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那不勒斯是什麼時候從西班牙獨立

那不勒斯是什麼時候從西班牙獨立

發布時間: 2022-05-05 01:56:55

① 荷蘭曾經是西班牙殖民地 西班牙何時佔領過荷蘭

應該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曾經統治過荷蘭,
哈布斯堡王朝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馬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南部至荷蘭的領地通通並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成為歐洲的霸主。1506年,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西屬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首位統治者。1516年,查理因此成為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② 南義大利什麼時候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1502~1504年,西班牙佔領了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1512年又吞並了其北部的那瓦爾王國。1516年,西班牙國王繼承了西班牙本上及其領地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撒丁尼亞和美洲的殖民地,以及奧地利和所謂的「勃民第遺產」,包括尼德蘭、盧森堡和佛朗士一康泰。同時,還佔領了美洲大片土地、北非的突尼西亞、歐蘭以及其他一些地方。1559年以後西班牙奪取了義大利的米蘭,攻陷菲律賓馬尼拉等大部地區,以及葡萄牙的里斯本和葡屬全部殖民地。這是西班牙帝國全盛時期疆域最廣(尤其在歐洲疆域最廣,太平洋一些島嶼未算)時期,佔領義大利就那點地方...即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島,撒丁王國和米蘭及周邊地區...

③ 拿破崙時代,那不勒斯王國和兩西西里王國分別位於哪裡,他們之間有什

那不勒斯王國在今天的義大利中部,首都是那不勒斯,兩西西里王國就是亞平寧半島最南端和西西里島,至於關系嘛,實在說不清,畢竟歐洲的皇室戰爭太復雜了,拿戰之前,兩西西里和意北的利古里亞都是西班牙的領土,那不勒斯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阿拉貢王朝以及薩丁-皮埃蒙特的爭奪,後來拿破崙遠征義大利,什麼薩伏伊,喬治亞,乃至教皇國統統被佔領,拿破崙讓他的養子歐仁和妹夫繆拉分別擔任義大利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國王以控制整個義大利,後來拿破崙倒台波拿巴王朝滅亡後,那不勒斯和西西里被波旁王朝繼承直到加里波第和加富爾發起統一義大利戰爭。

④ 西班牙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西班牙歷史 主詞條:布匿戰爭
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
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創建了加迪爾(加的斯城)。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新迦太基」)。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很快佔領整個半島。
公元前6世紀,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
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
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國,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
公元711年,西哥特人的結束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 主詞條:瓜達萊特戰役
公元710年,由於爭奪王位,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阿拉伯人(又稱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歷史。
公元711年,摩爾人入侵西班牙,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只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而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稱做「安達盧斯國」,中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初期,西班牙有幾個酋長國並存,隸屬於大馬士革哈里發帝國。
公元722年,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科瓦東加山打響了光復運動的第一役。在這場戰斗中,基督教軍隊在領袖佩拉約的領導下戰勝了阿拉伯軍隊。歐洲其它國家的基督教徒也紛紛響應教皇的號召,到西班牙參加反阿聖戰。在同阿拉伯人征戰的同時,基督教形成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大王國。
公元756年,第一位摩爾國王阿夫德拉曼一世,定都科爾多瓦,同時宣布獨立。
公元10世紀,摩爾人統治達到鼎盛時期。後來,科爾多瓦哈里發帝國分裂為若干個王國。面對阿拉伯人對西班牙的侵略和佔領,基督教人開始進行反抗。
1085年,基督教軍隊收復了托萊多,卡斯蒂利亞將該城定為首都。
1212年,在阿方索八世的領導下,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軍隊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取得了戰勝摩爾人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又收復了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赫雷斯、加的斯等城市,最後只剩下格拉納達王國。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王國聯姻,為兩個王國的最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
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並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 主詞條:西班牙光復運動
1492年1月2日,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光復運動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終實現統一。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由西班牙加迪斯出發,10月12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登上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然後帶了幾個土著人及一些物品返回西班牙。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佔領,將疆土擴展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
1516年,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納瓦拉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
1519年,埃爾南·科爾特斯等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征服了阿茲特克部落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
1530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人從巴拿馬出發,幾個月後到達印加帝國,征服了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許多部落被消滅、印第安人文明被毀滅。
1588年,腓力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班牙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出身海盜的德雷克率領的英國海軍擊潰,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開始衰落。
1648年,西班牙對法國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與荷蘭的領土,西班牙逐漸走向衰落。
1700年,查理二世去世,其姐瑪麗亞·特里薩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世的孫子費利佩繼位(腓力五世),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手中。盡管費利佩當上了西班牙國王,但為爭奪西班牙王位,法西與奧地利(英、荷支持)開始了一場戰爭,並於1713年簽訂了烏德勒支和約,奧地利得到了佛蘭德、米蘭、撒丁島和那不勒斯,英國得到直布羅陀等地,荷蘭得到佛蘭德的許多要塞,西班牙只剩下本土,換取的是各國對腓力五世的承認。
19世紀,拿破崙奪取法國政權後,將擴張的目標對准西班牙。以借路攻打葡萄牙為借口,派軍隊佔領了西班牙並安排自己的兄弟任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奮起抗法。1808年5月2日,獨立戰爭爆發,西班牙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西班牙喪失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ña」(源於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主詞條:美西戰爭
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4日王朝復辟。
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以西班牙失敗而告終,古巴獲得獨立,西班牙向美國割讓了波多黎各、關島並廉價出售了菲律賓(2000萬美元)。西班牙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國際大國地位不復存在。 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同年12月,西班牙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相繼成立。
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
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1日,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道弗·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1978年12月新憲法正式出台。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1996年至2004年,人民黨連續執政。
2004年至2011年,工社黨重新上台執政。
2011年11月,工社黨在大選中失利,人民黨重掌政權。

⑤ 不勒斯王國是如何淪為西班牙的領地的

149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繼承前國王的政策,遠征米蘭公國。路易十二世在1499~1500年的一系列作戰中,多次獲勝,佔領了米蘭和倫巴第。1501~1502年,根據條約規定,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但1503年春,法西之間由於一些有爭議的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戰爭。在加里利亞河畔交戰,西軍取得了勝利,法國被迫放棄對那不勒斯王國的要求。那不勒斯王國淪為西班牙的領地。

⑥ 那不勒斯的介紹

那不勒斯(又譯那波利、拿坡里;義大利語:Napoli;那不勒斯語:Nàpule;英語:Naples)是義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亞大區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於100萬。那不勒斯都會區有大約380萬人人口,是僅次於米蘭和羅馬的義大利第三大都會區和歐洲第15大都會區。那不勒斯是義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該城風光綺麗,是地中海最著名的風景勝地之一。維蘇威火山位於那不勒斯市東南,海拔高度1281米。它是座活火山,歷史上曾多次噴發,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79年的大規模噴發,灼熱的火山碎屑流毀滅了當時極為繁華的龐貝古城。火山附近建有觀測站。那不勒斯最秀麗的地方是風光明媚的桑塔露琪亞海岸,這里的日出景色十分美麗,隔著那不勒斯灣,可以眺望到維蘇威火山。那不勒斯王宮建於17世紀,曾是總督和國王的寓所,現為國立圖書館、新堡和國家美術館。1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美食而著稱,那不勒斯歷史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其存在的2500餘年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該市為古希臘人所創建,在「大希臘」中扮演重要角色;後來,羅馬人、諾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該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也曾經是波旁王朝統治的兩西西里王國的首都,直到義大利統一。此外意甲球隊那不勒斯在2014到2015賽季的意甲排名第5。

⑦ 義大利戰爭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義大利戰爭是中世紀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為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霸權而在義大利領土上進行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

1494年1月,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宣稱:自己作為安茹王朝(屬法蘭西王朝的旁系)的繼承人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8月,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其中包括瑞土雇傭兵),野炮136門,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開進,標志著義大利戰爭的開始。從1494年到1559年,義大利戰爭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慌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土坦丁堡的國王」。

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不勒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米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第二時期:1509~1515年。這一時期從「康布雷同盟」對威尼斯共和國發動戰爭開始。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借驅逐法國之機大肆擴張領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勢力聯合起來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員包括西班牙、法國、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共同對威尼斯作戰。佛羅倫薩、費拉拉、曼圖亞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先後加入該同盟。1509年4月,羅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同年春,法國出兵威尼斯,佔領它在倫巴第的領地,5月14日在阿尼亞代洛一戰,擊敗威尼斯軍隊,取得重大勝利。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組成「神聖同盟」,共同對法作戰。1512年,法軍以2.5萬人、火炮50門的兵力在拉韋納擊潰由1.6萬人、24門火炮組成的西班牙軍隊。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召回德國雇傭兵、瑞士雇傭兵投向威尼斯,法軍被迫退卻,並於1512年底放棄倫巴第。

法蘭西斯一世繼位後於1515年9月又奪走米蘭公國。1516年8月,法、西兩國簽訂《努瓦永和約》,把米蘭和那不勒斯分別劃歸法國和西班牙。教皇也於1516年底同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教務專約,承認法對米蘭、帕爾馬、皮亞琴察的佔領。1517年,法、西和「神聖羅馬帝國」締結《康布雷條約》,肯定了法國在義大利的既得利益和優勢地位。然而,戰爭不會就此結束。

第三時期:1521~1559年。這一時期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即查理五世)後,法、西瓜分義大利的戰爭為標志。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僱傭軍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僱傭軍。1525年2月的帕維亞一戰,法軍慘敗,法皇被俘。1527年,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在不利形勢面前被迫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主權要求。7年過後,法蘭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法國使者在米蘭被殺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戰爭,法國同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結盟,查理五世與英國結盟。法軍先後佔領威尼斯和馬里尼亞諾,但查理五世卻攻入法國境內。雙方於1544年簽訂《克雷普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義大利戰爭。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誰也不佔明顯優勢。1559年4月,法、西締結《卡托——康布雷西和約》,正式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爭奪,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得以鞏固,義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繼續。

⑧ 西班牙統治義大利

1494~1559年,法國與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爭奪義大利統治權的戰爭。15世紀,義大利尚未形成統一國家,各城市共和國、王國以及教皇領地和其他封建領地各自為政,給外國入侵者以可乘之機。由於歷史上王朝聯姻與王位繼承關系,法蘭西安茹家族堅持對米蘭公爵的領地擁有繼承權,並與西班牙阿拉貢王朝爭奪那不勒斯王國的統治權。1494年8月,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率兵(3萬餘人,新式火炮136門)假道米蘭進入義大利半島,通過佛羅倫薩與教皇領地,於1495年2月佔領那不勒斯城。教皇、威尼斯、米蘭追隨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結成威尼斯同盟,於同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擊敗法軍,迫使法王於1496年12月撤出那不勒斯。1499年,戰事又起。法王路易十二出兵先後佔領米蘭及那不勒斯王國北部,但1503年12月29日在加里利亞諾河畔被西班牙軍隊打敗,再次放棄那不勒斯。1509年,法軍擊敗威尼斯,佔領義大利北部大部地區。教皇、威尼斯、西班牙、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等結成"神聖同盟",於1512年將法軍逐出北部義大利。1515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再度舉兵佔領米蘭,並控制義大利北部。152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率軍將法軍逐出米蘭,並於1525年2月25日在帕維亞與法軍交戰,以編有火槍手的矛槍方陣重創法蘭西舊式騎兵,俘法蘭西斯一世。1526年,雙方簽訂和約,法蘭西放棄對義大利的領土要求。但法蘭西斯一世獲釋後即宣布廢約,又於1527~1529、1536~1538、1542~1544年同西班牙幾度開戰。法軍吸取在帕維亞戰敗的教訓,為騎兵配備火槍,但終未取勝。根據1559年締結的《卡托—康布雷齊和約》,法國放棄在義大利佔有的大部分領土,西班牙在義大利取得支配地位。戰爭中,火槍和輪式炮架青銅火炮首次得到廣泛運用,炮兵首次參加野戰以及堡壘和設防城鎮的攻防戰。(劉城《中國軍事網路全書·軍事歷史卷》)

⑨ 那不勒斯的歷史

建於公元前600年。舊城稱帕拉奧波利,公元前326年被羅馬征服後建新城,改今名。曾為羅馬皇帝的避暑地。公元六世紀為拜占庭所統治。八世紀成為一個獨立的公爵領地。十二世紀成為西西里王國的一部分。1282年義大利南部與西西里分離,改稱那不勒斯王國。在拿破崙時期法國入侵前,波旁王朝統治兩地,但它們形式上被分為「那不勒斯王國」 和「西西里王國」。在更改王國名稱之後,斐迪南成為了國王斐迪南一世。1860年並入義大利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嚴重破壞,戰後重建。義大利南部地區工業中心,以鋼鐵、煉油、汽車、水泥、化學、機車、造船、紡織和食品為主。陶器、珠寶、玻璃等傳統工業馳名。珊瑚與珍珠養殖興盛,並用以製作精湛的手工藝品。鐵路樞紐,大貿易港、客運港與海軍基地。港闊水深,能泊遠洋巨輪。出口以鋼鐵和石油製品為主。風景游覽區。多古代藝術、文物。有世界著稱的國立博物館,富藏古希臘的雕塑與龐貝、赫庫蘭尼姆兩古城的出土文物。卡波迪蒙泰宮藏有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繪畫。多中世紀教堂。旅遊業發達,遊客年約200萬人。

希臘人創立,羅馬人獲取
該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附近的希臘殖民地庫邁的居民建立了一座名叫帕耳忒諾珀的城市;庫邁自身則是由來自希臘優卑亞島的居民所創建。帕耳忒諾珀是希臘神話中一個塞壬(海妖)的名字,傳說她是那不勒斯的創建者。不過庫邁人在舊帕耳忒諾珀的近旁又創建了尼亞波利(Νεάπολις,Neápolis,意為「新城」),這其中的確切原因並不為人知曉。在這一時期,他們阻止了伊特魯里亞人入侵的企圖。新城的成長得益於強大的希臘人城邦錫拉庫薩的影響,還得益於那不勒斯灣的新舊城市的合並
該市成為羅馬共和國對抗迦太基的盟友;環繞那不勒斯的堅固城牆擋住了漢尼拔的進攻。在薩姆奈特戰爭期間,這個忙碌的貿易中心被薩姆奈特人佔領。不過,不久尼亞波利城又被羅馬人奪取,成為一個羅馬殖民地。該市由於其希臘化文明而受到羅馬人相當的尊重:人民保持了他們的希臘語和風俗,興建了精緻的別墅,高架渠,公共浴場,音樂廳,劇院和狄俄斯枯里神廟,克勞狄一世和提庇留等多位羅馬皇帝也選擇在這里度假。據說在基督教傳入那不勒斯時,彼得和保羅兩位使徒都曾經來此佈道。而聖亞努阿里烏斯也在此殉道,後來被尊為該市的主保聖人。
那不勒斯公國
西羅馬帝國衰落以後,那不勒斯被一支日耳曼部落東哥德人奪取,並入東哥德王國。不過,在536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貝利撒留通過高架渠奪取了該市。
哥特戰爭爆發了,東哥德國王托提拉在543年短暫地佔領了該市,但最終在維蘇威火山山坡進行的拉克塔留斯山戰役確定了拜占庭的勝利。那不勒斯與拜占庭帝國勢力在義大利半島的中心拉文納主教區保持聯系。拉文納主教區崩潰後,那不勒斯公國成立,雖然那不勒斯保持了自己的希臘-羅馬文化,最終還是在763年,在公爵斯蒂芬二世帶領下,由效忠君士坦丁堡轉為效忠 羅馬的教宗。
從818年到832年,是那不勒斯與拜占庭皇帝之間的關系特別混亂,以及當地覬覦大公寶座者之間進行爭斗的一段時期。狄歐克提修斯的就任 沒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後來被廢黜,由狄奧多爾二世取代。不過,將軍們將他趕出該市,另外選出斯蒂芬三世,他使用自己的姓名而不是拜占庭皇帝的姓名來鑄造貨幣。到840年,那不勒斯獲得完全的獨立。
那不勒斯公國曾經被其長期對手卡普阿侯爵潘德福四世佔領,被倫巴第人的直接控制了3年時間,隨後又被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的公爵收復。到11世紀,像這一地區許多地方一樣,那不勒斯僱傭諾曼人與對手作戰;塞爾吉烏斯四世公爵僱傭了Rainulf Drengot對付卡普阿。到1137年,諾曼人的影響大為增強,控制了先前獨立的侯國和公國,例如卡普阿侯國、貝內維托侯國、薩萊諾侯國、阿馬爾菲公國、索倫托公國和Gaeta公國;這時,那不勒斯這個義大利半島南部最後一個獨立的公國,落入諾曼人之手。西西里王國。
王國
諾曼到安茹王朝
在諾曼王國時期以後,西西里王國由起源於德國南部士瓦本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繼承。腓特烈二世在該市創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國立大學:那不勒斯費德里克二世大學,使那不勒斯成為王國的知識中心。由於霍亨斯陶芬王朝與教廷發生沖突,導致在1266年英諾森四世加冕安茹王朝的公爵卡洛一世成為王國的國王:。卡洛一世正式將首都從巴勒莫遷往他的住處,「新城堡」所在的那不勒斯。這一時期,大批哥特式建築 出現在那不勒斯,其中包括該市的主要教堂那不勒斯主教座堂。
1282年,西西里晚禱之後,王國一分為二。安茹王朝的那不勒斯王國轄有義大利半島南部,而西西里島屬於阿拉貢王朝的西西里王國。戰爭持續到1302年簽訂Caltabellotta和約,教宗博義八世承認腓特烈三世為西西里島的國王,而卡洛二世為那不勒斯國王。盡管發生了分裂,那不勒斯的重要性繼續增長,主要是這個作為地處地中海中央的大都市,成功吸引了比薩和熱那亞商人、托斯卡納銀行家,和當時一些最受擁護的 文藝復興藝術家,例如喬萬尼·薄伽丘、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喬托,所以仍被視為地中海交易的重要據點。阿方索五世戰勝最後一位安茹王朝的國王勒內,征服了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再次短暫地與西西里合並。
亞拉岡到波旁
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在1458年再次分開,但斐迪南一世統治下,仍是亞拉岡王朝的屬地。新王朝通過與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聯系,增進了那不勒斯的商業。那不勒斯也是文藝復興的一個中心,Francesco Laurana、Antonello da Messina、Jacopo Sannazzaro和Poliziano等藝術家都來到該市。
在150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開始統治那不勒斯,而那不勒斯國王腓特烈四世被作為囚犯送往法國;4年之後,西班牙在加利良諾戰役中獲勝,那不勒斯在整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時期,都處於西班牙帝國的統治之下。西班牙派遣總督駐扎那不勒斯直接處理當地事務:其中最重要的是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他帶給該市社會、經濟和都市可觀的進步;他也支持宗教裁判所。
在這一時期,那不勒斯成為僅次於巴黎的歐洲第二大城市。它是巴洛克時期的文化發電站,擁有 卡拉瓦喬、薩爾瓦托羅沙和濟安·貝尼尼等藝術家,Bernardino Telesio、喬爾丹諾·布魯諾、康帕內拉和詹巴蒂斯塔·維柯等哲學家,和Gian Battista Marino等作家。1647年,當地漁夫馬薩涅洛發動了一次革命,創立了獨立的那不勒斯共和國,不過幾個月後就恢復了西班牙人的統治。最後在1714年,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果,西班牙放棄對那不勒斯的統治;改由奧地利查理六世從維也納委派總督進行管理。不過,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使西班牙重獲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組成一個共主邦聯,在1738年維也納條約中承認,在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三世統治下獲得獨立地位。
在斐迪南四世時期,法國革命影響了那不勒斯,波旁王朝的盟友納爾遜於1798年警告該市。不過,斐迪南還是被迫撤退,逃往巴勒莫,在那裡得到英國海軍的保護。那不勒斯下層社會lazzaroni 極為虔誠和忠君,擁護波旁王朝,他們反抗那不勒斯的共和政府,引起內戰。共和黨人佔領了聖埃爾莫城堡,宣布成立 Parthenopaean 共和國,受法國軍隊保護。Fabrizio Ruffo組成lazzaroni的宗教軍隊,大獲全勝,法國人從那不勒斯的城堡投降,被允許從海路回到土倫。
斐迪南四世恢復了王位;隨後,拿破崙佔領那不勒斯7年,任命他的兄弟約瑟夫·波拿巴為國王。由於奧地利帝國及其盟友的幫助,斐迪南四世在那不勒斯戰爭中擊敗波拿巴家族,再一次恢復王國和王位。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那不勒斯王國和西西里王國合並組成兩西西里王國,首都設在那不勒斯。1839年,那不勒斯成為義大利半島上第一個擁有鐵路的城市,王國各處設有許多工廠,使其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中心。
義大利統一
朱塞佩·加里波底率領千人團遠征之後,進行了有爭議的加埃塔之圍(1860年),1861年,那不勒斯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結束了波旁王朝的統治。兩西西里王國曾經是富裕的國家,這時要從銀行取出8000萬達克特來捐獻給新成立國家的國庫,而在義大利統一過程中,其他原來的國家所捐獻數量遠少於此數。昔日兩西西里地區的經濟崩潰了,導致了空前規模的大移民,從1876年到1913年,估計至少有400萬人離開了那不勒斯或其附近地區。
二戰
那不勒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空襲最多的義大利城市之一 雖然那不勒斯人在義大利法西斯統治下沒有反抗,但是那不勒斯是第一個反對德國軍事佔領的義大利城市;1943年10月1日,那不勒斯人舉行起義,使自己的城市獲得自由 那不勒斯新生的標志是重建了被美國空軍空襲摧毀的聖基婭拉教堂。
戰後重建
從1950年到1984年,義大利政府的南部開發基金幫助了經濟有所改善,包括平民表決廣場和其他城市地標的復興。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1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