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牧草出口什麼時候恢復
Ⅰ 紫花苜蓿什麼時候開花
華北地區生長季節為4-6月份,高開花最適溫度22-27℃,上午9-12時開花最盛,開花時忌高溫多雨。但在我們南方,一年四季都可開花,隨處可見。要看你所在地區啦!
紫花苜蓿的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7%CF%BB%A8%DC%D9%DE%A3&in=30482&cl=2&cm=1&sc=0&lm=-1&pn=17&rn=1&di=528639328&ln=633
來源分布編輯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起源於「近東
紫苜蓿[1]
中心」-即小亞細亞、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庫曼的高地,常提到的苜蓿地理學中心為伊朗。苜蓿適宜於在具有明顯大陸性氣候的地區發展,這些地區的特點是春季遲臨,夏季短促,土壤PH近中性。[2]
苜蓿主要分布於溫暖地區,在北半球大致呈帶狀分布,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中國和前蘇聯南部是主產區;在南半球只有某些國家和地區有較大規模的栽培,如阿根廷、智利、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美國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超過1000萬公頃,約占總種植面積的33%;阿根廷第二,約為700多萬公頃,佔23%;加拿大第三,每年種植約200多萬公頃,約佔8%;中國第五,約佔4.5%。[2]
2形態特徵編輯
紫苜蓿[1]
株高1米左右,株形半直立,軸根型,紮根很深。單株分枝多,莖細而密,葉片小而厚,葉色濃綠,花深紫色,花序緊湊;莢果暗褐色,螺旋形,2-3圈;種子腎形,黃色,千粒重1.8克左右。抗旱性強,抗寒性中等,開花比關中苜蓿約晚7-I0天,比新疆大葉苜蓿早10天左右。隴東苜蓿產草量高,尤其是第一茬草產量高,一般頭茬草占總產量的55%、二茬佔31%、三茬佔14%左右。一般旱地鮮草產量2000-4000公斤/畝,水澆地每畝可達5000公斤以上。由於含水分少,乾草產量高,草地持久性強,長壽。缺點是收割後再生速度較慢。隴東苜蓿是旱作條件下的高產品種,只宜在降水量適中的旱作地區推廣。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壯,深入土層,根頸發達。莖直立、叢生以至平卧,四棱形,無毛或微被柔毛,枝葉茂盛。羽狀三出復葉;托葉大,卵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全緣或具1-2齒裂,脈紋清晰;葉柄比小葉短;小葉長卵形、倒長卵形至線狀卵形,等大,或頂生小葉稍大,長 (5) 10-25 (-40) 毫米,寬3-10毫米,紙質,先端鈍圓,具由中脈伸出的長齒尖,基部狹窄,楔形,邊緣三分之一以上具鋸齒,上面無毛,深綠色,下面被貼伏柔毛,側脈8-10對,與中脈成銳角,在近葉邊處略有分叉;頂生小葉柄比側生小葉柄略長。
花序總狀或頭狀,長1-2.5厘米,具花5-30朵;總花梗挺直,比葉長;苞片線狀錐形,比花梗長或等長;花長6-12毫米;花梗短,長約2毫米;萼鍾形,長3-5毫米,萼齒線狀錐形,比萼筒長,被貼伏柔毛;花冠各色:淡黃、深藍至暗紫色,花瓣均具長瓣柄,旗瓣長圓形,先端微凹,明顯較翼瓣和龍骨瓣長,翼瓣較龍骨瓣稍長;子房線形,具柔毛,花柱短闊,上端細尖,柱頭點狀,胚珠多數。
莢果螺旋狀緊卷2-4 (-6) 圈,中央無孔或近無孔,徑5-9毫米,被柔毛或漸脫落,脈紋細,不清晰,熟時棕色;有種子10-20粒。種子卵形,長1-2.5毫米,平滑,黃色或棕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3]
3生長習性編輯
生於田邊、路旁、曠野、草原、河岸及溝谷等地。[3]
4地理分布編輯
全國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狀態。[3]
5主要特徵編輯
歐亞大陸和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為飼料與牧草。[3]
牧草形態:
紫花苜宿[1]
紫花苜蓿是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主根入土深達數米至數十米;根頸密生許多莖芽,顯露於地面或埋入表土中,頸櫱枝條多達十餘條至上百條。莖稈斜上或直立,光滑,略呈方形,高約100~150厘米,分枝很多。葉為羽狀三出復葉,小葉長圓形或卵圓形,先端有鋸齒,中葉略大。總狀花序簇生,每簇有小花20~30朵,蝶形花有短柄,雄蕊10枚,1離9合,組成聯合雄蕊管,有彈性;雌蕊1個。莢果螺旋形,2~4回,表面光滑,有不甚明顯的脈紋,幼嫩時淡綠色,成熟後呈黑褐色,不開裂,每莢含種子2~9粒。種子腎形,黃色或淡黃褐色,表面有光澤,陳舊種子色暗;千粒重1.5~2.3克,每千克約有30~50萬粒。
牧草特性: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抗逆性強,適應范圍廣,能生長在多種類型的氣候、土壤環境下。性喜乾燥、溫暖、多晴天、少雨天的氣候和高燥、疏鬆、排水良好,富含鈣質的土壤。最適氣溫25~30℃;年降雨為400~800毫米的地方生長良好,越過1000毫米則生長不良。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內,需有灌溉條件才生長旺盛。夏季多雨濕熱天氣最為不利。紫花苜蓿蒸騰系數高,生長需水量多。每構成1克干物質約需水800克,但又最忌積水,若連續淹水1~2天即大量死亡。紫花苜蓿適應在中性至微鹼性土壤上種植,不適應強酸、強鹼性土壤,最適土壤pH值為7~8,土壤含可溶性鹽在0.3%以下就能生長。在海拔2700米以下,無霜期100天以上,全年≥10℃積溫1700℃以上,年平均氣溫4℃以上的地區都是紫花苜蓿宜植區。紫花苜蓿屬於強光作用植物,剛開展的葉片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大量每小時每平方米為70毫克;葉片的澱粉含量晝夜變幅大,乾重從上午的8%增加至日落時的20%,其後含量急劇下降,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一個發育良好的苜蓿群體葉面積指數通常為5,每平方米有中等大小的葉片5000~15000個。
苜蓿(4張)
苜蓿草的加工:苜蓿草可以加工成苜蓿草粉。其製作是多種加工儲存方式中營養損失較少的一種。牧草草粉加工業在國際上已逐漸產業化,歐美各國早在二三十年代就開始草粉生產,到50年代,草粉生產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不少國家的草粉生產已實現專業化和集約化。多採用快速高溫乾燥法生產草粉,其方式有脫水苜蓿粉的生產,將收割後的苜蓿切斷後以轉鼓高溫氣流式牧草加工機組進行加工。在這個過程中,外界的高溫空氣將熱能迅速傳導給切碎的苜蓿草段,使鮮草中的水分迅速蒸發,經過幾分鍾的處理,即可得到乾燥的草粉。因此,植物體本身生物化學變化和外界機械作用引起的營養流失大幅度降低。該加工過程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小,生產周期短,生產效率
苜蓿加工(12張)
高,可以充分起到利用資源的作用。紫花苜蓿加工成草粉作為家畜配合飼料的主要原料使用,起平衡日糧氨基酸、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的作用,並提供優質纖維素。脫水苜蓿摻進蛋禽的日糧中,可加深蛋黃的顏色,飼喂種禽可提高繁殖力,飼喂肉雞可增加皮膚色素沉著。已經證明,在種母豬的日糧中脫水苜蓿佔10%時,能提高排卵率、窩仔成活率。據報道,用脫水苜蓿和其他牧草一起飼餵奶牛,能提高牛奶產量。脫水苜蓿和尿素相結合可替代奶牛日糧中的大豆粕。已證明,飼喂脫水苜蓿的奶牛能提高泌乳的持久性,降低牛奶的乳脂率。用含有脫水苜蓿的日糧飼喂肉牛和羔羊能顯著提高日增重,有較高的胴體重和較高的屠宰率。
飼用優點:紫花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稱號,突出的優點表現在飼用上為:
產草量高
紫花苜蓿的產草量因生長年限和自然條件不同而變化范圍很大,播後2~5年的每畝鮮草產量一般在2000~4000千克,乾草產量500~800千克。在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每畝可產乾草733~800千克;乾旱低溫的地區,每畝產乾草400~730千克;荒漠綠洲的灌區,每畝產乾草800~1000千克。
利用年限長
紫花苜蓿壽命可達30年之久,田間栽培利用年限多達7~10年左右。但其產量,在進入高產期後,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
再生性強
紫花苜蓿再生性很強,刈割後能很快恢復生機,一般一年可刈割2~4次,多者可刈割5~6次。
適口性強
紫花苜蓿莖葉柔嫩鮮美,不論青飼、青貯、調制青乾草、加工草粉、用於配合飼料或混合飼料,各類畜禽都最喜食,也是養豬及養禽業首選青飼料。
營養豐富
紫花苜蓿莖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多種維生素及胡蘿卜素,特別是葉片中含量更高。紫花苜蓿鮮嫩狀態時,葉片重量佔全株的50%左右,葉片中粗蛋白質含量比莖稈高1~1.5倍,粗纖維含量比莖稈少一半以上。在同等面積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總養料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質是2.5倍,礦物質是6倍。
主要功能
改善腸胃功能
已有多年歷史。
降低膽固醇水平
紫花苜蓿的成分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改善糖尿病
有草葯醫生稱,紫花苜蓿可能有助於改善糖尿病。
緩解更年期不適
紫花苜蓿葉還含香豆素衍生物。
肥田增產
紫花苜蓿發達的根系能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並能從土壤深層吸取鈣素,分解磷酸鹽,遺留在耕作層中,經腐解形成有機膠體,可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團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2~4齡的苜蓿草地,每畝根量鮮重可達1335~2670千克,每畝根茬中約含氮15千克,全磷2.3千克,全鉀6千克。每畝每年可從空氣中固定氮素18千克,相當於55千克硝酸銨。苜蓿茬地可使後作三年不施肥而穩產高產。增產幅度通常為30%~50%,高者可達1倍以上。農諺說:「一畝苜蓿三畝田,連種三年勁不散」。
保持水土
紫花苜蓿枝葉繁茂,對地面覆蓋度大,二齡苜蓿返青後生長40天,覆蓋度可達95%。又是多年生深根型,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增加透水性,攔阻徑流,防止沖刷,保持坡面減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十分顯著。據測定:在坡地上,種植普通農作物與紫花苜蓿相比,每年每畝流失水量大16倍,土量流失大9倍
蜜源植物
蜜源植物。紫花苜蓿是異花受粉植物,常靠外部機械力量和昆蟲采蜜彈開緊包的龍骨瓣而受粉,花期長達40~60天,花期進行田間放蜂,可使蜂蜜產量大幅度提高,同時也提高苜蓿種子產量。
6主要利用編輯
利用技術
1.
青刈利用以在株高30~40厘米時開始為宜
2.
收種適宜期是植株上1/2~2/3
3.
紫花苜蓿在利用中應根據需要和播種面積
4.
收草和收種的利用年限
5.
紫花苜蓿用於放牧利用屬家畜最適宜。
6.
紫花苜蓿用於調制乾草
青飼技術
青飼是飼喂畜禽最為普通的一種方法,但應注意苜蓿的最佳收割時間,不同生長階段影響紫花苜蓿的營養價值。紫花苜蓿的營養成分與收獲時期關系很大,苜蓿在生長階段含水量較高,但隨著生長階段的延長,干物質含量逐漸增加,蛋白質含量逐漸減少,粗纖維則顯著增加,纖維的木質化加重。收割過晚,收獲最大的,莖的總量增加,葉莖比變小,營養成分明顯改變,飼用價值下降。由於苜蓿含水量大,豬禽青飼時應注意補充能量和蛋白質飼料,反芻家畜多食後易產生膨脹病,一般與禾木科牧草搭配使用。
乾草制備
苜蓿草質優良,為各種畜禽所喜食,苜蓿於草喂畜禽可以替代部分糧食,據美國研究,按能量計算其替代率為1.6:1,即1.6kg苜蓿乾草相當於1kg糧食的能量。苜蓿富含蛋白質,如按能量和蛋白質綜合效能,苜蓿的代糧率可達1.2:1。調制乾草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然乾燥法、人工乾燥法等。自然乾燥法製得的苜蓿乾草的營養價值和晾曬時間關系很大,其中粗蛋白質、粗灰分、鈣的含量和消化率隨晾曬天數的增加而減少,粗纖維含量隨晾曬天數延長而增加。米脂(1994)對苜蓿干物質化率與其化學成分關系的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提高苜蓿消化利用率的關鍵是控制苜蓿纖維木質化程度和減少粗蛋白質損失。由此看來適時收割和減少運輸和乾燥過程的葉片損失非常重要,因為苜蓿葉片的蛋白質含量占整體株的80%以上。
在國際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採用人工快速乾燥方法,到20世紀60年代已發展成為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人工乾燥主要有3種形式。
1、常溫通風乾燥-利用高速風力,將半干苜蓿所含水分迅速風干;
2、低溫烘乾法---採用50℃-70℃或120℃-150℃溫度將苜蓿水分烘乾;
3、高溫快速乾燥法--利用高溫氣流(可達1 100℃)將苜蓿在數分鍾甚至數秒鍾內,使水分含量降到10%-12%,利用高溫乾燥後,主要是製取高質量的草粉、草塊或顆粒飼料,作為畜禽蛋白質和維生素補充料,便於運輸、保存和飼料工業上的應用。國際上優質苜蓿草產品缺口很大,我國主要出口日本、義大利等國家。苜蓿粉是畜禽良好的維生素和蛋白質補充飼料。可供給胡蘿卜素、維生素K、B2和其它B族維生素、黃色素以及優良的蛋白質等。人工乾草粉維生素D很少,應注意D3的補充。由於家禽消化纖維能力差,應選用優質1級草粉。苜蓿粉在蛋雞日糧中添加量,6周前1%-2.5%,7周至產蛋期2.5%-5%;肉種雞控制體重視情況可添加2.5%-7%苜蓿粉;肉仔雞應控制在1.5%-2.0%;蛋鴨和肉鴨苜蓿粉用量與蛋雞和肉雞相似,但可略高些;火雞日糧苜蓿粉用量與蛋雞和肉雞相似,但可略高些;火雞日糧苜蓿粉用量較大, 5%以上,最高可達25%仔豬日糧一般不用苜蓿粉,生長育肥豬可占日糧5%-15%,母豬可占日糧10%以上;兔飼料中苜蓿粉配比可高達40%-70%;牛、羊日糧苜蓿粉與尿素結合使用,可相互協同作用,利用效果顯著,苜蓿粉的含量為50%-80%。
青貯利用
苜蓿青貯或半干青貯,養分損失小,具有青綠飼料的營養特點,適口性好,消化率高,能長期保存,畜牧業發達國家大都以乾草為重點的調制方式向青貯利用方式轉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青貯方式。
3.1 半干青貯
國外普通採用青貯塔進行半干青貯保存苜蓿,青貯塔造價較高,我國一般採用青貯窯貯存苜蓿,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關鍵首先使苜蓿迅速風干使含水量降到40%-50%再進行青貯。這種青貯料兼有乾草和青貯的優點。
3.2 加甲酸青貯
這是國外推廣的一種方法。方法是每噸青貯原料加85%-90%甲酸2.8kg-3kg,分層噴曬。甲酸在青貯和瘤胃消化過程中,能分解成對家畜無毒的CO2和CH4,並且甲酸本身也可被家畜吸收利用,用這種青貯料飼餵乳用犢牛,平均日增重達0.757kg-0.817kg,比普通青貯料增重提高近1 倍。
3.3 拉伸膜青貯技術
這是國外採用的一種新方法,全部機械化作業。操作程序為:割草--打捆--出草捆--纏繞拉伸膜。其優點主要是不受天氣變化影響,保存時間長,一般可存放3年-5年,使用方便。
葉蛋白利用
紫花苜蓿葉蛋白(ALP)是將適時收割的苜蓿粉碎,壓榨、凝固、析出和乾燥而形成的蛋白質濃縮物。一般粗蛋白50%-60%,粗纖維0.5%-2%,消化能12.5MJ/kg-13.5MJ/kg,代謝能為12.4MJ/kg-12.9MJ/kg,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大規模的飼料用葉蛋生產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法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研究較多,美國飼料中已按一定比例加入ALP出售;生產上ALP的提取率為苜蓿田間產量的0.89%左右。我國蛋白質資源嚴重缺乏,而葉蛋白的蛋白質含量可與豆粕和魚粉相媲美,用替代豬、禽飼料中部分魚粉和豆粕潛力巨大。 ALP可替代蛋雞50%-70%魚粉或肉骨粉,蛋白質的消化率均有所提高。用ALP替代肉仔雞日糧中25%-50%的魚粉或肉骨粉對肉仔雞增重影響不大。當用此替代雛雞日糧中50%-75%的魚粉或肉骨粉時,其成活率可提高3.4%-4.2%.ALP可替代40日齡-60日齡豬日糧中50%的動物蛋白和 1/3的豆粕,可替代61日齡-105日齡生長豬80%動物蛋白,對豬生長無影響。
7植物影響編輯
對家禽產品質量的影響
蛋黃的顏色主要取決於飼料中葉黃素的含量,如每千克飼料中含有60mg葉黃素,就會產蛋黃顏色較深的蛋,苜蓿草粉中葉黃素含量豐富,每千克草粉中約含有 240mg葉黃素,是黃玉米的10倍以上(22mg/kg),黃玉德曾報道在蛋雞日糧中添加5%的苜蓿
由於飼料中粗蛋白水平不同會影響豬胴體瘦肉率,紫花苜蓿產品屬於高蛋白,低消化能(粗纖維含量高)飼料,所以適當比例添加到生長育肥豬日糧中,會增加胴體瘦肉率,肉質鮮嫩,但對豬生產性能無影響。Bohman等(1953)的試驗表明,用苜蓿飼喂的豬一致偏瘦,屠宰率較低。用高水平苜蓿飼喂的豬後腿、腰部和肩部肉較多,而腹部和背部脂肪都較少。Stahly和Cromwell(1986),在日糧中添加10%脫水苜蓿草粉於10℃
紫花苜蓿綜合開發利用流程圖
環境下飼養,結果豬的背膘厚度減少3%。美國許多州的試驗(1953-1955)表明生長肥育豬的日糧內用5%-15%的優質苜蓿草粉可使生長豬獲得良好的生產性能。
對牛奶品質和牛肉質量的影響
苜蓿對養牛業來說是優質牧草,即可以改善乳脂率,還可以使牛乳中維生素含量增加,特別是脂溶性維生素。姜之傑等(1982)利用苜蓿乾草和半干青貯飼餵乳牛,產乳量明顯提高,並使乳脂率由3.43%提高到3.52%。Kirkpatrich等(1984)證明,苜蓿可以替代乳牛部分精料,並能提高乳脂率,而不影響乳產量。Shaver(1986)、Joanovic(1987)、Conlenbrander(1991)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論點。在肉牛日糧中應適當使用苜蓿產品,為了防止牛肉顏色變黃,在日本肉牛肥育飼料里不大量使用苜蓿粉。
前景展望
種植紫花苜蓿不僅可以促進畜牧業發展,增加收入,還可以做到種地養地。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優化種植結構。並且隨著科學的發展,用苜蓿開發生產功能性食品前景看好,市場潛力巨大。
紫花苜蓿綜合開發利用
紫花苜蓿綜合開發利用,可以得到飼料級粗蛋白、食品級精蛋白、葉綠素鹽、葉黃素、皂甙、草粒、草餅、草粉等,做到有效成分百分百回收利用,並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
需要更多天然提取物和天然色素相關資料歡迎光臨天然色素應用技術論壇。
8品種介紹編輯
適合遼寧種植的國產苜蓿品種主要有敖漢苜蓿、公農1號、中苜1號、潤布勒、新疆大葉等。遼寧省的主栽國產品種為敖漢苜蓿、潤布勒和工農1號等。進口品種有CW200、費納爾、阿爾岡金、金皇後等。
引進品種主要考慮溫度、降雨量和土壤等三方面因素。品種抗寒性即越冬能力的主要指標用休眠級數來表示,級數越小,抗寒性越強,級數越大,抗寒性越低。遼寧省地處北方省份,冬季氣溫較低,可達零下30℃左右,適宜引進3級以下的品種,如皇後(2級)、CW200(2級)、三得利(適宜區域廣泛)、WL252(2級)、WL323(3級)、阿爾岡金(2級)、費納爾(2級)、金皇後(2-3級)、巨人(2級)、北極星(2-3級)、農寶(2-3級)、亮苜二號(2-3級)等品種。大連、丹東地區可以引進3級品種,如CW300、WL323、(3級)、北極星(2-3級)、農寶(2-3級)、亮苜二號(2-3級)等品種,在引入3級以上品種時一定要慎重,先少量試種,成功後再大面積種植。遼西、遼西北、遼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建議選用抗旱性較強品種,如敖漢、潤布勒、中苜1號、阿爾岡金、費納爾、巨人、CW200、WL232、WL252、巨人等品種。遼寧省沿海地區鹽鹼地較多,要選用耐鹽性強的品種,如中苜1號、金皇後、兩用苜蓿、亮苜二號等。在南方適宜種植秋眠級高,抗病蟲害,能耐受高溫水澇的冬季活躍型品種:賽迪7(7級)、賽迪10(10級)、遊客(8級)、三得利(6級)。
已引進400餘種的牧草種質資源12000餘份[4] ,其中8000餘份已入國家長期庫和農業部牧草資源中心庫,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牧草遺傳基因資源;為全國相關單位提供3000餘份種質材料,共選育出省級審定牧草品種2個,新品系4個(其中2個已進入全國牧草品種區試)
三得利
該品種與2002年通過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登記為引進品種,品種登記號為247.
產量與品質:三得利紫花苜蓿不僅產量高(畝產乾草1500公斤以上),適用區域廣泛,可適應華北大部分地區及西北、華中部分地區、西南地區種植、而且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18%-22%)和消化率(70%以上),莖干柔軟,適口性極佳,是調制苜蓿乾草的理想品種。
土壤與耕作:播種三得利的田地,在前茬收割後要及時耕地消滅雜草,秋後耙磨鎮壓,保墒蓄水。灌區秋耕後,進行灌水,開春播前耙磨鎮壓,達到表土疏鬆,土壤細碎,地面平整。根據土壤肥力狀況,耕地時施入有機肥1000-2---公交/畝、過磷酸鈣50-100公斤/畝做底肥。
播種時間:依據各地情況和春播、夏播和秋播。春播宜早,秋播水熱同步,出苗整齊,雜草少。寒冷地區可開溝春播,越冬前耙平,覆土以利越冬。南方春播不遲於3月下旬,秋播不遲於10月下旬。
播種方式與播種量:播種前用根瘤菌,隨拌隨播。單播時,播種量為1-1.5公斤/畝,播種深度1-2厘米,行距可控制在20厘米左右。
田間管理:三得利苗期生長較為緩慢,易受雜草危害,要除草1-2次。旱作區每次刈割後要及時鬆土、施追肥;灌區結合施肥進行澆水,促進再生,施肥以復合肥為主,不可施氮肥或少施。
Ⅱ 西班牙巴塞羅那地區是什麼時候鬧獨立的被政府鎮壓了
加泰羅尼亞從前是阿拉貢(alagón)王國中的一個公國,它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從17 世紀起它就是分離主義者運動的中心。
加泰羅尼亞是羅馬帝國在西班牙佔有的第一個地區。5世紀(公元409年)時被哥特人佔領, 712年被摩爾人(阿拉伯人)佔領,在8世紀末查爾曼大帝(Charlemagne,西羅馬皇帝)將它納入如西班牙王國,由伯爵管轄。然而,法蘭克族對加泰羅尼亞的宗主權只是名義上的,而且Borrell伯爵的統治被強烈抵制。
1137年,巴塞羅那的拉蒙·貝倫格爾(Bamon.Berenguer)伯爵四世與阿拉貢皇後貝特隆尼拉(Petronila)訂婚,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統一了。在13和14世紀加泰羅尼亞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海上貿易。1410年前,王國中加泰羅尼亞的利益佔了上風,而在1410年,加泰羅尼亞王室斷了後嗣。1412年之後,加泰羅尼亞對新的阿拉貢的特拉斯塔瑪拉王朝(Trastámara)的不滿開始增加,並在約翰2世的執政時候進入高潮,但是叛亂失敗了(1462–1472)。
在約翰2世的兒子費迪南和卡斯蒂爾(Castile)的女王伊莎貝爾的婚姻(1469)之後西班牙統一了,加泰羅尼亞在西班牙中的地位下降到的二位。雖然它保有了它的自治政府,但在17 世紀之前和卡斯蒂爾的利害沖突,連同西班牙君主政體的聲望衰微一起,導致了加泰羅尼亞人的分離主義者運動的第一個高潮。1640年加泰羅尼亞厭惡了西班牙統治,聲稱自己為法蘭西共和國的路易十三的保護之下,但是叛亂在 1650 年代內被壓制。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加泰羅尼亞宣布它支持西班牙的查爾斯大公,抵抗法蘭西共和國波旁王朝的加入,但是在1714年它完全地被波旁王朝菲力浦五世的軍隊征服了,廢止了加泰羅尼亞人的憲法和自治。
加泰羅尼亞人的分離主義在19世紀中在給卡洛斯的支持中再度出現,為了喚醒民族意識,1850年起新聞媒體和劇院都開始使用加泰羅尼亞語。加泰羅尼亞的民族主義在1876年卡洛斯失敗後成為了支持加泰羅尼亞自治的更大力量。到1913時加泰羅尼亞嬴得了一個較小的自治權, 但是它在 1925年被裡維拉廢止了立法權,他攻擊了所有加泰羅尼亞人分離主義運動。里維拉的政策導致加泰羅尼亞的左派聯盟黨的形成(Esquerra Republicana)。 Esquerra在1931市政選舉中嬴得了廣泛的勝利,而且兩天之後它的領袖宣布加泰羅尼亞獨立。最終它和中央政府達成妥協,在1932年九月自治法令通過。加泰羅尼亞扮演了西班牙共和國時期和西班牙內戰(1936–39)時期的一個重要的角色。然而,1939年的國家主義者的勝利意味著自治者的失敗,而且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政府採用了一個壓抑加泰羅尼亞人民族主義的暴政。
佛朗哥的死後的西班牙民主建設沒有減少加泰羅尼亞對自治的渴求,在1977 年九月通過了有限制的自治。全面自治在1979年通過。在1979 年建立的政府包括自治區政府(被總統帶領的執行委員會)和一院治的議會。
加泰羅尼亞自治區在西班牙東北部的一個三角形的區域,並且北部與法蘭西共和國和安道爾、西部與阿拉貢、南部與瓦倫西亞(Valencia)相鄰,東部面向地中海。比利牛斯山脈隔開加泰羅尼亞和法蘭西共和國, 西部的前比利牛斯山脈和埃布羅河盆地是和阿拉貢的界。西南的埃布羅盆地分開瓦倫西亞省。
西班牙塔拉戈那,巴賽羅納和赫羅納都有地中海海岸線,與海岸平原一起被加泰羅尼亞丘陵環繞著。 加泰羅尼亞丘陵在歷史上已經分開來自半島腹地農業區和海岸工業城鎮。加泰羅尼亞丘陵的北方是一個包含萊里達省的大部分的台地。加泰羅尼亞的主要河流是略夫雷加特河(Llobrégat)和埃布羅河(Ebro),全部流入地中海。加泰羅尼亞的大部分是地中海氣候,即又熱又乾的夏天和溫和又相對濕潤的冬天。
加泰羅尼亞的海岸城鎮工業集中,這是由於人口沿著地中海岸聚集的結果, 逐漸地內地人口減少。 在20 世紀中巴賽羅納市和它的衛星城中人口大大增加。
加泰羅尼亞的傳統農業產馬鈴薯、玉黍蜀、葡萄酒、杏仁和橄欖油供出口。加泰羅尼亞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未被開墾,而且橄欖和葡萄等傳統農作物正被為城市的消費而產的水果和蔬菜排擠掉。 然而,農業產值只佔加泰羅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十分之一。
加泰羅尼亞的紡織工業首先發展在1283和1313年之間而且一直是區第一工業。巴賽隆納, 薩瓦德爾(Sabadell)和塔拉薩(Tarrasa )是紡織也中心。工業部門自從1950年以後經歷了迅速的擴充和多元化,冶金,食物加工,化學工業正在穩定地趕上紡織品。 紡織品,造紙和平面藝術,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集中在巴賽隆納。城市的一個工廠生產西班牙大部份機動車。加泰羅尼亞對石油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導致了巴賽隆納的石油精練廠的增加。服務,特別地觀光事業的和運輸業正高速地發展。區人口609萬9319(巴塞羅那150萬3451)。
歷史
加泰羅尼亞在中世紀時逐漸形成。12世紀時加泰羅尼亞與阿拉貢王國聯合建立加泰羅尼亞-阿拉貢王國。18世紀時波旁王朝的菲利普五世成為西班牙國王,他取消了加泰羅尼亞的自治政府,禁止以加泰羅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1933年加泰羅尼亞重建自治政府,但1939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中利後再次取消加泰羅尼亞的自治並禁用加泰羅尼亞語。直到1975年,加泰羅尼亞重又恢復自治,加泰羅尼亞語也在西班牙獲得官方語言地位,並被承認為獨立的歐洲語言。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在致開幕詞時,故意說了一句加泰羅尼亞語,這句話勝過了所有的口號,無數的加泰羅尼亞人深深喜歡上這個國王,他們說:"這是我們的國王!
Ⅲ 優良新品種引進
引進優良品種是一項投資少、時間短、效益高、見效快的「短、高、快」技術。優良新品種引進主要是解決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對優質高產品種的需求,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資源利用與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通過引進優良新品種,並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形成示範區的優勢品種,更好地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
在引進新品種時,著重考慮示範區及同類型區域的氣候、水土、生產條件,明確引進品種的適應性、生長習性與抗性、產品質量、產量優勢以及市場前景。
對於作物優良品種的引進氣候條件是否適宜是關鍵,水土資源條件是基礎;對於畜禽良種的引進,氣候、水土、飼養物源條件也十分重要,同時要明確引種的目的,是純種擴繁,還是改良當地品種。本示範項目,根據桂中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的氣候、水土資源與環境質量、生產物質基礎條件,開展了優良作物、果蔬新品種和畜禽良種的引進示範。主要引進品種及技術要點如下。
(一)優質常規作物品種
1.花生良種
桂花22是用賀粵一號作母本、野生種A.correntina作父本,進行遠緣雜交選育而成的高產、高油花生新品種,在廣西多年多點試種莢果平均產量達247.85kg/畝。該品種主莖高50 cm,株型緊湊,分枝8條,結果枝5~6條,單株結果16~18個,果數682個/kg,百果重156 g,百仁重67.3 g,出仁率73%,含油率55.25%,單株結果16.5個,抗倒性強、中抗青枯病和銹病,生育期115~120 d。桂花22作為油用型花生品種,適合在廣西各地中等以上肥力的水旱輪作地種植。
桂花26是以本地品種作母本,粵油223作父本,經多代選育而成的高產、多抗花生新品種,經試種,莢果平均產量達267.5kg/畝。該品種株型直立緊湊,生長勢強,主莖高45 cm,分枝長50 cm,總分枝7條,結果枝5條,單株結果16~20個,飽果率81%,雙仁果率83.2%,百果重185 g,百仁重73 g,果數606 個/kg,出仁率70%,主要特點是單株結果多,莢果偏大,果型美觀,出仁率高,抗倒性好,生育期120 d。桂花26適合各地水旱輪作地種植。
2.玉米優質品種
除了宣傳鼓勵示範區群眾使用耐旱、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如正大619、迪卡007等種子市場推廣品種外,重點引進了本區科研成果南校15號優良新品種。該良種是以6047做母本,9229做父本雜交組合而成。屬緊湊型品種,穗位上葉片較寬而上沖,莖稈粗壯,葉片數17~19片,株高235 cm左右,穗位89 cm左右,果穗長圓筒形,穗長18~22 cm,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出籽率83.0%,籽粒黃色,半硬粒型,千粒重280~300 g。
南校15號屬中熟品種,桂東南早造生育期113 d,晚造93 d。抗多種玉米病害;接種鑒定,大斑病 0~1.0 級,小斑病 0~0.5 級,黑粉病 2.9%,青枯病 0.8%,紋枯病22.8%。較易感紋枯病。該品種籽粒均勻飽滿,色澤美觀,商品性好,品質優良,廣西大學生物技術中心分析測試結果:籽粒蛋白質含量 11.05%,賴氨酸 0.29%,粗脂肪5.48%,澱粉69.4%。
1999年參加廣西玉米新品種篩選試驗,在35個參試種中,早造7個試點平均公頃產量7 623kg列第二位;2000年參加廣西玉米良種第十五周期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量6 685.5kg,居參試種第三位,7個試點有5個點比對照增產,占參試點71.4 %。
據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試驗研究表明,南校15號為半緊湊大穗型品種,單株葉面積較大。高肥地塊密度不宜超過4 000株/畝,中肥地塊不宜超過3 500株/畝。南校15號較喜肥水,應給予中上等肥水投入。每畝施農家肥1 500~2 000kg、復合肥50kg作基肥,追肥注意氮、磷、鉀合理搭配,一般每畝施氮素15~18kg,磷素(P2O5)5~6kg,鉀素(K2O)15~18kg。南校15 號輕感紋枯病,注意防治病蟲和降低田間濕度。另外,在氮肥過多,養分不協調時,會出現怪苞現象,應增施鉀肥和及時摘除怪苞。本項目在小平陽示範區引進種植南校15 號60畝,結果顯示與試驗區原來種植的品種相比較,南校15號玉米新品種抗旱性能較佳,具有莖稈粗壯、矮化、結穗多、穗大、產量高等優勢,平均產量比老品種高30%~50%,該品種適合在桂中地區推廣種植。
(二)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品種
1.具有氣候帶優勢的優質水果
廣西區是全國水果生產主省區,主產亞熱帶、熱帶水果。果樹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新興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目前廣西水果業已逐步實現規模化,基地化布局。龍眼、荔枝、菠蘿、香蕉、芒果、柑橘、柿子、桃、李、板栗、沙田柚,分布廣西東西南北,但桂中水果生產還十分薄弱。上述水果面積大總產量高,加入WTO後還受國外的沖擊,已由產量型向質量型過渡,已不宜開辟新的產業基地,加入世貿後,縱觀國內外水果市場,不受國外同類水果沖擊的品種有:黃皮、橄欖、枇杷、石榴等;能夠發揮產地環境優勢的引進新品種有火龍果、蜜瓜等。從本項目目的及國內外水果生產現狀考慮,枇杷為早熟淡季水果,市場優勢明顯,但區外的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多年前便已形成產業化生產,跟隨其後在桂中發展難以搶奪國內外市場,以適度發展種植為宜(桂南發展好些)。橄欖種後始果期長,結果前期產量低,且市場消費量有限,只宜作生態、經濟兼用林。我國水果生產世界第一,出口只佔2%,加工只佔總產的10%,專家及權威部門指出,加入世貿後我國水果生產的主攻方面一是擴大出口,二是大力發展加工型品種(廣西區水果發展戰略也倡導要大力發展加工型品種)。據上所述,本示範項目引進的優質水果有如下品種。
(1)大果無核黃皮
其技術經濟優勢在於,①是我國南方特有的優良果樹品種,是嶺南佳果之一,具大眾型消費口味,鮮食加工俱佳的營養型保健型淡季水果,而無核黃皮是新選育的優良品種,果實大,果肉含量高,風味品質好,鮮食加工俱佳,是十分理想的外銷品種;②無核黃皮適宜種植區域僅限桂中以南,目前尚未形成規模種植,遠遠滿足不了鮮果市場的需求,其酸甜可口,消食保健,消費市場很大,加之能加工成高檔果醬、果汁、飲料,是國家倡導發展的出口型,加工型品種;③無核黃皮易管病蟲少,果農容易接受和掌握栽培技術及利於生產無公害果品,且有生長快、投產早、產量高、連年豐產的優點,易於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變品種優勢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其發展潛力很大;④無核黃皮屬芸香科,是由黃皮發生芽變而成的一個優良品種,具有果大、味甜、產量高和適應性廣等優點。無核黃皮忌濕,有較強的耐旱能力,示範區氣候十分適宜無核黃皮生長,是無核黃皮最適宜種植區,土地資源豐富。
無核黃皮最適宜生長在年平均溫度20℃以上,一月平均溫度8℃以上,≥10℃年積溫在6 000℃以上,無霜期在300 d以上,霜日在6 d以下的地區栽培。示範區黎塘鎮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584 mm,年平均氣溫20.9℃,年均日照時數1 600.5 h,無霜期332 d,霜日1.5 d。地形地貌為岩溶孤峰平原和岩溶丘陵地帶,旱地面積廣,以紅壤土為多,質地粘重,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貧瘠。土地資源相當豐富,宜農宜牧的坡地,荒山多,人均耕地面積大。具有適宜發展的氣候、水土資源條件。
引進的無核黃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投產早(種後3年投產),病蟲害少,管理容易,效益高,經濟壽命長,豐產穩產等特點,且果實大(最大可達30 g/顆),果肉含量高(90%),風味品質好(可溶性固形物20%,總糖含量17.6%,有機酸含量0.9%),成熟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夏秋水果淡季。
(2)大果枇杷
枇杷是我國南方特有的亞熱帶常綠果樹。大果枇杷是近年選育推廣的優質品種。它果肉柔軟多汁,風味甘甜,品質細膩,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常食枇杷可止咳、潤肺、利尿、健胃、清熱,對肝臟疾病也有療效,是重要的營養果品和保健果品。果實成熟時,正值初夏其他水果不能上市的關鍵時期,因此深受人們喜愛。除鮮食外,枇杷還可加工成罐頭等,在國內外市場十分暢銷。
大果枇杷屬薔薇科植物,起源於我國西南地區,除中國外,在美國、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亞亦有少量栽培。枇杷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年平均氣溫15℃以上,年降水量800~2 200mm的地區均能正常結果。雖然枇杷性喜溫暖,但在南方常綠果樹中它的抗寒力最強。年平均氣溫在12℃以上的地區枇杷能正常生長,年平均氣溫15℃以上的地區進行經濟栽培效果良好。枇杷的花能抗-4℃的低溫,幼苗能抗-7℃的低溫,成年樹能抗-18℃的低溫。
大果枇杷栽培、管理簡單,山地、平原均可栽種,不論砂質或粘壤土,枇杷均能正常生長結果。對土壤的酸鹼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在pH值4.5~8.5 的地區均能正常生長結果。枇杷病蟲害少,用葯量及用葯次數比柑橘等果樹少得多,特別適合一般農戶種植。枇杷具有生長快,結果早的特性,嫁接苗定植後,第二年即可試花掛果,最高株產能達5kg;第三年株產可達9kg;五年後進入豐產期,株產50kg,高者株產可達100~200kg,甚至更多。
枇杷樹姿優美,四季常綠,分枝規律性強,即使不進行整形修剪也能形成較規范的樹形,因此,同時具有經濟和生態效益。
(3)火龍果
火龍果屬仙人掌科,具肉質莖,自然狀態下匍匐於地面生長,支撐力差,根系分布較淺,耐旱力強,生產周期長,投產快、產量穩定。
火龍果是一種成活率極高、恢復期短、生長迅速和結果期早的果樹,對水肥的需求量較多。火龍果耐旱忌澇,成活率幾乎達到100%,在定植15 天後即開始萌發新芽,每年抽芽5次以上,並且在定植當年即有部分植株開花結果,第3年即進入盛產期,產量可達到1 500kg/畝以上。
在岩溶地區,充足的水肥供應是火龍果速生、豐產和優質的重要前提。火龍果的施肥分基肥和追肥,每年施基肥兩次,即生長季前(3月)和采完果後(9月)各一次,每次20~25kg/坑。「早、薄、勤」是火龍果追肥的基本原則。「早」是指在其成活萌芽後不久即開始施肥;「薄」是指以麩水、沼氣水等水肥為主,濃度要低;「勤」是指間隔期要短,次數要多,每隔10~15天一次,在其開花前至采完果後還要適當縮短間隔期。
每年7月初為火龍果的初花期,然後陸續開花和結果至9 月中旬,因而開花數量較多,持續時間較長,但在自然狀態下座果率較低和果實較小,因而需要疏花疏果和人工授粉。疏花是在其開花初期摘去生長弱小的花芽或花蕾,每一生長枝(節)只保留1 個花蕾;而在開花後,用毛筆蘸花粉後再輕觸柱頭即可。
2002年在黎塘示範區的補塘村委新埠村示範種植200畝,增加該村經濟果林種植面積,為進一步提高示範區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生產收入的途徑。如示範戶葉方標一家6口,4個勞動力,有耕地面積8.2畝,其中水田面積4畝,旱地面積4.2畝。過去農業產業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農業經濟水平比較低,2000年家庭人均收入只有1 420 元。2002年,在示範區項目實施小組的組織下,他種植了2.2畝火龍果。2003年,在縣科技局、黎塘鎮人民政府和鎮農業服務中心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加強了技術技能培訓,使他堅信了走科技興農致富道路的信念,年均畝產上升到522.5kg,同時上半年套種花生、下半年套種黃豆,年平均畝產值達2 300元,比過去種植玉米畝增1 520元,初嘗甜頭的他,對示範項目進一步有了認識。2004年自己專職管理並試套種辣椒1畝,在得到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的定期指導下,2004年,經測產驗收,火龍果平均畝產達1 520kg,花生平均畝產162kg,辣優4號辣椒平均畝產850kg,年畝產值達6 300元,進一步走上脫貧致富之路。2005年,火龍果進入了盛產期,他又利用1畝火龍果園試套種生薑。2005年10月,經測產驗收,火龍果平均畝產達2 052kg,花生平均畝產170kg,預計生薑平均畝產達500kg,年畝產值達10 000元,單這一項,家庭人均收入就達3 300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經濟效益。在他的影響下,帶動原來管理不善的種植戶,並有部分種植戶擴大了種植面積,決心在2006年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2.優質高產的蔬菜品種
廣西區是我國南方蔬菜主產區之一,蔬菜產業已成為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的第二產業。據統計2002年蔬菜播種面積96.4×104hm2,總產量2 660.75×104t。平均每畝產量達1.69 t,生產成本普遍低於國內外其他主產區,優質的蔬菜產品國內價格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1/8~1/5。近幾年來,廣西蔬菜出口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0年蔬菜出口38 513 t,創匯1 580萬美元。2002年僅向東盟國出口的食用蔬菜、根及塊莖等為2 573.39萬美元,出口的主要品種有大蒜、洋蔥、生薑、芋頭、馬鈴薯、蓮藕、番茄、水煮筍、速凍蔬菜、香菇、蘑菇、木耳、辣椒乾等。廣西光溫水土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大溫室」。廣西氣候適宜蔬菜生產,一年四季均可種植和收獲,冬季一般不需特別的防寒保溫措施,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具有明顯的自然條件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基於這一優勢,廣西蔬菜產業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發展迅猛,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61×104hm2,猛增至2002年的103.3×104hm2,農業產值達190.3億元。各級政府積極發展名特優蔬菜生產,激發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目前,蔬菜種植規模已佔廣西全年農作物總面積的15.8%,僅次於稻穀,在農作物中排第二位。
廣西蔬菜品種豐富,常年栽培的蔬菜品種至少在250個以上,其中當地名特優和引進的優良品種超過100個。今後蔬菜產業效益的高低將主要取決於花色品種、商品質量和時間差上的競爭力。而適合廣西氣候的抗病優質品種、加工專用品種少,新品種的選育、引進兩高一優蔬菜作物品種,結合反季節栽培、無土栽培、集約化栽培以及噴灌滴灌節水等配套技術開發,可為我區外向型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本示範項目根據當地氣候、水土資源和產地技術經濟條件,主要開展如下優質新品種的引進。
(1)雙季蓮藕
蓮藕是營養價值很高的水生蔬菜,而且產量高,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在示範區種植蓮藕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蓮藕已成為示範區的主要蔬菜品種。特別是低窪水田,種植水稻產量低、效益差,把這部分稻田用來發展蓮藕生產,產生的效益比種水稻高4~5倍,對提高農民收入有明顯效果。
蓮藕屬多年水生草本植物,適宜在水塘、湖泊、低窪田栽植,要求溫暖濕潤的環境,主要在炎熱多雨的季節生長。在廣西桂中地區,春藕種植適期為二月下旬至三月中旬;秋藕在7月下旬至立秋前10天種植最適宜。雙季蓮藕栽培選擇引進了抗逆性強、早熟、高產的品種,如春藕採用嘉魚藕、鄂蓮1號和3號等;秋藕採用嘉魚藕。
(2)白蘿卜
蘿卜屬耐寒蔬菜,喜溫和、冷涼氣候環境,生長期因品種而異,一般45~90 d。常規品種,種子開始發芽溫度為2~3℃,以20~25℃最為適宜。幼苗期生長適溫6~18℃,此期可忍耐24℃的高溫和2~4℃的低溫。如長期處於24℃以上高溫和乾燥條件下,會妨礙肉質根生長,引起開裂,易發生病害。蘿卜葉面積大,蒸發量大,側根少,抗旱力差,要求較多的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一般土壤濕度60%~80%,空氣濕度80%~90%為宜。過於乾旱引起開裂,辣味濃,須根多。蘿卜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pH值5.5~7.0為宜,要求土層深厚,鬆散肥沃的土壤,對肥料的要求最低為(N,8 g;P,3.5 g;K,12 g;CaO,3 g)/m2。蘿卜對光照要求不嚴格,在弱光或經常陰暗的天氣里也能生長良好。短日照條件下能夠延長生長日期,產量有所提高。在10~12 h光照條件下不能開花結實。
在示範區,針對當地氣候條件引進了耐旱、耐高溫的新品種,如韓國「極品春雪蓮」蘿卜新品種,該品種株高50 cm,肉質根長23.6 cm,橫徑6.5 cm,長圓錐形,春季種植生育期75 d左右。抗寒性強,又耐高溫,抗抽薹,品質好,商品價值高。春季2~3月播種,利用4~5月蘿卜淡季上市,畝產2 500~3 000kg;「白玉夏」蘿卜,該品種抗病性強、耐熱性好、生長期50~55 d,纖維含量少,肉質脆,口感好,商品性高,單根重1.0~1.5kg,每畝產量3 000~4 000kg。以及國產耐高溫新品種「春雪白蘿卜」,適宜溫度5~30℃,超莖種播,畝栽4 000~5 000株,南方可四季種植;「夏長白蘿卜」喜溫暖,抗病性能好,抗熱性能優越。生長速度快,產量較高。葉片直立,色綠,肉質根長圓柱形,長25 cm左右,橫徑6 cm左右,入土部分佔二分之一左右,皮肉白色,光澤好,品質風味極佳,纖維素少,不糠心,單根重0.5~1.0kg,播後45~50 d即可上市,畝產2 000kg左右。
(3)夏陽白菜
夏陽白是國內外選育出抗熱速生型的大白菜品種。夏陽白因具有抗熱耐濕,抗病耐貯運,品質優等特點而為示範區及周邊地區的廣大種植農戶所喜愛。新品種的引進主要選擇有抗熱、抗病、耐貯運、品質優的品種,示範區在春夏季節引進推廣的主要生育期短、較耐高溫的「黃清河」系列品種,秋冬種植大白菜引用「夏陽白303」、秦白3號、山東8號等品種。
(4)法國青刀豆
法國青刀豆為矮生型豆科作物,適宜生長溫度18~28℃。一般情況下,株高45~50 cm;適宜本區早春、晚秋種植,播種後6~7 d出苗,35 d左右開花,45 d左右即可採摘鮮豆,採摘期約35 d,全生育期80~90 d。該豆一年可種植兩季,一季畝產900~1 000kg。根據示範區氣候溫度較高的特點,應選擇較耐熱、抗病力強、適應性廣、且結莢率高、結莢相對集中的較矮生品系品種,最高畝產可達900kg以上。
(三)適應農業發展的畜禽良種引進
廣西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糧食生產條件較差,生產水平較低,糧食自給率較低。當前,廣西糧食供需的總體狀況是全區糧食生產總量低於消費總量,糧食供給總量明顯不足。其中,稻穀基本上能夠保障有效供給,但品種結構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調進調出調劑餘缺;而玉米的供給缺口較大,每年需從外地調入100多萬噸才能滿足需求。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調隊資料顯示,2003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5 205萬畝,比2002年減少130.4萬畝,減2.4%。糧食總產量1 465×104t,比2002年減產22×104t,減1.5%。人均糧食產量為303.3kg,比歷年最高水平的1999年下降了30.9kg,下降約9%。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產和生活用糧約312kg,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購買糧食約95kg;按2003年全區農村和城鎮人口統計量推算,全區農村和城市居民生產和生活用糧約1 210×104t,加上非農戶養殖畜禽及飼料企業製造飼料用糧、副食轉移及其他工業用糧,2003年廣西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約為1 540×104t,人均糧食消費需求317kg,超過人均糧食產量13.3kg。
廣西人均佔有糧食比全國低70~80kg,人均耕地低於全國人均1.1畝的水平,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貧困人口較多,抵抗糧食風險的能力較弱。在糧食利用上,飼料用糧約占糧食消費總量的35%,隨著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這個比例不斷攀升。因此大力發展草食型、節糧型畜禽養殖生產,發展青綠飼料和水生飼料,利用農作物秸稈轉化成飼料,用澱粉代替麵粉、大米等等,在保障廣西糧食安全的同時,科學發展畜牧養殖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示範項目在養殖技術開發示範中,兼顧生態、生產、生活均衡發展,為加速岩溶地區畜牧養殖業專業化、規模化、畜禽品種優良化,發展桂中旱片地區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重點通過引進推廣良種肉牛、奶水牛、二元雜瘦肉型種豬,良種雞、兔、鵝等品種,進行飼養和品種改良,種植高產優質牧草,導入先進的科學種養技術,建立以「種植(青飼料)—養殖(草食動物)—沼氣—種植(青飼料)」為模式的良性循環農牧生態鏈,為桂中岩溶旱片區人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一個高標準的科技致富樣板。如小平陽示範區青嶺村的黃月優,2001年在各承擔單位的支持下,引進了杜洛克種公豬1頭,長白母豬5頭,二元雜母豬32頭,經過四年的發展,累計已出欄瘦肉型仔豬800多頭,肉豬400頭,成了當地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良種豬繁養大戶,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Ⅳ 西班牙好嗎
好
首都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標志是一隻站立著夠蘋果吃的熊。它地處海拔670米的山間盆地上,是歐洲地勢最高的首都之一。這里風光秀麗,陽光燦爛,空氣清新,每年的晴天數居歐洲各大首都之首。 在古代,馬德里不過是曼薩納雷斯河畔的一個小村落,羅馬人、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先後在這里統治。馬德里的名字來自於公元十世紀阿拉伯人在這里修建的要塞馬吉里特。1083年,西班牙人把外來統治者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1562年,費利佩二世將首都從托萊多遷往位於半島心臟地帶的戰略要地馬德里。當時這座城市只有3萬居民,但是今天馬德里已擁有人口近四百萬,成為西班牙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金融中心。 現在的馬德里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西班牙工業總產值的10%來自這座首都的機器製造、化學工業、建築、皮革及木材加工、食品等工業部門。自從 1851年馬德里第一條鐵路通車以來,馬德里已同國內20多個城
巴塞羅那凱旋門市以及世界各大城市通有飛機航線,西班牙的公路網以馬德里為中心向全國各地延伸。地鐵交通是馬德里市內的主要交通方式,地鐵總長約100公里,每天100萬人次上下進出。 無數名勝古跡遍布馬德里全城。1000多個凱旋門,3000多個廣場,50座博物館,這座1992年被評為「歐洲文化名城」的古城洋溢著濃烈的歷史氛圍。三個主要廣場——太陽門廣場、中心廣場和西班牙廣場之間的三角地帶就是馬德里的市中心。太陽門廣場被稱為西班牙的中心,在那裡有一個標志,西班牙人以此為基點計算通往全國各地的汽車、火車、飛機的里程。西班牙廣場上有西班牙著名的塞萬提斯紀念碑,紀念碑的一面是西班牙開國女王伊莎貝爾像以及象徵平靜的地中海和洶涌的大西洋的兩個水池,另一面是享譽世界的堂吉河德和桑丘主僕銅像。哥倫布紀念碑樹立在哥倫布廣場,遙望遠方的哥倫布雕像和他腳下三桅船形狀的噴泉也是馬德里標志性建築之一。大地女神廣場上的雕塑「獅子戰車」的形象也經常被用來標志馬德里市,這個廣場是著名球會皇家馬德里球迷歡慶的地點。 隨著近一二十年來旅遊事業的發展,馬德里除了新建了許多機關、商業大樓等以
「西班牙廣場」堂吉訶德和僕人塑像外,同時還新建了許多主要供外國旅遊者休息的華麗飯店和旅館。在新的建築中,「歐洲門」無論在建築上還是在美學上都令人嘆服。兩座對稱的平行四邊形塔樓分別坐落在高速路的兩側,向對方劇烈傾斜。這是為在馬德里召開的歐盟會議興建的建築,顯示出一種勇敢無畏的豪氣。
主要城市
巴塞羅那(Barcelona)加泰羅尼亞自治區首府 位於西班牙東北部地中海沿岸,依山傍海,地勢雄偉,是伊比利亞半島的門戶,全市面積91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51萬,若連同外圍地區為400萬,僅次於首都馬德里,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其官
在西班牙維拉弗蘭卡,人們參加疊羅漢比賽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但是本地的加泰羅尼亞語則在整個地區通用。巴塞羅那是加泰羅尼亞的港口城市,是享譽世界的地中海風光旅遊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貿易、工業和金融基地,工業產值佔全國的1/5,有汽車、重型機械、化工、精密儀器、紡織等工業部門。巴塞羅那港還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和最大的集裝箱集散碼頭,巴塞羅那港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年入港船隻為8000艘(總噸位為4000萬噸),年吞吐量為2000萬噸。巴塞羅那比馬德里更為古老,在西班牙的大部分歷史上他都是比馬德里更為重要的城市,先是西哥人的首都,後來是巴塞羅那有權勢的諸伯爵的領地。1137年成為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聯合王國的首府,此後變成一座極其富裕而顯耀的城市。15世紀初期巴塞羅那及其所轄地區並入西班牙國,自那以後馬德里與巴塞羅那之間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作為這個國家名列前茅的海港、商業中心和工業城市,巴塞羅那日益繁榮。
宗教
西班牙自從羅馬人統治時期開始就確立了天主教國家的地位。公元八世紀至公元十二世紀的「再征服」戰爭(收復失地運動)將阿拉伯人趕出半島之後,天主教完全控制了整個西班牙。中世紀西班牙 「宗教裁判所」橫行整個歐洲,濫施酷刑,捕殺異端,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談虎色變。歐洲宗教改革時期西班牙成為西歐各國的眼中釘。十八世紀以後,教會和世俗力量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反教權運動日益高漲,教會勢力逐漸衰敗。但是,目前仍有百分之九十四的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其餘也有新教徒、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 西班牙全境分十一個教區,其中托萊多教區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托萊多主教從哥特時期以來就是西班牙的紅衣大主教。 天主教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樣,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都是在教堂中度過的:出生後的洗禮,第一次領聖餐,婚禮和死後的葬禮。西班牙節日眾多,有一個原因就是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村子、每一種職業都有一個聖徒作為守護神。每到聖徒生日的時候,這個城市或者行業公會就要舉行大彌撒和宗教遊行。另外,每一個教徒也都有自己的守護神,不僅要過自己的生日,也要過聖徒的生日,稱作 「Día del Santo」。西班牙人的名字大多取自聖徒,最常見的男女名字就是聖父聖母「何塞」和「瑪麗亞」,而且不論男女,都經常把這兩個名字連用。比如西班牙前任首相就叫「何塞·馬利亞·阿斯納爾」。
教育
西班牙的教育一度受到天主教會的控制。現在西班牙的教育體制主要分為學前教育、普及教育、學士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職業培訓。 2到3歲德的兒童可以自願上幼兒園小班,4到5歲上大班。國家的幼兒園是免費的,義務普及教育(6~16歲)也是如此,並且交通和食堂也是免費的。普及教育的對象是6到14歲的兒童。初小三年,高小兩年,初中三年。 小學主要課程有語文、數學、社會和自然體驗、藝術表達、音樂和體育。 初中增加了人文與自然科學、外語和宗教等課程。學生完成初中學業後可以選擇升入綜合中學(高中,也稱大學預科),也可以自謀職業。 綜合中學主要有三大類的課程:一是文學,包括人文科學和古典語言;二是科學,重點是數學;三是有關農業、工業和其他方面的技術課程。學生在校期間自己選擇分科學習,完成任何一個學科的課程,經考試合格,即可獲得學士學位。在車間學校和行業之家兩種形式的職業學校里,職業培訓分專業理論和企業實踐,職業培訓也是免費的。在那裡除了基礎課以外,還可以學到工業繪圖、管理學以及各種專業課程。 西班牙的薩拉曼卡大學和格拉納達大學都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在西班牙憲法中規定,大學社團有學習自由、教學自由和大學自治。自製大學可自定規章,選舉學校領導機構,制定預算和人員編制,自主進行學位評定。 西班牙有三十所公里大學和四所由教會主辦的私立大學,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又譯馬德里完全大學)是西班牙最大的高等學府,其它著名大學還有馬德里自治大學、薩拉曼卡大學、巴塞羅那中央大學等。 小學為6年,中學為4年,大學4~5年。2003年,教育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5%,其中大部為公共部門的投資。 2004~2005學年學生總數8441616人,其中各級學校和學生情況: 學校(所) 學生(人) 學齡前教育3596 1419307 小學12272 2494598 特殊學校-- 29283 中學6276 1876322 預科-- 632154 專科-- 516504 大學 72 1473448 從事非高等教育的教師共562510人,其中公立學校教師411399人、私立學校151111人,高等教育共有師資86774人。 (資料來源:西班牙教育、科學部2004~05年統計報告)
體育
足球 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 西班牙鬥牛(corrida de toro)
聖費爾明節奔牛狂歡 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風靡全國,享譽世界,盡管從動物保護的觀點上看目前人們對此存在爭議,但是作為西班牙特有的古老傳統還是保留到現在,並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鬥牛季節是3月至10月,鬥牛季節里,每逢周四和周日各舉行兩場。如逢節日和國家慶典,則每天都可觀賞。
社交禮儀
儀態禮儀 當地婦女有「扇語」,如當婦女打開扇子,把臉的下部遮起來,意思是:我是愛你的,你喜歡我嗎?若一會兒打開一會兒合上,則表示:我很想念你。因此初到西班牙的婦女,如果不了解扇語,最好不要使用扇子。 相見禮儀 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與熟人相見時,男朋友之間常緊緊地擁抱。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為本人姓名,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通常口頭稱呼稱父姓。 商務禮儀 西班牙人很重視信譽,總是盡可能地履行簽訂的合同,即便後來發現合同中有對他們不利的地方,他們也不願公開承認自己的過失。如在這種情況下,對方能夠善意地幫助他們,則會贏得西班牙人的尊重與友誼。西班牙人只有在參加鬥牛比賽活動時才嚴守時間,但客人應當守時,即便對方晚到,也不要加以責怪。 旅遊禮儀 西班牙人性格開朗,熱情,但容易激動,有時發生爭吵是很正常的,他們對此已習以為常。西班牙人吃東西時,通常會禮貌地邀請周圍的人與他分享,但這僅是一種禮儀上的表示,不要貿然接受,否則會被他們視為缺乏教養。
新聞出版
全國共有報刊155種,全國性雜志170種,銷售量共420萬。主要報紙平均日發行量:《國家報》,發行量46萬份;《世界報》,31萬份;《阿貝塞報》,28萬份;《先鋒報》,20萬份;《加泰羅尼亞報》,17萬份;《道理報》15萬份。 主要通訊社:埃菲社,官方通訊社,1939年1月創辦。另外還有私營的歐洲通訊社、羅戈斯通訊社。 廣播電視總局統管電台、電視台。全國共有200多家電台,主要有西班牙國家廣播電台和私營的西班牙廣播公司、洲際電台、西班牙人民廣播電台。 電視台:西班牙電視台為國營、全國性電視台,有兩個頻道。此外還有安達盧西亞、加泰羅尼亞、加里西亞、巴斯克和馬德里等地方電視台。1989年政府批准建立了多頻道、天線-3和電視5台3家私營電視台。1997年兩家數碼電視台開始運營。
飲食種類
因地而異,但是大多菜都要加橄欖油。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氣候:中部梅塞塔高原屬大陸性氣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屬海洋性溫帶氣候,南部和東南部屬地中海型亞熱帶氣候。西北部較濕潤,內陸和東南部較乾燥。月平均氣溫從北到南:1月9.4-10.3℃;7月19.1-28.1℃。年降水量一般350-500毫米,山地高達1,500毫米。中部的馬德里地區屬於高原氣候,夏季乾熱,冬季乾冷。東北部的巴塞羅那地區則為最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常年氣候溫和濕潤,夏季較炎熱乾燥,降水以冬季為主,一年能保證有250天以上的陽光。 礦藏:汞儲量佔世界首位,並有煤、鐵、鋁土、鉬、黃鐵礦、石油等。森林面積廣闊,有歐洲栓皮櫟、橡、栗、杉等。盛產沙丁魚和龍蝦等。 位置: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北瀕比斯開灣,西鄰葡萄牙,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東北與法國、安道爾接壤,東和東南臨地中海。西班牙海岸線總長為7921公里,西班牙太陽海岸是著名的代表,其中地中海海岸線長2058公里,大西洋海岸線長1728公里,北部坎塔布里亞海海岸線長1086公里,地中海巴利阿里群島各島嶼海岸線長1428公里,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島各島嶼海岸線長1583公里,北非兩個飛地----休達和梅利亞的海岸線分別為20公里和9公里,北非一些小島的海岸線長9公里。境內多山,是歐洲高山國家之一。境內高原和山地相間,全國平均海拔660米,全國35%的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僅佔11%,是歐洲地勢最高國家之一。主要山脈北有坎塔布連、比利牛斯,南有莫雷納山脈和安達盧西亞山脈。南部的木拉散峰海拔3478米,為全國最高峰。 國界線:西班牙陸路邊境線為2013公里,其中與法國、安道爾邊境線為720公里,與葡萄牙邊境線為1292公里,與直布羅陀邊境線為1公里。 西班牙地處歐洲西南部,與葡萄牙共同分享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位於北緯36度到44度、西經9度18分和東經3度19分之間,南北跨840公里,東西 1000公里。國土面積為504750平方公里,西班牙人說他們的國家形狀像一塊熟牛皮。西班牙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和法國,居第四位,相當於歐洲總面積的二十分之一。半島之外,西班牙的領土包括還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島和大西洋的大小加那利群島。 西班牙北部沿海是比斯開灣,東北同法國和安道爾接壤,高聳的比利牛斯山把這幾個國家分隔兩邊;東面和東南面向地中海,向南越過只有14公里寬的直布羅陀海峽便能達到非洲的摩洛哥;長方形的葡萄牙是西班牙西邊的鄰居。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出大西洋的要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班牙與英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爭奪此地的主權。 不包括巴利阿里群島和加那利群島,三面環海的西班牙的海岸線長約3904公里,但是海岸比較平直,真正的天然良港都集中在北部,如費羅爾、蓬特維德拉和維哥等。卡塔赫納是唯一地處地中海的天然港灣。東南部的海岸線不是以港口,而是以風景旖旎的海灘勝地聞名。西班牙著名的海灣有加的斯灣和瓦倫西亞灣。 西班牙不僅有著名的西班牙太陽海岸,還有巍峨的高山。在歐洲,她是除了瑞士之外最高的國家。西班牙全境大部分是古老的高原。著名的中央高原聳立西班牙正中,約佔全國面積的60%,海拔600-700米。中央高原三面被高山阻絕:北部是坎塔布連山脈,南部佇立著莫雷納山,東部的伊比利亞山脈隔開中部高原與阿拉貢平原。高原西邊那一面緩緩延伸,地勢漸趨平坦,最後消失在大西洋沿岸。如果你駕車游覽西班牙全境,不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白雪皚皚的山峰,一片片起伏不平的丘陵。 西班牙全境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地理區: 北部山區:這里有歐洲著名的比利牛斯山脈,整個山脈綿延千里,景色如畫。一年四季,無論山上山下,還是平原陸地,到處是一片翠綠。尤其是阿斯圖里亞斯地區,山脈連綿,松濤茫茫,林海鬱郁。 緊靠比利牛斯山脈的坎塔布連山脈,海拔達2000米以上,北臨茫茫無邊的比斯開灣,陸地上林木茂盛,景色十分迷人。許多寬廣的河谷置於其間,湖水清澈如鏡。更值得一提的是,那裡還有數不勝數的飛瀑,從高處傾瀉而下,整日水霧彌漫,蔚為壯觀。這里既是重要的軟木產區,又是牛羊遍地的牧區和工業區。 中央高原:位於高原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將梅塞塔高原分為北部舊卡斯蒂利亞高原和南部新卡斯蒂利亞高原。在這塊廣袤無垠、山嶺起伏的土地上,有著大片著名的橄欖樹林和動物保護區。中央高原的西北部和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地區是崇山峻嶺。一條條山間公路首尾相接,汽車有時在山間行駛大半天,好像還在原來的位置。 阿拉貢平原:阿拉貢平原位於比利牛斯山脈東南面的埃布羅河流域,是個大致呈三角形的波狀平原。在古地質時期,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內陸湖泊,後來湖水流入地中海,慢慢變成了乾涸的陸地。阿拉貢平原常年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土質肥沃,被稱為富饒的「豐水寶地」,既是西班牙的天然糧倉,又是重要的葡萄、柑桔等水果產地。 地中海沿岸山地:沿岸山地從東南部安達盧西亞到東北部加泰羅尼亞,長達1500公里。走在細軟的沙灘上,海天一色,遊人如潮。南端安達盧西亞山脈中的穆拉薩山峻峭高聳,海拔3478米,是伊比利亞半島的最高點,號稱西班牙「民族的脊樑」。這座山終年雲煙裊裊,清風悠揚,是個避暑消夏的好去處。 安達盧西亞平原:位於莫萊納山脈和安達盧西亞山脈之間。這里一馬平川,坦坦盪盪;瓜達爾基維爾河由西往東橫貫整個平原,灌溉著千萬畝良田。由於高聳的安達盧西亞山脈擋住了來自海洋的濕潤空氣,所以這里氣候乾燥,盛夏驕陽似火。
[編輯本段]國家歷史
簡史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瓦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 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1931年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國,1936年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奪取政權,1947年宣布為君主國。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史前歷史 在西班牙發現最早的人類考古學遺跡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萬到五萬年,穴居人類的史前岩畫為我們提供了伊比利亞半島史前文明的生活場景。在西班牙發現的最重要的遺跡包括「黑窟」洞穴和「松林」洞穴,當然還有著名的阿爾塔米拉岩洞。 凱爾特西班牙 最新的理論研究認為伊比利亞人是從北非來到半島的,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對於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金發凱爾特人和深色皮膚的伊比利亞人通婚,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恐怕就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歷史和社會學家至今沒有弄清巴斯克人的起源,她和任何鄰近民族之間找不到親緣關系,卻有人在巴斯克語和日語之間找到了共同點,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巴斯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 腓尼基,希臘和迦太基人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和哥特人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穆斯林西班牙和光復戰爭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愈演愈烈。北方的國王們一個接一個地取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只剩下了格拉納達最後一個據點,他們又堅持了近一百年,直到「天主教國王」將她也並入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版圖。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2008年,西班牙的世界遺產已達37處,在所有國家中名列第一。 科爾多瓦歷史中心 格拉納達的阿蘭布拉宮和赫內拉利花園 布爾戈斯大教堂
布爾戈斯大教堂埃斯庫里亞爾修道院 巴塞羅那的圭爾公園 圭爾宮和米拉大樓 阿爾塔米拉洞窟 塞哥維亞古鎮及高架引水渠 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時期教區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城古鎮 阿維拉古鎮及城外教堂 特魯埃爾的穆德哈爾式建築 歷史名城托萊多 加拉霍奈國家公園
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 卡塞雷斯古鎮 塞維利亞大教堂 阿爾卡薩爾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 古城薩拉曼卡 波布萊特修道院 梅里達考古遺跡 瓜達盧佩的聖 瑪利亞皇家修道院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 多尼納國家公園 有城牆的昆卡城 巴倫西亞的絲綢交易市場 拉斯馬德拉斯 巴塞羅那的加泰羅尼亞音樂廳和聖帕烏醫院 聖米蘭的尤索和蘇索修道院 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盆地岩畫藝術 阿爾卡拉的埃納雷斯堡大學和歷史區 伊維薩島景觀 拉拉瓜納的聖克利斯托瓦爾 阿塔皮爾卡考古遺址 加泰羅尼的維爾德布伊羅馬式教堂 塔拉科考古遺址 埃爾切的帕默拉爾 盧戈的羅馬城牆 阿蘭胡埃斯文化景觀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群úbeda和baeza
[編輯本段]同名音樂
專輯中文名:Spain系列專輯 歌手:Spain 版本:更新第3張《I believe》——更新完畢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對於Spain,我總有這樣的感覺——就象你迷失在一條曾經生活過多年的街上,或許這里的某處封存著你的記憶,你發誓要找到它們。你來到完全陌生的一個酒吧,在角落裡坐下,忍受著臨桌酒杯碰撞發出的脆響和經過紅酒折射而散出的奇幻光彩的惶惑……這時候,有人開始唱歌了,內容本來都是些對於別人無關緊要的故事或者平淡的愛情,可碰巧你的往事卻不幸被他逐一言中,那些尷尬的經歷,比如過去因為弱小常常被人欺負,或者第一次遺精,醜陋倉促的學生時代,你在某個深夜裡想到自己註定的死而縮在床上瑟瑟發抖,你難以啟齒的私人感受,幻想未果的性伴侶,僅僅停留於腦海的戀情,於是你只能笑了,如釋重負的笑著,吹滅了桌前的蠟燭,徹底融進角落的黑暗裡,在美妙音樂下感受這個陌生地方偶然帶給你的往事,冰冷漠然的溫馨。
[編輯本段]該國名人
建築師 安東尼.高迪(Antonio Gaudi Cornet) 作家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guel Cervantes) 羅陪·德·威加(Lope de Vega) 探險家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ristobal Colon)(應屬於義大利人 黑爾南·科爾特斯(Hernan Cortes) 領袖 埃爾熙德(El Cid) 布維那文士·杜魯提(Buenaventura Durruti) 富蘭克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胡安·卡洛斯(Juan Carlos de Borbon) 音樂家 伊薩克·阿爾貝尼茲(Isaac Albeniz) 報·卡索斯(Pau Casals) 安德列斯 塞戈維亞(Andres Segovia,1893.2.21-1987.6.2) 畫家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Goya) 委拉斯貴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 ) 其他 薩馬蘭奇(奧委會主席) 體育 拉斐爾·納達爾·帕雷拉(Rafael Nadal Parera,網球選手) 保羅·加索爾(Pau Gasol,籃球運動員) 費爾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F1車手)
Ⅳ 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為「______」,如英國、法國的草場面積分別占本國面積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有利於
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為「綠色的金子」,如英國、法國的草場面積分別占本國面積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有利於發展畜牧業.被稱為「風車國」的是荷蘭,鬥牛的是西班牙.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綠色的金子;荷蘭;西班牙.
Ⅵ 荷蘭的詳細資料!!(牧場之國名字的來源)
荷蘭國土總面積為41864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75公里。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沿海有1,800多公里長的海壩和岸堤。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荷蘭的氣候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月平均氣溫:1月2~3℃;7月18~19℃。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年降水量650~700毫米。有天然氣、石油和煤等蘊藏。
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早在13世紀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干圍堰內的水。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堅持不懈」字樣,恰如其分地刻畫了荷蘭人民的民族性格。
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荷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1年開采天然氣約743億立方米,自給有餘,還能出口。荷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鋼鐵、造船、印刷、鑽石加工等,原料和銷售市場主要依靠國外。近20年來重視發展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傳統工業主要是造船、冶金等。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荷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荷蘭的農業也發達,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生產現代化,乳、肉產品供應國內有餘,是世界主要蛋、乳出口國之一。荷蘭人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於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並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從這里輸出。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荷金融服務和保險業、旅遊業發達。航運業和漁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糧食(小麥)和飼料依靠進口。海運和內河航運發達,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海岸外小島、古城、運河風光和花卉種植業吸引國外旅客。每年旅遊者達260餘萬。
Ⅶ QQ牧場世界盃競猜的獎勵
1904年 5月 21日,,國際,足聯,在 法 國巴黎成 立,。,1921年3月1日,法國人雷米特當選為國際足聯第3任主席,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舉辦世界盃的夢想得以成為現實,而雷米特也因此被稱為世界盃之父。
奧運會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堅定了國際足聯建立自己的錦標賽,讓世界上最好的國家隊一起比賽的願望。1928年5月,國際足聯決定舉辦自己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足球錦標賽??世界盃。1924和1928年兩屆奧運會足球冠軍得主,同時正在准備1930年的國家獨立100周年紀念的烏拉圭自然而然地成了主辦這次比賽的最佳選擇。而冠軍獎杯也命名為「雷米特金杯」。1930年7月18日,第一屆世界盃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的百年體育場揭開帷幕,世界足球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
世界盃在30年代共舉辦了3屆,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世界盃中斷了12年,直到1950年才恢復。值得高興的是,1946年,在外交天才雷米特的努力下,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國足協終於回到了國際足聯。二戰後隨著更多的獨立國家加入到國際足聯以及電視對世界盃的轉播使世界盃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項體育比賽,並從1958年起由歐洲和南美洲輪流舉辦,直到1996年才第一次決定將2002世界盃交給亞洲的韓國和日本舉辦。
80歲的雷米特於1954年的瑞士世界盃退休,這位世界盃之父最後一次將「雷米特金杯」頒發給了世界盃決賽的勝利者??德國隊。
1970年,巴西隊在球王貝利率領下繼1958,1962年後第三次獲得世界盃冠軍,永久佔有了「雷米特金杯」。「大力神杯」成為新的冠軍獎杯。從1930年到現在舉辦過的16屆世界盃,一共只有七個國家贏得過世界盃冠軍。
1974年,巴西人阿維蘭熱成了新的國際足聯主席,直到1998年退休。在這二十四年間,阿維蘭熱為國際足聯引入了企業化的管理制度,給世界足球和世界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和前所未有的發展。國際足聯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現在已經有204個成員國,而世界盃決賽圈也由第一屆的13支隊伍參加發展到現在的32支。
現在,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已經成為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們共同的節日,對整個世界的文化、經濟和政治都起著重要的影響。
FIFA世界盃獎杯的由來
FIFA世界盃歷史期間,曾有2個世界盃獎杯,其中第一個獎杯經歷了不少曲折
FIFA決定於1930年舉辦首屆FIFA世界盃之後,法國雕刻家拉菲爾(Abel LaFleur)製作了將為優勝隊頒發的純金獎杯。該獎杯是在鑲嵌著寶石的支柱上,勝利女神伸展雙臂托著八角形杯子的雕刻品。
為了紀念FIFA世界盃的創始人-雷米特(Jules Rimet)會長,把該獎杯命名為「大力神杯」,但在二戰爆發之前所舉行的第三屆比賽(1930,1934,1938)上,僅被稱為世界盃。1970年,是當時唯一的三聯冠國家的巴西永遠地佔有了這只獎杯。
該獎杯在二戰時期避開侵略軍,曾被藏在義大利一房屋的床底下,也於1966年,在英國召開世界盃之前向平民展覽時被盜過。英國警局找過該獎杯,但以失敗告終。結果,該獎杯被稱為「皮克茲」的雜種狗在郊外的垃圾箱找出。
大力神杯
1983年,該獎杯在巴西重新被盜,估計獎杯在那時被小偷們所溶解。巴西足球協會製作了復製品代替保管著。
第二隻FIFA世界盃獎杯是,FIFA在53種設計圖案中選擇而於1974年召開的FIFA世界盃賽上問世的。該獎杯是由義大利雕刻家Silvio Gazazniga用18開純金製作的。按照他的說明,該獎杯的形象蘊含著「從地面上升起的螺旋型線在支撐著地球,這有力地表現了取得勝利的那一瞬間的激情」。
如今的獎杯高36cm(14英寸),重4,970g(11英鎊),歸FIFA所有。世界盃冠軍隊可獲得鍍金的復製品。
舉辦時間:
每4年舉辦一次(舉辦奧運會的中間時期)選6、7月中的一個月(但,2002韓日世界盃於5月31日舉辦開幕儀式)
歷代世界盃舉辦地點(17屆):
歐洲地區 9,南美地區 4,中北美地區 3,亞洲地區 3。
歷代世界盃主辦國(15個國家):
烏拉圭、義大利(2屆)、法國(2屆)、巴西、瑞士、瑞典、智利、英國、墨西哥(2屆)、西德、阿根廷、西班牙、美國、韓國、日本
Ⅷ 現階段西班牙這個國家主要進口和出口什麼產品西班牙從中國進口什麼產品居多
2019年1-9月西班牙貨物進出口貿易統計
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19年1-9月,西班牙貨物進出口總額為5279.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4.8%。其中,出口2489.7億美元,下降4.6%;進口2789.3億美元,下降5.0%。貿易逆差299.6億美元,下降8.0%。
分國別(地區)看,1-9月,西班牙對法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和英國的出口額分別為378.8億美元、273.5億美元、194.9億美元、184.4億美元和172.7億美元,分別下降2.4%、2.8%、4.6%、2.5%和5.3%,五國合計佔西班牙出口總額的48.3%。1-9月,西班牙自德國、法國、中國、義大利和荷蘭的進口額依次為385.9億美元、313.6億美元、212.7億美元、181.0億美元和145.4億美元,其中自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荷蘭的進口下降4.0%、4.1%、7.1%和0.7%,自中國的進口增長6.6%,五國合計佔西班牙進口總額的44.3%。西班牙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中國、德國、荷蘭和奈及利亞,1-9月逆差額分別為159.2億美元、112.4億美元、62.9億美元和43.2億美元,其中對中國、荷蘭和奈及利亞的逆差額增長10.6%、10.4%和0.2%,對德國的逆差額下降7.0%。1-9月,西班牙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葡萄牙、英國和法國,分別為85.9億美元、68.2億美元和65.3億美元,增長5.4%、9.7%和6.2%。਍
分商品看,運輸設備、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礦產品和賤金屬及製品是西班牙的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商品,1-9月這五大類商品的出口額為493.8億美元、320.7億美元、270.6億美元、210.7億美元和206.7億美元,分別下降1.6%、6.1%、0.9%、10.4%和9.7%,合計佔西班牙出口總額的60.3%。西班牙主要進口商品為機電產品、礦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1-9月這四大類商品的進口額為495.5億美元、422.9億美元、394.4億美元和351.8億美元,分別下降1.9%、11.0%、1.9%和1.7%,合計佔西班牙進口總額的59.5%。
西班牙進口商品海關數據
Ⅸ 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是
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是澳大利亞。
大家都知道
中國產羊絨,澳大利亞產羊毛,
但准確羊絨產自北半球,
只是中國產量大一些。
因此才說是世界羊絨的主產國。
羊毛主要產於南半球,
有細毛、半細毛、長羊毛等不同分類。
其中澳大利亞主產細毛,紐西蘭主產半細毛,
澳大利亞的羊毛歷史。
優越的地理環境
澳大利亞由東到西共有三種不同地形區:
東部是山地區,有陡峭的高山,
中部是平原區,地勢平坦開闊,
西部是高原區,有一座低矮廣闊的西部高原。
整體來看,澳大利亞地勢低平,起伏緩和。
雖然澳大利亞大分水嶺的背風坡降水少,
但是有豐富的雨水滲透到地下,
變成了地下水。
由於這里的地勢比兩側低,
加上水本身有壓力,
使得地下水能夠自動湧出來,
形成「自流井」。
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為養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從羊毛品質來看,
評定其高低的主要因素
是細度、捲曲、色澤、強度以及草雜含量等。
一般羊毛越細,它的線密度就越均勻,
強度也普遍較高,捲曲多,光澤柔和,
纖維密度大,質量也就相對越好。
澳大利亞牧場眾多,
羊皮、羊毛產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之所以說其是世界上羊毛品質最好的地方,
不僅在於它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
還有優良的飼養方式,先進的培育技術等。
第一隻羊的起源
對於澳大利亞人來說,
與羊的不解之緣可以追朔到一百多年前。
17 世紀以前澳大利亞本沒有羊。
當時,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大約有30 萬土著人居住,
四處荒山野嶺,荊棘滿布,
根本沒有羊的痕跡。
1788 年,
菲利普船長
率船隊從英格蘭前往澳大利亞途中經過南非時,
把當地的一隻公羊和幾只母羊帶到了悉尼,
這就是澳洲的第一隻肥尾羊。
但當時的菲利普船長只是為了吃幾口鮮肉,
並沒有想到羊毛有什麼可以利用的價值。
1788年的「第一艦隊」(First Fleet )
到了1791 年,
英國軍人約翰·麥克阿瑟
(John·Macarthur)中尉來到了悉尼。
他不僅是名軍人,
而且還是位頗有眼光和頭腦的商人。
他來到澳大利亞以後,
發現那裡有許多天然優質牧草,
氣候溫和,陽光充足,
又沒有大型食肉猛獸,
是非常適合放牧的良好場所。
1797 年,
富有開拓精神的約翰·麥克阿瑟
向澳大利亞引進了世界名種
——西班牙美麗諾羊,
這是美麗諾羊第一次踏上澳洲大陸,
隨船而來一共有13 只羊。
這種羊在英國容易患爛腳病,
但是到了乾旱的澳大利亞卻不治而愈,
加上這里有豐富的牧草和富有礦物質的水源,
使美麗諾羊很快繁衍,
在新南威爾士殖民區開始放養起來。
這批美麗諾羊成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早的羊群。
羊外表謙和,可正是溫順的綿羊
對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騎在羊背上」(「riding on the sheep's back」)
這個短語最早的書面記錄是在1894年,
可見澳大利亞早期經濟蓬勃發展仰仗羊毛出口。
事實上,
澳大利亞羊毛出口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
一直是該國出口的支柱產業。
1891年,
澳大利亞羊毛產業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沖擊
——由於歐洲經濟不穩定導致羊毛價格下跌,
澳大利亞羊毛工場的老闆
試圖削減剪羊毛工的薪水,
這直接導致了羊毛工人大工。
這也是澳大利亞歷史上首次罷行動,
為後來澳大利亞工黨成立打下基礎。
1891年的大罷工還催生了
在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民歌
——《Click Go The Shears》。
在1894年的另一場剪羊毛工人工中,
則催生了另一首根據詩詞譜曲的著名民謠
——《Waltzing Matilda》。
由於美麗諾羊毛的質量
受天氣、水源等環境影響巨大,
氣候變化是綿羊養殖戶面臨的最大挑戰。
從1895年到1902年,
澳大利亞又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災之一
——聯邦大旱災(FederationDrought)。
持續七年的大旱使澳大利亞的綿羊數量
從1892年的一億零六百萬頭
驟減至1903年的五千四百萬頭,
直到1926年,綿羊數量才重新恢復到一億頭。
光輝歲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澳大利亞羊毛業者經歷了寒冬後的春天。
英國政府在1920年代末提高羊毛收購價格,
而當時澳大利亞美麗諾羊毛產量
約佔全世界一半。
1950年至1951年,
澳大利亞羊毛產業達到鼎盛期,
主要受益於美國政府為參加
朝鮮戰爭的士兵定做保暖制服。
當時澳大利亞的羊毛產值
佔澳大利亞整個農業產值的56%。
可惜好景不長,從1970年代開始,
雖然澳大利亞綿羊數量
達到創紀錄的一億八千萬頭,
可是羊毛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例跌至15%。
全球對羊毛的需求在近幾十年一直呈下降趨勢,
廉價的棉紡和人造纖維紡織品
給相對昂貴的羊毛帶來了巨大沖擊。
因美麗諾羊毛的好品質(超細羊毛品種),
剛開始,其它國家還紛紛引進該羊種,
想培育出同樣好品質的細羊毛,
但結果往往並不如人意。
中國也曾嘗試過,
但是在繁殖後出現第二代羊毛產生變種,
所生產的羊毛同國內品種的羊
趨向相同的情況。
雖然經過不斷改良與嘗試,
終於培育成了相對優質的
中國美麗諾細毛羊品種,
但是中國的美麗諾羊,
毛纖維細度只能達到20-25微米。
也因此,在澳大利亞,
規定細毛指的是纖維直徑為
19.6到20.5微米的美麗諾羊毛,
超細毛則是19.5微米以下。
而中國對細毛的定義則是25微米以下即可。
由於美麗諾羊離開澳洲就會產生品種變異,
因此大部分國家只能從澳洲進口,
自然價格比較高,僅次於羊絨的價格。
國際羊毛標志大賽
為了促進羊毛銷售,
羊毛業界推出了國際羊毛標志大獎
(Woolmark Prize)
這項享譽全球的時尚競賽大獎
涌現出許多赫赫有名的獲獎者,
其中包括Karl Lagerfeld以及Yves Saint Laurent。
第一屆IWP冠軍Karl Lagerfeld和Yves Saint Laurent
羊毛業的衍生
澳大利亞還衍生出一些
以羊毛產業為中心成立的科研與推廣機構,
他們通過研究分析,改善羊毛產量和質量,
並優化組合推出符合不同需求的各種紡織纖維,
從投入到產出,一條龍為羊毛產業服務。
澳大利亞還會定期舉辦羊毛等級評比大賽,
農戶們把羊毛送去參評,
評委們根據行業規定的十點標准,
從羊毛的顏色、柔軟度、密度以及價格等
對參賽羊毛進行打分。
無可否認,
澳大利亞羊毛產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如今羊毛雖然是澳大利亞經濟
甚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人們只能從博物館或已廢棄的古舊羊毛加工廠
Ⅹ 荷蘭的牧場之國
荷蘭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花之國」、「運河之國」,他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蘭」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總面積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領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實的「尼德蘭」。荷蘭地勢非常平坦,但在東部和南部由幾座山丘。西歐的三大河流萊茵河、馬斯河以及斯海爾德河均通過荷蘭境內入海。由於荷蘭位居歐洲理想位置,素有「歐洲大門」之稱。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條運河分別是紳士運河、國王運河、王子運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有90個小島,160條運河,1281座橋梁。市區道路多而不亂,層次井然,船隻可以在市區運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區的任何地方。
荷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牧場,主要飼養黑白花牛奶牛。奶牛業相當發達,全國共有6萬個奶牛飼養場,飼養奶牛450萬頭,在畜牧業中奶牛及其奶製品占畜牧業產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豬及家禽,肉類和奶製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農場為11.97萬個。
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一條條運河之間的綠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頭的黑牛,白腰藍嘴黑牛,在低頭吃草。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牛群吃草反芻,有時站立不動,彷彿正在思考什麼。牛犢的模樣像貴夫人,儀態端莊。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長,無比尊嚴。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碧綠的絲絨般的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這是真正的荷蘭:碧綠色的低地鑲嵌在一條條運河之間,成群的駿馬,剽悍強壯,腿粗如圓柱,鬃毛隨風飛揚。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著的運河,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它們飛馳到烏德勒支或茲伏勒。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的公爵。
低地上還有白色的綿羊,它們在天堂般的綠色草原上,悠然自得。黑色的豬群,不停地呼嚕著,像是對什麼表示贊許。還有成千萬的小雞,長毛山羊,但沒有一個人影。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見駕著小船過來,坐上小板凳,給嚴肅沉默的奶牛擠奶。金色的晚霞在西在,遠處偶爾傳來汽笛聲,接著又是一片寂靜。在這里,誰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鈴鐺也沒有響聲,擠奶的人更是默默無言。
運河之中,裝滿奶桶的船隻舒緩平穩地行驅,汽車火車,都裝載著一罐一罐的牛奶運往城市。車過之後,一切又歸於平靜。狗不叫,圈裡的牛不發出哞哞聲,馬蹄也不踢馬房的擋板,真是萬籟俱寂。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
參考資料: 網路
荷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牧場,主要飼養黑白花牛和奶牛,奶牛業非常發達,全國共有6萬個奶牛飼養場,飼養奶牛450萬頭,在蓄牧業上奶牛及奶製品占畜牧業產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豬及家禽,肉類和奶製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農場為11·97萬個。
運河邊上有個風車,風車下面有一片牧場,那就是荷蘭的牧場之一,我立刻就站定看,然後被震驚了。這片牧場在一片低窪地里,遠低於運河的水面,茵茵的綠草上有些奶牛在吃草。那些草地的中央隆起,四周環以淺溝。整個地面像瓦楞鐵一樣略有起伏,下凹的地方和溝渠相接,淺溝通向深溝,深溝又通向渠道。所有的渠道都通到風車那裡。這樣一來,哪怕天降大雨,牧場上也不會有積水。水都流到溝渠里,等著風車把它抽到運河裡去。如果沒有這樣精巧的排水系統,這地方就不會有牧場,只會有沼澤地。
還有那裡的借牧場有合同的,價錢也不貴,那裡一般的中層階級都會借個農場開車去度假期或騎馬.據我所知,那裡的人借牧場差不多都是用來騎馬的!其中一匹普通的馬$10000歐元左右.
呵呵,我今天剛上,還要告訴你,那4個地方提到的「這就是真正的荷蘭」是想突出荷蘭是時時刻刻都這樣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荷蘭什麼時候都是荷蘭,所以作者想表達的感情是:和蘭時時刻刻都是這樣迷人、美麗!
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一條條運河之間的綠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頭的黑牛,白腰藍嘴黑牛,在低頭吃草。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牛群吃草反芻,有時站立不動,彷彿正在思考什麼。牛犢的模樣像貴夫人,儀態端莊。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長,無比尊嚴。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碧綠的絲絨般的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成千萬的小雞,長毛山羊,但沒有一個人影。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荷蘭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花之國」、「運河之國」,他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蘭」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總面積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領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實的「尼德蘭」。荷蘭地勢非常平坦,但在東部和南部由幾座山丘。西歐的三大河流萊茵河、馬斯河以及斯海爾德河均通過荷蘭境內入海。由於荷蘭位居歐洲理想位置,素有「歐洲大門」之稱。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條運河分別是紳士運河、國王運河、王子運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有90個小島,160條運河,1281座橋梁。市區道路多而不亂,層次井然,船隻可以在市區運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區的任何地方。
荷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牧場,主要飼養黑白花牛奶牛。奶牛業相當發達,全國共有6萬個奶牛飼養場,飼養奶牛450萬頭,在畜牧業中奶牛及其奶製品占畜牧業產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豬及家禽,肉類和奶製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農場為11.97萬個。
一條條小河宛如藍色的緞帶纏繞著一望無際的綠色牧場,遠處一座座造型古樸、色彩和諧的小屋,一派美麗動人的田園風光! 一座座古老的風車,風車的風葉像張開的翅膀,迎風轉動,與綠草、野花構成了獨特的景緻更為這童話般世界增添神奇色彩! 一對對色彩鮮艷、精緻絢麗,象徵著甜蜜愛情的木鞋!還有那華麗的鬱金香傾倒無數情人…… 鬱金香飄香的季節,嬌艷嫵媚的女孩的笑容如花傳芬芳…… 平緩的山坡上鑲嵌著一塊塊粉紅色的蕎麥田,路邊鋪著碧綠的青稞地,圓木建成的圍欄順著彎彎曲曲的土路,一直通向遠方的原始森林,藏式吊腳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煮奶茶的淡藍色煙霧中,牛群、羊群時隱時現……整個氛圍呈現著一種中世紀鄉土意味。
遊人如果到當地農家作客,通常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騎上主人的高頭大馬去山間牧場一游,能充分領略到這里的田園風光。 幽幽湖邊,風車,綠草,小房,多愜意 紅紅火火鬱金香花田,陣陣芳香,風車悠悠轉!這是夢嗎? 高高的建築也是一種藝術品,古典、優雅,像一幅濃郁的油漆彩畫! 到處彌漫著綠色,連空氣也飄著青草味 四周一片綠油油,綠色的驚艷,風車也停下來,陶醉在美景中
荷蘭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花之國」、「運河之國」,他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蘭」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總面積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領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實的「尼德蘭」。荷蘭地勢非常平坦,但在東部和南部由幾座山丘。西歐的三大河流萊茵河、馬斯河以及斯海爾德河均通過荷蘭境內入海。由於荷蘭位居歐洲理想位置,素有「歐洲大門」之稱。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條運河分別是紳士運河、國王運河、王子運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有90個小島,160條運河,1281座橋梁。市區道路多而不亂,層次井然,船隻可以在市區運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區的任何地方。
荷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牧場,主要飼養黑白花牛奶牛。奶牛業相當發達,全國共有6萬個奶牛飼養場,飼養奶牛450萬頭,在畜牧業中奶牛及其奶製品占畜牧業產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豬及家禽,肉類和奶製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農場為11.97萬個。
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牧場,主要飼養黑白花牛奶牛。奶牛業相當發達,全國共有6萬個奶牛飼養場,飼養奶牛450萬頭,在畜牧業中奶牛及其奶製品占畜牧業產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豬及家禽,肉類和奶製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農場為11.97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