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為什麼被國家尊為國父
1. 世界各國國父
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父,專門指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有李光耀、艾哈邁德沙·杜蘭尼、何塞·德·聖馬丁、亨利·帕克斯、萊登‧平林、西蒙·玻利瓦爾、唐佩德羅一世和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等等,以下是具體人物與國家:
1、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國父,是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之一。
2、艾哈邁德沙·杜蘭尼,是阿富汗的國父,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創建者。阿富汗斯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獨立普什圖族王朝杜蘭尼王朝的創建者、阿富汗斯坦國父。其國土從阿姆河延伸到印度洋,從霍拉桑到克什米爾、旁遮普、信德。他在首相和九名顧問的輔佐下,全面控制著內政和外交。
3、何塞·德·聖馬丁是阿根廷祖國之父,南美獨立戰爭領袖,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
4、亨利·帕克斯爵士是澳大利亞聯邦之父,開國元勛,澳大利亞聯邦構思者。
5、萊登‧平林爵士是巴哈馬國父,1973年獨立建國領袖。
6、西蒙·玻利瓦爾,玻利維亞的祖國之父,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
7、唐佩德羅一世和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是巴西國父和獨立之父。佩德羅一世是首任巴西皇帝,博尼法西奧是佩德羅一世的顧問。
8、孫文,中華民國的國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國首任臨時大總統,革命先行者。
9、居魯士大帝,伊朗的國父,波斯領袖,對抗米底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國。
10、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的國父,印度獨立運動及國大黨領袖,推翻英國殖民統治,促成印度獨立。
11、克爾斯泰·米西爾科,馬其頓的國父,著名語言學家、作家和獨立運動支持者,提出馬其頓民族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巴爾干民族,同時在中馬其頓方言的基礎上編纂標准馬其頓語。
12、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的偉大領袖、國父,巴基斯坦建國者、全印穆斯林聯盟領袖及首任巴基斯坦總督。
(1)西班牙人為什麼被國家尊為國父擴展閱讀
一些國家的建國領袖實際上並沒有「國父」的稱號,但因為個人形象突出、事跡被民眾傳頌、設立紀念堂、被授予其它特殊頭銜,常被外界誤稱或視同於「國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領袖」毛澤東、朝鮮「共和國永遠的主席」金日成、菲律賓「國家英雄」黎剎、韓國首屆總統李承晚、緬甸昂山將軍與越南胡志明主席。
孫文是辛亥革命領袖,中華民國肇基者,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被國民政府授予「國父」的稱號。
孫文於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後被確診為膽囊癌),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余,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文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2.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2個民族為什麼這2個國家沒有統一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兩個民族沒錯
葡萄牙今天的獨立也是通過多年斗爭的結果
相對來說西班牙人也不是好戰的民族
於是在戰爭沒有什麼結果的情況下,就沒有繼續就這個問題而繼續戰斗
歐洲人似乎並不是強大的一定吞並弱小
至今尚有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等根本沒有保護自己能力的小國
也可以說如果在東亞人看來,這兩國應該由大的吞並小的,然歐洲人不是,如果今天沒有葡萄牙,那就不是歐洲人的風格
3. 美國 歷史影響力人物
1.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首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3年獲得連任,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續任,隱退於弗農山莊園。由於他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稱為「美國國父」,學者們則將他和亞伯拉罕-林肯並列為美國歷史上兩位最偉大的總統。
2.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
在美國的眾多開國元老中,托馬斯-傑斐遜無疑是最具有遠見的一位。傑斐遜出生於弗吉尼亞一個富裕家庭,曾就讀於威廉與瑪麗學院。1800年競選總統時,他與阿倫-伯爾所得選舉人票數相等,後由眾議院選擇傑斐遜當總統。截至目前為止,傑斐遜為唯一擔任過美國副總統後又選上總統,且任滿兩個任期者。作為《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傑斐遜最的成就無疑是《獨立宣言》。
自1776年以來, 《獨立宣言》中所體現的原則就一直為世人所傳頌。美國的改革家們,不論是出於什麼動機,不論是為了廢除奴隸制,禁止種族隔離或是要提高公民的權利,都會向公眾提到「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這一名言。
除此之外,傑斐遜還是一個著名的發明家,他興趣十分廣泛,且喜歡自己想出一些新鮮玩藝。比如,傑斐遜家客廳的雙開大門,兩扇門會同步轉動開閉,是因為他自己在地板下安裝了連動兩個門軸的裝置。地下室廚房裡做好的飯菜,可以通過升降梯送到樓上餐廳,這個我們現在在飯店裡司空見慣的裝置,卻是由傑斐遜第一個設計出來的。
3. 薩卡加維亞(Sacagawea)、梅里韋瑟-劉易斯(Meriwether Lewis)和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
薩卡加維亞、梅里韋瑟-劉易斯和威廉-克拉克這三人都是美國國內首次橫越大陸西抵太平洋沿岸的往返考察活動的隊員,其中領隊為美國陸軍的劉易斯上尉和威克拉克少尉為領隊,該活動是由傑斐遜總統發起。
當時,在加拿大的英國人和仍然占據著得克薩斯以及西南部地區的西班牙人,從來沒有對路易斯安那死心,它們煽動當地的印第安人對抗進入這一地區的美國移民。傑斐遜總統認識到,要想控制這片土地只有依靠武力,於是他向美國陸軍尋求幫助。
該探險隊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考察太平洋海岸、附近的平原,還調查了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部落情況。他們在這里建造了一座名為科拉特索普堡的堡壘。這座堡壘的建成,宣告了美國軍事力量的觸角第一次延伸到了太平洋沿岸。科拉特索普堡不但成為美國在太平洋邊的第一座哨卡,也是美國在西部的地標,這成為劉易斯和克拉克此次歷險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通過這次探險活動,美國獲取了西部地理的廣泛的知識以及主要河流和山脈的形式地圖。
4.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在總統任內,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林肯成功率領軍隊擊敗了南方勢力,一舉廢除了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但在內戰結束後不久,林肯不幸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位遭到刺殺的美國總統,也是一位出身貧寒的偉大總統。
由於林肯在美國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人們稱將其稱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5. 席廷-布爾(Sitting Bull)
席廷-布爾(Sitting Bull,又名「坐牛」),1831年3月出生於美國,是美國印第安人蘇人部落首領。布爾是一名十分勇敢的戰士,領導了蘇族人對世仇克羅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征討。1876年,布爾領導本部落和夏延人的3500人聯軍,伏擊了美國聯邦政府第7騎兵旅,6月25日,在小比格霍恩戰役中,擊斃其旅長喬治-阿姆斯特朗-庫斯特。之後,他帶領本部落避難於加拿大。1881年7月20日,布爾返回美國,在蒙大拿州向美國政府軍投降,獲得特赦
4. 為什麼同是白人,西班牙人似乎總被視為異類
西班牙在中世紀被阿拉伯人統治了7個世紀,所以他們的文化有大量的伊斯蘭因素.在基督教為主體的西方世界裡,西班牙自然成為了異端.
5. 75年,西班牙的佛朗哥為什麼讓皇室繼承西班牙的統治權
他作為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他意識到了民主化是大勢所趨,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也是西班牙以正面形象溶入國際社會的前提。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具有西班牙皇室正統並且必定會推行民主化的繼承人來繼承統治權。
1936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並於1939年取得勝利,建立獨裁政權。
(5)西班牙人為什麼被國家尊為國父擴展閱讀:
對佛朗哥的負面評價:
佛朗哥自認國家元首後,取消其他一切政黨,法西斯長槍黨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逮捕、槍殺共產黨以及進步人士,大批西班牙人流亡到歐洲以及拉美各國。
佛朗哥是法西斯勢力喂養長大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為德、意法西斯做了許多事,最突出的,就是他曾派出「藍色師團」參與了希特勒的反蘇戰爭。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英等帝國主義的包庇下,他依然統治著西班牙。一切進步的力量繼續遭到殘酷的迫害,人民繼續遭到沉重的剝削和壓榨。
佛朗哥領導的右翼法西斯勢力在西班牙內戰中殺害大約20萬名支持共和政府和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民眾,這些遇難者被隨意埋在亂葬崗內。
當他死後,西班牙當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阿爾維蒂說:「西班牙史上最大的劊子手死了,地獄的烈火燒他,也不足解恨」。
6. 15世紀西班牙成為殖民霸主,為何後期被英國取代
說起最早開啟殖民時代的國家當屬西班牙。早在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便率先開辟了大航海時代,隨後兩個國家便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尤其是亞洲,非洲等地區建立了殖民地,甚至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最早的“日不落帝國”便是用來形容西班牙的。眾所周知,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被英國所取代。原因其一是因為其並沒有促進本國國內的發展,爆發了多場戰役,直接促使了其地位的隕落;其二是因為其地理環境的特殊,以及英國在國家體制方面的優越強於西班牙。所以西班牙衰落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其國家內部的問題,還在於它整個國家的基因,其中就包括了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國家體制。
7. 英國和西班牙同樣是殖民者,後世名聲為什麼卻截然不同
西方對東方,乃至全球的擴張和入侵是什麼時候?是在歐洲人所謂的開辟新航線之後。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當初達伽馬找到了新大陸之後和本地勢力發生了矛盾。但為了維持自由貿易這個老傳統,當局者居然不聽阿拉伯人的勸告,將這支帶著狼子野心的探險隊給放虎歸山了。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殘忍到我們難以想像的地步。
但奇怪的是,同為殖民者,為何後起之秀的英國能快速佔領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而早就優先崛起的西班牙不但被英國打得無處可逃,還備受後人謾罵。看完這些,你一點也不會同情西班牙人。
對於西班牙和英國各自不同的殖民方式,讀者您又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
8. 關於名人的故事
名人小故事
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目睹整個經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麼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隻發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蕭伯納年輕時喜歡騎單車,有一次跌斷腿骨,他的女同學很體貼的照料他,蕭伯納擔心自己意志不堅,會向這位女同學求婚,他決定溜走.可是不小心從樓梯上跌到樓梯下,兩條腿都跌壞了結果他果然問她肯不肯跟自己結婚.當女同學點頭時,蕭伯納昏了過去.
*一位女士對毛姆說:我和一位男士相處很久,可是不敢斷定,我是不是愛上了他.這位名作家對戀愛的考驗有非常獨特的看法,他說: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測驗你是否真正愛上他,你願意不願意用他的牙刷刷牙
*有人問大仲馬說:你為什麼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為然地反駁說:我花盡了一生的時光才活到了今天.
*唐代名相房玄齡,未做官時,有一次患重病,對他太太盧氏說: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盧氏到房內,挖出一隻眼睛以示終身不改節.後來房玄齡病癒,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終對夫人極為尊敬.
*女小說家阿加撒.克里斯蒂的丈夫是個考古學家,有一次,在一個集會上有個朋友問他:像你這樣富有想像力的女人,嫁給一個玩古物的人,你感覺如何?這位偵探小說家說:考古學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你想,愈是老的東西,他愈是喜歡.
*伏爾泰於一七二七年訪問英國,他發現英國人非常仇視法國人,一群英國人向他怒吼:殺了他,把這個法國人弔死!伏爾泰說:英國人!你們因為我是法國人而要殺我.難到因為我不是英國人而受的懲罰還不夠嗎?英國人聽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卓別麟能編,能導,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開影片攝制會議,一隻蒼蠅在他四周繞著圈子飛.起初他用手打幾下,沒有打到,就要了一個蒼蠅拍.會議進行中,他就握著蒼蠅拍,擺出打蒼蠅的姿態,眼睛狠狠地望著那蒼蠅.可是打了三次,都沒有打到.後來蒼蠅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蒼蠅拍,正要作死命一擊時,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讓蒼蠅飛走.旁邊在座的人看了,就說:為什麼你不把它打死?這位諧星聳了聳肩,說:這只不是方才那隻!
*李白死後遺體葬在採石江頭,往來詩人都在他墓上題詩.有人寫了一首絕句:採石江邊一壞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掉大斧.
*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
*林肯有一次夢見自己參加集會.他走路時,眾人就讓出一條路來,讓林肯走過.這時在一大群人中,有一個悄悄地說:他只不過是一個面貌平凡的人.林肯聽了,就說:朋友,上帝喜歡面貌平凡的人,所以他生了許多面貌平凡的人.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談自己的成功秘訣:我以為我自己最大的優點,是能夠鼓起人家的熱忱.要叫人家能夠盡心竭力,最好的辦法是賞識他,贊美他,上司的指摘,是最容易消滅部署的信心的.我還沒看見一個人,在被吹毛求癖時,能比在被贊賞時把事情辦的更好.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愛略華說:我覺得哈佛現在的確可以稱為知識寶庫.不過我在想,哈佛之能成為知識寶庫,是由於大一新生帶來了知識來,而大四畢業生卻只帶了一點點知識離校.
*德國名醫寇杜斯有一次宴客,站在主人立場,他得把桌上的烤豬切開,分給賓客.他用刀先在烤豬胸部直剖一刀,接著又交叉地剖上一刀,然後把切碎了塞入豬肚中的香菇和其它填料,用快又卓越的手法拉出來.接著又從自己口袋裡取出一隻皮套,從皮套里抽出手術用針線,把割開的胸部縫起來.縫好後他就拍拍烤豬胸部,笑著對賓客說:只要小心調查,好好照顧他,不久就可以下地走路.
*美國哈佛大學名教授凱屈萊奇是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有一次他在講壇上教授莎士比亞課程不小心一腳踏空,跌到講壇下面.他站起身來,氣勢巍峨對那些學生說:教了四十年書,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聽眾一樣的水平!
*有一次,某處舉行模仿卓別麟演技比賽,參加的人有三四十人之多,卓別麟自己也隱名參加,結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卓別麟覺得這是他一生最大的笑話!
*美國史密斯女子大學有個女學生,有一次因赴男朋友約會而遲歸宿舍,只得爬窗戶進去.可是窗戶太重,她的力氣抬不起來.忽然窗內有人來幫她忙,還輕聲對她說:不要讓旁人看到.爬進一看,正是笑容滿面的威爾遜校長.
*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著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閱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嘆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拐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說: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里懺悔!
*一個巴黎的酒保說:一個顧客喝過兩杯雙倍的馬丁尼酒以後,我就可以說出他的國籍.法國人談戀愛,西班牙人跳舞,德國人誇口,義大利人唱歌,愛爾蘭人打架,美國人要站起來演說.
*喬伊勃朗在太平洋戰爭中到東方旅行,碰到麥克阿瑟將軍,兩人在一起照了個相.闊嘴名星連說:能與閣下照相,三生有幸!可是麥克阿瑟將軍卻說:這張相是為我小兒子照的,他常盼望他的父親能和名人在一起照相.
*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
*馬克土溫年輕時在一家報社工作,六個月以後,總編輯叫他明天不用再來了.馬克土溫就問為什麼?總編輯說:因為你太懶.馬克土溫聽著笑著回答:你要經過六個月的時間才發現我懶,可是我卻在進報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後漢時曹操近臣楊修,九歲時就非常聰明.一天他的父執孔平坦來訪由他接見,他准備楊梅招待,孔平坦見了就戲問:這是你們家的果實?楊修馬上回答:我從來沒聽過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宋代蘇軾當杭州縣令時,有一縣民做扇子謀生,可是天涼,扇子賣不出去,於是欠稅.東坡就叫他拿扇子來在上面畫上枯木竹石,畫了二十餘把扇子,那縣民才走出縣府大門,就有人來爭購.因而把欠的稅,全部還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菲爾畫了一幅瑪利亞抱著聖子耶穌的畫像,在她的右下方是個老人,左下方是個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該補些什麼.這時他從畫室窗口看到附近麵包店窗口有兩個孩子,大的一個四五歲左右托腮,仰望雲天,對他弟弟說話,小的一個頭靠在兩臂上,也望著天空,在聽他哥哥說話.拉菲爾覺得很美,就把他們畫在畫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兩個天使.
*有人問拉菲爾怎麼能畫出那麼美麗的作品?他回答說:我做了許多夢,然後圍繞著我的夢去作畫.幻想能使人得見不可見之物,意志則能使不可見者成為可見之實體.
*愛因斯坦在新聞記者招待會上提出了他對人生成功的看法.他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表示:假設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則我可以寫成下列的公式A=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戲.記者問:那Z代表什麼?愛因斯坦笑著回答:Z是把你的嘴巴閉起來.
*芬蘭指揮家鮑理司.塞博夫婦到美國來表演.他們住的房子,據說常常鬧鬼.有一天果然被鬼的聲音吵醒了.塞博太太要她先生去看看,可是這名指揮家卻說:不,親愛的,還是你去好了.因為你的英文說得比我好些.
*莫扎特六歲時,在德國慕尼黑市的皇宮舉行第一次演奏會.因為宮中地板光滑,所以他一進宮門,就滑了一跤.這時有一個小公主,走過來把他扶起來,還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謝.就說: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取你做新娘.大家聽了,鬨堂大笑.
*一九四八年美國大選,杜魯門總統從白宮趕往其家鄉投票,有一批記者先生,追到總統家中,竟沒有見到總統.後來碰到總統時,一位記者就問他一路發生了什麼事,杜魯門總統回答:有一輛警車要我們停下來,看樣子彷佛今天有一位要人要經過這小城.
*有一次,有個新聞記者問肯尼迪:你怎樣成為二次大戰時的英雄的?肯尼迪回答:他們把我的巡洋艇弄沉了,我就成名了.我們知道肯尼迪當時搭DT-O八號小艇,被敵方擊沉,他也因此負傷.
*蘇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兇悍,有一次,她大發脾氣,把蘇格拉底大罵一頓後,還有餘怒未息,就提了一大桶水,澆在她先生頭上.蘇格拉底搔了搔淋濕的頭發,笑到:雷聲以後必有大雨,這是自然法則,也證明這是真理.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宋朝司馬光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剛滿二十歲即考上進士。他為官清廉,公務之餘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為人們的借鑒。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製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如此學習的結果,終於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9. 西班牙人也是白人,為什麼在美國種族劃分中把西班牙人單獨算作一類而沒有歸入白人一類
美國人口比例圖上的西班牙人不是指西班牙的人,而是指美國國內說西班牙語的人。說西班牙語的人主要來自南美洲的墨西哥等國家,那些人屬於白人和印第安的混血兒,自然不是白人,而是混血。但西班牙人確實純粹的白人。
外觀上看他們和白人非常的相似,但是美國卻並不把他們當做是白人,這種人就是拉丁裔。
拉丁裔又叫做西班牙裔,但是,並不像是名字叫的那樣,拉丁裔指的並不是西班牙人。二者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但是之所以叫做拉丁裔是因為這些人是在西班牙入侵那個地區在那個地區建立殖民地時與一些那個地區的人們結合所生的人就被叫做拉丁裔。
拉丁裔的人之所以不是傳統上的白人,因為他們有著其他種族的人類的血統,在美國並不認可他們的白人身份。盡管他們看起來很像是白人,但是,對於種族的劃定往往是根據基因來劃分的,並不能從表面的膚色來看而妄下定義。所有評判的標准都要從基因這一根本層次出發進行判斷。
拉丁裔是一種混血,因為其含有非白種人的基因所以並真正意義上的白種人。但是實際上,一大部分的人類都是混血,這是由於世界逐漸的融合的趨勢所致,很難有一個種族能夠確保自己的族人的血脈是百分百純正的。
白人的定義主要是依據的基因,但是也根據白人居住的不同的地方,將白人內部也劃分了很多類別,不同地區的白種人也有著他們白人的細分之後的小的種族。
另外,還有一部分種族是徘徊在白人與非白人的邊緣之間的,這時候,就需要看媒體的主觀的態度將他們劃分種族了。雖然,拉丁裔的人從基因的角度看並不是白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分辨一個人到底是白人還是非白人,畢竟,總不能見一個人就對其進行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9)西班牙人為什麼被國家尊為國父擴展閱讀:
拉丁裔,又譯為「拉美裔,西班牙語裔,西語裔」,美國拉丁裔全稱西班牙裔和拉丁裔美國人(英語:Hispanic and Latino Americans)。拉丁裔是一個范圍覆蓋很廣的概念,在各個國家的定義中都有一定區別,有時候甚至會有矛盾。
廣義來說,血統上源自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鄰國的義大利人、法蘭西人,或者拉丁美洲母語說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的混血種人都可以稱為拉丁裔。
廣義包括來自歐洲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義大利人、法蘭西人等拉丁語族以及他們與美洲原住民等的混血後代。
狹義的北美拉丁裔指移居到美國和加拿大母語講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的拉丁美洲印歐混血種人,這些人多從墨西哥、古巴、巴西等地移民過來,是百年前西班牙或葡萄牙白人殖民者和美洲印第安人等其它人種的混血種人。
美國西南部與墨西哥交界的州,比如新墨西哥、得克薩斯州、加州、亞利桑那等這些州的拉丁裔人有最高比例的原住民血統,而在南加州、路易斯安那和亞拉巴馬這種非裔美國人最多的州,這些州的拉丁裔人卻有最高比例的非洲人血統;
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通用西班牙語和英語,主要信仰天主教。
10. 16世紀初荷蘭人為什麼一開始同意讓西班牙人統治自己的國家呢
荷蘭是尼德蘭七個邦中的一個。因為它勢力最大,影響力最廣,所以約定俗成的叫荷蘭。其實全稱應該叫尼德蘭王國。(尼德蘭即低地的意思。)
就好像英國的全稱不是英吉利國,而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五國。
簡單地說,尼德蘭地區是娶老婆得到的嫁妝,然後又是娶老婆的嫁妝,這樣轉來轉去,轉到哈布斯堡家族手裡。然後哈布斯堡家的傳給自己孫子查理五世。
理五世傳給自己兒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詳細如下:
尼德蘭地區最初是強大的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分為許多個公爵、伯爵、男爵們的領地。法蘭克王國後來分裂為西法蘭克(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法國)東法蘭克(主體部分即今天的德國和奧地利)中法蘭克(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
中法蘭克王國夾在東西兩個王國之間,不斷被蠶食。
法王約翰二世在1364年封自己的兒子腓力為勃艮第公爵,此為瓦盧瓦-勃艮第支系。腓力娶了佛蘭德女繼承人瑪格麗特。而瑪格麗特給他帶來了低地地區數個伯爵領地。於是勃艮第公爵又兼領勃艮第伯爵。
尼德蘭即為其中的一部分。
公元1477年,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在南錫戰死。勃艮第繼承人瑪麗和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聯姻,於是勃艮第巨大領地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國波旁家族瓜分。原勃艮第公國和阿圖瓦伯國歸了法國。低地(尼德蘭)的勃艮第領地(包括荷蘭和比利時)和勃艮第伯國則轉入哈布斯堡家族。
(勃艮第伯國在1678年被法國奪回,即今天法國的弗朗什孔泰大區。)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馬克西米連繼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低地(尼德蘭)的勃艮第領地成為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直轄領土。
神聖羅馬帝國即德國的第一帝國。普魯士那個德意志帝國是第二帝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即由此而來。
因為奧地利和西班牙聯姻。當查理的祖父、外祖父以及其他親戚紛紛去世後,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君主寶座,此時,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爾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蘭和西屬美洲的統治者,以及其他許多小國的君主。
這是歐洲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統稱查理五世帝國。
查理五世是個優秀的將軍,但卻是個狂妄又沒有才乾的皇帝。不足以運作他祖父和外祖父為他創造的龐大帝國。他想要統一歐洲,同時還要統一全歐洲的教會。
查理五世招來了所有敵人的圍攻,法國、英國、匈牙利、土耳其等等。特別是夾在中間的法國,拼盡全力進攻。查理五世屢戰屢勝,卻就是深陷泥潭。
1550年,他取得了短暫的勝利。
法王法蘭西斯一世死了。英王亨利八世也死了。
1550年,查理五世頒布《血腥詔令》,宣布鎮壓新教,恢復天主教的統治。這條詔令雖然是針對的尼德蘭,但是卻大大激化了德意志的宗教矛盾。新舊教諸侯與教皇都感到惶恐不安,怕皇權的增長威脅到自身,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查理五世。
於是法國和德國的新教和舊教諸侯們,以及羅馬教廷結為同盟,共同攻擊皇帝。
查理最終招架不住,精疲力盡之後,決定退位,把國家重新分配。
分成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尼德蘭劃歸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也就成為西屬尼德蘭。這是1556年。
1568年尼德蘭的貴族,奧倫治親王威廉,這個曾經的法國名將,跟法王鬧翻了。於是帶著一隊兵馬回尼德蘭參加幹革命。
1581年聯省共和國成立,奧倫治親王的家族出任共和國執政。
(荷蘭執政並不是連續存在的。通常是發生戰爭或者重大問題的時候,才有各省代表從奧倫治家族中推選一人出任執政。戰爭打完以後就會解職。直到拿破崙戰爭之後,1813年各省承認必須有個長期穩定的中央政府,才選舉奧倫治家族為尼德蘭國王。)
尼德蘭北部的聯省共和國獨立後,尼德蘭南部(今比利時)仍然屬於西班牙統治。後來轉為奧地利領地,為奧屬尼德蘭。法國大革命後1792年被法國攻佔,1815年歸荷蘭統治。1830年獨立為比利時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