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國家和西班牙爭奪菲律賓
① 從16世紀到1946年,菲律賓遭受哪些國家的殖民統治
從16世紀到1946年,菲律賓曾先後淪為西班牙、美國、日本的殖民地。
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詳情:
1、西班牙統治時期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菲律賓群島。
1565年,宿霧島為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佔領,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菲律賓之名,乃自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726年,蘇祿國王再次遣使到清廷朝貢。
1851年,西班牙侵佔和樂島,清朝與藩屬國蘇祿王國的交往中斷。
2、美國殖民統治時期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爾後西班牙戰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接收菲律賓,改由美國統治。
1935年3月24日,建立菲律賓自治邦。
3、菲律賓共和國時期
日軍於1942年1月2日佔領馬尼拉;4月9日攻下巴丹半島;5月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投降。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隨後,日本人成立了一個獨立准備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
1943年10月14日,日本佔領軍扶植勞威爾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史稱菲律賓第二共和國(1943年—1945年),正式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
3、獨立建國時期
馬尼拉
1946年7月4日,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菲律賓獲得完全獨立。此後,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
菲律賓簡介: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 ng Pilipinas),簡稱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100萬。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14世紀前後建立了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菲律賓主要分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風俗習慣,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菲律賓是東盟(ASEAN)主要成員國,也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24成員國之一。 菲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但貧富差距很大。獨立至今,菲經歷數次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時常動盪,政府貪污腐敗,社會的不安定已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
根據1898年《巴黎條約》、1900年《華盛頓條約》、1930年《英美條約》,菲領土范圍西部界限為東經118度線。但上世紀70年代後菲通過4次軍事行動突破了該界限,非法侵佔了中國南沙群島8個島礁,這是中菲領土爭端的真實起源。
② 從16世紀到1946年,哪些國家的殖民統治菲律賓
從16世紀開始,菲律賓先後淪為兩個西方大國的殖民地——西班牙和美國。
1521年,探險家麥哲倫奉西班牙王朝之命,率領遠征隊從美洲向西航行,意外地發現現今的菲律賓。1542年,西班牙探險家魯伊·洛佩斯·德比利亞洛沃斯踏上菲律賓中東部的萊特島和薩馬島,以西班牙王子菲力普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菲力納斯」。「菲力納斯」後來演化成「菲律賓」,用來指稱整個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開始對菲律賓實行殖民統治。它奉行「一手揮長劍,一手執聖經」的策略。
19世紀末,新興的美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同西班牙發生戰爭。這時,菲律賓也爆發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戰勝西班牙之後,美國卻於1902年派兵佔領菲律賓,取代西班牙繼續對菲律賓實行殖民統治。從那時起,除二戰期間日本擊敗美國軍隊侵佔菲律賓三年之外,直到1946年7月菲律賓宣布獨立,美國佔領菲律賓將近半個世紀。從時間上說,這雖不及西班牙統治的七分之一,但從政治、文化與心理影響上說,美國卻遠遠超過西班牙,使菲律賓成為美國色彩最濃重的亞洲國家。
③ 菲律賓原來是誰的殖民地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14世紀前後建立了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④ 歷史上西班牙與菲律賓發生過戰爭嗎
發生過。菲律賓本是獨立國家,我們國家曾稱之為呂宋。後來西班牙佔領了呂宋,成為其殖民地。1898年美西戰爭中西班牙戰敗,向美國割讓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西班牙對菲律賓的影響可謂深遠,菲律賓人絕大部分是基督教徒,就是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形成的。菲律賓人的姓名都是西班牙式的。
⑤ 鄭氏集團曾想驅走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
是的。
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前後三次欲對菲律賓出兵,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至於原因,主要是為了討伐西班牙殖民者。
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起初,他們對當地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因為當地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最終導致1603年的大塗剎!
當時明朝正府獲悉此事大為震驚,但它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賤民,因此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塗剎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當焗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布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剎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明朝未出兵討伐還有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在西班牙殖民者塗剎華人大致同一時期,明王朝進行了3場大規模戰爭,雖然3場大戰明朝都獲勝,但國家軍事和財政損耗極大。
明朝的縱容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華僑的欺壓更加有恃無恐,絕境中的華僑不堪其苦。得知菲律賓華僑的悲慘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緻函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焗進行貿易。他還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剎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面對鄭成功的威脅,西班牙人反而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集體塗剎。鄭成功聞訊,一面撫恤逃到台灣的華僑,一面組織籌備軍隊,於是菲律賓島上再度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但鄭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現內亂,不久鄭成功病逝。他的兒子鄭經接著治理台灣,並派人同西班牙殖民當焗交涉。據說鄭經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⑥ 美國是如何從西班牙手中奪取古巴和菲律賓的呢
美國通過一場名為美西戰爭的戰爭贏得了古巴和菲律賓這兩個殖民地。顧名思義,這是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也是美國成為世界強國最重要的一步。
在古巴獨立戰爭和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美國看到了一個機會,因為西班牙衰落了,而西班牙隊對古巴和菲律賓的鎮壓對當地的美國人至關重要,這使美國堅定地對西班牙發動了戰爭。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的緬因號在古巴港口爆炸。美國堅稱這是西班牙的舉動。以此為借口,美國於同年4月25日向西班牙宣戰,美西戰爭正式爆發。
1898年12月,美國和西班牙在巴黎簽署了一項和平條約。西班牙同意放棄古巴、波多黎各和關島,但反對割讓菲律賓群島。但當美國提出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它時,極度貧窮的西班牙政府還是把菲律賓賣了,並同意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
美西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朝著世界霸權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場戰爭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美國的大國野心,也使我們認識到美國不擇手段實現其目標的無恥一面。
⑦ 西班牙為什麼放緩了殖民菲律賓的步伐
西班牙忙於在歐洲大陸爭奪霸主地位,放緩了殖民菲律賓的步伐。1517年10月,麥哲倫來到西班牙,幾經輾轉,終於在半年以後見到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向其陳述了自己的計劃,即向西航行到達香料群島。麥哲倫是一個葡萄牙小貴族,25歲時參加了遠征隊,廣泛活動在東非、印度和東南亞等地,並參加了圍攻果阿和馬六甲的軍事行動,知道名貴的香料來自馬六甲以東的摩鹿加群島。
在不斷前往亞洲的航海過程中,麥哲倫感到這條航線實在是太長了,按照地圓說,一定還有到達香料群島的捷徑。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穿過巴拿馬海峽看到了太平洋,這使麥哲倫本人相信一直向西航行,可以更快地到達香料群島,這就可以大大縮短前往亞洲的時間。但是當麥哲倫將自己的構想向葡萄牙國王提出時,立刻遭到否定,葡萄牙已經掌握了香料貿易,不需要再多此一舉,況且根據雙方已經簽訂的條約,如果葡萄牙向西航行,勢必會侵犯西班牙的壟斷權。
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聽到麥哲倫的這個計劃之後,立刻被他所描繪的利潤前景吸引了,西班牙國王幾乎是急不可耐地與麥哲倫簽訂了探險協定,要麥哲倫給他帶來豐富的香料和其他可以獲利的東西,而麥哲倫也如願以償地得到了資助和國王給予他的特權。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著由5艘船隻組成的探險隊出發了,他們懷有的唯一目的便是發現前往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捷徑,獲取豐厚的利潤。經過了艱苦的航行之後,麥哲倫率領船隊到達了亞洲,但是因為航向的偏離,他們到達的並不是摩鹿加群島而是菲律賓群島。
為了能夠在菲律賓立足,西班牙意識到與中國發展貿易關系是此時唯一的辦法,於是他們將捕獲的兩艘中國商船放回,並且希望他們繼續前來貿易,以帶來西班牙人急需的物品。最初西班牙放棄對中國商人的海盜行動完全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如果沒有中國商人也能夠生存,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打擊中國商人。
不過西班牙並未因此而放棄對香料群島的爭奪,《薩拉戈薩條約》的約束力完全趕不上利潤的吸引力。穩固了在菲律賓北部的殖民地以後,西班牙便向菲律賓南部以及摩鹿加群島發起了進攻,即使是1580年兩國合並以後,兩國殖民者的斗爭依然沒有結束,西班牙屢次組織遠征隊進攻摩鹿加群島,只是由於葡萄牙的力量更強,西班牙的進攻才沒有成功。
可見自始至終西班牙都沒有放棄對香料貿易的爭奪。與葡萄牙爭奪香料貿易利潤是西班牙航海探險的最初動因,並且也是支持其不斷進行航海探險的重要動因,不能因為美洲後來所起的作用而輕易否定這個重要的動因。
與中國對海盜並不詳加區分不同,在西方歷史上由於海盜眾多,來歷復雜,因而對其稱呼也有微妙的差別,如在英語中,"pirate"指一般的海盜,"privateer"則指"私掠船海盜"或"皇家海盜",即指那些與某一政府訂下契約的個人或船隻,他/它可以在戰爭期間攻擊敵方艦船。這種契約也被稱做"私掠許可證",意味著政府會從海盜活動中分紅。所以此種海盜實則為國家支持的國家海盜,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此種海盜在英國、法國和荷蘭被發揮到了極致,為這三個國家挑戰伊比利亞半島國家的海上霸權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⑧ 英國有沒有搶奪過菲律賓然後又還給了西班牙
英國沒有爭奪個菲律賓的。
最早第一次被侵佔是1565年的時候,宿霧島為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佔領,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菲律賓之名,就是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滴。
後來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的時候,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西班牙戰敗了,簽署了「巴黎和約」,改由美國統治。
再就是1935年3月24日,菲律賓建立菲律賓自治邦;二戰期間為日本所據一直到1945年,日本佔領菲律賓後建立傀儡政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才獲得完全的獨立。
⑨ 中期.西歐國家爭奪殖民霸權的斗爭主要在哪些國家
哪個中期呢?
殖民歷史的話,最早的西葡是由教皇畫了一條線。
後來西班牙沒落,主要是英法搶奪北美殖民地,法國輸了以後反手就幫美國獨立了。
再後來是19世紀中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歐洲列強一起劃分了非洲和太平洋島嶼。一戰和殖民地分配也有一定的關系。
美國窩在美洲比較老實,到1898左右欺負了一下西班牙,搶走了菲律賓和古巴。
⑩ 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古巴和菲律賓群島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特別是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人民,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於4月25日對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引子
19世紀末,美國進入了帝國主義時期。美國壟斷資本財團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於是各種宣傳機器大造對外擴張的輿論。但是正當美國准備向海外擴張時,整個世界已為老牌殖民大國瓜分完畢。美國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還無力同英法等國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國西班牙是個好目標。這時的西班牙已是日薄西山,昔日的龐大帝國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亞洲的菲律賓。美國決定首先拿西班牙開刀,奪取這幾個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並取得向亞洲首先是遠東擴張的基地。
這時,西屬殖民地人民的斗爭也給美國創造了有利環境。菲律賓和古巴先後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菲律賓起義軍已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包圍了馬尼拉。古巴起義軍則牽制了西班牙的20萬大軍。美國抓住這一「天賜良機」,借1898年2月15日的「緬因」號事件,大造戰爭輿論,於4月25日正式向西班牙開戰。
美國早就為戰爭做好了准備。美國已經建立了一支號稱世界第三的強大艦隊,部署在世界各戰略要點上,其中駐香港的亞洲艦隊早已升火待發。國會已徵兵20萬,並擁有速射野戰炮、電報、電話等先進裝備。反之,西班牙毫無准備,在古巴的20萬西軍只有1.2萬人能打仗,其餘多是老弱病殘。
海軍僅有一些舊式木殼軍艦。在菲律賓也只有4.2萬軍隊,而且西班牙政局一片混亂,軍政界人士普遍認為同美國作戰沒有獲勝希望。
菲律賓方面戰斗
美國宣戰後,戰爭在菲律賓和古巴兩個方向展開。戰斗首先在菲律賓打響。1898年,菲律賓起義軍已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國土,包圍了馬尼拉。美國趁此機會,以支援菲律賓人民的名義,出兵參戰。
4月27日,杜威率領早已在香港待命兩個月的美國亞洲艦隊啟航駛往菲律賓。5月1日拂曉前到達馬尼拉港外。不久,西班牙軍艦首先開火,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海戰。美國共有6艘新型裝甲蒸汽戰艦及5艘輔助船隻,而西班牙有7艘木殼戰艦,均破舊不堪,其中旗艦還漏水。美艦在火力和速度上占絕對優勢。美方一次齊射可發射3700磅炮彈,而西班牙艦一次齊射僅1273磅。而且西艦甲板上堆滿了鍋爐用的木柴、煤等易燃物,被炮彈一擊中便會燃起熊熊烈火。戰至中午,7艘西艦全被擊沉,西軍傷亡381人,美方僅輕傷8人。馬尼拉灣海戰決定了西班牙在菲律賓的結局。
杜威在消滅了西班牙艦隊後,因無陸軍,便封鎖馬尼拉,等待國內陸軍到來。7月底,W·麥里特率領美遠征軍第八軍1.5萬人從美國趕來。此時馬尼拉已被2.5萬菲律賓起義軍所包圍。美軍為獨占馬尼拉,便玩弄狡猾伎倆。杜威與起義軍首領達成協議,允諾承認菲律賓的獨立。起義軍輕信了美國的許諾,答應與美軍共同作戰。卻不知麥金萊總統早已下令美軍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阻止革命軍進占馬尼拉。而且美軍私下裡早與西班牙總督達成了秘密協定,在不許菲軍入城的情況下,西班牙把馬尼拉「轉讓」給美國。為照顧西班牙人的面子,由美軍發動假進攻。8月13日,美菲軍向馬尼拉發起總攻。
西軍略作抵抗後,便繳械投降。美菲軍傷亡僅119人,西軍傷亡300人。美軍繳獲武器2. 2萬件,子彈1000萬發,俘虜1.3萬。戰斗剛一結束,杜威便撕毀協議,以武力逼起義軍撤至郊區。美軍建立了軍政府,獨佔了馬尼拉。馬尼拉之戰結束了西班牙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
古巴方面戰斗
古巴是美西戰爭的主戰場。美國組建了2.5萬人的遠征軍,在佛羅里達的坦帕進行緊張訓練。美海軍由兩支分艦隊封鎖古巴的沿海。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駐軍有20餘萬。古巴起義軍在M.戈麥斯·伊·巴埃斯領導下已解放大片國土,造成有利態勢。「緬因」號事件後,西政府派出一支艦隊(6艘戰艦,由P.塞韋拉指揮)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西班牙艦隊成功地進行了戰術機動、避開美艦的封鎖,抵達聖地亞哥港。由蛛網般的水雷陣掩護,並得到岸防火炮支援,准備抗擊美軍攻擊。5月28日,美北大西洋分艦隊(7艘作戰艦只,司令為W.T.桑普森)駛抵聖地亞哥港外,幾天後又與另一支美艦隊會合,共有艦艇24艘,形成嚴密的封鎖。美軍隨後出動陸軍開往古巴。美陸軍本想攻擊哈瓦那,但因海軍請求,便同意與海軍合攻聖地亞哥。6月22日,美第五軍近1.7萬人在海軍炮火掩護下,於聖地亞哥以東順利登陸。此時,古巴起義軍也已解放大部分國土,並包圍了聖地亞哥。美軍在與古起義軍經過會談後,開始協同作戰。6月29日,美軍抵達關塔納摩郊外。7月1日,向城東制高點埃爾卡內和聖胡安山發起猛攻。
西奧多·羅斯福指揮的義勇軍驍勇善戰,經激烈的白刃戰攻佔了聖胡安山,埃爾卡內也被攻佔。西軍7月2、3日展開反攻,雙方展開拉鋸戰,美軍終於擊退了西軍的反撲。美軍傷亡達1700人。
在陸軍激戰的同時,7月3日西班牙艦隊企圖突圍。雙方在聖地亞哥灣展開了激烈的海戰。美海軍24艘艦,西軍僅9艘。美海軍艦艇先進攻,火力既猛又打得遠。每次齊射的炮彈總重量為1.9萬磅,西軍齊射一次僅6000磅。美軍以猛烈而准確的火力打得西艦一艘接一艘起火燃燒沉沒。經4小時激戰,西艦隊又全軍覆滅,被擊沉艦艇7艘,被俘2 艘,陣亡600人,艦隊司令塞爾維拉及1800名官兵被俘。美軍僅有2艦輕傷,死傷各1人。
美軍殲滅了西艦隊後,和古起義軍圍攻聖地亞哥。7月16日,西軍彈盡糧絕,2.4萬軍隊放下了武器。美軍同在菲律賓一樣背信棄義,撇開起義軍而單獨與西班牙談判與受降,禁止起義軍入城,美軍獨享了勝利果實。
其他方面戰斗
在戰爭過程中,美軍還奪取了其他一些戰略要點。6月20日,美軍攻佔了太平洋上的重要戰略島嶼關島。7月4日,又佔領威克島。7月25日,納爾遜·邁爾斯指揮3000美軍登陸波多黎各建立了軍事基地。8月初,美又增兵1萬,分四路圍攻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經過小規模戰斗,付出50人的傷亡後,攻佔了波多黎各全島。
戰爭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1898年12月10日,美西兩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轉讓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交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美國在1899—1901年又向菲律賓起義軍發動進攻,血腥鎮壓了菲律賓人民的反抗,把菲律賓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古巴雖然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但是美國利用《普拉特修正案》把古巴變成了美國的「保護國」。
美西戰爭作為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而載入史冊。這場戰爭規模不大,時間不長,雙方參戰不超過5萬人。在戰爭中,美軍付出了5000人死亡的代價,但戰死者不超過400人,多為傷病而死。美軍是第一次去海外遠征作戰,戰爭勝負取決於海戰。當美國海軍分別在馬尼拉灣和聖地亞哥灣殲滅西班牙分艦隊後,戰爭大局就已決定。美國迅速戰勝西班牙,還得力於古巴和菲律賓兩國人民起義軍的配合。這兩國起義軍均解放了大片國土,殲滅了大批西班牙軍隊,為美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戰爭中也暴露出美軍的許多軍事弱點:軍隊對海外作戰准備不足,後勤供應混亂,尤其是醫療保障差,使軍中黃熱病死亡人數為陣亡者的10倍。此外,陸海軍協同很差,登陸作戰的組織混亂,促使戰後美國進一步加強海軍,並力圖克服戰爭中暴露的問題,為繼續向海外擴張作準備。
戰爭大大助長了美國的侵略氣焰。美國把加勒比海變成了「內湖」,在太平洋獲得了重要的戰略基地。此後,美國積極參與了列強對遠東及太平洋地區霸權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