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照片什麼時候出現的
『壹』 西班牙歷史(從古至今)
古代歷史 西班牙是一個文明古國,在伊比利亞半島發現了距今約20萬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化石。還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古代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居住著伊比利亞人,公元前9~前8世紀克爾特人從中歐遷來,進入半島,逐漸與伊比利亞人融合,稱克爾特伊比利亞人。公元前6~前5世紀,半島的東部和南部形成伊比利亞文化,有了文字。後來,腓尼基人和希臘人也在西班牙建立僑居地。公元前 6世紀時,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南部定居。公元前 218年羅馬帝國興盛並開始進攻迦太基,發生羅馬-迦太基之戰,公元前206年羅馬人佔領加的斯,統治西班牙達兩個世紀。西班牙逐漸羅馬化。
中古歷史 公元 4世紀末 5世紀初羅馬帝國衰落後,居住在中歐的蘇維匯人、西哥特人相繼侵入西班牙。西哥特人瓦利亞( 415~419在位)於415年建立了以圖盧茲為都城的西哥特王國。西班牙逐步封建化。711年阿拉伯人瓜達萊特打敗西哥特人,西哥特王國滅亡。西班牙由倭馬亞王朝哈里發任命的總督治理, 756年,阿卜杜·拉赫曼一世(731~788)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建立後倭馬亞王朝。在阿拉伯人統治西班牙時期,逃亡的西哥特貴族聯合山區人民在半島的北部逐漸形成阿斯圖里亞斯、萊昂、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納瓦爾、加泰羅尼亞和葡萄牙等信奉天主教的王國。這些小王國逐漸合並,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於1137年合並,卡斯蒂利亞和萊昂於1230年合並。1469年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與阿拉貢王國的斐迪南二世(1479~1516在位)結婚,1479年兩國合並。羅馬教皇 亞歷山大正式授與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天主教國王」的稱號。這些合並起來的王國進行了長達8個世紀的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運動。1492年,天主教國王的軍隊在格拉納達打敗阿拉伯人的最後一個王朝,統一了西班牙。
1492年在伊莎貝拉一世的支持下,C.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此後半個世紀內,西班牙向美洲擴張,建立殖民地,對美洲進行掠奪。國內工商業發展,出現了手工工場。
近代歷史 1516年查理一世繼西班牙王位,1519年又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稱查理五世。查理一世將王位傳給其子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在位時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和領地有美洲大部分土地、菲律賓、荷蘭、加那利、米蘭、西西里、撒丁、葡萄牙和尼德蘭等。1571年西班牙在希臘的勒班陀打敗了土耳其艦隊。1588年,腓力二世派出「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結果在英吉利海峽遭到慘敗。1580年,腓力二世征服葡萄牙,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都在西班牙統治之下。1581年,尼德蘭革命爆發。1609年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1668年葡萄牙重新獨立。西班牙日益衰落。1700年查理二世死後無嗣,1701年西班牙發生了爭奪王位繼承權的戰爭(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14年戰爭結束,法國路易十四之孫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1700~1724,1724~1746在位),從此在西班牙建立起波旁王朝的統治。西班牙的經濟逐漸恢復。農業、畜牧業已很發達,工業中心在塞維利亞,擁有近代棉紡織工業,已能生產呢絨、絲綢、毛織品等,煉鐵工業也緩慢地近代化了。16~17世紀是西班牙文學藝術的「黃金世紀」,出現了《唐吉訶德》等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
1807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西班牙北部和中部的要塞,1808年任命其兄約瑟夫·波拿巴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於5月2日在馬德里爆發反對法國人的起義 (見彩圖)。起義很快遍及西班牙,各地先後建立新的地方政權「洪達」。1811年A.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在西班牙游擊隊的配合下,將法軍趕出西班牙。1812年西班牙議會在加的斯通過憲法。1814年國王斐迪南七世(1808,1814~1833在位)復辟,廢除1812年憲法,導致了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的長期斗爭。1820年爆發激進主義者 R.del雷戈·伊·努涅斯領導的革命。1833年斐迪南七世去世後,王室發生內戰(見卡洛斯戰爭)。1868年9月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逃往法國。1873年 2月11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阿馬德奧退位,同一天,王宮議會宣布成立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在位)執政。1886年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在位)繼位。西班牙此時已完全衰敗。
西班牙歷史 現代歷史 1898年美西戰爭中西班牙失去了最後的殖民地。古巴、菲律賓和波多黎各相繼獨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12日,王朝被推翻,阿方索十三世逃往國外,西班牙建立第二共和國(史稱第二共和國)。1936年7月18日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得到德國A.希特勒和義大利B.A.A.墨索里尼的軍事援助。經歷3年內戰,1939年4月佛朗哥任國家元首,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佛朗哥為擺脫在國內外孤立的窘境,在國內對民主勢力作出一些形式上的讓步,1947年通過《王位繼承法》。對外投靠美國,雙方簽訂軍事協定,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一世繼承王位。 西班牙歷史 1976年 7月,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任命A.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進行改革,制定新憲法,舉行議會普選,承認各政黨和工會的合法地位,實行各民族、地區自治體制,對軍隊進行改革和調整。1978年12月29日,西班牙宣布實行議會君主制。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在大選中獲勝執政。政局基本穩定。1985年7月,政府進行改組,F.岡薩雷斯·馬克斯任首相。1986年 6月工人社會黨在大選中再次獲勝,蟬聯執政。西班牙於1973年3月9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貳』 網友熱議遭通緝的「世紀之吻」西班牙模仿情侶,這一吻為何聞名世界
西班牙一對情侶不顧人身安全在高速公路的中間擁抱熱吻,並拍照留念,然後發布在社交媒體上面,這張照片迅速的被網友瘋狂的點贊並轉發。但是他們被馬德里警方通緝,因為他們擾亂了交通秩序。行人、非機動車等等都不可以上高速,因為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車都非常的快,如果有人在此出現,司機無法安全的剎車就很容易發生車禍和追尾的事故發生。就算因為大雪而發生高速公路被封的情況,也不能在未允許的情況擅自進入。
一對西班牙情侶擅自進入高速公路的中央,在美麗的雪景之下進行拍照取樂。所拍的照片發到網路上引起網友們的點贊,但是這件事被警方以擾亂交通秩序為由將他們通緝。高速公路一直是一個危險高發的地段,因為這里行駛的車輛時速都非常的快,稍不注意就會發生交通事故,而行人更不可以擅自的進入高速公路,嚴守交通規則是每個公民都應盡的義務。
『叄』 照片的歷史淵源和世界著名攝影師簡介。
攝影技術發展史
如果從明亮景物上反射來的光線,通過一個小孔進入一個暗室,便可在對面牆壁上,形成一個暗淡的景物影像,圖中的影像是上下顛倒的,因為從物體上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牆壁的下部,從下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牆壁的上部.這種暗室成像的現象,在古代就已經知道了.1558年,G·波兒塔(Giovanni Porta)就曾對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敘述.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發現,將牆壁上的小孔挖大,裝上一個望遠鏡的鏡頭,便可以形成一個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這些作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設在公共建築里,或公園里,以供人們觀賞.有些至今仍然留存著.
到17世紀,一些小的便於攜帶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來作為藝術家畫畫的輔助工具.他們將四面封閉的暗箱裝在一個轎子上,以便於短途運送,暗箱的頂上裝有鏡頭及反光鏡.反光鏡將光線反射在暗箱內的畫板上,形成直立的影像.有的是反光式暗箱,可以放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可以放在手上.在這些暗箱中,影像可以直接描在紙上.這種發明,對准確地描繪風景建築的透視與比例,是極為有用的.
暗室的基本原理.由於光是走直線的,所以,一個小孔能將陽光照耀下的景物在暗室中形成一個粗略的影像.
感光材料
許多世紀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有些物質在陽光的長時間曝曬之後,會變黑,或退色.對於這種變化,人們常常認為,像燒飯那樣,是由於"熱",而不是由於"光"在起作用.有些銀化合物尤其敏感.早在1727年,德國J·舒爾策(J·Schulze)教授曾證明,將硝酸銀與白粉混合成的白色溶液,置於玻璃瓶之中,面向陽光的一側將會變黑.他指出,單是熱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這時,你可能會想,藝術家的暗箱和科學家的化學感光材料,可以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攝影來了.事實並不然.
大約是1800年,一位著名的英國陶瓷工人的兒子T·韋奇伍德(Thomas Wedgwood),曾將不透明的樹葉放在塗有硝酸銀的皮革上,試圖製作"陽光圖片"(Sun-picture).他將皮革放在太陽下曝曬,皮革上未被復蓋部分即逐漸變黑,而當取下樹葉時,便留下白色的影子(左圖).不幸的是,韋奇伍德未能防止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變黑(除非他用微弱的燭光來觀看).他也不能將暗箱所形成的影像記錄下來,因為光線實在太弱了.直至1805年他去世,韋奇伍德始終未能在這方面取得任何進展.
下一步的改進工作,是在將近20年之後,才在法國出現.在那裡,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試圖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記錄在塗有化學葯劑的石塊或金屬面上,並希望將這影像用新發明的平版印刷術印刷出來.根據尼埃普斯的書信記載,1816年,他曾用氯化銀感光紙記錄了一個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負像").但是,尼埃普斯想要得到的,是在金屬板上形成一種正像,以便蝕刻後,能用油墨印刷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用一種油溶的白瀝青,塗在一塊鉛錫合金板上,經長時間曝光,使瀝青硬化.然後,將金屬板置於熏衣草油中,把白瀝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這樣,影像的明亮部分成為白色,在黑色金屬板的襯托下,顯現為影調與原物相似的正像.
尼埃普斯稱這個方法為"陽光攝影法"(heliography),通過蝕刻,可在半透明紙上印製為像片.
1826年,他成功地將一塊鉛錫合金板置於一個暗箱中,從他房子的頂樓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記錄了下來.曝光時間約是8小時.這幅樣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攝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
尼埃普斯的這個日光硬化攝影法,後來,經過改進,為印刷製版所採用,但由於光敏度過低,始終沒有直接應用於攝影上.
達蓋兒式攝影法
L·達蓋兒(Louis Daguerre)是巴黎藝術家和風景畫家(左上圖).他是了解尼埃普斯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達蓋兒早以創辦"西洋鏡"(dioramas)而聞名.他用大幅的風景畫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燈光效果,使觀眾通過一個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築及陌生的地方,藉此達到娛樂的目的.後來,他用暗箱進行精心的描繪,以供"西洋鏡"展出.不久,他對用銀化合物的化學方法來記錄影像發生了興趣,並想加以嘗試.
他先同尼埃普斯通信,最後與他合作,共同探索"陽光攝影"的奧秘.但是,沒有結果.瀝青法的光敏度太低,而尼埃普斯又不願像達蓋兒所主張的那樣,用銀鹽作進一步的試驗.4年後,尼埃普斯死了,沒有取得絲毫的進展.
後來,達蓋兒繼續用金屬板進行試驗.這時,他用的是銅板,表面鍍以銀,並用碘蒸氣進行光敏化,使銅板上形成一層碘化銀.但是,它的光敏度實在太低了,即使用當時最好的鏡頭,也拍不出影像來.後來他發現,當他把已曝光的銅板放在加熱的水銀上熏時,影像便得到加強或"顯影",這才達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至1837年,他已有了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對大部分明亮光線下的景物,曝光時間約為30分鍾,拍攝出來的效果,是細致的灰白色的影像,襯以銀色的背景(左下圖).
達蓋兒把他的方法名之為"達蓋兒式攝影法"(daguerreotype process).可惜,達蓋兒自己沒有錢來改進他的方法.不過,他的發明得到了法國政府的重視,並獲得國家津貼獎.為了報答政府對他的獎勵,他把全部技術公布於眾,使他的攝影法得以在法國廣泛流傳.
1839年8月,法國科學院和藝術學院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達蓋兒的一位朋友詳細地闡述了達蓋兒式攝影法的操作方法.
當時,只有富翁才買得起昂貴的繪畫.當達蓋兒式攝影法公布後,畫家們都深深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威脅.P·德拉羅徐(Paul Delaroche)感慨地說:"從此,繪畫完蛋了!"而各報紙則把這種由"光線的作用"而繪成的金屬畫片,稱之為"有紀念意義的影像"
達蓋兒式攝影法在歐洲傳播之後不久,又有了一些新的改進.這主要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兩個新的步驟,一在原來的第2步之後,一在原來的第5步之後.同時,維也納的J·潑茨沃爾(Josef Petzval),特別為達蓋兒式攝影法設計了一個新鏡頭,它的口徑是f3.6,而不是原來的f11,使暗箱里的影像亮了10倍.因此, 從1841年起,曝光時間便減少為約1分鍾.不久,人像攝影室也建立起來了,人們都紛紛跑到那裡,請他們為自己照像.每一個人都為得到一幅清晰而逼真的達蓋兒式照片而驚喜.
達蓋兒式攝影法,1839年
1、 將一塊鍍銀的銅板徹底清洗,並拋光.
2、 把鍍銀的銅板置於一個裝有碘溶液的小箱子內,在室溫下停留5-30分鍾,至鍍銀的表面變為金黃色為止(可在紅燈下觀察).這時,鍍銀的銅板已光敏化,可以放入防光盒內,以供拍照.
3、 在暗箱內曝光5-12分鍾(f11鏡頭).
4、 將已曝光的鍍銀銅板置於75℃的水銀上方,面朝下,進行"顯影".
5、 用海波溶液將留存的銀鹽洗去("定影").
6、 最後用蒸溜水清洗,並晾乾.
1840年的改進:增加如下兩個步驟.
2a、將鍍銀的銅板放在鹵化銀溶液中漂洗,然後按照上述第2步方法再略為處理一次.
5a、將"定影"後的銅板浸於氯化金溶液中,以加強影像的效果.
卡羅式攝影法
在那期間,英國的一位地主兼業余科學家 H·F·塔爾博特( Henry Fox Talbot ),也在用暗箱進行他自己的記錄影像的試驗.1834年,他用寫字紙蘸以氯化銀,晾乾後,蓋以花邊或樹葉,放在陽光中曝曬.結果,像韋奇伍德的試驗一樣,未被物品遮蓋的銀鹽都變為黑色.不過,塔爾博特發現了兩個重要的改進方法.第一,將已曝光的氯化銀紙浸在濃鹽水中,可以防止影像的進一步黑化.第二,雖然曬出的影像是負像(即黑色部分代表白,白色部分代表黑),但他知道,把這負像通過光線印在另一張感光紙上,可以表現出正確的影調來,現存的塔爾博特的最老照片是1835年拍的(右上圖).那時,木匠L·艾比(Lacock Abbey)給他做了一個木製的小暗箱(左下圖),裝上感光紙,曝光10-30分鍾,即可得出清晰可認的影像.
1839年,當聽說達蓋兒式攝影法將在巴黎公開宣布的時候,塔爾博特擔心,他們倆所用的方法是一樣的.於是,他立即決定將他的方法公之於眾,並盡可能傳送到遠處去.這一公布,效果很好,人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如J·赫謝爾爵士(Sir John Herschel)建議,用海波作為定影劑,要比食鹽更好."負片" 、"正片"和"攝影"等名詞,都是赫謝爾提出來的."負片",是指用塔爾博特的方法在暗箱中拍出的效果;"正片",是指用"負片"印出的影調正確的像片;"攝影"(用光線描繪),是指用暗箱記錄影像的總稱.
1840年,塔爾博特對他的攝影法進行了改進.他改用碘化銀,同時,也用顯影液.這樣,曝光時間就短了一些;通過事後處理,影像也更為牢固了.1841年,他把改進後的方法申請專利,並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Calotype process).
負片
1、 用最高質量的寫字紙,在紅燈下蘸以稀硝酸銀溶液,接著蘸以碘化鉀溶液,並擦乾.
2、 在紙的一面,用毛刷塗上一層硝酸銀和酸溶液,並將已光敏化的紙置於火前烘乾.然後放入防光盒中,以供拍攝.
3、 在暗箱中曝光1-3分鍾.
4、 放在第2步所用的硝酸銀和酸溶液中進行顯影,但必須加水一倍,使溶液的強度減弱一半.
5、 用海波溶液進行定影,然後水洗及晾乾.
正片
1、 用另一張紙浸於鹽水中,並擦乾.
2、 在紅燈下,用刷子塗上一層氯化銀溶液,並晾乾.
3、 將負片復蓋於紙面上,用鏡框壓緊,放在陽光中曝曬,至紙面上形成深棕色的影像為止.(約20分鍾)
4、 將像紙定影,水洗、並晾乾.
在三年的時間內,世界上出現了兩個互相競爭的攝影方法.但只有一個生存下來.
達蓋兒式攝影室
在達蓋兒攝影法公布之後的五年中,在美國,以及在歐洲的大多數國家的主要城市中,都建立了人像攝影室(Portrait studio).這些攝影室,常被稱為"達蓋兒式攝影室"(daguerrean parlor).
要拍攝一張達蓋兒式人像,可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首先,你得穿上最合適的衣服,因為,達蓋兒式攝影法只對蘭色或白色感光,其他顏色大都表現為黑色.婦女必須避免穿紅色或深綠色的衣服;男子穿深灰色比穿黑色效果要好些.
到了約定的拍攝時刻(那是隨著氣候而變的,天氣不好,就要另行預約),你得爬幾級樓梯,到達攝影室.那是一個玻璃房子,一般是建在平頂的屋子上(右上圖).在這里,你得坐在一個位於高台上的筆直的椅子上.在你的頭上,是一塊蘭色的玻璃板,以減低太陽的熱量.攝影師將調節你頭部後面的那個鐵夾子,把你的頭部固定住.你的兩個前臂要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攝影師將告訴你,眼睛要看著攝影機,不能眨眼,不能挪動.
然後,由助手將已光敏化的金屬板裝入攝影機內,並進行0.5-1分鍾的曝光.如果你想要兩張照片,就得以同樣的方式拍攝兩次(有時是將兩台攝影機並列一起,同時拍攝).最後,你得到的將是一張裝在絲絨盒裡的嵌著小小鏡框的達蓋兒式照片(daguerreotype).
所有的達蓋兒式,差不多都用氯化金進行一次善後處理,使銀板顯得略為暗些,從而把白色的影像更清楚地突出在畫面上.如要著色,則另收費.在倫敦,一幅專業拍攝的達蓋兒式人像,收費是1英磅.這就使一般的人不敢問津了,因為,他們一個月都賺不到這么多的錢.當然,達蓋兒式照片比手繪的油畫肖像,還是便宜些.不過,也有人這樣說:用顏料畫的是"肖像",用攝影機拍攝的不過是"照片"而已.
在攝影未發明以前,小型的畫像很流行.對小型畫像的畫家來說,這種新發明的攝影方法,簡直是一種災難.他們的大部分顧客,都喜愛達蓋兒式照片,而不喜歡畫像了.因此,許多小型肖像畫家,都改為拍攝達蓋兒式照片,並自命為"藝術攝影家"(artistphotographer).然而,畫家與攝影家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畫家們看到,他們的技術正為攝影機所取代.他們把攝影家稱為"技術員"或"手藝人".誠然,有些攝影家是應當受到批評的,因為,他們的水平往往都不那麼高.群眾的要求是:攝影家和被攝者,都應當為拍攝出較佳的照片而感到高興.
說句公道話,攝影家的精力主要是集中於化學上及技術上,以及如何避免被攝者感到不舒適.他們實在沒有時間考慮照片的風格問題.因為照片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以清晰度和明亮度來衡量.所以,拍攝時被攝者要坐穩,光線要充足,這些,在技術上,都是十分重要的.至於背景,一般都是深色調的素背景.有少數攝影室,為了討好被攝者,是用繪畫作背景,或者,仿照古典式繪畫的風格,把高質量的寫字台的一角或某種適當的布幕,布置在畫面之內.
專業的達蓋兒式攝影者拍攝的題材,主要是人像.業余攝影者,如藝術家和旅遊者,則以風光為主.有些出版社也派遣達蓋兒式攝影家到國外拍攝風景,那是為旅遊書刊作插圖用的.
亨利.卡提蒂挨-布勒松(法國)
攝影生涯簡介:
被譽為當代世界攝影十傑之一的舉世聞名的抓拍攝影大師——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於法國塞納一馬恩省。他兒童時代即酷愛美術,曾從師畫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學學習但未畢業。在這段時間里,他有過一架布朗尼照相機,起初只是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豐富他的紀念相冊。不久,假期結束之時他才開始認真地通過取景框觀察一切,從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漸變得寬闊起來:由於格里菲斯的巨片《紐約的秘密》、斯特羅海因的處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電影的影響,加上不久他又結識了一些攝影家,並為他們的攝影作品所傾倒,從此產生了獻身於攝影藝術的信念,並以進行攝影、自己親手沖卷和洗印照片等項工作為極大的樂趣。
然而,布勒松先生真正從事攝影活動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當時,22歲的布勒松去非洲象牙海岸,並在那裡買了一架相機進行拍攝。但一年以後,當他正要回國時才發現這架相機的鏡頭已經發霉,結果所拍照片全部報廢。後來,他發現並購買了萊卡相機。從此這架萊卡相機成為他時刻不離的終生夥伴。
1931年回國以後,他參加了當時的超現實主義小組並從事攝影活動。1932、年,他第—次在美國紐約,然後又在西班牙馬德里展出了他的攝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從事攝影創作。1935年在美國同保爾·斯特朗從事電影拍攝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期間,布勒松為讓.雷諾,阿雅克,貝克爾和安德烈.茲沃波達當助手,拍攝影片《生活屬於我們》、《鄉村一部分》和《火的規律》以及紀錄片《生命的勝利》。
1940年,布勒松先生被德國當局逮捕,經過兩次試逃,終於成功。越獄後,他在1943年參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員的秘密活動。此間,他還拍攝了許多藝術家、畫家和作家(如馬蒂斯、博納爾、布拉克、克洛代爾等人)的肖像。在1944隻至1945年期間.他參加了一攝影團組,專門拍攝德軍佔領下的法國,他以攝影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
拍攝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記敘了法國人民的歡樂。
1946年,布勒松在美國渡過了一年多的時光,協助紐約現代藝藝術博物館組織了一個攝影展覽。
1947年。布勒松同羅伯特·卡帕,戴衛·西摩·奇姆,以及喬治·羅傑創辦了「麥格南」(Magnum)圖片通訊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個同類組織之一。布勒松於1966年脫離該社。經他本人同意、仍由該社保存和經營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間,布勒松在東方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渡過了三年,在中國居住的一年中,有六個月是在國民黨垮台之前,六個月是在新中國誕生之初。特別是1949年他在中國期間所抓拍的上海搶購黃金風潮和國民黨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實記錄蔣家王朝覆滅和中國人民斗爭偉大勝利的歷史見證。這些作品現已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
1952年至1953年,布勒松在歐洲工作。1954年。布勒松作為東西方集團關系解凍後被蘇聯接納的第一個攝影家訪問了蘇聯。1958年至1959年,正當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大慶之際,布勒松應中國邀請曾訪華三個月。1960年,布勒松先生去古巴訪問並進行攝影報道,後回到闊別30年的墨西哥逗留4個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時間。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勒松用了一年的時間准備他的攝影作品展覽。該展於1970年在法國巴黎大宮殿展出。1973年以來,布勒松重操繪畫藝術,但有時也拍攝一些攝影作品。
『肆』 相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部照相機的誕生
達蓋爾發明了「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誕生。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伍』 西班牙怪異的人頭像是什麼時候出現
好端端的地面竟無緣無故地屢屢出現怪異的人頭像,這一神秘現象至今令人困惑不已。這事發生在西班牙貝爾梅茲市郊的一個村子裡。
1971年8月23日,這個村的農婦戈梅茲走進廚房准備做早餐,忽然她發現水泥地面上出現了一個神秘的人頭像。她以為是看花了眼,定了定神,再仔細端詳,但見這個人頭像十分清晰,嘴、鼻、眼、耳及整個臉部輪廓都活靈活現。
一時間,四鄰八舍都來看稀奇。到8月29日,戈梅茲的兒子敲碎了那映出人頭像的水泥地面,並重新鋪上新的水泥地面。
不料到了9月8日,那個地方再次出現了那個人頭像,而且比上次的更清晰。戈茲一家人更是驚嘆不已,不少人用利器刮鏟,用洗滌劑洗刷,但都不能除去這個人頭像。
11月2日,貝爾梅茲市長下了一道命令,把帶有頭像的整塊水泥切下來,用玻璃框罩住,掛在戈梅茲家火爐旁的牆壁上。可是,兩個星期後,戈梅茲家廚房的地面上又出現了人頭像。於是,市長下令挖掘這塊神秘之地,希望從地底下找到答案,結果是一無所獲。1972年4月9日,西班牙著名靈魂學家阿爾古漠親臨貝爾梅茲,並邀請前聯邦德國的著名靈魂學家班德一同前往觀察、研究,但他們同樣無法解釋這種奇異的現象。
『陸』 誰有完整詳細的西班牙歷史
班牙歷史
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公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公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斐迪南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斐迪南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Ju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柒』 西班牙在什麼時候出現了美術史上的鼎盛時期
從16世紀下半期和整個17世紀的150年間,西班牙出現了美術史上的鼎盛時期。但是,一進入18世紀,西班牙的美術卻一落千丈,在幾乎一個世紀之中都處於衰微的低落階段。
『捌』 這張照片是法新社記者於2006年8月2日,在西班牙城市昆卡城郊所攝。該照片在「世界防止土地荒漠化」
題目沙漠王者
作文先描寫下炎熱的場面,再描寫向日葵,最後感嘆一下它的精神
『玖』 西班牙的歷史概況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這時期被稱為原始時期。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總的來說,可分為:原始時期、羅馬時代、西哥特統治、穆斯林佔領期、帝國時代、共和時代、民主過渡期、近現歷史八個歷史階段。
(9)西班牙照片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繼荷蘭和比利時後,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這表明了西班牙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走向自由化。
現今的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蒂利亞-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巴倫西亞自治區和納瓦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和梅利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