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麼南部和北部會有矛盾
㈠ 介紹一下西班牙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方面情況
自然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西班牙全國總面積達50592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9954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240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五位,本土最北端到最南端大約830公里,東西方向最長1000公里。
絕大部份領土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隔比利牛斯山脈與法國和安道爾相連,西鄰葡萄牙。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北面比斯開灣,東臨地中海與義大利隔海相望,西北、西南臨大西洋。
拓展資料:
西班牙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España;英語:The Kingdom of Spain),簡稱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該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總面積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 以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
㈡ 歷史上西班牙發生內戰的原因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中期,剛剛擺脫君主專制的西班牙又陷入新的政治危機。進步民主力量和極右翼法西斯勢力進行空前激烈的斗爭,雙方都在准備最後的決戰。
1936年1月,西班牙進步民主力量實現了歷史性的聯合,共產黨、共和黨左翼、共和聯盟、社會黨、工團主義黨、勞工總會、馬克思主義統一工黨等左翼黨派,宣布組成人民陣線。左翼力量的聯合,對西班牙政局產生了決定性影響。2月16日,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得勝利,組成人民陣線政府。
人民陣線政府上台後,大刀闊斧地推行民主改革,大赦政治犯,恢復人民的各項民主、自由權利,實行土地改革,分配土地給農民與佃農,限制天主教會的權利。這些改革引起西班牙長槍黨所代表的極右法西斯勢力的仇視,他們決心以武力推翻人民陣線政府,開始策劃叛亂。西班牙山雨欲來風滿樓,風雲激盪。
㈢ 西班牙內戰是因為什麼
1936~1939年西班牙法西斯軍人發動的反對共和政府的軍事叛亂。1936年2月16日,西班牙舉行大選,人民陣線獲勝,成立聯合政府。議會選舉M.阿薩尼亞·伊·迪亞斯為共和國總統。人民陣線聯合政府成立後,進行一系列改革。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軍官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10月1日,叛軍在布爾戈斯成立政府,開始了西班牙內戰。 內戰初期,西班牙人民在南部阻止了法西斯叛亂軍隊的進展。當A.希特勒、B.A.A.墨索里尼看到西班牙叛軍受挫之後,德國派軍5萬人,義大利派軍15萬人協助叛軍作戰。國際進步力量支持西班牙聯合政府,由來自54個國家的大約3.5萬名志願軍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另有2萬名外國人士在醫療隊和輔助隊服務。 英、法等國在「不幹涉政策」的名義下,對西班牙政府進行封鎖。1936年7月25日,法國政府撕毀協議,宣布對西班牙實行武器禁運。英國政府對西班牙共和國政府採取敵視態度,美國則一直向叛軍提供石油。 在西班牙人民面對佛朗哥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蘇聯政府給西班牙人民以巨大支持,提供大量的武器和彈葯。 1936年9月~1937年3月18日,佛朗哥先後向西班牙至共和國的首都馬德里發動4次大規模的進攻。西班牙共產黨參加了馬德里保衛戰的領導工作,廣大勞動人民保衛了馬德里。 1938年,英、法和德、意簽訂了《慕尼黑協議》,促使德、意法西斯更加肆無忌憚地支持佛朗哥對西班牙共和國的進攻。由於共和國部隊的軍力與佛朗哥力量的懸殊,加之共和國方面混入了叛徒,從內部策應佛朗哥對共和國的進攻 。1939年3月底,佛朗哥軍隊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佔領了西班牙大部分土地。3月27日馬德里失守,4月1日,共和國政府被推翻,開始了佛朗哥的獨裁統治。佛朗哥建立軍國主義獨裁政權,統治西班牙直到1975年去世。
㈣ 有關於西班牙內戰的問題
1,西班牙在戰爭初期是猶豫不決的,但是最後保持了中立,作為盟軍來說,一個中立國比一個敵對國好得多,所以,盟軍並沒有進攻西班牙。西班牙中立的意義尤其重大,因為正是有了它的中立,盟軍在直布羅陀的要塞才能保住。若非如此的話,軸心國可以輕易控制北非,甚至封鎖地中海,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所以,對盟軍來說,西班牙是一定要保持中立的。
2,「法西斯政權」這個概念是戰後才形成的,按照最狹義的觀念,只有墨索里尼政府才使法西斯政權,希特勒政府是納粹。到很久以後,獨裁政府才被稱為法西斯政府,所以盟軍當時並不認為西班牙政府是需要和希特勒/墨索里尼一樣被打倒的。
3,戰後,國際局勢急轉直下,華沙條約/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是冷戰雙方的集團得以形成,但是西班牙在戰後並沒有加入華沙條約,所以西方也沒有理由去對付這個政權。
㈤ 同在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為什麼一直不能吞並葡萄牙
首先是自身實力的問題,你沒有那個實力,還要去攻佔強國,那不就是自尋死路嗎。其次就是地區的影響,西班牙在大板塊還沒有變動的時候,就已經遠離了他們有1000公里。在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的幫助,怎麼能吞並葡萄牙。然而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哥倫布已經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也開始了環球航行。
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葡萄牙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抗暴動和起義,開始驅趕和謀殺西班牙的駐軍。從1640年開始,斷斷續續打了28年,西班牙都沒能撲滅葡萄牙的反抗,而且此時英國人更是大兵壓境,不斷的威脅。沒有辦法的他們,只能簽訂《里斯本條約》來限制兩國這么緊張的關系,但是這都是後話了。
㈥ 西班牙算不算是強國,國際上的影響力大嗎
1 就經濟說西班牙是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經濟和發展組織第8位,世界第11位。主要礦產有煤88億噸,鐵19億噸,黃鐵礦5億噸,銅400萬噸,鋅190萬噸,汞70萬噸。森林總面積1179.2公頃。主要工業部門有造船、鋼鐵、汽車、水泥、采礦、建築、紡織、化工、皮革、電力等行業。服務業是西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包括文教、衛生、商業、旅遊、科研、社會保險、運輸業、金融業等,其中尤以旅遊和金融業較為發達。旅遊業是西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著名旅遊勝地有馬德里、巴塞羅那、塞維利亞、太陽海岸、美麗海岸等。
2 外交上對外主張「和平與安全」,奉行以「和平、裁軍、保護人權、國際合作與團結」為主導原則的「歐洲化、西方化和民主化」外交政策。
3 與中國關系:1973年3月9日,西班牙與中國建交。2005年4月西班牙參議長羅霍·加西亞訪華。 2005年7月,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72.23億美元。2005年1至5月,為39.81億美元,同比增長48.3%。2005年11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西班牙進行國事訪問 。
㈦ 西班牙有關問題
西班牙的概況?
自然地理?
行政區劃?
人口?
首都?
政治?
經濟?
文化?
歷史?
國王?
答案在:http://bk..com/view/3820.htm
㈧ 西班牙戰爭是怎麼一回事
[戰爭]西班牙戰爭
西班牙內戰是本世紀30年代西班牙人民為抗擊國內外反動勢力、捍衛革命成果、捍
衛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革命戰爭。
西班牙在16世紀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獨立
革命戰爭風起雲涌,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使它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美洲殖民
地。
1898年重新瓜分殖民領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又以西班牙的慘敗而
告終。從此西班牙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
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落後的西班牙,引起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陷於紊亂,人
民群眾非常不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1931年4月,西班牙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可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真正解決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
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異常尖銳,共和國的社會基礎很薄弱。1935年歐洲政局風雲
變幻,戰爭的威脅逐漸逼近。面對法西斯日益猖獗的狀況,共產國際提出了建立人民陣
線,團結無產階級以及其他一切進步力量,以抗擊法西斯勢力的號召。西班牙共產黨經
過努力使西班牙各左派政黨聯合組成了人民陣線,並在1935年2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獲
勝,組成了新的共和政府。新政府在人民支持下實施了一系列進步的社會改革。這些初
步的社會改革引起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極端仇視,迅速激化了原有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幾乎所有反共和的右翼黨派和反動軍官都在積極尋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幫助和支持,
陰謀策劃叛亂,以顛覆共和政府。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駐西屬摩洛哥梅利里亞的軍隊首先發動叛亂,次日,駐摩
洛哥殖民軍司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飛往摩洛哥的德土安指揮叛軍,另一反動將領莫拉
則在西班牙北方發動反叛。叛亂在西班牙各大城市蔓延,這時共和國軍隊的80%官兵被
叛亂者所控制。叛亂因為早有預謀,而且是在國際反動勢力支持下進行的,所以一開始
進展頗為順利。佛朗哥統率的摩洛哥軍團由南向北,莫拉率領的正統派和保皇黨軍隊由
北向南,企圖南北夾擊首都馬德里,迅速奪取政權。然而,廣大人民群眾痛恨君主制度
和法西斯主義,珍惜革命的初步成果,積極響應人民陣線的號召,紛紛自動起來保衛共
和國,民警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軍隊同叛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戰斗。愛國軍民的浴血奮
戰,使得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等中心城市的叛亂先後被迅速平定,叛軍的速勝
計劃破產。
正當叛亂幾乎失敗之時,德、意法西斯眼看西班牙反動派的叛亂難以獲勝,便不惜
撕下偽裝,於1936年8月公然支持叛亂,並武裝干涉西班牙。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
班牙有其險惡的用意。一是想控制住成為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咽喉的西班牙這塊戰略要地,
以便在未來對英法作戰時能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二是想以西班牙作為新武器的試驗場,
以便為未來發動世界大戰做准備。德、意法西斯公開的武裝干涉開始時,首先用飛機、
船隻把佛朗哥的叛軍主力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本土。與此同時,大批坦克、
飛機、大炮等武器彈葯源源不斷地送給叛軍,並出動轟炸機闖進西班牙的領空,對和平
城市和居民實施狂轟濫炸。接著法西斯正規軍也踏上了西班牙國土,與叛軍一起進攻西
班牙政府。由此西班牙民主主義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國內戰爭就演變為一場具有國際性的
反法西斯戰爭了。
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進行大規模武裝干涉,是世界法西斯勢力對民主勢力的又一
次猖狂進攻。這場戰爭對於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可
是,這時英、法、美政府卻採取縱容侵略的「不幹涉」政策,表面上禁止各國向西班牙
輸送武器和軍用物資,實際上是封鎖西班牙共和國,聽任德、意援助叛軍,夥同德、意
共同扼殺民主的西班牙共和國。因此德、意法西斯更加肆無忌憚地擴大武裝干涉的規模,
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有5萬德軍、15萬意軍在西班牙直接參戰。叛軍在得到德、意公開支
持,取得了大量軍事裝備和人力補充後,於8月13日攻佔了西南重鎮巴達霍斯,南北兩
支叛軍會合,然後揮兵直指馬德里。共和國處境逐漸惡化。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合
勢力的戰爭,贏得了全世界進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援,世界各地紛紛舉行集會,譴責德、
意的武裝干涉,要求英、美、法放棄「不幹涉」政策。
為了反法西斯斗爭的共同目的,來自54個國家的4.2萬名志願者組成「國際縱隊」,
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9月,馬德里開始遭到轟炸。11月初叛軍進至馬德里城郊,馬德里保衛戰進入緊張
階段。7日,叛軍開始全線展開進攻。共和軍頑強抵抗,狠狠打擊叛軍,使叛軍每前進
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叛軍進入馬德里市區的企圖未能得逞。1937年2月和3
月,叛軍和德、意侵略軍又先後發動了兩次強大的攻勢,都遭到失敗。其中在著名的瓜
達拉哈達阻擊戰中,共和軍和國際縱隊的戰士給意軍和叛軍以迎頭痛擊,經數小時的激
戰,意軍損失慘重,潰不成軍,死傷近萬人,被俘達數千人。經過幾番較量後,法西斯
侵略軍和叛軍被迫暫時放棄佔領馬德里的企圖,將其主要攻勢轉向北方。
1937年夏,叛軍和侵略軍在集聚兵力後轉入進攻。參加這次進攻的兵力有15萬人,
佛朗哥叛軍主力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作戰。共和軍僅能集結6萬軍隊分散抗擊敵人。6月
20日,巴斯克地區的首府畢爾巴鄂失守。10月22日,共和軍在重工業區阿斯圖里亞斯的
最後一個據點希洪城陷落。隨後,法西斯指揮部把作戰重點轉向了東線。1938年3月,
叛軍轉入進攻,突破共和軍防禦,推進到地中海沿岸,切斷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中部
以及南部地區的聯系。接著叛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共和國處於
多方受敵的危急局面。這時英、法政府卻封鎖法西邊界,扣留共和國從國外購買的大批
軍火。12月法西斯聯軍集中30萬重兵進攻加泰羅尼亞。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
府巴塞羅那失陷。
2月11日,法西斯聯軍在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後佔領加泰羅尼亞全境。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公開支持下,脅迫共和國政府投降來迅速結束西班牙戰爭。
2月27日,英、法兩國政府相繼宣布承認佛朗哥政權並斷絕同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
此時共和國政府處境非常困難,盡管決心作戰到底,但共和國內部的反革命武裝叛亂打
斷了政府繼續抗戰的意圖。3月5日在英、法指使下,共和國內部的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
會黨首領貝斯太羅與叛軍相勾結,在馬德里發動反革命政變,奪取了共和國政權,實行
白色恐怖,到處搜捕屠殺共產黨員和愛國者。為了配合這一叛亂,佛朗哥的軍隊全線出
擊,牽制在前線的共產黨作戰部隊不能回師援救馬德里。28日,經歷了兩年八個月戰斗
洗禮的英雄城市馬德里終於在內外敵人夾攻下陷落。4月初叛軍控制西班牙全境,共和
國被扼殺,法西斯獨裁政權開始了在西班牙的統治。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
意的武裝干涉以及英、法的所謂「不幹涉」政策。內部諸因素中,西班牙共產黨始終沒
有掌握人民陣線的領導權問題則是最主要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這場戰爭牽制了德、
意法西斯對其他國家的侵略行動,為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它
的意義遠遠超出西班牙本身,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侵略勢力的
一個重大事件,是30年代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㈨ 西班牙的地理環境
西班牙地勢以高原為主,間以山脈。海拔3718 米的穆拉森山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的梅塞塔高原是一個山脈環繞的閉塞性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3/5,平均海拔600米~800米。
北有東西綿亘的坎塔布里亞山脈和比利牛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是西班牙與法國的界山,長430多公里,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
西班牙的最高點在南部的內華達山,主峰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屋脊。
由於山脈逼近海岸,平原很少而且狹窄,比較寬廣的只有東北部的埃布羅河谷地和西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平原。
西班牙全國海拔200米以下的土地佔11%,201米至600米佔31%,601米至1000米佔39%,1001米至2000米佔18%,海拔2000米以上佔1%。
西班牙全國總面積達50592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9954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240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五位,本土最北端到最南端大約830公里,東西方向最長1000公里。
絕大部份領土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隔比利牛斯山脈與法國和安道爾相連,西鄰葡萄牙。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北面比斯開灣,東臨地中海與義大利隔海相望,西北、西南臨大西洋。
(9)西班牙為什麼南部和北部會有矛盾擴展閱讀:
一、西班牙區域劃分:
西班牙全國劃分為17個自治區、50個省、8000多個市鎮,在摩洛哥境內另有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塊飛地。
自治區: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巴斯克、加那利群島、坎塔布利亞、卡斯蒂利亞-萊昂、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馬德里、穆爾西亞、納瓦拉、拉里奧哈和巴倫西亞。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是歐洲著名的歷史名城,市區面積為607平方公里,市區人口323.3萬人,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和金融中心。
馬德里是西班牙中央經濟區的綜合性經濟中心,運輸、物流、研發、消費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心。市內通訊、交通發達,市區13條地鐵線總長226公里。
市內有規模名列歐洲榜首的馬德里自治大學,36個古代藝術博物館、100多個博物館、18家圖書館和100多個雕塑群。
二、水文特點:
西班牙主要河流有埃布羅河、杜羅河、塔霍河、瓜迪亞納河和瓜達爾基維爾河。最長的是塔霍河,長1007公里,下游在葡萄牙境內。
埃布羅河長910公里,全程在境內,有時被看作西班牙第一大河。這些河流由於跌宕曲折,只有瓜達爾基維爾河下游可以通航,其他河流均無法航運。
㈩ 西班牙爆發內戰的原因
西班牙內戰發生於:1936年~1939年
1936年7月18日清晨,一架事先准備好的英國小型飛機,從北非加那利群島載著西班牙在該島的駐軍司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飛往西屬摩洛哥的德土安。他在那裡發動了一場反對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軍事叛亂。從此就開始了為時達兩年多(1936年7月18日至1939年3月5日)的「西班牙內戰」。由於德、意法西斯很快就給予叛亂分子直接支持和進行公開武裝干涉,「內戰」也在實際上成為西班牙人民抗擊法西斯、捍衛民主和獨立的民族革命戰爭。它的意義遠遠超出西班牙本身,對當時國際關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民主力量和法西斯侵略勢力斗爭的一個重大事件,是30年代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題
這場內戰的根源在西班牙社會本身,是它的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化的結果。而德、意法西斯的支持和干預,是促使這些矛盾爆發,並使內戰得以延續和擴大的重要因素。
近代歷史上的西班牙曾經是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佔有除巴西外的幾乎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可是這個顯赫一時的殖民強國在3次重大的打擊下一蹶不振:第1次是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侵英失敗葬身英倫海峽,從此失去了海上霸權;第2次是1810~1826年,拉丁美洲西屬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戰爭,使西班牙殖民體系搖搖欲墜;第3次是1898年美西戰爭,後起的美國給予它最後一擊,它的勢力完全被逐出美洲,失去了最後殘存的殖民地——古巴、關島和菲律賓。
軍事失利是國力衰弱的必然結果,它反過來又加劇了內部的矛盾,加速了國家的衰落。20世紀初,正當西方其他大國大踏步前進的年代,古老的西班牙卻遠遠被拋在後面,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被擠出了帝國主義爭霸的行列,昔日稱霸海上的雄風已經一去不復返。
西班牙社會落後的根源在於其半封建的生產關系。在這個基礎上交織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土地問題、工人問題和民族問題構成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題。
半封建生產關系首先表現在土地關繫上的大土地貴族佔有制。被喻為「西班牙社會的癌症」的大庄園制是其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大庄園往往連田數萬公頃,而廣大農民則貧無立錐之地。20年代的西班牙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57%。土地分配情況如下:1%的人口佔有全國耕地51%,14%的人口佔有土地35%,20%的人口佔有土地11%,25%的人口佔有土地2%,40%的人口根本沒有土地。大庄園的土地常常是種不完就任意拋荒也不給農民耕種,由中世紀一直沿襲下來的沉重地租奪去農民收獲物的一半甚至更多,把農民壓得喘不過氣,大批農戶完全失去了土地淪為雇農。在30年代初,全國只有40%的土地有人耕作,而這些耕地又有1/4年復一年地荒廢著。內戰前雇農人數約達250萬人,只靠打短工為活。因此,農村貧困,階級矛盾尖銳,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與這種半封建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是政治上的君主立憲制。20世紀的西班牙正處在波旁王朝末代君王阿方索十三世統治下,雖然有議會之類的資產階級統治機構,但是政府要員,將軍和議員們絕大部分還是大土地貴族,另外就是天主教會高級僧侶和一些大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按其階級性質來說,這個政權是封建貴族、上層僧侶和大資產階級的政治聯盟。可以說,統治西班牙的主要力量還是貴族大地主。
天主教會在西班牙具有特殊的勢力和地位。它深入到城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會擁有全國的1/3的地產和一大批企業,高級僧侶本身常常是大地主或大財主,在政治上也有重要的影響,是君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此外,西班牙還具有一般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是中立國,它利用這一地位和交戰雙方都發展貿易,經濟有所增長。但是重要的經濟領域,如冶金、采礦等多為外國資本、尤其是英、法資本所控制。在20年代,西班牙現代無產者人數並不多,只有約40~50萬人。1920年4月,成立了西班牙共產黨,黨員人數不過1200人。大量手工勞動者和農業勞動者以及小資產階級的存在是無政府主義和機會主義思潮傳播的溫床,無政府主義的工會——「全國勞工聯合會」會員達100萬人;社會黨的工會——「勞動總同盟」會員也達20萬人。
除階級矛盾外,西班牙還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少數民族處於受壓迫的無權地位。由於歷史的原因,境內各少數民族:加泰羅尼亞人、加里西亞人、巴斯克人等,都各有其風俗、語言和文化,彼此存在很深的民族隔閡,分離主義嚴重。20年代初,在俄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高潮的影響下,西班牙工農運動和民族自治運動高漲,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共和民主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發展,這一切都沖擊了波旁王朝的統治,產生了君主制度的危機。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不得不藉助原加泰羅尼亞軍事長官普里莫·德·里維拉對全國實施軍事專政,暫時壓制了各類矛盾的發展。1929年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西班牙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國王只得棄車保帥,拋開普里莫·德·里維拉,讓他辭職以平眾怒,結束了軍事獨裁專政。但是這阻止不了革命形勢的發展。1931年,西班牙終於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