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國是怎麼形成的
1. 比大英帝國還早200年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是靠什麼崛起的呢
說起「日不落帝國」,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英帝國。其實還一個國家比大英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還早整整200多年,這個國家就是西班牙。
當麥哲倫呈上自製精美的地球儀,滔滔不絕述說自己偉大的理論,並承諾親帶船隊環球航行幫西班牙帝國找到更多殖民地以增強未來國力時,查理不緊不慢地了解追問各種細節。因為查理不僅是玩弄權術的高手,還是對當時各項新發明以及航海知識非常感興趣的發燒友。在追問中,查理發現麥哲倫有兩下子,絕不是信口胡說。於是,查理決定資助麥哲倫的環球探險船隊。
這讓葡萄牙國王十分惱火,並在途中使了不少壞,雖然麥哲倫在菲律賓想為查理拿下這個殖民地參與部落沖突中而死亡,但他帶領的船隊還是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探險。
隨著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地圓說的證明,讓西班牙帝國在日後的殖民掠奪中處在絕對優勢和領先地位,從15世紀末開始西班牙帝國逐步走上了殖民掠奪之路!鼎盛之時的西班牙帝國,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奪和對歐洲大陸的控制,都是絕對的霸主!
2. 歷史上今天的西班牙是在卡斯提爾王國的基礎上建立的還是在阿拉貢王國的基礎上建立的
卡斯提爾王國
卡斯蒂利亞王國,同卡斯提爾王國,(1035~1837)Castile,Kingdom of 伊比利亞半島中部卡斯蒂利亞地區封建王國。由西班牙西北部的老卡斯蒂利亞和中部的新卡斯蒂利亞組成。它逐漸和周邊王國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王國。現在西班牙的君主就是從卡斯蒂利亞王國一脈相傳。
3. 日不落帝國是哪個國家
英國。
「日不落帝國」是用來形容一個國家強盛繁榮,生生不息的稱號。日不落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范圍內的霸權。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
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36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3)西班牙王國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日不落帝國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
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歷史上一共有兩個國家先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們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
19世紀可以說是英國最強盛的時期,所以也是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因為英國在全球七大洲都有殖民地,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
4. 西班牙是在哪些條件下,成為早期殖民統治者的
西班牙要作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個小國,從公元7世紀開始就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殖民地,先後經過了700多年的宗教聖戰,1492年終於將穆斯林在該半島的最後一個據點格蘭納達佔領,將穆斯林等異教徒統統攆下海。西班牙在進行聖戰的過程中,打造了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軍隊,所向披靡。西班牙境內原先眾多的基督教王國在相互斗爭中,最後有兩個王國勝出,一個是阿拉貢王國,一個是卡斯蒂利亞王國,他們的國王分別是費迪南和伊莎貝拉,二者通過聯姻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將西班牙打造成一個獨立統一的強大的封建王權。
西班牙軍隊在美洲大陸無惡不作,殘酷無比,對印第安部落大肆的進行種族屠殺。倖存下來的印第安人充當勞力,為其開礦、種植經濟作物,西班牙在美洲大陸掠取了大量的金銀,成為了其資本主義崛起的早期資本。從16世紀初開始,西班牙大肆在拉丁美洲拓展領土,先後征服了墨西哥、瓜地馬拉、尼加拉瓜、秘魯等地,幾乎整個美洲都成為了西班牙的美洲,之後西班牙又佔領了菲律賓。西班牙無疑是小國稱霸的典範。
5. 西班牙封建制度怎樣形成
伴隨著西班牙的光復運動和統一,而形成的。由基督徒建立的小王國,逐漸聯合起來,形成幾個較大的天主教國家,最後形成了統治除葡萄牙外的整個伊比利亞的西班牙王國。
http://ke..com/view/2895928.htm
6. 15-17世紀西班牙是哪個王朝
15-17世紀西班牙是哪個王朝
======================================
分別是:
特拉斯塔馬拉王朝(1369年-1516年)
哈布斯堡王朝(1556年-1700年)
==============================
萊昂是中世紀伊比利亞半島上四個主要基督教國家之一。它是從阿斯圖里亞斯分離出來的王國,後來又從它分離出卡斯蒂利亞王國。萊昂與卡斯蒂利亞最終合並,成為統一的西班牙的一部分。
在阿斯圖里亞斯的奧多尼奧一世統治期間(850年–866年),王國逐漸轉變為後來的萊昂。
佩雷斯王朝(850年–1037年)
希梅尼斯王朝(1037年–1126年)
勃艮第王朝(1126年–1369年)
特拉斯塔馬拉王朝(1369年–1516年)
======================================
1492年取得「收復失地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五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一世)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納瓦拉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
從1516年起,聯合的西班牙眾王國開始被普遍的稱為西班牙,而卡洛斯一世是第一位西班牙國王。
============================
1556年起,查理五世將德意志交給弟弟斐迪南一世,將西班牙和尼德蘭交給兒子腓力二世。
開啟了西班牙歷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在155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成員。而在1700年後繼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
卡斯蒂利亞,是西班牙歷史上的一個王國,由西班牙西北部的老卡斯蒂利亞和中部的新卡斯蒂利亞組成。它逐漸和周邊王國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王國。現在西班牙的君主就是從卡斯蒂利亞王國一脈相傳。
卡斯蒂利亞在很早的時候只是萊昂王國東部的一個郡,到了11世紀才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地區。當時卡斯蒂利亞把首都定在布爾戈斯(Burgos),後來又遷至巴利亞多利德。在之後的四百年中,卡斯蒂利亞帶領北部的其它基督教國家從自8世紀起就開始控制伊比利亞半島的摩爾人的手中重新奪回了西班牙的中部和南部。
在1085年,卡斯蒂利亞攻下托萊多後把它改名為新卡斯蒂利亞。1212年的納瓦斯德托洛薩戰役(Las Navas de Tolosa)宣告了摩爾人失去了在南部大部分地區的統治。1230 年,卡斯蒂利亞統一了萊昂。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卡斯蒂利亞又相繼攻下科爾多瓦(1236年)、穆爾西亞(1243年)和塞維利亞(1248年)。在同葡萄牙簽訂Alcaçovas條約之後,從1460年3月6日開始,加那利群島也歸卡斯蒂利亞所有。
1469年,阿拉貢王國的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女王的婚禮使這兩個王國合並到了一起。它們的合並使西班牙最終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實體。1516年,斐迪南與伊莎貝拉的孫子查理五世成為了這兩個王國的君主。
7. 介紹一下西班牙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方面情況
自然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西班牙全國總面積達50592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9954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240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五位,本土最北端到最南端大約830公里,東西方向最長1000公里。
絕大部份領土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隔比利牛斯山脈與法國和安道爾相連,西鄰葡萄牙。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北面比斯開灣,東臨地中海與義大利隔海相望,西北、西南臨大西洋。
拓展資料:
西班牙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España;英語:The Kingdom of Spain),簡稱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該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總面積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 以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
8. 誰能詳細說說西班牙帝國發展史
西班牙的歷史,幾乎是一部外族侵略史。
從西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西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西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斐迪南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
斐迪南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V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 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
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
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一、民族起源和早期歷史
伊比利亞半島從80萬年前就有人居住。據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里並定居下來。伊比利亞半島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野牛、鹿、野馬等顏色鮮艷、栩栩如生。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公元前六世紀凱爾特人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腓尼基人創建了加的斯城;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腓尼基人生性平和,在伊比利亞半島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教當地居民使用貨幣、采礦冶煉金屬、織布等。前元前七世紀,希臘商人開始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將葡萄和橄欖引入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半島。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羅馬人的統治對西班牙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人與當地塞爾梯貝里亞人通婚,從而誕生了羅馬西班牙人。羅馬人帶來了語言、法律、習俗等,西班牙徹底被「拉丁化」。羅馬人建立了許多新的城鎮(如塞維利亞、科爾多瓦、薩拉曼卡、托萊多、薩拉戈薩等),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下水道、公共浴室、市政大廳、斗獸場、圓形劇場、橋梁、引水渠等。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伊比利亞半島成為重要的貿易地區,貴重的礦物、廉價的葡萄酒、優質的橄欖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總的來講,羅馬統治給西班牙帶來四個社會基礎:拉丁語言、羅馬法律、市鎮體制和基督教信仰。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在西哥特人統治下,羅馬西班牙人與西哥特人互相通婚。西哥特人在西班牙拉開了封建主義的序幕。但是,西哥特人並沒有給西班牙文明注入太多新鮮血液。相反,西哥特人也採用了拉丁文字,甚至成為基督教徒,沿襲了羅馬人的文化習俗,後來被當地人同化了。由於爭奪王位,公元710年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
西班牙民族比較單一,是由一個主體民族和若干少數民族構成的國家。其中主體民族是卡斯蒂利亞人,講西班牙語,約占人口的73%。少數民族主要有加泰羅尼亞人,約占人口15%,主要居住在巴塞羅那及周圍地區;加利西亞人約占人口近7%,主要居住在西部大西洋沿岸;巴斯克人約佔5%,生活在北邊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
此外,也有稱為巴倫西亞人和安達盧西亞人的,因早與其他民族同化,已不算單獨民族。即使是被稱為少數民族的加泰羅尼亞人、巴斯克人和加利西亞人,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上與卡斯蒂利亞人也無大的區別,但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在西班牙境內,還生活著約1萬名吉卜賽人。西班牙政府以前不願承認他們為境內合法的少數民族。近十幾年,政府與周圍鄰國一樣,也專門撥出巨款為他們建造房屋,使其安居樂業。
加泰羅尼亞大區有六萬人口,一千年多年的歷史,和四個省份:巴塞羅納省,萊達省,葛羅納省,以及塔拉國納省。自治政府。完全獨立的語言:加泰羅尼亞語。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對它的獨立自治的自豪感。
大區呈三角狀,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部,加泰羅尼亞大區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資源。從地中海海岸到內陸山脈和比利牛斯山,無論是景色還是植物都表現出無盡的多變性。還要加上地理地貌上的驚人的多樣化,從蒙塞拉高原到噶羅查的火山區。
運動愛好者在那裡找到了他們福音:出色的運動地,帆船,滑雪,高爾夫,冒險運動項目以及徒步漫遊都有著高品質的設施。
藝術愛好者也並不因此而受到損害。加泰羅尼亞有著極為多變的建築風格和藝術運動大幅度選擇面:羅曼式,哥特式以及巴洛克式,浪漫派以及離我們更近些的現代派的火暴。它產生了擁有廣大民眾擁戴的著名(或不太著名的)的藝術家:古蒂,達里,米羅,保·卡薩爾斯。。。。。。
加泰羅尼亞也是一方有著驚人豐富的歷史的水土,從新石器時代起這里就開始有人居住:先是菲尼基人和希臘人,後來是維斯哥特人(公元前484年),再後是穆斯林,都佔領過這塊土地。公元800年摩爾人在波提耶的失敗標志著法蘭克人對加泰羅尼亞的再征戰的開始。十世紀末,巴塞羅納公爵布萊爾二世王從加泰羅尼亞公國得到了獨立。1200年到1550年間,這里有過政治,商務和經濟的極大擴張。傑穆王於1229年佔領了馬爵克,1245年佔領了瓦倫西亞。
基督教王之間的姻聯標志著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誕生,盡管兩個王國各自保持著自己文化和語言上的獨特性。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王國之間很快出現了首次紛爭。1640年民眾起而反抗中央政權,即"收割者戰爭"。西班牙王權繼承戰期間,加泰羅尼亞支持奧地利查理大公,而他成了敗方。西班牙王菲力浦五世頒布法令,取消獨立政府機構,禁止加泰羅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並關閉大學。自1716年起,西班牙君王致力於在西班牙其他地區吸收加泰羅尼亞語。
到1932年才恢復了自治政府,加泰羅尼亞重新在政治上得到獨立。內戰期間(1936 - 39年)佛朗哥派的勝利使加泰羅尼亞的自治得而復失,加泰羅尼亞語又被禁用。佛朗哥的死亡,1975年恢復了民主,1977年,自治政府重新得到了自治權(經濟,教育以及文化的管理權)。
如今的加泰羅尼亞人向新生鮮事物和現代敞開了大門,同時又忠實於它的傳統,它的民歌,因而顯得特別活躍。它必須為爭取它的獨立身份得到承認而戰,為此它感到無比自豪。結局是有說服力的:1990年,加泰羅尼亞語被承認是一種歐洲語言,並成為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上使用的官方語言的一種。
9. 16世紀西班牙如何興起
16世紀是西班牙的世紀,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但反觀西班牙這一民族國家的興起,卻是曇花一現。15世紀末興起後活躍了一個世紀,便由日不落帝國走到了日薄西山。
西班牙在15世紀末的崛起,與斐迪南二世有很大關聯。斐迪南作為阿拉岡王子,1469年與卡斯提爾王位繼承人伊莎貝拉公主結婚,1474年與伊莎貝拉一起登上卡斯提爾王位。1476年,葡萄牙國王阿爾豐沙五世為支持其妻、卡斯提爾公主胡安娜繼承王位,率軍入侵卡斯提爾。危急時刻,斐迪南率阿拉岡軍隊趕到,在托羅戰役中打敗葡萄牙軍隊,鞏固了對卡斯提爾的統治。1479年斐迪南又繼位阿拉岡國王,卡斯提爾和阿拉岡合並,基本形成西班牙國家。1492年,就在哥倫布和他的同伴們駕著三艘帆船向著茫茫大海深處航行的那一年,斐迪南和伊莎白拉親率大軍進攻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據點格蘭納達,經長期圍困後,攻陷了這一要塞,至此歷時七個多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終告完成。1495年又迫使法軍撤出那不勒斯,1504年斐迪南兼任兩西西里國王,統治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1512年合並納瓦爾王國,最後完成了西班牙的統一。
斐迪南二世死後無嗣,由其外孫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繼承西班牙王位。這位查理就是英國宗教改革時曾提到的那位凱瑟琳王後的侄子,在西班牙他被稱為查理一世,但很快地他便繼承了另一宗巨大的遺產—神聖羅馬帝國,他有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查理五世。哈布斯堡家族諸皇中有一個形象上的共性,那就是下鄂突起,查理五世和他的繼承人腓力二世均是如此。這個家族在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自從1273年霍亨施陶芬家族絕嗣後,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被選為德意志皇帝——即神聖羅馬皇帝,這個貪得無厭的家族便開始了其統治。查理五世或許是神聖羅馬帝國最後的標志,亦是這個家族中最後一位較為受人關注的皇帝。1500年一位精神不健全的婦人在比利時的根特生下一位能力平庸的孩子,這個出生在尼德蘭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了歐洲壓力的焦點,因為他不僅是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國家——西班牙的國王,還是新教與天主教斗爭主戰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種結果完全應歸功於其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婚姻權術。馬克西米利安是哈布斯堡家族中玩弄政治婚姻最成功的一位,他的本錢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點遺產:奧地利、斯提里亞和部分的阿爾薩斯。通過第一次政治婚姻,他獲得了尼德蘭和勃艮第,在第一位妻子死後,他又通過婚姻得到了米蘭公國,最後他還讓他的兒子和西班牙的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一個低能的女兒結婚。就這樣,當查理的父親和祖父相繼過世後,他便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和西班牙、德意志、奧地利、尼德蘭、米蘭公國和整個義大利南部。
與同時代的法蘭西斯一世或是亨利八世相比,查理五世或許是不幸的,因為英國也好法國也好,終究只是一個國家,而對查理來說,煩惱無處不在。在西面,與法國爭奪義大利的斗爭從未間斷,而法蘭西斯一世時期的法國恰恰剛擺脫了教皇和貴族的束縛,正致力於對外擴張;在東面,土耳其人則長驅直入匈牙利並佔領了布達佩斯;在西班牙國內,在"收復失地運動"中建立起來的等級議會有著許多特權並威脅著王權的存在;在德意志的情形還更糟些,信奉新教的諸侯們正在不停地叛亂。可憐的查理在1556年退位,將他的領地分為兩塊,一塊是德意志由他弟弟斐迪南繼承,而另一塊則是西班牙及其領地由其子腓力二世繼承。腓力二世又作菲利普二世,其妻為著名的英國女皇血腥瑪麗,兩口子全是狂熱的天主教徒,迫害新教徒的手段與決心竟是驚人的類似。菲利普二世在位時較為突出的成果也許是勒盼多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他與威尼斯和教皇結盟打敗了土耳其艦隊,阻止了土耳其帝國對西地中海地區的進攻,並以接受納貢的形式停止了對匈牙利的進攻。1580年西班牙吞並了葡萄牙及其海外殖民地,是這個國家最後的輝煌。僅僅時隔一年後,尼德蘭便宣告獨立,八年後,無敵艦隊敗於英人,此後西班牙國力漸衰,退出歐洲強國之列。
10. 葡萄牙西班牙興起衰敗的原因
1、興起
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先於歐洲其他國家崛起,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先於其他國家建立了民族性國家;相較於當時歐洲其他封建王國基於基督教世界共同信仰的最高原則,民族國家更能將國運與國民的世俗利益放在首位。也是基於這一點原因,兩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才牽頭,鼓勵和資助了兩國的冒險家前去海上探險。
不管是達伽馬、麥哲倫還是哥倫布,均是接受葡萄牙或兩班牙王室的資助,領了王命前去開拓新航路的。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葡萄牙和兩班牙在進行海上貿易的同時,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兩國殖民者通過赤裸裸的掠奪,將大量真金白銀運回本國。葡萄牙和兩班牙幾乎是以「暴發戶」的姿態登上彼時的歐洲歷史舞台中央的。
2、衰敗
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斗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沖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西歐,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崛起並威脅西班牙的霸權;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帝國競爭,後來的對手還包括大英帝國和荷蘭殖民帝國,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西班牙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
19世紀初,法國拿破崙的軍隊和西班牙的軍隊進佔葡萄牙,王室全體成員和國王去巴西避難。14年後,葡萄牙人在英國軍隊的幫助下趕走了法國人,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將佩德羅王子留在巴西繼續執政,他自己回了國。
第二年也就是1822年,若昂六世寫信給佩德羅王子要他回葡萄牙,但佩德羅王子撕毀了父親的信,向周圍的人宣布說:巴西從此脫離葡萄牙。他說這話時,是在里約熱內盧附近的伊皮蘭加河。從此,佩德羅成為巴西帝國的首任皇帝。葡萄牙在東方帝國崩潰之後,在美洲的這一大塊殖民地也失去了,從此它走向衰落。
(10)西班牙王國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葡萄牙的發展史:
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也是歐洲最西端的國家,與北非隔海相望。土地面積9.2萬平方公里,15世紀末其人口僅110萬。11世紀前曾經先後置於羅馬人、阿拉伯人、摩爾人的統治之下。1143年,教皇承認葡萄牙王國獨立,它是歐洲最早實現民族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國家。
1147年,阿豐索一世奪取了摩爾人佔領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里斯本。葡萄牙在立國初期就非常注重發展航海事業,將之作為傳統國策,並用王權來保證實施。1375年,猶太制圖家賈•克雷斯奎父子在葡萄牙繪制出當時歐洲最完備也是最准確的世界海圖-「加塔蘭地圖」,成為葡萄牙航海者的指路明燈。
1420年前後,亨利在薩格雷斯半島建立了一座天文台和一所航海學校,為葡萄牙培養了大批熟練的航海者。1420年,馬德拉群島發現,此前發現的加那利群島則不得不讓給西班牙。1431年,亞速爾群島發現,成為大西洋航行的補給基地。
1434年,亨利的遠征船隊首次越過西非的博哈多爾角。1445年,貢薩爾維斯發現維德角(葡萄牙語「綠色之岬」)群島。同年,葡萄牙人開始闖入黑非洲。1448年,亨利在阿爾金建立了葡萄牙在西非的第一座堡壘,作為大規模擄掠的根據地。從黑非洲掠得的黃金、象牙、黑奴使葡萄牙人得以繼續在摸索中向東方擴張。
以後葡萄牙每進至一地,就建立起商站或據點,並用當地獲得的收益來支持下一步的行動。「航海家」亨利畢生從未參加過任何探險遠航,他扮演的是葡萄牙這艘航船的領航員。到1460年亨利去世時,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進入繁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