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殖民者是什麼
A. 為什麼西班牙殖民者不到200人,就能讓一個國家滅亡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滅國之戰一般都是兩個國家之間壓上所有的兵力和資源,在規模宏大的戰場上,雙方拚死廝殺,最終拼出個你死我活,贏家贏得一切,輸家只能接受國破家亡的命運。這樣的滅國之戰我們都或多或少的知道那麼一些,比如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唐滅東突厥之戰等等,這些都屬於我們在上文中所提到那種滅國之戰。
牧師也怒了,大聲喊叫讓埋伏在營地四周的士兵討伐異教徒。結果,印加的士兵雖然人多,但武器和裝備根本不能和西班牙殖民者相比。西班牙殖民者一方全副武裝,身穿鎧甲,手持鋼制兵器,以及火器。而對印加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是西班牙人的馬匹,他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怪獸般的高頭大馬。最後,幾千印加士兵居然被不到兩百人的西班牙殖民者殺得潰不成軍,而印加國王也被西班牙人俘虜。
完成了“擒賊先擒王”的任務的西班牙殖民者,自然不會放過利用印加國王來換取利益的機會。印加國王為了獲得自由,以及擔心剛被自己擊敗的兄弟重新威脅其皇位,他答應用黃金填滿自己被囚禁的屋子,並用白銀填滿另外兩件屋子,以此作為贖金。而當皮薩羅獲得了印加國王支付的巨額贖金後,卻擔心印加國王回去後會帶領大軍卷土重來,於是決定將其處死。
印加國王被處死後,印加帝國雖然沒有立馬徹底走向毀滅,但也無法逃脫被納入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的范圍的命運。印加帝國後來在殖民者帶來的病毒的侵蝕下,以及更先進的武器和自己一方不斷爆發爭奪權力的內亂中,逐漸衰弱,最終走向了滅亡。一個曾經輝煌的美洲帝國就這樣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
B. 誰能介紹下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詳細點~謝謝~!
皮薩羅:180人征服600萬人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
(約1474年~1541年)
皮薩羅是西班牙的文盲冒險家、秘魯印加帝國的征服者。大約在1475年,他出生於西班牙的特魯西里奧。他同科爾特斯一樣,到新大陸尋找功名前程。1502—1509年,皮薩羅生活在加勒比海的海地島(現在是多米尼加的領土)。1513年,皮薩羅參加巴爾沃亞領導的探險隊。1519年,他在巴拿馬定居。1522年,47歲的皮薩羅從一位西班牙探險家那裡知道了印加帝國。皮薩羅無疑受到了科爾特斯征服墨西哥事跡的鼓舞,決意征服印加帝國。1524—1525年,他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他的兩條船還沒有抵達秘魯就被迫返回。1526—1528年,他開始第二次探險。他成功地到達秘魯海岸,帶回黃金、美洲駝羊和印第安人。
1528年,他回到西班牙。翌年,西班牙國王查爾斯五世授權他為西班牙征服秘魯,並提供給他足夠的探險經費。皮薩羅回到巴拿馬組織探險隊。1531年,已經56歲的皮薩羅帶領一支不足200人的隊伍從巴拿馬起航,去征服人口約為600萬的印加帝國。
皮薩羅用了一年時間到達秘魯海岸。1532年9月,他帶領177人和62匹馬向內陸挺進。他的小股部隊穿越安第斯山脈向卡哈馬卡城進發。印加國王阿塔華爾帕本和一支約有4萬人的軍隊駐在該城。1532年11月15日,皮薩羅的部隊到達卡哈馬卡城。次日,他請求與國王談判,並要求對方只能帶5千非武裝的士兵。
阿塔華爾帕本的行為實在令人費解。他應該知道將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從西班牙人登陸的那一天起,事實已清楚證明了他們的敵意和冷酷無情。可是,阿塔華爾帕本居然允許皮薩羅的軍隊毫無阻礙地抵達卡哈馬卡。只要印加人在山區小道上攻擊皮薩羅的部隊,而皮薩羅的馬隊在小道上施展不開,就能輕易地消滅這支西班牙部隊。皮薩羅抵達卡哈馬卡後,阿塔華爾帕本的行為更為愚蠢。面對敵軍,他自動解除武裝。更不可思議的是,伏擊戰本來是印加人慣用的戰術,他卻不加以運用。
皮薩羅抓住時機,令部隊襲擊已放下武器的印加人。這場不如說是屠殺的戰斗,只持續了半個小時。西班牙人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只有皮薩羅本人在保護阿塔華爾帕本時,受了一點輕傷。阿塔華爾帕本被俘。
皮薩羅的戰略成功了。印加帝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所有權力集中於印加,即國王。印加是神的代表。當印加成了戰俘後,印地安人的帝國實際上已經瓦解。為了獲得自由,阿塔華爾帕本付給皮薩羅價值約2800萬美元的金銀財寶作為贖金,結果卻是幾個月後,皮薩羅將其處死。1533年,即阿塔華爾帕本被俘後的第二年,皮薩羅的軍隊開進印加首都庫斯科。他選了一個新的印加作傀儡。1535年,他建立利馬城,為作為秘魯的新首都。
1536年,傀儡印加逃走並領導一支印地安起義軍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西班牙軍隊曾一度被圍困在利馬和庫斯科。次年,西班牙恢復對國家大部分地區的控制。直到1572年,起義終於被鎮壓,皮薩羅也在這一年去世。
皮薩羅因西班牙人的內訌下台。1537年,皮薩羅的密友阿爾馬格羅認為皮薩羅戰利品分配不公而反叛。後他被皮薩羅俘獲並處死。但事情並未到此為止,1541年,就在皮薩羅的軍隊勝利進入印加首都庫斯科8年以後,阿爾馬格羅的追隨者攻人皮薩羅的宮殿,殺死了這位66歲的首領。
皮薩羅勇敢、有決心,而且十分機敏。他信奉基督教。據說他臨死前用自己的血在地上畫了一個十字,並喊了聲「耶穌!」另一方面,他十分貪婪、冷酷、野心勃勃和姦詐。也許他是最殘忍的征服者。
皮薩羅粗野的性格並不能抹殺他軍事上的成就。1967年,當以色列人戰勝數量和裝備都占優勢的阿拉伯國家時,很多人感到吃驚。這種勝利令人難忘。拿破崙和亞歷山大大帝曾多次獲得這樣的勝利。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繼承者的領導下,征服了人口多出其30倍的漢人。
皮薩羅指揮180人征服一個人口約600萬的帝國,這是軍事史上最驚人的一件事。科爾特斯曾用600人征服人口500萬的帝國,其力量之懸殊仍低於皮薩羅。亞歷山大大帝或者拿破崙能夠完成皮薩羅那樣的業績嗎?我表示懷疑。他們兩人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未必會像皮薩羅那樣感到輕松。
也許有人會問,是否是西班牙的火器給了皮薩羅以戰術上的壓倒優勢?我認為不是。火繩槍是一種簡陋的火槍,只有很短的射程,並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裝葯。雖然它發出駭人的聲響,其實並不比弓箭更有效。在皮薩羅進軍卡哈馬卡城時,只有3支火槍,不到20支十字弩。大多數印地安人是被常規武器,如劍和刀殺死的。雖然西班牙人擁有少量的馬匹和火器,但很明顯,他們在軍事上處於絕對劣勢地位。指揮和決心,而非武器,是西班牙人獲勝的根本原因。當然,皮薩羅交了好運,但正如俗話所說:「幸運鍾情於勇敢的人。」
皮薩羅被一些作家譴責為大膽的惡棍。但有哪個惡棍能夠影響歷史?他所推翻的帝國,覆蓋今天的秘魯和厄瓜多的大部分地區、智利北部及玻利維亞的一部分。這些地區的人口大於南美其他地區人口的總和。皮薩羅對南美的征服,使西班牙的宗教和文化傳播到整個被征服地區。印加帝國滅亡後,整個南美洲再也沒有能力抵抗歐洲人的統治。千百萬的印地安人生活在南美,但他們的政權從未被恢復。歐洲的語言、宗教和文化此後一直主宰著南美洲。
C. 誰征服墨西哥的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擴張
西班牙殖民者科爾特斯對墨西哥的野蠻探險與征服。
埃爾南多·科爾特斯(HernandodeCortez,1485-1547年)是西班牙著名的殖民者和墨西哥征服者。他出生於美德林的一個「有聲望的貴族」家庭,早年進入拉曼卡大學學習法律,後因患病和家境衰敗而輟學。從1504年起開始參與西班牙殖民冒險活動,1511年參加了殖民主義者古巴總督迪耶科·維拉斯蓋斯對古巴的遠征行動。維拉斯蓋斯裝備了一支龐大的船隊,並任命科爾特斯為首領,准備對墨西哥進行探險和征服。接到任命後,科爾特斯立即把自己的財產作為抵押,從高利貸者手中取得了一大筆現金和貨物。在很短時間內,他招募了508個士兵,以及幾門大炮、16匹戰馬、幾只狗,組成了遠征部隊。據說,當時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還不知道家畜是什麼東西,所以科爾特斯對於在征服戰中使用馬匹寄予特別的希望。
D. 西班牙殖民者指的是西班牙人嗎
不是!
指的是西班牙統屬下的殖民侵略軍,但是這個侵略軍並非全是西班牙人,和外籍軍團性質差不多。
E. 殖民主義者是什麼
殖民者都是西方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俄羅斯,他們有這么兩個特點,一個是好戰,世界歷史中大家應該知道歐羅巴大陸從羅馬帝國開始,他們就熱衷於通過武力朝四方擴張。
這些國家第二個特點那就是對財富的極端渴望。古語有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拿來形容這些國家是再合適不過了。地理上的亞美利加大陸是怎麼發現的?是哥倫布為了尋找另外一條通往印度航線,這才發現了,不然這位哥倫布先生也不會將亞美利加大陸上的人們稱呼為印第安人了。印度有什麼?印度有寶石,有金銀。而且印度距離中國很近,對那些國家來說,到了印度離中國也不遠了,中國還有更好的東西等著他們呢!什麼東西?就是絲綢、茶葉、陶瓷、金銀。這些都是那些國家夢寐以求的東西。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足以讓他們蠢蠢欲動。於是非洲、美洲相繼成為這些國家殖民地,接下來是亞洲,是印度、菲律賓、香料群島馬魯古群島,最後是中國。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世紀中葉以後被葡萄牙逐步佔領。
從史料上看,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地區生活。公元前3世紀,從第一次統一中國的秦代開始,澳門劃入了南海郡番禺縣管轄。大約在15世紀後期,在澳定居的中國漁民為求得出海捕魚的安全,建造了奉祀海神、天妃的「天妃廟」,即作為澳門象徵的「媽閣廟」,葡文(Macau)就是「媽閣」的音譯。
16世紀中葉,隨著歐洲殖民主義「航海大發現」的擴展,葡萄牙人到達中國東南沿海一帶。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水浸貨物」為借口,通過向明朝官員行賄,獲准在澳門半島暫時居住。數年之間,葡人聚落成村,並自行設置官吏,建立了他們所謂的遠東最早的據點。
隨著入居時間的久長與貿易興旺,居澳葡人日漸驕橫。廣東官吏曾商討驅逐這批不速之客的辦法,於是葡萄牙船商除繳納船稅外,每年給廣東官吏賄賂500兩白銀,以鞏固其在澳門的地位。1572年,葡商在按慣例饋贈500兩白銀之時,因有其他中國官吏在場,葡商翻譯只得說,那是付給中國政府的「地租銀」,受賄官吏亦宣稱將把這筆「地租銀」上交國庫。從此,葡商的賄賂變成了地租。1749年,清政府頒布中國管治澳門章程十二條,以中葡文刻石立於澳門議事亭內。此後,這項法令執行了100年。葡人向中國政府交納地租,表明葡人承認澳門是中國的領土。
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清政府割讓香港給英國,居澳葡萄牙人一反恭順常態,派代表與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談判,要求豁免每年500兩地租銀,並由葡萄牙士兵駐防整個澳門半島。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擅自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允許所有外國商船來澳自由貿易。1851年和1864年,葡萄牙又分別侵佔了凼仔、路環兩島。
1887年(即光緒十三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同意葡國「永駐管理澳門」。
1987年4月,中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簽署「中葡聯合聲明」,共同聲明澳門地區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從1999年12月20日起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16世紀中葉以後,美麗富饒的台灣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覬覦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強相繼侵擾台灣,或掠奪資源,或進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佔領。17世紀初,荷蘭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權地位,來到東方,積極參加對殖民地的掠奪。它先後於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兩次侵佔澎湖。1624年(明天啟四年)。明政府出兵將荷蘭殖民者逐出澎湖,俘獲荷軍主將,余眾逃往台灣南部,侵佔了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兩年後,西班牙人又從呂宋入侵台灣,占據了基隆和淡水一帶。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台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先後在台灣修築城和普魯文遮堡(赤嵌樓),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其佔領區實際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荷蘭殖民者對台灣同胞進行殘酷的盤剝,不斷激起台灣人民的反荷斗爭。1652年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台灣軍民發動的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群眾曾一度攻克熱蘭遮城,6000人在起義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愈發堅定了台灣同胞收復國土的斗爭決心。9年以後,他們終於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台灣。
圖為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
F. 什麼叫殖民者
殖民者都是西方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俄羅斯,他們有這么兩個特點,一個是好戰,世界歷史中大家應該知道歐羅巴大陸從羅馬帝國開始,相信人之初性本惡的他們就熱衷於通過武力朝四方擴張,而不是像我們中國,通過儒家文化改變其他國家風俗習慣。要求大家性本善,要做一個好好先生。
這些國家第二個特點那就是貪婪,對財富的極端渴望。古語有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拿來形容這些國家是再合適不過了。地理上的亞美利加大陸是怎麼發現的?是哥倫布為了尋找另外一條通往印度航線,這才發現了,不然這位哥倫布先生也不會將亞美利加大陸上的人們稱呼為印第安人了。印度有什麼?印度有寶石,有金銀。而且印度距離中國很近,對那些國家來說,到了印度離中國也不遠了,中國還有更好的東西等著他們呢!什麼東西?就是絲綢、茶葉、陶瓷、金銀。這些都是那些國家夢寐以求的東西。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足以讓他們蠢蠢欲動。於是非洲、美洲相繼成為這些國家殖民地,接下來是亞洲,是印度、菲律賓、香料群島馬魯古群島,最後是中國。
G. 誰能告訴我西班牙殖民墨西哥的詳細歷史
. 阿茲特克文明
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因阿茲特克印第安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於14世紀初,1521年為西班牙人所毀滅。對其研究始於18世紀末,20世紀後重點發掘了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的遺址,對這一文明的文化、藝術、宗教等有了較多的了解。
發展簡史
阿茲特克人又名墨西卡人、特諾奇人,屬納瓦語系。約12世紀末從北部進入墨西哥中央峽谷,滅托爾特克文化,於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島上開始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阿茲特克人定居特斯科科湖畔之後,繼續向外擴張,此後百餘年裡,以武力先後征服阿托米等部族。
15世紀上半葉,阿茲特克人與附近的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兩個部落結盟,建立起中美洲當時最為強大的部落聯盟,國王蒙特蘇馬一世(1440~1469在位)被稱為蒙特蘇馬大帝。蒙特蘇馬二世在位時疆域東抵墨西哥灣,西達太平洋,南部擴大到瓜地馬拉,達到阿茲特克軍事統治的頂峰。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科爾特斯,H.利用印第安人內部矛盾,進攻阿茲特克國家,蒙特蘇馬二世在入侵者面前動搖不定,最後成為西班牙殖民者的傀儡。1520年 6月向人民勸降時被群眾擊傷而死。
科爾特斯在所謂悲慘之夜僥幸逃命後,又於1521年卷土重來,阿茲特克人在新國王誇烏特莫克率領下,與圍城的西班牙殖民者展開殊死搏鬥,最後由於糧食和水源斷絕,加之天花肆虐而失敗。1521年8月,西班牙人佔領特諾奇蒂特蘭,在城中大肆屠殺,並將該城徹底毀壞,後在其廢墟上建立墨西哥城。
經濟生活
阿茲特克文明有發達的農業,主要作物有玉米、豆類、南瓜、馬鈴薯、棉花、龍舌蘭等,其中龍舌蘭是其特產。飼養火雞、鴨、狗等禽畜。阿茲特克人利用特斯科科等湖泊發展人工灌溉系統,據說在特諾奇蒂特蘭城南的霍奇米爾科有1.5萬條人工渠道,至今仍存900條。
手工業相當發展,有金、銀、銅、寶石、皮革、紡織、羽毛、陶器等各種工藝品。首都特諾奇蒂特蘭面積約10平方公里,人口達30萬。城內街道、廣場設置整齊,全城有10餘公里長的防水長堤,並有兩條石槽從陸地引淡水入城。城內有神殿、王宮、行政官署、貴族邸宅、游戲場、學校等建築。城北的市場是國內貿易中心,據記載可以容6萬人交易貨物,比西班牙的市場還大。
社會和國家組織
阿茲特克的最高首領由部落會議從特定的家族中推舉,事實上是最高軍事酋長,無世襲權,並可被部落會議罷黜。阿茲特克人同與之結盟的部落結成統一的政治和文化共同體,最高軍事酋長即為聯盟統帥。聯盟所征服的部落需向聯盟割讓土地和納貢,但可保有自己的部族神和習俗,由自己的酋長管理。
特諾奇蒂特蘭城分為四大區,分屬四大胞族。下面共分為20個氏族,各氏族有自己的氏族神、祭司和寺廟,享有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利。各氏族選出代表出席酋長會議。
阿茲特克人的社會組織以民族為基礎,實行公社土地所有制,但已開始出現階級劃分,貴族、祭司、武士和商人構成社會的統治階級。貴族擁有土地和自己的姓氏,子女可受到特殊教育。平民接受農、工和戰技等專業教育,是軍隊的主體。最下層是奴隸,主要來自戰俘和罪犯。
文化藝術與宗教
阿茲特克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托爾特克文化和瑪雅文明的許多成就,自己也有獨創。其文字仍屬圖畫文字,但已含有象形文字成分。天文歷法方面,使用太陽歷與聖年歷,已知一年為 365天,每逢閏年補加一天。醫學方面,知道利用各種草葯治病,並已使用土法麻醉。
阿茲特克人的陶器和繪畫均極精緻,建築和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首都特諾奇蒂特蘭的公共建築物多以白石砌成,十分瑰麗壯觀。一般房屋的周圍,在固定在水面的木排上種植花草,形成水上田園。
城中心的主廟基部長 100米、寬90米,四周有雉堞圍牆環繞,塔頂建有供奉主神威濟洛波特利和雨神特拉洛克的神殿,其祭壇周圍有蛇頭石雕,壇下發現的重達10噸的大石上,刻有被肢解的月亮女神圖案,1790年在墨西哥城中心廣場發現的「第五太陽石」直徑近 4米,重約120噸,刻有阿茲特克宗教傳說中創世以來四個時代的圖像,代表了阿茲特克人石雕藝術的高度水平。
宗教在阿茲特克人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居民相信靈魂永存,並相信存在至高無上的主宰。他們崇拜自然神,如太陽神、月神、雲神、雨神、玉米神等,部落主神威濟洛波特利被視為太陽神和戰爭之神。國王被看成神的化身,祭神時以戰俘為犧牲。其特異習俗之一是以活人為祭品,每年有數千人被祭神靈。武士以獻身祭壇為榮。
蒙特蘇馬二世
阿茲特克國第九代統治者,1502年執政。1519年 8月,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科爾特斯,H.率領人馬侵入阿茲特克,蒙特蘇馬二世迷信「白神」魁扎爾科亞特爾,對西班牙殖民者十分害怕,派人送去大量金銀財寶,勸說科爾特斯不要繼續前進,但無效。
11月,科爾特斯率部逼臨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蒙特蘇馬二世以禮相待,但科爾特斯卻背信棄義,借口阿茲特克軍隊在韋拉克魯斯附近殺死西班牙人,逮捕了蒙特蘇馬二世,並強迫蒙特蘇馬二世向西班牙國王宣誓效忠。在強力威脅下,蒙特蘇馬二世向殖民主義者妥協投降。
1520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無辜殺害歡度青玉蜀黍節的 600多名印第安人,激起印第安人的武裝反抗。科爾特斯命令蒙特蘇馬二世出面說服印第安人停止戰斗,阿茲特克人把他看作是出賣民族的叛徒,向他扔石頭,砸傷頭部。不久因傷重而死。
科爾特斯,H.
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殖民者。出生於西班牙貴族家庭。17歲從軍。1504年隨西班牙艦隊來到加勒比海的聖多明各。1511年,參加D.貝拉斯克斯‧德‧奎利亞爾對古巴的征服。1519年2月,率領一支擁有11艘船隻、500多名士兵的遠征隊向尤卡坦半島進發。4月,在今韋拉克魯斯登陸。8月,深入墨西哥內地,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通過賄賂、利誘和威脅等方法,拉攏敵視阿茲特克聯盟的印第安部族,組成一支15萬人的大軍,向阿茲特克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進軍。
阿茲特克首領蒙特蘇馬出於對「白神」的迷信,把西班牙人迎入特諾奇蒂特蘭,科爾特斯伺機囚禁了蒙特蘇馬,強迫他向西班牙國王宣誓效忠,並挾持他對印第安人發號施令。1520年5月,阿茲特克人發動武裝起義,包圍科爾特斯軍隊,切斷其糧食、彈葯和飲水的供應。6月30日晚,科爾特斯率部突圍,遭到伏擊,損失慘重。這一晚在歷史上被西班牙殖民者稱為「悲傷之夜」。
1521年 5月,科爾特斯再次向特諾奇蒂特蘭發動圍攻。阿茲特克人在誇烏特莫克領導下頑強抵抗,堅持斗爭達三個月。8月城陷,居民慘遭血腥屠殺,城市被夷為廢墟。科爾特斯率軍繼續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北部,奠定了西班牙對墨西哥殖民統治的基礎。1522年10月被任命為新西班牙將軍。後因在國內遭人控告,權力被逐步削弱。1547年死於西班牙。
H. 西班牙的殖民教育是如何發展的
西班牙人是美洲最早的殖民者,他們佔領了南美、中美、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在殖民統治的幾百年裡,西班牙殖民者把歐洲的風俗、思想和文化帶到這里。由於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是羅馬教廷的最可靠的支柱,所以,西班牙所屬殖民地就必然是天主教的天下。天主教會是西班牙殖民主義者推行殖民政策的最忠實的盟友和最得力的工具、當征服者殘酷地對待和剝削印第安人時,天主教會的傳教機關。特別是方濟各會。則力爭給當地人講授西班牙語、一基督教福音和歐洲的文明藝術。當發現印第安人很喜歡唱歌時,傳教士們就把重點放在訓練當地人參加教會組織的音樂會。傳教士們從西班牙輸人樂器,訓練歌唱隊,並開辦學校。音樂是學校的主要課程。這是底底道道的殖民教育。然而,正是通過這種形式的殖民教育,使印第安人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隨著殖民主義者來到這塊殖民地的人,還有西班牙和其他西歐國家的下層勞動群眾。他們來這里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擺脫經濟困境,到這里尋找一塊樂土;二是受宗教迫害而被迫跨洋過海來這里尋找一塊立足之地。他們後代的文化知識問題只能主要靠學校教育來解決。
西班牙殖民當局和天主教會,無論從同他印第安人上看,還是從教化西方殖民居民上看,發展教育事業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不僅創辦中小學校教育是這樣,而且創辦大學教育也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正是基於此點,1551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宣布一項命令,要在美洲創辦兩所大學,費用從國庫開支。根據這項命令,當年就在秘魯的利馬城創辦了聖馬可斯大學;二553年又在墨西哥城創辦了第二所大學。這樣,天主教文化就隨教育的興起和發展,在中美、南美廣泛傳播開來。羅馬天主教會也隨殖民活動不斷發展而逐漸改變著封建階級的性質,不僅與新教文化合流,而且日趨資產階級化。
I. 西班牙是在哪些條件下,成為早期殖民統治者的
西班牙要作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個小國,從公元7世紀開始就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殖民地,先後經過了700多年的宗教聖戰,1492年終於將穆斯林在該半島的最後一個據點格蘭納達佔領,將穆斯林等異教徒統統攆下海。西班牙在進行聖戰的過程中,打造了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軍隊,所向披靡。西班牙境內原先眾多的基督教王國在相互斗爭中,最後有兩個王國勝出,一個是阿拉貢王國,一個是卡斯蒂利亞王國,他們的國王分別是費迪南和伊莎貝拉,二者通過聯姻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將西班牙打造成一個獨立統一的強大的封建王權。
西班牙軍隊在美洲大陸無惡不作,殘酷無比,對印第安部落大肆的進行種族屠殺。倖存下來的印第安人充當勞力,為其開礦、種植經濟作物,西班牙在美洲大陸掠取了大量的金銀,成為了其資本主義崛起的早期資本。從16世紀初開始,西班牙大肆在拉丁美洲拓展領土,先後征服了墨西哥、瓜地馬拉、尼加拉瓜、秘魯等地,幾乎整個美洲都成為了西班牙的美洲,之後西班牙又佔領了菲律賓。西班牙無疑是小國稱霸的典範。
J. 西班牙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是什麼時候獨立的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是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 歷史從1492年哥倫布踏上新大陸開始,西班牙就陸續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設立據點並向內陸推進。當西班牙人發現落後的新大陸文明根本無力抵抗歐洲人後,軍事征服就一直伴隨著探險活動。1519年西班牙人建立了哈瓦那並控制了加勒比海最大的島嶼古巴島,同年登陸墨西哥並建立韋拉克魯斯,此後西班牙殖民者科爾蒂斯(Hernán Cortés)帶兵深入內陸並於1521年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
同是在1519年,西班牙人在巴拿馬地峽南岸建立巴拿馬城,並開始侵入了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1533年印加帝國被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征服,兩年後西班牙人在秘魯建立利馬城並以此作為逐步控制南美其他地區的基地。1534至1535年,西班牙北上探索了北美西岸地區並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並開始逐步深入北美內陸。
在西班牙統治的幾個世紀里,西屬美洲的原住民不斷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驅趕和屠殺。同時,西班牙人從歐洲帶來的病菌又多次引起瘟疫,使得原住民的人口大為減少。後來西班牙人為了開發新大陸的資源(貴金屬、蔗糖、棉花、煙草、咖啡、可可、染料等),又不得不從非洲引進大量的黑人奴隸來從事種植和開采,從而促成了興盛一時的奴隸貿易。和英國殖民地不同,西班牙並不發展殖民地的加工業而只把其作為原料產地加以掠奪,所有西屬美洲的特產和資源都會通過船隻(參見西班牙珍寶船隊)運回本土。這也造成了後來從西班牙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都是較落後的農業國,這和獨立自英國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西屬美洲殖民地
1790年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存在爭議或短期控制的地區
1580-1640年西班牙吞並葡萄牙期間,並入西班牙的葡屬美洲殖民地
1717年失去的殖民地(參見烏得勒支和約) 殖民總督區1535年起,西班牙為了統治西屬美洲,先後建立四個總督區:
新西班牙總督區:首府墨西哥城,1535年設立,管轄新西班牙(今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海諸島等地。
秘魯總督區:首府利馬,1542年設立,管轄整個西屬南美,18世紀西班牙在南美又設立兩個新總督區後,轄地相應縮小。
新格拉納達總督區:首府波哥大,1718年設立,管轄今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地區。
拉普拉塔總督區: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1776年設立,管轄今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地。
此外,有的總督區下設置有都督區。西屬美洲共設五個都督區:瓜地馬拉(1527年)、古巴(1777年)、委內瑞拉(1773年)、波多黎各和智利(1778年)。1764年,西班牙又在美洲殖民地推行郡制,分新西班牙為12個郡,拉普拉塔為8個郡等等。西屬美洲的獨立戰爭後,相應的總督區和其他行政區劃分不復存在,但卻深刻影響到了各新獨立國之間的邊界和行政區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