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和銀礦哪個好
Ⅰ 加拿大 紐芬蘭島 誰去過 我馬上要去讀書了 那邊有什麼好玩的嗎
紐芬蘭島目錄[隱藏]
概述
地勢
自然氣候
歷史
社會經濟
旅遊觀光
紐芬蘭漁場
紐芬蘭島
英語:Newfoundland,法語:Terre-Neuve,意指「新尋獲之地」。
[編輯本段]概述
北美大陸東海岸的大西洋島嶼。西控聖勞倫斯灣口,北隔貝爾島海峽與拉布拉多半島相望,西南與布雷頓角島隔以卡伯特海峽,南有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略呈三角形,西北、東南各有一半島伸入海中。面積11.1萬平方千米,人口466,172人(2001年統計)。主體為海拔300米左右的低高原,岩石裸露,湖泊、沼澤星羅棋布。長嶺山脈呈東北-西南紐芬蘭島地圖走向沿西海岸延伸,海拔600米上下,最高點為西南部海拔814米的劉易斯希爾斯山。除西部狹長的沿海平原外,高原地勢向東北傾斜,主要河流亦從東北流注入大西洋。地勢較低的東部為主要耕作區。海岸十分曲折,多60米以上懸崖和海灣、島嶼。
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拉布拉多寒流沿東岸南下,冬冷夏涼。冬季受大陸氣團影響,1月平均氣溫-4~-9℃,天氣多變;夏季受大西洋氣團影響,7月平均氣溫10~15℃,東部沿海多霧。較濕潤,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四季均勻。約1/3地區水源充足,發育灰化土,覆蓋杉、松為主的針葉林;高原土壤貧瘠,植被稀疏。野生動物多為麋、馴鹿、黑熊等。東南沿岸長800千米、寬320千米、平均深100米的紐芬蘭淺灘,處拉布拉多寒流與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為世界最優良的大漁場之一。盛產鱈、鰈、鯡、鮭等魚類。
紐芬蘭的英文原意為新發現的陸地。自航海家卡伯特於1497年發現這個由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居住的島嶼後,英、法兩國為其主權長期爭奪,1824年成為英殖民地;1949年加入加拿大聯邦,與拉布拉多半島東北部組成紐芬蘭省。
[編輯本段]地勢
原系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高地的延續,因下沉成島。主體為海拔300米左右的低高原,受第四紀冰川侵蝕而紐芬蘭大淺灘岩石裸露,湖泊、沼澤星羅棋布。由前寒武紀岩層組成的長嶺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沿西海岸延伸,海拔600米上下,最高點為西南部海拔814米的劉易斯希爾斯山。除西部狹長的沿海平原外,高原地勢向東北傾斜,主要河流亦從東北流注入大西洋。地勢較低且近代沉積深厚的東部為主要耕作區。海岸十分曲折,多60米以上懸崖和海灣、島嶼。
[編輯本段]自然氣候
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拉布拉多寒流沿東岸南下,冬冷夏涼。冬季受大陸氣團影響,1月平均氣溫-4~-9℃,天氣多變;夏季受大西洋氣團影響,7月平均氣溫10~15℃,東部沿海多霧。較濕潤,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四季均勻。約1/3地區水源充足,發育灰化土,覆蓋杉、松為主的針葉林;高原土壤貧瘠,植被稀疏。野生動物多為麋、馴鹿、黑熊等。東南沿岸長800千紐芬蘭島美麗的冰山正在消融米、寬320千米、平均深100米的紐芬蘭淺灘,處拉布拉多寒流與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為世界最優良的大漁場之一。盛產鱈、鰈、鯡、鮭等魚類。
地處北緯46°37′~51°38′,緊靠大陸,拉布拉多寒流沿東海岸南下。冬季受大陸氣團影響,1月平均氣溫-4~-9℃,氣旋活動頻繁,天氣多變;夏季受大西洋氣團影響,7月平均氣溫10~15℃,東部沿海多霧。年降水量約1000~1500毫米,季節分配均勻,夏季稍多;北部降雪量很大。全島約1/3地區覆蓋針葉林,主要分布在排水良好、發育灰化土的西部及河流谷地,優勢樹種有樹膠冷杉、白雲杉、黑雲杉等。中央高原土壤貧瘠、排水不暢,植被稀疏。野生動物以麋、馴鹿、黑熊等為主。東南岸外的紐芬蘭淺灘,當拉布拉多寒流與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為世界大漁場之一,盛產鱈、鰈、鯡、鮭等魚類。
[編輯本段]歷史
原為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居住地。10世紀末期,維京人自格陵蘭航行至此,他們試圖在島上建立定居點,但是在1006年遭到了島民的反抗,被迫撤退。西北歐國家自然妒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這些生利的帝國。然而,它們長久地忍住不去侵犯這些帝國的活動范圍,這不是出於對教皇訓令的尊重,而是因為害怕伊比利亞的勢力。因此,英國人和法國人轉向超出伊比利亞活動范圍的北大西洋。1496年,也就是哥倫布第二次西航返回的那一年,英國亨利七世派遣約翰·卡伯特朝北大西洋方向航行,到1497年,該島被義大利航海家約翰·卡波特再次發現並命名。1583年,英國宣布紐芬蘭為其殖民地,但是一直未能對其建立有效統治,法國一度控制了該島的南岸和西岸。根據1763年巴黎條約,確認為英國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法國撤出紐芬蘭,僅保留了在聖勞倫斯河河口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兩個小島,英國確立了對該島的統治。1917年成為自治領。1927年拉布拉多劃歸其管轄。1949年3月,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半島東北部組成加拿大第10個省。
一戰中,紐芬蘭軍隊在法國遭受了慘重損失,據估計,在戰斗中該島失去了四分之一的青壯年男子。這使得該島的經濟在戰後頻臨崩潰。紐芬蘭在一戰後一度成為獨立的國家,直到1949年方才放棄獨立地位,加入加拿大。作為加拿大最年輕的省,紐芬蘭在文化上顯示出頗為不同的特色。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文化藝術風格獨特,素有民間藝術活檔案館之稱。東南部阿瓦朗半島人口最為稠密;半島東北端的紐芬蘭省首府聖約翰斯,建於1888年,為全省最大城市,又是天然良港和漁業、製造業中心。
經濟素以漁業著稱,20世紀以來,經濟趨於多樣化。全島約1/3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同漁業生產有關。年捕魚量50餘萬噸,建有上百個加工企業,生產日益現代化。木材加工業居首要地位,科納布魯克和大瀑布城為紙漿和造紙工業中心。采礦業以中西部巴肯斯地區的鋅、鉛、銀、銅和北岸拜韋爾特附近的石棉礦為主,也是重要經濟部門。紐芬蘭淺灘已發現豐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主要依靠水力發電,電站鄰近木材加工業和礦業中心。全島約有9600公里高速公路和 840公里鐵路。有定期輪渡通過卡伯特海峽和貝爾島海峽與大陸聯系。東北部的甘德國際機場,為西北大西洋航空中心。首府聖約翰斯位於阿瓦朗半島東北端,人口8.4萬,大市區15.5萬(1981),為紐芬蘭最大城市、天然良港和漁業、製造業中心。
紐芬蘭淺灘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扼北美洲與歐洲交通要沖,運輸發達。島上有西端巴斯克港至東端聖約翰斯的840千米鐵路 ,有溝通全島主要城鎮的9600千米高速公路,有往返於南、北兩海峽聯系大陸的定期輪渡,有以東北部甘德為西北大西洋航空中心的國內國際航線。
[編輯本段]旅遊觀光
與12億年形成的大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是紐芬蘭近五千年的人文景觀。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紐芬蘭就已經是歐洲人探索新大陸的門戶。紐芬蘭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1949年通過公民投票決定加入加拿大聯邦。這一決定使它成為加拿大最年輕的一個省份,同時也給加拿大帶來了北美新大陸最悠久的歷史。
位於紐芬蘭島西海岸的格羅斯莫國家公園集紐芬蘭大自然的壯美於一體。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有力地證實了地球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為國際地質學界提供了難得的科學依據和教材,也為人們展示了瑰麗的地球奇觀。它是地質、考古和生物學家、野外旅行者、大自然愛好者和攝影發燒友的理想目的地。
紐芬蘭島面積40萬平方公里,僅有居民50萬人,加之該島為世界四大著名漁場之一,數千公里長的海岸線布滿星羅棋布的漁村。由於遠離現代工業的污染及破壞,紐芬蘭島迷人的自然美景令無數人心曠神怡。紐芬蘭省政府更是在過去十五年裡不斷投資,大力發展該省旅遊業,興建了不少基礎設施。
紐芬蘭西部景色尤為秀美。香柏河谷就位於加拿大紐芬蘭省西部,此谷一片原野景色,野生動物棲息其間,空氣清新怡人,河水干凈清澈。香柏河流經其間,河水注入一個二十公里長的淡水湖泊----美麗的鹿湖,然後流入大西洋。
為了吸引和方便前來觀光的遊客,經紐芬蘭省政府批准,在香柏河谷鹿湖沿岸大約三百二十公頃原始森林土地上,將興建起一個二十一世紀森林式渡假村。該渡假村由一批豪華瑞士式渡假別墅、一個十八洞的高爾夫球場、登山徑、滑雪道、湖邊沙灘區、遊艇停泊中心、泳池、網球場等康樂設施組成。每棟渡假別墅佔地約一英畝(4050平方米),房屋面積約170平方米,均由雲杉木建造,或隔板式建築,充分體現了加拿大式的幽靜舒適生活。
紐芬蘭島的冰川有些已是15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些冰川有20層樓高,可能超過1000萬噸重。
[編輯本段]紐芬蘭漁場
紐芬蘭漁場素以「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1496年,也就是哥倫布第二次西航返回的那一年,英國亨利七世派遣約翰·卡伯特朝北大西洋方向航行,紐芬蘭的鱈魚卡伯特發現了一種最終證明甚至比西班牙人的銀礦更有價值的資源:他發現了魚。紐芬蘭島周圍的海洋里盛產魚——魚,大概是15、16世紀歐洲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人們冬季里的主要依靠及全年齋戒日中規定的食物。它同日本北海道漁場、歐洲北海漁場、秘魯漁場齊名。
形成原因:位於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海水 擾動引起營養鹽類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魚類在此大量繁殖,從而形成。
但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成群結隊地駛入了紐芬蘭灣,漁場立刻遭遇滅頂之災。它們龐大的捕魚網兜掠過海底,所到之處魚鱉蝦蟹都難以逃脫羅網。這一次他們不需要再把「戰果」運回到岸上處理,因為出海的寬大漁輪可以現場作業,船上配備了現代化的冷凍技術,一條龍式的作業方式就能把捕撈上來的鮮魚速凍保鮮。到20世紀90年代,鱈魚數量下降到20年前的2%,達到了歷史最低點。 這樣,舉世聞名的紐芬蘭漁場就被永遠抹掉了。這是人類的貪欲一手釀成的災難,作為鱈魚資源最豐富的該漁場恍然間已變成了歷史。
關於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地方就在紐芬蘭島附近。
具體經緯度為42° 37' 4.05" N 48° 23' 1.64" W
Ⅱ 小孩子為什麼墨西哥廢棄銀礦非常多,如何回答
西班牙人不僅僅在美洲掠奪了驚人數量的黃金,在開采黃金的同時他們同樣也沒有放過美洲的令人眼饞的白銀數量。雖然白銀的價值遠遠低於黃金而且沒有祖國的穩定性可是白銀依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貴金屬之一,而西班牙人對白銀的狂熱也絲毫不遜於黃金。
自從1534年戲班野人在現在的墨西哥塔斯科地區發現了一個銀礦之後,他們就開始准備將黃金和白銀全部納入囊中。在後來的日子西班牙人又陸續發現了位於薩卡塔卡斯和瓜納華托以及聖路易斯波托西的銀礦,其中關於這些銀礦最著名的就是波托西的銀礦了。在歷史記載中1545年一個印第安人在夜晚中為了追捕一批逃跑的馬匹不得不得在波托西的山上過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奇跡。當他點燃了夜晚的篝火之時他驚訝的發現這一整座山都是銀白色的礦脈,這座真正的銀山就這樣被發現了。而西班牙人也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的白銀掠奪開采計劃。
西班牙人奴役了所有的印第安人去開采這座銀山,他們在這座山上一共打了五千個礦井晝夜不停地生產白銀。而波托西這座礦山到底有多大呢?西班牙人從1545年發現開采這座礦山到1825年這座銀山被挖空總共出產了兩萬五千噸的白銀,在現在總共價值超過了一百三十六億五千三百五十萬美元。然而這么多的白銀和財富並不是簡簡單單地開采就能換來的,這是建立在印第安人屍骨上的財富。
由於開采銀礦的技術較為落後所以西班牙人發明了一種新型的「汞齊化」的開采辦法,就是將開採的礦石與水銀一起研磨它們之間會形成一種叫做「貢齊」的化合物,只要這個貢的含量足夠多它們就會是液態的,就可以將真正的銀提取出來。可是大家都知道水銀是有劇毒的,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並且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幾乎就是一種慢性自殺。因此在這開採的幾百年間幾乎有著幾百萬的印第安人死在了這片礦山之上,到了後期甚至沒有了印第安人不得已又加入了更多的自由勞工。
就是這樣的喪盡天良的白銀開采讓西班牙擁有了潑天的財富同時也造成了印第安人的成千上百萬無辜的生命死去。從古至今侵略和殖民帶來的都是不忍直視的慘案和結果,他們的屍骨之上造就的銀白色帝國也隨著時間而消亡了。
Ⅲ 玻利維亞聖克里斯托巴爾銀鋅鉛礦床
1.地質背景
聖克里斯托巴爾(San Cristobal)浸染狀銀鋅鉛礦床屬低硫化低溫熱液型,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阿爾蒂普拉諾高原烏運尼(Uyuni)鎮西南90km。該礦床產在著名的中至晚中新世多金屬礦區。
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銀鋅鉛礦化,與成群的晚中新世安山岩和英安斑岩體有關。這些岩體侵入到大致為同一時代的平伏的凝灰質火山碎屑岩中。火山碎屑岩不整合於老第三紀岩層之上。斑岩被解釋為穹丘雜岩。L.J.布坎南(2000)在火山碎屑岩系中發現了玻璃質碎屑角礫岩,並認為它與斑岩侵入到湖相環境有關。
圖10-13 玻利維亞西南部聖克里斯托巴爾區地質圖
(引自D.H.Richter等,1992)
圖中表示出低溫熱液浸染銀鋅鉛礦床相對於其他老銀礦山的位置
雅各布森等人(1969)認為,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銀鋅鉛礦化有3種形式:斑岩中的礦脈(例如托爾多斯礦山),熱液角礫岩(例如阿尼馬斯礦山)和斑岩及與其相鄰的火山碎屑岩中的浸染狀礦石(例如埃迪翁達礦山)(見圖10-13)。網狀細脈與斑岩中的礦脈相連,尤其是在托爾多斯礦山。
大型低品位聖克里斯托巴爾礦床具有幾種礦化形式,其中包括上面說的:由硫化物膠結的熱液和玻璃質碎屑角礫岩,斑岩中的細脈浸染礦石和被認為是同生的硫化物沉積物。布坎南(2000)認為,礦化是在斑岩侵入時期在湖相環境形成的,在某些方面與淺部非海相火山成因硫化物(VMS)成礦環境相似。
該礦床呈碗狀,厚10~250m,長1900m。礦化伴有廣泛的冰長石和絹雲母蝕變。黃鐵礦、白鐵礦、閃鋅礦和方鉛礦是主要硫化物,銀呈自然狀態產出,也呈硫化物和硫鹽產出,包括呈螺硫銀礦和含銀黝銅礦產出,重晶石是主要脈石礦物。表生氧化只見於低品位礦體淺部,表生氧化礦石總共有1300萬t。
聖克里斯托巴爾礦床的證實儲量加概略儲量為2.4億t,平均品位是:Ag 62.0×10-6,Zn 1.67%,Pb 0.58%;此外,還有推定儲量4650萬t,平均品位是:Ag 91.3×10-6,Zn 1.04%,Pb 0.58%。
各類儲量合計共含有銀19125t,鋅449萬t和鉛166萬t。
2.勘查與發現
聖克里斯托巴爾礦區的銀礦是兩個西班牙人在1625年前後發現的,但埃迪翁達礦山(圖10-13)的地下開采,因有二氧化碳瓦斯存在而擱置起來。但是,該區其他礦山的銀礦曾在17和18世紀由殖民的西班牙人開采過,斷斷續續直到19和20世紀。托爾多斯礦山是該區最大的礦山,其中的礦脈從1870年到1921年由聖克里斯托巴爾礦業公司開采,礦石含Ag 0.2%~0.5%。埃迪翁達礦山據知在1896~1901年和1927~1936年又重新開采過,當時開採的銀鉛礦石含Ag 0.25%~1.5%。20世紀60年代前,采礦工作又不景氣,這是由於利佩斯(Lipez)礦業公司和利托拉爾合作礦產公司吞並了該區的大部分礦山。當時,F.阿費爾德和A.施奈德-謝爾賓(1964)預測大部分高品位礦石已經采完,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采礦,最近主要由亞納馬爾庫礦產公司進行,這是玻利維亞一家很大的家族公司。銀礦石品位平均約120×10-6,多是托爾多斯老礦山附近以前開采過的高品位礦脈周圍的硫化物網狀脈。用的是礦塊崩落法和露天開采法。托爾多斯礦山在1989年前後被迫停工,因為用現有設備很難開采未風化的斑岩。
1966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和玻利維亞地質局聯合組隊調查過聖克里斯托巴爾區。他們根據地質圖和取樣(包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及在野外測定可用檸檬酸提取的銅、鉛和鋅)結果得出結論說,為了尋找斑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可大噸位露採的銀礦,要做進一步的地質工作和化探工作。1966年,利佩斯礦業公司經理根據對埃迪翁達礦山巷道的觀測和刻槽取樣結果,將這一想法告訴了H.S.雅各布森及其同事。幾家礦業公司,包括阿馬克斯勘探公司在1981年,阿薩科公司在1990年和1993年,根據H.S.雅各布森等人的建議,對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一些地方進行了檢查和岩屑取樣。雖然根據這些工作的評價結果,可能還有其他工作的評價結果,得出了正面的地質建議,但有關公司的領導層並未抓住時機做進一步工作。
1994年,安第斯銀礦LDC公司開始對玻利維亞的銀礦潛力感興趣,並找到一家當地公司即礦業技術咨詢公司(MINTEC公司)盤點它感興趣的礦地。該公司稱,聖克里斯托巴爾區具有極大的潛力。結果安第斯銀礦公司的地質顧問和熟悉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地質人員,在1995年初對聖克里斯托巴爾區進行了野外考察。在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第一天,檢查並否定了廢棄的托爾多斯礦山的潛力。第二天,從希甘特斯山頂往聖克里斯托巴爾村北進行了觀察。希甘特斯山是一大片白色岩帶。通過仔細查看發現了裂縫和細脈,盡管礦業技術咨詢公司的地質人員說這是泥化岩,含低品位鉛礦,而且1981年亞納馬爾庫礦產公司在埃迪翁達礦山附近打的2個岩心鑽孔也證實了這點。據說這些鑽孔打到了含Ag(60~90)×10-6和含Zn1.5%的岩層,但沒進一步做工作。以後幾天進行了岩屑取樣,在1.5×1km2的地表和埃迪翁達和特拉皮切礦山的巷道內共採集了大約200個樣品(圖10-13)。樣品平均含Ag120×10-6左右,有若干樣品采自熱液和玻璃質碎屑角礫岩,含Ag高達300×10-6的岩層有5m多厚。斑岩及其接觸帶的低品位銀礦也有遠景,但後來一直未對火山碎屑岩系進行評價。
安第斯銀礦公司的顧問們建議立即買下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礦地。收買由礦業技術咨詢公司操辦,前後花了18個月才完成。1996年中期,第一個垂直反循環鑽孔開鑽,地點在特拉皮切礦山西北約200m處(圖10-13)。在火山碎屑岩中打到了180m(從20m到終孔)厚的「儲量級」礦石。後來又繼續打鑽,間距為100m;到1996年晚期共打了295個鑽孔,總進尺為69300m,但對礦化情況仍沒搞清,雖然在埃迪翁達礦山和其他地方見到了浸染狀閃鋅礦,但鋅的平均品位均>1%卻令人吃驚,因為地表和地下巷道的氧化物的鋅含量很低,一般<250×10-6。
第Ⅱ期鑽探(用2台岩心鑽機和3台反循環鑽機)從1996年晚期持續到1999年早期,打了400個鑽孔,總進尺165700m。從19%的鑽孔中提取了岩心。第Ⅱ期鑽探的間距加密到75m以下,並打了雙眼孔和隔離孔,以檢查礦化的連續性。1997年進行的預可行性研究表明,2個礦體中的證實儲量和概略儲量為1.23億t;到1999年早期,一個礦體中的儲量就擴大到2.42億t,但3個側面和深部尚未搞清。
1999年中期完成可行性研究,證明用露采浮選法可處理40000~60000t/d礦石。2000年底,選址准備工作,包括把聖克里斯托巴爾村搬遷到新址的工作已經完成,礦山和選礦廠建設尚待時日。
3.小結
聖克里斯托巴爾礦床是著名的銀鉛礦區的一部分。該礦區自17世紀早期起就斷斷續續地開采過,產量相對小。38年前人們發現該礦區具有巨大的銀礦潛力,但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進行小規模的露采/堆浸。可大噸位露採的大礦床,是由鑽探驗證地質目標,並得到地表和地下岩屑取樣結果而發現的。沒有進行按網格布置的化探和物探工作。
其他幾個因素對發現過程也很重要:第一,該區可能有低品位銀礦在地質出版物上屢有報道;第二,參加安第斯銀礦公司舉辦的第一次野外考察的一位地質學家非常了解聖克里斯托巴爾的地質情況;第三,安第斯銀礦公司聘請的顧問是銀礦專家;第四,該公司一改以前研究過該區的大公司的做法,在地質上虛心聽取意見並付諸行動;第五,安第斯銀礦公司專門找銀礦,它不承擔找金礦的任務。
1966年以來,對聖克里斯托巴爾區的銀礦進行了幾次初步勘探,但按安第斯銀礦公司的計劃,還不到2年就發現了低品位銀鋅鉛礦床。聖克里斯托巴爾礦床的發現用了5年的時間,最後決定建廠把第一批精礦運出去至少等了兩年。
Ⅳ 作為大航海時代的最牛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怎麼走向衰落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他們只有掠奪財富的能力,並沒有守住財富和賺取財富的能力。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作為地理大發現時期最早的開拓者。
所以我們說中國的古代只有資本主義萌芽,而這個萌芽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英國在打敗荷蘭和法國後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之後,大量的財富是湧入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和手工工場。在資產階級手中,他們會用這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 等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接近完成的時候,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發達的製造業,才是英國能夠成為當時世界霸主的最主要的條件。
Ⅳ 哪種銀是最好的銀
最珍貴的銀應該是真銀
真銀是稀有礦
刷得少
很多高級工程造的東西需要真銀
瑟銀礦 太多
市場供大於求
很多人只能用來造子彈
挖富瑟銀礦的 都是沖 奧術水晶和各種寶石去的
銀礦分為
秘銀礦 真銀礦 瑟銀礦 富瑟銀礦
順便補充下
需要采礦200+才能挖的礦 還有黑鐵礦 是做火炕裝備和沖兄弟會聲望的
市場需求 也不錯 主要在燃燒平原地圖和 黑石深淵副本刷
其他高級地圖也有 但刷得很少
Ⅵ 古代白銀產量很低,遍及中國的白銀是哪裡來的
(圖)絲綢之路
中國的生絲、瓷器等商品,經由澳門、菲律賓的馬尼拉等中轉港,運往歐洲,而歐洲殖民者從美洲掠奪到的大量白銀,由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斷地運到馬尼拉,陸續流入中國。由今天墨西哥西海岸的阿爾普爾科,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再到中國的澳門,構成了16、17世紀的「太平洋絲綢之路」。
太平洋絲綢之路,給中國輸入了大量的白銀。然而,在進入中國後,白銀便在這里沉澱下來。1621 年一位葡萄牙商人談道:「白銀在全世界游盪,直至流入中國。它留在那裡,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對這一說法的一種解釋是,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的中國,需要大量的貨幣;另一種解釋是,中國人把白銀用於置田買地,或者儲藏起來。美國學者弗蘭克在其《白銀資本》一書中認為,17、18 世紀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國。大量的白銀流轉的數字表明,15—18 世紀的中國,依然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15世紀末期的地理大發現,讓16世紀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亞洲、歐洲、美洲之間,開始實現密切的往來:交往的主要通道是海洋,而交流的主要媒介則是白銀。16世紀始,世界各地的商人們,都在使用源自美洲的西班牙銀幣作為標準的交換媒介。奧斯曼帝國、明代中國和印度,都用大量白銀來支撐他們各自的通貨體系。從此,原本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中國深深地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然而,在同時期的非洲,仍然是以貝殼作為貨幣,而俄國一直到彼得大帝時代,仍然以毛皮作為貨幣。但是,富庶不代表先進。著名經濟史家吳承明先生評價彭慕蘭《大分流》時說:「18世紀,中國與西方比,無論在國富或民富上都勝一籌,至少旗鼓相當。但是,富的不一定先進,往往更保守。中國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與經濟制度改革上,已落後於西方了。」
▌摘自華夏版五卷本《中國通史》,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Ⅶ 西班牙早期曾稱霸世界嗎
是的。西班牙在1500年大航海時代後,曾經是世界霸主,曾經殖民南美和亞洲,依賴南美的銀礦和壟斷國際海洋貿易而發家,成為世界霸主。
後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出征英國,被英國人擊敗,之後逐漸喪失了霸權。
Ⅷ 西班牙對美洲的征服
從地理大發現之後,西班牙以「發現新大陸」引以為傲,雖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終其一生都將自己在1942年所踏上的美洲誤為是印度,
把當地人取名為印地安人,但這個錯誤並未損及哥倫布對於歐洲和美洲的影響.
恩格斯曾說過:「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
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
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注一)而美洲正符合了這樣的條件,美洲蘊含
豐富的金礦,銀礦,吸引了大量的歐洲人前往掏金,一艘艘滿載征服者的船隻開
進了美洲,拿著槍炮的征服者,無情地大肆搜刮.有沒有人想過 當時的美洲也
是有人居住的,雖然他們的科技還不如歐洲進步,但大量的歐洲人入侵美洲,奴
役印地安人,破壞文化資產,同時也帶來傳染病.首先,入侵加上傳染病讓當時
的美洲人口銳減.再者,西班牙人在美洲實行殖民政策,把印地安人當奴隸來進
行買賣,又強迫當地人信奉天主教,如此的殖民政策導致許多的歐洲人大量移民
美洲,在當地有許多歐洲人和美洲人通婚,改變了美洲的種族結構,所以才會造
成現在美洲的多元文化,可是當我們從另一個方面想,假如當初沒有地理大發
現,美洲的文化資產是否得以保留至今 是否可以成我們學習的對象 也許我們
就可以向他們學習,現代的科技也許會更進一步.因此本文擬以地理大發現後歐
洲人對美洲人的影響作為探討的主軸.
貳●正文
由於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讓哥倫布成為世人傳頌的傳奇人物,地理大發現
更被西班牙視為偉大的光榮,但發現美洲真的是件好事嗎 地理大發現為歐洲人
帶來大量財富和資源的同時,卻對美洲產生了許多不良的影響,可以分析為四個
方面:
一,宗教的改變
許多印地安人在非自願的情況之下,被迫皈依了天主教.歐洲來的傳教士為了瓦
解土著宗教,還把魔鬼與印地安人的偶像崇拜聯系在一起,他們的宗教宣傳信仰
土著宗教就是魔鬼.實際上,把土著諸神與基督教的魔鬼相混同是16世紀西班
牙人中一種必然的和自然的現象,同時僧侶與首批征服者也具有同樣的認識並且
協調行動,以對付印地安人及宗教.例如:印地安人舉行起義後神父就散布天使
的叛逆路錫福出現了,於是西班牙征服者就可以出來鎮壓「魔鬼」.1616-1618
年特佩旺人起義,在此次起義中印地安人火燒了阿卡波內塔,殺死了絕大部分的
耶穌徒,因此,後來西班牙人就指控起義首領是「魔鬼」的代理人和親信,隨之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對美洲人的影響
3/5
派兵加以鎮壓,最後傳教士還是極力宣揚耶穌,十字架和聖禮名稱能威懾和制服
魔鬼,從而威逼墨西哥的印地安人皈依天主教.(注二)
二,文化的破壞
現代的拉丁美洲文化的基本要素大部分形成於殖民地時期.在西班牙,葡萄牙等
國家的三百年統治之下,西歐各種文化成分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手段被移植到拉丁
美洲,而拉丁美洲內的印地安文化,來自非洲黑人文化以及少量的東方文化融合
為今日的美洲文化.(注三)地理大發現後,西歐殖民者和傳教士以劍與十字架
征服並佔領了美洲廣大的地區.在過程中他們一方面無情地殺戮或奴役印地安
人,掠奪或摧殘其文化遺產,殖民過程中帶來西屬王家和羅馬教皇大學都遵循類
似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的規章,在葡萄牙統治的巴西,耶穌會創辦的的學校,經
由教育來同化當地的住民而使印地安人的語言漸漸的消失.舉例來說,在歐洲人
還未入侵前,印地安人就在中美洲和中部安第斯山區創造燦爛的文化,如為人所
熟知的印加文明.而自從歐洲人入侵後,帶來嚴重的沖擊破壞了當地的文化,帶
來異宗教讓原本的宗教信仰遭受毀滅的地步,神廟被搗毀,金字塔被夷平,文化
遺產被洗劫一空或被付之一炬,使印第安文明的發展就此被攔腰斬斷.(注四)
此外,在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中,壯麗輝煌的特諾奇地特籣大部分被摧毀,而殘存
的建築也隨著即被拆卸下來建造西班牙的新首都.(注五)
三,人口的損失
美洲印地安人的人口數在歐洲人進入美洲之後快速下降.首先是歐洲殖民者的屠
殺,根據研究,在1492-1550年間,西歐殖民者在美洲的征服活動消滅了兩種文
化最早接觸點的印地安居民;加勒比亞各島嶼的印地安人.西歐的殖民者還大量
的屠殺了中部墨西哥的印地安居民.在這地區1525年約有2500萬人降至1605
年下降了為100多萬人.在南美洲中部安第斯山區,1525年時約350萬-600萬
人,1561年降至150萬人,而到1754年更降為60萬人.16世紀的文化沖突,
16,17世紀采礦業中的奴隸制或「米塔」繇役制,以及17世紀大庄園里的舍賣
商店,都構成了美洲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注六)
再者是傳染病的影響,在長期與外界隔絕下,印地安人對曾遍及歐洲大陸的許多
疾病都無免疫力.結果造成對西班牙來說微不足道的小病,比如麻疹,流行性感
冒等,對印地安人卻都是致命的疾病.由於這些流行以及天花的傳染,造成墨西
哥在西元一五一九年一千一百萬的人口,到了西元一六五0年剩下不到一百五十
萬人.(注七)
最後是奴隸政策,在秘魯也跟古巴一樣虐待土人,因為秘魯的征服者並不願意開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對美洲人的影響
4/5
墾農地,他們只選擇出產金銀的山地居住,因此就把大批的秘魯人趕上山間,終
日為他們做苦工,開採金銀礦.這些秘魯人本來都是住在熱帶的盆地,現在突然
被強迫遷到寒冷的高山,由於過度的勞力與營養不足,而相繼病死.又據Velasco
的統計,一五七四年秘魯的人口約有一百五十萬,可是到了一七九六年就只剩下
六十萬.
四,人口結構
大量的印地安人死亡,美洲的空缺則是由來自歐洲和非洲的移民潮,由此產生的
居留地有三種類型.一種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組成;在這些殖民地中,伊
比利亞移民組成一個永久居留的貴族階層,統治高地被征服的印第安人和低地從
非洲輸入的黑人奴隸.第二種居留地發展於西印度群島;在那裡,歐洲人—英國
人,法國人及西班牙人也組成一個居留的貴族階層,不過,所統治的僅僅是從外
面輸入的黑人勞動力.最初,種植園主僱用來自歐洲的契約僱工為他們經營煙
草,靛藍和棉花種植園.但是,由於17世紀中葉他們轉向蔗糖生產,需要的勞
動力便要多得多,遂從非洲運進奴隸.第三種居留地見於大西洋沿海一帶.那些
方的土著印第安人或者人數 太少,或者非常難駕御,無法作為充足的勞動力
來源,而且,除了南部的殖民地外,那一帶的作物也不成為輸入黑人勞動力的根
據.這個轉變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和文化的屬性,形成了現今美洲文化的雛
形.(注九)
參●結論
現代拉丁美洲文化的基本要素大部分形成於殖民地時期,在歐洲等國家的三百多
年的殖民統治之下,歐洲的各種文化透過不同的路徑殖民到拉丁美洲,而當時的
殖民時期所形成的文化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才會造成今日拉丁美洲的獨特文化,
但是當初殖民時期歐洲人對拉丁美洲文化資產的破壞是無庸置疑的,迫害當地居
民不管他們的死活,再加上傳染病的流行,所以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逼迫當地
人信奉基督教,而且許多的神廟就為了蓋基督教教堂而被搗毀,再者把神廟拆掉
把建材運回歐洲蓋基督教教堂,許多的文化資產在當時被無情的摧毀,這段時間
以來被破壞的文物已經永遠不能恢復了,導致現代的文化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