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大帆船為什麼叫中國船

西班牙大帆船為什麼叫中國船

發布時間: 2022-05-10 08:53:31

Ⅰ 請詳細闡述中國古代帆船和西方古代帆船在航海時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明末清初東西方艦船比較
17世紀初的明末時期,中國人對於西方船隻,有一個統稱,那就是夾板船,但是這樣的稱呼卻並不準確,因為這無法區別西式帆船的各種船型,僅僅是在字面上,認為西式帆船都可以擁有兩層甲板,所以才稱呼其為夾板船。但是實際上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荷蘭人自從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之後,大力發展工商業,荷蘭的商人來往於世界各地做生意,迅速的聚集起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大力發展造船業,使得他們擁有的海船數量已經超出了一萬五千條之多,號稱海上馬車夫。在歐洲的船隻,又分為許多種,既有早期的卡拉維爾快帆船,也有時下在大海上大行其道的克拉克帆船,更有從克拉克帆船發展出來的加利恩帆船,也有新近幾十年崛起的蓋倫船,這些船隻既可以運貨,也可以充作戰船使用,排水量從一百噸到一千多噸不等,構成了繁榮的歐洲海上運輸的主力。

而歐洲帆船在這個時代的造船技術,卻是已經超出了當時中國不少,在中國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的造船業便陷入了停滯乃至是倒退的地步,但是歐洲人卻利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造船業迎合了各歐洲國家的需要,開始了高速的發展,發展出了很多型適合遠洋貿易和進行海戰的船隻。歐洲帆船和中式帆船最大的不同在於船體結構和船帆的應用,中式的帆船不管是廣船還是福船,抑或是沙船,多利用肋板來取代船隻肋骨,同時構成水密隔艙,這樣一來抗沉性比較好,但是船體結構卻受到了限制,使得中式帆船無法造成向西方帆船那樣的兩層以上的通甲板。而歐洲帆船雖然沒有採用水密隔艙技術,但是卻大量使用了密集的肋骨,同時加厚了船板的厚度,雖然抗沉性受到了影響,但是卻通過密集粗大的肋骨,加強了船體的結構強度,形成了船體內通長的甲板,使得西式帆船裝載貨物量更大,同時方便在船上放置更多的火炮,也可以承受住火炮開火時巨大的後坐力,這使得歐洲帆船得以大海之上,往往是區區幾條歐洲帆船,便可以抵擋成幾十條中式帆船的圍攻,而且還能立於不敗之地。

就如當時的鄭芝龍雖然統治著南海海面,但是鄭家水師之所以能戰勝荷蘭人或者是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隊,依靠的並不是質量上的優勢,而是依靠的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才得以控制了南洋,但是即便如此,荷蘭人抑或是西班牙人的帆船,還是可以自由來往於南洋。

另外中西帆船還有一點區別很大,那就是船帆的應用,中式帆船無一例外都採用了硬式船帆,這樣的硬式船帆的好處是調帆方便,升帆和落帆容易,船帆利用風向容易,而且效率高,還可以節省大量人力,以較少的船員,便可以操作船帆,可謂是充滿了中國式的聰明才智,但是這樣做同樣也造成了中式船帆,必須要依靠更高的船桅,船帆也不能太寬,這樣一來,就影響到了船隻使用更大的船帆,船桅過高會影響到船隻的穩定性。而西式帆船則都是軟質船帆,雖然利用風向沒有中式帆船方便,效率也不算高,而且升帆落帆都很不方便,要使用大量的水手來進行操作,危險性也比較大。但是西式帆船卻應用了三角帆來解決了問題,同時他們可以將船桅造的更高,風帆的面積也可以製作的更大,這樣一來使得西式帆船在速度上便獲得了大幅度超越了中式帆船的可能性。再加上西式帆船特有的甲板結構,使得他們的船隻上可以裝載大量的大炮,擁有了極強的戰鬥力,哪怕僅僅是武裝商船,現如今也遠比鄭芝龍水師中強一些的船隻強得多,對付他們,鄭芝龍當時不得不依靠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和靠近肉搏,才能取得海戰的勝利。

在蒸汽機發明之前,西式風帆戰船還要統治這個地球大海近三百餘年時間,今後相當長時間里,海上還是看誰的船隻更大,裝載大炮數量更多,假如當時中國能學習西方的造船技術的話,那麼也是能趕上來的。非常可惜,清軍入關後,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退步,而其比明朝嚴厲多的、甚至到了神經質的禁海,導致沒多久尤其是台灣鄭氏被滅後,清軍更是將水師藏了起來,導致被世界遠遠的拋在後面,其實乾隆末期,僅僅靠著武裝商船,英國人就能輕松突破清軍的海防。

Ⅱ 西班牙歷史上第一次和中國接觸

西班牙人是西方世界裡的中國人。」這是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加塞特的一句名言。很多人不知道,16世紀時,中國曾與西班牙共同引領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後來,兩國皆從巔峰步入衰微,而今,兩國又都在重新崛起。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在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志撰寫長篇文章,回顧中國與西班牙的歷史淵源,並展望兩國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中的合作前景。以下為文章節選。中西交往由來已久中國和西班牙都經歷過歷史的衰榮,並同樣一次又一次地在興衰沉浮中挺起脊樑,創造輝煌。引領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先驅,正是這兩個古老的國家。「馬尼拉大帆船」的出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指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航行於菲律賓與墨西哥之間的貨運船隻,由於帆船上的貨物主要來自中國,以當時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這種帆船叫做「中國船」)。「馬尼拉大帆船」是全球經濟中最大的兩個地緣政治實體——中國王朝和西班牙帝國——之間的紐帶,它建起歷史上首個全球經濟網路,這個網路包含了當今這一輪全球化浪潮中的三大支柱:北美、亞洲和歐洲。「全球化」不限於貨物和貨幣的交易,文化交流也是重要方面。早在14世紀,中國和西班牙的接觸就遠遠超越了純粹的經濟領域。一本由西班牙作者寫的有關中國的書,早在1585年就已風靡歐洲,成為暢銷書(註:指1585年羅馬出版的西班牙文著作《大中華帝國史》。作者是西班牙歷史學家岡察雷斯·門多薩)。第一本由中文翻譯成西班牙語的書在1592年已經面世。藝術和文化的交流,在兩國的交流史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至今仍舊如此。西班牙在16世紀征服了印加帝國之後,把在殖民地找到的大量黃金和白銀投入市場流通,這給當時的全球經濟帶來一場革命。誰也沒想到,西班牙帝國的崛起以及其在新興金融系統內的重要角色,竟給當時明朝的中國帶來了「意外之財」。紙幣從宋朝開始就在中國流通,但在經歷多次財政危機之後,人們對紙幣的信任度日趨降低。到了明代,中國仍然維持著巨大的生產力,只有找到替代貨幣,才能避免經濟崩潰。美洲的白銀,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1500至1800年,西班牙統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魯生產了大約佔世界85%的白銀,其中超過40%流入中國。充足的貨幣流通,使中國經濟穩定。面對挑戰一度衰微「馬尼拉大帆船」在19世紀初完成了它的使命。此後,中國和西班牙同樣從巔峰步入衰微。19世紀,成功爭取獨立的拉丁美洲進入政治不穩定的循環期,經濟方面則向英美霸權靠攏。曾經一度輝煌的「世界中心」西班牙,從一個大帝國一下變成一個被邊緣化的國家。面對這種巨大落差,西班牙經歷了很長一段痛苦的時期,才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也有著同樣的悲慘遭遇。中國被迫在最不利的條件下,對外國開放其領土和市場。面對嚴峻挑戰,中國和西班牙同樣無所適從。兩國正在重新崛起如今,中國和西班牙正在重新崛起。兩國都在經濟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這次時來運轉,不僅因為他們在經濟發展上選擇了正確道路,更因為他們都努力建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中國與西班牙重溫昔日友誼,再續前緣。2007年是中國的「西班牙年」,與此同時,西班牙海外最大的塞萬提斯學院(類似中國的孔子學院)同年在北京成立。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西班牙都在向美洲進軍。打開任何西班牙著名智庫的網站,您都能找到很多關於中國在拉丁美洲投資的資料和文章。美國輿論常常渲染稱,美國如何把拉丁美洲「輸給了」中國。然而西班牙卻不這么認為,它把中國在拉丁美洲的蓬勃發展,視為一個機遇,認為可以趁此建立對各方皆有利的「三角合作關系」。「全球化」早在英美崛起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馬尼拉大帆船」就是早期全球化的最佳象徵。雖然全球化乃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美國的霸權卻只是歷史中的一頁而已。也許,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全球化將會實現。在那個世界裡,沒有勝利者和受害者,沒有領導者和追隨者。世界各國將會百花齊放,一同譜寫輝煌

Ⅲ 請問大航海時代歐洲船的動力是什麼同時代的中國船呢

唐宋時期建造的舟船不僅種類多、體積大,而且還有工藝先進、結構堅固、載量大、航運快、安全可靠等許多優點,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從7世紀以後,中國遠洋船隊就日益頻繁地出現在萬頃波濤的大洋上。外國商人往來於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都樂於乘坐中國大海船,並且用「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匠」的語言來稱贊中國船工。 明朝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達到了第三個高峰。由於元朝經辦以運糧為主的海運,又繼承和發展了唐宋的先進造船工藝和技術,大量建造了各類船隻,其數量與質量遠遠超過前代。

元朝造船業的大發展,為明代建造五桅戰船、六桅座船、七桅糧船、八桅馬船、九桅寶船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迎來了我國造船業的新高潮。

但是動力都是風力為主(帆船),有時也輔助以劃槳。顯然沒有機械動力。

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我國的造船業已經落後世界先進水平。

Ⅳ 西班牙大帆船的介紹

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15世紀至17世紀所用的一種大型三桅帆船,通常有兩層或更多的甲板,尤其被西班牙用作商船或戰艦。西班牙大帆船最顯著的特點是高聳的船首和船尾甲板,戰爭中當兩船並肩卡住時,其優勢在於可輕易登上敵船。它嚇人的城堡狀外形也起到了在心理上威鎮敵人的作用,50磅的炮彈射程400米。

Ⅳ 地球帝國里有一種海軍單位,叫軍艦(也就是西班牙大帆船的前身),這真的存在嗎

只是翻譯為軍艦,至於MOD開發商會按真實存在的樣子做。

Ⅵ 中國船文化的詳細介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船舶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發展一樣長久,數千年來,船舶經歷了筏、獨木舟、木板船、槳船、木帆船、輪船,螺旋槳到鋼質現代船的發展歷程,千姿百態的船型、結構、帆裝、推進動力反映了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多元化。在中國古代的諸多船舶中,最有影響的也是最著名的包括漢代的樓船,隋朝的大龍舟和明朝的鄭和寶船。
漢代的樓船

樓船雖然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 但它的發展卻是從漢代開始的。漢代樓船高十餘丈,船上的各層建築物都各有專名。第一層稱為廬,就是房屋,第二層因高居於上,所以稱為飛廬,最上層稱為雀室,是古船上的 望台,一般派士兵在裡面 望、警戒,像鳥一樣站在高處觀察四周的動靜,故稱為雀室。樓船不但外觀高大巍峨,而且列矛戈、樹旗幟,戒備森嚴,攻防皆宜,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堡壘。由於樓船身高體大,具威懾力,一般用作指揮船,只是它的行動不夠靈便,在水戰中,必須與其它戰船互相配合。
樓船的甲板上有三層建築,每一層的周圍都設置半人高的防護牆。第一層的四周又用木板圍成"戰格",防護牆與戰格上都開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遠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築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和信道,便於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隋朝的大龍舟

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揚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

大龍舟高數層,船體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長度有限,這就要求把許多較小較短的木料連結起來。同時,船體的骨架與板之間,船體與上層建築物之間的連結技術要求很高,連結不好就不堅固,所以在龍舟的結構強度中,連結是極重要的。隋代大龍舟的連結方法是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連。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連結要堅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的方法。
鄭和寶船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是中國古代適於遠洋航行優秀船型--福船型。它高大如樓,底尖面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兩側有護板,船艙為水密隔艙結構。底尖利於破浪,吃水深,穩定性好,安全舒適,是航行於南海和西洋航線最先進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

Ⅶ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隻簡介

據說,葡萄牙人最早建造了這種大帆船,但卻是西班牙人開始大規模修造大帆船,並利用它們組成了強有力的艦隊。著名的西班牙寶物船隊即是由這種船隻組成。西班牙大帆船的名聲在於其龐大的船體和載重量,在於其源源不斷從新大陸運回黃金,供西班牙王室和貴族揮霍。通常它都攜帶有重型的武器。西班牙大帆船有兩到三層甲板,多數裝了三桅,但也有四桅的特例。
16世紀初,戰船上開始設置「舷窗」。這是開在船側的窗口,上面有用絞鏈開啟的窗蓋,這樣,不必從船邊吊裝而通過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給船裝卸貨物。英國造船家運用這個思路,設法使加農炮從船的下甲板進行射擊。這樣,舷側炮便告問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效法英國,建造了一種長約100英尺、寬30英尺的戰船,稱為西班牙大桅帆戰船。它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一樣,是專門為海軍作戰而設計的。它的船身趨於狹長,在吃水線上方有個較低的撞角,用來沖撞敵船。這種戰船有三個桅桿,上面裝有橫帆。船頭船尾建有船樓,水線以上的船體裝有許多門輕型加農炮。在主船體上有一排大型加農炮,這樣,海戰的初始階段就大大延長。但如果不能對敵船作猛烈的沖撞,並象早期海戰那樣士兵登上敵船,進行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那麼戰斗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不同,它具有遠距離海上航行的適航能力。其主要缺點是它的行駛主要受風力的支配。由於新式戰船比老式圓弧形戰船機動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進,因而它可以「逆」風駛行,這樣,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彌補。
英國人認識到舷側炮的應用有可能改變海軍戰術,因此越來越重視發展適合裝備遠射程炮的戰船而不再注重攻佔敵船這種作戰方法了,結果,位於戰船頭尾的船樓變得越來越矮,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穩步增長。不過,西班牙的戰船還依然保留著船頭上的撞角,殺傷人員和摧毀敵船的兩種火炮的數量繼續保持平衡。他們仿照英國,降低了船頭上船樓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樓仍然造得很高,並在上面設置了敵人難以對付的輕型炮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反,英國人則不願浪費船上的艙位和人力來裝載不懂海戰的陸地部隊,他們將水手訓練成能夠離開炮位或者攀下帆纜,操起長矛或短劍,強行登上敵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艦上的敵人趕走。
這就是各國海軍戰術理論的區別,他們導致了英吉利海峽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創了海軍作戰史上桅帆舷側炮戰船的新紀元,並標志著英國謀求制海權的開始。

Ⅷ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員組織

在大帆船成為西班牙艦隊的中流砥柱的那一段時間,船員是按照制定的配額進行分派的,其中最基本的准則就是根據其噸位,每噸可以分派到一名船員,在戰爭或遠征期間,這一比值將上升為一個半。實際上大帆船上的人員配備相當的復雜,平均每個噸位只分派了半個船員,支付酬勞所引發的財政問題是削減人員規模的主要原因。1550年航行在印度群島的船隻上,每5.5噸才分派到一名水手,當然,船員的數量還要加上軍官和士兵。到了1629年,每6.25噸配備一名水手,每4噸配備一名士兵被認為是一個實用的計算規則。在戰爭期間,船員的數量會明顯的增加,除了配備標准數量的船員外,大帆船常常充當運兵船的角色,橫跨大洋或者前往西屬尼德蘭,亦或是執行兩棲登陸任務。1601到1613年間的艦隊護航記錄顯示,除去士兵,平均每艘大帆船配備大約90—100名船員,除了熟練水手的比重得到提高外,各類人員的比例在這段時間沒有太大的變化。17世紀初的一艘500噸的大帆船船員的典型配置是:15名軍官,26名水手,19名見習水手,10名雜役以及21名炮手,91人,每5.5噸分派一人。在使用了前面的公式計算後我們可以知道,這艘船的甲板上還配備了一隊大約125人的士兵,這樣人員的總數大約就有216人,這沒有包括臨時性的僱工和乘客,或者是船上被運送的軍隊。這一數值反映了那個時代一艘西班牙大帆船人員的配備情況,盡管根據需要,不同的大帆船在配備士兵的數量上可能會有高達25%差異,但正如你所看到的,西班牙大帆船上配備的士兵的數量是那樣的高的令人側目。
一支艦隊或者是一艘船的組織結構是被明確定義的,無論它是前往印度群島的獨立艦隊還是更大艦隊的一部分,大帆船艦隊都有一名由國王指定的總司令負責指揮。事實上,使用「分艦隊」這一術語倒更加合適,大部分的大帆船艦隊都由超過12艘船組成,這還沒有算上那些被保護著的商船。胡安-艾斯卡蘭特在他1575年的報告中是這樣描述理想的總司令:「他人品出眾,擁有良好的家庭和出生,西班牙本土人士,是個祈誠的基督徒,並擁有豐富的航海經驗,正處在年富力強的當干之年。」奇怪的是,大部分的總司令都很符合這個觀點,他們是貴族出身,富有騎士風度,深諳為官之道,熟悉外交,懂航海,通軍事,極富責任心且敢於挑戰,是西班牙的戰爭機器。總司令帶著王室的官員和自己的隨從,乘坐在旗艦上。艦隊中的第二指揮官是由總司令任命的艦隊司令,他的主要職責是艦隊的航行,戰斗中的隊型,維護和補給方面的所有事務及相關准備工作。艦隊司令所必須掌握的航海技能可能要更多一點,通常情況下,艦隊司令旗艦的位置安排在整個艦隊的最後面,或者與總司令旗艦位置相反。
在單獨的一艘船上,艦長是屬於高級官員的,在16、17世紀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指揮官。海軍的艦長擁有非常專業的航海技能,雖然是船上的高級官員,不過他們無權指揮船上所運載的軍隊。還有一類艦長是非常稀缺的,他們通常是陸軍出身,還需要依靠運行船長(他所充當的角色在下文中會介紹到)來運作船隻。通常這類艦長是由司令部直接任命的,在理論上他可以指揮船上的所有人,但他往往缺乏或者根本就沒有航海的經驗。當艦長已經擁有合適的航海和軍事經驗後,他多半還將被作為一名陸軍指揮官,在航行中所積累的航海經驗在其官場道路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當其他列強享受著專業艦長指揮的優越時,西班牙人帶著他們的聯合管理制很好步入17了世紀。
運行船長是令水手們信服的首領,艦長負責管理時,由運行船長在負責執行;在艦長負責指揮船上的步兵的時候,船實際上是由運行船長指揮的。胡安-艾斯卡蘭特是這樣描述理想的運行船長的:「他是熟練的水手,自信而值得託付。」他將運行船長比作在蜂窩中的蜂後,和其他軍官不同的是,他們往往要在一艘船上度過他的整個服役期,負責整艘船的航行、供應和維護。進入17世紀以後,隨著管理工作的不斷增加,運行船長的很多日常性的工作開始交由大副來負責。領航員的地位緊緊的排在他們的後面,他負責航行的安全性,在艦隊中,總領航來決定整支艦隊的航行路線,每艘船都要跟隨著他的領導。他們和引水員是不一樣的,引水員通常是在瓜達爾基維爾河道這樣的河流和沿海才登上船的。船上再低一個等級的官員就是水手長了,作為運行船長的助手,他們要負責操縱和維護帆和繩索,確保船隻平穩的航行,他能得到負責甲板上安全用火的助理水手長的協助。另一個助理是乘務長,他負責工作是保存和分配食物、水和酒,以及補給短缺時的配給。船上還有一名海員要充當警察的角色履行協助制暴的職責,關於炮長職責的描述我們將在下面進行介紹。
除了上述的職務外,一般大帆船上還要配置一定數量額外的官員,他們的職責和船隻的航行無關。稅務官是用來統管在印度群島艦隊中負責運送資金的船隻的,他們由印度群島的納稅部門直接任命,對船上的財富無論公私與否都要進行登記,從而能確保收取到合適的稅收。有好幾名辦事員來協助稅務官的工作,通常稅務官只是登上艦隊的旗艦,而他們則要被分派到艦隊中其他需要登記財富的船隻上。艦隊中另一名帶有官僚主義色彩的職務是巡查官,他代表了國王在艦隊中的全部經濟利益,無論船上是否裝有財富。在每一艘船上的公證員也是由ZF指定的,他們負責記錄船上的貨物變動情況。其他的一些額外人員還包括由總司令任命的隨軍牧師和可以由艦長指定的外科醫生等等。
在所有的成員當中,除了少數的專業人員外,水手們被分為四類:全職海員、見習海員、少年海員、炮手。專業技術人員包含著那些沒有軍銜的崗位,他們被統稱為技工,包括木工、潛水員、修理師、塞縫工和號手。炮手們通常認為他們比其他水手更高一級,他們嚴格的按照規程維護著火炮並在戰斗中操縱它們同時負責指導一名非專業的水手。相對於通常只有十幾歲的需要在海上學習技藝的見習海員,全職海員顯得更加富有經驗。在帆船時代的大部分船隻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類似的技術分類。海員中地位最低的就是少年海員,他們多在12-16歲,一部分可能是服役官員的親戚或者是朋友,但更多的則是流浪兒或者逃亡者。他們包下了所有的僕役工作,擦桌子、供伙或者協助海員等。由全職海員安排,水手中會分兩班或者三班守夜,保證船隻在夜間也能航行,當值的水手可以招呼沒有當值的全職海員以獲得援助。
最後介紹的是船上的士兵,他們有著自己的組織,艦隊中所有的士兵都歸總司令指揮。步兵司令往往是一艘非旗艦的艦長,總司令需要依靠他的幫助來完成士兵的指揮工作。每艘船上的士兵又由他們的陸軍出身艦長負責指揮。實際上船上的步兵有著和西班牙陸軍一樣的組織結構,由一個負責士兵訓練和膳宿的陸軍指揮官來協助艦長完成指揮工作,由士官來負責管理士兵們的一些日常活動。和現在陸軍「排」的編制相似,每25名士兵被分為一個中隊,由一名士官擔任中隊長。和海員一樣,士兵也被按照其經驗劃分等級,經驗豐富的老兵拿著最豐厚的薪水,這包括一名旗手、兩名鼓手和一名風笛手,另外滑膛槍兵和火繩槍兵的待遇會比其他士兵更好一些。根據當時的一份檢查目錄來看,西班牙大帆船上有一半的士兵裝備的是長矛和戟,剩下士兵分別裝備了滑膛槍和火繩槍。

Ⅸ 蘇爾茲認為,馬尼拉大帆船就是中國大帆船。 A 對 B 錯

對!
W.L.Schurz(美國歷史學家蘇爾茲)在1939年出版的題為《馬尼拉大帆船》的著作中這樣寫道:「中國往往是大帆船貿易貨物的主要來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廣大地區)的人民來說,大帆船就是中國船,馬尼拉就是中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轉運站,作為大帆船貿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國絲貨,都以它為集散地而橫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當無拘無束的談及菲律賓的時候,有如談及中華帝國的一個省那樣。就馬尼拉方面來說,每年航經中國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榮基礎」。

Ⅹ 中國真的不產造海船的樹木嗎指的是遠洋船比如:西班牙大帆船,克拉克帆船這類的船

克拉克帆船這類的船是能用橡木啊,主要產自歐洲及北美,目前大量產自俄羅斯及美國。

在我國吉林、遼寧、陝西、湖北等地有分布有柞木,與橡木同科,質地相近。中國吉林、遼寧曾經有較大產量,但是地處深山老林,運輸困難,尤其是在中國航海發達的宋,明,這些地方都不在中國控制之下

宋朝的版圖從來沒有超出長城一線,再往北就是遼國。明朝對北方的控制也只是名義上的,任命當地土著做官。烏拉爾山,烏拉爾河以東,絕大多數明朝的官員都沒有去過。

所以中國古代造船,常常用到的木材種類有:杉木、松木、柏木、柚木、榆木、赤木、樟木、楠木、楸木、梓木、櫧木、檜木等。

有時也可能從南洋進口大型木材

由於缺乏大木,中國的大型海船的龍骨,有搭接法製造的,強度比整體木料低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7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9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4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