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島主權西班牙什麼態度
A. 馬島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馬島戰爭起因於英國和阿根廷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的爭議。這一爭議,由來已久,而且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早在阿根廷獨立之前,英國同西班牙就對馬島主權存在著爭議,雙方也曾為此進行過戰爭。1770年,西班牙以武力將英國趕出大馬爾維納島。1806年,英國又趕走了西班牙。阿根廷獨立後,以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為名,宣布馬島是阿根廷領土的一部分,而英國則聲明馬島主權歸屬英國。1832年和1833年,英國先後出兵佔領了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建立了殖民地。此後,馬島便一直被英國所佔領,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聯合國曾多次敦促英、阿兩國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然而,英、阿雙方雖經多次談判,但始終未獲結果。1982年2月英、阿談判破裂後,阿根廷政府決定用武力收復馬島。而英國則為了維護其對馬島的殖民統治,也隨即訴諸武力。於是爆發了英阿馬島戰爭。
B. 馬島(FRANKLIN群島)爭端由來。
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據歷史記載,馬島被發現於16世紀,但何人何時發現,說法不一。阿認為,1520年,麥哲倫探險隊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發現了馬島。英國則認為是由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於1592年8月14日駕駛「希望」號船首先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來到該島時,發現了東西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取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稱該島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
1770年,西班牙佔領了該島,將其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獨立,並宣布繼承對馬島的主權,將馬島定為阿的第24個省。4年後,阿海軍又將國旗插上了索萊達島要塞頂峰,宣布對該島擁有全部主權。
英國則以該島為英國人最早發現為由,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佔領西島和東島。為顯示主權,英國人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及其他行政機構,向該島移民,並擠走了島上土著居民。此後,馬島便淪為英國殖民地。但阿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1958年,英阿兩國關於馬島的爭端被訴諸於合國,聯合國先後4次通過決議,要求英阿兩國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由於雙方均不願從本國的立場上後退,這種談判只能是談談停停,吵吵爭爭,成為馬拉松式的談判,英國也因此控制著該島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關於馬島的談判又重新開始,但是這一次,阿根廷人顯然已對談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們已不指望能從談判桌上得到什麼,他們之所以願意談判只不過是故意放出來的煙幕。此時阿軍方正在悄悄准備一項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他們決心要以牙還牙,用武力來收回對馬的主權,於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英阿馬島之戰。
二、英阿馬島大戰
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准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遭到英駐軍的刁難,絕大部分人被阻止上岸,部分阿人則沖破阻攔,登島並在島上豎起阿國旗。英國得知後,向阿提出了強烈抗議,並派出4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去「恢復秩序」。阿也不肯讓步,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馬島主權之爭。阿海軍迅速派出兩艘導彈護衛艦趕赴南喬治亞島,將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考察隊員抓了起來,並再次升起阿軍旗。英聞訊後,急調2艘軍艦和1艘潛艇前往馬島。正當雙方箭拔弩張的時候,卻傳來阿海軍艦艇北駛烏拉圭海域要與烏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的消息。 但到3月31日晚,阿海軍卻突然退出演習,掉頭南下,全速駛往馬島,具體實施「羅薩里奧」計劃。原來這是阿海軍臨戰前的一次佯動。直到此時,英國人才驚呼「上當」英首相撒切爾夫人火速通知國防、外交官員到首相官邸商討對策。同時派遣在直布羅陀海峽值勤的一個艦隊赴馬島增援。此外,撒切爾夫人還給美國總統里根寫信,要求美製止阿佔領馬島。但是此時,阿軍方已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島英軍只抵抗幾小時便宣布無條件投降。馬島總督垂頭喪氣地帶著英國文武官員登上阿軍早已為他們准備好的軍用飛機,先到烏拉圭,再改乘飛機回國。第二天,阿軍又在南喬治亞島登陸,島上英軍又宣布投降。阿政府向全國發表公報,宣布已收復馬島。阿舉國群情激奮,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與此相對照,英國朝野嘩然。4月3日,英下院舉行會議,討論面臨的嚴重局面,許多議員指責政府「出賣」馬島。有人甚至稱「寧可失去5個北愛爾蘭,也不願失去一個福克蘭」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組成一支特混艦隊赴馬島。至此,雙方擺出一付進行海上決戰的架式。阿方:海軍擁有各型艦船34艘,主要作戰艦艇18艘;空軍作戰飛機223架,能用於作戰的154架;海軍作戰飛機49架;阿軍守島部隊有1個海軍陸戰旅,3個步兵旅,共約15000人。英方:特遣艦隊共有艦船111艘,其中作戰艦艇44艘,輔助船隻22艘,商船45艘,兩棲運輸船20艘,艦載「鷂」式飛機28架,空軍「鷂」式飛機14架,海軍陸戰隊及步兵旅等9000人,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值得指出的是,特混艦隊還包括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及2艘核動力潛艇。英國防部稱是「除兩個超級大國以外最大的一支特混艦隊」。而以購買西方廉價舊式軍艦為主的阿海軍與英艦相比,簡直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有鑒於此,阿海軍不得不收縮於本國的近岸海區。更糟糕的是,當「鐵娘子」把全部賭注壓在馬島上,宣稱「福克蘭已經成了我的生命、我的血液」時,阿總統加爾鐵卻承認「做夢也沒有想到撒切爾夫人會為了一個荒蕪的島嶼派遣如此龐大的特遣艦隊,萬里迢迢到南大西洋來」。最高統帥心態如此,部隊的戰斗准備程度可想而知,戰爭已一觸即發,阿卻還在認為英「不可能真打」顯然,戰爭一開始,就事實上決定了雙方的結局。正在雙方即將開戰時,「公正的」美國人出來調停了。美國是北約的盟主國,美國人的「公正」程度有幾何,只要不是弱智就能猜得出來。
從4月7日開始,美國國務卿黑格頻繁穿梭於英、阿和美國首都進行調停,但雙方都不願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美國人偏向英國,阿自然心知肚明,對黑格提出的包括考慮馬島居民的「願望」在內的所謂「七點」新建議,自然不能接受。因為馬島居民是英國人後裔,考慮居民的「願望」,顯然只能是對英國有利。阿不能不拒絕這種「新建議」,美國調解未果。4月29日,美以阿拒絕美建議為由,宣布放棄「中立」,轉而支持英國,不僅對阿進行制裁,還讓英軍使用美阿森松島上的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裝備,向英國人提供情報,並讓通信衛星成為英國通信中繼站。獲知這一切,阿總統痛心疾首,稱對美國「感到很痛心,我要說,欺人太甚了」。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
4月26日,英國特混艦隊首先攻下了南喬治亞島,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里范圍的海上和空中的封鎖部署。隨即,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尼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在茫茫濃霧中到達馬島以東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戰略轟炸機,經過空中加油,長途跋涉5000公里,於凌晨4時30分飛臨馬島,並投下21枚重達1000磅的炸彈。同時從英航母上起飛的飛機也對阿陣地進行猛烈攻擊。5月2日下午,英國的「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3枚魚雷,其中兩枚命中目標。巡洋艦在45分鍾後沉沒,阿軍官兵陣亡和失蹤321人。次日,英國又在馬島北側用「海鷗」式導彈擊沉了阿軍的「索布拉爾」號巡邏艇。面對接連的勝利,英國官兵開始沾沾自喜,殊不知,一場噩夢正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面對英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阿軍發誓要報仇雪恨。加爾鐵里把目光投向了從法國購得的5枚「飛魚」導彈。5月4日上午11時左右,英國「謝菲爾德」號巡洋艦悠閑地游弋在馬島附近海域,這艘當時號稱英國皇家海軍「最現代化的大型軍艦」服役剛剛7年,具有非常先進的雷達系統,阿根廷的飛機只要從其大陸起飛就逃不過它的眼睛。因此,艦上的英國官兵悠然自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聊天。此時,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搭載的「超軍旗」戰斗機利用地球曲線超低空飛行,在300公里以外,已經鎖定「謝菲爾德」號巡洋艦的阿軍「超級軍旗」戰斗轟炸機攜帶兩枚「飛魚」導彈悄悄起飛了。飛機在接近「謝菲爾德」號雷達警戒區時陡然下降到四五十米的高度,然後關閉機載雷達繼續飛行。12時20分左右,「超級軍旗」順利進入到導彈的有效發射區,在距離「謝菲爾德」號32公里處,兩枚「飛魚」導彈帶著阿根廷人復仇的怒火發射了出去。其中1枚「飛魚」成功避過英軍的防空系統後准確命中目標。爆炸引起大火,英艦官兵拚命搶救5個小時後,不得不棄艦逃生。就這樣,造價高達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被造價才不過3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這給了驕傲自大的英軍以沉重打擊。5月12日,阿空軍12架「天鷹」戰斗機分三批重創英護衛艦「大刀」號和「華美」號。
5月21日晨,英軍開始登陸馬島,並建立登陸場。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呼嘯而來,對英艦進行攻擊,擊落英機5架,擊中英艦8艘,其中1艘護衛艦被擊沉。
5月25日是阿根廷的國慶節,阿軍向英軍發起了大規模空襲行動。這天,兩架攜帶「飛魚」導彈的「超級軍旗」戰機從阿根廷大陸起飛,向游弋在馬島東北海面100多海里的英國航空母艦飛去,他們的目標就是要炸毀英軍的航母。接近預定目標區域後,阿軍飛行員發現飛機雷達的熒屏上出現了一個大的脈沖亮點,他判定這就是英軍的航空母艦。於是,阿軍飛行員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導彈發射按鈕。兩枚「飛魚」導彈同時向敵艦飛去,其中一枚准確地擊中了目標。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後,英艦出現了濃烈的火焰,不長時間之後,就慢慢地沉入了海底。事後阿軍才知道,他們炸沉的這艘英艦並不是英國的航空母艦,而是一艘名為「大西洋運送者」號的運輸艦,其體積同航空母艦大小相仿。盡管如此,英軍也遭受了重創,僅有的4架「支奴干」大載重量直升機中的3架、1個中隊的「威賽克斯」支援直升機、大量的補給物資和設備也被炸沉,英6架「鷂」式戰斗機也葬身海底。阿機又擊沉英驅逐艦「考文垂」號。
受到接連打擊之後,英國人逐漸意識到了「飛魚」導彈的厲害。伍德沃德下令將所有艦船撤到離馬島和阿根廷海岸較遠的地方,以避免遭受新的攻擊。馬島戰爭開始的時候,阿根廷除了已經擁有的5枚「飛魚」導彈外,還向法國訂購了另外9枚。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法國總統密特朗應英國政府的要求,下令不再向阿根廷出售「飛魚」導彈。此舉使阿根廷政府感到十分緊張,被迫尋求從其他國家間接獲得「飛魚」導彈。通過情報部門,阿根廷獲悉秘魯向法國訂購的8枚「飛魚」導彈即將到貨。於是,阿根廷政府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希望從秘魯高價購得這些導彈。法國政府聞訊後,故意尋找各種借口拖延交貨時間,直到戰爭結束才把導彈送交秘魯政府手中,使得阿根廷從第三國購買「飛魚」導彈的計劃流產。沒有「飛魚」導彈,阿根廷就沒有了同英國對抗的資本,形勢發生逆轉。
為徹底擊垮阿軍,英軍從5月27日起開始實施登島作戰。5月29日,英軍攻佔了非常重要的達爾文港,斃傷阿軍250人,俘獲1400人,並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此後的幾天中,阿軍節節敗退。6月8日,為了挽救守島的部隊,加爾鐵里孤注一擲,下令集中尚存的空中力量對英軍展開大規模空襲,結果打死英軍180多人,阿機再呈神勇擊沉了包括英國的「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在內的3艘大型登陸艦,並重創「普利茅斯」護衛艦。雖然阿空軍表現出色,但陸軍表現卻有負阿國人,未能很好地實施配合作戰。
英軍雖然遭到沉重打擊,但仍決心奪取馬島。馬島由西島和東島組成,中間有一條26~8海里寬的海峽,西島防禦較弱,東島防禦較強。就在當晚,3000名英軍乘坐「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登上馬島,使島上的英軍增加到了8000人,而且擁有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英軍開始發起總攻,並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馬島首府阿根廷港15公里的哈里特山和朗頓山。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英軍從東西島間的結合部突破,避開正面,爾後再向東推進,分進合擊,奪佔全島。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到6月14日。阿陸軍孤軍奮戰,損失慘重。阿統帥部見大勢已去,電告馬島守軍「在不損害武裝部隊榮譽和國內政策的情況下」可以自由行動。至14日中午,英軍已經推進到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陸軍司令在英方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停火協議上簽字時,盡管勾掉了「無條件」三個字,然而這一天對阿軍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恥辱的日子。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終於結束。
馬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它留給後人的警示卻不斷延續。在這場血與火的較量中,盡管英國傷亡1000餘人的代價,耗資27億美元巨額花費換來了名義上的勝利,但除了挽回了一點面子外,似乎再也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名義上的失敗也沒有使阿根廷人放棄爭奪馬島主權的斗爭,他們在戰後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馬島主權日」。有西方媒體評論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只有輸家的戰爭。」就連英國著名記者漢拉恩也感慨地說:「經過一段漫長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征途,我們才到達那兒。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姑且不說這些代價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打贏這場戰爭絲毫也沒有能夠解決問題。戰爭並沒有平息兩個國家對馬島主權的爭執,相反,戰爭使兩個國家的距離更遠,仇恨更深了。」
戰後阿根廷的經濟嚴重倒退,並爆發多次經濟危機.阿根廷的戰敗使它永遠失去奪回馬島主權的機會,從此阿根廷全國上下士氣低迷.
C. 馬島戰爭的戰爭背景是怎樣的
馬島戰爭起因於英國和阿根廷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的爭議。這一爭議,由來已久,而且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早在阿根廷獨立之前,英國同西班牙就對馬島主權存在著爭議,雙方也曾為此進行過戰爭。1770年,西班牙以武力將英國趕出大馬爾維納島。1806年,英國又趕走了西班牙。阿根廷獨立後,以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為名,宣布馬島是阿根廷領土的一部分,而英國則聲明馬島主權歸屬英國。1832年和1833年,英國先後出兵佔領了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建立了殖民地。
此後,馬島便一直被英國所佔領,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聯合國曾多次敦促英、阿兩國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然而,英、阿雙方雖經多次談判,但始終未獲結果。1982年2月英、阿談判破裂後,阿根廷政府決定用武力收復馬島。而英國則為了維護其對馬島的殖民統治,也隨即訴諸武力。
D. 國際問題,馬島戰爭
這個得牽扯到新航路開辟後的殖民時代了。
最早發現馬島的是英國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John Davis)但是荷蘭人威爾德(Sebald de Weerdt)卻無可爭議地於1600年左右看到它們。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於1764年首先在東福克蘭島建立居民點。
1816年宣布脫離西班牙而獨立的阿根廷於1820年宣稱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1831年,美國軍艦「勒星頓號」(Lexington)摧毀阿根廷在東福克蘭島的居民點,以報復它們非法扣留3艘在該區域獵海豹的美國船隻。1833年初英國未開一槍就把剩餘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1841年英國指派一位文職副總督至該島,至1885年,島上一個約有1,800人的英國社區已能自給。1892年福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貫反對英國佔領該群島。
(這是網路上說的)
首先牽扯到五個國家,阿根廷、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前三者是當事國。
阿根廷是西班牙殖民時代的殖民地,在英西在馬島的角逐中,西班牙多次控制住了馬島。但是英國對馬島一直都沒放棄馬島的主權。再到後來美阿交惡的時候,美國摧毀了阿根廷在島上的居民的居住點(當時阿根廷在島上控制力不強)。後來英國索性把剩下的在阿根廷在島上的剩餘官員全部趕走了,全部控制住了馬島。在後來80年代英國鐵娘子撒切爾當政和阿根廷軍政府時期在馬島打了一場戰爭,英國都出動了航母了。戰爭的結果很明顯是英國勝利、阿根廷戰敗。但是阿根廷一直沒放棄主權。島上目前的居民都是英國人的後裔,明顯傾向於英國的人。
E. 英阿馬島之戰的根本原因及戰後對於世界軍事的影響
英國和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以久。1592年,英國人約翰•戴維斯發現該島,但阿根廷則認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於1520年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發現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並由此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18世紀初,大批法國人先後來到該島,稱為馬洛伊內群島,後轉化為西班牙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1765年英國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佔領西島。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
1832年英國佔領西島,次年佔領東島。從此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1982年雙方談判破裂,戰爭爆發。從4月2日阿根廷出兵佔領馬島,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國奪回,戰爭結束,歷時74天。
F. 關於馬島爭端的問題
馬島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要沖,和南極大陸遙遙相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史上是世界海上強國爭奪之地。阿根廷歷史學家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18世紀中葉,法、英先後在兩大島上建立居民點並少量駐軍。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但英國以最先發現為由,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1816年阿根廷脫離西班牙的統治取得獨立後,宣布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3年英國武裝佔領馬島,驅逐了阿駐島總督和島上居民。此後兩國對馬島主權之爭從未間斷。二戰結束後,阿英兩國斷續進行了多次談判,但是沒有結果。1972年,在馬島附近海域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馬島問題的談判變得更加復雜。1982年2月談判再次破裂。同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佔領馬島,英宣布與阿斷交並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爭」爆發。6月14日英軍攻佔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布投降。戰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幾經談判,阿英於1990年達成復交協議,但英國一直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 根據馬島1985年自定的憲法,馬島屬英海外領地,除外交與軍事事務外,島民實行「自治」。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權力。英在馬島駐有軍隊。 1993年7月,阿根廷外長迪特利亞與馬爾維納斯群島政府在紐約的一些代表舉行會談後宣布,阿根廷政府建議馬爾維納斯群島和阿根廷之間保持一種與波多黎各和美國之間相似的特殊關系。迪特利亞建議重開談判,但遭到英國的拒絕。 1995年9月27日,阿根廷和英國在紐約簽署一項聯合聲明,宣布在各不放棄對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立場的前提下,決定在該島水域進行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與開采合作。同年12月15日,阿根廷總統梅內姆在西班牙馬德里會見英國首相梅傑之後宣布,兩國政府同意1996年2月在倫敦舉行外長級會議,討論馬爾維納斯群島問題。1996年3月12日,阿根廷反對英國關於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周圍200海裏海域禁止別國漁船捕魚的行為,並再次重申了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 1998年6月2日,第28屆美洲國家組織大會通過一項聲明,闡述了支持阿根廷政府對馬爾維納斯群島擁有主權的立場。同年10月29日,阿根廷總統梅內姆在訪英期間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在英首相府簽署了一項旨在推動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夥伴關系行動日程協議。在行動日程協議中,英阿雙方再次重申了各自對馬爾維納斯群島享有主權的一貫立場,但雙方同時表示將繼續遵循積極合作和互利的原則,共同努力解決涉及馬島爭端的所有問題。 1999年7月14日,英國和阿根廷兩國外長在倫敦簽署一項協議,宣布兩國同意恢復馬島與阿根廷中斷了長達17年的聯系。從此,英國將解除不準阿根廷人上馬島的禁令。 2007年12月10日,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在議會發表就職後的首次演講時強調,阿新政府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阿根廷擁有馬島不容置疑的主權,阿政府在馬島主權問題上不會讓步。12日,阿根廷外交部發布公告說,阿根廷外交部副部長莫里坦日前約見了英國政府特使,要求英國同阿根廷重啟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談判。2008年4月2日,阿總統克里斯蒂娜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馬島戰爭老兵日」活動時重申,阿根廷擁有馬爾維納斯群島不容置疑的主權,阿政府在馬島主權問題上不會退縮,並將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2008年11月6日,阿根廷政府發表聲明,強烈抗議英國當局單方面修改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相關法律。2010年2月,英國政府允許石油公司在馬爾維納斯群島附近海域勘探和開採石油,引起阿根廷政府的強烈抗議。馬爾維納斯群島議會證實,英國迪塞爾石油公司當天在馬島附近海域開始石油勘探工作。2月22日,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表示,希望與英國通過談判解決馬島爭端。
G. 國旗插上南喬治亞群島誘發了什麼戰爭
英阿兩國對馬島主權的爭議,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也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爭議的焦點是,誰先發現和有效佔領這些群島。引發戰爭的導火事件是:阿根廷人把國旗插上南喬治亞群島上。這僅僅是一個偶然事件,卻成為戰爭的直接誘因。
1764年,法國航海家路易·安東·德布甘維爾海軍上將率領的探險隊,首次在東島建立了一個定居地,稱為路易斯港。1765年,以約翰·拜倫為首的英國探險隊登上西島,建立了名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並升起英國國旗,聲稱該島歸屬英王。1766年,在海上稱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馬島。他們宣稱,按照1493年教皇劃定的分界線,這些島嶼位於西班牙的管轄范圍之內,理應歸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國人以24,000英鎊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國人。1771年,按西、英兩國達成的協議,英國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扎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聲稱保留其主權。1774年,英國以節省軍費為理由,主動撤走了西島駐軍。1806年,西班牙向拿破崙投降,英國乘機打擊西班牙的勢力,佔領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但是,英國既未向馬島派遣駐軍,也沒有委任總督;島嶼處於無政府狀態達十多年之久。1816年,阿根廷正式宣布獨立,宣布從西班牙那裡繼承對馬島的主權並派駐官員。但1833年,英政府派兵強行佔領馬島,並將馬島上所有的阿根廷居民幾乎全部驅逐。從此開始了英國對馬島長達170年的統治。此間,阿根廷歷屆政府從未放棄對馬島主權的要求。1958年,馬島問題提及到聯合國。此後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多次建議兩國舉行談判,以求和平解決兩國爭端。1965年,聯大第一次審議馬島問題。聯合國4次通過決議要求阿英雙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但在多年的馬拉松式的談判中,雙方態度各不相讓,談判時緩時急,爭執不斷。1966年阿根廷18名青年劫持一架飛機在馬島著陸,要求歸還馬島。1971年英阿簽署協定,英同意逐步把島上居民並入阿根廷,以解決島民的身份證問題,使他們可以在阿各地通行和接受高等教育。
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馬島南部海域可能有豐富的石油以及天然氣和其他礦藏。1973年英阿談判氣氛急轉直下變得更加復雜。1976年終因談判破裂雙方召回了大使。1978年,兩國恢復談判。1982年,英阿在紐約舉行正式談判,但毫無結果,雙方關系趨於惡化。
進入80年代後,阿根廷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之中,全國上下對軍政府的不滿情緒日益強烈。當時的政府首腦加爾鐵里將軍決定以武力收復馬島,企圖以此激起民眾的民族情緒,轉移對政府的壓力。阿根廷軍政府當時估計,英國會對收復馬島做出強烈反應,但不大可能為奪回馬島而動武。此時的英國早已不是可以在全球出擊的海上霸主,對距本土萬里之外的馬島頗有鞭長莫及之感。加之英國也正為經濟衰退所苦,財政拮據,保守黨政府因實行緊縮政策遭到廣泛批評,很可能無暇他顧。加之,超級大國在全球范圍的爭霸,各種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與形勢的動盪,爭奪戰略地位,爭奪海洋和海上重要通道、爭奪南極及其戰略物資的斗爭日趨廣泛和深化。這時,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出於內政、外交和經濟上的需要,同時也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決定採取軍事行動結束英國對馬島、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的武力統治,開始實施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劃。
3月19日,阿根廷人繼在南喬治亞群島上插上了阿根廷國旗後,緊接著阿根廷又派一架C-130飛機在馬島的斯坦利港著陸,試探英方的反應。這架飛機在該機場滯留2小時後即離去。經過多次這樣的偵察活動,見英軍沒有反應,於是阿方決定利用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採取軍事行動,收復馬島。
3月26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羅薩里奧」計劃,由8艘艦和2個營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40兩棲特混編隊,從貝爾格拉諾啟程前往收復馬島;以1艘護衛艦,1艘供應艦搭載2個排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60兩棲特混編隊,從德塞阿多港啟程前往收復南島;還以1艘航母及6艘艦船組成第20特混編隊,提供戰役掩護。4月2日拂曉,阿根廷海、陸、空軍約4000人採取突然襲擊行動,在馬島首府斯坦利港登陸,同守衛在島上的78名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員和約120名本島防衛隊員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戰斗後,佔領了馬島。
4月3日,阿軍又在南喬治亞群島登陸,島上英軍只有22人,稍作抵抗之後,便宣布投降。
阿軍收復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
對阿根廷的行動英國作出了迅速反應。馬島被占當日下午,英國政府立即召開內閣會議,作出了同阿根廷斷交,並制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4月3日,英國國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以全票贊成通過以武力收復馬島的決議,任命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4月5日,英軍以「競技神」號和「無敵」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特混艦隊,共有37艘戰艦,20架「鷂」式戰斗機,58架各型直升機,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由朴茨茅斯和直布羅陀啟航。正在大西洋的4艘核潛艇也全速趕往馬島。在特混艦隊一萬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軍參戰部隊完成了制定作戰方案、戰斗序列編組、戰術演練等一系列准備工作,並根據4月4日議會簽發的法令,征租58艘民船,作為艦隊的後勤支援力量,同時對徵用的民船按需要進行快速改裝。英國的這些高效迅速的臨戰准備,奠定了取勝的基礎。
4月7日,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00海里實施全面海空封鎖。5月14日夜間,50名突擊隊員乘3架直升機在八名先遣隊員引導下機降於島上,炸毀阿軍6架「普卡拉」攻擊機,4架教練攻擊機,1架運輸機。隊員中的炮兵觀察組指引「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的主炮猛轟島上的目標,阿根廷1座軍火庫,6座雷達站均被炸毀。5月21日凌晨三時英軍在聖卡洛斯實施多點立體登陸,並構築工事,組織防禦,准備迎擊阿軍的反撲。天剛亮,阿軍便出動16架「普卡拉」攻擊機,14架「幻影」戰斗機,猛烈空襲英軍艦隊和登陸灘頭。擊沉「熱心」號護衛艦,擊傷驅逐艦1艘,護衛艦2艘,輔助艦1艘。然後阿軍又連日出動飛機,擊沉「羚羊」號護衛艦,擊沉「考文垂」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滾裝船,擊傷1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
5月27日,英軍開始發起陸上進攻,兵分兩路向斯坦利港推進。5月28日,英軍攻佔達爾文港和道格拉斯。5月29日,英軍攻佔古斯格林和蒂爾灣。6月1日,英軍在攻佔肯特山和查傑林山完成對斯坦利港的包圍後,並不急於攻擊,而是調整部署,補充給養。6月7日,第5旅在僅距斯坦利港16公里的希拉夫灣登陸。此時阿軍出動大批飛機空襲在希拉夫灣灘頭的英軍,擊沉登陸艦1艘,擊傷護衛艦1艘,登陸艦1艘。但仍無力阻止英軍的登陸。6月11日,經三天的准備,英軍以「火神」轟炸機和「鷂」式戰斗機進行密集轟炸,同時驅逐艦、護衛艦以艦炮火力掩護,支援地面部隊向阿軍猛攻。6月12日半夜,英軍第5旅向阿軍發起全面攻擊。激戰5小時,於6月13日凌晨5時,攻佔了無線嶺、欲墜山和威廉山,奪取了加爾鐵里防線上的所有要點。6月14日,阿軍丟棄重武器退入斯坦利港市區。午後,英阿兩軍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斯坦利港內殘余的9千多阿軍投降。
6月15日,阿根廷總統宣布馬島的戰斗已經結束。英國也宣布阿軍投降,奪回馬島。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正式結束。英國依仗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打敗了阿根廷的參戰軍隊,重新奪佔了馬島。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場戰爭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神奇色彩,展示了現代戰爭的許多新特點,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
H. 馬島戰爭英阿兩方分別有什麼依據
英阿兩國對馬島主權的爭議,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也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爭議的焦點是,誰先發現和有效佔領這些群島。根據現有文字記載,英國「幸福號」船船長約翰·斯特朗於1690年發現兩主島之間的海峽,並以當時英國海軍司庫福克蘭子爵的名字把它命名為「福克蘭海峽」,而且首次登上該島。後來,英國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
十八世紀初,許多法國人陸續到過該島,並將它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此名源於法國探險隊在法國的起點港口聖馬洛,後來的西班牙名稱「馬爾維納斯群島」亦出於此。
1764年,法國航海家路易·安東·德布甘維爾海軍上將率領的探險隊,首次在東島建立了一個定居地,稱為路易斯港。
1765年,以約翰·拜倫為首的英國探險隊登上西島,建立了名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並升起英國國旗,聲稱該島歸屬英王。
1766年,在海上稱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馬島。他們宣稱,按照1493年教皇劃定的分界線,這些島嶼位於西班牙的管轄范圍之內,理應歸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國人以24,000英磅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 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國人。1771年,按西、英兩國達成的協議,英國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扎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聲稱保留其主權。1774年,英國以節省軍費為理由,主動撤走了西島駐軍。
1806年,西班牙向拿破崙投降,英國乘機打擊西班牙的勢力,佔領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但是,英國既未向馬島派遣駐軍,也沒有委任總督;觀島處於無政府狀態達十多年之久。
181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區人民起義,成立了拉普拉塔臨時政府。1816年,「拉普拉塔聯合省」正式宣布獨立,並聲明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20年11月,戴維·朱厄特海軍上校在索萊達港把阿根廷國旗插在要塞頂上。並宣布行使從西班牙繼承來的主權。自1823年起由巴勃羅·阿雷瓜蒂任總督。
1829年,英國致函阿外交部長,聲明馬島歸英所有。
1833年1月2日,英國由約翰·詹姆斯·翁斯洛艦長率領「史詩女神」號護衛艦開進東島的索萊達港;第二天,升起英國國旗,宣布奉命行使英對馬島的主權。阿駐馬島的海軍中校何塞·瑪麗亞·皮內多總督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諾艾利斯。此後,馬島長期為英所佔,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其主權要求,多次對英的佔領提出異議,至今已達一個半世紀。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5年(1831年—1836年)的環球旅行時,到過馬島。他是第一個到那塊領地訪問的名人,因此東島有個「達爾文港」。
1948年,阿根廷和智利向馬島海域派駐海軍,英國對此抗議。10年後,即1958年,這個問題提到聯合國。
1964年,阿一名飛行員駕機到馬島著陸,升起了阿國旗。同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開始審議馬島問題。審議後,建議由特委會邀請兩國政府舉行談判,以求和平解決爭端。
1965年,聯大第一次審議馬島問題。阿強調馬島是西班牙殖民體系的天然組成部分,應根據反殖宣言中確認的領土完整原則將馬島歸還阿。英則堅持其對馬島的主權,強調居民自決權。大會最後通過了敦促阿英立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問題的決議。從1966年—1976年間,多屆聯大都作出了類似的協議或決議。1966年阿根廷18名青年劫持一架飛機在馬島著陸,要求歸還馬島。1971年英阿簽署協定,英同意逐步把島上居民並入阿根廷,以解決島民的身份證問題,使他們可以在阿各地通行和接受高等教育。1972年阿在離阿根廷港5公里處修建了機場,班機定期往來。
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馬島南部海域可能有豐富的石油以及天然氣和其他礦藏。1973年英阿談判氣氛急轉直下。1978年,兩國恢復談判。
1980年英外交官在美國與阿根廷代表談判提出這樣的設想:馬島主權移交給阿根廷,但要阿方把馬島長期租接給英國。阿對此表示反對。同年12月,英政府把這一方案提交議會討論時,遭到一些人的竭力反對。於是,英政府表示,馬島居民對該群島的歸屬問題應有最後決定權。
英阿雙方對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也存在爭議。
據阿根遷資料,1756年6月29日,西班牙船「雄獅」號首次在南喬治亞群島靠近。該船船長把他們登陸的那個島命名為聖佩德羅島。1775年,英國海員約翰·庫克對該群島進行勘測,並繪制了地圖,把它命名為喬治三世群島。南喬治亞群島由此得名。1904年11月16日,一批阿根廷海員登上南喬治亞島;1905年1月1日,他們在格里特維肯港設立了一個氣象站。1908年7月4日,英國宣布,南緯50度以南、西徑80度以東的廣大區域,包括馬島、南喬治亞群島、南桑德韋奇群島、南設得蘭群島、阿根廷的聖克魯斯省一部、智利南方各省、整個火地島等,均為英國統治區。
1928年,阿根廷首次通過外交途徑提出收復南喬治亞群島主權的要求。1950年,英國人在南喬治亞島升起英國國旗,沒收了阿方氣象站的全部設備,並把這些設備送回布宜諾斯利斯。1969年,英國在島上建立了南極觀測站和鯨魚加工廠。
據有關資料介紹,最早到達南桑德韋奇群島的是俄國人別林斯高晉,時間是1819年。1908年7月4日英國宣布該島屬英國統轄范圍,但未派人進駐。1976年,阿海、空軍向該島的圖勒島(即南休利島)共派出了約20名人員(含科研人員),建立了「科爾布塔·烏拉傑」科學站。
1982年2月26日—27日,英阿又在紐約舉行正式談判,但毫無結果,雙方關系趨於惡化。阿根廷出於內政、外交和經濟上的需要,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徹底消除長期存在的殖民主義這一「毒瘤」,決定採取包括軍事行動在內的「其它形式」來結束英國殖民主義者對馬島、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的武力統治,並在國內開始了積極的備戰活動。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軍指揮的運輸船,以拆除一個保加利亞人在南喬治亞群島所建立的鯨魚加工廠的陳舊設備為名,在南喬治亞群島的利斯(又譯「萊斯」)灘登陸,並插上阿國旗,兩國關系旋即惡化。阿方決定利用有利的國際形勢與政治形勢,提前採取行動,收復馬島的主權,以此結束英軍對馬島長期的武力佔領。
3月28日,阿方出兵,4月2日和3日先後在阿根廷港和南喬治亞島登陸,馬島戰爭爆發。
I. 馬爾維納斯群島現在主權歸誰
打開世界地圖,在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東南沿海海區,人們可以找到阿根廷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之為福蘭克群島的一群島嶼。這群島嶼人們習慣簡稱之為馬島。馬島除東部的索萊達島和西部的大馬爾維納斯島有大約2000人居住外,絕大部分地區荒無人煙,且地靠南極,氣候嚴寒。但馬島的戰略地位卻毋庸置疑。西去400千米,是舉世聞名的麥哲倫海峽,是由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通往南極的大門和前進基地。此外,馬島的大陸架還蘊藏有可觀的石油資源。據稱,其蘊藏量可能達20億桶,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科威特」。
一、英阿馬島爭端的由來
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據歷史記載,馬島被發現於16世紀,但何人何時發現,說法不一。阿認為,1520年,麥哲倫探險隊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發現了馬島。英國則認為是由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於1592年8月14日駕駛「希望」號船首先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來到該島時,發現了東西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取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稱該島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
1770年,西班牙佔領了該島,將其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獨立,並宣布繼承對馬島的主權,將馬島定為阿的第24個省。4年後,阿海軍又將國旗插上了索萊達島要塞頂峰,宣布對該島擁有全部主權。
英國則以該島為英國人最早發現為由,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佔領西島和東島。為顯示主權,英國人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及其他行政機構,向該島移民,並擠走了島上土著居民。此後,馬島便淪為英國殖民地。但阿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1958年,英阿兩國關於馬島的爭端被訴諸於合國,聯合國先後4次通過決議,要求英阿兩國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由於雙方均不願從本國的立場上後退,這種談判只能是談談停停,吵吵爭爭,成為馬拉松式的談判,英國也因此控制著該島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關於馬島的談判又重新開始,但是這一次,阿根廷人顯然已對談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們已不指望能從談判桌上得到什麼,他們之所以願意談判只不過是故意放出來的煙幕。此時阿軍方正在悄悄准備一項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他們決心要以牙還牙,用武力來收回對馬的主權,於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英阿馬島之戰。
二、英阿馬島大戰
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准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遭到英駐軍的刁難,絕大部分人被阻止上岸,部分阿人則沖破阻攔,登島並在島上豎起阿國旗。英國得知後,向阿提出了強烈抗議,並派出4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去「恢復秩序」。阿也不肯讓步,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馬島主權之爭。阿海軍迅速派出兩艘導彈護衛艦趕赴南喬治亞島,將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考察隊員抓了起來,並再次升起阿軍旗。英聞訊後,急調2艘軍艦和1艘潛艇前往馬島。正當雙方箭拔弩張的時候,卻傳來阿海軍艦艇北駛烏拉圭海域要與烏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的消息。
但到3月31日晚,阿海軍卻突然退出演習,掉頭南下,全速駛往馬島,具體實施「羅薩里奧」計劃。原來這是阿海軍臨戰前的一次佯動。直到此時,英國人才驚呼「上當」�英首相撒切爾夫人火速通知國防、外交官員到首相官邸商討對策。同時派遣在直布羅陀海峽值勤的一個艦隊赴馬島增援。此外,撒切爾夫人還給美國總統里根寫信,要求美製止阿佔領馬島。但是此時,阿軍方已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島英軍只抵抗幾小時便宣布無條件投降。馬島總督垂頭喪氣地帶著英國文武官員登上阿軍早已為他們准備好的軍用飛機,先到烏拉圭,再改乘飛機回國。第二天,阿軍又在南喬治亞島登陸,島上英軍又宣布投降。阿政府向全國發表公報,宣布已收復馬島。阿舉國群情激奮,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與此相對照,英國朝野嘩然。4月3日,英下院舉行會議,討論面臨的嚴重局面,許多議員指責政府「出賣」馬島。有人甚至稱「寧可失去5個北愛爾蘭,也不願失去一個福克蘭�」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組成一支特混艦隊赴馬島。至此,雙方擺出一付進行海上決戰的架式。阿方:海軍擁有各型艦船34艘,主要作戰艦艇18艘;空軍作戰飛機223架,能用於作戰的154架;海軍作戰飛機49架;阿軍守島部隊有1個海軍陸戰旅,3個步兵旅,共約15000人。英方:特遣艦隊共有艦船111艘,其中作戰艦艇44艘,輔助船隻22艘,商船45艘,兩棲運輸船20艘,艦載「鷂」式飛機28架,空軍「鷂」式飛機14架,海軍陸戰隊及步兵旅等9000人,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值得指出的是,特混艦隊還包括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及2艘核動力潛艇。英國防部稱是「除兩個超級大國以外最大的一支特混艦隊」。而以購買西方廉價舊式軍艦為主的阿海軍與英艦相比,簡直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有鑒於此,阿海軍不得不收縮於本國的近岸海區。更糟糕的是,當「鐵娘子」把全部賭注壓在馬島上,宣稱「福克蘭已經成了我的生命、我的血液」時,阿總統加爾鐵卻承認「做夢也沒有想到撒切爾夫人會為了一個荒蕪的島嶼派遣如此龐大的特遣艦隊,萬里迢迢到南大西洋來」。最高統帥心態如此,部隊的戰斗准備程度可想而知,戰爭已一觸即發,阿卻還在認為英「不可能真打�」顯然,戰爭一開始,就事實上決定了雙方的結局。正在雙方即將開戰時,「公正的」美國人出來調停了。美國是北約的盟主國,美國人的「公正」程度有幾何,只要不是弱智就能猜得出來。
從4月7日開始,美國國務卿黑格頻繁穿梭於英、阿和美國首都進行調停,但雙方都不願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美國人偏向英國,阿自然心知肚明,對黑格提出的包括考慮馬島居民的「願望」在內的所謂「七點」新建議,自然不能接受。因為馬島居民是英國人後裔,考慮居民的「願望」,顯然只能是對英國有利。阿不能不拒絕這種「新建議」,美國調解未果。4月29日,美以阿拒絕美建議為由,宣布放棄「中立」,轉而支持英國,不僅對阿進行制裁,還讓英軍使用美阿森松島上的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裝備,向英國人提供情報,並讓通信衛星成為英國通信中繼站。獲知這一切,阿總統痛心疾首,稱對美國「感到很痛心,我要說,欺人太甚了」。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
4月26日,英國特混艦隊首先攻下了南喬治亞島,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里范圍的海上和空中的封鎖部署。隨即,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尼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在茫茫濃霧中到達馬島以東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戰略轟炸機,經過空中加油,長途跋涉5000公里,於凌晨4時30分飛臨馬島,並投下21枚重達1000磅的炸彈。同時從英航母上起飛的飛機也對阿陣地進行猛烈攻擊。5月2日下午,英國的「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3枚魚雷,其中兩枚命中目標。巡洋艦在45分鍾後沉沒,阿軍官兵陣亡和失蹤321人。次日,英國又在馬島北側用「海鷗」式導彈擊沉了阿軍的「索布拉爾」號巡邏艇。面對接連的勝利,英國官兵開始沾沾自喜,殊不知,一場噩夢正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面對英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阿軍發誓要報仇雪恨。加爾鐵里把目光投向了從法國購得的5枚「飛魚」導彈。5月4日上午11時左右,英國「謝菲爾德」號巡洋艦悠閑地游弋在馬島附近海域,這艘當時號稱英國皇家海軍「最現代化的大型軍艦」服役剛剛7年,具有非常先進的雷達系統,阿根廷的飛機只要從其大陸起飛就逃不過它的眼睛。因此,艦上的英國官兵悠然自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聊天。此時,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搭載的「超軍旗」戰斗機利用地球曲線超低空飛行,在300公里以外,已經鎖定「謝菲爾德」號巡洋艦的阿軍「超級軍旗」戰斗轟炸機攜帶兩枚「飛魚」導彈悄悄起飛了。飛機在接近「謝菲爾德」號雷達警戒區時陡然下降到四五十米的高度,然後關閉機載雷達繼續飛行。12時20分左右,「超級軍旗」順利進入到導彈的有效發射區,在距離「謝菲爾德」號32公里處,兩枚「飛魚」導彈帶著阿根廷人復仇的怒火發射了出去。其中1枚「飛魚」成功避過英軍的防空系統後准確命中目標。爆炸引起大火,英艦官兵拚命搶救5個小時後,不得不棄艦逃生。就這樣,造價高達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被造價才不過3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這給了驕傲自大的英軍以沉重打擊。5月12日,阿空軍12架「天鷹」戰斗機分三批重創英護衛艦「大刀」號和「華美」號。
5月21日晨,英軍開始登陸馬島,並建立登陸場。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呼嘯而來,對英艦進行攻擊,擊落英機5架,擊中英艦8艘,其中1艘護衛艦被擊沉。
5月25日是阿根廷的國慶節,阿軍向英軍發起了大規模空襲行動。這天,兩架攜帶「飛魚」導彈的「超級軍旗」戰機從阿根廷大陸起飛,向游弋在馬島東北海面100多海里的英國航空母艦飛去,他們的目標就是要炸毀英軍的航母。接近預定目標區域後,阿軍飛行員發現飛機雷達的熒屏上出現了一個大的脈沖亮點,他判定這就是英軍的航空母艦。於是,阿軍飛行員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導彈發射按鈕。兩枚「飛魚」導彈同時向敵艦飛去,其中一枚准確地擊中了目標。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後,英艦出現了濃烈的火焰,不長時間之後,就慢慢地沉入了海底。事後阿軍才知道,他們炸沉的這艘英艦並不是英國的航空母艦,而是一艘名為「大西洋運送者」號的運輸艦,其體積同航空母艦大小相仿。盡管如此,英軍也遭受了重創,僅有的4架「支奴干」大載重量直升機中的3架、1個中隊的「威賽克斯」支援直升機、大量的補給物資和設備也被炸沉,英6架「鷂」式戰斗機也葬身海底。阿機又擊沉英驅逐艦「考文垂」號。
受到接連打擊之後,英國人逐漸意識到了「飛魚」導彈的厲害。伍德沃德下令將所有艦船撤到離馬島和阿根廷海岸較遠的地方,以避免遭受新的攻擊。馬島戰爭開始的時候,阿根廷除了已經擁有的5枚「飛魚」導彈外,還向法國訂購了另外9枚。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法國總統密特朗應英國政府的要求,下令不再向阿根廷出售「飛魚」導彈。此舉使阿根廷政府感到十分緊張,被迫尋求從其他國家間接獲得「飛魚」導彈。通過情報部門,阿根廷獲悉秘魯向法國訂購的8枚「飛魚」導彈即將到貨。於是,阿根廷政府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希望從秘魯高價購得這些導彈。法國政府聞訊後,故意尋找各種借口拖延交貨時間,直到戰爭結束才把導彈送交秘魯政府手中,使得阿根廷從第三國購買「飛魚」導彈的計劃流產。沒有「飛魚」導彈,阿根廷就沒有了同英國對抗的資本,形勢發生逆轉。
為徹底擊垮阿軍,英軍從5月27日起開始實施登島作戰。5月29日,英軍攻佔了非常重要的達爾文港,斃傷阿軍250人,俘獲1400人,並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此後的幾天中,阿軍節節敗退。6月8日,為了挽救守島的部隊,加爾鐵里孤注一擲,下令集中尚存的空中力量對英軍展開大規模空襲,結果打死英軍180多人,阿機再呈神勇擊沉了包括英國的「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在內的3艘大型登陸艦,並重創「普利茅斯」護衛艦。雖然阿空軍表現出色,但陸軍表現卻有負阿國人,未能很好地實施配合作戰。
英軍雖然遭到沉重打擊,但仍決心奪取馬島。馬島由西島和東島組成,中間有一條2�6~8海里寬的海峽,西島防禦較弱,東島防禦較強。就在當晚,3000名英軍乘坐「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登上馬島,使島上的英軍增加到了8000人,而且擁有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英軍開始發起總攻,並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馬島首府阿根廷港15公里的哈里特山和朗頓山。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英軍從東西島間的結合部突破,避開正面,爾後再向東推進,分進合擊,奪佔全島。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到6月14日。阿陸軍孤軍奮戰,損失慘重。阿統帥部見大勢已去,電告馬島守軍「在不損害武裝部隊榮譽和國內政策的情況下」可以自由行動。至14日中午,英軍已經推進到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陸軍司令在英方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停火協議上簽字時,盡管勾掉了「無條件」三個字,然而這一天對阿軍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恥辱的日子。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終於結束。
馬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它留給後人的警示卻不斷延續。在這場血與火的較量中,盡管英國傷亡1000餘人的代價,耗資27億美元巨額花費換來了名義上的勝利,但除了挽回了一點面子外,似乎再也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名義上的失敗也沒有使阿根廷人放棄爭奪馬島主權的斗爭,他們在戰後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馬島主權日」。有西方媒體評論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只有輸家的戰爭。」就連英國著名記者漢拉恩也感慨地說:「經過一段漫長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征途,我們才到達那兒。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姑且不說這些代價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打贏這場戰爭絲毫也沒有能夠解決問題。戰爭並沒有平息兩個國家對馬島主權的爭執,相反,戰爭使兩個國家的距離更遠,仇恨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