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的蛇長什麼樣

西班牙的蛇長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5-31 00:12:24

1. 救命啊!有誰知道西班牙的棍棍蛇就是那種汽車壓不死的蛇....

棍棍蛇又稱吸氣蛇和氣功蛇,它生活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它的腹部有一個吸囊,能使吸進的氣通遍全身,就像一個練氣功的人那樣。當它「運足氣」時,身體能承受很大壓力,即使汽車從它身上壓過,它也安然無恙。

2. 自然界中有哪些奇怪有趣的蛇

自然界中生活著很多奇怪有趣的蛇。在馬達加斯加有一種當地人叫做「拉塔那」的變色蛇。它爬到草地上時,立即變成青綠色;盤在岩石下或枯樹上時,又變成黑褐色;如果把它放在紅色土壤中,很快又變成紅色。在印尼加里曼丹島上生活著一種會「飛」的蛇。它從高處下來,可以做短距離滑翔。滑翔時身體變得又粗又直,看起來好像一根木棍在飛。非洲有一種吃蛋能吐殼的蛇。這種蛇很細,還沒有人手指粗,但它能吞食雞蛋或鴨蛋。它的嘴裡有很多突出物,這些突出物像鋸一樣把擠到喉嚨的蛋割破,讓蛋清和蛋黃流進胃裡,而把蛋殼吐出來。西班牙馬德里省有一種氣蛇,當它吸足氣時,身體可以承受很大壓力,就像人們練氣功一樣。斯里蘭卡有一種盾尾蛇。它頭很小,尾巴大而扁平,就像一面盾牌,盾牌上長有鱗甲一樣的突起。遭到襲擊,它就翹起尾巴還擊,這時它的尾巴起到盾牌的作用,用來阻擋敵人的攻擊,同時那些鱗甲狀突起又成了武器,可以攻擊敵人。巴西一種蛇的舌尖上長有果子形的圓舌粒,這個舌粒很像櫻桃。當它伸出舌頭時,很多小鳥誤以為是果子,前來啄食,結果,果子沒吃到,反而成了蛇的食物。非洲幾內亞海灣的洛侔島上有一種蛇,體內有很多脂肪。當地人把它們抓住,去掉內臟,曬干後在蛇身中間穿一根棉芯,把它當蠟燭點。它的亮度比油燈還亮,一條蛇可燃三、四個晚上。巴西一個漁民在亞馬遜河口曾捉到過一條電蛇。它身上的電壓竟達到600伏。我國西雙版納森林中有一種兩頭蛇。它的兩個頭長在身體的兩端,各自為政,一個要往東,一個要往西,結果互相牽制,給自己的行動帶來很多不便。

3. 雙頭蛇是個體現象還是畸形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養的蛇王的每一個頭,都由一個分離的脖子支撐著,但兩個頭共享一個胃。在布格哈特實驗室里活了將近20年的一條黑色雙頭蛇專門以吃老鼠為生,這條蛇是雙咽喉,雙胃。

在西班牙發現的那條雙頭蛇的照片顯示:它的兩個完全分開的頭在接近脖子的地方連在了一起。後來,這條雙頭蛇被指定送往巴倫西亞大學生物學家恩里克·豐特的實驗室了。豐特說,現在要講清動物的哪一部分器官可能被復制還為時尚早。

「因為我還沒能對動物的哪些器官可能被復制進行專門試驗,我不想對此妄加猜測。」不過,豐特認為,「就我所知,這條雙頭蛇的性別還沒有弄清楚。它如果是條公蛇,我非常想搞明白蛇是怎樣求偶的。」

豐特還想看一看雙頭蛇的兩個頭在尋找和捕捉獵物時是怎樣進行協作的。他還想進一步研究清楚:雙頭蛇的兩個大腦在控制飢餓度及協調其他行為方面分別都起什麼樣的作用?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奇形怪狀的動物呢?布格哈特認為:「這些動物不應該被當成畸形動物。和其它動物一樣,它們是具有自己行為方式和個性特徵的生物體。它們的存在使我們有機會對兩套神經系統對同一身體的行為進行協調與控制這一復雜過程加以研究,這一研究結果可能會對如何提高連體嬰兒的存活率等問題提供重要幫助。」

閱讀點擊

雙頭蛇一直是傳說中巨毒的怪物。2002年,在地中海的小島馬略卡島上就真的出現了一條雙頭蛇。一些工人在酒店的花園里發現了這條蛇,蛇身長0.6米至0.7米,而它的蛇毒並不足以要了一個人的命。

4. 龐大的蛇家族有哪些成員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蛇,有些蛇非常有趣。斯里蘭卡有一種蛇,尾巴像盾牌,人們稱它為「盾尾蛇」。這種蛇頭尖,尾大而扁平,酷似一面盾牌,上面有鱗甲一樣銳利的棘狀突起,遇到襲擊就翹起尾巴來還擊,似針刺般厲害。

巴西草原有一種無毒蛇,長約三四尺,渾身呈綠色,頭為橢圓形。它的舌尖上,長有果子形的圓舌粒,跟櫻桃的形狀很相似。當它伸出舌頭時,不少小鳥誤認為是果子,因啄食而喪生。

在非洲幾內亞灣的一個小島上,生長著一種全身赤紅似火的蛇。這種蛇,身上含有大量脂肪,舌頭的含油量更高。當地居民把它捉住,去掉內臟,串上紗芯,縛在鐵棒上點燃,比煤油燈還亮。一條「蠟燭蛇」可燃點三四個晚上。

西班牙的馬德里,有一種蛇像人練功一樣,能承受很大壓力。它橫卧在山路中央,急駛而來的汽車從它身上軋過去後,它搖搖腦袋又爬走了。汽車為何軋不死它?原來這種蛇腹部生有個「吸氣囊」,能使吸進的氣通遍全身。

馬爾加什的島上有種神奇的蛇,它經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銀白色的帶子。這種白色帶子對它們很有用處,它們離窩遠了常迷路,於是撒下粉末,回去對照舊痕跡找到「家」。這種粉末是它體外脫出的皮乾燥後變成的。

馬達加斯加島上,有種顏色時常變化的蛇,當地人叫它拉塔那。這種蛇游到青草叢中全身立即變成青綠色;伸縮在岩石下或盤纏在枯木上,則馬上變成褐黑色;把它放在紅色土壤上,全身又很快紅得像胭脂一樣,它真有瞬息萬變的本領。這種蛇頭小身肥,樣子很醜,卻很有益,喜歡捕食各種害蟲和老鼠。

生活在南亞、東南亞地區和我國福建、廣東、雲南等地的金花蛇,攀援能力特別強,能沿著陡岩峭壁筆直地向上爬行;常常將細長的尾巴纏繞在樹枝上,以驚人的速度將身體一轉,凌空滑翔,飛往另一根樹枝或降落地面,故名為飛蛇。它是一種無毒蛇。

1981年,巴西一個漁民在亞馬孫河口捕獲一條2米長的電蛇,經生物學家測量,發現這條蛇身上具有650伏特的電壓,要是有人在水中碰到它,會被其身上的電轟擊。科學家指出,很多生物體內都有電,這種電稱為「生物電」。

中南美洲有一種無毒蛇,巴西人稱之為蘇庫里蛇,有好幾米長,如小水桶粗,深綠色,背部和腹部兩側各有一條點狀的黑色虛線,頭頂有一塊鋼盔似的角質板,用來保護頭部。它具有很強的進攻能力。獵羊不在話下,像牛這樣的龐然大物它也照吃不誤。它捕食的方法巧妙極了:先躲在岸邊的叢林里,乘牛走來之際,突然躥出纏住。可牛也不好對付,它就設法把牛拖下水。蛇和牛在水中搏鬥,蛇就明顯佔了優勢,因為它有兩個能夠關閉的鼻孔。它將牛越纏越緊,使其失去控制能力,不久就淹死了,然後它把牛拖上岸來,把牛骨揉碎,使牛成為一根特別的「香腸」,又在「香腸」上塗上一層又黏又滑的液體,而後從牛尾部開始狂嚼大咽起來,最後只剩下一個牛頭。

蘇庫里蛇吞下一頭小牛

當它一下子吃進這根幾百斤重的大「香腸」之後,蛇身脹得又粗又大。蛇皮也變得像一張半透明的玻璃紙,就連蛇肚子中的牛骨牛毛都隱約可見。它脹得不能動彈,只好就地休息。遠遠看去,這盤著休息的蘇庫里蛇活像一個牛頭蛇身的可怕怪物。

據說它飽餐一頓之後,一睡就是好幾個月,昏睡中的蘇庫里蛇不僅失去了進攻的能力,也失去了一切自衛能力,成為人們捕捉的大好時期。它的皮是一種珍貴的皮革,可以加工成袋子、鞋子,蛇肉可供人食用。

5. 矛頭蛇的介紹

蝰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洞蛇屬(Bothrops)極毒蛇類,遍布美洲熱帶各種生境,從耕地到熱帶森林。西班牙人稱之為黃齶蛇。人被咬傷可能致命。矛頭蛇與蝮蛇和響尾蛇近緣,可是它沒有響尾蛇的響尾器官。因其頭呈矛形,故得名。成年矛頭蛇長可達6英尺(1.8米)。其背面呈灰色,黃褐色或棕色,腹部呈白色或米黃色。滿布黑邊的稜形花紋,花紋之間的交界處顏色略淡,背部覆有深色斑點。矛頭蛇白天常隱匿於地洞或植物下,夜間捕食。它只要捕食較小的哺乳動物、鳥類、青蛙、蜥蜴。雌蛇產下的是已經成活的小蛇。且一次能產下多達70條長約1英尺(30厘米)的小蛇。小蛇一出生就能夠獨立生活。矛頭蛇的天敵是犰狳和長著像豬鼻子一樣鼻子的臭鼬。矛頭蛇至少可以分為兩種——矛頭蝮和庫斯科矛頭蝮,他們均屬蝰蛇科響尾蛇亞科。

6. 蛇資料,急用快!!


屬於爬行綱蛇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以鼠、蛙、昆蟲等為食。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無毒蛇的體征區別有:毒蛇的頭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內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突然變細。無毒蛇頭部是橢圓形;口內無毒牙;尾部是逐漸變細。雖可以這么判別,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輕心。蛇的種類很多,遍布全世界,熱帶最多。中國境內的毒蛇有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和金環蛇等;無毒蛇有錦蛇、蟒蛇、大赤鏈等。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膽是珍貴葯品。

蛇是不會主動對人進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驅。如果你的腳踩上了它的時候,它會本能地馬上回頭咬你腳一口,噴灑毒液,令你倒下。當人們行走在山路上,「打草驚蛇」在此用得很恰當。你手執一根木棍,有彈性的木棍子最好。邊走邊往草叢中劃劃打打,如果草叢有蛇,會受驚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險的動作,因為木棒著地點很小,不容易擊倒蛇。軟木棒有彈性,打蛇時木棒貼地,蛇擊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動彈不了。

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

還有,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

蛇的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小白鼠5~6分鍾即可吞人,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鍾。Barton認為非洲岩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觀察到游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來獵食。無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頜著生的尖銳牙齒來咬住獵物,然後很快用身體把活的獵物纏死或壓得比較細長再吞食。毒蛇還可靠它們的毒牙來注射烈性毒液,使獵物被咬後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時先將口張大,把動物的頭部銜進口裡,用牙齒卡住動物身體,然後憑借下頜骨作左右交互運動慢慢地吞下去。當其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時,同側的牙齒鉤著食物,便往咽部送進一步,繼之另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同側牙齒又把食物往咽部送進一步。這樣,由於下頜骨的不斷交互向後轉動,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進去。

喜歡偷食蛋類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體壓碎蛋殼後才進食。但也有些蛇類,能把雞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個吞下去。在吞食時先以身體後端或借其他障礙物頂住蛋體;然後盡量把口張大將整個蛋吞進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類食蛋蛇,具有特殊適應食蛋的肌體結構。它們頸部內的脊椎骨具有長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牆,在咽內上方形成6―8個縱排尖銳鋸齒,當把蛋吞進咽部時,隨著咽部的吞咽動作進行「鋸蛋」把硬蛋殼鋸破,並且憑借頸部肌肉的張力,使蛋殼破碎,同時把蛋黃、蛋白擠送到胃裡;剩下不能消化的蛋殼碎片和卵膜被壓成一個小圓球,從嘴裡吐出。

一、蛇的形態結構

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彎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後的部位。

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

蛇沒有腳,怎麼能爬行呢?實際上,蛇不僅能爬行,還爬行得相當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於它有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彎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後邊施力於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鬆,腹鱗的後緣就施力於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後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後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二、蛇的生活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陰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它們喜棲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據的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象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或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伏夜出居多,因品種而異。

三、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

怎樣識別有毒蛇和無毒蛇呢,一般人單憑頭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顏色是否鮮艷來區分,這是不夠全面的。雖然毒蛇頭部呈明顯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頭部並不呈三角形;而無毒蛇中的偽蝮蛇,頭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鏡蛇的尾巴確實很粗大,但烙鐵頭的尾巴就較細長;很多色澤鮮艷的蛇,如玉斑錦蛇、火赤鏈蛇等並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澤如泥土或似狗屎樣,很不引人著目,但卻很毒。因此區別有毒和無毒蛇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無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來。位於頭部兩側、眼的後方,包藏於頜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當毒蛇咬物時,包繞著毒腺的肌肉收縮,毒液即經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溝,注入被咬對象的身體內使之發生中毒,無毒蛇無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輸送毒液的管道,連接在毒腺與毒牙之間。只有毒蛇才具備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於上頜骨無毒牙的前方或後方,比無毒牙既長又大。

那麼,哪些無毒蛇容易與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誤認為是毒蛇的幾種無毒蛇,由於外形特殊,色斑鮮艷,而且性情凶惡,所以常被當地一些群眾視為是毒蛇而驚慌失措,其實這種蛇咬人時對人體是無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雞勃子蛇)、赤鏈蛇(又叫火赤鏈)等。

外形或色斑與毒蛇容易混淆的無毒蛇黃鏈蛇(又叫黃赤鏈),由於背面有黑黃相間的橫紋,常被誤為是金環蛇;黑背白環蛇,由於蛇背有黑白相間的橫紋,也容易被錯認為是銀環蛇;頸棱蛇(又叫偽蝮蛇),體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兩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塊,頭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極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標)由於通身都是綠色,所以常與竹葉青混淆。

四、蛇對生態環境的作用

我們知道了野生動物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通過食物鏈的關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青草——蝗蟲——蛙(鼠)——蛇——鷹,這就是其中的一條食物鏈,如果人類無節制地捕獵野外的蛇,蛇就越來越少,導致森林、草地和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鼠害和蟲害給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嚴重破壞。

蛇是很有誘惑力的動物。盡管在山上、樹林里、田野中,甚至於在水裡,都能看到它,但不論在哪裡,只要有蛇出現,就會吸引著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會圍上來看,尤其是小孩子們,更是興奮萬分。而且,不僅喜歡蛇的人要飽覽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帶著恐懼的心情遠遠地瞧著它。可見,在人們心目中,對速總還有幾分害怕,也難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30多億年以前,地面上開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生物種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到了距今大約3.4億年前後,出現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這就是爬行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動物越來越多,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最高峰,天上,水裡,地面,都有它們在活動著。其中特別是恐龍,非常繁盛,什麼角龍啦,鴨嘴龍啦,劍龍啦,霸王龍啦,形形色色的龍,到處都是。這是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里,獸類和鳥類的祖先也先後從爬行動物的原始種類中演變出來,鱉、鱷、蜥蜴的老祖宗也誕生了。蛇和蜥蜴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它們是近親,蛇是從蜥蜴變來的。在蜥蜴的原始種類裡面,有一部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新的環境,四肢逐漸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徵,變成了蛇;另有一部分雖然四肢沒有了,但由於沒有具備蛇的特點,到現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貴州產的脆蛇蜥和細蛇蜥,就是這一類沒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年輕的一個分支,也是最後登上生命舞台的適應性很強的爬行動物。

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堊紀初期的地層里,離現在大約有1.3億年。實際上,蛇的出現比這還要早些。據推測,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於2700年。如果地球的歷史像一部放映2小時的電影,那麼,要到末了5分鍾,銀幕上才出現蛇,最後1分鍾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測,人類的祖先古猿還在樹上生活的時候,是有機會遇到樹棲的蛇的。後來森林逐漸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觸蛇的機會就更多了。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後一情況,在《韓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記述,認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中國猿人化石的產地,曾經發現了蛇的遺骸,這也表明當時猿人與蛇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生活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

當原始人類從古人進化為新人的時期,便脫離了原始群居的亂婚狀態,進入血族群婚的階段,這就產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是人類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廣的組織。無論是在亞洲、歐洲,還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會幾乎都曾有過這種制度。氏族是原始共產社會的基本單位。氏族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採用一種和它最有利害關系的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標志,這就是圖騰。圖騰觀念的產生,往往和生產方式有著一定的聯系。例如美洲海灣部落中的契卡薩人,以漁獵為生,就有野豬氏族、鳥氏族、魚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農業為生的,就有煙草氏族和蘆葦氏族。圖騰不僅是氏族的徽號,也包含著原始宗教的內容。氏族成員甚至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圖騰的那種自然物變來的,因而把這種自然物看做是保護本氏族的神靈,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形成了圖騰崇拜。圖騰起著維護氏族內部團結統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鶴氏族的成員聲稱他們就是鶴的子孫,是大神把他們的老祖宗由鶴變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員堅決不吃作為本氏族圖騰的那種動物,其所以如此,顯然也是受到圖騰崇拜觀念的影響。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為圖騰的氏族也很普遍。據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記載,在美洲印第安人裡面,就有9個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響尾蛇作為氏族的圖騰。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這樣,特別是華倫姆格人,還要舉行一種蛇圖騰崇拜的儀式。參加這種儀式的人,用各種顏料塗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樣子,模仿蛇的活動姿態扭動身體,且歌且舞,歌唱蛇的歷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賜福保佑。可以說,在一切動物崇拜裡面,對蛇的崇拜是最廣泛的,在大多數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經占據一個突出的地位。

圖騰崇拜在我國原始社會中也同樣存在。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發現有蛙、鳥的圖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還有蛇的圖像;從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頭、鳥獸的圖像,這些圖像有些可能就是當時的氏族圖騰。有趣的是,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據《列子》中記載:「皰犧氏、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經》里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在伏羲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我國傳說中的龍,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於東方的夷族,他們的一個著名酋長叫做太暤。據說他是人頭蛇身,又說是龍身。

原始社會解體以後,圖騰制也隨之逐漸消失,但圖騰崇拜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風俗在許多民族中仍舊相當普遍。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土著薩克拉瓦族,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動物,認為人是蛇的化身,對蛇非常崇敬。在阿爾及利亞,水蛇被奉為家的保護者,往往被供養起來。非洲的土著直到現在,在他們的盾上還畫著蛇的圖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我國台灣省的少數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紋,他們對一種叫做「龜殼花蛇」的毒蛇極其崇敬,不敢殺害,甚至在房子里另闢小室給它居住,小室內外的裝飾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樣花紋。北美土著愛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黥刻蛇形斑紋的習慣。非洲有些土著用蛇皮鑲在盾上,以為這樣就會得到蛇的神力保護。我國十二生肖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動物,這也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崇拜蛇圖騰的殘余觀念,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反映出來。這一類的故事是很多的,最早見之於文字的,恐怕要算《聖經》創世紀中關於亞當、夏娃和蛇的故事了,這是紀元前5世紀左右的記載。比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農夫和凍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國有關蛇的故事中,流傳得最廣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許仙為主角的《白蛇傳》,它在宋代已經口頭傳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間被用文字記錄下來。此外,比較動人的還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戰士變蛇的故事,蛇創造島嶼的故事;在西班牙有蛇精的故事;在蘇聯有巨蛇波洛茲的故事;我國苗族中有蛇郎和阿宜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人類和蛇的密切關系,而且通過這些故事,可以看到蛇圖騰崇拜的深刻影響。

五、世界10大毒蛇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蛇傷診斷與急救
毒蛇咬傷的局部常規處理,是指被毒蛇咬傷後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早期結扎、擴創排毒,燒灼、針刺、火罐排毒,封閉療法及局部用葯等。

局部常規處理應在蛇傷現場進行,處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傷後立即用火柴頭5-7枝燒灼傷口,以破壞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針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傷口或周圍的毒液,但對於血循毒(如蝰蛇、鉻鐵頭、竹葉青、五步蛇)蛇傷患者,不宜針刺或拔火罐,以免傷口流血不止。為延緩傷口蛇毒的吸收,於近心端3-5厘米處用帶子扎緊,其結扎松緊程度以能阻斷淋巴和靜脈迴流,但不防礙動脈血流為宜,以後每隔15-20分鍾放鬆一次,每次1-2分鍾,以免肢體因血循環障礙過久而壞死,待急救處理結束後(不能超過2小時),結扎應立即解除。

在蛇咬傷後1-2小時內,傷口處作十字切口,長2-3厘米,深達真皮以下,如無重要神經血管通過, 可深達2-3cm。傷口若有毒牙遺留,應取出,反復沖洗傷口後,傷肢擱下垂位,周圍置冰袋,以減少蛇毒的吸收。應注意,血循毒蛇咬傷者不宜作擴創排毒,以免傷口流血不止,常規應用破傷風抗毒素 (TAT) 。

在蛇咬傷後0.5-1小時內,有條件者,及早作局部環封,用相應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鈉4ml,分別與0.25-0.5% 普魯卡因溶液5-20ml 、地塞米松5mg配伍,於牙痕中心及周圍注射達肌肉層,或在結扎的上方作環行封閉,這對減輕症狀甚有益處。腫脹的肢體,可外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葯,如用雙柏散(側柏葉、大黃、黃柏、薄荷、澤之)加水蜜熱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現壞死、潰瘍者,則按中、西醫(或中西醫結合)外科處理。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鍾,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採取報復行動,於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將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桿上,然後送到山谷中,並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閩南一璉由於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
農歷三月五日為驚蟄節,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雲:「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7. 西班牙馬德里的「氣功蛇」是如何施展氣功的

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地區,更是「藏龍卧虎」。這里生活著一種綠色的「氣功蛇」,它的「氣功功夫」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這種蛇類「氣功大師」藝高蛇膽大,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喜歡從草叢里爬到光滑的馬路上,大模大樣地乘涼。當載重汽車開過來的時候,它雖然預先感覺到地在顫動,但它絕不會爬走逃命,而是鼓起肚子里的貯氣囊,並且快速把氣體輸送到全身,等汽車輪子從它身上軋過去之後,這位「氣功大師」才得意洋洋地爬走。它搖頭擺尾的樣子,好像是在顯示自己的非凡功夫呢。

8. 氣功蛇是什麼

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地區生活著一種綠色的「氣功蛇」,它的「氣功功夫」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這種蛇類「氣功大師」藝高蛇膽大,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喜歡從草叢里爬到光滑的馬路上,大模大樣地乘涼。當載重汽車開過來的時候,它雖然預先感覺到地在顫動,但它絕不會爬走逃命,而是鼓起肚子里的貯氣囊,並且快速把氣體輸送到全身,等汽車輪子從它身上軋過去之後,這位「氣功大師」才得意洋洋地爬走。它搖頭擺尾的樣子,好像是在顯示自己的非凡功夫呢。

9. 有哪些有趣的蛇

變色蛇:馬達加斯加島上,有一種會變色的拉塔那蛇,頭小身子肥,游到草里變綠色,縮在岩石下或盤纏在枯木上變褐色,爬到紅土地里又變成紅色。

果子蛇:巴西草原上有一種綠蛇,1米左右,舌尖上有個像果子的東西,伸出後,小鳥以為是果子而落下來,結果被它吃掉。

裝死蛇:南美有一種豬鼻蛇,善於裝死,如遇敵害,它就僵死得直條條的,似死一般,以此蒙蔽敵人,死裡逃生。

看門蛇:阿拉伯山區有一種頭丑身粗且長的蛇,喜在門口盤纏,也不遠離。當地人家家養上幾條讓它看門,防止陌生人入內。

閃光蛇:太平洋中有一種尾巴閃光的蛇,身紋極為鮮美,尾部有個棗大的小燈泡,晚上一閃一閃,以此威嚇海中敵手。

蠟燭蛇:非洲幾內亞灣的洛俾島上有種蛇,身含豐厚的脂肪,易燃燒,當地人便把它們捉來串在鐵棒上,插入泥灌,當蠟燭照明。

手杖蛇:南極有一種蛇,受凍假裝僵在地,人們就順手揀起來當手杖用,待到春暖花開時,它就慢慢復活了。盾牌蛇:斯里蘭卡有種盾牌蛇,尾似古人打仗用的箭牌。它頭很尖,尾巴扁且平,上面有種類似刺的東西,有毒,是它的有力武器。

撒粉蛇:馬爾加什島有種小蛇,離開窩就迷路。為了辨別來去道路,沿痕回家,它們在路上撒下銀白色粉末,這是體外脫皮乾燥後變的。

飛行蛇:非洲魯伊馬河草原上,有種飛蛇,能趁小鳥不注意,把飛行鳥兒吃掉。它的飛行本領是跳高,一下子跳七八米,速度快如飛機一樣。

氣功蛇:西班牙馬德里,有種綠蛇,能像人練氣功一樣承擔很大壓力。汽車軋過它,它搖搖頭又爬走了。原來它腹部有個吸氣囊,能使吸進的氣通遍全身。

帶電蛇:亞馬孫河裡,生活著一種帶電蛇,一般身長2米左右,身上有一個發電器,電壓高達650伏。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4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0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78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8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3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67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30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