的老人們也老當益壯,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參戰,大顯身手,場面壯觀有趣。
獨龍族:獨龍族把過年叫做「卡雀哇」節,而最隆重的慶祝儀式是上演中國版的西班牙鬥牛——牛祭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年輕的女孩子把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然後,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燈,晚上一起點燃。
朝鮮族:朝鮮族要舉行慶祝集會,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節日里,要把親手綉制的象徵純潔愛情的綵帶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仡佬族:農歷臘月三十過年。年節要祭祖,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個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盤中作為供品。
水族:在水歷每年4月(農歷12月) 的第1個丑日過年,水語稱蘇念喜。節日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歡歌笑語,還給孩子煮紅雞蛋,蒸紅糯米飯吃,祝孩子健康成長,人們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節日氣氛中。

Ⅷ 西班牙的鬥牛運動,給社會究竟帶了哪些消極的影響

西班牙的鬥牛運動有著非常久的歷史,而且西班牙人非常喜愛這項運動。但是在這項運動的背後也帶來了非常多的消極影響主要的還是因為這項運動與人道主義相違背。

與此同時西班牙鬥牛的這項運動不利於穩定宗教關系。雖然說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是在尊重各種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展開的。但是對於有許多宗教性養的人來說,鬥牛是一種與他們宗教信仰所違背的一種行為,有許多宗教人士禁止鬥牛的這種行為。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會在處理宗教關系問題上產生一定消極影響。

Ⅸ 西班牙鬥牛士在一幅壁畫里,幾個克里特人在表演鬥牛這個游戲是怎麼評價的

在一幅壁畫里,幾個克里特人在表演鬥牛。他們抓住牛的雙角,在奔跑的牛背上翻跟頭。這是什麼——運動還是祭祀儀式?伊文思曾嘗試弄清楚這些游戲進行的過程,但西班牙鬥牛士告訴他,在奔跑過程中抓住牛角並在它作之字形奔跑中翻越牛背,這是人的能力所不可及的。然而這卻是克里特居民喜愛的游戲。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2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0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73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5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1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6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61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8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