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原油招標什麼意思

墨西哥原油招標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5-21 17:12:04

❶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事件影響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導致大量石油泄漏,釀成一場經濟和環境慘劇。美國政府證實,此次漏油事故超過了1989年阿拉斯加埃克森公司瓦爾迪茲油輪的泄漏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2010年4月20日夜間,位於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大約36小時後沉入墨西哥灣,11名工作人員死亡。據悉,這一平台屬於瑞士越洋鑽探公司,由英國石油公司(BP)租賃。鑽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010年4月24日起漏油不止。事發半個月後,各種補救措施仍未有明顯突破,沉沒的鑽井平台每天漏油達到大約5000桶,並且海上浮油麵積在2010年4月30日統計的9900平方公里基礎上進一步擴張。此次漏油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和經濟損失,同時,也給美國及北極近海油田開發帶來巨大變數。受漏油事件影響,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亞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的部分地區以及密西西比州先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事發當天,奧巴馬在白宮表示,命令內政部長肯·薩拉查對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沉沒一事展開詳盡調查,在30天內提交報告。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納波利塔諾宣布,漏油事件的影響已經不是英國石油公司還有它的承包商越洋鑽探公司能解決得了的,美國政府或將大規模介入,救災還在進行當中。有專家預計,救災的花費會在10億美元左右。
這個油井剛要完工,尚未投產,由英國石油公司所有。英國石油公司內部調查顯示,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由一個甲烷氣泡引發。另外,漏油最後一道防線「防噴閥」先前發生過失效的狀況。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試圖再設一處水泥封口。這時,設置封口時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促成一個甲烷氣泡生成,導致這處封口遭破壞。
全球語言檢測機構於14日公布2010年全球年度熱詞調查顯示,「漏油」位居榜首。反應了墨西哥漏油事件對全球的影響。
5月27號專家調查顯示,海底部油井漏油量從每天5000桶,上升到2萬5千至3萬桶,演變成美國歷來最嚴重的油污大災難。原油漂浮帶長200公里,寬100公里,而且還在進一步擴散,排污行動可能會持續數月。為了幫助美國排除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美國伸出援手,墨西哥表示,將與美國緊密合作,避免這一地區生態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挪威的一個石油公司許諾提供除油劑和設備,並派遣人員。伊朗將向美國提供打減壓井,防止原油繼續泄漏的技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菲利普·克勞利對各國的援助表示感謝。
若以每日漏油量最高達400萬加侖計算,再漏油3個月,就相當於漏出約3.78億加侖,即約143萬立方米。「這可能成為和平時期(全球)最嚴重的漏油災難」。英國石油公司(BP)利用「滅頂法」堵塞墨西哥灣油井失敗,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有數百群眾冒雨示威抗議政府跟石油公司截油不力。
2010年6月23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再次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 截至2010年6月1日,泄入墨西哥灣的石油在1700萬加侖到2700萬加侖之間,這些石油可以盛滿25個到40個奧林匹克標准泳池。更可怕的是,泄漏仍在繼續,每天的漏油量在12000桶到19000桶之間,遠超過此前評估的5000桶。
受漏油事故的影響,奧巴馬總統不得不宣布對33個深水石油鑽井項目的暫停期限延長到6個月,同時也暫緩在阿拉斯加沿海的石油鑽探項目。
英國石油公司在輿論指責中首當其沖。有媒體報道指出,英國石油公司自年初租用「深井地平線」以來,已投入巨大資金,啟動經費就高達1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表示,該公司為應對漏油事故已耗費了9.3億美元,其中包括控制漏油的措施和事故賠付等。 路易斯安那州州長2010年5月26日表示,該州超過160公里的海岸受到泄漏原油的污染,污染范圍超過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海岸線的總長。墨西哥灣沿岸生態環境正在遭遇「滅頂之災」,相關專家指出,污染可能導致墨西哥灣沿岸1000英里長的濕地和海灘被毀,漁業受損,脆弱的物種滅絕。
「這個時間段尤其敏感,因為很多動物都在准備產卵。在墨西哥灣,大藍鰭金槍魚正在繁衍,它們的魚卵和幼魚漂浮在海面;海鳥正在築巢。而對於產卵的海龜來說,海灘遭到破壞,其影響是致命的。」杜克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拉里·克羅德說,一次重大的漏油事件將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和建立在其上的經濟活動。
南佛羅里達大學海洋學家維斯伯格更擔憂的是,油污會被捲入墨西哥灣套流。因為一旦進入套流,油污擴散到佛羅里達海峽只需一周左右;再過一周,邁阿密海灘將見到油污。進入套流的原油會污染海龜國家公園,使當地的珊瑚礁死亡,接著大沼澤國家公園內的海豚、鯊魚、涉禽和鱷魚都將受害。 由於泄漏油井遲遲得不到封堵,奧巴馬政府面臨的外界壓力也越來越大,其執政能力受到質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民意調查公司最新數據顯示,51%的美國民眾對奧巴馬處理這場漏油事件的方式表示不滿,60%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沒有能力避免今後再度發生類似事件。
美國海岸防衛隊司令艾倫上將表示,美國暫時沒有考慮解決漏油事故的替代方案,英國石油公司應繼續努力阻止原油外泄。布希執政時期因應對卡特琳娜颶風災難不力而飽受詬病,如今共和黨也抓住奧巴馬的「小辮」,對其展開了猛烈批評。來自加州的共和黨眾議員達萊拉·艾薩說:「在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奧巴馬總統一直置身事外或撇清關系,在35天的時間里,他沒有動用政府的有效資源進行應對。」
共和黨還通過媒體發出譏諷,「在災難過程中,我們看到總統還有時間打高爾夫,進行政治募捐和大擺國宴」。奧巴馬總統則回應說:「墨西哥灣的漏油事故令人揪心。就在我獲得報告油井爆炸的當天,我對身邊的工作團隊說,我們要抓緊時間動用一切資源,以有效應對漏油事故。」奧巴馬還表示,政府已經派出了1000名聯邦工作人員前往救災,政府正採取一切手段來控制災害的蔓延。不過,奧巴馬對政府的行為也進行了檢討。

❷ 簡述墨西哥灣原油泄露事件及其深遠影響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用「該地區從鵜鶘到政客都會受到影響」來形容浮油影響之廣泛。就經濟而言,墨西哥灣地區乃至整個美國經濟都將受到拖累。石油、漁業、旅遊和運輸是墨西哥灣地區的四大主要產業。據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2007年發布的報告,石油產業每年創造的經濟收益為1240億美元,占墨西哥灣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漏油事件對該地區經濟、乃至奧巴馬政府政策最直接的打擊就是近海石油鑽探的暫停。美國總統奧巴馬5月底宣布禁止未來6個月啟動深海石油鑽井新項目,並決定中止在墨西哥灣進行的33個鑽探項目。一些參議員日前致信奧巴馬稱,如果禁令持續到6月底,美國淺水石油開採的損失就達1.35億美元,如果持續半年將增加數千失業人口。

此外,漏油事件給墨西哥灣地區漁業、旅遊業等造成的損失也不可小視。到6月2日,墨西哥灣美國專屬經濟區內禁漁水域達22.8萬平方公里,占該區域面積的37%,與5月18日時相比翻了一番。漏油事件不僅直接打擊墨西哥灣沿岸年產值為18億美元的漁業,其影響還將延伸到美國其它地區,因為墨西哥灣地區提供的海產品佔到全美消費的海產品總量的15%。旅遊業的損失同樣巨大。密西西比州墨西哥灣旅遊委員會透露,取消的旅遊訂單已佔訂單總量的一半。美國政府尤為擔憂的是,鑒於油污對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正在緩慢復甦中的美國經濟有可能再遭重創甚至導致二次觸底。一些投資公司估計,政府的赤字將由此增加數百億至上千億美元。 漏油事件對墨西哥灣地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的影響也將很深遠。路易斯安那州濕地佔美國總濕地面積的40%,是數十種鳥類和魚類的家園,當下的初夏季節正是各種生物繁殖生長的時機。總部位於佛羅里達的國際鳥類救助研究中心目前正受雇於英國石油公司負責清理「油浸」鵜鶘,該中心預計受污染的鳥類數量會迅速上升,有些鳥類和魚類已經死亡。就海洋而言,墨西哥灣方圓上千平方公里的海域遭到污染。此外,泄露的原油對沿岸居民和清理人員的健康已經帶來不良影響。

美國海岸警衛隊司令、石油泄漏事故救災總指揮薩德·艾倫表示,即便泄漏油井被堵住,清理海面原油也需要4至6周,而墨西哥灣沿岸的生態環境恢復則需要數年。有專家悲觀地認為,徹底清理油污可能需要5年,漏油事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可能會持續數十年。就目前來看,沒有人能准確預測漏油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用「深不見底」來形容也並不為過。奧巴馬8日在早間電視節目中談及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時措辭嚴厲。他指出,原油泄漏事件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實質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將持續下去。

❸ 原油是什麼

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

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 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3)墨西哥原油招標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原油成分,平均而言,原油由以下幾種元素或化合物組成:

碳——84%

氫——14%

硫——1~3%(硫化氫、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單質硫)

氮——低於1%(帶胺基的鹼性化合物)

氧——低於1%(存在於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機化合物中)

金屬——低於1%(鎳、鐵、釩、銅、砷)

二、原油分類

按組成分類:石蠟基原油、環烷基原油和中間基原油三類。

按硫含量分類: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

按比重分類: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以三類。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

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按照油庫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裝原油或油品還可採用地上儲油、半地下儲油和地下儲油、水封石洞儲油、水下儲油等幾種方式。

但不管採用哪種儲存方式,原油特別是油品的儲存都應滿足的基本要求:防變質、降損耗、提高油品儲存的安全性。

❹ 原油期貨 是什麼意思

石油期貨就是以遠期石油價格為標的物品的期貨,是期貨交易中的一個交易品種。

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以原油為標的的標准化合約。

原油組成成分

eg: NYMEX於1983年推出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

IPE於1988年6月23日推出國際三種基準原油之一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

新加坡交易所(SGX)於2002年11月2日正式推出了中東迪拜石油期貨合約。

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期貨的產生。石油期貨誕生以後,其交易量一直呈現快速增長之勢,已經超過金屬期貨,是國際期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石油期貨合約之中,原油期貨(OilFut)是交易量最大的品種。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原油期貨合約共有3種: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的輕質低硫原油即WTI(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合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的BRENT(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以及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的DUBAI(迪拜原油)期貨合約。

其他成品油期貨品種還有餾分油、無鉛汽油、瓦斯油、取暖油、燃料油、輕柴油等。

國際原油實貨交易主要採取基準價+/-貼水的計價方式,WTI、BRENT、DUBAI等期貨交易價格經常被用作基準價。舉CME的WTI期貨合約為例,其規格為每手1000桶,報價單位為美元/桶,價格波動最小單位為1美分。西半球出產的原油主要掛靠WTI計價,包括美國的ANS(阿拉斯加北坡原油)、墨西哥的MAYA(瑪雅原油)、厄瓜多的ORIENTE(奧瑞特原油)、委內瑞拉的SANTA BARBARA(聖芭芭拉原油)和阿根廷的ESCALANTE(埃斯克蘭特原油)。掛靠BRENT的主要是西歐、地中海和西非地區出產的原油,比如俄羅斯的URALS(烏拉爾原油)、利比亞的SARIR(薩里爾原油)和奈及利亞的BONNY LT(博尼輕質原油)。掛靠DUBAI的主要是中東地區出產的原油。而遠東地區出產的原油交易主要掛靠MINAS、CINTA、DURI等地區性的基準油種。

❺ 墨西哥灣的油氣狀況怎樣

墨西哥灣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海洋石油勘探和開採的地區之一,1938年美國在離海岸2.4千米處開鑿了第一口油井。1947年11月在離海岸19千米處發現大油田。鑽探和開采設備則居世界首位。屬美國的油、氣田,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岸外,其次是得克薩斯州岸外,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3和1/2以上;屬墨西哥的油、氣田集中在坎佩切灣,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近年鑽探活動已向深水區推進,在深海平原鹽丘中發現了油、氣儲藏。

一、得天獨厚的油氣條件

墨西哥灣盆地是世界第三大含油氣盆地,它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盆地包括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東部的陸地,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在早白堊世阿爾比階—早中新世時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在南大西洋陸坡區,廣泛發育深水扇碎屑岩和濁積岩,其中早白堊世阿爾比階、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的大型濁積砂體,其孔隙度高達20%~30%,滲透率可達1達西,是良好的儲層。如坎波斯盆地阿爾巴利拉油田就是一個大的始新世濁積砂體,面積200平方千米,厚150米;馬林油田的漸新世、中新世砂體面積500平方千米,厚30~100米。

墨西哥灣最好的源岩與抬升構造階段有關,由於沉降速率不同,在該階段發育的獨立構造斷塊具有不同的沉積相岩套,在地塹中沉積了自牛津階至提通階時的富有機質缺氧海相碳酸鹽。從與之相關原油的分子特徵中可以鑒定出其含鹽量、氧消耗水平、黏土和碳酸鹽含量的變化。提通階的原油在整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從Tampico-Misantla盆地至Campeche Sound盆地)中分布很廣。

海洋碳酸鹽台地發育於凹陷階段,自紐康姆階至中白堊世。在該階段Tampico-Misantla、Veracruz、Campeche Sound、Chiapas-Tabasco、Sierra De Chiapas和Yucatan等地區沉積了巨厚的碳酸鹽序列。碳酸鹽白堊紀岩石含有富油有機物的細脈,也許是細菌的殘余,因此它們可以是油源岩。與這些環境有關的原油出現於Veracruz、Chiapas-Tabaso 和Sierra De Chiapas等地區。

與墨西哥灣的許多地區相似,古近—新近系是三角洲沉積時期。古近—新近系源岩可以產氣、凝析油,可能有某些輕油。古近—新近系原油主要產於Burgos和Macuspana盆地,其分子特徵表明其源於硅質碎屑貧氣沉積環境的再造的陸相高等植物。

墨西哥灣盆地生油亞系統的多樣性可以解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的巨大石油潛力。

墨西哥灣盆地是三疊紀時北美和南美板塊分離而形成的被動陸緣盆地,中生代沉積厚度達1000~6000米,新生代沉積厚度為14000~15000米,總厚度達20000米。中侏羅世時墨西哥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海盆,發育了厚度達500~600米的含鹽沉積,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地區,含鹽沉積厚度為3000~4000米。鹽層經過塑性蠕動,可刺穿不同地層,形成一系列與鹽丘有關的圈閉,地質學家在油氣勘探時,將中侏羅鹽層以上地層稱為鹽上層,其下部為鹽下層。

墨西哥灣盆地從上侏羅統—更新統,海相泥岩普遍發育,並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良好的烴源岩。盆地內的白堊系(是主要油氣產層)、始新統、漸新統、中新統、上新統和更新統砂岩和碳酸鹽岩,其孔滲條件良好,均可作為油氣儲層。墨西哥灣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沿海。1978年,坎佩切灣石油探明儲量50多億噸,美國所屬墨西哥灣大陸架區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

根據有關國際協議,墨西哥灣分為三個經濟區,分別屬於美國、古巴和墨西哥。它們都對墨西哥地區的石油進行了勘探和開采。

至1991年美國部分的墨西哥灣已發現油氣田5000多個,其中儲量大於5000萬噸的大型油田近80個,原始石油可采儲量98億噸,天然氣為19.11萬億立方米。當時,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約1.7億噸,天然氣產量3000億立方米,分別佔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總產量的31%和48%。墨西哥部分的墨西哥灣發現油田47個,探明石油可采儲量53億噸。

瀕臨墨西哥灣的古巴盡管擁有可觀的油氣資源,但由於石油勘探和開發技術落後,如今每天生產約7.5萬桶原油,只能滿足國內將近一半的需求,另一半從委內瑞拉進口。

二、深海油氣突出

墨西哥灣石油大部分都在深海水域,20世紀90年代末,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為深水區。目前,以大於500米為深水,大於1500米則為超深水。深水區油氣資源潛力大,據估計,世界海上44%的油氣資源位於300米以下的水域,其中墨西哥灣深水油氣資源量高達400億~500億桶油當量,約占墨西哥灣大陸架油氣資源量的40%以上,水深大於2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在1990年分別占該區總產量的8.7%和3.5%,1997年提高到32.6%和11.9%,2003年64%的石油產量來自深水。所以墨西哥灣深水海域石油開發的潛力相當大。

截至1999年7月,在墨西哥灣已有96個油氣發現位於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由於墨西哥灣深水區的油氣勘探程度相對較低,以及深水鑽井技術提高,近年來連續取得重大發現。2001年在墨西哥灣深水區獲得了17個油氣發現,其中較大的發現有兩個:Thunder Horse North油田,估計儲量為6850萬噸;Sub-Salt Princess油氣田,估計儲量在2740萬噸油當量以上。2002年又發現了Great White、Deimos和Tahiti等深水油氣田。

近年來,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了一批與地層圈閉和深海扇有關的深水油氣田(主要為Nakika、Princess、User、Mars、Bratos和Augar等),這些油氣田的儲層為中新統—上新統砂岩,砂岩孔隙度達23%~30%。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田開發水深已達2301米。自1999年11月起,墨西哥灣深水區石油產量已超過淺水區,當時在深水區生產的只有30個油氣田,僅占墨西哥灣747個海洋油氣田的4%,但提供的石油產量已超過墨西哥灣總產量的一半。到2004年,在墨西哥灣共有207個深水油氣發現,正在開採的深水油氣田44個,還有16個深水油田正在建設中。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儲量占整個墨西哥灣油氣儲量的89%,深水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分別占其總量的60%和23%。

三、颶風的影響

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使得美國在墨西哥灣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據美國礦業管理局統計,在墨西哥灣,70%石油生產線和一半的輸氣系統受到破壞,依然處於停產狀態,目前只有兩個因颶風關閉的設施重新運轉,將原油輸送到墨西哥灣沿岸和中西部的一些煉油廠。

2008年「古斯塔夫」四級颶風使墨西哥灣地區3/4以上的離岸油氣平台暫停。

由於美國石油產量的31%、天然氣產量的48%來自墨西哥灣地區,這一生產規模的縮減對該國油氣市場帶來一定影響。

四、安全的影響

墨西哥灣僅石油平台就有7000多個,完全改變了該海域的航海路線和漁業捕撈的自然狀況,嚴重地威脅著安全。

1979年6月在墨西哥灣一平台發生的溢油事故,為石油平台問世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石油平台溢油事故。直到1980年2月該油井所在的海域仍被當局宣布為特別危險區。起初石油與天然氣的混合物像噴泉一樣,從油井噴向天空,油柱高60米,一瞬間油、氣柱變成為龐大的熊熊燃燒的火柱。在其後的數月中每天向海空噴射出約4800噸石油,其中的2200噸被當場燃燒掉,2200噸被蒸發到大氣中去,僅有400噸散布在附近海域海面上。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大部分散布於海面上,只見海面上的石油薄層隨風飄浮,形成1000多千米長的一條石油帶,被人們稱為「黑流」。

海上石油設施增多,鑽井平台、油井等造成的石油泛濫事故與日俱增,平均每年有10萬噸以上的石油溢入海洋中,僅墨西哥灣就有50多起油船與鑽塔相撞事故。圖6-2為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圖6-2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❻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調查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內部調查報告,在歷時4個多月之後,終於出爐。英國石油公司將大部分責任,推給了油井的所有者、瑞士越洋鑽探公司,以及負責油井加固的美國哈利伯頓公司。而對自己的責任,報告的總結只有簡單一句:沒有正確解讀油井的安全測試結果,沒能「防患於未然」。
被潑了臟水的越洋鑽探公司隨即發表聲明,指責英石油在油井的設計、施工過程中,作出一系列節省成本的決定,增大事故風險。
此外,事件中最重要的證物——失效的防噴閥,在2010年4月4號出水後,至今沒有接受檢測分析。
另據報道,美國海洋能源公司位於墨西哥灣的一座鑽井平台昨天發生火災,這是一周內,這家公司第二座在墨西哥灣的鑽井平台發生火災。火已被撲滅。 新華網14日消息,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甲烷在海底通常處於晶體狀態。深海鑽井平台作業時經常碰到甲烷晶體。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
2010年4月20日事發時,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在那裡發生第一起爆炸。隨後發生一系列爆炸,點燃冒上來的原油。當時升起一片「氣雲」,罩住「深水地平線」。鑽台大型引擎隨即爆炸,到處都是火。「深水地平線」沉沒後大量漏油,威脅周邊生態環境。這座鑽井平台配備的「防噴閥」也成為調查重點。一個「防噴閥」大如一輛雙層公交車,重290噸。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後一道屏障,「防噴閥」安裝在井口處,在發生漏油後關閉油管。但「深水地平線」的「防噴閥」並未正常啟動。
「深水地平線」裝備一套自動備用系統。這套系統應在工人未能啟動「防噴閥」時激活它,但當時也沒有發揮作用。事發後,英國石油公司企圖藉助水下機器人啟動「防噴閥」,未能奏效。美聯社報道,自從聯邦政府監管人員放鬆設備檢測後,數年間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奧巴馬政府在漏油事故中確有應對不當之處。首先政府在危機應對上相對遲緩,各界壓力逐漸聚焦到政府身上。事故發生之初,政府沒有認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對英國石油公司大加批評並稱應由其擔負全部責任。
其次,從初步的調查結果來看,政府缺乏監管也是一大原因。一份2008年的報告顯示,負責出租鑽井平台的礦產管理局的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對有關安全警告置若罔聞,收受被監管公司的禮物,甚至與石油公司員工發生性關系。更早的活動報告顯示,管理局曾允許被監管的石油公司用鉛筆自行填寫檢查報告。在礦產資源管理局局長伯恩鮑姆辭職之前,該局負責近海油氣開採的項目副主任厄於內斯已被解職。
專家指出,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一方面,奧巴馬政府在推進能源戰略方面將暫時受阻。此前不久,奧巴馬剛宣布解除近海石油鑽探禁令,同時還鼓勵海底鑽探和核能開發,但漏油事故表明這些計劃也存在巨大的風險,一些項目將不得不被擱置。另一方面,漏油事故不僅危及到沿岸各州環境,也給幾個州的經濟造成重創。奧巴馬個人的支持率將因此受到影響,如果事故的影響不能很快消除,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難免因此「丟城失地」。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起火引起原油泄漏一月有餘,英國石油公司終於以「截管蓋帽法」控制了絕大部分的漏油,但是否能像蓋瓶塞樣滴油不漏,值得觀察。
美國政府與英國石油公司先後試過火攻法、化學分解、圍欄沙壩、人工島、引流法、人發乾草吸附法、虹吸法、滅頂法、「小金鍾罩」等等各種方法,均收效甚微或無果而終。有關方面在網上徵求了近7800條來自全世界網民的建議,最奇特的方法還有「核爆法」和製作長寬兩英里的蜂窩水泥大盤法等。在最後成功之前,人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等待著試驗結果,墨西哥灣已在「咳嗽」的海豚只好遊走他鄉,其他各種海洋動物和鳥類也只能聽天由命。
「深水地平線」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的原油泄漏,是歷史上首次發生在超過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與海面航行的大油輪漏油相比,其危害更大、更隱蔽。
首先,由於海面與深海底的壓力、溫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噴涌並向上漂浮過程中,呈現一種「羽毛」狀逐步分散的形態:即在海底都是從一個漏油口噴出(像羽毛的根),在上升過程中就會變成羽毛狀,直到海面時,就像一個傘面蓋在海面上,並且會以油團或油、水、氣的混合物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動、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時,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隨著深層洋流漂動,不僅可能漂出墨西哥灣,還可能漂向世界其它大洋,而在海面上卻什麼也看不見。
其次,由於生活在海水不同層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環境不同,彼此既獨立又相互為食物鏈,某一層的海洋生物死亡,將會造成食物鏈上層的許多生物難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可能直接破壞墨西哥灣海水不同層次的生物和魚類,無數海洋生物將因此遭到扼殺。
除此之外,許多我們還無法檢測的破壞、影響可能會在若干年以後才冒出來,這就像人類對溫室氣體的理解過程一樣。1989年阿拉斯加發生的油輪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態破壞至今沒有完全恢復,就是一個例證。
美國擁有雄厚科技和經濟實力,但面對海上原油泄漏這樣危及全人類海洋安全的巨大全球公共問題時,顯得如此無力、無助和無奈。
這次事故無疑向人們發出了警示,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一、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原油泄漏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是國家級的重大事件,但最終結果也只能是誰惹事誰管事,事件的專業性讓他人甚至是當事國政府也無能為力。二、石油公司將油井從陸地鑽到海洋,並向深海延伸的進程昭示了石油資源的緊缺和開採的復雜性。原油泄漏事故不斷增加且後果日益嚴重,這彰顯了「石油最後的瘋狂」,還是表明未來的海上採油越來越像是打開潘多拉盒子的游戲呢?三、本次事故客觀上為新舊能源辯論大戰提供了一個喘息機會,給美國國內關於新能源和近海採油爭論的雙方打上一針清醒劑。因此,它也可能成為奧巴馬政府新能源戰略的一個轉機。四、時至今日仍未找到有效解決辦法,這是否表明世界上還缺少一個有力、有效防範和制止此類災難的專業性應急組織與應急機制呢?
墨西哥灣泄漏的豈止是原油
將持續刷新的「美國之最」
由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經營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在4月20日發生爆炸時,沒人能夠預測災難的規模。上周,美國政府估計,原油泄漏量為每天50萬加侖到近80萬加侖之間,的泄漏總量在1970萬加侖到4300萬加侖之間,已成為美國歷史之最。
堵漏措施的失敗,使原油泄漏將至少持續到8月。白宮能源顧問布勞納表示,「我們對最壞情況有思想准備」。
1979年,墨西哥發生了世界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原油泄漏事件,該國代號為LXTOC1的油井共向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泄漏了1.4億加侖的原油。有關方面花了10個月時間,打好兩個減壓井,才最終阻止這場災難。
此次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何時停止,是否有可能成為世界之最,還不得而知。英國石油公司的發言人日前表示,該公司也不知道整個油田儲存了多少原油。
1、失望的技術手段
英國石油公司已准備好實施下一套堵漏方案,計劃使用機器人潛水艇從漏油點切斷受損輸油管道,然後在管道上方安裝一個堵漏閥門。這套方案最早可能在本周三實施。但一些專家提醒,如果切斷了管道卻裝不好堵漏閥門,日漏油量反而可能增加20%。
從根本上阻止原油泄漏的方法仍是針對同一個儲油構造打兩口減壓井。打第一口減壓井的工作在2010年5月2日就已開始,但這一措施要等到8月才能初步見效。有關專家稱,打減壓井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如果三四次就能成功,已經算是幸運。減壓井的成功,要求新的鑽孔必須准確地橫穿漏油油井。如果不成功,只能堵住新孔,重新再試。隨著鑽井工作深入海床,工程進度也將日益放慢,因為壓力不斷增加,井管放置到位所需的距離越來越長。如果減壓井也失敗,原油泄漏時間就很難預估了。最終只能等到油井口坍塌或整個儲油構造的壓力自然降低到不再噴油的程度。
由於油井處於颶風路線上,如果颶風來襲,減壓井工程肯定要中斷。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三場颶風,1965年的「貝斯蒂」、1969年的「卡米爾」、2005年的「卡特里娜」,全都吹過了此次漏油事故地點。
2、生態憂慮
隨著原油污染的持續惡化,已有更多出海清理石油的工作人員和沿岸居民出現頭暈、惡心等症狀。一些專家認為,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此次漏油事故的發生地點無法更壞。向南,是瀕危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和抹香鯨產卵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向東、向西,是美國弗羅里達、亞拉巴馬、密西西比和得克薩斯州的珊瑚礁和漁場,向北,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沼澤地。
在受害最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超過125英里的海岸線被浮油侵襲,污染正一點一點毀滅沿岸生態。颶風季的來臨將使原油污染進一步惡化。2010年的颶風季將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以來最為活躍的一季。美國「颶風季」自6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報,2010年將生成14場至23場熱帶風暴,其中7場可能升級為強烈颶風。一些專家擔心,熱帶氣旋經過墨西哥灣時可能將泄漏原油裹挾其中,成為「黑色風暴」,在登陸後可能將原油灑向更廣闊的范圍。
墨西哥灣沿岸的沼澤通常對颶風能夠起到緩沖作用,減輕內陸地區所受沖擊。「黑色風暴」的最糟糕影響在於長期破壞沿岸沼澤,那將令包括新奧爾良在內的許多地區失去「屏障」,遭風暴襲擊時更加脆弱。路易斯安那州近幾十年來濕地面積大幅減少,濕地生態系統脆弱。原油侵襲的進一步加劇,將使濕地生存能力受到嚴重威脅。
3、政治颶風
空前的環境污染及接踵而來的旅遊業、漁業危機,令美國國會議員和沿岸居民對英國石油公司和奧巴馬政府的不滿加劇。奧巴馬曾經批評此次原油泄漏是一場「人為災難」,試圖反擊針對政府反應速度和力度的批評。但令他兩難的是,盡管他宣稱美國政府在主管善後事務,但似乎只有英國石油公司能阻止原油泄漏。
奧巴馬第二次視察原油泄漏災情後,美國政府已經宣布,將增加投入兩倍的資源用於治污工作。但隨著原油污染的加劇,英國石油公司的事故責任正日益凸顯;而有關奧巴馬政府的「領導責任」問題的爭論,也使人們隱約嗅到一場政治「颶風」的味道。

❼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介紹

2010年5月5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很多國家向美國運送了設備及人員,以幫助美國盡快處理污染問題。伊朗雖然與美國在核能項目上存在嚴重沖突,也向美國提供打減壓井的技術。2010年7月15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❽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原因

德專家分析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原因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深海開采開放過早

多米尼克說,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固然有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在內的具體操作失誤,但首先美國石油開采政策就有問題。雖然鑽探和開采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在相應的防漏等災難應對技術、尤其是應對深海作業事故的技術相對滯後的情況下,不應該過早開放深海開采。

雖然,數十年來鑽探和開采技術不斷完善,安全性已經超過90%,但每個鑽井都有著不同特徵,儲油層深度越大,地層壓力也越大,危險性也越高。英國石油公司「深海地平線」鑽井平台的開采深度在海平面以下1500米到5500米,對開采者來說,他們從開始就知道這一開採的危險性。

至今的各種防漏和災難應對技術多數是在陸上和淺水地區開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伊拉克戰爭後應對油井燃燒的方法等,但這些技術並沒有很好地轉化到深海開采中。因此,英國石油公司此次的應對方法捉襟見肘,而且給予他們「補課」的時間很短。

忙趕工期釀成大禍

多米尼克說,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鑽探工作於2009年10月正式開始。在鑽到4000米深度時,深海中預料之外的強大壓力導致大量的鑽井液流失,導致成本迅速增加。鑽井液是一種水和黏土顆粒的混合物,能在鑽井內形成向下的壓力,防止儲油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倒湧向輸油管。

由於墨西哥灣上的颶風影響,鑽探工作一度中斷,到2010年1月才重啟。2月份,鑽井再遇4000米問題區域,令鑽探進度一再推遲,直到4月中旬才達到目標深度。在油氣鑽探和開采領域時間就是金錢,每天的鑽井運作成本逾百萬美元。英國石油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拚命趕工,為事故埋下禍根。

在4月16日停止鑽井後的4天,施工方對鑽探儀器進行了各種安全測試,並發現了漏油的跡象,但這一情況沒有得到及時關注。到20日,鑽孔內持續增加的壓力已經令施工方疲於應付,而本來配套的「自動防噴器」也失靈,最終釀成大禍。

幾項建議有助封堵

多米尼克說,可以應用一種德國製造的多相流泵降低封堵油井的難度。一是在海底漏油點上方放置拱形漏油罩,並以多相流泵將漏出的石油與天然氣一起排走;二是為正在鑽探的減壓井也配備多相流泵。這些措施能實現引流區壓力的快速下降,降低封堵油井的難度。

此外,不同於目前使用的單獨封堵油井的方法,多米尼克建議擴大封堵漏油點周圍的面積,這樣能更好地防止旁漏。

❾ 全球原油定價體系由哪三個核心環節構成

第二階段:「七姐妹」時期。

第二階段是1928年到1973年,這一階段由國際性的卡特爾「七姐妹」控制著石油市場的價格。開始的標志是1928年埃克森、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在蘇格蘭簽訂的《阿奇納卡里協定》,後來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這個協定。協定為了防止寡頭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劃分了各協議簽訂方的市場份額,並規定了石油的定價方式。即,無論原油的原產地,其價格均為墨西哥灣的離岸價格加上從墨西哥灣到目的地的運費。後來由於中東地區原油產量的增加,以及歐洲市場對原油定價標準的不滿,增加了波斯灣離岸價與目的地運費之和的標准。

「七姐妹」通過該協定將油價長期壓制在一個極低的標准,極大地侵害了石油資源國的利益。石油資源國的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對石油卡特爾組織進行了公開譴責,並開展了廣泛了石油國有化運動。在雙方力量的抗爭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應運而生。1960年,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五個國家表決成立了OPEC,並於1973年單方面宣布收回對石油的定價權。

第三階段:歐佩克時期。

第三階段是1973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原油價格由歐佩克控制。歐佩克的根本目標是通過控制油價,消除不必要的價格波動,保障產油國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維護產油國的利益。在1973年之後的10年中,歐佩克成員國逐步實現了對石油公司的國有化,並採用了直接固定石油價格的策略。歐佩克以沙烏地阿拉伯34°輕質油油價作為基準油價,不同的石油之間有一定的差價,而歐佩克所有成員國需要放棄石油產量的自主決定權來維持這種價差體系的穩定。在此階段,石油價格從最初的每桶3美元逐漸提升至30美元以上。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將石油利益從西方發達國家轉移至石油資源國。這一時期,歐佩克的成員國也由最初的5個擴展至13個,與今日的規模已無太大差別。

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持續的高油價導致了石油需求量的降低和相對過剩的生產能力,加之歐佩克之外的產油國石油產量的提升,歐佩克為了保持自己在國際原油市場的份額,採取了降低價格、保護份額的策略。這一時期,歐佩克首先通過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價格戰」維護了自身的市場份額,並迫使非歐佩克成員國妥協同意削減石油產量,歐佩克成員國內部也重新確立了配額制度。然而原油的減產導致油價再度上升,這引起了消費者的恐慌,石油貿易大量從長期合約轉向現貨市場。而現貨市場的不斷壯大,漸漸削弱了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

此後直至2004年,歐佩克雖然在名義上仍然採取直接設定目標油價的策略,期間也對目標油價兩次進行向上調整,但除去通貨膨脹,目標油價並沒有顯著上漲。由此可見歐佩克對油價影響力的降低。

21世紀初,由於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歐佩克實際油價已遠高於目標油價,其定價策略不再適應市場需求。2005年1月,歐佩克正式放棄了對石油價格的直接干預,並在其後逐漸放鬆了成員國之間的配額制度。這一階段,歐佩克主動採取維持石油供給市場適度緊張的戰略,加之中東地區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國際石油市場的供給一直偏緊。

雖然歐佩克提出,他們僅在確定石油價格上漲是出於供需不均衡而非投機因素時,才通過增產抑制油價上漲,但其產出的增加並不足以應對不斷上升的需求,其實質已失去抑制油價上升的能力。由於歐佩克成員國的經濟狀況仍嚴重依賴於石油出口收入,在油價下跌時,成員國並不會通過減產維持油價,而是採取增產這種競爭性的策略。20世紀80年代後,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不斷下滑,至今已無直接的控制能力。

第四階段:「交易所」時期。

第四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這一時期現貨市場的交易為國際原油的主要交易形式。現貨市場形成之初只作為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調劑餘缺和交換油品的場所,故也稱為剩餘市場。但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石油交易量從長期合約市場大量轉移到現貨市場,現貨市場的價格開始反映石油生產的成本及邊際利潤,具有了價格發現功能。目前,國際上有美國紐約、英國倫敦、荷蘭鹿特丹和新加坡四大現貨交易市場。

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主導的定價體系之下,國際原油市場採用的是公式定價法,即以基準的期貨價格為定價中心,不同地區、不同品級的原油價格為基準價格加上一定的升貼水。

公式表達為:P=A+D,其中,P為原油交易現貨市場的結算價格,A為基準價格,D為升貼水。目前有兩大國際基準原油,即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WTI)和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Brent)。公式定價法是將基準價格和具體交割的原油價格連接起來的機制,其中的升貼水是在合約簽訂時就訂立的並且通常由出口國或資訊公司設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式定價法可以用於任意合約,無論是現貨、遠期,還是長期合約。

歷史上,WTI原油在國際原油市場上一直占據著更加核心的地位。這是由於WTI主要反映美國市場的原油供銷以及庫存狀況。二戰之後,美國在世界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話語權,並且北美地區一直是最大的原油消費區,也是重要的原油生產區,加之WTI原油的質量好於布倫特,更適於石油生產,因此WTI價格的變化能對世界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WTI也更適合作基準原油。

不過,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歐亞和中東地區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基於布倫特的定價體系日趨完善,其影響力不斷上升,目前已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基準原油。國際上近70%的原油交易均以布倫特為基準原油。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發布的2013年度能源展望中也首次用布倫特代替WTI作為基準原油。

雖然在2013年5月,基於布倫特的普氏定價體系受到了來自歐盟委員會的調查,因為其類似於Libor的報價系統使普氏價格有被操縱的可能,即普氏價格不能公允地反映國際原油供需的基本面,市場也有猜測WTI可能藉此重新樹立自己的風向標地位。但考慮到普氏定價體系有現貨市場龐大的交易量作為支撐,我們仍需要深入了解普氏價格體系。

普氏價格體系簡介

普氏價格體系是以布倫特為基準原油的價格體系,其提供的價格包括即期布倫特(Dated Brent)、遠期布倫特、布倫特差價(CFD),以及其他重要的場外交易市場的報價參考。其報價體系類似於Libor,依據主要石油公司當日提供的收市價並進行綜合評估得到。

下面介紹與原油現貨定價緊密相關的幾種價格。

1.北海原油。

普氏價格體系所使用的布倫特原油指的是北海地區出產的原油,是布倫特、福地斯、奧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取四種原油首字母為BFOE)的一籃子原油。在普世定價體系形成之初,布倫特原油被認為是北海原油的代表,只將其價格作為基準油價。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布倫特原油產量急劇下降,到了21世紀初,布倫特油田產量已經衰減到相對較低的水平。因此,在2002年,普氏價格體系採用了布倫特、福地斯、奧斯博格(簡稱BFO)的一籃子油價;在2007年,又加入了埃科菲斯克,形成了BFOE。但出於習慣,我們今天仍用布倫特原油指代BFOE。

採用一籃子原油作為基準原油有利於擴大基準價格的市場基礎,但由於這些原油的質量不一,其中福地斯、奧斯博格的密度較小,含硫量較低,質量高,埃科菲斯克質量較低,而這些原油都可以用於遠期和期貨交割,這就導致BFOE的賣方更傾向於交割低品質原油,如埃科菲斯克,而非高品質原油。

為了激勵賣方更多地交割高品質原油,普氏價格體系分別於2007年和2013年引入了品質折扣系數(de-escalator)和品質溢價因子(quality premiums)。品質折扣系數是指,當賣方交割的原油含硫量超過0.6%時,每超0.1%的硫分,賣方需要向買方支付60美分/桶。

與品質折價相反,品質溢價是指,在接收到較交易時所保證的品質更高的原油時,原油買方須向賣方支付作為回報的費用。對於奧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兩種高品質原油,品質溢價因子是估價公布日前兩個整月內,該兩種等級原油與BFOE中最具競爭力的一種原油之間的凈差價的50%。

2.即期布倫特。

即期布倫特是一個滾動估價,它反映估價當日起10—25天的BFOE現貨價格(周一至周四的估價是估價發布當日起10—25天裝運的即期布倫特現貨,周五的估價是估價發布當日起10—27天裝運的即期布倫特現貨),此處的10—25天被稱作估價窗口。由於原油的運輸和儲存的特性,原油的立即交割並不經常發生,這就使得原油現貨市場具有一定的遠期性質,估價窗口期由此產生。25天的慣例源於在實際操作中,賣方須在交割前提前25天通知買方船貨的裝運期。所以,雖然即期布倫特通常被認為是現貨市場的價格,但它實際反映10—25天的遠期價格。

最初,普氏採用的估價窗口是7—15日,與布倫特原油的估價窗口一致,但其他的北海原油品種的估價窗口均長於布倫特原油。隨著布倫特原油產量的下降,為了使普氏價格更貼近北海市場的慣例,普氏將估價窗口增加至10—21天。隨著布倫特產量的進一步下降,於2012年6月,普氏價格體系將窗口期進一步擴展至10—25天。

另外,即期布倫特反映的是BFOE的一籃子油價,這並不是四種原油價格的代數平均數,而是通過對最具競爭力的品種賦予最大的權重而更好地反映最具競爭力品種的價格,以確保估價反映供需基本面。

3.遠期布倫特。

遠期布倫特是最早出現的布倫特金融工具。布倫特遠期是一種遠期合約,在這個合約中會確定未來具體的交割月份,但不會確定具體的交割日期。布倫特遠期的報價一般是未來1—3個月,如5月會有6—8月的布倫特遠期的報價,這些報價是合約確定的、針對具體交割油種的報價。

4.布倫特價差合約。

布倫特價差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tial,簡稱CFD)是一種相對短期的互換,其價格代表了在互換期間內,即期布倫特估價與遠期布倫特價格之間的市價差。普氏能源資訊提供未來8周的CFD估值,並在每周定期評估。市場上也有公開交易的一月期和兩月期的CFD。

CFD通過將互換期間內即期布倫特與遠期布倫特之間隨機的市價差轉換為固定的價差,可以為BFOE現貨頭寸的持有者對沖即期布倫特市場的風險,也可以用於投機。

以布倫特為基準價格的原油現貨定價

依據公式定價法,原油現貨的價格為基準價格加上一定的差價。在普氏價格體系中,基準原油為布倫特,基準價格為即期布倫特,現貨價格在基準價格的基礎上,除了要加一個合約規定的差價外,還要加上現貨升水或減去期貨升水。其中,期貨升水或現貨升水的數據由CFD市場提供。

例如,一宗交易確定的升水為1.00美元/桶,交易確定在一個月之後完成,則在今天這個時點,這宗交易的現貨價格(在今天這個時點,該價格為遠期價格)為當前的即期布倫特價格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再加上1美元升水。

實際上,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即遠期布倫特,就是由即期布倫特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得到的。因此,上述定價方法也可以理解成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加上不同品種的差價。利用即期布倫特和CFD的報價信息,就可以得到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曲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原油有不同的估價窗口和平均計價期(習慣上,原油現貨在裝船後的一定期限內定價,這段期限的平均值稱為平均計價期),故普氏價格體系針對不同的原油品種,提供了相應期限的即期布倫特價格。不同品種的對應期限如表1所示。以地中海品種為例,普氏價格體系會為每筆交易提供即期布倫特13—28日的價格,加上這筆交易對應的CFD價格,再加上一定的差價,就得到了這筆交易的現貨價格。

另外,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的布倫特期貨合約交易量大,也常被用作基準價格。布倫特期貨合約到期交割時,是根據布倫特指數進行現金交割的,而布倫特指數是根據遠期價格得到的指數。也就是說,布倫特期貨的價格會收斂於布倫特遠期的價格,而非布倫特現貨的價格。

雖然布倫特期貨合約並不進行實物交割,但持倉者可以通過期貨轉現貨(EFP)將該頭寸轉化為現貨頭寸,即遠期頭寸或25日現貨頭寸。EFP的價格是由互換雙方決定的。EFP將布倫特的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聯系了起來。

普氏價格體系提供了EFP的遠期價格估值,反映了對應交割月份期貨和遠期之間的差價,聯系了期貨和遠期市場。因此,以布倫特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價格的現貨價格等於期貨價格加上EFP差價,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最後再加上合約規定的差價。

❿ 請問中海油收購美國墨西哥灣地區部分油氣區塊勘探開采權的談判怎麼樣了

中海油本來的計劃是尋找一家合作夥伴一起參與美國聯邦礦產管理局組織的勘探許可證租賃招標,從而直接獲得油田勘探權。根據美國聯邦礦產管理局規定,墨西哥灣區塊每兩年將進行一次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租賃權的公開招標,獲得區塊租賃權的企業可以在規定的租賃期限內進行勘探開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渠道陸續獲得超過400個區塊的勘探開采權。「然而,目前通過公開招標的辦法進入還有一些難度,所以中海油又將目光轉向直接向已獲得租賃勘探權的企業購買。」
與中國在石油資源開采領域採取的壟斷政策相反,美國在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方面,鼓勵符合資質要求的企業參與油氣行業上游領域的各項業務,以便為下游用戶提供多種選擇。由於政府的開放政策,使得目前在美國境內參與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和生產領域競爭的企業有幾百家,招標權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現在墨西哥灣區塊已經成為海外石油公司進軍美國市場最重要的橋頭堡。日本和韓國的財團都已先後斥巨資進入這一地區,而中海油則可能成為首家進入這一地區的中國公司。」
那麼,此次中海油再次進入美國是否可能再次遭遇政治阻力?對此,《紐約時報》的評論認為,中國從挪威石油公司購買一小部分股份不太可能產生很大的反應,尤其是奧巴馬政府試圖增強對華經濟聯系。「之所以這次只選擇5個區塊的小型交易,中海油也有試探之意,對於這種小規模的交易,政界一般來說不會有很大的反應。」上述接近中海油的人士說。
正是因為中海油一直不懈的努力,在2007年獲得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獎。此獎是為了考察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投資價值、贏利水平和社會形象,由全球領先的財經雜志《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權威的企業競爭力研究機構——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第四屆)「最受尊敬的25家中國上市公司」暨「中國上市公司金牌董事會」「中國上市公司最佳董事會秘書」評選活動。2007首次摘得該雜志「最受尊敬的中國25家上市公司」獎項。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61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8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6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53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64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8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4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5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6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