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賠款後來不用西班牙銀元
Ⅰ 為什麼南京條約以後賠款不用銀元了
鴉片戰爭之前,在中外(主要勝中英間)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每年從國外獲得大量貿易利潤。英國當時防止貨幣外流,禁止本國銀幣出口流通,所以中國賺取的外貿利潤並非英鎊,而是英國商人從世界貿易中獲得的西班牙本洋。這種銀元原產於墨西哥。墨西哥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白銀產地,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就開始鑄造銀幣,它的幣面花紋有西班牙帶王肖像。這種銀元被稱為西班牙本洋,在廣東一帶被稱為「佛頭」,它具有成色統一、規格整齊、便於計算攜帶等優點,在世界殖民地間廣泛流通,英國商人在與中國正常貿易中也大量使用這種銀元。由於在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這種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市場,尤其是廣東地區。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規定中國賠償給英國2100萬銀元,就是指這種西班牙本洋。這實際上反映了盡管中國當時閉關鎖國,但並非沒有中外貿易,而且中國從中獲得大量外匯的歷史現象。
Ⅱ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為什麼清朝向英國賠償西班牙銀元
1840年6月,舉世聞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兩年後的1842年8月29日,清朝代表耆英、伊裡布、牛鑒來到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軍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影響深遠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島之外,清朝還必須支付鴉片煙價、商業欠款、英軍軍費共2100萬銀元。
這是因為,《南京條約》之後,清朝的對外貿易,從貿易順差轉換成貿易逆差了。西班牙銀元極少流進中國來,反而是中國的白銀,嘩啦啦地流到國外去。這時,清朝就算想拿西班牙白銀作為賠償貨幣,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Ⅲ 為什麼第一次鴉片戰爭侵略者要的是西班牙銀元
中英《南京條約》中規定「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而後來中外條約中規定的中國賠款都是「若干兩白銀」。計算的名稱和單位為何發生變化?原來,這和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的對外貿易的不同狀態有著密切關系。
鴉片戰爭之前,在中外(主要是中英間)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每年從國外獲得大量貿易利潤。英國當時防止貨幣外流,禁止本國銀幣出口流通,所以中國賺取的外貿利潤並非英鎊,而是英國商人從世界貿易中獲得的西班牙銀元。這種銀元原產於墨西哥。墨西哥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白銀產地,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就開始鑄造銀幣,它的幣面花紋有西班牙國王肖像。它具有成色統一、規格整齊、便於計算攜帶等優點,在世界殖民地間廣泛流通,英國商人在與中國正常貿易中也大量使用這種銀元。由於在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這種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市場,尤其是廣東地區。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規定中國賠償給英國2100萬銀元,就是指這種西班牙銀元。這實際上反映了盡管中國當時閉關鎖國,但並非沒有中外貿易,而且中國從中獲得大量外匯的歷史現象。
那麼《南京條約》後的對外賠款為何改為以銀兩為支付單位呢?因為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喪失了中外貿易的優勢地位,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只好用中國傳統的銀錠來支付數目巨大的賠款了。
Ⅳ 第一次鴉片戰爭為賠款2100w銀元、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賠款為800w兩白銀、為什麼一個白銀一個銀
南京條約是第一部不平等條約,英國人還不了解中國國情,於是是以當時的國際貿易主流結算貨幣——西班牙銀元計價的。
之後,外國人逐步了解中國,知道中國是以銀兩為本位的。從實際含銀量來算,1西班牙銀元=0.72兩白銀。但是由於銀元在中國有10%以上的升水,1西班牙銀元在中國國內兌換的銀兩在0.8-1兩白銀,這時顯然直接向中國政府要銀兩運回國更劃算,否則中間10%-15%的差價白白被商人賺取,外國政府不是傻瓜。
Ⅳ 為什麼只有《南京條約》的賠款單位使用「銀元」
在中國近代史上,列強通過與清政府簽訂不平條約,獲取一系列侵略權益,其中,包括戰爭賠款。在主要的不平等條約中,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馬關條約》規定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我們不禁疑惑:為什麼只有《南京條約》的賠款單位使用「銀元」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問題分層處理,首先分析為什麼中英《南京條約》中賠款單位使用「銀元」而不是中國白銀「兩」?原因1:鴉片戰爭前長期的出超地位使清政府外匯儲備中存有大量西班牙銀元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外貿易(主要是中英貿易)中,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頑強地抵制英國工業產品的傾銷;而中國傳統的民族產品,則在英國市場暢銷。(剩餘886字)
Ⅵ 近代不平等條約中的賠款問題
南京條約簽訂的時候中國還沒有自己鑄造銀幣,所以賠款的2100萬實際都是外國銀幣。2100萬銀元指的是西班牙本洋,2100萬銀元=1470萬兩白銀。 中英《南京條約》中規定「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
,而後中國當時清朝自己的本身貨幣是銀兩 ,所以就用銀兩來賠償了
Ⅶ (速度)簡述:什麼是銀元 為什麼《南京條約》用銀元
明末至鴉片戰爭前夕,中外貿易,中國處於入超,大量外國銀元流入中國。西班牙銀元,質量好,人們愛使用,故《南京條約》賠款用它作為貨幣單位。後來,白銀外流,沒外國銀元了,只能用銀兩賠款,銀兩成色、重量不一致,還要加換算,費些事。
Ⅷ 西班牙銀圓的賠款
明末至鴉片戰爭前夕,中外貿易,中國處於入超,大量外國銀元流入中國。西班牙銀元,質量好,人們愛使用,故《南京條約》賠款用它作為貨幣單位。後來,白銀外流,沒外國銀元了,只能用銀兩賠款,銀兩成色、重量不一致,還要加換算,費些事。
[2] 新浪
Ⅸ 《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這么多銀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與選定的參照物關系很大。
如果以糧食價格作為參照,按目前米價每斤2.5元作類比計算,約等於現在的46.5億元。
如果把這些銀元拿到如今收藏市場來看,即使按當時比較通用的外貿銀元鷹洋來算,目前普通鷹洋在收藏市場上在600元左右,那麼600×21,000,000=12,600,000,000,就是126億。
這兩種參考方式相差竟有70多億了,我們且不考慮通貨膨脹對物價的影響,只以如今的現實和過去的現實來衡量。
01 銀兩與銀元的折算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戰敗,無奈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條約中規定清政府要賠款2100萬銀元。
注意這里的貨幣單位是「元」,其實這是用西班牙銀元來計算的,這種銀元產自墨西哥,由於成色統一,使用便利,在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中會經常看到這種銀元的身影。
《南京條約》簽訂時正值清代道光年間,道光初年的時候,白銀與制錢的兌換,一兩約是1000文,然而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基本可以兌換到1600文左右。
我們可以通過糧食的價格來衡量當時1兩白銀的購買力,每石上等米大約需要1兩銀子。
03 以如今的米價換算1石相當於現代的125斤,就是說1兩銀子能買125斤。現在我們購買1斤普通大米需要2.5元,這樣換算的話,1兩銀子相當於312.5元。
那麼1491萬兩白銀就是現在的312.5×1491=465,937.5(萬元),也就是46.5億之多。
Ⅹ 南京條約中,賠款為什麼是賠西班牙銀元
西班牙銀元,質量好,人們愛使用,《南京條約》賠款用它作為貨幣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