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民歌體裁被稱為什麼
⑴ 墨西哥 民歌
《拉庫卡拉查》是一首具有墨西哥民間舞曲風格的墨西哥民歌。「拉庫卡拉查」在當地的語言中是「蟑螂」的意思,在這里借用來作為墨西哥一種民間舞蹈的名稱。據說這首歌起源於軍隊,起初沒有固定的歌詞,歌曲傳到哪個部隊,那麼部隊就填上各自的歌詞。後來這首歌曲傳到民間,並廣泛流傳。這首歌曲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墨西哥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歌聲中我們彷彿聽到人們跳踢踏舞的腳步聲,彷彿看到男女翩翩熱情起舞的情景。
⑵ 《鴿子》到底是哪國的歌曲
《鴿子》是一首西班牙民歌。
歌名:鴿子
歌手:胡里奧·伊格萊西亞斯
作詞:胡里奧·伊格萊西亞斯
作曲:胡里奧·伊格萊西亞斯
Una canción me recuerda aquel ayer
我記憶猶新,一首昨日的歌
cuando se marchó en silencio un atadecer
就在它獨自徘徊於黃昏,寂靜時分
se fué con su canto triste a otro lugar
我思緒紛飛,跟隨它憂傷的旋律
dejó como compa?era mi soledad.
與它翩翩起舞,我如影隨形的孤寂
Una paloma blanca me canta al alba
一隻雪白的鴿子為我歌唱到天明
viejas melancolías, cosas del alma
久遠的愁緒,悠悠的心事
llegan con el silencio de la ma?ana
紛然而至,隨著清晨的寂靜
y cuando salgo a verla vuela a su casa.
就當我看著它,往家的方向去
?Dónde va? que mi voz
何處停靠,我的心聲?
ya no quiere escuchar,
還有誰再願為我側耳
?Dónde va? que mi vida se apaga
何處停泊,我漸熄的生命?
si junto a mi no está.
當所愛的你漸漸遠行
Si quisiera volver
若它仍願歸來
yo la iría a esperar
我定悄悄等待
cada día, cada madrugada
就在每一天,每一天的黎明
para quererla más.
為了那,深愛似海
se fué con su canto triste a otro lugar
我思緒紛飛,跟隨它憂傷的旋律
dejó como compa?era mi soledad.
與它翩翩而起,我如影隨形的孤寂
Una paloma blanca me canta al alba
一隻雪白的鴿子為我歌唱到天明
viejas melancolías, cosas del alma
久遠的愁緒,悠悠的心事
llegan con el silencio de la ma?ana
紛然而至,隨著清晨的寂靜
y cuando salgo a verla vuela a su casa.
就在我看著,它往家的方向去
?Dónde va? que mi voz
何處停靠,我的心聲?
ya no quiere escuchar,
還有誰再願為我側耳
?Dónde va? que mi vida se apaga
何處停泊,我漸熄的生命?
si junto a mi no está.
當所愛的你漸漸遠行
Si quisiera volver
若它仍願歸來
yo la iría a esperar
我定靜靜等待
cada día, cada madrugada
就在每一天,每一天的黎明
para quererla más.
為了那,深愛似海
(2)墨西哥民歌體裁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歌手胡里奧·伊格萊西亞斯演唱的這首歌曲《鴿子》,歌手發行的《Moments》專輯之中收納了這首歌曲,專輯於1988年8月22日開始發行。專輯收納了10首歌曲。
《鴿子》這首歌曲也是歌手的眾多優秀作品之一,這首歌曲發行之後,深受歌迷的追捧,這首歌曲也被其他歌手翻唱和粉絲日常的哼唱。歌手胡里奧·伊格萊西亞斯也將這首歌曲,收納於其專輯《My Life: The Greatest Hits》之中。
⑶ 山東高考基本能力:常考知識點.明天考試速度謝啦大哥。
基本能力專題復習材料第一卷
音樂鑒賞復習材料
第一部分 各地民間音樂
一. 音樂與人生
1.吳祖強,作曲家。代表作:有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芭蕾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交響音畫《在祖國大地上》
2.劉德海,琵琶演奏家。演奏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陽春白雪》,創作有琵琶曲《天鵝》《草原小姐妹》《老童》。
3.草原小姐妹共有五個樂章《草原放牧》《在寒夜中前進》《與暴風雪搏鬥》《黨的關懷記心間》《千萬朵紅花遍地開。
4.柴可夫斯基,俄國作曲家。代表作有:《第六(悲愴)交響曲》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歌劇《葉普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1812年序曲》,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鋼琴套曲《四季》。
5.音樂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
6.音樂的形式要素,例如: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等。
二.多彩的民歌
1.民歌是由人民群眾口頭創作的,通過口耳相傳不斷加工提高的集體創作的結晶。故具有口頭性,即興性,集體性,變異性等特點。
2.民歌的體裁有:勞動號子(農事號子)(船漁號子)、山歌(花兒)(信天游)、小調、兒歌、風俗歌等。
3.民歌的八塊色彩區:東北、西北、華北、西南、江浙、江淮、閩粵台、湘鄂。
4.西北民歌:
代表曲目:青海的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陝西民歌《腳夫調》《趕牲靈》《三十里鋪》,山西民歌《刨洋芋》。
風格特點:旋律高亢悠長,起伏較大,節奏較自由,多用假聲或真假聲結合的方法演唱。
5.中原民歌
代表曲目: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江蘇民歌《茉莉花》
6.南方民歌
代表曲目:雲南民歌《彌渡山歌》《小河淌水》,浙江民歌《對花》《對鳥》,湖北民歌《幸福歌》
風格特點:歌詞含蓄內在,善用比興;旋律婉轉、流暢、細膩、抒情。
7.蒙古,藏族,維吾爾族的民歌
蒙古民歌代表體裁:長調 《牧歌》《遼闊的草原》,短調《嘎達梅林》《森潔德瑪》
西藏民歌代表作品:《北京有個金太陽》《北京的金山上》《宗巴朗松》《天上飄著彩虹》
西藏音樂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三大類。
維吾爾族民歌代表作品:《掀起你的蓋頭來》《牡丹汗》《阿拉木汗》《新疆好》《達坂城的姑娘》
各民族代表樂器:藏族 扎木聶;
蒙古 馬頭琴;
維吾爾族 冬不拉、彈布爾、手鼓
8.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
民歌 創作歌曲
作曲 群眾口頭創作 根據作曲法則創作
歌詞旋律 流傳中有變化發展 固定不變的
流傳 口耳相傳 記譜傳流
風格特點 民族地方特性 作曲者的個性特徵
三、民間器樂
1.民間器樂的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
2.鼓吹樂:又稱「鼓樂」,是以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分為黃門鼓吹(用於宮廷宴飲)、騎吹(用於帝王貴族的馬上演奏)、短簫鐃歌(用於祭祀狩獵)、橫吹(用於隨軍演奏)四大類。
3.「打溜子」,流行於湖南土家族的一種民間器樂合奏。演奏樂器有:馬鑼、大鑼、頭鈸、二鈸四件樂器。樂曲內容多描繪動物形象及勞動生活情景。代表曲目《錦雞出山》。
4.吹歌:是鼓吹樂的一個類別。以吹管樂器為主輔之以打擊樂器。因多採用民歌或戲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稱。
5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
江南絲竹 廣東音樂
流行區域 上海,蘇南,浙江西部 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
所用樂器 二胡、三弦、琵琶、揚琴、笛子、簫、笙、鼓板、木魚 高胡
揚琴
音樂風格特點 輕巧、明朗、歡快、活潑 樂曲短小精悍,纏綿細膩流暢動聽
代表作品 《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歡樂歌》《雲慶》《行街》《》《旱天雷》《雨打芭蕉》《娛樂生平》等
6.被稱為「五世同堂」的是:《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老六板》,五曲同出一宗,多在喜慶之日成套演奏。
四、京劇
1.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中國的戲曲。
2.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台。
3.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程硯秋。
4.四大行當:生(老生、小生、武生等)、旦(青衣、正旦、花旦、刀馬旦等)、凈(花臉)、丑(文丑武丑)。
5.京劇的唱腔:分為二黃和西皮兩種。二黃的旋律平穩、節奏舒緩,唱腔較為凝重、渾厚穩健,適合於表現沉鬱肅穆、悲憤激昂的情緒。西皮的旋律起伏變化較大,節奏緊湊,唱腔較為流暢輕快食慾表現歡樂堅毅的情緒。
6.京劇的板式: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有以下形式:一板一眼(相當於2/4拍);一板三眼(4/4拍);一板無眼(相當於1/4拍);無板無眼(稱為散板)。
7.京劇的伴奏稱為「場面」。分為「文場」和「武場」兩部分。文場為唱腔伴奏,為管弦樂部分;武場配合身段表演,為打擊樂部分。
8.古典京劇的代表曲目:《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京劇《霸王別姬》選段);《海島冰輪初轉騰》(《貴妃醉酒》選段)。
9.現代京劇的代表曲目:梅蘭芳《孽海波瀾》《鄧霞姑》《抗金兵》;程硯秋的《荒山淚》《青霜劍》;
10.八大樣板戲是指:《沙家浜》《紅燈記》《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
五、亞非音樂
1.亞洲可分為五個音樂文化區:東亞、南亞、西亞、東南亞、中亞。
地區 國家 代表曲目 風格特點
東亞 中國、日本、韓國、朝鮮 蒙古《四歲的紅鬃馬》(呼麥)呼麥,是一種一個人同時唱兩個聲部的歌唱藝術。是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種民間唱法。
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 《星星索》《梭羅河》這是一首印度尼西亞克隆宗歌曲。曲調緩慢悠揚,帶有哀傷色彩,每句前緊後松,唱法柔和鬆弛。
南亞印度、 孟加拉(音樂之邦)《歡迎》薩朗吉(被稱為印度的小提琴)演奏印度音樂的特點:有很多滑音和裝飾音,波浪形和曲線式的旋律,多變的即興演唱、演奏,器樂曲中多持續音,歌聲中略帶有鼻音色彩。
西亞 阿拉伯、 《巴雅提木卡姆》卡曼賈演奏《木卡姆》是一種由多首樂曲組成的組曲,通常由某一特定調式為主貫穿全曲。
2.非洲歌舞音樂
非洲音樂不是地理概念上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黑人居住地區的音樂。
3.代表作品:迦納民歌《非洲贊歌》,蒲隆地聖鼓《鼓舞》,坦尚尼亞民間樂曲《門庫爾雅》,塞內加爾《男孩之舞》。
4.非洲音樂的特點:高度發展、復雜多變、強烈奔放的節奏。
5.非洲民間音樂的功能性:音樂活動常伴隨社會日常生活進行,是社會生活習俗的一部分;與勞動相伴隨;是各種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音樂在各種節日和喜慶活動中具有社交的性質;並經常與宗教儀式緊密聯系。此外,非洲音樂有強烈的自娛性質。
6.特色樂器:
亞洲:印度的薩朗吉,亞塞拜然的卡曼賈,蒙古的馬頭琴,新疆維吾爾的冬不拉、熱瓦甫、彈布爾、手鼓,中國的二胡,古箏,嗩吶等。
非洲:馬林巴琴、拇指鋼琴姆比拉、鼓及各種敲擊樂器。
六、歐洲民間音樂
1.歐洲大陸按照地理劃分可分為:南歐、西歐、東歐、北歐、中歐。
2.歐洲民間音樂代表曲目:保加利亞民歌《鳥兒在歌唱》
蘇格蘭風笛演奏《優雅》
羅馬尼亞排簫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舞蹈》
3.歐洲歌曲的體裁:敘事歌曲、愛情歌曲、節慶歌曲。
4.特色樂器:蘇格蘭風笛、愛爾蘭風笛;羅馬尼亞排簫、義大利曼陀林。
5歐洲民間音樂與藝術音樂的聯系:
民間音樂是音樂家們創作的源泉。歐洲民間音樂的素材被音樂大師們大量吸收,創作了大量體裁多樣、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音樂作品。
專業音樂家創作的樂曲,經常由民間歌手和民間隊表演。
七、拉丁美洲音樂
1.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
2.代表曲目:秘魯民間樂曲《告別》(演奏樂器:排簫、蓋那笛、恰朗戈)
墨西哥歌曲《美麗的小天使》(體裁「松」)
探戈舞曲《小夥伴》(阿根廷最著名的探戈舞曲。音樂特點是運用多種多樣的切分音)
3.拉丁美洲音樂大體上可分為:印第安人音樂、拉丁美洲民間音樂、以黑人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樂三個類型。
3、非洲黑人音樂相融合的產物。
第一部分 西方音樂流派
一.巴羅克時期 (1600——1750)
1.音樂特點:作品大都宏偉壯觀充滿活力,以復雜沉重的復調音樂為主。()
2.代表人:
巴赫 : 代表作 <<馬太受難曲>> <<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包括前奏曲和賦格)
亨德爾:代表作<<水上音樂>> <<焰火音樂>>;還有斯卡拉蒂、維瓦爾蒂等
3。中國明代律學家朱載堉1581年首創「新法密律」並計算出十二平均律,比西方早一百年。
二.維也納古典樂派 (1750——1810)
1音樂特點:崇尚理性,形式嚴謹,以簡潔明快的主調音樂為主 。.
2代表人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暴風雨》《熱情》,
交響樂 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
歌劇 費代里奧》
海頓: 交響曲 《時鍾》
清唱劇 《四季》《創世紀》
莫扎特: 歌劇 《魔笛》《唐璜》《費加羅的婚禮》
三.浪漫主義音樂 (1820-1910)
1.音樂特點:從主觀的角度感受事物,強調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
2. 代表人:
舒伯特 藝術歌曲《魔王》《鱒魚》《致音樂》
聲樂套曲《美麗的磨紡女》《冬之旅》
交響曲《未完成》)
肖邦 《C小調革命練習曲》《幻想即興曲》《華麗圓舞曲》
李斯特 首創交響詩體裁,作品:《前奏曲》《塔索》《匈牙利狂想曲》《愛之夢》
柏遼茲 首創標題音樂, 作品:《幻想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
3.藝術歌曲:由作曲家為某種藝術表現的目的,根據文學家詩作而創作的歌曲。多為獨唱曲,有精心編配的鋼琴正譜伴奏,對演唱技術有較高的要求。
4.練習曲: 是為練習某種樂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術而創作的樂曲。
5.標題音樂:浪漫主義作曲家將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其他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性音樂形式,是一種用文字來說明作曲家創作意圖和作品思想內容的器樂曲。「標題音樂」往往與「純音樂」相對應。例:《圖畫展覽會》《荒山之夜》
四.民族樂派 (1860年左右)
1.音樂特點:作曲家探索民族的音樂語言和表現形式,採用民族的題材內容,描寫民族的風土人情,歌頌祖國河山和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
2.代表人:捷克斯美塔那 交響詩《我的祖國》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
捷克 德沃夏克 歌劇《水仙女》
芬蘭 西貝柳斯 交響詩《芬蘭頌》
俄國 格林卡 「俄羅斯民族樂派之父」 歌劇《伊凡蘇薩寧》《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管弦樂《卡馬林斯卡亞幻想曲》
俄國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 《第六悲愴》;序曲《1812年》
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3. 俄國強力五人團
成員:巴拉基列夫、居伊、鮑羅丁、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
作品:穆索爾斯基:管弦樂《荒山之夜》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歌曲《跳蚤之歌》
4.交響詩:按照文學繪畫、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等構思作成的大型管弦樂曲。是標題音樂的主要體裁之一。例如:西貝柳斯《芬蘭頌》;斯美塔那《我的祖國》
五.印象樂派
1.音樂特點: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突出瞬間的主觀印象,重視和聲配器色彩,意境幽靜朦朧飄忽空幻。
2.代表人:德彪西
3.作品: 交響素描《大海》;歌劇《佩利亞斯蘭與梅麗桑德》;管弦樂《牧神午後前奏曲》;
鋼琴曲《意象》《亞麻色頭發的少女》
六.表現主義音樂
1.音樂特點:表現內心苦悶,孤獨,恐懼,絕望等情緒
2.代表人:勛伯格(奧地利),貝爾格,韋伯恩
3.無調性音樂:沒有調性的音樂出現於20世紀初,它取消了各音之間的音級功能差別打破傳統大小調體系的束縛,八度中的十二個半音處於平等地位,既不與某個調性中心有關系,也不依附於某個主音,從而避免和否定了調中心的存在。
作品:勛伯格《五首管弦樂曲》;獨唱套曲《月迷彼埃羅》
4.十二音音樂作品:勛伯格《第三弦樂四重奏》《華沙倖存者》
七.爵士樂(JAZZ)
1.起源: 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黑人舞蹈音樂,源自美國的黑人歌曲和「拉格泰姆」。
2. 代表作品: 格什溫的鋼琴與樂隊作品《藍色狂想曲》,貝爾格的歌劇《璐璐》
3.分類: 迪克西蘭爵士樂(代表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金奧利弗),自由爵士樂
4.爵士樂之父: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南部之子》
中國音樂部分
一.古琴音樂
1.古琴形制:七弦,十三徽
2.代表曲目:《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3.賞析 《流水》:曲式:「起,承,轉,合」結構
譜源於《神奇秘譜》;此曲伴「航行者」太空船遨遊太空
二.古代歌曲
1.發展歷程:詩經,楚詞,樂府,絕律詩,詞,曲等不同發展階段。
2.代表作品:《陽關三疊》《揚州慢》
三. 學堂樂歌
1.定義:「學堂樂歌」是我國清末民初新型學校教育改革的具體產物之一,最初是「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於1898年5月向光緒上書:「請開學校折」中提出的。以李叔同沈心工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在學校里開設樂歌課所唱歌曲統稱為學堂樂歌。
2.主要內容及代表作品:
A、 「富國強兵」、以抵禦列強欺凌的愛國主義,代表性的歌曲有:《何日醒》《黃河》
B、 積極宣傳和推行「軍國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體操-兵操》等;
C、 極擁護推翻帝制、歡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軍》(沈心工編)
D、呼籲婦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作:《勉女權》《女子體操》《纏足苦》 ;
E、 鼓吹學習新文化、推動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運動會》、《電報》、《文明婚》等;
F、結合學校生活向青少年進行勤學苦練的思想教育和熱愛生活的教育的,如:《勉學》《春遊》《送別》
3.四位音樂家的作品風格比較
主要作品 音樂風格 對會的主要貢獻
沈心工 《體操兵操》《黃河》 歌詞淺顯易懂,詞曲結合好,適合兒童學唱編寫大量樂歌,宣揚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李叔同 《送別》《西湖》《春景》 所作樂歌文辭秀美,富於意境和韻味創辦中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
蕭友梅 藝術歌曲《問》 所作樂歌貼和時政,善於運用西方音樂要素 1927年到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即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
黃自 清唱劇《長恨歌》
藝術歌曲《玫瑰三願》 作品題材豐富,體裁廣泛,風格典雅旋律流暢結構嚴謹介紹西洋近代音樂理論,造就大批音樂專業人才。
4..清唱劇
又稱神劇,是巴洛克時期的一種混合歌樂的形式。將宗教或史詩題材的歌詞譜以曲調,由許多樂章組成,包括:詠嘆調喧敘調合唱等曲體。題材包括:抒情的,戲劇的,歷史的,宗教的。無布景動作與服裝,多在教堂或音樂廳演出。例如:黃自《長恨歌》;海頓《四季》《創世紀》
四..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
1.聶耳:作曲家,雲南人。民樂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歌曲:《賣報歌》《新女性》
《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梅娘曲》
2.冼星海:作曲家,廣東人。
歌曲:《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生產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 《黃河船夫曲》,第二樂章 《黃河頌》, 第三樂章 《黃河之水天上來》, 第四樂章 《黃水謠》,第五樂章 《河邊對口曲》, 第六樂章《 黃河怨》,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
作品共有八個樂章,每章開首均有配樂朗誦。
1.《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原稿為男聲合唱,片段1)
2.《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片段2)
3.《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
4.《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片段3)
5.《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片段4)
6.《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片段5)
7.《保衛黃河》(輪唱,片段6)
8.《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片段7)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六十年代後期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五.左翼音樂運動組織
北平左翼音樂家聯盟 聶耳,王旦東等
中蘇音樂學會 聶耳,任光,田漢等
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 聶耳,任光,張曙等
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 張曙,安娥,呂驥等
六.歌劇:
1.歌劇是綜合音樂,戲劇詩歌舞蹈和舞台美術等藝術要素,以歌唱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演唱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等。
2.中國新歌劇代表作:(六部)
1馬可《小二黑結婚》《白毛女》 2梁寒光《赤葉河》 3 羊鳴《江姐》
4羅宗賢《劉胡蘭》 5 張敬安《洪湖赤衛隊》 6 石夫《阿依古麗》
七.新中國的音樂家及其作品
. 陸祖龍 合唱《祖國永遠是春天》《一束山茶花》獨唱曲《婁山關》《心中的玫瑰》《長城永在我心上》
呂其明 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
秦詠誠 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我為祖國獻石油》
施光南 歌曲《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歌劇《傷逝》
彭修文 民族管弦樂曲《彩雲追月》《花好月圓》《豐收鑼鼓》《瑤族舞曲》《亂雲飛》
郭文景 交響序曲《御風萬里;》歌劇《狂人日記》《夜宴》;交響合唱《蜀道難》;交響詩《川崖懸葬》;
協奏曲《愁空山》;室內樂《戲》《甲骨文》《社火》
谷建芬 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歌聲與微笑》《燭光里的媽媽》《那就是我》
趙季平 歌曲《好漢歌》。為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笑傲江湖》電影《大話西遊》《霸王別姬》等配樂。
印青 歌曲《走進新時代》《 凝聚》《西部放歌 》《永遠跟你走 》音樂劇《迷人的港灣 》舞劇《媽祖 》
三寶 歌曲《 你是這樣的人》電影樂《一個都不能少 》《 我的父親母親》
劉熾 歌曲《祖國頌 》《我的祖國 》《 讓我們盪起雙槳》《英雄贊歌 》
喬羽 (詞作家,被稱為「詞壇泰斗」)
作品有《 思念》《 讓我們盪起雙槳》《難忘今宵》《 愛我中華》《我的祖國 》《祖國頌 》
八.補充
音樂家及其稱號
1巴赫(音樂之父、復調大師。) 2海頓(交響樂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3(樂聖)
4.莫扎特(音樂神童) 5舒伯特(藝術歌曲之王) 6李斯特(鋼琴之王)
7.肖邦(鋼琴詩人) 8帕格尼尼(小提琴之王) 9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王)
10.格林卡(俄羅斯民族樂派之父) 11。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樂之父)12。冼星海(人民音樂家)
13.德國「三B作曲家」是指(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
其他
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孟加拉被稱為「音樂之邦」。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2.【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3.【四大名綉】
蘇綉(蘇州)、湘綉(湖南)、蜀綉(四川)、廣綉(廣東)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6.【四大發明】
造紙(東漢.蔡倫)、火葯(唐朝.古代煉丹家)、印刷術(北宋.畢升)、指南針(北宋.發明者無記載)
7.【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8.【四書】
《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9.【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0.【八股文】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11.【六子全書】
《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12.【漢字六書】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13.【書法九勢】
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14.【竹林七賢】
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15.【飲中八仙】
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17.【揚州八怪】
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18.【北宋四大家】
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0.【十三經】
《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21.【四大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22.【四大文化遺產】
《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23.【元代四大戲劇】
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24.【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25.【五彩】
青、黃、赤、白、黑
26.【五音】
宮、商、角、址、羽
27.【七寶】
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28.【九宮】
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29.【七大藝術】
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30.【四大名瓷窯】
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31.【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32.【六禮】
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33.【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34.【六義】
風、賦、比、興、雅、頌
35.【八旗】
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36.【十惡】
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⑷ 各國的著名民歌有哪些
各國的著名民歌有:
《西波涅》 《紅河谷》、《紅梅花兒開》、《鴿子》、《哎呀媽媽》、《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喀秋莎》 《船歌》,《春之歌》 月亮河(美)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蘇) 綠袖子(美)
蘇麗珂(喬治亞) 乘著歌聲的翅膀(德) 悄聲傾訴(美) 厄爾嘎茲(土) 郵遞馬車(日) 豐收之歌(丹) 在路旁(巴) 藍色探戈(墨) 春之歌(朝) 星星索(印尼) 老人河(美) 劃船歌(印尼)
鬥牛士之歌(西班牙) 櫻花(日)
哎喲媽媽(印尼) 馬塞曲(法)
倫敦德里小調(愛爾蘭) 飲酒歌(意) 鴿子(墨)
有誰知道他(蘇) 海鷗(緬) 小路(蘇) 小杜鵑(波)
在貝爾加湖的草原(俄) 聖母頌(奧)
含苞欲放的花(阿爾巴尼亞) 索爾維格之歌(揶) 三套車(俄) 拉網小調(日) 寶貝(印尼)
紅莓花兒開(蘇)
我的肯塔基故鄉(美) 紅河谷(加)
多瑙河之波(羅) 四季歌(日) 故鄉(印尼) 老黑奴(美)
你呀,你呀(敘) 西波捏(古)
《龍船調》被評為世界25首民歌之一。
演唱:宋祖英
歌詞:
正月是新年(哪咿喲喂)。
妹娃子去拜年(哪喂)!
金哪葉兒梭銀哪葉兒梭!
陽雀叫(哇咿呀喂子喲,那個咿呀喂子喲)!
(女白)妹娃要過河哇,哪個來推我嘛?
(男白)我就來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兒)請上(啊)船!
(哪個喂呀ZUO,哪個喂呀ZUO)!
把妹娃推過河喲喂!
二月里是春分(哪咿喲喂)!
妹娃(兒)去探親(哪喂),
金哪葉兒梭銀哪葉兒梭,
陽雀叫(哇咿呀喂子喲,哪個咿呀喂子喲),
(女白)妹娃要過河哇,哪個來推我嘛?
(男白)還是我來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兒)請上(啊)船,
(哪個喂呀ZUO,哪個喂呀ZUO),
把妹娃推過河喲喂!
三月里清明哪咿呦喂
妹娃我去探親哪呵喂
金哪銀兒索銀哪銀兒索
陽雀叫咿呀喂子喲
白:妹娃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嘛
答:還是我來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子我上了船
啊喂呀唑啊喂呀唑
將阿妹推過河呦呵喂
⑸ 墨西哥民歌 特點
《拉庫卡拉查》是一首具有墨西哥民間舞曲風格的墨西哥民歌。「拉庫卡拉查」在當地的語言中是「蟑螂」的意思,在這里借用來作為墨西哥一種民間舞蹈的名稱。據說這首歌起源於軍隊,起初沒有固定的歌詞,歌曲傳到哪個部隊,那麼部隊就填上各自的歌詞。後來這首歌曲傳到民間,並廣泛流傳。
這首歌曲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墨西哥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歌聲中我們彷彿聽到人們跳踢踏舞的腳步聲,彷彿看到男女翩翩熱情起舞的情景。
墨西哥人生性活潑、熱情開朗,幾乎每一天都有一部分墨西哥人在舉行各種名義的節慶活動,而且節慶活動的時間也從一兩天、一兩周到一兩個月不等,真是快樂每一天。可以說,FIESTA這個詞在墨西哥人生活0現的頻率相當高,它翻譯成中文就是「節日」或「聚會」,用英文的PARTY來表述應該更貼切一些,它可以大到是婚禮聚會,小到幾個朋友聚會。據說,每周五晚和每周六是墨西哥人舉行FIESTA的「法定日子」,在這兩個時段內大部分墨西哥人都會是某個FIESTA的一份子。墨西哥人的FIESTA還有個特點——極其漫長,有的能持續10個小時,但是你什麼時候來都行,什麼時候走都行,一切自便,只要你來,主人便歡迎。
因為不是學音樂的,不過通過對墨西哥人性格和一首《拉庫卡拉查》墨西哥民歌的了解,大致可以推測出墨西哥民歌的特點。 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⑹ 墨西哥音樂有什麼特點
拉丁美洲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16世紀以前拉丁美洲大陸生活著印第安部族。古印第安人曾創造了輝煌的瑪雅、阿茲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樂在當時也得到了較高的發展。16世紀後,經過300多年的殖民統治,拉美音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量歐洲音樂傳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開始就作為歐洲人的農奴而被送到新大陸的非洲黑人也帶來了非洲音樂文化,因此,長期以來印第安本土音樂、歐洲音樂、非洲黑人音樂的不斷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樂千姿百態、五彩斑斕的新格局。
墨西哥位於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素稱「陸上橋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國,古瑪雅、阿茲台克文化就淵源於尤卡坦半島,又是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廈、學校、戲院和其他公共建築的牆壁上,布滿了各種各樣鮮艷的壁畫。鼓墨西哥城又稱「壁畫之都」。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廣大地區。面積相當於兩個歐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四個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這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瑪雅、阿茲台克、印加三大文化。在300多年的殖民統治後,拉丁美洲的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大量歐洲(尤其是地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文化傳播到了整個拉丁美洲。同時,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也帶來了非洲的文化藝術。長時期種族間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種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歐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經過長期的碰撞、沖突、滲透、吸收後融合而成的一種統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於這三種文化而又不同於原有的文化,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上。從宏觀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樂也是歐洲音樂、印第安音樂、非洲音樂的混合體。但由於混合的類型、層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豐富、多姿多彩的音樂風格。所以,有人說拉丁美洲的音樂如同是一個「馬賽克」,各種各樣的都有,千姿百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拉丁美洲音樂正以其色彩的豐富。節奏的獨特,旋律的美妙,和聲的濃郁,吸引著廣大的音樂愛好者。它那無比的熱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風貌,使世人為之矚目。有人說,拉丁美洲音樂像流行音樂。其實正相反,很多流行音樂受到拉丁美洲音樂的啟發和影響。所以拉丁美洲音樂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現象。它以其多姿多彩,朝氣蓬勃、充滿活力而受到年輕人喜愛。
⑺ 求世界各國民歌的歌名
(一)、日本民歌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它與我國隔海相望。日本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多彩。日本音樂多與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戲劇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如謠曲是古典劇「能劇」的一個要素,義太夫調是大阪木偶戲的音樂,常盤津調、清無調是日本歌舞伎的音樂。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勞動、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間的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日本民歌按體裁可分為10類:田歌、場地歌曲、山歌、海歌、作業歌、路歌、祝賀歌、節日歌、游戲歌、兒歌。`
日本音樂受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五聲調式的影響,因此日本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運用五聲音階性質的調式。日本民歌的五聲調式可分為無半音調式和有半音的五聲調式兩種。
如無半音調式有:Sg5M=Z
律調式: 5 6 1 2 3 5 民謠調式: 6 1 2 3 5
有半音調式的有:
都節調式: 3 4 6 7 1 3 琉球調式: 1 3 4 5 7 1 作品賞析
《拉網小調》
顧名思義,《拉網小調》是日本漁民的拉網號子。日本周圍環海,國土又呈四個大島和若干小島,漁業發達。漁民在海上捕魚是跟大海及風浪搏鬥,有捕獲魚群的喜悅,也有許多風險,這種生活使他們性格堅毅豪邁,也對命運把握不定,所以難免又有些迷信色彩。這首歌的實際內容並不多,但生動地體現了海上漁民的生活情景。大量的虛詞、語氣詞、半說半唱的「喊號」表現了拉網時的緊迫節奏。
這首歌在我國也曾廣泛傳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為自己的代表曲目。
(二)、印度尼西亞民歌
在亞洲大陸與澳洲大陸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浩瀚遼闊的洋面上,有上萬個大小島嶼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那就是美麗的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國家,共居住著100多個民族,歷史上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過經濟、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長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由於種種原因,印尼音樂的形態多種多樣。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發展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叫做「佳美蘭」的音樂,印尼人民視加美蘭音樂為國寶,在世界上(特別在西方國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
佳美蘭音樂使用二種音階。一種叫「斯連德羅」的五聲音階;一種叫「佩洛洛」的七聲音階。印尼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於西爪哇的傳統歌曲「鄧邦」。它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歌曲,表現其特定的內容,如愛情、思鄉、道德等,:「鄧邦」的節奏緩慢,曲調一般帶有傷感孤寂的情調。到了近代,在印尼各地流行著一種叫「克龍宗」的歌曲。它是一種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歌曲形式。16世紀,葡萄牙人因戰敗而成為荷蘭人的俘虜,居住爪哇各地,在他們中間傳唱一種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在印尼人民中流傳,並與佳美蘭音樂和鄧邦歌曲的一些因素融合,從而形成了克龍宗歌曲的風格。著名的《梭羅河》、《椰島之歌》、《莎麗楠蒂》等就是克龍宗歌曲。>)
作品賞析
《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巴達克的主要分布有蘇門答臘中部和北部山區,大多數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圍。他們主要從事農業,這里湖水清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巴達克人經常在湖上泛舟歌唱。星星索是劃船時隨著漿起落節奏而發出聲音。
(三)、俄羅斯民歌
俄羅斯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就出現了崇拜偶像的儀事歌曲。這種歌曲與一定的祭祀儀式結合在一起,或是表現婚喪內容,或是歡樂的歌舞,或是哀傷的哭腔,以後又產生了儀式歌曲以外的抒情民歌。俄羅斯民歌在15至16世紀漸完善和定型,並形成 了其獨特民族風格。俄羅斯民歌體裁眾多,最曲型的是「悠長歌」。這種歌曲的旋律自由寬廣,調式交替變更,節拍節奏靈活,單聲部和多聲部結合。此外還有儀式歌曲、歷史歌曲、敘事歌曲、頌歌等。儀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習俗,如婚禮歌,是由新娘的親屬,女伴們唱的,表示離別之情。像《飛去的燕子》就是這類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愛情為內容,旋律優美,並多採用二聲部或三聲部,或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歌手們可自由選擇聲部自由組合,並可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的均衡,如《漁夫之歌》。這首歌聲部採用富有特色的俄羅斯自然小音階,低聲部採用旋律小音階,旋律抒情。有名的敘事歌曲有《兒子戰死在疆場》、《一個果園綠叢叢》等,常用四聲部合唱形式,且有明顯地庄嚴肅穆的色彩。
1、《三套車》
這是一首反映俄羅斯勞動人民貧困生活經歷的民歌。我國民歌《腳夫調》、《長江苦》等與之近似,也表現了同樣的內容。這首歌調式為和聲小調式,4/4拍分節歌形式。歌曲以中庸的速度和憂郁的音調,訴說著人世間的不平。歌曲共有三段歌詞,第一段詞是以敘述者的口吻唱出的,第二段是乘車人的問話;小夥子你為什麼愁,為什麼低著你的頭?第三段是趕車人道出積郁在心中的苦悶,這一段旋律以變奏的手法沖向高音區,形成全曲的高潮,而後歌曲又重新回到前面的旋律上來,並反復著這一音調而結束全曲,表現出一種悲哀和無奈的嘆息。
2、《伏爾加船夫曲》
這首歌曲反映出伏爾加河岸邊纖夫的痛苦生活,歌曲的性格沉重,粗獷而富於反抗精神。此曲為4/4拍,調式為自然小調,適合於男低音演唱。俄羅斯傑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亞平對這首歌的藝術處理深入細致,使這首本來只是在民間傳唱的歌曲,藝術形象更加完整,他採用極好聲音控制力從弱到強再到弱的演唱處理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現出纖夫拖著沉重的貨船由遠到近,又由近到遠的情景,經過夏利亞平的演唱這首歌已流傳到世界各地,並成為一首世界名曲。
(四)、英國民歌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人口的80%是英格蘭人,還有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歷史上英國和愛爾蘭曾居住著凱爾特、朱特、盎格魯、撤克遜和諾曼等民族,國世紀時法國北部某些地區也曾轄屬於英國。愛爾蘭獨立後,英國與愛爾蘭仍有不少微妙聯系,因此英國音樂文化較為復雜。英國民歌是七聲自然調式,還有很多是五聲音階的調式,曲調具有哀愁傷感的特色。英國的民間鄉土音樂還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風俗習慣和基督相結合垢特色,有聖誕頌歌「凱羅爾」和在節日里圍著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I
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的民間音樂獨具特徵,以至一直吸引著像海頓、貝多芬、格林卡等許多卓越的音樂家對這些民間音樂的興趣。在英國、蘇格蘭的民間音樂中,敘事體裁有著重要意義,蘇格蘭民間音樂的特點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調式,旋律豐富,節奏明顯。愛爾蘭民間音樂的調式是採用七聲自然調式為基礎的,其中五聲音階的因素明顯突出。愛爾蘭民歌中有很多獨特的五拍子和拍子節奏,從中可看到古老說唱所留下的痕跡。
作品賞析
《友誼地久天長》
這首民歌是蘇格蘭民歌中的佳作,由於這個曲子出現在美國40年代影片《魂斷藍橋》里,使這首歌曲在世界范圍內已家喻戶曉。這首歌還有一個名字叫《一路平安》,人們習慣在和朋友告別時演唱這支歌。這首歌的歌詞是由18世紀蘇格蘭著名的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原蘇格蘭古老民歌《過去的好時光》而寫的。歌曲為2/4拍,採用典型的蘇格蘭五聲調式寫成。歌曲分為AB兩段,前八小節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結構規整,節奏鮮明,其特點是以附點的節奏型貫穿全曲。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婉轉,情感豐富,歌詞純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還通過副段重復的歌詞,更加渲染了分別時依戀不舍和分別後思戀之情的氣氛,此歌唱出友誼地久天長的主題。這首歌還有三拍子的記譜,電影《魂斷藍橋》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圓舞曲出現的。
(五)、義大利民歌
義大利人的性格熱情豪放,喜歡歌唱,義大利的音樂有著悠久的傳統,也是美聲唱法的發源地。義大利民歌美麗動人,豐富多彩,按地區可分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區。南部的民歌特點是曲調清晰,採用小調式,節奏自由,曲調高亢。北部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大調和小調,曲調華麗而富於裝飾性,常常有加復調的合唱,節奏型嚴格,多為分節歌形式。中部地區的民歌曲調華麗,富於裝飾,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兩種,撒丁地區的民歌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它聲部只唱襯詞,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風格。
義大利民歌的種類有:船歌、戀歌、牧歌、敘事歌、情歌、小夜曲、飲酒歌等,義大利民歌流利生動,極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作品賞析
1、《桑塔•露琪亞》
這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種聲樂體裁,在義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亞》是一首由義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民族風格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採用了3/8拍的節奏,突出了船歌的特點,給人以一種水面上起伏晃動的感覺。歌曲採用了大調式音階,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這首歌配有伴奏,適合於用吉它伴奏,傳說桑塔•露琪亞是一個女神的名字,她是美麗幸福的象徵。桑塔•露琪亞是首愛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和呼喚愛情的主題。這首歌的節奏充滿活力,旋律優美婉轉,歌調和唱詞結合緊密,是一首美麗動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國聽眾的喜愛,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歡的曲目之一,可謂「雅俗共賞」。
2、《重歸蘇蓮托》
這支歌不僅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歡演唱的獨唱曲之一。其實這首歌是由義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庫爾蒂斯、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兄弟倆創作的,弟弟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曾寫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歸蘇蓮托》是最著名的一首。
拿坡里是個海濱城市,游覽勝地蘇蓮托距此不遠。這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山坡上長滿果樹,每逢秋季,果實裡面散發著誘人的芳香。許多建築都建在海邊的懸崖峭壁上,景觀奇特。蘇蓮托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故鄉,因此世界上許多名人都到過此處。
《重歸蘇蓮托》這首歌屬拿坡里船歌體裁,採用3/4拍節奏,節奏稍慢,歌詞清新優雅,這首歌採用了大調式和小調式交替,第一部分從第1至第8小節為E小調,旋律優美柔和,第二部分為E大調,旋律也較明亮開放,從21小節處運用了調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現力豐富,歌曲的最後部分,結束在E大調上。
3、《我的太陽》
這是義大利19世紀作曲家卡普阿創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節上演出的,具有濃郁的拿坡里民歌風格,歌的旋律優美華麗,情緒奔放熱情,加之類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這首歌為2/4拍,大調式音階,兩段體寫成,1至16小節為第一段,17至34小節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聲區進行,曲調柔和宛轉,贊美了輝煌的陽光,格調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緒熱情激動,與第一段對比強烈,歌中把愛人比喻成太陽,並以此來抒發內心的情懷。
4、《啊!朋友》
這是一首我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於它出現在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有人誤認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實際上它是一首義大利民歌,南斯拉夫電影《橋》描寫了第二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戰斗生活的內容,是我國觀眾十分喜愛的影片,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國廣泛傳唱。
這首歌為2/4拍,弱起音型的節奏生動富有動力感,准確地反映出遊擊隊機智勇敢,堅定樂觀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質朴感人,由於使用了小調性的音階,音調略帶有些傷感的情調。
(六)、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民間音樂中最重要的體裁是塞爾維亞即興詩人的史詩性敘事歌曲。它具有傳統的旋律型,音域不寬,塞爾維亞民歌的節奏變化豐富,其特點是旋律中常有增二度音程。調式多為自然大調式,南斯拉夫民歌的種類除古老的敘事歌曲外,還有抒情歌曲、詼諧歌曲、婚禮歌曲、儀式歌曲。單聲部和二聲部居多。
作品賞析
《深深的海洋》
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南斯拉夫民歌。歌曲以3/4拍的節拍特點描繪出浩翰大海的那種晃動和起伏不定的形象,歌曲的旋律委婉抒情,歌曲配置的二聲部的低音旋律,抒情流暢,與高音旋律形成三、六度的和聲關系,和聲效果協和豐厚,突出了這首歌曲的抒情特點。歌曲的詞曲結合緊密,在表現愛情歌曲的同類題材的民歌中,具有鮮明的特色,敘事、傾訴、抒情三者結合很好,較好地反映出這首民歌以情感人的藝術特色。這首歌曲的情緒內在深沉傷感和憂郁,反映出戀愛時的失落。
(七)、美國民歌
美國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所屬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州西北部,夏威夷州位於中太平洋北部。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今天,生活在美國的人民是匯集了各大洲100多個民族的後裔,美國也因此有「民族熔爐」之稱。因此美國民歌的特點是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美國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同原居住在美國境內的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密切關聯,並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風格。在哥倫布發現之塊新大陸之前,那裡居住著印弟安人。當時印弟安人還處於原始公社的階段,他們的歌曲主要是勞動、婚喪、作戰的內容,用鼓等打擊樂器伴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和節奏都很獨特。16世紀後,隨著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各國的移民也把各自國家的音樂文化帶入了美國。其中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影響最大。移民們常唱起從家鄉帶來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納西等地區,至今還保留著英國古老的民間歌舞,在與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點與墨西哥、西班牙的風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顯帶有法國民歌的痕跡,1619年當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販運到北美,又給美國民歌增加了新的內容,非洲黑人酷愛音樂,善於邊勞動邊歌唱,非洲黑人音樂動人的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的音樂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美國19世紀傑出的作曲家福斯特熱愛並鍾情黑人音樂,他運用美國黑人的音調從事創作,並成為最優秀的黑人歌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老黑奴》、《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故鄉》等,不但流行於美國,而且已成為世界名曲。他一生共創作了200餘首歌曲,有很多歌曲都吸收了外國民歌的特點,最著名的還有《美麗的夢神》、《金發的珍妮》、《噢,蘇姍娜》等。
作品賞析
1、《念故鄉》
這首民歌是我國廣大音樂愛好者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尤其是它的曲調,最早出現有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創作的《自新大陸交響樂》第二樂章里,關於這首民歌,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這首歌是德沃夏克所創作的曲調,由後人填詞,其二是說本曲原是美國民歌,德沃夏克是經過整理改編後用於交響樂中。無論怎樣,這首歌曲的音樂是非常優美迷人的,從歌曲的名字念故鄉便可清楚地說明這是一首思鄉歌曲。歌曲是帶再現三段體結構,六聲大調式音階,音階排列為:1、2、3、5、6、7,曲調中省去了第四級「4」音,歌曲以緩慢的、節奏寬廣悠長的旋律,細致而深入地刻畫出人們懷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其它的思鄉曲一樣,這首歌表現出一種寂寞、孤獨的傷感情調。
2、《老人河》
這首歌是美國音樂劇《游攬船》中一首描寫美國黑人悲慘生活的歌曲。這首歌曲採用歌謠體寫成,每段採用了不同的節奏型,以突出不同段落的性質和情緒。此歌為大調式,2/2拍,歌曲旋律吸收了黑人靈歌的因素,每一段的情緒各不相同。第一段突出了敘事性,情緒壓抑;第二段情緒激動,表現出一種憤怒的情緒;第三段和第一段相近;第四段速度徐緩,聲區低沉,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第五段是歌曲的高潮,表達出黑人勞動者不甘心忍受白人統治者的奴役而奮起反抗的堅定信心。
(八)、加拿大民歌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半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臨北冰洋,面積居世界第二。加拿大本土原居住著印弟安人和愛斯基摩人,他們的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印弟安人的音樂有著古老悠長的歷史,民歌有狩獵歌、武士歌、巫醫歌、宗教儀式歌、情歌等。歌聲為2/4拍,伴奏的鼓聲為3/4拍,音階五聲居多,也有六聲、七聲音階的。生活在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的民歌主要是狩獵歌、劃船歌、婦女勞動歌等,愛斯基摩伯音樂是單聲部的,五聲音階式。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因此加拿大的民間音樂既有法國風格的民歌,也有英國風格的民歌,這些歌都是由移民從原來國家帶來的,形成了加拿大獨具特色的民歌風格。
作品賞析
《紅河谷》
這是一首反映愛情題材的歌曲,表達了一位姑娘即將與情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歌曲的語言純朴,感情真摯動人,以中速4/4拍的節奏和分節歌的形式,體現出歌曲 的敘事性特點。歌曲的音域不寬,只有一個八度,但旋律卻十分悅耳動聽,有百聽不厭之感。
(九)、埃及民歌
埃及的民歌樸素動人,表現出阿拉伯民間音樂的風格,埃及民歌有勞動歌曲、生活歌曲、悼歌、戰爭歌曲、儀式歌曲等。19世紀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歐洲音樂對埃及亦有很大影響,埃及的軍樂也因此十分著名。
作品賞析
《尼羅河畔的歌聲》
這是我國人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一首埃及民歌,歌曲表現了生活在尼羅河畔的埃及人民勤勞樂觀的生活和精神風貌。歌曲為2/4拍,兩段體結構,大調式音階,歌曲由四小節前奏為引導,使歌唱部分進入。1至8小節是歌曲第一部分A樂段,A段兩小節的過門之後是B樂段(11至18小節),B段重復演唱兩遍,第二遍用「啊」字唱出前四小節後面四小節,歌詞與前面相同。歌曲結束時加入了一個小的尾聲。
這首歌曲共有兩段歌詞,第一段歌詞唱道:「太陽剛剛爬上山岡,尼羅河畔閃金光,家鄉美麗的土地上,勞動的人們在歌唱……」。描寫了埃及人民在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活的場面。第二段歌詞描寫了月光下的夜晚,在椰樹下面,人們吹奏起「阿拉戈」,搖著鈴鼓,載歌載舞的熱鬧情景,表現出埃及人爽朗豪放的性格。這首歌曲的節奏歡快活潑,具有濃郁的埃及民族特色。
(十)、西班牙民歌
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具有地區特色,由於西班牙所處地理位置是地中海西岸,為歐洲、非洲交通樞紐,歷史上除受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響外,還受到阿位伯文化和吉卜賽文化的影響。因而西班牙的音樂豐富多采。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其中「恰空」、「薩拉班德」、「霍塔」等舞在民間非常流行,這些舞曲體裁還被歐洲藝術音樂所採用。西班牙民歌主要是單聲部的,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12世紀時民間藝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樂的主要傳播者和創作者。西班牙浪漫曲和田園歌是很重要的民歌形式。浪漫曲流行於16——17世紀,多為抒情的和史詩性的,內容多樣,常帶有哀怨的性質.。田園歌在15——16世紀最為流行,其特點是敘事和抒情性相結合,有時富於東方色彩,表情豐富,力度變化多樣,表達出人民對生活和歷史事件的內心感受和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西班牙的民間樂器主要是吉它等彈撥樂器,還有打擊樂響板和鈴鼓等。
作品賞析
《鴿子》
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塞巴斯蒂安•依拉蒂爾創作的一首歌曲。他寫過很多歌曲,大都帶有濃厚的西班牙民歌色彩。《鴿子》這首歌是依拉蒂爾在古巴的哈瓦那僑居時所作,歌曲採用古巴民間舞蹈哈巴涅拉的節奏。一般採用中速或慢速,2/4拍,哈巴涅拉是19世紀傳入並流行於西班牙的一種舞曲,據說依拉蒂爾和法國作曲家比才是好朋友,依拉蒂爾給比才以西班牙音樂的影響,而比才的歌劇《卡門》中的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愛情像一隻自由鳥》就是直接引用依拉蒂爾的曲調。
《鴿子》為D大調,三段體曲式寫成,1至19小節為第一段,20至34小節為第二段,後面的部分為第三段。每段都是由上下兩樂句組成。它的句式特點是三段中後句均是前面樂句的完全重復,而每段終止處都是落在調式中的「3」(mi)音上,只是歌曲結束句時旋律音略有變化,最後結束在調式主音上。第一樂段歌曲以弱起節奏進入與三連音和附點音符結合,給人一種動盪不安的感覺,音樂帶有傷感的情緒。第二樂段旋律從正拍上進入,三連音音型熱烈而激動人心,同後面切分音連接,使情緒就變得明朗奔放,表現了對戀人的一片深情。第三樂段彷彿是對昔日戀人的呼喚:「親愛的小鴿子呀!請您來到我身旁,我們飛過藍色的海洋,走向遙遠的地方。」這里主人公把戀人比喻成「小鴿子」,非常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內心迫切地想與心上人相見的深厚的感情。這首歌節奏強烈,旋律優美,情緒熱情奔放,三連音的運用獨具特色,是首帶有浪漫氣質的優美迷人的歌曲。這首歌不僅流傳於西班牙,而且在拉美國家中也廣泛流傳,我國人民也非常喜愛這支歌。
⑻ 墨西哥都有哪些傳統歌曲
墨西哥傳統的音樂被稱為Mariachi,這種音樂指的是「墨西哥街頭樂隊」或稱「流浪樂手」,是一種墨西哥式的樂隊。有關Mariachi的起源更是眾說紛紜,有理論認為,Mariachi是來自法語「婚禮」mariage一詞,因為在婚禮中常出現各類型的音樂,但問題是在1864年法國人到達墨西哥之前Mariachi就已經存在。但也有人認為Mariachi這個名字來自一種歌頌聖母瑪麗亞的節慶與音樂表演。但一般相信Mariachi應該是19世紀起源於墨西哥南部的哈利斯科州。
關於墨西哥音樂的介紹還可以到千千音樂的這篇文章里去看看。
http://music.taihe.com/h5pc/spec_detail?id=1119&columnid=72
⑼ 拉丁音樂的具體介紹
丁美洲是一個多民族的組合,因此拉丁音樂是以多種音樂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多元化的混合型音樂。無論是歐洲的白人音樂、非洲的黑人音樂還是美洲的印第安音樂,甚至是東方的亞洲音樂,都對拉丁音樂作出過不同的貢獻。它們經過長期的沉澱,在以歐洲文化為主體的基礎上,同時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種因素,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姿多彩的、充滿活力的、充滿動感的拉丁文化。那麼,在拉丁美洲的眾多國家中,以巴西和古巴為首的拉丁音樂,更是走在世界流行音樂的前列。 1、 拉丁音樂的來源及發展
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的主人,他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是現代拉丁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根據地域狀況的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是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它與生活密切相關,與宗教、勞動、舞蹈相結合。所以,他們所擁有的旋律單純而富有獨特的表情。這種特點尤其在當地的一些民歌中表現出來,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形成獨特的風格和趣味。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再次,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印第安人樂器的一大特點。雖然當今的印第安人音樂中經常採用吉他、小提琴、豎琴等弦樂器,但是這些都是後來由歐洲人帶來的。
歐洲(伊比利亞)文化
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音樂,一方面具有和西歐音樂相通的一般共性,另一方面,受遺留下來的各民族音樂的影響而獨具特色。無論是音階、旋律或者是節奏、和聲、演唱和發聲,在多方面都表現出歐洲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因素。特別是它的節奏,有很多三拍子的音樂,但又不像圓舞曲那樣單調,而是更加細膩,更具動感。另外,像3/4拍和6/8拍交替,這樣復雜而富有生氣的節奏也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所喜歡的,這樣的伊比利亞節奏在拉丁美洲被原本不動地流傳下來,進而和印第安節奏,特別是和非洲的黑人節奏相結合,產生出更加豐富而微妙的節奏感覺。
樂器方面,以被稱為"西班牙國民樂器"的吉他為代表,在拉丁美洲的所有國家受到歡迎。演唱方面,因為歌詞是西班牙語或者葡萄牙語,所以能夠感覺到和英文歌曲的明顯不同。
非洲黑人文化
拉丁美洲,在16世紀初到19世紀後半葉的奴隸制度中,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樂。由非洲黑人帶來的傳統音樂文化,和在美國的布魯斯、靈歌、爵士樂、索爾音樂中看到的那樣,在拉丁音樂中也表現出了強烈的主體性。
在非洲黑人的音樂中,有和宗教相結合的,也有單純、世俗的一面。無論哪一方面,其旋律、節奏、唱法都表現出顯著的特色。旋律方面,旋律走向以自然的滑音、裝飾音而獨具特色,音階更是豐富多采(由於演唱時滑音的運用使音符出現很多的變化)。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獨特的音質,他們所表達的情感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唱法方面,獨唱、合唱、齊唱通常是互相交替,以一呼一應的對答形式為特徵。
非洲黑人音樂的最大特色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良好而豐富的節奏感。他們使用各種打擊樂器,產生出復雜而豐富的節奏、節拍。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音樂節奏,大致上是以二拍子為基礎,但又不像進行曲那樣的單純、刻板。通常是以兩種、三種,甚至還有三種以上的節奏型同時重疊進行的混合節奏,不斷地加入切分,產生出充滿活力的律動感。
綜上所述,拉丁音樂主要是由以上三種文化結合而成。這三種文化的結合,如果從旋律、節奏方面來看: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聲音階模式,歐洲音樂的影響表現在擴展音階、增加和弦上,黑人則增加了更多的變化和修飾;在節拍和節奏上,印第安人堅持短句長休止,用單調的擊鼓聲作伴奏,歐洲人的節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3/4拍與6/8拍的雙重節拍,非洲黑人的影響主要是在幾乎不變的2/4拍內加入切分音。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拉丁音樂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①純粹的印第安曲調,五聲音階;②印第安音樂的"混合化",產生出類似歐洲大小調的印歐混血品種;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裝飾音和變化裝飾音使其進一步發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礎上融進了現代化的樂器和製作,使其更加國際化。
1979年,格萊美頒獎晚會上出現了最佳拉丁唱片獎,後又分設各種拉丁音樂獎。從此,拉丁音樂開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國際舞台。
拉丁節奏
從拉丁音樂的來源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拉丁音樂是一種以節奏為中心的流行音樂。它的節奏所具有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強弱規律,而是作為一種音樂的靈魂使其上升到主導地位。因此,在了解拉丁音樂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節奏。下面著重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拉丁節奏及風格。
桑巴(Samba)
桑巴源於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節奏為基礎,大量地溶進歐洲旋律而產生的舞蹈音樂形式。其特徵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滾動節奏。傳統桑巴可分為農村桑巴和城市桑巴兩種。農村桑巴比城市桑巴切分性強,城市桑巴節奏變化較少,但快捷、靈巧。現代歐美所流行的桑巴,於1920年左右形成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倫巴(Rumba;Ruhmba)
倫巴,起源於非洲,19世紀初出現於古巴,於20世紀初發展並流行起來。30年代初,倫巴傳入美國及歐洲各國,同時融入爵士樂成分,使其風靡一時,倫巴的基本節奏型為:×× ×× ×× ×× ,傳入歐美後出現了 0 ×× ×× 0× 0× 的變體,並採用沙球、響棒、康加鼓等拉美打擊樂器加強節奏。傳統倫巴速度中庸,每分鍾約40至50拍,通常為4/4拍,後來也出現快速的2/4拍的倫巴。
曼波(Mambo)
曼波,由倫巴與爵士樂中的搖擺樂相結合而成。形成於1940年左右,並在40至50年代風靡世界。演奏曼波音樂的樂隊一般規模較大。樂隊中有銅管、薩克斯管、鋼琴、貝司等搖滾樂隊中的常用樂器,也加入沙球、響棒、康加鼓等拉美打擊樂器。音樂的構成常以固定低音及和弦序列為基礎。
薩爾薩(Salsa)
薩爾薩,一種結合了古巴黑人音樂、美國爵士樂以及南美民間音樂的舞曲音樂。40年代起源於美國,經過50至60年代的演變和發展,於70年代中期形成流行高峰。薩爾薩的節奏樂器仍以拉美打擊樂器為主,如沙球、響棒、康加鼓、邦戈鼓等。基本節奏型與曼波、恰恰相似,但薩爾薩中的一種兩小節節奏型卻獨具特色:4/4拍,× × ×× | 0 ×× 0 0 |。傳統的薩爾薩音樂,經常由一個不斷反復的固定動機構成的曼波段落而組成。
恰恰 (Cha Cha)
繼倫巴、曼波等拉丁舞曲之後,恰恰於50年代中後期在歐美各國風靡一時。恰恰,源自古巴的民間音樂恰朗加斯(Charangas)。其基本節奏型是 × × ×× × |, 演奏時用沙球、響棒等拉美打擊樂器來加強最後的三個重音。
探戈(Tango)
探戈,起源於古巴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作為阿根廷音樂的代表廣為流傳。其特點為2/4拍的搖曳節奏,通常由兩個段落構成,第一段為小調式,第二段為大調式。探戈也有用吉他伴奏的歌唱形式。一般探戈的演奏樂隊由小提琴、手風琴、鋼琴、低音提琴等樂器組成,而按鈕式手風琴是探戈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樂器。它的基本節奏型是:××××× | / |。
以上介紹的六種風格,加上在爵士樂中介紹過的波薩諾瓦,作為拉丁音樂的代表,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一股拉丁狂潮,但是除了這七種大眾性的類別之外,還有以下幾種風格也都是極具個性的拉丁音樂,如波萊羅(Bolero)、瓜拉喳(Guaracha)、哈巴涅拉、崧(Son)、瓜希拉(Guajira)、坦桑(Danzon)等。這幾種風格都來自於古巴,再加上前面的曼波、倫巴,因此古巴具有"拉丁節奏的寶庫"之稱。下面提供幾種拉丁風格的樂隊模式以供參考(例44)。
桑塔納(Santana)
在60、70年代,有一位音樂家對拉丁音樂的傳播及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就是卡羅斯·桑塔納(Carlos Santana)。
桑塔納,1947年出生於墨西哥,作為一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他為拉丁音樂和流行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的結合架起了一座橋梁。他吸收了布魯斯和搖滾樂中的精華,同時又以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充滿拉丁韻味的吉他獨奏以示對它們的反叛。
1966年以桑塔納為核心在美國的舊金山成立了他們的樂隊,取名為"桑塔納布魯斯樂隊"(Santana Blues band)。1967年,他們開始發展拉丁音樂風格,不久將樂隊改名為"桑塔納"樂隊。1969年,他們出現在伍德斯托克搖滾音樂節上,新穎的拉丁搖滾聲音有了某些流露,同時也吸引了眾多觀眾。70年代初,"桑塔納"樂隊創造了拉丁音樂的新型節奏和旋律,並將它們融進了搖滾樂中,桶鼓和拉美打擊樂器形成了這種聲音的核心,伴隨著鼓手提供的更復雜的節奏,使他們的音樂更受歡迎。
在以後的25年中,17位音樂家或離或進,但桑塔納卻是永恆的倡導人,他指引著樂隊的發展方向。那些年裡,桑塔納不斷地尋找新的元素及影響力,使他們的風格不受拉丁音樂的限制。70年代早期他們對爵士樂產生興趣,並將其滲透到樂隊的作品中。1973年,桑塔納與著名的爵士薩克斯管演奏家約翰·科爾特蘭合作錄制了專輯《給投降者的愛》(Love Devotion Surrender)。此後,桑塔納不斷地將搖滾樂、爵士樂和拉丁音樂相結合,使樂隊的風格更加豐富多采。
無論是隨樂隊一道錄音和演奏,還是作為一名吉他演奏家,桑塔納時刻都在追求他音樂上的興趣和個性,其理想主義的風格從未放棄。70年代後期,他暫時回到更具原始搖滾風格的音樂上,80年代又重拾對爵士樂的興趣,80年代後期,他又熱衷於像約翰·李·胡克那樣的布魯斯曲風。但是不管怎樣,桑塔納的音樂從未離開過拉丁音樂的根源,而且他的音樂演變歷程不斷地拓展著他的音樂視野和情趣。 拉丁音樂以其獨具特色的節奏動感和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倍受世界樂壇的關注,拉丁音樂家也層出不窮。近幾年流行樂壇中出現的瑞奇·馬丁(Ricky Martin)、馬克·安東尼(Marc Anthony)、安立奎·依格萊西亞斯(Enrique Iglesias)等明星都是極具個性的新生代拉丁音樂代表。
⑽ 墨西哥民歌
西班牙《quizas quizas quizas 》,也許,很多版本的
給你幾個鏈接,聽一下吧。。。。
http://www.kimsewon.com/favorite/Nat%20King%20Cole_Quizas%20quizas%20qizas.mp3
http://w3.xapost.com/update/04%20Quizas%20Quizas%20Quizas.mp3
http://www.haoting.com/htmusic/54323h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