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最後結局如何
A. 西班牙不可一世的「無敵艦隊」是如何覆滅的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為什麼強大的「無敵艦隊」竟然在寡弱對手面前不堪一擊,一戰而負呢?大致有三種意見。一是基礎說。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的暫時的虛假繁榮。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加強專制統治,搜刮民財,連年征戰,專橫殘忍,揮霍無度,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國內危機四伏。這次戰爭根本是不得民心的。二是指揮失當說。另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的慘敗是由於西班牙國王用人不當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腓力二世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率領艦隊遠征。西頓尼亞出身於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深得國王信賴,所以被任命為艦隊統帥。但是他本來是一名陸將,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對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請高明,但未被獲准。試想,這樣的將領指揮海戰,焉有不敗之理?三是天災說。這種說法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而不是人禍。它首先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機選擇不當造成的。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大多數步兵也因為暈船而失去戰鬥力。「無敵艦隊」還沒有與英國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頓尼亞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從而導致厄運的發生。回國時,在蘇格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已全軍覆沒。
B. 西班牙是如何衰弱的
縱觀世界戰爭史,海戰對許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曾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如薩拉米斯海戰之於波斯和希臘,阿克興海戰之於羅馬和埃及。1588年,海上霸主西班牙派遣自己的「無敵艦隊」入侵英國,最後失敗,再一次證明了海戰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力。西班牙衰落,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兩個海軍強國的較量
16世紀,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後來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而是歐洲的西班牙。自從哥倫布遠涉重洋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紛紛涌到那裡掠奪金銀財寶,致使西班牙很快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
據統計,公元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公斤,白銀達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線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擁有100多艘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那時,英國的資本主義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
對於西班牙來說,自然不允許其他國家分佔它來自殖民地的利益。英國的海上搶劫以及對美洲的掠奪嚴重地威脅著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壟斷地位,引起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仇視。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訴諸武力,他勾結英國天主教勢力,企圖把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扶上英國王位。為此,他在英國開始進行顛覆活動。
瑪麗早在1568年就因蘇格蘭政變而逃到英國,被伊麗莎白所囚禁。當英國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慫恿下謀刺伊麗莎白而另立瑪麗時,伊麗莎白乘機處死了瑪麗。腓力二世謀殺不成,就決心用武力征服英國。
當時,英國的海上實力並不強大,難以與西班牙海上艦隊相匹敵,只能靠海盜頭子德雷克、豪金斯和雷利等人組織的海盜集團在海上襲擊、攔劫西班牙運載金銀的船隻,進行海盜活動。而腓力二世卻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無敵艦隊」。
戰爭初期
1588年5月末,西班牙公爵梅迪納統率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從里斯本揚帆出航。這時「無敵艦隊」共有艦船134艘,船員和水手8000多人,搖槳奴隸2000多人,船上滿載2.1萬名步兵。顯然,梅迪納是要利用西班牙步兵的優勢,運用傳統戰法,沖撞敵艦,在強行登艦後進行肉搏,然後奪取英國船隻。
不幸的是,「無敵艦隊」出發不久,就在大西洋上遭遇風暴。狂風惡浪使帆船失去控制,水手們被晃得暈頭轉向,准備登陸的「旱鴨子」更暈得像站不住的醉漢。這樣,艦隊只好返港避風。待到7月,艦隊又踏著大西洋的滔滔海浪,一路浩浩盪盪地駛進英吉利海峽。
英國方面也做好了迎擊准備,由霍華德勛爵任統帥,德雷克任副帥。英軍共有197艘戰艦,載有作戰人員9000多人,全是船員和水手,沒有步兵。英國的戰艦性能雖不如西班牙,但由豪金斯做了改進,船體小、速度快、機動性強,而且火炮數量多、射程遠。這種戰艦既可以躲開西班牙射程不遠的重型炮彈的轟擊,又可以在遠距離對敵艦開炮,以火炮優勢制勝。
7月22日清晨,戰爭爆發,英軍縱隊列陣,迎著強勁的西南風,搶到橫隊列陣的「無敵艦隊」上風位置,放過「無敵艦隊」的前衛後,充分發揮自己兩舷的火力,重炮猛轟其後衛艦船。「無敵艦隊」陣腳大亂,節節敗退。23日拂曉,海上風向逆轉,「無敵艦隊」處在東北風上風頭,於是他們以多圍少,重創英國最大軍艦「凱旋」號。這樣,在第一回合雙方打了個平手。
25日,雙方再度交手,激戰幾小時後,雙方盡管損失不大,但彈葯基本上消耗光了。梅迪納決定改變計劃,向加萊前進。霍華德也率領艦隊轉向多維爾。此刻,雙方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彈葯補給問題,霍華德還可以從附近的港口獲取一些補給,而「無敵艦隊」則要困難得多,在未到達加萊之前,一點接濟都沒有。
26日黃昏,「無敵艦隊」到達加萊附近海域,在加萊與格里斯尼茲港之間駐錨,英國艦隊也隨後趕來。鑒於「無敵艦隊」彈葯空虛,英國艦隊放心大膽地在敵人長炮射程之內停泊,甚至一些英國艦只駛到敵輕武器射程的邊緣線上,穿來穿去,隨心所欲,梅迪納對此惟有望洋興嘆。
28日凌晨,霍華德在旗艦「皇家方舟」號的主艙召集作戰會議。因為攻擊的時間緊迫,決定在艦隊中挑選8艘200噸以下的小船,改裝成大船,作為突擊使用。清晨,「無敵艦隊」的哨兵發現幾艘輕裝船隻向他們靠攏,突然,小船上發出熊熊火光,接著,「無敵艦隊」的大小船隻一片混亂,一些船已經被大火點燃。梅迪納慌忙命令各艦砍斷錨索,想等火船過去後,重新佔領這個投錨地。但在混亂中,許多船隻只顧奪路逃走,結果互相碰撞,甚至自己打了起來,全艦隊已經開始潰散。火船過後,梅迪納命令所屬各分艦隊向加萊集中,但只有少數船隻執行了命令,大多數船隻由於剛才砍去兩只錨,只靠剩下的一隻錨已經系留不住,遂沿岸向東北方向漂流而去。
此時發生的情況,霍華德看得清清楚楚,「無敵艦隊」正以雜亂無章的隊形駛向敦刻爾克方向,這樣它就沒有可能再回到加萊了。霍華德立即命令艦隊全速追擊,在高速航行中,英國艦隊與「無敵艦隊」的距離逐漸縮短。考慮到自己的彈葯也不是十分充足,霍華德命令艦隊盡量靠近敵人,在保證彈無虛發、全部命中的短距離才開始實施炮擊。此時,「無敵艦隊」已沒有彈葯儲備了,英國艦隊抓住這個弱點,把握風向,進退靈活,無所顧忌,時而左舷,時而右舷,連續不斷地向敵艦發射大小炮彈。「無敵艦隊」只有後退之力而無招架之功。
上午9時,雙方艦隊在格南費里尼斯角接火。英國艦隊步步緊逼,「無敵艦隊」各艦距離越拉越大,秩序更加混亂。英國艦隊各艦配合默契,各式火炮此起彼伏,打得有章有法。海戰一直持續到下午6時,突然風向轉變,霍華德及時命令艦隊擺脫戰斗,「無敵艦隊」趁此機會,退出英吉利海峽。
整整一個星期的交戰中,「無敵艦隊」耗費了十萬多發大型炮彈,而英國艦隊無一遭到重創,只是陣亡了一名艦長和二十餘名水手。與此相比,僅僅格南費里尼斯一戰,「無敵艦隊」即死傷一千四百餘人。
7月29日黃昏,梅迪納召集作戰會議,權衡利弊後,決定如果風向有利,應再度設法控制英吉利海峽,否則,別無出路,只能繞道北海,返回西班牙。結果,天公不作美,風向始終未變,「無敵艦隊」只得採取第二方案,返回西班牙。
「無敵艦隊」的覆滅
8月,英西兩軍在加萊東北海上進行了二次會戰。西班牙的戰艦高聳在水面上,外形壯觀,但運轉不靈,雖然人數和噸位占優勢,卻成為英國戰艦集中炮火轟擊的明顯目標。英國戰艦行動輕快,在遠距離開炮,炮火又猛又狠,打得「無敵艦隊」許多艦只紛紛中彈起火。西班牙開炮向英艦射擊,卻不能命中英艦,英國艦只盡可能避免進入西班牙火炮射程之內,在遠處靈活閃避,活動自如。這種遠距離炮戰使西班牙艦隊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激烈的炮戰持續了一整天,直到雙方彈葯用盡,轟擊才告終止。「無敵艦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兩個分艦隊的旗艦中彈、撞傷,一個分艦隊司令被俘。
西班牙全線退卻,在退卻途中,英國艦隊緊追不舍。8月8日,在格拉夫林子午線上,英國艦隊又緊逼「無敵艦隊」的50多艘軍艦,以優勢兵力發起攻擊。這時,「無敵艦隊」其餘70餘艘軍艦正在6海里外,未能及時介入戰斗。英國軍艦輕便靈活,機動性能好,其火炮射程也遠遠大於敵人,因此,英艦始終保持著有利於自己的距離作戰。而西班牙火炮射程近,只能力圖靠近英艦隊,以便進行接舷戰。英艦憑借強大火力壓制對方,不讓其靠近一步。戰斗持續到下午6時才以西班牙艦隊受到重創而結束。這一戰,「無敵艦隊」被擊沉16艘軍艦,而英國軍艦雖有一些損傷,但無一被擊沉。
「無敵艦隊」集中起殘余船隻,從北面繞過不列顛群島向西班牙駛去。英國艦隊雖取得勝利,但一些艦只受創,加之彈葯消耗過大,霍華德命令停止追擊。剩下的西班牙艦只乘著風勢向北逃竄,准備繞過蘇格蘭、愛爾蘭回國。受損的艦隊抵達蘇格蘭西北岸的拉斯角時,遇到猛烈的大西洋風暴掀起的巨浪。戰艦漏水、損壞,船員飢餓、生病,他們孤立無援地在海上隨風漂泊。許多戰艦撞上了岩石;另一些戰艦進水下沉,消失在浪濤之中。風暴狂吹了一個月。還有一些戰艦在愛爾蘭海岸外失蹤,數千人淹死。許多好容易登上愛爾蘭海岸的倖存者也被殺死或餓死。到1588年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隻返回西班牙,近乎全軍覆沒。而英艦沒有損失,陣亡海員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艦隊所擊敗,雖然損失是微小的,但是在精神上的殺傷是巨大的。在此之前,西班牙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從發現新大陸到只用幾百人就征服了美洲、環球航行、大敗土耳其艦隊、白銀礦的發現和開采和遍布全球的貿易點和殖民地(16世紀末葡萄牙並入西班牙),這些偉大的成就讓西班牙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是不可被擊敗的,而無敵艦隊的毀滅則把這種自信擊的粉碎,從此西班牙開始了衰退之路。
C. 都是法西斯國家,西班牙的結局怎麼和德意日如此不同
南歐最強國——西班牙的經濟復興
文史君說:
西班牙在20世紀產生的激烈變革,總體上講是分幾個時段的。第一個時段是弗朗哥上台前的民主化政府時期,這個時期的西班牙內政是溫和的,經濟狀況是低迷的。第二個時段是從弗朗哥上台到七十年代結束統治,這個時期西班牙的變動較大。在戰後,弗朗哥政府從總體上接受了西方對西班牙的民主改造,其政權性質也在逐步的發生變化。通俗來說就是不那麼“法西斯”,而是愈發地“德謨克拉西”起來。第三個階段我們談的比較少,是從弗朗哥下台後直到今天的新西班牙,她正在以其特有的活力重新活躍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之上。西班牙的明天將會怎樣?讓我們對她送上屬於自己的美好祝願吧!
D.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果如何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指法國與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哈布斯堡王朝長期爭奪歐洲霸權,以及英荷兩國的活動所引起的戰爭。這是一次雙方各有同盟的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
1700年,無嗣的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二世之死,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當時,屬於西班牙的領土、領地,在歐洲有義大利的大部分、南尼德蘭,在南美、中美和北美有幾大片地方,在非洲有幾個重要領地,還有許多島嶼。
繼承西班牙王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在西屬尼德蘭、西班牙、義大利、萊茵河地區、南德意志、各殖民地和海上都發生了戰事。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雙方軍隊經過交戰,毫無結果,各自撤回冬季營房。
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
1703年,由於拉科西領導的匈牙利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壓迫的解放斗爭,奧軍的大部分兵力被派去鎮壓起義。奧地利對戰爭的主動性大大降低,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
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5~1709年,奧英同盟軍把軍事行動轉到法國領土上的有利條件已經成熟。
但是,這些有利條件卻因各同盟國戰略力量有限,產生意見分歧而未被利用。1705年,奧英同盟軍不僅在義大利,而且在尼德蘭、萊茵河流域和西班牙都進行了聯合行動,但沒有收到實際效果。1706年9月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
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但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上他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1708年和1709年上半年,尼德蘭和萊茵河流域發生了幾次局部戰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9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普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
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遂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
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奧地利實際上孤軍對法作戰,未能攻入法國。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
1714年,奧法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根據這些和約,法國將早先侵佔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法國在歐洲的領土未受太大損失。哈布斯堡王朝把義大利的大部分領土、整個比利時、西屬尼德蘭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並入自己的領地。西西里島歸屬薩伏依。
英國除得到直布羅陀外,還有梅諾卡島的一部分。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
這次戰爭的一個特點是,人數眾多的常備僱傭軍參戰,他們裝備有帶刺刀的燧發槍、馬槍、火炮等火器。這些僱傭軍隊精神素質差,脫離人民。
在戰略上,雙方都優柔寡斷,戰爭缺乏統一計劃,同盟部隊缺乏統一指揮。雙方在戰略上所採取的基本行動方式是行軍和反行軍、要塞防禦與包圍,很少進行野戰。雙方所採取的線式戰術極其呆板,部隊排成2~3線,平均配置在正面,不留預備隊。
戰斗的特點通常是兩軍正面接觸,以兵力優勢獲勝。對敵很少實施追擊,即使在淺縱深內,也很少追擊敵人。各部隊互不協同。在防禦中廣泛採用密布壁壘式野戰工事。一些西歐國家的軍隊沒有利用在武器裝備方面的改進。
E. 世界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是怎樣衰落的呢
人口數量衰減,很多西班牙向美洲殖民地移民;掠奪的黃金和白銀都在王室貴族手中,這些人整天貪圖享樂 ;到處發動戰爭,損失很大。
F. 二戰,西班牙是個怎樣的存在戰後結局如何
翻看關於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有很多國家都參與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西班牙這一個國家來說,他們並沒有參與到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去,但是這一個國家之中的結局也並不是很好。它被各國孤立,只能自己尋求發展。
從上面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班牙最終結局是被各國孤立,只能獨立發展。
G. 馬德里保衛戰最終是什麼樣的結局
西班牙人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堅持戰鬥了32個月。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無條件承認佛朗哥政府,並對共和國政府施加壓力,逼其向佛朗哥投降。3月,無政府主義分子和陸軍卡薩多上校叛變,共和國軍隊陷於瓦解。3月38日,馬德里終於失守。4月,西班牙共和國在國內外敵人的圍攻下,進行了最後的頑強抵抗,終於失敗。西班牙人民的英雄業績,為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武裝侵略的斗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H. 西班牙嘗試收復失地的結果是什麼
1718-1720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企圖收復其地中海的領地。
但是,賓格海軍上將統率的英國分艦隊擊潰了西班牙的地中海艦隊。英軍的基本戰略方針是:既靠本國的兵力,又藉助法國、荷蘭、奧地利等盟國的兵力來消滅對方的艦隊,這樣便最後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1726-1728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再次試圖收復直布羅陀,又未成功。英國艦隊封鎖了西印度群島,使西班牙政府無法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I. 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是怎樣被英國奪走的
16世紀末,英國的資本主義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 對於西班牙來說,自然不允許其他國家分佔它來自殖民地的利益。英國的海上搶劫以及對美洲的掠奪嚴重地威脅著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壟斷地位,引起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仇視。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訴諸武力,他勾結英國天主教勢力,企圖把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扶上英國王位。為此,他在英國開始進行顛覆活動。 瑪麗早在1568年就因蘇格蘭政變而逃到英國,被伊麗莎白所囚禁。當英國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慫恿下謀刺伊麗莎白而另立瑪麗時,伊麗莎白乘機處死了瑪麗。腓力二世謀殺不成,就決心用武力征服英國。 當時,英國的海上實力並不強大,難以與西班牙海上艦隊相匹敵,只能靠海盜頭子德雷克、霍金斯和雷利等人組織的海盜集團在海上襲擊、攔劫西班牙運載金銀的船隻,進行海盜活動。而腓力二世卻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無敵艦隊」。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J. 有哥倫布、麥哲倫開道的西班牙帝國為何最終還是破敗了
當年,西班牙靠著哥倫布,麥哲倫開道,成功的發現了新大陸,並且藉此開拓領土,此時的西班牙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雖然人人都知道日不落帝國代表的就是英國,但是曾經的西班牙也是日不落帝國,而且還要比英國早200多年。
最後一點就是當時的競爭太激烈了,此時的西班牙成為了日不落帝國之時,也是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上位之時。伊麗莎白仿照西班牙同時也開始了殖民擴張,之後法國,荷蘭相繼出現,共同爭奪海洋的財富,其中西班牙就在這場爭奪當中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