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為什麼墨西哥也有國務卿

為什麼墨西哥也有國務卿

發布時間: 2022-05-15 00:06:49

『壹』 丹尼爾·韋伯斯特的三屆國務卿

美英關系一直是美國外交戰略的重心。1839年,韋伯斯特受命訪英,參與解決美國東北部邊界問題的談判,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在1840年大選中,韋伯斯特支持輝格黨人威廉·亨利·哈里森競選總統,取得成功,並被任命為國務卿。但韋伯斯特尚未開展工作,哈里森就病逝了。繼任總統約翰·泰勒是一個自尊而固執己見的人,他希望內閣成員無條件地服從他的旨意,結果內閣很快就解體了,韋伯斯特雖然留任,但被告之:必須服從總統的指揮。
此時期,美國同英屬加拿大不斷發生邊界糾紛。1837年,許多美國志願者參加了威廉·麥肯齊領導的加拿大人的反英暴動,英加軍隊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製造了卡羅琳號事件。雖然美英雙方進行了談判,但沖突仍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兩國關系。
到韋伯斯特出任國務卿時,形勢出現了轉機:新任英國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主張與美國和解,而他派來談判的使節阿什伯頓勛爵的妻子是一個美國人,勛爵本人則與韋伯斯特相識多年;而韋伯斯特的處事原則是盡力避免戰爭,其原因之一是他本人與英國的商界關系密切。經過漫長而輕松的談判,雙方於1842年8月簽署了《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該條約確定了美國緬因州與加拿大之間的邊界,美加之間和平解決了當地存在爭議的土地。此外,雙方還確定了對大部分暴力罪行的引渡手續等。該條約體現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妥協精神,對兩國關系產生了很大影響。
《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的簽訂過程是比較輕松的,但由於利益方面的原因,要說服緬因和馬薩諸塞兩州支持條約卻困難重重。韋伯斯特充分利用了他的外交特長,巧妙游說,終於使兩州的領導人接受了條約。韋伯斯特在國務卿任內還同葡萄牙、墨西哥等國進行了談判,調整了雙邊關系。由於與總統在一些重要外交問題上的意見分歧無法調和,他在1843年5月辭去國務卿一職。
兩年後,韋伯斯特又被選入聯邦參議院。他同輝格黨人一起,反對政府在得克薩斯問題上的態度和對墨西哥的戰爭政策。在圍繞如何處理從墨西哥獲得的土地的斗爭中,他反對南方奴隸主集團的偏激主張,但不希望由此引發全國性的爭論。
1850年7月,韋伯斯特又被米勒德·菲爾莫爾總統任命為國務卿。在此時期,美國國內圍繞奴隸制問題的斗爭愈演愈烈,分裂傾向已日益明顯,而韋伯斯特對待奴隸制的態度也逐漸趨於保守。1850年亨利·克萊的妥協案出籠後,得到他的支持,因為他認為只有妥協才能拯救聯邦,否則聯邦就會分裂。為了落實妥協案的相關內容,他協助總統在立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古巴問題上,韋伯斯特反對歐洲列強的介入。
韋伯斯特的個人生活極其不幸。夫人早在他進入參議院時就已撒手人寰,墨西哥戰爭期間,他的一個兒子和唯一的女兒相繼去世。他以繁忙的公務來消解孤獨寂寞和負債累累的痛苦。1852年10月24日,韋伯斯特病逝,終年七十歲 。

『貳』 墨西哥城機場

墨西哥城國際機場(卡斯蒂利亞語: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de la Ciudad de México "Benito Juárez")(IATA代碼:MEX, ICAO代碼:MMMX)是墨西哥合眾國首都墨西哥城的國際機場,是該國乃至整個拉丁美洲最繁忙的機場。
機場地址
Mexico city airport, Mexico, Av. 602, Num 161, Sec San Juan de Aragon, CP 15620 Mexico DF
機場到市區距離 墨西哥城東部10公里
機場問詢櫃台
問詢櫃台在國內到港區 A和國際登機辦理櫃台F, 在登機口 19和29B前面. 旅遊信息中心在到港廳B區, 可提供墨西哥城旅遊信息和幫助安排住宿 。

『叄』 美國在歷史上搶走了墨西哥近二百萬的領土,好象今天墨西哥對美國沒有半點恨意

好像記得這地方是美國買的。查了下。把內容復制來你看看。

「買」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羅里達的擴張使美國嘗到了甜頭,接著,美國又相繼通過策反與威脅的方式從墨西哥和英國手中得到了得克薩斯和俄勒岡地區,美國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時,加利福尼亞又勾起了美國的興趣。1542年,西班牙僱用的葡萄牙探險家首先發現加利福尼亞。之後,墨西哥從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下獨立時,將其變為一個省。1841年,美國陸續向加利福尼亞移民。這些移民以農為生,成為墨西哥人在經濟上的競爭對手,一直不受當地人歡迎。但是,美國人還是源源不斷地進入加利福尼亞。為了得到這塊土地,美國政要屢屢出高價購買。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說,為了得到加利福尼亞,美國願意付出高於得克薩斯州20倍的價錢。不過,墨西哥斷然拒絕了這一無禮的要求。

於是,美國萌生了以武力滿足領土慾望的念頭。美國先在輿論造勢,一會宣傳英國企圖來爭奪這塊土地,一會又宣傳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劃反美運動,目的就要把美國民眾引上戰爭之路。兩國關系驟然緊張。同時,美國又開始了軍事挑釁行為。1846年,美國總統波爾克派軍隊進入兩國邊境有爭議地區。墨方提出強烈抗議,卻沒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軍隊與美軍發生小規模沖突,打死3名美國人。這一事件正好給美國以開戰的借口。5月,美國正式向墨西哥宣戰,派出5萬軍隊從陸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軍隊缺乏訓練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很快就敗下陣來,加利福尼亞順理成章地歸並美國。

1848年2月2日,美國與墨西哥簽訂條約,美國只象徵性地支付1500萬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地區在內的近140萬平方公里土地。接著,在1853年,美國駐墨西哥公使加茲登又以1000萬美元購得美墨邊境近10萬平方公里土地(後以「加茲登」命名此地)。在這次美墨戰爭中,墨西哥喪失了大半領土。墨西哥戰爭之後,美國本土已經比1783年剛剛被承認獨立時的領土擴大了兩倍。不過,美國擴張道路並沒有停止。

『肆』 為什麼墨西哥也有金字塔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是墨西哥的重要文化古跡之一,它們以其宏偉、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難解的謎團聞名於世,每年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客。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是印第安人阿茲台克文化特奧蒂瓦坎古城遺跡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坐落在墨西哥城東北40公里的波波卡特佩爾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爾火山山谷間,面積20多平方公里。「特奧蒂瓦坎」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眾神之都」。

太陽金字塔建於公元2世紀,呈梯形,坐東朝西,內部以250萬噸泥土和沙石堆建而成,外表鋪砌和鑲嵌著巨大的火山石,石頭上雕刻著五彩繽紛的圖案。塔體100萬立方米,分5層,高65米,正面共有236級台階,可直通塔頂。塔頂曾有一座10米高的太陽神廟,是古印第安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

月亮金字塔比太陽金字塔晚建約200年,坐北朝南,塔體38萬立方米,分4層,高46米,200多級的階梯直通頂端,每一步梯級傾斜角度都不一樣,耐人尋味。外部疊砌的石塊上繪有色彩斑斕、帶羽毛項圈的蛇頭和用玉米芯組成的象徵雨神的許多壁畫,塔前的寬闊廣場可容納上萬人。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分別位於特奧蒂瓦坎古城主要街道「黃泉大道」的東側和北端。「黃泉大道」全長4公里,寬45米,南北縱貫全城。街南端為古城的大建築群,是當時宗教、貿易和行政管理中心,如今已成為博物館、商場和管理辦公室的所在地。對面是佔地6.75萬平方米的城堡,裡面有一座羽蛇神廟。現在廟宇已毀,但廟基尚存,廟基斜坡上的羽蛇頭栩栩如生。街北端西側是著名的蝴蝶宮,這是當時古城最繁華的地區。宮內石柱上刻有十分精緻的蝶翅鳥身浮雕,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特奧蒂瓦坎的太陽月亮金字塔無論從其建築規模還是建築藝術來說,都可與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據史料記載,特奧蒂瓦坎城居民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450年,該城全盛時期人口多達20萬人。當時農業相當發達,當地居民能夠修築梯田,挖渠灌溉,種植玉米、西紅柿、棉花、可可和煙草等作物,手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古城同外地貿易來往頻繁,逐漸成為宗教、政治、經貿和社會文化的中心。特奧蒂瓦坎城的影響還擴展到瓜地馬拉等中美洲國家,是當時美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直到公元8世紀初,這座古城突然被廢棄成為廢墟,居民也隨之消失。

對於特奧蒂瓦坎古城從昌盛走向消亡的原因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由於托爾特克人入侵、焚毀所致,居民因此向南遷徙,直至瓜地馬拉的廣大地區;另一種說法是因瘟疫流行,居民向北遷移並創造了圖拉文化。

科學家們對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迄今也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考古學家發現,太陽金字塔的地基底下是個天然溶洞,溶洞盡頭的四個密室里發現不少古代祭祀文物,但沒有棺槨。因此,他們認為,與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特奧蒂瓦坎的太陽金字塔不是陵寢,而是一個祭神的場所。

近年來,有的天文學家還提出一種新的觀點,認為特奧蒂瓦坎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的坐向跟銀河系的星象坐標有著某種微妙關系。墨西哥的科學家們也試圖用最先進的介子探測器在特奧蒂瓦坎太陽金字塔內部拍攝透視圖,以解開千年謎團。但不論怎樣,特奧蒂瓦坎遺址精湛的壁畫、雕刻和彩繪陶器都是墨西哥古印第安文化的瑰寶,是印第安人勤勞勇敢和聰明才智的結晶。

比如下面的太陽金字塔
還有一個總體介紹的連接
不知能不能打開
http://en.wikipedia.org/wiki/Pyramids_of_the_Sun_and_Mo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yramid http://en.wikipedia.org/wiki/Pyramid_of_the_Sun

『伍』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說美國有一個州(或幾個)是花很少的錢從墨西哥還是從別的國家買來的

阿拉斯加啦~~

1854年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國奪走,才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最後在1867年3月29日,美俄雙方同意以7,200,000美元(含手續費200,000)成交。而土地合約的生效日期就在1867年10月18日,故一直到今日,阿拉斯加為了慶祝這天,特定為阿拉斯加紀念日(Alaska Day)。這筆土地交易成為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的一筆交易,且平均單價每英畝才二分錢。
不過負責此購地案的美國國務卿威廉·西華德(William Seward)以大量金錢買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使得當時很多美國人覺得這並不值錢,並揶揄這是「西華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或「西華德的冰箱」(Seward's Icebox)。可是他講了一句話,他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
實際上,由於中間人(一名俄國人)受賄,俄國沙皇政府沒有實收720萬美金,美國人也沒有按照講好的及時付金子,而是拖延,付一張支票了事。這個俄奸後來被人離奇的殺害了。美國人付錢的一個理由是之前俄國派出遠洋艦隊到美國海域解救美國,並犧牲了人力和物力,美國當時分文未付。俄國人從阿拉斯加撤退時候,瘋狂捕獵近海動物,據傳鮮血染紅了峽灣。
隨著金礦的發現及石油的發掘,美國人也了解到阿拉斯加的重要性。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阿拉斯加戰略及經濟的關系,在1959年,將阿拉斯加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隔年夏威夷升格為第50個州)。現今,許多航空公司還藉由阿拉斯加的機場從亞洲飛往美國東岸,這比直飛還節省很多飛行時間與燃料。
盡管如此,1867年10月18日美國星條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飄揚起來。 然而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聯邦政府並不太在意這塊最新的版圖,只是1877年在SITKA設立了一個稅收機構,掌管阿拉斯加約153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約40,000的居民。直到發現黃金,情況才有了改變。

『陸』 為什麼俄國,英國,西班牙,墨西哥家會把領土賣給美國

1776年7月4日,北美13個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獨立。此時,美國領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個州的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並先後把13個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劃歸美國,美國領土達到230萬平方公里,約占現在美國本土面積的30%。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剛剛成立的美國很快就走上了領土擴張的道路,除了用戰爭,金錢成了獲得領土最常用的方式。

拿破崙的盤算便宜美國

1800年,法國剛剛上台執政的拿破崙憑借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從西班牙手中奪得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區。路易斯安那地區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灣,相當於現在美國中西部的13個州。強大法國的存在使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感到非常不安,因為拿破崙極有可能會盤算北邊的加拿大,然後還會讓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騷擾美國邊境。18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傑斐遜與法國談判,希望以高價買到這一大片土地。美國也作了最壞打算,如果談判失敗,就夥同英國孤立法國。

結果,談判出乎意料的順利和迅速,拿破崙竟以8000萬法郎(當時約合1500萬美元)的價格把如此大片的土地賣給美國,連美國都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拿破崙有難言的苦衷。當時,拿破崙派2萬人入侵海地全軍覆沒,急需要資金來重整旗鼓。另外,拿破崙盤算過,如果美國和英國結盟,與法國開戰,英國必將進攻路易斯安那地區,與其讓它們落入宿敵英國之手,不如賣給美國,而且賣了這個地區,法國可解除後顧之憂,全力以赴控制歐洲。1803年4月,美法簽訂和約,美國輕而易舉地獲得了26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毗鄰路易斯安那的佛羅里達便成了下一個目標,因為,那裡是發展種植園經濟的理想區域。美國一度曾提出路易斯安那的購買也包括佛羅里達,但遭到了佛羅里達的擁有者西班牙的嚴詞拒絕。

美國政府正在考慮是否要對西班牙動武時,1808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國拿破崙佔領。趁此機會,大批美國人遷入佛羅里達。1809年,當地效忠於美國的居民已佔總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羅里達的統治搖搖欲墜。1814年,美國人大規模進軍佛羅里達。終於,西班牙意識到對這一區域的統治已力不從心。1819年2月22日,美西簽訂條約,美國僅花了500萬美元就獲得15萬多平方公里的佛羅里達。美法、美西這兩項交易使美國在不到20年之內,領土面積一下子擴大了1倍多。

「買」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羅里達的擴張使美國嘗到了甜頭,接著,美國又相繼通過策反與威脅的方式從墨西哥和英國手中得到了得克薩斯和俄勒岡地區,美國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時,加利福尼亞又勾起了美國的興趣。1542年,西班牙僱用的葡萄牙探險家首先發現加利福尼亞。之後,墨西哥從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下獨立時,將其變為一個省。1841年,美國陸續向加利福尼亞移民。這些移民以農為生,成為墨西哥人在經濟上的競爭對手,一直不受當地人歡迎。但是,美國人還是源源不斷地進入加利福尼亞。為了得到這塊土地,美國政要屢屢出高價購買。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說,為了得到加利福尼亞,美國願意付出高於得克薩斯州20倍的價錢。不過,墨西哥斷然拒絕了這一無禮的要求。

於是,美國萌生了以武力滿足領土慾望的念頭。美國先在輿論造勢,一會宣傳英國企圖來爭奪這塊土地,一會又宣傳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劃反美運動,目的就要把美國民眾引上戰爭之路。兩國關系驟然緊張。同時,美國又開始了軍事挑釁行為。1846年,美國總統波爾克派軍隊進入兩國邊境有爭議地區。墨方提出強烈抗議,卻沒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軍隊與美軍發生小規模沖突,打死3名美國人。這一事件正好給美國以開戰的借口。5月,美國正式向墨西哥宣戰,派出5萬軍隊從陸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軍隊缺乏訓練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很快就敗下陣來,加利福尼亞順理成章地歸並美國。

1848年2月2日,美國與墨西哥簽訂條約,美國只象徵性地支付1500萬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地區在內的近140萬平方公里土地。接著,在1853年,美國駐墨西哥公使加茲登又以1000萬美元購得美墨邊境近10萬平方公里土地(後以「加茲登」命名此地)。在這次美墨戰爭中,墨西哥喪失了大半領土。墨西哥戰爭之後,美國本土已經比1783年剛剛被承認獨立時的領土擴大了兩倍。不過,美國擴張道路並沒有停止。

國務卿的遠見使美國受益無窮

阿拉斯加成為美國領土的過程非常滑稽。19世紀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國人接連進行了兩次戰爭,最終被火力強大的俄國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元氣大傷,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決心賣掉這塊不掙錢的土地。他把買主鎖定在美國人的身上。

由於擔心美國對購買阿拉斯加不感興趣,俄國花了10萬美元收買美國一些新聞記者和政客,試圖通過他們來游說美國政府。1867年3月,俄國派官員到美國洽談出售阿拉斯加問題。當時,美國國務卿威廉?西沃德是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者。他在同俄國談判時,開始出價500萬美元,後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同俄國在一夜之間達成了購買協議,並且急不可待地於第二天凌晨在協議書上正式簽字。終於,美國以絕對低廉的價格買到了面積達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島及其周邊的阿留申群島。

當時在美國,只有少數漁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權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亞商人謀求在那裡從事毛皮貿易的特權,而多數人對阿拉斯加一無所知。西沃德簽訂購買阿拉斯加協議後,立即在國內引起一陣反對聲,說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評這是「一筆糟糕的交易」,「一個異乎尋常的錯誤。」西沃德被國內輿論罵得躲在家裡許多天。

精明的西沃德還是堅持不懈地爭取到了國會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參眾兩院分別以多數票通過了這項協議。現在看來,美國人的確應該感謝西沃德這位政治家的遠見。據估計,阿拉斯加地下埋藏著5.7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和300億桶原油,現在價值超過2萬億美元!隨著國際油價不斷升高,它的身價肯定不止這個數字。俄國人一定為當初這個魯莽的決定悔斷了腸。

19世紀末,美國還通過戰爭等許多方式獲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如夏威夷。這樣,美國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萬美元,卻奪取了相當於獨立初期3倍多的領土。領土擴張對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今天「超級大國」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柒』 為何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外交出訪中頻頻受挫

1997年,反對美國封鎖古巴的國家越來越多,美國孤立古巴的政策越來越不得人心。美國國會通過的加強對古巴制裁的「赫爾姆斯-伯頓法「不僅招來加勒比國家的譴責,也遭到了與古巴有經貿關系的歐盟及其鄰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的強烈抗議。美國通過海灣戰爭苦心經營的反伊統一戰線在1997年也瀕臨瓦解,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不再願意跟著美國走。

同時,美國極力支持的多哈經濟會議遭到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抵制、會議由首腦級降為部長級,便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被美國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伊朗、敘利亞、蘇丹和伊拉克等國領導人在德黑蘭參加了伊斯蘭首腦會議,與美國在伊斯蘭世界的所謂盟友共商國際大事,對美國來說更是一次挑戰。

西歐國家亦已不願聽從美國的領導,明顯表示要通過北約東擴來壯大自己,逐步建立獨立於美國的歐洲防務。俄羅斯雖然得到美國幫助「完全」參加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但俄美關系的熱度與冷戰剛結束時相比大大降低。

奧爾布賴特的人權交思想在1997年也發生了耐人尋味的變化。她在訪問非洲七國中的最後一站辛巴威說,美國一直把外交政策的重點放在人權問題上,現在必須調整這個重點,必須認識到這些國家的差異以及它們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尊重這些國家的問題。

『捌』 墨西哥毒品的詳細情況

二戰後由於北部鄰國美國對毒品的需求激增,毒品走私在墨西哥興盛起來,販毒集團逐漸形成,並掌控著不同的販毒路線。再加上墨西哥國內,司法和警察部門腐敗嚴重,與販毒集團狼狽為奸。墨西哥販毒集團因此不斷坐大。

而今,墨西哥販毒集團不僅控制了拉美毒品市場,並將其勢力擴展到包括美國在內的47個國家。墨西哥成為僅次於阿富汗(金新月)和緬甸(金三角)的世界第三大鴉片來源地。面對墨西哥愈演愈烈的販毒形勢,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稱,「墨西哥已經越來越像20年前的哥倫比亞。」

2006年年底,卡爾德龍當選墨西哥總統,將打擊販毒集團和有組織犯罪列為新政府首要任務。在其就職後的1個多月時間里,卡爾德龍在多個州同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聯合掃毒行動。但墨西哥富可敵國的販毒集團也展開了針對高級官員、議員和警官的暗殺行動。墨西哥媒體將此稱為「毒品戰爭」。

經過6年較量,這場「戰爭」仍未分勝負:「毒品戰爭」並未消滅販毒勢力,相反涉毒暴力事件有增無減,販毒組織依舊囂張。墨西哥主要販毒組織:海灣、錫那羅亞、家族以及塞塔集團實力強大、裝備精良,總體實力甚至可以和墨西哥軍隊抗衡。

墨西哥販毒組織以殺人不眨眼而臭名昭著。在過去6年中,5萬多人死於涉毒暴力事件,超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死亡人數總和。販毒組織成員殘忍殺害敵對勢力成員、警察、軍人、政府官員甚至無辜百姓。近年來,墨西哥販毒組織越發兇殘和囂張,比如將對手斬首並將屍體懸掛在立交橋上示眾。

暴力跟著毒品走

的確,毒品交易背後的高額利潤是販毒勢力斬不盡殺不絕的根本原因。

有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毒品消費國,癮君子超過3500萬,美國市場上七成的毒品來自墨西哥。每年毒品貿易給墨西哥毒販帶來400億美元利潤。

諷刺的是,墨西哥毒販子用販毒賺來的錢從美國購買軍火充實自己的軍火庫。據美聯社報道,墨西哥毒販手中的武器95%來自美國,武器訂單為美國創造了大約500萬個就業崗位。墨西哥駐美大使估計,每天從美國流入墨西哥的槍支在2000支左右。

有毒品的地方就有暴力。墨西哥是南美毒品進入美國的主要通道。各路販毒組織為爭奪地盤和販毒路線時常發生流血沖突。只要美國這個毒品市場存在,墨西哥的毒品產業鏈就不會消失,流血事件就不會停止。用美國聯邦調查局官員戴維·克斯伯森的話說就是「暴力跟著毒品走」。

政府軍和警察的高壓打擊只導致了販毒集團的重新洗牌,勢力並未減弱。在軍隊和警察的圍追堵截下,販毒組織變得越發兇殘、販毒手段翻新,並和緝毒軍隊警察打起了游擊戰。

首都墨西哥城曾是販毒勢力的老巢,在政府清繳販毒勢力後,販毒團伙逃離墨西哥城,北上在墨美邊境安營紮寨,此後逐漸形成了勢不可擋的販毒集團。近年來墨西哥政府加大北部的緝毒力度,再加上美國的配合,販毒組織在北部邊境的生存空間受到打壓。販毒勢力於是南下尋找新的「毒品樂園」。墨西哥第二大城市蒙特雷和南部旅遊勝地阿卡普爾科成為販毒組織的「新家」。這兩座城市都曾是沒有販毒勢力的世外桃源,但自從販毒團伙到來後,當地治安狀況就一落千丈。白天繁華的街頭會發生槍戰,屍體堆在路旁,行人會突然被流彈擊中。

嚇走了遊客和外國投資者

雖然美國毒品市場和軍火製造商導致和助長了墨西哥毒品戰爭。但最終為毒品暴力買單的還是墨西哥人。毒品暴力不但使墨西哥國家形象受損,還嚇走了遊客和外國投資者。

旅遊業是墨西哥第三大支柱產業,佔GDP總量近10%,也是繼石油出口和僑匯之後的第三大外匯來源,但墨西哥私企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治安問題給墨西哥經濟造成的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其中旅遊業受影響最為嚴重。

棕櫚樹、海灘、陽光,軍車呼嘯而過、荷槍實彈的軍人巡視四周……這已不是美國大片中的場景,而是墨西哥旅遊勝地的景象。2012年5月,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世界旅遊勝地排行榜上,墨西哥已掉到第12名。墨西哥曾在2004和2005年穩居排行榜第7位,此後名次逐年下滑,直到今年被排除在世界10大旅遊勝地之外。

2012年2月8日美國國務院對美國公民發出旅行警告,要求避免前往墨西哥14個州全部或部分地區。這是2006年墨西哥發動毒品戰爭以來,美國發布范圍最廣的墨西哥旅行禁令。來墨西哥旅遊的外國人80%是美國人,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爾科市,曾是美國大學生的度假勝地,如今美麗的海灘上只能看到稀稀落落的本地遊客。

毒品、暴力、屠殺也擾亂了墨西哥人正常的生活。暴力事件甚至改變了墨西哥人的傳統習慣。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墨西哥人情願假期呆在家裡看電視也不願到海灘曬太陽。61%的受訪者說自己晚上不出門;30%的人說由於擔心遭遇販毒組織,開車不再走州道和國道;22%的人說自己不參加公共活動,比如音樂會或體育比賽。曾有一個墨西哥人感慨地對記者說:「因為生活中充滿暴力、謀殺和欺詐,人們變得越來越猜疑。不相信陌生人的話,因為擔心是個陷阱,自己也不敢講真話,害怕招來麻煩。」

毒品暴力也改變了城市。墨西哥北部邊境因為鄰近美國,經濟曾一度繁榮,大批美國公司來此投資建廠。然而隨著販毒勢力的到來,這個地區成為墨西哥最為危險的地方。甚至出現了「鬼城」華雷斯。華雷斯北部比鄰美國,曾經工廠林立,商業繁榮。黑幫販毒勢力到來後,向商家收取高額保護費,城市裡綁架和縱火案時常發生。動盪讓華雷斯人人自危,近幾年已有十幾萬人逃離華雷斯。夜晚居民不敢外出,商店早早打烊,再加上隨處可見的空置房屋,華雷斯因此被稱作「鬼城」。

同時,暴力浪潮也讓墨西哥的新聞業變成了危險行業。整個二戰期間共有68名記者喪生;巴爾干戰爭時35名記者喪生;而在墨西哥,這個表面上看去非常和平的國家,過去10年就有70多名記者遇害。4月底,在韋拉克魯斯州又有4名記者遇害。

暴力改變了新聞的采寫方式。許多新聞來源都因為害怕而不敢提供線索。墨西哥一家記者組織的創始人瑪塞拉·圖拉蒂采訪時也變得倍加小心:「我盡量不單獨去現場,非去不可的話,我會時常報告自己的位置。我不和計程車司機或陌生人交談,也從不說我是記者,從不通過手機傳輸新聞稿件。現在讓人害怕不是你在文章中寫了不該寫的東西,而是會有人因為你寫的東西而遇害,或者你自己因此而被害。」

緝毒行動竟致數萬人死亡

可以說,現任總統卡爾德龍實施近6年的緝毒行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軍隊和聯邦警察從販毒勢力手中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和毒品、抓獲重要販毒頭目、清肅警察隊伍中的內鬼,販毒活動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然而這場被稱為「毒品戰爭」的緝毒行動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在軍隊和聯邦警察的猛烈攻勢下,販毒集團採取了瘋狂的報復行動。2008年和2011年,墨西哥先後兩位內政部長死於非命,兩人生前均致力於緝毒和打擊有組織犯罪,事故發生後,墨西哥媒體紛紛猜測這兩起事件可能與該國販毒集團有關。

這場耗資巨大,死傷無數的毒品戰爭不論在墨西哥國內還是在國際社會都備受爭議。導致數萬人死亡的緝毒行動使人質疑,這種緝毒方式是否就是最佳選擇?打擊販毒勢力是否要以犧牲數萬人生命為代價?

墨西哥「販毒教父」米蓋爾·安格羅·菲利克斯·加拉多曾在獄中寫道:「戰勝貧困才是滅毒最好的方法……我們需要重建村莊和農場,讓墨西哥人能自給自足;我們需要建立工廠,並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鼓勵墨西哥人飼養牲畜;此外,還要建立更多學校;我們還可以用提供工作消除暴力……不能只有鎮壓,而沒有醫療保障、公路和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販毒組織近年來開始招募未成年人,甚至兒童。加入販毒組織的墨西哥青少年主要來自貧困家庭。對於窮孩子來說,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也就沒有希望找到像樣的工作,販毒是掙錢又快又容易的工作。在墨美邊境地區一種歌唱販毒頭目「豐功偉績」和奢侈生活的民歌廣為傳唱,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流行音樂。有鑒於此,或許「販毒教父」的建議自有他的一番道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3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7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8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8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3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20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4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