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雪球最低多少度
Ⅰ 系外來客,逐漸接近太陽系的C/2014 UN271彗星可能成為史上最大彗星
在太陽系的外側軌道上,一顆巨大的彗星正在逐漸接近。由於它的體型過於龐大,曾被觀測到它的天文學者誤當成一顆矮行星。
因為位於外太陽系的天體邊緣會存在冰岩,通過研究,這種物質的形成時間大概在四十五億年以前,直至今日還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科學家們推測,巨型彗星中的冰岩揮發物應該有早期太陽系形成的信息證據。
目前,天文學家們觀測到這顆巨型彗星已經有了彗發的跡象,也就是彗星接近太陽時生成的彗星大氣。在這過程中,隨著熱量的升高,彗星表面的冰岩升華,生成彗發,逐漸演變成彗尾。而對這些跡象的頻譜分析將給我們帶來更多關於巨型彗星的消息。
Ⅱ 誰能給個世紀列表
冥古宙
主條目:冥古宙
時代 事件
46億年前 地球從環繞早期太陽旋轉的吸積盤之中形成。
45.33億年前 原始的地球與忒伊亞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圍產生一個環,這個環在數百萬年之後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轉軸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環境。[1]
41億年前 地球表面溫度降低使地殼得以凝固,大氣與海洋形成。[2]
40億年前 最早生命的出現,可能是源於能夠自我復制的RNA分子。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資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後便開始競爭。由於天擇青睞在復制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復制物。之後它們開始在膜內發展,這些膜擁有更穩定的物理與化學環境,形成了原始的細胞。此時大氣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氣存在。
39億年前 後期重轟炸期: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擊的高峰期。連續的干擾可能誘發生命的演化(參胚種論),海洋被完全煮沸。[3]
細胞以原核生物出現。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為碳源及氧化無機物來抽取能量。後來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從如葡萄糖的有機物釋出能量。糖酵解產生了現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來臨時儲存能量。
[編輯] 太古宙
主條目:太古宙
時代 事件
35億年前 最後共同祖先出現,細菌及古細菌分裂。細菌發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會產生氧。這些生物透過電化學梯度產生三磷酸腺苷。
30億年前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菌出現,它們以水為還原劑,並排出氧。氧首先將海洋中的鐵氧化,產生鐵礦石。氧在大氣層的濃度上升,對很多細菌都有毒。
[編輯] 元古宙
主條目:元古宙
時代 事件
25億年前 一些細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來有效的從有機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環及氧化磷酸化來使用氧。"runaway icehouse"效應[4]造成休倫系冰期。[5]
21億年前 更多復雜的細胞出現,包括有細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細菌。大部份有細胞器的都可能是從共生細菌衍生而來:粒線體會用像現今立克次體般從有機物抽取能量,而葉綠體則從光及有機物合成能量。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億年前 出現有性生殖,引發更快的演化。[6]大部份的生命於海洋及湖中出現,一些藍菌已經生活在濕潤的泥土中。
10億年前 多細胞生物出現,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7]
10-7.5億年前 第一個超級大洲羅迪尼亞形成及重新分裂。
9.5-7.8億年前 斯圖爾特冰期:這個時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復的從雪球地球變為溫室地球。
9億年前 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時。地球的自轉及公轉逐漸變慢。
7.5-5.8億年前 根據雪球地球假說,前寒武紀成冰紀的冰河時期非常嚴重,連海洋亦完全結冰,只有在熱帶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態。
6億年前 多孔動物、刺胞動物、扁形動物及其他多細胞動物在海洋出現。(但亦有研究顯示最早的動物生活在湖泊的環境中[8]。)刺胞動物及櫛水母是最早有神經元的生物,神經元只是一個簡單的網,沒有腦部或中央神經系統。
6-5.4億年前 第二個超級大陸潘諾西亞形成及分裂。
5.65-5.25億年前 寒武紀大爆發產生了所有現今動物的主要的門,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葉蟲為主的節肢動物是最主要的門。脊索動物的皮卡蟲可能是人類的祖先。奇蝦是達2米長的獵食者,它的後代可能是海蜘蛛。[9][10][11]
[編輯] 顯生宙
主條目:顯生宙
[編輯] 古生代
主條目:古生代
時代 事件
5.30億年前 第一個在陸地上的腳印。
5.05億年前 第一個脊椎動物甲胄魚出現,與現今八目鰻及盲鰻綱有關。海口魚屬及昆明魚都是沒有頜的魚類,或稱無頷總綱。
4.88億年前 在寒武紀至奧陶紀間發生第一次生物集群滅絕,是為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
4.75億年前 第一個原始植物從綠藻演化[12]並移至陸地上[13],沿湖邊生長。與它們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與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證。
4.50億年前 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撐身體及阻止水份流失[14],是第一類移至陸地的動物。[15]最早的有多足亞門(馬陸及蜈蚣),及後有蜘蛛及蠍子。
4.5-4.4億年前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發生,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滅絕。
4億年前 首類沒有翅膀的昆蟲,即蠹魚、跳蟲及纓尾蟲出現。第一類鯊魚亦出現。[16]首條腔棘魚出現,在1938年發現活標本前它們被誤以為是已經滅絕了很久,並被認為是活化石。
3.7億年前 裂口鯊是高速的獵食者。[17]
3.65億年前 晚泥盆紀滅絕事件發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滅絕。昆蟲在地上及淡水中從多足綱演化。一些淡水的肉鰭魚類發展了腳及成為四足總綱。四足總綱(魚石螈、棘螈及Pederpes finneyae)利用它們的腳走上陸地,可能是為了獵食昆蟲。肺部及魚鰾演化出來。兩棲類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總綱的特徵。
3.6億年前 植物演化了能保護植物胚體及容易快速生長的種子結構。伍德利坑及錫林揚環形坑出現。
3.6-2.86億年前 鯊魚的黃金時期。[18]
3.5-2.5億年前 卡羅冰河時期在早石炭紀開始,於晚二疊紀完結。由於極移,大部份的岡瓦那大陸從亞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大利亞中心都冰封了。
3億年前 盤古大陸形成及維持了1億2千萬年。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後一次閉合在一起。羊膜卵的演化,產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動物與爬行動物。昆蟲能夠飛行,並出現了多個目(如古網翅目、Megasecoptera、透翅目及原直翅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蟲。大部份石松綱、有節植物門及桫欏目的森林覆蓋陸地,當它們衰化後變成了煤及原油。裸子植物開始廣泛分化。蘇鐵科首次出現。
2.8億年前 原蜻蜓目的巨脈蜻蜓是最大的昆蟲,翅膀展開長達2呎。脊椎動物,包括兩棲動物離片錐目、石炭蜥目及殼椎亞綱、早期的爬行動物無孔亞綱及下孔亞綱出現,例如基龍。
2.56億年前 二碩齒獸、小頭獸、二齒獸、雷塞獸、Dinogorgon及原犬鱷龍出現,它們是生存於南非及俄羅斯的眾多獸孔目的一小群。鋸齒龍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動物。最初的初龍形動物出現。
2.5億年前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殺死約90%的所有動物,這是第四次及最嚴重的生物集群滅絕。滅絕過後,水龍獸是地表最常見的草食性動物。初龍類分開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動物。真骨總目從輻鰭魚綱演化,最後成為主要的魚類。大氣層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三分之一的10%,所有有氣泡呼吸系統的動物生長理想。一些桿狀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鹽結晶中,於2000年重新活躍及分裂,現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編輯] 中生代
主條目:中生代
時代 事件
2.2億年前 氣候非常乾燥,適合這種氣候的初龍類及裸子植物得益。初龍類分化成為鱷魚、恐龍及翼龍目。在合弓綱中,演化出哺乳動物的首個先軀獸孔目,特別是真犬齒獸下目。最初它們都是細小的。所有哺乳動物幼時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恆常體溫。常染色體對中的一個得到SRY基因(從X染色體的SOX3基因衍生而來)成為Y染色體,長度亦縮短了。裸子植物(松柏門佔大部份)是陸地上的主要植物。草食性動物成長為巨大的體型以消化這些植物。
2.08-1.44億年前 鯊魚的第二次主要擴展。[19].
2億年前 第五次生物集群滅絕的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海中的爬行動物包括魚龍類及蛇頸龍類興盛。恐龍從滅絕事件中存活過來,並成長為巨大的體型,但槽齒類全面死亡。現今的兩棲類,滑體亞綱包括無尾目、有尾目及蚓螈開始出現。聯體病毒科可追溯至這個或更早的時期。[20]
1.8億年前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為幾個大陸,最大的是岡瓦那大陸,由現今的南極洲、澳大利亞、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組成,南極洲當時還是一片森林。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當時仍然連接,是為勞亞大陸。
1.64億年前 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動物獺形狸尾獸出現,是現今如鴨嘴獸及針鼴等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
1.6億年前 3米長的五彩冠龍在中國西北的新疆出現,是最早的暴龍超科。
1.5億年前 巨大的恐龍甚為普遍及多樣化,有腕龍、迷惑龍、劍龍、異特龍、細小的嗜鳥龍及奧斯尼爾龍。鳥類從獸腳亞目演化出來。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有爪及羽毛,但沒有喙。
1.35億年前 禽龍、林龍等新的恐龍在侏羅紀滅絕後出現。顧氏小盜龍在中國東北遼寧出現,身長77厘米,四翼上有類似鳥類的羽毛。
1.33億年前 原始熱河鳥在中國東北出現,它有大及強壯的翼,並保有像恐龍的長骨質尾巴。
1.30億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蟲及其他動物散播花粉的花朵。被子植物的革新引發動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
1.28億年前 帝龍在中國遼寧出現,有羽毛及體長5呎。
1.25億年前 現今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攀援始祖獸出現,它像現今的睡鼠。鸚鵡嘴龍是後期有角恐龍的祖先。
1.23億年前 千禧中國鳥龍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飛翔,其他有羽毛恐龍包括中華龍鳥及長城鳥,它們共同的祖先為始祖鳥。其他恐龍包括多刺甲龍及始暴龍出現。
1.20億年前 只有25厘米闊的森林翼龍在中國遼寧出現。
1.10億年前 8公噸重及12米長最大的鱷魚帝鱷出現。肉食性恐龍包括馳龍科的恐爪龍及棘龍科,草食性恐龍包括波塞東龍、高吻龍及蜥結龍。
1.00億年前 巨大獸腳亞目的鯊齒龍及南方巨獸龍出現。
8800萬年前 印度及馬達加斯加大陸分裂。
8000萬年前 蜥腳下目、鴨嘴龍科、角龍科及獸腳亞目很多的恐龍種類出現,超過一半已知的恐龍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後3千萬年,被子植物生長後開始出現。印度開始移往歐亞大陸。
7500萬年前 人類及老鼠的最後共同祖先出現。[21][22]
[編輯] 新生代
主條目:新生代
時代 事件
6500萬年前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將差不多一半的動物物種(包括所有不能飛的恐龍)消滅,可能是因小行星撞擊揚起銥微塵覆蓋整個地球,引起氣候變冷所致。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出現。沒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動的恐龍,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及體型得以增長。一些哺乳動物重回海洋,如鯨魚、海牛目及鰭足亞目等,其他的亦開始演化成能飛行,如蝙蝠。一類細小、生活在夜間及棲息樹上吃昆蟲的統獸總目分支出靈長目、樹鼩及蝙蝠。靈長目有雙目視覺及抓東西的指,可以幫助從一顆樹跳往另一顆。更猴就是一個例子,它於4500萬年前滅絕。
6000萬年前 古食肉目(可能是細齒獸類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現,於520萬年前滅絕。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
5500萬年前 澳大利亞從南極洲中分裂出來。最早的真靈長類首次於北美洲、亞洲及歐洲出現,例如美國懷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國雲南的亞洲德氏猴。尖吻鯖鯊可能是大白鯊的祖先。[23][24][25]
5000萬年前 馬由始祖馬開始進行演化。鯨魚及海豚的祖先遊走鯨可能像海獅般在陸地上行走及像水獺在海中游泳,它的腳有蹼,並且是以耳朵聽聲音。Pezosiren portelli是現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馬般在陸地上行走及像水獺在海中游泳。細齒獸類包括小古貓屬是所有狗、貓、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貓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樹。
4850萬年前 冠恐鳥是1.75米高的肉食性鳥類,是頂級掠食者。
4650萬年前 遊走鯨後代的羅德侯鯨是鯨魚的祖先,開始不再飲用淡水。
4300萬年前 始祖象出現,有長的鼻,但沒有象鼻或象牙。
4000萬年前 靈長目分支成原猴亞目及簡鼻亞目,簡鼻亞目是白天活動及草食性的。
3700萬年前 龍王鯨的後肢開始縮少及發現完好,聽覺開始經下顎傳至中耳。在埃及的鯨魚谷當時是在水中,龍王鯨未有呼吸孔,要把頭部伸出水面呼吸。原猴亞目的早期祖先Biretia fayumensis及Biretia megalopsis在埃及沙漠出現。[26]
3500萬年前 禾本科從被子植物中演化出來。
3000萬年前 簡鼻亞目分支成闊鼻小目及狹鼻小目。闊鼻小目有卷尾及遷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狹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種祖先可能是埃及猿。Bugtipithecus inexpectans、Phileosimias kamali及Phileosimias brahuiorum像現今的狐猴是生活在巴基斯坦中部布格蒂丘陵的雨林中。所有貓的祖先原小熊貓生活在歐洲的樹上,在2000萬年前滅絕。
2750萬年前 巨犀生活在蒙古。
2700萬年前 長腿恐鶴在美洲,於15000年前滅絕。
2500萬年前 狹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見顏色及失去了費洛蒙。[27]狹鼻小目分支成兩個總科:猴總科及人型總科。猴總科並沒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沒有尾巴。所有人型總科都沒有尾巴。
2200萬年前 印度與亞洲碰撞,產生喜瑪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由於濕度被斷絕,中亞洲成為了沙漠。恐象出現,於200萬年前滅絕。部份像狗、熊及浣熊的Ursavus elmensis(所有熊的祖先)出現,其體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蟲來補足肉食。第一類貓熊亞科分支出來,當中只有大熊貓能生存至今。
2100萬年前 像獴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馬達加斯加漂浮至非洲,並成為所有當地肉食性哺乳動物的祖先。
2000萬年前 非洲板塊與亞洲碰撞。擬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縮短了,有現今狗的上爪的影子。它們的外表像現今的麝貓,腳及腳趾適合奔走。犬科及貓科開始分支。象的祖先嵌齒象出現。
1900萬年前 大地懶出現,於8000年前滅絕。
1600萬年前 鮫齒鯨顯示鯨魚的早期回聲定位。巨牙鯊是巨大的鯊魚,但突然於160萬年前消失。[28]
1500萬年前 猿從非洲遷徙至歐亞大陸,成為了長臂猿及猩猩。人類祖先從長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及黑猩猩都是屬於人科,人類則屬人族。
1300萬年前 人類祖先從猩猩祖先形成。猩猩的親屬開遠祿豐古猿出現。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可能是人科及人類的共同祖先。
1000萬年前 氣候開始變得乾燥,大草原及草原代替了森林。猴的數量激增,猿則減少。人類祖先從大猩猩的祖先形成。馬的全盛期並開始擴展整個北半球。1000萬年前它們因面對偶蹄目的競爭而衰減。Tomarctus是極之像狗的動物。
700萬年前 最大的靈長目巨猿在中國、越南及北印度生活,於30萬年前滅絕。
560萬年前 地中海乾涸,是為米辛尼亞期鹽危機。
500萬年前 火山爆發及產生很多細小的陸地連結了南北美洲。哺乳動物由北美洲往南遷徙,並造成當地的哺乳動物滅絕。人類祖先從黑猩猩祖先形成。最後共同祖先是查德人猿。最早的人類分支是千年人。黑猩猩及人類的DNA有98%相似,在血紅素中只有一個氨基酸不同。黑猩猩的一類可以在基因上比現今所有60億人更多樣化,但後來人類分支出現瓶頸。黑猩猩及人類的喉頭重新移位至咽及肺部中間,可見共同祖先都有這個語言前身的特質。
480萬年前 人族出現黑猩猩的大小的地猿,並且站立行走。
370萬年前 一些南方古猿在肯亞的火山灰中留下腳印。
350萬年前 大白鯊出現。
300萬年前 雙足的南方古猿在非洲大草原演化,並被恐貓屬所獵殺。非洲南方古猿及鮑氏南方古猿,並其他包括肯亞平臉人的屬出現。大猩猩在剛果河南岸消失。南北美洲連接,發生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現今的馬屬首次出現。恐象的下顎有向下的象牙。
250萬年前 斯劍虎出現。
220萬年前 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及東部大猩猩。
200萬年前 能人在坦尚尼亞使用原始石器工具,有可能與羅百氏傍人一同生活。布若卡氏區出現。人屬的物種吃肉,而傍人則吃植物及白蟻。一些在剛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導的社會。斯劍虎由北美洲前往南美洲。
180萬年前 直立人在非洲演化,並遷徙至其他大洲,主要是南亞。
175萬年前 格魯及亞人有直立人及能人的特徵。雕齒獸在秘魯南部生活。
160萬年前 巨型短面袋鼠在澳大利亞出現,於40000年前消失。像袋熊的麗紋雙門齒獸在澳大利亞出現,於45000年前滅絕。
150萬年前 猩猩分裂為婆羅洲猩猩及蘇門達臘猩猩。袋獅在澳大利亞出現,於46000年前滅絕。
100萬年前 犬屬從Tomarctus分支出來。灰狐是現今最原始的犬屬。
80萬年前 灰狼遷移至北美洲極地。
78萬年前 地球最後(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轉。
70萬年前 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的共同遺傳祖先出現。
50萬年前 直立人使用木炭來控制火,但仍不懂如何生火。
40萬年前 東部大猩猩分支為東部低地大猩猩及山地大猩猩。大角鹿出現,在9500年前滅絕。
35.5萬年前 海德堡人在義大利南部的羅卡蒙菲納火山留下腳印,是最早的人屬腳印。
25萬年前 北極熊從棕熊演化。
19.5萬年前 衣索比亞奧莫河的奧莫化石遺存是最早的人類。
16萬年前 長者智人練習禮儀及宰殺河馬。
15萬年前 線粒體夏娃在非洲生活,她是所有現今人類的最後女性祖先。
13萬年前 尼安德特人從海德堡人演化及住在歐洲及中東,開始埋葬屍體及照顧病人,有現今人類的舌骨及會使用矛。FOXP2基因出現。
10萬年前 第一個人類從海德堡人演化及在非洲出現。人類生活在南非及以色列。人類經兩個途徑進入亞洲:經中東往北行,及從衣索比亞往南走,經紅海及阿拉伯南部(參單源論)。突變造成皮膚顏色的改變,以吸收最有效的紫外線。種族開始成立。非洲的人口基因仍然較為分化。
8.25萬年前 人類在扎伊爾使用鋒利的動物骨頭捕魚。
8萬年前 人類在剛果製造魚叉。
7.4萬年前 多峇巨災理論指多峇湖的超級火山爆發,人類人口只剩2000。6年沒有夏天及緊接的1000年冰河時期。火山灰達5米深覆蓋印度及巴基斯坦。
7萬年前 最近的冰河時期,威斯康辛冰期開始。人類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以骨頭製造工具,及畫壁畫。他們亦收集貝殼及鑽孔製作頸飾。巨水獺出現,在1萬年前消失。
6萬年前 Y染色體亞當在非洲生活,是人類男性Y染色體的最後祖先。
5萬年前 人類由亞洲延伸至澳大利亞及歐洲。海岸線的延伸速度較內陸為快。披毛犀在不列顛群島生活。
4萬年前 克魯麥農人在法國繪畫及捕獵猛獁象。他們有特別的認知能力,使他們成為食物鏈的頂端。澳大利亞巨大的有袋目滅絕。
3.2萬年前 德國福格海德有第一個雕塑。法國有第一個用鳥骨制的笛。印尼有石器工具。
3萬年前 人類從西伯利亞分幾波進入北美洲,較後的經過白令陸橋進入,早期的可能是以跳島戰術經阿留申群島進入。歐洲人越過大西洋到達北美洲。人類抵達索羅門群島及前往日本。在撒哈拉使用弓箭,在摩拉維亞有首個陶瓷動物模型。
2.8萬年前 在非洲那米比亞出現最古老的圖畫。[29]德國出現最古老的陰莖雕塑。[30]
2.7萬年前 尼安德特人消失,人屬只餘下人類及佛羅勒斯人。捷克出現紡織。
2.5萬年前 從猛獁象牙發明了標槍。
2.3萬年前 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屬於此段時期。
2萬年前 人類在青藏高原留下腳印及手印。從動物脂肪製造油燈。山頂洞人以骨針來縫制動物飾物。猛獁象骨頭在俄羅斯建造房屋。
1.8萬年前 佛羅勒斯人在遙遠的印尼出現。
1.5萬年前 最後的冰河時期完結,海水漫過全球,造成多個近岸地區水浸,將以往的大陸分成島嶼。日本從亞洲分開,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分開,塔斯曼尼亞與澳大利亞分開,爪哇島形成,砂拉越、馬來西亞及印尼分隔。一些人類在中東的肥沃月彎開展農業,並且發展城市。因為生產食物及飼養動物,世界人口暴漲。拉斯考克山洞及加拉加斯出現石洞壁畫。
1.4萬年前 全新世滅絕事件開始,超過100種大型哺乳動物消失,可能是因世界人口暴漲所致。
1.15萬年前 斯劍虎滅絕。
1.1萬年前 世界人口達至500萬。佛羅勒斯人及猛獁象滅絕。人類首先畜養印度狼。所有現今的狗都是屬於家犬。
1.04萬年前 開始種植植物,在近東耕種。耶利哥人口有19000。
1萬年前 撒哈拉仍有河流、湖及季候風。日本繩文時代製造全世界最早的陶制容器。人類抵達南美洲的蓬塔阿雷納斯。
8千年前 亞洲西南部、敘利亞、約旦、土耳其及伊拉克種植麥。
6.5千年前 種植亞洲型稻及非洲型稻。
3千年前 人類開始鐵器時代。
公元元年 世界人口達1億5千萬。
公元1835年 世界人口達10億。
公元1969年 人類登陸月球。
公元2010年 世界人口超過65億。全新世滅絕事件仍然繼續,最近50年更有上升趨勢。
Ⅲ 多肉雪球有幾個品種
據我的了解,多肉雪球有一個品種叫墨西哥雪球。
墨西哥雪球的株型緊湊,如一顆球般,在出狀態的情況下,葉色會呈現出粉色,十分漂亮的說,家裡養上幾盆准沒錯。而在墨西哥雪球的養護過程中,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0-25℃,春、秋生長季節,澆水頻率可控制在一周1-2次左右,待盆土乾燥後再澆透水。夏季高溫時節,則要控制澆水的頻次和水量。
Ⅳ 雞尾酒的度數大約多少度啊
雞尾酒的度數大約是在15-20度左右。
1、雞尾酒通常以朗姆酒、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等烈酒作為基酒,再配以果汁、牛奶、咖啡、糖等其他輔助材料,加以攪拌或搖晃而成的一種混合飲品。
2、雞尾酒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酒或由酒滲入果汁配合而成的一種飲品,按密度的大小依次倒進杯子,使之不混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分層。
3、雞尾酒具有明顯的刺激性,能使飲用者興奮,因此具有一定的酒精濃度。
(4)墨西哥雪球最低多少度擴展閱讀:
經典雞尾酒如下所示:
1、瑪格麗特(Margarita)
2、新加坡司令(Singapore Sling)
3、金菲士(Gin Fizz)
4、海岸(Sex on the Beach)
5、特基拉日出(Tequila Sunrise)
6、干馬提尼(Dry Martini)
雞尾酒的原料為:
以朗姆酒(RUM),金酒、龍舌蘭、伏特加等烈酒或是葡萄酒作為基酒,再配以果汁、蛋清、苦精、牛奶、糖等其他輔助材料,加以攪拌或搖晃而成的一種飲料。
Ⅳ 初一上地理復習提綱
www.pep.com.cn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26、世界人口的遷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規模變小,人口遷移主要以三種形式為主。第一種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由發展中國家移向發達國家。第二種是勞動力輸出。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輸出國,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第三種是國際難民遷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 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0、世界上的國家 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1、國界和領土 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 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3、東亞概述 圖見P85。東亞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家。蒙古的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氣候炎熱。在東亞的季風氣候區內,根據氣溫和降水的不同,又分為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前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雨季較短;後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雨季較長。
34、東亞的人口和經濟 東亞是世界上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6、日本的經濟 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神戶和橫濱的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日本同中國的貿易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但蔬菜、水果仍需要進口。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38、居民與經濟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東南亞是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多以稻米為主在食物。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39、南亞 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風,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茶、黃麻等。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盛產黃麻,是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
41、中亞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深居亞洲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中亞境內的河流多為內流河。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亞中部和南部牧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基地。烏茲別克因盛產棉花而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同時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相當發達。
42、西亞與北非 西亞和北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為-400米,是世界上陸地表面的最低點。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世界上最高的氣溫記錄出現在北非利比亞的阿齊濟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 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 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
46、畜牧業與農業 棗椰樹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側,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8、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於非洲東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開羅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紅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彼此相連,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10000千米。過去,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長絨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運河、僑匯和旅遊收入都超過了棉花,成為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勝古跡是旅遊的主要景點。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是世界上黑人的故鄉。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東非大裂谷是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斷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有一個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個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分布面積很廣。動物主要以斑馬、羚羊、長頸鹿、獅和豹子為主。黃金、金剛石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尚比亞是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奈及利亞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
50、居民與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非洲只有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三個獨立國家。1990年,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也宣告獨立。整個經濟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51、南非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亞。臨近好望角的開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約翰內斯堡是金礦開采和機械製造工業中心。
52、歐洲西部 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海岸線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有伊比利亞、亞平寧和馬爾干三個大半島。主要的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的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間,西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邊緣海。
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為主,平原主要是萊茵河以東部的波德的平原,以西的西歐平原。北部有縱貫斯 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主要有橫貫東西的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湖泊眾多。半島西側有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形。意法邊境上勃朗峰是歐洲西部最高的山峰。
氣候 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冬季比較溫和,比較涼爽,全年降水的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降水量向東逐漸減少,年溫差自西向東逐漸增大。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耐旱。多瑙河發源流經九個國家,注入黑海,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萊茵河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也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
53、歐洲西部的居民與經濟 居民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業區。其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最低的。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工農業生產約佔世界的1/3。其對外貿易很發達,佔世界對外貿易總額的1/2以上,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54、英國 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北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區。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目前商船噸位仍居世界前列。英國的石油主要靠進口。北海油田對經濟有促進作用。首都倫敦,過去曾叫做「霧都」,是游覽勝地,大英博物館,格林尼冶天文台,公墓內安眠著馬克思。
55、法國 是歐洲西部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著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尤以出產葡萄著名,所產的葡萄酒世界聞名。目前,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艾菲爾鐵塔,凱旋門、蓬皮杜中心、巴黎聖母院是有名的旅遊勝地。同時巴黎還是著名的時裝與化妝品中心。法國的烹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56、德國 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國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國豐富的煤炭資源,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礎上。魯爾區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區。德國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國宇航、飛機製造和微電子中心,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萊茵河是德國最重要的河流,是德國的「黃金水道」。貨動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有首都柏林、漢堡和慕尼黑。
57、歐洲東部和北亞 歐洲東部是指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以。
58、俄羅斯 領土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歐洲部分集中了全國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於歐洲部分中央。伏爾加河發源了東歐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區,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流。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羅斯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和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這兩個工業區以機械、化學和多種輕工業為主。二戰後,工業建設向東發展,在烏位爾山區建立了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為主的烏拉爾工業區,以及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其農業不穩定。首都莫斯科。聖彼得堡是全國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59、北美 是一些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西部高山區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由落基山脈組成。東部高原、山地區 在加拿大境內有拉布拉多高原,美國境內有阿巴拉契亞山。中部平原區有中央大平原。 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過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國境內以外,其餘四湖為美、加兩國所共有。 北美大部分區屬於北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北美所佔的范圍最廣。北美氣候除了受緯度位置影響,降水分布和天氣變化還受地形的影響比較顯著。北美當地原來的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他們是黃種人。因紐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
60、美國 美國國旗內有50顆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個州,位於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於太平洋北回歸線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國的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美國面積為93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國人口中白色人種佔80%以上。美國的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華人與華僑在舊金山,紐約一帶。近幾十年來,有不少人從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美國是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地區生產專門化,美國的農業生產可分為可抑制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等主要農業帶。美國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工業的分布,可分為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紐約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區: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發展中心。西部地區:加利福尼亞洲是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舊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矽谷」是新興的電子工業中心。洛杉磯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產飛機,精密機械等。這里的好萊塢是美國電影、電視工業中心,舊金山和洛杉磯也是美國華人最多的城市。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國家和地區。北部,包括三個地理區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南部是南美洲。南端島嶼中最大的是火地島,火地島與南美洲大陸之間隔著麥哲倫海峽。墨西哥和南美大陸之間,有狹長的中美地峽,有「美洲大陸橋梁」和稱號。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地峽的最窄處。安第斯山被稱叫做「南美洲的脊樑」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僅次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有「河海」之稱。墨西哥的銀、巴西的鐵、智利和秘魯的銅,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鬧前列。秘魯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漁場之一。阿根毛廷出口的牛肉,佔世界第一位。南美大陸還有一些獨特的動物,如哺乳類的樹懶、大食蟻獸、卷尾猴,鳥類中的巨嘴鳥。
Ⅵ 千米深海之下的神秘生命是怎麼回事
2000年7月26號,中央電視台科學博覽節目播出了千米深海之下的生命奇觀,令人驚嘆不已。人們常說,倘若沒有太陽,地球上的萬物就不會生長,然而,電視屏幕上出現的生命繁盛的水下奇觀,卻使我們的傳統知識受到了沖擊。
其實,早在1977年10月,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所作的深海考察,即向這條千古不變的生命定律提出了挑戰。
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jos,隸屬厄瓜多)海底裂谷中,有著火山爆發後冒出的一汪汪深達2500米的地下熱水帶,那裡活動著各種奇怪的細菌——微生物群,它們居然以吞食化學物質為生。
在幾千米的海底,這些灼熱的泉水宛若一個個煙囪,不停地向外噴吐著一股股熱液,熱液溫度最高處竟達350°C。令人稱奇的是,就在這高溫的火山口附近竟浮游著各式各樣的奇異生物——除了細菌,還有大得出奇的蛤和海蟹、血紅色的管狀蠕蟲、大量的牡蠣和貽貝,還有一些類似蒲公英的生物,其放射狀的細絲牢牢附著在海底岩石上。
然而在熱泉以外的深海區,卻荒蕪如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偶爾有幾只紅色的八角珊瑚、小海星或海葵,點綴在黝黑的海底玄武岩上。
加拉帕戈斯位於海底板塊交接和摩擦的斷裂間,沿著這一斷裂間,有許多裂縫。
海底火山常常從這些裂縫噴發出來,當海水沖進裂縫又噴湧出來時,就帶出了高熱量,使周圍海水溫度之高,非同於一般的滾水,這是極大壓力下溫度極高的滾水,其溫度可超過300℃。同時海水的噴出也從地層下熔岩里帶出大量的硫酸鹽,在海底的高溫與高壓下,這些硫酸鹽就變成氫硫化物。按照一般生物生存的規律,在這種高溫高壓、充滿著氫硫化物的極端惡劣環境里,任何生命想要生存下去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蛋白質和DNA會發生分解,生物酶統統化為烏有,任何生命都會在一瞬間死亡。
可是,科學家們感到十分驚奇而迷惑不解的是:在這種高溫高壓、充滿著氫硫化物的極端惡劣環境里,卻有無數細菌在繁榮生存,通過純化學反應,它們可以依靠氫硫化物來進行新陳代謝。更有甚者,當科學家把這些奇怪的細菌裝入高密閉容器,加熱至一定溫度,它們竟然還能迅速地傳宗接代,繁殖率頗高。
這種奇怪的細菌在外形上與普通細菌相同一般無二。在電子顯微鏡下面觀察,它們具有和普通細菌相同的基本結構。
這一前所未有的意外發現,大大驚動了參加調查的科學家們:誰能想像得出,在永遠不見天日的漆黑海底,竟隱藏著這樣一個奇妙的世界!
這一發現立即激起世界各國海洋科學家的濃厚興趣。按捺不住的法國和墨西哥科學家先後乘潛艇前往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去考察,徹底證實了海底奇景的存在。
1979年1月,由美國地質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組成的科學小組再次乘坐「阿爾文」號深潛器對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進行考察。他們取樣對那一簇簇引人注目的紅色管狀蠕蟲作了細致入微的研究,發現這些蠕蟲大的有2—3米長,憑白色外套管附著在岩石上,保護著柔軟的身軀。
它們既沒有嘴,也沒有眼睛,甚至連消化系統也不存在,只能靠伸出套管頂端的觸角過濾海水中的食物,然後由血液把這些營養物輸送到全身。它們的血液里充滿了富含鐵質的血紅蛋白,因而看起來格外鮮紅。
這些可愛的小生命究竟屬於哪個門類?又是怎樣繁殖後代的?生物學家們仍在苦苦地探索。
在這個王國里,還居住著一種深海蟹,與它淡水中的同族有相似之處。它沒有眼睛,卻能在海底世界裡橫沖直撞,並且對於深海的高壓似乎習以為常,以至在海面1個氣壓的環境中竟會短壽。
靠過濾海水中的顆粒食物過日子的巨蛤,體內也有紅色血液,它的生長速度奇快,比深海的一種小蛤要快500倍,長成後竟長達30厘米。
另有一種毛茸茸的深海白蚱,樣子像一個可以浮起來的氣球,又像陸地上的一株蒲公英,它們常常群集在一起,有的管消化,有的管捕食,有的進行繁殖,各司其職卻又有條不紊。但一旦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把它們帶到海面,這些脆弱的生命頃刻瓦解。
這些千奇百怪的深海生物,無論是生理結構、種屬關系,還是生活習性,食物基礎,都令生物學家們驚嘆不已。
在這個沒有陽光、水溫超過沸點:充滿高壓的深海環境下的「第三大生命系統」被發現後,立即成為生命形成和演化方面無法解答的復雜謎題。
科學家們在調查中發現:海底熱泉附近的食物密度異常高,比溫泉噴區外的水域高出300—500倍,比生物豐富的海面水域還高出4倍。顯然,這是吸引大量水生動物常住的原因之一。
當「阿爾文」號深潛器上浮後,科學家打開一瓶從深海帶上來的海水樣品。頓時,空氣中充滿一股濃濃的臭雞蛋的氣味。那就是硫化氫氣體,他們恍然明白了其中的奧秘——當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時,水溫便升高到350度左右,熱水把附近岩石中的硫磺等礦物質溶解出來。
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礦物質和水反應合成惡臭、有毒的硫化氫。某種硫細菌藉助硫化氫進行代謝變化,吸收溫泉熱能得以繁殖,一些小動物以過濾這種硫細菌而生存,而大的生物又以它們為食餌,這的確是在地球正常生態環境中不可想像的。
無論是蠕蟲、巨蛤還是貽貝,它們的消化系統大部分都已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硫細菌寄生在體內。這樣,一個新的海底「食物鏈」就形成了。宛如陸地上植物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一樣。不同之處在於高能量的硫化氫代替了陽光。從而開辟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嶄新渠道——從地球內部獲取能量以維持生命。
眾所周知,在通常情況下,溫度高於40度,大部分動物和植物就難以生存;溫度大於65度,大部分細菌也難以存活,但這種神奇的硫細菌在350°C的高溫下卻能迅速繁衍,又是什麼原因呢?
硫化氫對生物的毒性並不亞於我們熟悉的氰化物,它能取代氧和進行呼吸作用的酵素結合,使生物窒息致死。而那些深海生物體內有大量硫化氫卻仍能正常生長。雖然科學家們已查出,蠕蟲血液里的血紅素對硫化氫有極強的吸附力,能直接把硫化氫運往硫細菌寄生物的器官中;巨蛤體內有一種特別分子去運載硫化氫,以消除其毒性,但其他深海生物又是怎樣解毒的呢?對這一謎團的探知和研究在生物化學領域無疑是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千米深海之下的生命奇觀,使我們不禁想到了關於6~8億年前地球是一個大雪球的理論。
一些地球物理學家認為,6億至8億年前的原生代晚期,地球可能是一個被冰雪覆蓋的大雪球,地球赤道附近有一片狹長水域沒有被冰封,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我們的祖先可能就聚居在那裡。
地球曾是雪球的理論,最早由美國地理學家喬·基爾希文克提出。他在澳大利亞發現一些年齡為7億年左右的岩石上有冰川遺跡,而7億年前的澳大利亞位於赤道地帶。這表明,約在7億年前,地球從赤道到兩極都被冰雪覆蓋,如果從太空中望去並不是現在的藍色,而是白色。科學家們推測說,這一時期地球表面冰蓋的生長將使地球急劇變冷。因為冰蓋越多,反射的陽光越多,地球吸收的熱量就越少,使氣溫降低。冰蓋因此生長更快,這形成一種正反饋,最終使地球變成一個巨大雪球。
大量化石資料表明,原生代晚期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最早的多細胞動物就在此時出現。這些生物如何能在全是冰雪的世界中生存下來?雪球又是如何解凍的呢?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原生代晚期,原始生物可能在海底深處的火山附近生息,隨後火山活動噴發出了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加劇,使地球逐漸解凍。
但美國得克薩斯農業和機械大學的科學家威廉·海德和加拿大科學家對此進行了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以往理論對原生代晚期地球冰蓋生長的過程估計有失准確。他們說,冰蓋生長速度與降雪量密切相關。隨著海洋逐漸冰封,能夠向大氣中的蒸氣水分的水域越來越少,地球降雪量急劇下降,冰蓋生長也隨之放慢。經過計算機模擬分析表明,即使在最冷時期,赤道附近仍有一段狹長水域未曾冰封,原始多細胞動物就生活在這里,而無需撤退到深海之中。他們認為,在這片水域的海底,應該存在著相對較多的原始多細胞動物化石,正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威廉·海德等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發表在2000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而在1996年上半,美國特拉華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一艘潛艇,進入在赤道以北13度東太平洋以下2.4公里深處,在溫度高達85攝氏度的熱液火山口,搜集了細菌的蠕蟲。在冰島,一支德國隊伍也在噴出硫磺蒸氣的火山口搜集微生物。在以色列,研究人員在死海的高強度鹽水中搜集小蟲。在北極的水中,科學家搜集一些最適合生長在零攝氏度的細菌。
以上的科學家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在搜集一些稱為「嗜極菌」的細菌,它們生長在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中。
這些科學家都是「重組體生物催化公司」的顧問。這家公司的任務是:發現、復制、售賣由嗜極菌分泌出來的酶。過去多年,科學家一直利用一般動作體內的酶(即蛋白質催化劑)代替污染環境的化學催化劑,以製造食物、葯物和紙制物品。然而,這些酶有一大缺點:在高溫或化學溶劑中變得不穩定。因此,科學家便想起了在極端環境下仍十分穩定的蛋白催化劑——由嗜極菌分泌出來的酶。
這些嗜極菌的其中一個常見棲身地,是居住在海底火山口的龐貝蠕蟲,它們生長的地方,有很多如鎘、鋅等有毒金屬。這些區域的部分部位溫度高達85攝氏度,最低則低至2.2攝氏度,可想而知這些酶的適應能力是如何驚人。這些「高溫酶」起碼在三方面擁有重要用途;一、檢驗脫氧核糖核酸(DNA):高溫酶可協助「聚合酶鏈反應」,從而在案件審訊中鑒定疑犯的身份;二、提煉石油:在石油的提煉過程中,瓜膠是常用的原料,高溫酶有助於降解這些瓜膠;三、加進飼料中:雞飼料含有大量植物磷,這種物質是動物無法消化的。在飼料中加進高溫酶,便可幫助雞消化這些磷。
引證這一材料,有助於證明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存在的生命。
按照地球曾是一個大雪球的理論,我們可以推測,在東太平洋海底火山口附近發現的深海生物有可能就是雪球時期的生命分支,或者可以推測它們是地球生命主體的一種變異種群。目前,一些科學家完全相信,在每一個海底火山熔岩的噴發處,都存在著不同的生命體:當火山熔岩處於噴發狀態時,生命就十分繁盛。這種細菌通過純化學綜合過程把氫硫化物的化學能轉變成一種新陳代謝的能源。據一些科學家推測,這些細菌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第一批原始細菌,據此推而論之,40億年前的地球誕生後不久,火山噴發的熱液可能曾是原始生命產生的最早的源泉,是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發源地。
Ⅶ 冰河世紀是什麼年代發生過是什麼樣的呢
根據地質學上的資料,在80萬年內就發生了30次以上。
兩次冰河時期之間,地球的氣溫較暖和,稱為間冰期。因此,地球的氣候是以緩慢的速度逐漸的變化,並非一成不變的。
其中最著名的,時間較久四次冰河時期,其名稱列於下: 鄱陽冰期 137-150萬年前 大姑冰期 105-120萬年前 廬山冰期 10-32萬年前 大理冰期 1-11萬年前 冰河時期來臨時,會使得全球氣溫下降,每次冰河時期,南極的溫度會比現在的溫度下降攝氏約11度左右。
由於大量的海水結冰,因此會使海平面縮小,陸地面積擴張。同時熱帶與亞熱帶的面積也會縮小。 地球的氣候不斷重復冰期與暖期的循環,嚴寒的冰期大約持續10萬年後就會出現1萬年的暖期。
目前地球正處於暖期,並已經持續了大約1.5萬年。現階段的暖期與以前最大不同就是目前處於忽冷忽熱的跳躍期。
拓展資料:
冰河世紀,在地質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氣候寒冷的大規模冰川活動的時期,稱為冰期(iceage)。這種冰期曾經有過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
第四紀冰期的遺跡最多,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峽灣,北歐、中歐、北美眾多的冰磧殘丘,阿爾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國和瑞士交界處侏羅山巨大的冰漂礫等,都是第四紀冰川作用留下的產物。
Ⅷ 多肉植物冰梅和冰梅月影有什麼區別是不是同一種植物呀
月影是個大家族,冰莓月影是其中之一。
所以不是冰梅和冰梅月影有什麼區別。應該是月影和冰梅月影有什麼區別。
月影(Echeveria elegans)系是多肉類植物擬石蓮花屬一大家族,因其一旦出狀態,又緊又包又俏,色彩也很粉嫩動人,因此深受許多多肉愛好者的喜歡。
月影又包括普通月影也就是墨西哥雪球。
月影系冰莓 Echeveria elegans raspberry ice ,最為人熟知也最受爭議的月影,有人認為它就是普通月影(墨西哥雪球)養出了狀態,也有人認為是花商把單獨把長得更紅的月影挑出來培育,於是就有了冰莓。
月影系紫月影,冰邊非常漂亮。紫月影也有人認為就是普通月影,有種說法是普通月影出狀態偏紫的叫紫月影,偏紅叫冰莓,偏白叫雪球,不斷人工選育後,出狀態區別會越來越明顯。這幾者的差別就在於出狀態什麼顏色,出狀態的顏色是固定的,地域環境能決定它狀態能出到什麼程度。
月影系紅邊月影,也是比較不確定的品種,和莎莎女王很像。
月影系阿爾巴 Echeveria elegans alba,也叫白月影,阿爾巴月影是日本培育的某園藝種,據說是厚葉月影 Echeveria elegans 'Albicans'的園藝種,日本進口的話一般都是正版阿爾巴,此外市面上更多的是棒子國的「阿爾巴」,那種一般都是店家看顏色白的SP,就叫它阿爾巴了,所以品種和最原始的阿爾巴有所不同。
月影系阿爾巴美妮 Echeveria elegans albamini,阿爾巴的小型種,同樣來自日本,市面上比較少見,價格不菲。
月影系厚葉月影 Echeveria elegans albicans,也叫月影之宵、阿爾卑斯月影。阿爾巴月影是它的園藝種,奸商經常用它來代替阿爾巴月影,兩者的區別可以比較下。
月影系伊利亞 Echeveria elegans iria,狀態比較果凍,也經常會被當做當做白月影(阿爾巴)賣。
月影系星影 Echeveria elegans potosina
月影系水晶月影,有冰邊,葉片更薄,冬天整片葉子都像水晶一樣半透明,所以美其名曰水晶月影,是月影系裡比較便宜的品種。
月影系海琳娜 Echeveria elegans hyaliana,比較受爭議,有挺多不同形態的都被冠以海琳娜之名
月影系昂斯洛 Echeveria cv. Onslow,出狀態的色澤很糖果色,狀態萌萌噠。
月影系獵戶座 Echeveria Orion,據說也有月影系的血統,紅邊很走心。
月影系月光女神 Echeveria Moon Goddess 據說是花月夜和月影雜交,難怪好一副美人胚子。
月影系玉杯東雲 Echeveria agavoides sp Gilva 據說也有月影的血統
月影系紫羅蘭女王 Echeveria Violet Queen,芳名遠揚的紫羅蘭女王,最終也跟月影脫不了關系
月影系火焰杯 Echeveria Bradburyana 也叫藍安娜、秋宴,狀態可以全紅,名副其實的火焰杯
被劃分出去的的月影系皺葉月影 Echeveria elegans var. simulans 也叫藍絲絨,有分皺葉和不皺葉兩種,原本屬於月影系,現在已經單獨劃分出去了。
Ⅸ 多肉植物墨西哥雪球怎麼養 墨西哥雪球介紹
中文名:墨西哥雪球
拉丁名:Echeveria Mexican Snowball
簡 介:進入生長期也要適當控制澆水的量,通風不好的環境,澆水不能過勤,加上光照不強,很容易徒長,葉子鬆散,影響美觀,石蓮花屬上盆時候可以加入適當的底肥,生長期施1-2次薄肥,澆水時一定要注意,盡可能的避免水澆到植株上。
景天科
生長期:進入生長期也要適當控制澆水的量,通風不好的環境,澆水不能過勤,加上光照不強,很容易徒長,葉子鬆散,影響美觀,石蓮花屬上盆時候可以加入適當的底肥,生長期施1-2次薄肥,澆水時一定要注意,盡可能的避免水澆到植株上,水滴會形成水漬很不美觀,保持植株中間不積水,以免腐爛繁殖方法: 葉插插穗 分株 播種
葉插:生長期把生長良好肥厚的葉片掰下,平放在潮濕的沙土上,葉面朝上,葉背朝下,不必覆土,放置陰涼通風處,10天左右從葉片基部可長出小葉及須根,待長出根須後進行澆水,促其快速生長,將根系埋入土中。以後讓它多曬太陽,適當澆水、施肥,漸漸地便會長成一棵茁壯的新株。
插穗:可用單葉、櫱枝或頂枝,剪取的插穗長短不限,但剪口要乾燥後,去掉下部葉片,再插入沙床。插後一般15天左右生根。插壤不能太濕,否則剪口易發黃腐爛,根長2-3厘米時上盆。也可用葉片扦插。分株:最好在春天進行。常用扦插繁殖。室內扦插,四季均可進行,以8-10月為更好,生根快,成活率高。插穗可用單葉、櫱枝或頂枝,剪取的插穗長短不限,但剪口要乾燥後,再插入沙床。插後一般15天左右生根。
Ⅹ 多肉類植物開花的香氣是什麼樣的
冰莓 Echeveria elegans raspberry ice ,最富盛名的香氣多肉植物之一,類似香草冰淇淋的甜香氣。
同時也是最為人熟知也最受爭議的月影,有人認為它就是普通月影(墨西哥雪球)養出了狀態,也有人認為是花商把單獨把長得更紅的月影挑出來培育,於是就有了冰莓。又美又香也罷了,居然還容易群生!簡直多肉圈的好事,都讓冰莓給佔了。
凝脂蓮/勞爾 Sem clavatum,最富盛名的香氣多肉植物之一,水果香味,香氣清新。
拆快遞的時候,就很能感受勞爾的香氣,因為會散發淡淡的香味,也有人叫它「香石蓮」.勞爾葉肥美,披白霜,葉片往往能呈現出一種果凍感,又容易長長老樁,所以一直蠻熱門的。
勞爾(凝脂蓮)的形態特徵
韓國多肉植物老樁—勞爾
勞爾
勞爾,一朵朵小白花簇擁著形成球狀
春萌 Sem 'Alice Evans『繼承了凝脂蓮的香氣。
春萌, 景天科景天屬多肉植物,是凝脂蓮的雜交後代,繼承了其母本凝脂蓮的香氣。春萌葉片長卵形,綠色至黃綠色,呈蓮花狀排列,葉片會在光照強度和溫差的影響下帶點果凍般的透明,非常具有萌意。如光照不足,則葉片顏色會顯得只有綠,沒有萌而是懵。總的來說,春萌小時候都是萌的,長大了就變蠢了。
黃綠色系多肉植物-春萌
春萌的形態特徵
藍豆 Graptopetalum pachyphyllum,和冰莓類似的香氣,甜膩的感覺。
藍豆,景天科風車草屬多肉植物,葉片嬌小長圓形,通常為藍色,著有一層明顯的白粉,葉片先端微尖,微紅。藍豆細長的葉片環狀排列,緊密的向上向內聚攏,配合微紅的葉尖,看上去拳拳可愛,一旦出狀態,葉色甚至會微粉微橙
達摩福娘Cotyledon pendens 有點檸檬油的甜香味
達摩福娘 Cotyledon pendens 景天科銀波錦屬多肉植物,也叫丸葉福娘。葉片小巧橢圓,色澤淡綠或嫩黃,葉尖突出,容易變紅。達摩福娘生長較快,容易從葉子的葉腋間長出新的側芽,由於桿子較細,所以很難支撐一直向上生長,通常一段時間後會匍匐於地面,但也好看。
達摩福娘多肉植物
子持白蓮 Echeveria prolifica 甜香味,在光照下比較明顯。
子持白蓮,景天科擬石蓮花屬多肉植物,也叫帕米爾玫瑰。子持白蓮屬於小型多肉植物,單頭大概硬幣大小,但就跟他的名字一樣「子持」,非常容易長出側枝,形成群生。子持白蓮的葉片匙形,輪生,排列成蓮座狀,葉片表面有淡淡的白粉,葉尖在陽光下會出現漂亮的粉紅,冬季溫差大葉片也會微微泛紅。子持白蓮跟子持蓮華一樣,會從母株下方長出許多側枝,初期的側枝,枝條很長,頭很小,葉片緊密包裹著,就像白白的小爪子緊握在一起,時間久了,小頭慢慢長大,形成群生,像許多的小白蓮聚在一起。
子持白蓮
群生的子持白蓮
子持白蓮生出側芽
白霜、紅霜,一股甜香味,白霜香得明顯
白霜、紅霜都是景天屬多肉植物,小型多肉植物,易群生,跟子持蓮華一樣很容易從底部萌生出許多側莖,形成群生。白霜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就是有香氣,是比較知名的香氣型多肉植物。白霜和紅霜的區別,白霜粉厚,紅霜基本沒粉。白霜葉片通常為白粉色,而紅霜葉片基本為紅。
春上 Sem hirsutum ssp. baeticum Rouy 類似香草冰淇淋的那種甜香味,但比較淡,多曬太陽,就能聞到。
春上,景天科景天屬多肉植物,植株嬌小,葉片細長圓潤,布有絨毛,蓮花狀精密排列,株型略包,單頭就1-2cm大,但容易長出細長的肉質莖分生出側芽,假以時日,群生爆盆可期。
姬星美人 Sem dasyphyllum 有股薄荷香~
姬星美人,景天科景天屬小型多肉,易群生,易爆盆,是比較常見的護盆草,翡翠般的深綠色細圓葉片很適合用於多肉拼盤的點綴,並且在溫差和光照下還能變粉,十分動人。比較尷尬的是夏天環境悶熱潮濕容易死一片,注意通風啊!
多肉植物美人之一姬星美人
姬星美人
姬星美人—護盆草
佛珠,情人淚 Senecio rowleyanus 分泌出來的汁液有種木頭的香味,開出的花味道更香。
佛珠 菊科千里光屬多肉植物,葉片球形直徑約0.5cm,豌豆般大小的肉質葉上有一明顯縱線呈半透明狀,當葉中水分特別充盈時,縱線處更顯透明。莖細長匍匐生長,長度可達1m,可種植於吊盆使莖葉懸垂,其如蔓的黃綠色細莖上,均勻地懸掛著十餘粒至數百粒色澤蒼翠深沉、顆粒圓潤飽滿的肉質葉,宛如珍貴的碧玉製作的佛家念珠一樣,富有節奏而別具韻味。春秋開花,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