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方陣如何被淘汰
❶ 為什麼清朝騎兵在鼎盛時期仍然無法在西班牙
這是推論的。原文來源是:順治三年農歷十二月中旬(1647年1月),正當「永曆」和「紹武」兩個小朝廷在廣州周圍忙於自相殘殺時,佟養甲、李成棟部清軍突襲廣州,一舉端了紹武小朝廷的老窩,紹武帝和聚集在廣州的很多朱明皇族一齊被殺。永曆帝聞訊大驚,一月下旬,永曆小朝廷慌忙放棄肇慶倉皇出逃,開始永曆朝不斷逃跑的歷史。一行人抵達梧州後,不久又從梧州逃到桂林。廣州佔領之後,佟養甲僅率領數百人留守。李成棟繼續出擊,輕易奪取了粵西各據點的戰略樞紐肇慶,再從肇慶分兵三路全面出擊,其中一路沿西江而上,追趕永曆帝一行,永曆元年(順治四年)二月占梧州,還派軍向西北逼近桂林,永曆小朝廷照例一逃了之,去了全州,只有瞿式耜等人堅持要守桂林。三月十一日,一小支清軍突襲桂林, 一共數千人突然沖入城中,西班牙軍隊在前一天到達 。在街頭城牆上用西洋火器擊退了這一小批清軍。第2天西班牙又出戰,西班牙軍隔河炮擊清軍,步兵正面對撼清騎兵----這一次使清軍丟盔棄甲而退,桂林城轉危為安。清騎兵在西班牙人歐式步兵陣面前毫無作為-----西班牙步兵此時應該採用的還是改良後的摩里斯橫隊陣形(16世紀末,荷蘭的摩里斯改革步兵戰斗隊形,戰陣規模由西班牙方陣的3000人左右減為600~800人,長矛兵由原來縱深60列減為10列,正面為25~50人,火繩槍兵也排成縱深10列隊形,置長矛兵橫隊兩翼,整個戰斗隊形成為一字橫隊,而不再是原來的方陣式隊形,這便是所謂的摩里斯橫隊),況且攻打桂林的是清軍一支小部隊,人數不會太多,在遭受傷亡後只好後退。此戰守住了桂林,使廣西大部地區免於失陷,一時間穩定了永曆政權的局面,還使明軍從丟失廣東的打擊中緩了口氣,使後來的反攻廣州、使李成棟反清復明有了可能。
但計六奇《明季南略》記載: 「五月二十五日,大清兵偵兵變,積雨城壞,環攻桂城,吏士皆無人色。漣負創,奮臂呼,督師撫按,分門嬰守,用西洋銃擊中馬騎。尋出城戰,奮勇擊殺,自辰抵午,不及餐。式耜括署米蒸飯,分哺之,士卒俱樂用命。明日,復出戰,大清兵旋去。」
關於此戰各種史料記載不詳,但西洋火器發揮了重要作用應是確鑿事實;而此時的南明軍隊中唯一善用西洋火器的軍隊就只有澳門來的葡萄牙僱傭軍了,按王夫之在《永曆實錄》雲:「天壽事天主教,拜西洋人瞿紗微為師。勇衛軍旗幟皆用西番書為符識,類兒戲。」說明葡萄牙人確已隨明軍作戰,且有自己的旗幟。但援軍的具體作用如何,中文史料僅此而已,無更多文獻說明。所以不能推論清朝騎兵在鼎盛時期仍然無法戰勝西班牙方陣。
❷ 西班牙方陣知識入門:數學學不好,連步兵方陣都擺不成
介紹
在15世紀中,訓練良好的瑞士步兵方陣已經可以在戰場上擊敗勃艮第公爵的重裝中世紀騎兵(battles of Grandson, 24/03/1476 and Murten the 22/06/1476)。
十六世紀初,西班牙人在瑞士方陣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火繩槍的火力單元並發展了一種新的戰術和指揮單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西班牙方陣Tercio。 西班牙方陣的創新之處在於長槍兵與火槍兵在同一個戰術陣型中嚴格協作,它利用長槍兵對抗騎士的沖鋒,利用火槍兵削弱敵方長槍陣的抵抗能力。
由於1567-1648年間在法蘭德斯地區進行的戰爭,歐洲人開始學習如何對抗恐怖的西班牙軍隊,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拿騷的莫里斯(Maurice of Nassau),Wilhelm Dilich, Johann Jacob Von Walhaussen。
▲方陣El Prolongado de Gran Frente和El gente
在戰場上,方陣總體由argento Mayor (major Sergeant)負責組織。他藉由組織負責戰術形式、士兵人數。戰場以及敵人等事務的同伴來管理方陣。
隨著時間的發展,3000人的方陣漸漸減少成為1500人或1000人的方陣,其中長槍兵不超過500-600人。
本文作者: subxj
❸ 西班牙步兵方陣對抗滿洲八旗軍,哪一方的勝算大一些請給出詳細解釋。
這個問題問的好,盡管滿清興起比西班牙方陣橫掃歐洲晚了大概一百年,但以後期西班牙遠征軍的投送能力,雙方還是有可能在東南亞相遇的。但如果雙方出現在同一時空,且假設雙方人數相同,情況會是這樣的:
慣於騎射的滿清騎兵邊沖鋒邊進行漫射,西班牙人用滑膛槍還擊,已經淘汰掉盾牌的西班牙人會有輕微損失,但損失一定比滿清要小,原因是滿清的騎弓威力很小,射程也不如火槍。這時西班牙方陣中的輕騎兵會散開,不會和敵人正面接觸。布置在西班牙方陣前側的大炮首先開火,鏈彈、球彈各種彈有能力進行三輪以上射擊,三輪過後,如果正面沖擊的是滿清的仆從軍比如蒙古、漢旗等,可能已經被擊潰了。
滿清繼續沖鋒,在200-300米左右,西班牙的滑膛槍兵開始第一輪齊射。西班牙方陣中滑膛槍手的比例有可能佔到一半甚至更多,他們會進行2-3輪射擊。好吧,滿清死戰不退,繼續沖鋒。這時,西班牙的炮兵輜重兵火槍兵會退入主陣中心(大炮先不要了),長矛兵在鼓點命令下向前數步,斜45度高舉長矛。未被蒙上眼的戰馬會被金屬槍尖的閃光晃驚,蒙上眼的繼續傻沖,馬隊撞上鋼鐵從林,倒下一片。
沒死的滿清士兵下馬作戰後就傻眼了,密密麻麻的長矛從林使他們不可能沖進主陣。在統一號令下,西班牙長槍兵會進行整齊劃一的向左突刺,動作簡單、快速、有力,士兵的右側總有戰友掩護,所以長槍兵只有一個動作,就是不斷向左突刺。火槍兵在隊列中好整以瑕的進行自由射擊。
仗打到這一步其實已經打不下去了。內圍的清兵突不進去,外圍的清兵會受到西班牙騎兵的不斷騷擾打擊:他們沖過來,馬不停蹄的劃一道弧線,用手槍射一輪,跑掉,再回來。追你又追不上,你的馬力在沖鋒時幾乎耗盡;跑你又跑不了,因為你還要不斷往長矛從林里填坑。說實話我已經不忍心寫下去了``````
事實上,早在14世紀末,由於大炮的出現,英國長弓已經逐步被淘汰出戰場,到16世紀末也就是以上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由於火槍在生產、訓練、威力、射程上全面超越長弓,在歐洲戰場上你已經看不到弓箭手了。
❹ 02年世界盃的義大利和西班牙是怎麼被淘汰的
都是被韓國隊淘汰的。
韓國由於主場優勢,裁判明顯的偏袒主隊韓國隊,最終義大利和西班牙在韓國隊的死纏爛打之下,破門乏力,被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對義大利時打進一球的安貞煥原本在義大利踢球,而這場比賽偶就被掛牌了,最終去了日本J聯賽。
真是活該- -
❺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面對英法的崛起,為何會迅速淪為二流國家
西班牙的淪落無非就是由於自身的政策失去了民心,而被英國打敗之後,經濟軍事實力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淪為了二流國家。西班牙帝國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第1個日不落帝國,在獲得獨立之後,憑借著伊比利亞半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阿拉伯人留下的文化科技財富,迅速向海外擴張。
隨著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打敗,標志著他開始失去了制海權,而西歐國家終於開始肆意的發展殖民地,並以很快的速度超過了西班牙。而這也奠定了西班牙衰落的開始,同時隨著羅克魯瓦戰役西班牙步兵方陣也被法蘭西軍隊擊潰,徹底終結了西班牙在歐洲的戰術優勢。
❻ 羅克魯瓦戰役中,擁有前後夾擊優勢的西班牙,為何輸給了法國呢
所謂三十年戰爭,其實就是一場發生於歐洲十七世紀,因神聖羅馬帝國內戰而演變而成的歐洲多個國家參與的大規模混戰,這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但就是在這場戰爭中的“羅克魯瓦戰役”裡面,已經制霸歐洲上百年的西班牙陸軍,卻在一度進逼法國首都巴黎,且和神聖羅馬帝國形成前後夾擊優勢的情況下,輸給了法國。
直接斷送了西班牙陸軍在歐洲的霸權時代,轉而由法國陸軍接替,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同時也間接證明西班牙當時所具備的那些優勢就當真是實打實的優勢,甚至從西班牙一度進逼到法國首都巴黎的情況來看,西班牙明顯還略占上風。
更別提西班牙王室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室成員基本都來自“哈布斯堡家族”,是血脈相承的親戚關系,也不存在什麼盟友叛變的情況。
❼ 西班牙方陣的介紹
貢薩羅·德·科爾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取得的經驗基礎上,經阿拉貢王國西 班牙東北部的斐迪南二世批准,將他的軍隊編成20支部隊,稱為縱隊。每個縱隊有 1000至1250人( 混合編有長矛兵、戟兵、火繩槍手和劍盾兵) ,這些人又編為5 個 連。這就是自從古羅馬步兵中隊這種編隊形式淘汰後,根據兵器使用的有關理論在 西歐建立起來的第一種正規的戰術編隊。這種縱隊從它的實際作戰任務來看,相當 於現代軍隊中的營和團,它由縱隊司令或上校負責指揮。
❽ 西班牙方陣的方陣改革
在十七世紀中葉,為了適應當時的戰爭規模、戰術變化和火器的進一步發展,西班牙方陣進行了改革,歷史上為做區別將後來的方陣稱之為改良西班牙方陣。其具體的變化就是大幅度減少了長槍兵的份額而增加了火槍兵,大體上長槍兵佔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槍兵則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五。
這個方陣擁有著更大的威力,只是可惜它被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光芒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