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為什麼獨立
⑴ 西班牙的殖民地獨立形成的國家為何混血人種佔大多數
西班牙佔領的殖民地上西班牙人很少。
西班牙人鄉土觀念很重,而且好逸惡勞,自視清高,不喜歡跑到艱苦落後的地方去紮根。
所以西班牙人只從殖民地掠奪資源,很少真正的去「殖民」,他們追求的只是在外面搶了東西然後一定要拿回家裡花,心裡才塌實。
所以西班牙人很少在殖民地上發展商業和手工業,更談不上發展教育。
這也是為什麼西班牙人的殖民地遠比英國殖民地落後的原因。
⑵ 二戰,西班牙是個怎樣的存在戰後結局如何
翻看關於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有很多國家都參與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西班牙這一個國家來說,他們並沒有參與到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去,但是這一個國家之中的結局也並不是很好。它被各國孤立,只能自己尋求發展。
從上面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班牙最終結局是被各國孤立,只能獨立發展。
⑶ 玻利瓦爾是西班牙人,為什麼要起義
這就像問公孫淵、趙佗是漢人,為什麼要獨立一樣。一切政治斗爭都是為了利益。那時候殖民地上層雖然能壓榨下層,但是壓榨成果還要分出去給西班牙本土。如果當地人的兵力強大以至於殖民地上層必須依賴本土才能控制下層,那麼就不會有起義了;如果本土的兵力強大以至於殖民地無法反抗,也不會有起義。但是殖民地的統治穩定且不依賴於本土,那麼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財富交給本土呢?這就是他們起義的原因。
⑷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2個民族為什麼這2個國家沒有統一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兩個民族沒錯
葡萄牙今天的獨立也是通過多年斗爭的結果
相對來說西班牙人也不是好戰的民族
於是在戰爭沒有什麼結果的情況下,就沒有繼續就這個問題而繼續戰斗
歐洲人似乎並不是強大的一定吞並弱小
至今尚有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等根本沒有保護自己能力的小國
也可以說如果在東亞人看來,這兩國應該由大的吞並小的,然歐洲人不是,如果今天沒有葡萄牙,那就不是歐洲人的風格
⑸ 16世紀初荷蘭人為什麼一開始同意讓西班牙人統治自己的國家呢
荷蘭是尼德蘭七個邦中的一個。因為它勢力最大,影響力最廣,所以約定俗成的叫荷蘭。其實全稱應該叫尼德蘭王國。(尼德蘭即低地的意思。)
就好像英國的全稱不是英吉利國,而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五國。
簡單地說,尼德蘭地區是娶老婆得到的嫁妝,然後又是娶老婆的嫁妝,這樣轉來轉去,轉到哈布斯堡家族手裡。然後哈布斯堡家的傳給自己孫子查理五世。
理五世傳給自己兒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詳細如下:
尼德蘭地區最初是強大的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分為許多個公爵、伯爵、男爵們的領地。法蘭克王國後來分裂為西法蘭克(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法國)東法蘭克(主體部分即今天的德國和奧地利)中法蘭克(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
中法蘭克王國夾在東西兩個王國之間,不斷被蠶食。
法王約翰二世在1364年封自己的兒子腓力為勃艮第公爵,此為瓦盧瓦-勃艮第支系。腓力娶了佛蘭德女繼承人瑪格麗特。而瑪格麗特給他帶來了低地地區數個伯爵領地。於是勃艮第公爵又兼領勃艮第伯爵。
尼德蘭即為其中的一部分。
公元1477年,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在南錫戰死。勃艮第繼承人瑪麗和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聯姻,於是勃艮第巨大領地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國波旁家族瓜分。原勃艮第公國和阿圖瓦伯國歸了法國。低地(尼德蘭)的勃艮第領地(包括荷蘭和比利時)和勃艮第伯國則轉入哈布斯堡家族。
(勃艮第伯國在1678年被法國奪回,即今天法國的弗朗什孔泰大區。)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馬克西米連繼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低地(尼德蘭)的勃艮第領地成為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直轄領土。
神聖羅馬帝國即德國的第一帝國。普魯士那個德意志帝國是第二帝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即由此而來。
因為奧地利和西班牙聯姻。當查理的祖父、外祖父以及其他親戚紛紛去世後,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君主寶座,此時,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爾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蘭和西屬美洲的統治者,以及其他許多小國的君主。
這是歐洲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統稱查理五世帝國。
查理五世是個優秀的將軍,但卻是個狂妄又沒有才乾的皇帝。不足以運作他祖父和外祖父為他創造的龐大帝國。他想要統一歐洲,同時還要統一全歐洲的教會。
查理五世招來了所有敵人的圍攻,法國、英國、匈牙利、土耳其等等。特別是夾在中間的法國,拼盡全力進攻。查理五世屢戰屢勝,卻就是深陷泥潭。
1550年,他取得了短暫的勝利。
法王法蘭西斯一世死了。英王亨利八世也死了。
1550年,查理五世頒布《血腥詔令》,宣布鎮壓新教,恢復天主教的統治。這條詔令雖然是針對的尼德蘭,但是卻大大激化了德意志的宗教矛盾。新舊教諸侯與教皇都感到惶恐不安,怕皇權的增長威脅到自身,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查理五世。
於是法國和德國的新教和舊教諸侯們,以及羅馬教廷結為同盟,共同攻擊皇帝。
查理最終招架不住,精疲力盡之後,決定退位,把國家重新分配。
分成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尼德蘭劃歸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也就成為西屬尼德蘭。這是1556年。
1568年尼德蘭的貴族,奧倫治親王威廉,這個曾經的法國名將,跟法王鬧翻了。於是帶著一隊兵馬回尼德蘭參加幹革命。
1581年聯省共和國成立,奧倫治親王的家族出任共和國執政。
(荷蘭執政並不是連續存在的。通常是發生戰爭或者重大問題的時候,才有各省代表從奧倫治家族中推選一人出任執政。戰爭打完以後就會解職。直到拿破崙戰爭之後,1813年各省承認必須有個長期穩定的中央政府,才選舉奧倫治家族為尼德蘭國王。)
尼德蘭北部的聯省共和國獨立後,尼德蘭南部(今比利時)仍然屬於西班牙統治。後來轉為奧地利領地,為奧屬尼德蘭。法國大革命後1792年被法國攻佔,1815年歸荷蘭統治。1830年獨立為比利時王國。
⑹ 西班牙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是什麼時候獨立的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是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 歷史從1492年哥倫布踏上新大陸開始,西班牙就陸續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設立據點並向內陸推進。當西班牙人發現落後的新大陸文明根本無力抵抗歐洲人後,軍事征服就一直伴隨著探險活動。1519年西班牙人建立了哈瓦那並控制了加勒比海最大的島嶼古巴島,同年登陸墨西哥並建立韋拉克魯斯,此後西班牙殖民者科爾蒂斯(Hernán Cortés)帶兵深入內陸並於1521年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
同是在1519年,西班牙人在巴拿馬地峽南岸建立巴拿馬城,並開始侵入了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1533年印加帝國被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征服,兩年後西班牙人在秘魯建立利馬城並以此作為逐步控制南美其他地區的基地。1534至1535年,西班牙北上探索了北美西岸地區並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並開始逐步深入北美內陸。
在西班牙統治的幾個世紀里,西屬美洲的原住民不斷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驅趕和屠殺。同時,西班牙人從歐洲帶來的病菌又多次引起瘟疫,使得原住民的人口大為減少。後來西班牙人為了開發新大陸的資源(貴金屬、蔗糖、棉花、煙草、咖啡、可可、染料等),又不得不從非洲引進大量的黑人奴隸來從事種植和開采,從而促成了興盛一時的奴隸貿易。和英國殖民地不同,西班牙並不發展殖民地的加工業而只把其作為原料產地加以掠奪,所有西屬美洲的特產和資源都會通過船隻(參見西班牙珍寶船隊)運回本土。這也造成了後來從西班牙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都是較落後的農業國,這和獨立自英國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西屬美洲殖民地
1790年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存在爭議或短期控制的地區
1580-1640年西班牙吞並葡萄牙期間,並入西班牙的葡屬美洲殖民地
1717年失去的殖民地(參見烏得勒支和約) 殖民總督區1535年起,西班牙為了統治西屬美洲,先後建立四個總督區:
新西班牙總督區:首府墨西哥城,1535年設立,管轄新西班牙(今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海諸島等地。
秘魯總督區:首府利馬,1542年設立,管轄整個西屬南美,18世紀西班牙在南美又設立兩個新總督區後,轄地相應縮小。
新格拉納達總督區:首府波哥大,1718年設立,管轄今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地區。
拉普拉塔總督區: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1776年設立,管轄今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地。
此外,有的總督區下設置有都督區。西屬美洲共設五個都督區:瓜地馬拉(1527年)、古巴(1777年)、委內瑞拉(1773年)、波多黎各和智利(1778年)。1764年,西班牙又在美洲殖民地推行郡制,分新西班牙為12個郡,拉普拉塔為8個郡等等。西屬美洲的獨立戰爭後,相應的總督區和其他行政區劃分不復存在,但卻深刻影響到了各新獨立國之間的邊界和行政區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