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的菜和中國的菜有什麼區別

西班牙的菜和中國的菜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5-15 11:52:49

1. 西班牙菜有什麼特點

西班牙菜的特點是採用清香健康的橄欖油調味,此外餐館套餐份量大,分為開胃菜、前菜、主菜,還有甜品和濃縮咖啡;餐前還要喝淡酒如雪利酒,吃主菜時配上紅、白葡萄酒。

西班牙菜餚具有獨特的風味,它融合了地中海和東方烹飪的精華,你完全可以通過這些菜中濃郁的橄欖油味和噴香的蒜蓉味識別西班牙菜。在西班牙,午餐是一天中的主餐,西班牙人午休時間較長,人們通常都回家吃午飯。

西班牙菜和法國菜,義大利菜並稱為西餐三大流派,西班牙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度,對於西班牙人來說美食也是一種藝術,西班牙菜色彩豐富種類繁多。

(1)西班牙的菜和中國的菜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西班牙菜用餐吃法介紹:

西班牙菜如同其他西餐吃法上一樣,分前菜、湯、主菜、甜品,而西班牙菜又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與法餐、義大利餐區別開來,自成一派。

1、小吃:Tapas是西班牙飲食國粹,幾乎大餐廳和小館子都有Tapas。Tapas源起據說是旅客無暇正式用餐,就地在餐廳門口或馬車邊解決一頓飯,常是一碟菜配塊麵包。土豆餅、蒜香橄欖油煎蝦,金槍魚、曼切格乳酪、火腿等是Tapas常見菜品。

2、主食:海鮮飯是西班牙餐食中當仁不讓的主角。Paella(西班牙海鮮飯)這個詞,直譯過來是燴飯的意思,不單單指海鮮,比如雞肉、兔丁、香腸等都可以使得Paella很美味。

3、湯:湯品特別要介紹西班牙西紅柿冷湯,這一道菜口味偏酸,由西紅柿、黃瓜及各類蔬菜烹飪而成,是道略帶辛辣味的清爽提神冷湯。

4、甜品:西班牙米飯布丁是一道聞名的家庭式甜品,濃郁甜美的口感透著微微的檸檬酸,冷熱皆宜。在西班牙北部的阿斯圖里亞斯區,這道甜品還會額外附上一層在熱鐵器里製成的焦糖。


2. 西班牙和中國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1500字

總的來說就是中西文化差異
當今世界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是現代交際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焦點。但在交流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其原因正是文化差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在兩個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飲食習俗,不論在其特徵、功能,還是在其性質、對象等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異都是非常鮮明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吃」的問題,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內。

中西方文化有著相通之處,比如:西方人重視培養奮發向上的精神,中國人則主張積極進取;西方人主張教育為先,中國人倡導發展教育;西方人奉行實用主義,中國人講究實事求是。但是,中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著不同,在美國,個人自由主義形象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得非常鮮明,而在中國,家庭責任感會體現出這樣的強烈與鮮明。有人說,文化就像一個磁場,在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分布,而同處一個磁場的中西兩方的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碰撞出火花。本文主要就中西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為代表來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際研究,以更好的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弘揚中華文化。

一、「分離」與「合同」的特徵不同。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今說:「文化異, 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 西方重分別」[1]。中西文化的差異影響了各自的飲食文化。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了這種「合同」與「分離」的文化特徵。

(一)追求自由開放的西方人傾向分門別類。

西式菜餚中除少數湯菜, 如法式洋蔥大蝦湯,是把多種葷素原料混合在一鍋里熬燉而成之外, 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蝦就是蝦,羊排就是羊排。就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不是攪拌在一起的。如 「美式牛扒」, 一邊放著牛扒,另一邊是義大利青瓜、干筍,切碎加入植物牛油中拌勻,直至凝固,切成小塊,放上已煎好的美國牛扒面,即可供食。色彩上形成對比鮮明,但在口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混,各是各的味。即使是調味的佐料,如植物牛油、鹽,也都是現吃現加,而不是一次性放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簡單明了。以上種種做法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的飲食文化。

(二) 崇尚和諧的中國人強調統一。

中國人的儒家傳統思想,主張以「和」為貴,認為其為最美妙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社會為人處世中,而且反映在其他各各方面,當然也包括烹飪思想。這種「合同」的思想集中體現在烹飪上就反映為「五味調和」。要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指導這一調和,調和既要合乎時序,又要注意時令,才能達到「美味可口」的目的。既烹制食物時需要在保留原味的基礎上進行調和,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烹制。即使是家常菜也如此,一般主要原料選用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再加上各種調料,如青椒肉絲、宮保雞丁、烏雞紅棗湯。中國人認為把多種原料放在一起,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就如多種化學試劑發生反應,經這種過程搭配出來的菜才美味可口,這也是一種集中個體到整體的過程,只不過還有一個把握火候的問題,也就是哲學上說的「度」,不同的火候就會烹飪出不同的味兒,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使之互相通、互助滲透[2]。可見中國人烹調追求整體、統一。

二、飲食功能的不同。

中國人認為飲食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情感溝通的重要媒介,又是一項工作,許多工作都是在餐桌旁進行並完成的,這是中方飲食功能突出特色。中國人往往在節日時邀請客人吃飯,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共享一席,除了寒暄客套便是大講吃經,款款敘來,滔滔不絕,人們相互敬酒、勸菜。傷心時找人吃飯,傾訴自己的惆悵、委屈,抒發自己的郁悶之感,通過別人的開導,尋找心理安慰,以達釋放解脫之目的。談業務時約人吃飯,既可以尋求到更多的機會,又可以了解對方,在輕松地環境中達成協議。表感謝時也請人吃飯,中國人認為享受美味佳餚最能代表真心誠意,飯局儼然成為了中國式生活的縮影。西方人則認為飲食是一種休息,是一種放鬆,飲食與工作相對分開,工作主要是在辦公桌旁進行並完成的。於是,西方人在吃飯時通常不談工作,或安安靜靜地獨自享用盤中美食,或輕輕鬆鬆地聽著音樂並吃著食物,或平心靜氣地談一些讓人放鬆而愉快的話題,這也僅限於鄰座的賓客,而不像中國進行全席的交流,沒有中國人進餐時的熱鬧,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比作舞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當然也不會因為工作業務或心情失落、表達謝意之類的而請人吃飯。由此可見,中西方的飲食功能是不同的。

三、飲食對象的不同。

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與其生存環境和傳統密切相關。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區域,人們的飲食生活都離不開特定的生存環境。生存環境不僅決定了可能獲得的食物來源和種類,而且對於食物的獲得方式與消費方式等也產生重要影響,「生存環境及其內部諸因素的變化,最終也將導致飲食文化體系的種種變化」[3]。

由於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又加之人口壓力以及其他多種原因的存在,使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起源於農耕文化,這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食物結構。從「食」的內容來看,中國人有明確的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以谷類及其製品如麵食為主,副食則以蔬菜為主,輔以肉類[4]。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五穀雜糧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蔬菜植物類菜品佔主導地位。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 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中國人以澱粉為能量的主要來源,葷素搭配比較均衡,喜食果蔬,講究雜食。對於蔬菜的烹調以熟食為主,不喜歡生吃蔬菜或生飲果汁。這一飲食習慣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倡導吃齋飯,即素食,認為動物是「生靈」,而生靈是不可以殺死的,更不能食用,另外道教亦倡導忌食魚肉。中國人一般還喜歡熱食,主菜大多是熱的,他們認為菜涼了,就失去了菜原有的味道,對腸胃也不好,只有趁熱吃才能吃出菜的鮮味,吃到菜原有的特色。雖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肉類菜餚和奶類食品的比重,肉食已成為尋常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餚,但以蔬菜為主導的意識卻仍然植根於人們的觀念中。

在西方,其農業結構是一種農牧混合結構,由於其地理氣候不太適合農耕卻有利於牧草生長,使得畜牧業占據了農業經濟的主導地位。獨特的臨海區位優勢使得他們的航海業也非常發達。西方飲食文化就起源於這種畜牧文化,畜牧文化決定了西方飲食結構尤其偏重於肉類與乳製品,其膳食結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為典型特徵,主要以牛肉、羊肉、豬肉等為主要菜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連西葯都從動物身上取料煉制。西方人喜愛冷食、冷盤,從冷盤拼盤、色拉到冷飲,餐桌上少不了冷盤,而且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一直很高,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肩部寬大、肌肉發達, 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體質較弱。但西方人也認識到這種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的危害,開始轉向以植物蔬菜為主的清淡型飲食,西方人的餐桌上蔬菜的種類及份量逐漸明顯增加且也趨向於熟吃。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總體來看,中西方的飲食結構日趨合理化、營養化。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多為上壽」[5]。他還認為「歐美人之所飲者獨酒, 所食者腥腹,亦相習成風,故雖在前有科學之提倡,在後有重法之厲禁」[6]。孫中山先生講了中西飲食的利弊,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有人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把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這種性格反映在文化行為價值觀上就是,中國人喜歡安土重遷,固本守己,而西方人則喜歡開拓、冒險、沖突。美國民俗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曾經提出過「文化模式」這一理論,她認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類似於古典世界的阿波羅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則近似於現代世界的浮士德式。

四、中西飲食歸屬及性質的不同。

中西方飲食性質的差異,與它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節奏是相一致的。在西方,一般實行工資制,重復的工作比較多,且生活節奏較快,人們有意無意地受工作節奏的影響,通常工作時工作,游戲時游戲。生活的單一乏味導致了飲食結構的單一性並對此熟視無睹,西方人平常享用的罐頭快餐等,口味千篇一律,與從事的工作一樣單調重復,他們對此很漠然,就像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只要他們吃了以後能保持身體的結實,足以抵禦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7]。能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就可以了。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自然無興趣、滋味可言。中國則不然,工作節奏相對比較慢,工作形式多樣,往往追求兩全齊美,邊工作邊游戲。當然飲食結構也相對復雜,對於色、香、味、形、質、意等都相當講究,並且種類之多,無所不有。中國人飲食的目的,不同於西方人,除了果腹充飢,同時還滿足對美味的渴望,給人賞心悅目之感,才會有食慾。廚師在炒菜時一般上下晃動炒勺,注意烹炒的節奏感。這些自然不會提高工作效率,但卻增加了勞動者的工作趣味,只有在這種氣氛中工作才會使身心愉悅,才能體現出中國菜的創造性和藝術性。

五、規范科學與隨意特色的烹調准則不同。

西方人在攝取食物時基本上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的,十分注意營養搭配,不論食物的色澤鮮嫩怎樣,營養是一到菜譜成功與否的標准,在營養的標准上講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對他們而言,飲食只是一種手段,所以態度也就較為隨便,吃得也較為簡單。在西方, 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過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兩道菜算得上是菜,其餘不過是陪襯。平時宴請,飯菜更為簡單。還有一種聚會,稱之為「Party」,主人只提供飲料、酒和一些簡單的食物,如乳酪、炸薯條、三明治等, 並不提供飯菜。可見, 他們將吃飯看成是聚會和交流的機會,吃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的,享受在飲食中基本上不佔重要位置,故而不會像中國過分地追求特色口味。早餐往往是一個雞蛋、一杯牛奶、幾片麵包再加上一根香腸,熱量非常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快餐,即使是最講究的晚餐也不外乎是麵包、薯條、香腸、牛排、炸雞、乳酪等, 也很簡單,但營養十分豐富。西方人相關的烹調全過程也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從菜譜的制定就可以發現,西方菜譜中的計量都以精確數字計算。從表面上看,菜譜似乎是科學的,西方人買菜和製作菜餚也總是對照著菜譜。但相比中國烹調,它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在復雜的具體情況面前往往是無能為力的,比如為了體現客人身份,在做菜時要打破常規,在味道花色上稍作調整,使之精緻一些。這對於中國的廚師輕而易舉,而對於西方廚師就會不知所措。而這種一致性導致了西方飲食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另外, 規范化的烹調要求配料的准備、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於西方菜餚製作的規范化,使得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工作,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毫無創造性和藝術可言。而且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區,都是同一種味道,幾乎沒有變化。即使是高檔的宴席,也不過是更講究餐具,布置更華貴,服務更為周到而已,菜仍舊是一個味。西方人這種重科學、重營養的理性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也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落後了,到處打上了方法論中的形而上學痕跡。

3.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和中國最接近呢他們有何特色呢

在「吃」這方面,中國人可謂是世界上非常難被討好的一群人,旅居國外的人最牽掛的便是家鄉美食。在普遍的概念中,歐洲菜系烹調方式單一,多愛用乳酪黃油,所以口感厚重粘稠,尤其在德法英這些目的地,除了中餐館基本看不到米飯的身影,這讓中國胃很是煎熬。但其實,在歐洲眾多國家中,有一個地方的飲食口味和中國稱得上相近,這個國家便是——西班牙!

西班牙菜式喜用橄欖油、番茄調味,由於這片土地曾被阿拉伯人佔領過,還有藏紅花、大米、茄子等重要的食材,以及孜然、香菜等其他歐洲國家不常用的調料。此外西班牙是歐洲國家裡最偏愛吃豬肉的,在這里可以找到非常豐富的豬肉菜式,這一點也很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和中國菜最相似的西班牙菜式吧!

板鴨也有餃子

如果比起米飯你更偏愛麵食,那麼西班牙餃子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這種叫Empanada的食物從外形上,就與中國餃子非常相似,比起義大利餃子Ravioli的乳酪餡,Empanada的餡料是洋蔥、辣椒、金槍魚或雞肉,口感自然更利落爽口。我們重點來推薦一下Empanada gallega——加利西亞餡餅。

這是非常典型的加利西亞美食。最初,這是為了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士准備的食物,現在餡餅已經成了當地美食必要的組成部分,鬆脆的兩層面餅中夾著洋蔥、青椒、番茄混合的美味餡料,肉餡可以添加金槍魚、沙丁魚、鱈魚、豬肉裡脊等等,總有一款味道能抓住你的胃,餅有冷、有熱,隨你怎麼吃。在你沒空坐在餐館里吃一頓大餐的時候,帶著肉餡餅到公園長椅上曬著太陽享用也是不錯的選擇。西班牙人樂天幽默的個性讓他們的烹飪方式也充滿了熱情、輕松的氛圍,西班牙美食親切、隨意卻不失精緻,這種在美味佳餚中透出的隨散安閑的感覺,會給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以深深的感染。

看了這么多的美食,小夥伴們有沒有興趣來西班牙嘗試一下呢?

4. 關於西班牙菜的問題

根據喜好來吧。西班牙很多菜做法比較接近中國的口味,比如椒鹽啊大蒜啊他們都經常用。西班牙東部瓦倫西亞的海鮮飯 蒜汁鱸魚 蒜汁大蝦 和紅燒牛尾是特色,中部的火腿啊烤乳豬啊燉肘子啊什麼的最出名。當然這裡面必吃的兩個就是火腿JAMON(音譯哈蒙)和海鮮飯PAELLA(音譯百雅)

JAMON要點最好的JAMON IBERICO, 配著哈密瓜和烤麵包一起,好的JAMON很貴,削成半透明的薄片的一盤,十幾二十歐很正常

PAELLA最好的是MARISCO,就是海鮮類的。想特別一點就點黑的,黑色的是墨魚的墨汁烤出來的,口味濃郁香醇,二十幾歐一盤的足夠兩三個人吃的。

飲料方面有SANGRIA(音譯香格里拉)就是低度果酒,CEREVESA CON LEMON,檸檬啤酒。西班牙的紅酒世界聞名,最好的是RIOJA地區的紅酒,不可不嘗!

5. 中餐和西餐的區別是什麼

1、烹飪材料的區別:

中餐:由於我國多數人在飲食上受宗教禁忌的約束較少,除了部分少數民族餐廳有一些禁忌外,幾乎無所不吃,所以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

西餐:由於受到宗教信條的約束和現代營養學的建立與發展,大多常用選用牛肉、羊肉、豬肉和禽類以及乳蛋類等,作為餐飲的料理材料。

2、食物色相的不同:

中餐:講究勾芡、明油亮芡,使菜餚達到增色誘人的效果;在出鍋後,加入蔥姜蒜進行點綴調味。

西餐:則採用澆小湯的方式來完成此過程,從而提高菜餚的檔次,在出鍋後加放奶油和起司等。

3、口味的區別:

中餐:中餐菜餚以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為名,並富於變化,並且多數菜餚是完全成熟後再食用。

西餐:菜的口味變化比較少,並且主要以甜食和鹹食為主,追求菜餚鮮嫩,如牛排、羊排等,講究熟嫩程度,分為三分、五分、七分熟等。

4、主食的區別:

中餐:擁有有明確的主、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種製品。在這之下還有地域的區分,像北方人,通常以麵食為主,如面條等,在南方則以大米為主。

西餐:無明確的主、副食概念,麵包及其他麵食、米飯經常作為配菜放在盤子旁邊,用量也較少。

(5)西班牙的菜和中國的菜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西餐:西餐一般以刀叉為餐具以麵包為主食,多以長形桌台為台形。正規西菜而言應包括了餐湯、前菜、主菜、餐後甜品及飲品。西餐大致可分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中海等多種不同風格的菜餚。

中餐:講究色、香、味、意、形、養,一般以筷子作為餐具。在國際樂施會日前發布一項對全球17個國家民眾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在全球600多種不同食物中,義大利面最受歡迎,中餐在不少國家同樣受到青睞。排名世界第8。

6. 中餐和西餐的區別

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勺子。

西餐在菜單的安排上與中餐有很大不同。以舉辦宴會為例,中餐宴會除近 10種冷盤外,還要有熱菜 6-8種,再加上點心甜食和水果,顯得十分豐富。而西餐雖然看著有6-7道,似乎很繁瑣,但每道一般只有一種,下面我們就將其上菜順序作一簡單介紹,希望對您初到西餐廳點菜時能有所幫助。
1.頭盤
也稱為開胃品,一般有冷盤和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局蝸牛等。
2.湯
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品種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蔥頭湯。
3.副菜
通常水產類菜餚與蛋類、麵包類、酥盒菜餚均稱為副菜。西餐吃魚類菜餚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韃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4.主菜
肉、禽類菜餚是主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肉類菜餚配用的調味計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蘑菇汁、白尼絲汁等。禽類菜餚的原料取自雞。鴨、鵝;禽類菜餚最多的是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炯,主要的調味汁有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類菜餚
可以安排在肉類菜餚之後,也可以與肉類菜餚同時上桌,蔬菜類菜餚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與主菜同時搭配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番茄、黃瓜、蘆筍等製作。還有一類是用魚、肉、蛋類製作的,一般不加味汁。
6.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後食用的,可以算作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後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乳酪、水果等等。
7.咖啡
飲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

7. 學習中餐與西餐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由於歷史、地理、民族等多種因素,東西方文明存在很大差異,餐飲文化作為其組成部分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具體來說,西餐與中餐具有如下區別。



1.選料的區別

由於我國多數人在飲食上受宗教禁忌的約束較少,而人們在飲食上又喜歡獵奇,所以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幾乎是無所不食。而西方自中世紀後在精神文化上一直受到宗教信條的約束,加之現代營養學的建立,與中餐相比,西餐在選料上局限性較大,常用的原料有牛肉、羊肉、豬肉和禽類以及乳蛋類等,對動物內臟的選擇很少。

2.原料加工的區別

中餐廚師非常講究刀工,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絲、丁、片、末等。而西餐雖然廚刀的種類非常多,干什麼用什麼刀也很講究,但很少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刀口,大都是體積較大的排、卷、塊等形狀,講究造型。

3.烹調方法不同

操作上,中餐在烹調前對初加工的原料有掛糊、上漿等工序,使原料(特別是動物性原料)保持水分,達到外焦里嫩的效果;而西餐對初加工的原料則講究沾麵粉、雞蛋、麵包渣等,以達到同樣效果。在加熱熟制過程中,二者也略有區別,其中中餐大部分講究旺火熱油,迅速成熟,使菜餚形狀美觀,脆嫩可口;而西餐大部分用的是慢火溫油,由此形成的菜餚也別具風格。在菜餚出勺前,中餐講究勾芡、明油亮芡,使菜餚達到增色誘人的效果;而西餐則採用澆小湯的方式來完成此過程,從而提高菜餚的檔次。

在調味上,中餐通常用於調味的調料是醬油、蔥姜、蒜等,既調節了菜餚的口感,同時又增強了菜餚的色澤;而西餐中用於調味的是番茄醬、洋蔥、洋姜、油麵、香葉、胡椒面等,並且西餐中很少用醬油、澱粉。在烹調後的調味上,中餐常在出勺時淋明油,以增加菜餚的香氣;而西餐則需加放奶油等。

4.口味的區別

中餐菜餚大都有明顯的鹹味,並富於變化,多數菜餚是完全成熟後再食用。而西餐菜餚很少有明顯的鹹味,口味變化相對沒有中餐多,但追求菜餚鮮嫩的效果,像牛排、羊排等菜餚,多數人喜歡吃五成熟的,有些海鮮還喜歡生吃。再有,西餐非常講究製作沙司,且種類繁多,幾乎所有菜都配有沙司,用來增加菜餚的口味。

5.主食的區別

中餐有明確的主、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種製品。而西餐並無明確的主、副食概念,麵包及其他麵食、米飯經常作為配菜放在盤子旁邊,用量也較少。

6.點菜不同

西餐的菜單大多隻有一頁紙, 多是正反面,還包括了飲料和甜品。中餐則不同,菜單一般都很長,選擇很多,讓點菜似乎變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7.上菜順序不同

中餐的上菜順序是:先上冷盤、飲料及酒,後上熱菜,然後上主食, 後上甜點和水果。宴會上桌數很多時,各桌的每一道菜應同時上。而西餐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麵包黃油一冷盤一湯~副菜一主菜~甜點心一咖啡和水果。冷盤、湯,同時就著麵包吃。冷盤也叫開胃小菜,作為 道菜,一般與開胃酒並用。湯分清湯和奶油濃湯。主菜有魚、豬肉、牛肉、雞肉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後是咖啡或紅茶、水果。

8.其他區別

在就餐形式上,西餐是每個人點自己的菜,自己吃;而中餐是主人把菜都點好,大家一起吃。

中餐與西餐,用餐工具不同。吃中餐主要用筷子,而吃西餐要用刀叉。

責任編輯:安迪

8. 西班牙菜有什麼特點

西班牙菜深受猶太人和摩爾人(穆斯林,《奧賽羅》中的奧賽羅就是摩爾人)的影響。西班牙菜很多用橄欖油、大蒜、洋蔥。吃飯時喝葡萄酒(和法國人一樣)。 西班牙菜中有名的是tapa,即小菜。一小碟一小碟的,這樣一個人可以點多個下酒,或者一個晚上去多家吃。 其他有名的還有伊比利亞火腿、油條蘸巧克力、海鮮匯飯等等。

9. 中餐跟西餐有什麼區別

西餐與中餐的區別

由於歷史、地理、民族等多種因素,東西方的餐飲文化有很大區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選料的區別

由於我國多數人在飲食上受宗教的禁忌約束較少,而人們在飲食上又喜歡獵奇,講究物以稀為貴,所以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幾乎是飛、潛、動、植,無所不食。而西方自中世紀後在精神文化上一直受到宗教的約束,加之由於現代營養學的建立,與中餐相比,西餐在選料上局限性較大,常用的原料有牛、羊、豬肉、和禽類、乳蛋類等,對內臟的選擇很少。

原料加工的區別

中餐廚師非常講究刀工,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絲、丁、片、末等刀口。而西餐櫥刀的種類非常多,干什麼用什麼刀也很講究,但很少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刀口,大都是體積較大的排、卷、塊等形狀,講究造型。

烹調的區別

中餐做菜一般使用的圓底鍋、明火灶非常適宜炒菜,所以中餐炒的烹調方法非常多。而西餐做菜是用平底鍋、暗火灶,並帶有烤箱,還要有扒板、面火爐等設備,所以烹調方法主要是煎、烤、燜、燴、鐵扒等。

口味的區別

中餐菜餚大都有明顯的鹹味,並富於變化,多數菜餚都是完全成熟後在食用。西餐菜餚很少有明顯的鹹味,口味變化相對沒有中餐多,但追求菜餚鮮嫩的效果,像牛排、羊排等菜餚多熟人喜歡吃五成熟的,有些海鮮還喜歡生吃。再有,西餐非常講究製作沙司,且種類繁多,幾乎所有菜都配有沙司,用來增加菜餚的口味。

主食的區別

中餐有明確的主、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種製品。而西餐並無明確的主、副食概念,麵包及其他麵食、米飯經常作為配菜放在盤子旁邊,用量也較少。

上菜的區別:

中餐上菜順序應是:先上冷盤、飲料及酒,後上熱菜,然後上主食,最後上甜食點和水果。宴會上桌數很多時,各桌的每一道菜應同時上。

上菜的方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一是把大盤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著菜盤逐一給每位分讓;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麵包黃油→冷盤→湯斗海鮮→主菜→甜點心→咖啡和水果。冷盤、湯,同時就著麵包吃。冷盤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與開胃酒並用。湯分漬湯和奶油濃湯。主菜有魚、豬肉、牛肉、雞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後是咖啡或紅茶。至於水果,可上可不上。

西餐上菜順序應是:

1.頭盤

也稱為開胃品,一般有冷盤和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局蝸牛等。

2.湯

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品種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蔥頭湯。

3.副菜

通常水產類菜餚與蛋類、麵包類、酥盒菜餚均稱為副菜。西餐吃魚類菜餚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韃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4.主菜

肉、禽類菜餚是主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肉類菜餚配用的調味計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蘑菇汁、白尼絲汁等。禽類菜餚的原料取自雞。鴨、鵝;禽類菜餚最多的是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炯,主要的調味汁有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類菜餚

可以安排在肉類菜餚之後,也可以與肉類菜餚同時上桌,蔬菜類菜餚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與主菜同時搭配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番茄、黃瓜、蘆筍等製作。還有一類是用魚、肉、蛋類製作的,一般不加味汁。

6.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後食用的,可以算作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後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乳酪、水果等等。

7.咖啡

飲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4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7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8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9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0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