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在西班牙哪裡
A. 誰知道克羅拉多大峽谷的簡介
科羅拉多大峽谷是一處舉世聞名的自然奇觀,位於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凱巴布高原上,大峽谷全長446公里,平均寬度16公里,最大深度1740米,平均谷深1600米,總面積2724平方公里。由於科羅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羅拉多大峽谷,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受保護的天然遺產之一。
科羅拉多大峽谷(Colorado,the Grand Canyon,Grand Canvon,Colorado Grand Canyon,Grand Canyon Colorado) 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瀉,經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全長2320公里。「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故有此名。 科羅拉多河的長期沖刷,不舍晝夜地向前奔流,有時開山劈道,有時讓路迴流,在主流與支流的上游就已刻鑿出黑峽谷、峽谷地、格倫峽谷,布魯斯峽谷等19個峽谷,而最後流經亞利桑那州多岩的凱巴布高原時,更出現驚人之筆,形成了這個大峽谷奇觀,而成為這條水系所有峽谷中的「峽谷之王」。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形狀極不規則,大致呈東西走向,蜿蜒曲折,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匍伏於凱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寬度在6公里至25公里之間,峽谷兩岸北高南低,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寬度762米。科羅拉多河在谷底洶湧向前,形成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壯觀,其雄偉的地貌,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奇突的景色,世無其匹。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來此游覽時,曾感嘆地說:「大峽谷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有人說,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觀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大峽穀穀底寬度在200~29000米之間。早在5000年前,就有土著美洲印第安人在這里居住。大峽谷岩石是一幅地質畫卷,反映了不同的地質時期,它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幻著不同的顏色,魔幻般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無數旅遊者的目光。由於人們從谷壁可以觀察到從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個時期的地層,因而被譽為一部「活的地質教科書」。
科羅拉多高原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這種地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形成的。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保護帽,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科羅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陸台伸入科迪勒拉區的穩定地塊,由於相對穩定,地表起伏變化極小,而且在前寒武紀結晶岩的基底上覆蓋了厚厚的各地質時期的沉積,其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顏色不同的岩石層,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 桌子山
和峭壁石柱。伴隨著天氣變化,水光山色變幻多端,天然奇景蔚為壯觀。 峽谷兩壁及谷底氣候、景觀有很大不同,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蜿蜒於谷底的科羅拉多河曲折幽深,整個大峽谷地段的河床比降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百分之50的比降還很集中,這就造成了峽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騰的景觀。因為如此,沿峽谷航行漂流成為引人入勝的探險活動。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據稱大峽谷1869年被美國獨擘炮兵少校約翰·衛斯萊·鮑威爾帶領的一支探險小分隊發現。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來此游覽時,曾感嘆地說:「大峽谷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1919年,威爾遜總統將大峽谷地區辟為「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峽谷山石多為紅色,從谷底到頂部分布著從寒武紀到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岩層,層次清晰,色調各異,並且含有各個地質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又被稱為「活的地質史教科書」。大峽谷以小科羅拉多河為起點,是全長2190千米的科羅拉多河強烈的侵蝕切割形成的19個主要峽谷中最長最寬最深的一個,也是最著名的一個, 科羅拉多大峽谷
大峽谷兩岸都是紅色的巨岩斷層,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夾著一條深不見底的巨谷,卓顯出無比的蒼勁壯麗。更為奇特的是,這里的土壤雖然大都是褐色,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中時,在陽光照耀下,依太陽光線的強弱,岩石的色彩則時而是深藍色、時而是棕色、時而又是赤色,總是撲朔迷離而變幻無窮,彰顯出大自然的斑斕詭密。這時的大峽谷,宛若仙境般七彩繽紛、蒼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留連忘返。峽谷的色彩與結構,特別是那氣勢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畫家都無法模擬的。 峽谷岩壁的水平岩層清晰明了,這是億萬年前的地質沉積物,如同樹木的年輪一樣,為人們認識地質變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大峽谷除去它雄偉壯觀的一面,還有很多千回百轉的通幽曲徑;兩崖壁立千仞,夾持一線青天的景色在令人驚嘆之餘,難免也會讓你覺得前面似乎就有當關之勇夫。另外的一些由水流沖擊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狀千奇百態,色彩通紅如火,每一處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畫,置身其中,猶如來到仙境一般。 在大峽谷國家公園的電影院里,有世界最大的銀幕,詮釋著大峽谷的歷史和變遷。億萬年前,這里也同喜馬拉雅山一樣,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造山運動使它崛起。然而由於石質松軟,經過數百萬年湍急的科羅拉多河的沖刷,兩岸岩壁被摩擦切割成今天全長近400公里、寬約20公里、平均深度1500米的世界著名大峽谷。 自1869年John.Wesley.Powell首次漂流科羅拉多大峽谷開始,100多年來無數的美國探險家追隨著他的足跡在大峽谷里挑戰險灘,搏擊急流,在這里詮釋著一種美國精神。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The Grand Canyon)是世界上最大的峽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全世界許多到過此地的人為之感嘆:只有聞名遐邇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才是美國真正的象徵。 科羅拉多大峽谷(The Grand Canyon)總面積接近3000平方公里,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看遍大峽谷的全貌。只有從高空俯瞰,才有可能完整地欣賞這條大地的裂縫。真正身臨其境的人,只能從峽谷南緣或者北緣欣賞大峽谷的一部分。這倒是應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科羅拉多大峽谷
美國作家約翰·繆爾1890年游歷了大峽谷後寫道:「不管你走過多少路,看過多少名山大川,你都會覺得大峽谷彷彿只能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星球。」此言不虛。科羅拉多大峽谷是自然的奇跡,到了這里,你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抑或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站在峽谷邊緣,你會驚異這片土地怎麼就被鬼斧神工地掰開在你面前,露出裡面斑斕的層層斷面。峭壁下的深淵深不可測,盡管有護欄圍著,但是來自那深淵的魔力仍然讓人膽寒,不敢正視。你會疑心自己到了地獄門口,而冥王正笑著端詳下一個獵物。或者你會覺得自己已經走到了世界的盡頭,孤單單地把整個世界拋在了身後。它帶給你一種難以名狀的震懾,所謂人類的歷史,時間的流逝,在這道鴻溝面前似乎也只能歸於一粒沙塵。 很多人難以抵擋一探究竟的誘惑,選擇騎騾子或騎馬去谷底闖盪一遭。如果真的下到谷底,就會發現這里又是另一片天地。在「地獄」深處,也未必就要忍受無間的痛苦。你體驗的不過是當年西部牛仔馳騁荒原的生活。美國西部片里常出現的牛仔騎馬挎槍,騎馬飛奔在寸草不生的紅土地上的情景就是當年大峽谷地區的寫照。很多西部片都還在這里取景,因為這里的西部風情最純粹。 2002年,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野外記者和編輯們進行了一次評選:在美國最刺激、最富有挑戰性的100項探險活動中,沿科羅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峽谷名列榜首。由於大峽谷既是最刺激最有挑戰性的探險活動,又是美輪美奐的旅遊享受,能夠參與具有如此無與倫比的超凡脫俗魅力的活動,導致世界各地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嚮往,不惜以排隊等候18年以後,才能領略此番享受而引以為自豪與榮耀! 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拉多河從美國西部亞利桑那洲北部的堪帕布高原中,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跡——科羅拉多大峽谷,只要登高遠望,就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就是科羅拉多河在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記。 大峽谷為訪問者提供了無以倫比的機會從陡立叢生的懸崖邊欣賞壯觀的遠古峽谷中狹長景色。它並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但是大峽谷憑籍其超乎尋常的體表和錯綜復雜、色彩豐富的地面景觀而馳名。從地質角度上來看,它非常有價值因為裸露在峽谷石壁上的從遠古保留下來的巨大石塊因其堅硬和粗獷而美麗。這些石層無聲地記載了北美大陸早期地質形成發展的過程。當然,這里也是地球上關於風蝕研究所能找到的最迷人的景點。 在大峽谷中,有75種哺乳動物、50種兩棲和爬行動物、25種魚類和超過300種的鳥類生存。整個國家公園是許多動物的樂園。馴鹿是峽谷內最普遍的一種哺乳動物,並能普遍地從懸崖邊緣觀察到它們的身影。沙漠大盤羊生活在峽谷深處陡峭的絕壁上,在遊人通常的游覽路線中不易被發覺。體型中等或較小的山貓和山狗生活范圍從絕壁邊緣到河邊無定所,國家公園中還有少量的山獅。小型哺乳動物包括有浣熊、海狸、花栗鼠、地鼠和一些不同種類的松鼠、兔和老鼠。兩棲和爬行動物有種類繁多的蜥蜴、蛇(包括當地特有的大峽谷粉紅響尾蛇)、龜類、蛙類、蟾蜍和火蜥蜴。還有成百中不同的鳥類和數不清的昆蟲和節肢類動物(蜘蛛)在此處定居。
大峽谷:世界上最大最壯觀的侵蝕地貌
大峽谷全長約446公里,寬度從6公里到數十公里不等,最深處可達1824米,將近2公里,谷地河面海拔1740米,而谷岸最高海拔可達3000多米。 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拉多河從KAIBAB高原中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跡。無論是在南岸還是北岸,居高遠望,都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便是科羅拉多河刻在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跡。它並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但以其規模巨大的豐富多彩而著稱。它令世人注目也是它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最重要原因,還在於其地質學意義: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岩層,記錄了北美大陸早期幾乎全部地質歷史。這里記錄了550-250萬年前古生代的岩石,在那之後的要麼沒有沉積,要麼就已經風化了。 峽谷的形成比其岩石則晚得多(約5-6萬年前)且復雜得多,主要是科河的侵蝕,降雨和冰雪融化等的流蝕作用也幾乎同樣重要。奇特的造型主要是由於流蝕對質地不同的岩石作用的快慢不同,峽谷豐富的色彩則是由所含的少量的各種礦物造成的,富含鐵的岩石呈紅或紅褐色。 直至美國內戰時期,大峽谷還鮮為人知。1869年,內戰老兵,熱愛科學和探險的JohnWesleyPowell進行第一次漂流。1880年起大峽谷地區開始發展畜牧業,到1890年,當時這里尚是高山草原,有15萬頭牛,25萬頭羊在這里放牧。但到1906年成立大峽谷自然保護區時,大多數牧場主被迫改行,因為過度放牧,使生態環境本來就脆弱的半乾旱草原變成了灌叢和荒漠,畜牧業難以為繼,業漸佔主導地位。至1901年,鐵路修到南岸,更使之迅速發展。1919年成為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於1916年成立)。
岩拱國家公園
接近了岩拱公園位於高原上的莫博(Moab)鎮。 進門後轉彎上坡,第一組怪石闖到車前,隨之規模浩大的一群!它們一色是紅岩風化而成的,顛連不絕,赤裸通紅地煽起視覺沖擊力,像城堡、巨獸、阿詩瑪姑娘、教堂、航帆……。這個公園是因為天然石拱集中而得名的,園內跨度1米以上的岩拱有2000多個,還到處散布著怪異的石柱、石墩群落。公路把幾個景區串起來,密集的地段一彎一景,目不暇接。 頂著酷日走在巨大的岩拱旁,穿過乾燥的樹叢,聽風聲鼓盪,有種真切的踏實感。窗口區是大型岩拱集中處,幾個名牌拱都在明信片上頻頻亮相。其中的雙拱(DoubleArch)由兩個漂亮的拱洞疊鄰構成,從前方透視象連環套,優雅之至。遊人在下面蟻動,才比照出它有那麼高!數哩外的纖拱(DelicateArch)玲瓏地獨立岩坡,可謂名聲大矣,猶他州車牌上的圖象就是用的它。步行一英里去看風景線拱(LandscapeArch),它是世界最大的岩拱之一,飛跨100米,高三、四十米,頂部只有幾尺薄了,隨時可能坍塌。資料上寫:「你見證著一個岩拱的垂暮,下次來訪時它也許就不存在了。」抬頭再看一眼,覺得不是誇張。岩拱的生命是由風霜雨雪在山體上造成小坑窪而開始的,接著透穿成洞,擴大,最後崩落化為塵土。新岩拱誕生,老岩拱消亡,時光就在眼前流動著。 科普知識做得生動有趣是北美自然景區的一個特點,岩拱公園也不例外。有的說明牌讓遊客面對某個景觀,很大膽地繪形繪色,說這兒原是個山體,後來變成巨大的岩拱,自然母親又把它夷為平地。故事配著示意圖,虛線實線描出上億年的歷史,而眼前地貌的確支持著那故事。這大山厚地,竟都一層層剝蝕掉了! 岩拱公園的面積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一向有家庭公園(familypark)之名,是指交通和觀景便利,適宜合家同游。公園很注重保養自然生態,不建任何商業設施,連飲食也沒有。廣闊的戈壁上長著寥寥山艾,也是公園的心尖肉。好萊塢曾經來借一塊寶地,說投入五百匹馬拍攝印地安人和聯邦騎兵鏖戰,被公園崩回去倆字:「沒門」。其實國家公園系統囊中羞澀盡人皆知,可死腦筋的公園主任還是說:「簡直沒法想像讓他們放五百馬進來攪和!」此公的氣節令人不由得對美國人刮目相看。
印第安遺址公園
B. 克羅根堡的地理位置是在哪裡
在松德海峽岸邊,幾乎是在它最窄的地方,從古時候起就有一座磚砌的克羅根堡屹立在那兒。這座堡壘坐落在赫爾辛基市北面,這令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主人公。
C. 西班牙del rocio 是哪裡
西班牙民間節日充滿激情,一年四季,各個地方總會有人在過節。遊客不管何時到來總能體驗到這種調劑日常生活的歡樂和奇異的節慶活動。 狂歡節 西班牙每年的第一個節日是每年二月舉行的狂歡節,帶面具的男女老少、小丑、巨人和鬼怪成了這一節日的主角。在納瓦拉省的蘭斯(Lanz)舉行的狂歡節以其神話人物西里波特(Ziripot)和薩爾蒂克(Zaldico)使人們看到了幾千年前的傳統;卡塞雷斯省的貝拉新鎮(Villanueva de la Vera)則以焚燒貝羅·巴洛(Pero-Palo)的模型慶祝這一節日。加的斯(Cadiz)狂歡節則以街頭樂隊的遊行(charangas)體現了滑稽和諷刺的氣氛;歡騰熱鬧的特內里費和位於大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島的狂歡節則以其絢麗多彩和裝飾精美足可與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狂歡節相媲美。 焚燒模型和點發焰火是西班牙三月份的主要慶典。瓦倫西亞也要慶祝它的傳統節日 —— 法雅節(falla)。它以焚燒法雅模擬人(ninots)而聞名於世,充分表現了人民的智慧、樂觀和激情。 宗教節日 聖周是西班牙最突出的宗教節日,至今他還保留著不可磨滅的傳統痕跡。在塞維利亞、巴亞多利德、薩莫拉、穆爾西亞和昆卡的教友會的遊行和優雅的馬術表演也聞名於世。 盛典和朝聖 絢麗多彩慶典和朝聖在每年春天舉行。穆爾西亞的慶典和朝聖活動和塞維利亞的四月博覽會舉世聞名,在一周內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充滿民間氣息;一個叫做「摩爾人和基督徒」的壯觀而絢麗的節日在萊潘特地區的阿爾克伊(Alcoy)舉行,特色十分突出。 在西班牙全境都有戶外的朝聖和盛典活動。瓜達拉哈拉省的阿鐵薩(Atienza)「馬群」 (Caballada) 盛典、加利西亞地區的克羅巴(La Groba)的「捕野馬」(A rapa das bestas)盛典都有古老的傳統,但在韋爾瓦(Huelva)省的阿爾蒙特城(Almonte)舉行的聖母瑪麗亞朝聖節(Rocío)更是絢麗多彩,萬眾歡騰。 另一重要的宗教節日是在托萊多舉行的慶祝聖體節,上百的教徒們都上街遊行以示慶祝。這一節日在托萊多的卡姆尼亞(Camu??as)和巴塞羅那的貝爾卡(Berga) 也同樣很重要。 夏季慶典 為慶祝聖胡安之夜各地也都舉辦有象徵意義的節日,如在索利亞省的聖佩德羅·曼里克舉行的跨火節;在梅諾爾卡島(Menorca)的修達德拉(Ciutadella)市舉行的馬術節等。 七月最突出的節日是在潘普洛納(Pamplona)舉行的聖費爾明節(San Fermín)。健壯的奔牛和萬眾奔跑的場面震動了世界。在加利西亞地區的利巴特梅(Ribarteme)舉行的朝聖盛典來紀念聖瑪爾塔的復活,以及在阿斯圖里亞斯舉辦的巴蓋拉婚禮節 (boda vaqueira) 都是慶祝豐收的重大節日。 阿利坎特省南部的埃爾切 (Elche) 還舉辦另一個聞名全國的慶典活動——「Misteri d』Elx」(埃爾切神秘劇,一種宣傳宗教的戲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劇每年8月上演,再現聖母瑪麗亞升天的場景。 其他重要節日和民間歌舞 每年從8月到10月,在薩拉曼卡的阿爾貝卡(La Alberca)、加的斯的貝海·德拉弗隆特拉(Vejer de la Frontera)、薩莫拉的托洛(Toro)、比斯開的翁達洛阿(Ondarroa)、洛格羅尼奧(Logro??o)和其他很多城市都舉辦極富特色的重大節日。 聖誕節是一年之中舉行的最後一個全國性節日,各地的聖誕節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展示耶穌降生模型和顯聖節遊行(即三王來朝節)均具有濃郁的西班牙特色。 民間歌舞表現了西班牙人民真摯的感情和偉大的智慧。幾乎每個地方豐富的民間歌舞都為專業表演提供了靈感。西班牙最有名的民間舞蹈有:加利西亞地區的穆涅伊拉舞(mu??eira)、阿拉貢和瓦倫西亞地區的霍塔舞(jotas)、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薩爾達納舞(sardana)、巴斯克地區的索爾西科舞(zortziko)和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塞維利亞舞(sevillanas
滿意
D. 托克羅的介紹
托克羅,足球職業運動員,與1984年8月9日出生於西班牙,場上位置為前鋒,身高182cm,體重72kg。
E. 托克羅的個人簡介
姓名:蓋斯卡·托克羅
全名:Gaizka Toquero Pinedo
國籍:西班牙
出生地:Vitoria(西班牙)
生日:1984年8月9日
身高:182cm
體重:72kg
俱樂部:畢爾巴鄂競技足球俱樂部
位置:前鋒
號碼:9
曾效力俱樂部:阿拉維斯B;萊莫納;塞斯陶;伊巴
F. 克羅是那個國家足球員
托尼·克洛斯(Toni Kroos,1990年1月4日-)是一名德國足球運動員,司職中場。曾效力於德甲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現在效力於西甲的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中文名 托尼·克羅斯外文名 Toni Kroos別 名 TK,甜菜,小天才國 籍 德國出生地 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出生日期1990-1-4身 高 1.82米 體 重 78kg專業特點 領袖氣質、視野開闊主要獎項 12-13賽季歐冠冠軍
12-13賽季德甲冠軍
12-13賽季德國杯冠軍重要事件 2010年南非世界盃季軍
2014年巴西世界盃冠軍
2014年7月17日加盟皇馬
G. 巴斯克地區
要求獨立,西班牙巴斯克地區歷史
1868年,一個法國礦工在法國南部比利牛斯山區的一個名叫克羅馬農的小村莊,偶然發現了一具古人類的骨架,這幅骨架的主人就是日後轟動全歐的克羅馬農人1號。克羅馬農人最早生活在40000年前,是人類進化史上最早出現的現代人(晚期智人)之一。克羅馬農人的發現,使歐洲人發現,最早的一批現代人居然出現在了歐洲,這一發現簡直讓歐洲古人類學家癲狂,進化論和克羅馬農人的完美結合,使歐洲人突然發現自己這個大陸竟成為了現代人類的發祥地,於是整個歐洲大陸掀起了研究克羅馬農人的熱潮,數十年間,在西班牙,德國,以及中歐各地發現了大量克羅馬農人的遺址和遺骸。然而,所有考古發現表明,在10000年前,克羅馬農人似乎突然從歐洲消失了,歐洲的古人類史突然陷入中斷,這讓歐洲人類學家郁悶的同時,也成了當時的一個不解之謎。
隨著20世紀冰川學研究的不斷發現,人們終於發現,在2.5到1.5萬年,當時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被晚期的第四紀冰川所覆蓋,克羅馬農人的下落終於有了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這些現代人,也許是為了逃避被封凍的威脅,遷徙到了溫暖的中東,埃及,甚至是印度,他們成為了印歐民族的祖先, 也孕育了那裡的原始文明。
然而在最早發現克羅馬農人的地區——歐洲的比利牛斯山區,晚期冰川的時候,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在比利牛斯山谷,形成了幾個未被封凍的孤立據點,少數克羅馬農人的後裔們,得以繼續生存在比利牛斯山與世隔絕的世界裡,熬到了冰川期的結束,這些人被認為就是現代巴斯克人的祖先。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巴斯克人和印歐人種同屬白色人種,基因相近,但卻說著完全不同語系的語言(事實上,巴斯克語不屬於已知的任何一種可以歸屬的語系,完全是一種孤立語言),因為在大約6000年前的現代人類語言形成的關鍵時刻,他們和印歐人早已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了。
6000年前,歐洲大陸上也許只有一種人類,他們就是巴斯克人,當時冰川已經消退,作為冰川期後出現在歐洲的最早人類,巴斯克人走出了比利牛斯山脈,把自己的活動區域擴展到了西班牙北部的埃布羅河(Abro)流域和法國南部的阿基坦地區。 他們是歐洲最早的主人,按照近代的國家主義理論,如果歐洲只能有一個民族有充分理由立國的話,那隻能是巴斯克人。然而由於巴斯克人太依賴這塊生活了數萬年的比利牛斯故土,他們很少有那些歷經遷徙的民族那樣的進取心和擴張慾望,所以當印歐人源源不斷地進入歐洲後,他們反而失去了掌握自己民族命運的主動權。
(注,以上克羅馬農人和巴斯克人以及印歐人關系的講述,未必得到廣泛認可,僅是一種古人類學研究的一種假設。)
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也許在很長時間里沒有自己的文字,(事實上,一個自給自足,熱愛和平的民族,真的不需要什麼勞什子的文字),因而巴斯克人自主發展的早期歷史幾乎不為人所知,直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征服了比利牛斯中部山區,在那裡建立了潘普洛納城(Pamplona),終於和巴斯克人發生了接觸,在普林尼和托勒密的著作中都提到了山上的巴斯克人下山和潘普洛納的羅馬人做生意的事情。此後的巴斯克人生活依然寧靜,和諧,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的到來並沒有打破巴斯克地區的寧靜。直到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從直布羅陀登陸,打破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平靜。西哥特王國瞬間崩潰,+++不斷北上,西哥特人的殘余被擠壓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北部,原先不起眼的巴斯克地區成為了西哥特人最後的避難所,於是巴斯克地區成為了+++、西哥特人以及稍後的法蘭克人爭奪的焦點,巴斯克人為了維護自己本民族的獨立,民族意識終於形成。778年,巴斯克人打敗了查理曼大帝的入侵,巴斯克國家開始形成。到了9世紀初,巴斯克地區終於誕生了以巴斯克人為主體的潘普洛納王國,後來成為納瓦拉王國。雖然納瓦拉王室大部分時候不屬於巴斯克人,但納瓦拉王國確是一個以巴斯克人為主體的國家。
公元11世紀初的桑喬三世時期,納瓦拉曾經一度建立起了對伊比利亞半島所有基督教國家的宗主權,但此後由於不斷的聯姻,弱小的納瓦拉王室逐漸丟失了他的許多領地,從1200年起,納瓦拉王室先後成為卡斯蒂亞和阿拉貢王室的附庸,1474年,卡斯蒂亞和阿拉貢合並,西班牙王國誕生,納瓦拉王國夾在法西兩大國之間,獨立的地位岌岌可危。 1513年,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糾合教皇朱利葉斯二世、英國國王亨利七世、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入侵法國波旁王室控制下納瓦拉,1515年,法西兩國簽訂條約,瓜分了納瓦拉,北部納瓦拉和法國合並,而南部納瓦拉與西班牙合並,巴斯克人被分隔在了兩個國家,並從此失去了獨立地位,再也無法立國了。
在19世紀近代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巴斯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終於覺醒,巴斯克人開始要求完全自治並要求重建巴斯克國家。19世紀30年代,西班牙爆發了反對伊莎貝拉二世的內戰「卡洛斯戰爭」,巴斯克人和加泰羅尼亞人一樣,支持反對者卡洛斯五世,以期卡洛斯勝利後,可以幫助他們實現民族自決,然而兩次卡洛斯戰爭中,巴斯克人支持的卡洛斯父子均告失敗,大批巴斯克人被西班牙政府已叛國者的罪名處決或被驅逐。西班牙政府取消了巴斯克地區的關稅自主權,強迫巴斯克人為國家服務,比如加入西班牙政府軍和繳納沉重的國家稅收,巴斯克人失去了長久以來的民族自治地位。
面對西班牙政府對巴斯克人的暴行,巴斯克民族分離運動愈加激化,巴斯克地區成立了巴斯克國家黨,公開要求獨立。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君主政體崩潰,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加泰羅尼亞宣布自治,而巴斯克則爆發了民族主義者的民主革命,1931年6月,巴斯克地方議會選舉揭曉,在巴斯克人佔多數的三個省,巴斯克民族主義政黨獲得了超過9成的壓倒多數席位,選舉結果使巴斯克地區陷入分裂,這三個巴斯克人佔多數的省,宣布就自治問題舉行公民投票,80%的居民贊成脫離第二共和國以及巴斯克其他地區而自治(其實就是獨立),巴斯克人進而爆發武裝起義,反對政府的干涉,此後共和國政府同意了巴斯克地區的自治,但這三個省拒絕接受這個自治協議,1936年夏天西班牙內戰爆發,10月巴斯克人選出了自己的第一任總統,制定了國旗和國歌,並建立了巴斯克軍隊和巴斯克大學,宣布獨立,面對叛亂軍隊和外國干涉軍的進攻,巴斯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立,進行了英勇的戰斗,在佛朗哥軍隊的進攻以及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之下,巴斯克人抵抗了大半年時間,巴斯克城鎮大部分被夷為平地,比如1937年4月26日, 巴斯克城鎮格林尼卡遭受納粹德國空軍(佛朗哥的盟友)的狂轟濫炸,一日之間造成了1600多名無辜平民喪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遭受空軍屠城的城鎮,偉大畫家畢加索悲憤之餘,畫出了那幅揭露戰爭暴行的震撼人心的名畫《格林尼卡》(Guernica),巴斯克人民遭受的苦難震驚了世人。
1937年6月19日,巴斯克地區最大城市畢爾巴鄂陷落,巴斯克人的抵抗被鎮壓,大批被俘的巴斯克軍人被處死,其他則被投入集中營,巴斯克流亡總統率殘余的巴斯克軍隊進入加泰羅尼亞繼續抵抗,直到39年加泰羅尼亞陷落後,逃到了法國。巴斯克政府在巴黎建立了自己的流亡政府,處理巴斯克難民問題,這個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
西班牙內戰造成了巴斯克人慘重的損失,數以10萬計的巴斯克人離開了家園流亡到了西歐各地、蘇聯以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在加泰羅尼亞陷落後,又有超過15萬的巴斯克人從加泰羅尼亞流亡到了法國和美國,自古以來熱愛自己土地的巴斯克人在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離開了自己的家園(第一次是卡洛斯戰爭後,大批巴斯克人的流亡。)
佛朗哥獨裁後,他致力於建立國家主義國家和社會,他極力控制境內各民族的分離傾向,他在西班牙國內推行卡斯蒂亞化,限制巴斯克人、加泰羅尼亞人和加利西亞人使用自己的語言,保留自己的文化,試圖把國內四大民族合為一體。 在這一政策下,巴斯克民族主義者和復仇主義者遭受了嚴酷無情的清洗。 巴斯克民族主義者在對民主手段失去了信心之後,選擇了暴力和恐怖。
1959年,埃塔(ETA)成立,其英文名是Basque Homeland and Freedom(「巴斯克祖國和自由」), 這個組織公開宣稱他們要用暴力實現巴斯克的獨立。1968年,巴斯克地區一個秘密警察負責人被殺,成為埃塔打響的第一槍,1973年,時任西班牙首相的布蘭科被ETA槍殺,轟動全歐。1980, 西班牙政府同意巴斯克地區自治,但埃塔對此極為不滿,於是大開殺戒,認為這是巴斯克人的投降舉動,這一年ETA製造了數十起恐怖事件,造成上百人喪生,一時ETA成為歐洲大陸上的恐怖魔頭。然而隨著西班牙人民對埃塔濫殺行為的大規模抗議,埃塔很快糾正了自己的濫殺趨勢,此後ETA 雖然宣布決不放棄武力,但他們不再使用過度的恐怖,他們製造恐怖事件爆炸事件前,均會通知當地警方,告知爆炸時間和范圍,請求他們疏散人群,爆炸規模也得到了控制,以求最少殺傷平民,死於埃塔之手的人逐年下降,新千年到來之際,埃塔還曾一度宣布願意與西班牙政府談判,從埃塔的這些做法中,可以看出巴斯克人內心深處那種傳統的非暴力的血質,因而近年來埃塔也開始得到了部分西班牙人的理解。2003年3月11日,馬德里發生驚天大爆炸,西班牙阿斯納爾政府為了混淆視聽,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矛頭指向無辜的埃塔,然而當時地球人都知道這事情是「基地」乾的,阿斯納爾這番拙劣的表演,激怒了西班牙人,三天之後的大選,他們唾棄了阿斯納爾。 而很快埃塔也證明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清白,近年來埃塔越來越趨向於同政府合作,甚至有放棄暴力,重歸民主進程的跡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至少筆者一直認為,巴斯克人不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民族,他們在歷史上,對暴力一直相當排斥,他們從未入侵過其他民族和國家,從來沒有主動挑起過戰爭,一個有著如此和平傳統的民族最終竟被逼上樑上,不惜以恐怖和暴力來發出自己的怒吼,實在值得近代那些國家民族主義者深思。
一、 巴斯克恐怖組織ETA
埃塔(ETA)是巴斯克語中「巴斯克家園與自由」組織的首字母縮略語。
① 巴斯克地理位置與特徵
巴斯克位於西班牙北部同法國交界的比利牛斯山脈地區,是西班牙重要的工業區。巴斯克民族民族的重要聚居區,它在語言和習俗上都同本地西班牙人有很大差異,幾百年來西班牙政府都給予巴斯克地區以相當高的自治權利。
② 成立組織的緣由
本世紀三十年代初,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殘酷鎮壓了該地區的獨立運動,並拒絕恢復巴斯克人的自治權。這引起了巴斯克族人中強硬的民族主義分子的強烈不滿,他們成立了多個組織,發動了針對西班牙政府的一系列要求獨立的暴力活動。其中1958年成立的埃塔組織近三十年是巴斯克獨立運動最積極的行動者。
③ ETA主要活動內容及較具影響事件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埃塔為首的分離組織抵抗的手段越發趨向極端。除了向西班牙政府各級官員下手外,它還把矛頭指向了巴斯克地方政府溫和派人士,至今西班牙已有近千人在該組織製造的恐怖事件中喪生。
目前,巴斯克地區享有高度自治,擁有獨立的議會、武裝力量和稅收制度,但埃塔及其支持者仍堅持要為巴斯克地區取得主權獨立而戰斗到底。據西班牙當局統計,埃塔正式成員,即曾接受暗殺訓練並交納年費的成員,只有約30人,但是該組織在巴斯克地區的年輕人中間擁有難以估量的影響力。
1997年7月,埃塔綁架了29歲的地區議員安吉爾•布朗哥,並要求政府釋放被關押在獄的460名埃塔成員。這個要求遭到拒絕後,他們殘酷地殺害了布朗哥。埃塔的恐怖行徑引起了一場共有600萬人參加的全民大示威,該組織在西班牙人民中獲得的支持率大幅下跌。
1998年9月,埃塔宣布停火。但它對和平談判始終沒有誠意,而是利用停火階段進行休養生息,重新武裝其成員,並積極搜集資料,制定暗殺計劃。西政牙政府數據顯示,2000年埃塔行動人員發動了44起爆炸和暗殺事件,導致23人死亡。2001年該組織發動了43起襲擊事件,造成15人死亡。2002年襲擊數量下降到了20起,僅有5人死亡。
襲擊人數的下降,部分要歸功於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對埃塔組織的強硬政策:不談判,不退讓,不屈不撓的警察鎮壓。1995年,阿斯納爾乘坐汽車時遭到了埃塔的炸彈襲擊,幸運的是並沒有受傷。由於他不願意與巴斯克地區的溫和領導人對話,而這些領導人控制著當地政府的運轉,反對進行暴力,因而許多巴斯克人對阿斯納爾頗有微辭。
最近兩年,西班牙政府加大了打擊恐怖組織的力度,埃塔的恐怖活動收斂了許多。今年2月,埃塔再度提出在西班牙西北部富庶的加泰羅尼亞地區實施停火,但西班牙政府譴責這個建議是個陷阱,並表示將繼續打擊這個組織。
埃塔顯然不甘心失敗,仍在伺機反撲。2月29日,在西班牙昆卡省,西班牙警方逮捕了兩名企圖在馬德里製造爆炸事件的埃塔恐怖組織成員。警方在這兩名埃塔分子駕駛的兩輛小貨車上發現了536公斤炸葯,他們計劃用這些炸葯在馬德里進行爆炸恐怖活動。
30多年來,該組織用暗殺、綁架和爆炸等手段奪走了近千人的生命,歐盟和美國已經將「埃塔」列為恐怖組織。
西班牙民眾的空前大示威與巴斯克獨立運動
自上星期四西班牙市議員加力多(Garrido)為巴斯克恐怖正義者綁架後,舉
國上下均為該年僅29歲的議員的安危感到深切關注。尤其當恐怖組織向政府提出
最後通諜,要求將600名巴斯克囚犯集中囚禁在巴斯克地區,否則過兩天即將他殺
害後,更是引起全國民眾的憤慨。據報導,數天之內各大城市上街示威、抗議的
民眾竟達50萬人之多。星期天早晨,頭中兩槍性命垂危的加力多在醫院不治死亡
的消息傳出後,激動的民眾除繼續進行示威、抗議外,還縱火燒毀了巴斯克政黨
的總部。
巴斯克民族與其特點
巴斯克民族人口稀少,目前除了生活在西班牙比斯開灣以南地區的70萬人,
與法國南部的10萬人之外,加上移居美洲的20人,其總數不過在100萬上下。以如
此稀少的人口長年支持獨立運動,甚至不惜訴諸暴力,自然令人感到費解,不過
如果回顧巴斯克民族的歷史,或可了解該小民族的文化特點。巴斯克民族一向是
語言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極感興趣的研究對象。在語言學方面,巴斯克語可算是
一種不屬印歐語系的最早歐洲語言。過去曾有語言學家就巴斯克語與高加索地區
的喬治亞語的若干共同點推測,該兩民族或有某種血緣關系,但至今無法取得充
份證明。此後人類學家又發現,巴斯克民族的恆河猴血型抗原頻度為25%,遠較
其他歐洲民族為高。這事實進一步說明,他們的確是一個內聚力、排外性很強的
民族。公元580年,當西哥特(日耳曼)民族佔領西班牙時,巴斯克民族便曾退守
山區頑強抵抗。嗣後,當北非摩爾人與法蘭克人(日耳曼)入侵西班牙時,也始
終無法使他們屈服。十八世紀,繼法國、西班牙先後成立了民族國家後,形式上
雖統治著巴斯克地區,實際上卻必須給他們相當程度的自治權。及至三十年代末
法朗哥將軍統治西班牙之後,盡管以最血腥的方式鎮壓巴斯克獨立運動,其活動
不但沒有中斷,甚至還於1973年刺殺了法朗哥所中意的接班人(海軍總司令),
由是加速了獨裁政治的終結。1980年代初期,西班牙邁上民主軌道後不久,便正
式賦予巴斯克自治地位。巴斯克獨立運動的激進分子對社會民主政府的讓步並不
領情,繼續嘗試通過暴力手段達到獨立目的,開明分子則逐步與其疏遠。
巴斯克獨立運動以及恐怖事件曾於七十年代初期達到高潮,然而一系列的暴
力、爆炸事件難免傷及無辜,先後造成了800民眾的無謂犧牲,於是乎巴斯克人民
逐步由同情態度轉而群起反對。近年來,歐洲區域整合運動迅速發展,無形中化
解了許多歷史上造成的民族矛盾與糾紛,因此即便巴斯克人民具有悠久的爭取自
由、因此即便巴斯克人民具有悠久的爭取自由、獨立傳統,當前的激進分子人數
已減少到微不足道的水平。這次暴力事件將會給巴斯克獨立運動宣判死刑。
原載《聯合早報》97。7。10
H. 哪位高人介紹一下西班牙的傳說、寓言、神話故事等很著急。
看維基網路
早期歷史
人類在歐洲居住的最早記錄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爾卡山發現的,這里出土的化石大約來自於120萬年期。[2]現代人種中的克羅馬農人在3萬5000年前開始從比利牛斯山脈北部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上人類居留地最明顯的標志是阿爾塔米拉洞窟的著名岩畫,這批岩畫完成於公元前15世紀,並認為是岩畫藝術的傑出代表。[3]此外,在阿爾梅里亞地區的Los Millares和穆爾西亞的El Argar得到的考古發現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就已經有較為發達的文明存在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
在其後的幾個世紀里,揚帆而來的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成功的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並建立了商業據點。大約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商人在靠近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地方建立了商業據點加的斯。公元前9世紀,第一批希臘殖民地,如恩波里翁(Emporion),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希臘人以埃布羅河(Iber,西班牙名為Ebro)為這片地區取名伊比利亞(Iberia)。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人抵達伊比利亞半島,最初與希臘人,不久之後又與初來乍到的羅馬人爭奪西地中海的控制權。他們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卡塔赫納(新迦太基)。[4]
羅馬人在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時遇見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他們居住在從半島西南部到半島東北部的一帶地區;而凱爾特人則大多居住在半島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半島內陸地區,兩個種族相互接觸,產生了一種混合的、別具特色的文化,擁有這種文化的居民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2]公元前181年至133年,在強大的羅馬共和國軍團和近西班牙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部落間發生了戰爭,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戰爭(或被稱為西班牙戰爭)。[5][6]
I. 誰有斯坦利.克羅的一些人生介紹
斯坦利·克羅 英文名:Stanley Kroll
斯坦利·克羅(Stanley Kroll)是美國著名的期貨專家,1960年進入全球金融中心華爾街。他在華爾街的33年之中,一直在期貨市場上從事商品期貨交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商品期貨暴漲行情中,用1.8萬美元獲利100萬美元。歲月流逝,財富積累,斯坦利·克羅帶著他在華爾街聚集的幾百萬美元,遠離這一充滿競爭的市場,漫遊世界,獨享人生。5年的游歷中,斯坦利·克羅潛心研究經濟理論及金融、投資理論,並先後出版了5本專著,其中最著名的是《克羅談投資策略》。
1981年之後他重返華爾街,並逐漸把目光移向亞洲,因為他相信21世紀將是亞洲的金融世紀。20世紀90年代他來到了香港投資公司,1998年到北京擔任投資顧問。他認為亞洲的交易者具有成功的潛質,很有進取心,充滿勇氣,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交易者。然而他們也有需要克服的缺點:當市場反轉時仍傾向於固執頭寸,不肯止損。
如今的市場與克羅的盛年時期有所不同: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逐漸成熟;計算機交易系統被廣泛應用;市場出現各種各樣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克羅寶刀不老,仍不斷汲取新經驗、新技術,努力使自己跟上市場的步伐,開始了他交易生涯的嶄新階段。
他對期貨投資的成功經驗首先強調的就是:期貨市場就像在非洲的原始森林,最重要的是求生存。判斷趨勢錯誤時就立即砍倉出場。風險控制和約束才是期貨投資成功的關鍵。參加期貨交易的朋友必須時刻牢記:市場永遠是對的!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市場哲學或者投資策略,都應該有控制風險的工具或者理念。他這種能有效控制風險的工具或理念被人們稱為墨菲法則。墨菲法則的核心意思則是:當你擔心事情會朝著對你不利的方向發生時,結果往往很可能比你擔心的還要糟糕。
克羅最著名的一句話:只有時刻惦記著損失,利潤才可以照顧好他自己!克羅的這種理念在執行中主要依靠技術方法。他的座右銘就是:KISS(Keep It Simple,Stupid)—— 追求簡潔。
投資策略及理論:贏利時是長線,虧損時就是短線。他應用技術操作的手段很多但十分簡單,有時候簡單到只用一根均線。
具體做法:追求長線趨勢的投資,漲勢買進跌勢賣出。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重閱長期圖表(周、月)非常有用。對長期趨勢的觀察使克羅對市場活動有了一個更平衡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