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怎麼才能崛起
⑴ 墨西哥勞動力市場崛起
目前,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已經與墨西哥的持平了,尤其是汽車行業,更是缺乏競爭。墨西哥是拉美地區最大的汽車製造國,超過巴西,而且墨西哥人基本不抱怨工資的高低,很認真工作。日本豐田也在此設廠。
人工雖好,基礎設施也不錯,但是安全方面未得到妥善解決。如毒品問題,如今新總統上台(2012年12月1日),據說有新政策,可是效果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示出來。
國內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轉型。 眾所周知,日本的產品,在現有的科技產品上做得最為細致,精緻,做出自己的風格,專利;而韓國,做工比不上日本,細致同樣如此,但是,其設計是聞名於世的。所以中國要轉型,無論在做工和設計上,都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做得比日本,韓國好。走創新道路,是比較好的方式,問題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以及投入。
外資進入中國,勞動力價格是重點,但是同樣看重中國的基礎設施,基礎教育,物料,供應鏈,安全的環境,人口的消費,這是別的國家目前難於給予的。 如日本來說,即使遭遇抵制日貨這樣的環境,也沒有一家汽車製造商說放棄中國。這也能說明,中國有其魅力所在。
中國政府,應該說中央是很有決心來促進中國轉型的,也是很重視的。但是方案的實施,到了地方就得大打折扣。這就如同游戲『傳話』,相信你肯定玩過,一個人說一句話,讓下面的人重復,到最後一個人,肯定不是原來的那句。但是畢竟是傳達到了,有偏差,但好過沒有做。 給點時間,無論中國的企業願不願意,其終究是要改變的,這是無法逆轉的,至於能否成功,就看歷史了。
這個階段的國內企業,通過上面的分析,最好和用戶一起合作,使生產的產品能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望。這樣才能持續的走下去。
中國發展很快,目前需要時間來調整!
這是我的看法,希望有用。
⑵ 阿茲特克文明是怎麼在墨西哥興起的
墨西哥南部地區的阿茲特克文化,包括許多不同部落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公元前1000年左右,奧爾麥克人在這里創造了最初的文明,後來,4至7世紀時,靠近西海岸的薩波特卡人繁榮起來,他們同奧爾麥克人共同建造了偉大的特迪華堪城。公元7世紀至11世紀,中部的托爾特克人又一度強盛,他們曾經侵入瑪雅人的地區,和瑪雅人共同創造了奇成易薩新城壯麗的廟宇。直到12世紀,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中部崛起,很快控制了高原地區,14世紀時形成奴隸制國家,創造了高度文化。首都特諾奇特蘭,是墨西哥城的前身,曾到達10萬人口,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法、植物和動物的分類,都是阿茲特克人的偉大創造。
⑶ 美國那麼強大為什麼不完全消滅墨西哥
因為毒品唄。
毒品的巨大利益大半都進了美國。
墨西哥政府肯定不會願意被征服,寧為雞首不為牛尾的道理天下共同。
所以可以想像墨西哥會讓出多少利益給美國。
如果美國滅了墨西哥,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毒梟,不論願不願意,這都是美國法律必須做的。
可毒梟那是下金蛋的雞,美國肯定不捨得宰。
因此可以想像,美國不論和墨西哥矛盾多大,那都是演給外人看的。
滅了墨西哥,美國上哪再找這么個守在家門口的金礦呢?
當然天真的又要說了,毒梟是毒梟,墨西哥政府是政府。
我只能說天真不是你的錯,但太天真就是你爹媽的錯了,沒給你生腦子。
毒梟再厲害他手下也只是傭兵,也只是槍支彈葯,他不可能有坦克戰斗機,這不單是墨西哥政府不允許,就算軍火商也不敢賣。
所以毒梟就算有幾萬條槍,幾萬傭兵,他也不夠正規軍一輪炮火覆蓋的。
墨西哥之所以不清理毒梟,還不是因為毒梟像繳稅一樣往政府送錢?
美國能容忍墨西哥,還不是墨西哥轉頭又把這些錢當保護費送給了美國?
不然墨西哥政府有那麼多錢,為什麼還弱的一逼?
我們都知道國家能不能崛起強大,靠的就是軍費,我猜這個世界能比墨西哥政府一年收到的錢還多的國家真的沒有,中國不行,美國也不行,但墨西哥還是墨西哥,並沒有變成第二個美國。
所以錢呢?
還不是落入了美國佬的口袋。
所以別天真的相信什麼無威脅說,或者緩沖國說,都是扯淡。
伊拉克離他們十萬八千里有威脅嗎?還不是被滅?
加拿大不比墨西哥更像緩沖國?還不是並了美國地圖?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除非是只下金蛋的金雞。
⑷ 為什麼美國不去消滅墨西哥毒販呢
美國不去消滅墨西哥毒販有幾個原因,但絕不是美粉們說的是因為美國尊重墨西哥主權。
如果大家翻翻世界史就會發現,在1846年,美國和墨西哥曾經爆發國一次大規模戰爭,戰爭歷時兩年。
這一仗下來,墨西哥失去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那以後,墨西哥一蹶不振,被美國死死壓著無法崛起。
幾百億美金對北美的窮國墨西哥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墨西哥怎麼會像哥倫比亞那樣邀請美國出兵緝毒?
即使墨西哥沒有毒品交易,墨東哥、墨南哥也會有,與其說讓其它國家賺錢,還不如讓鄰居賺走,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個富裕的鄰居,總比一個窮鄰居要好,因為在美國有三千多萬吸毒者,每年要消費毒品量可想而知。
好多人不知道,在美國販毒是大逆不道的,要堅決打擊;但吸毒在好多州並不違法,即使被認為違法的州也只是處以小額罰款。只要攜帶毒品不多就不會構成犯罪,更沒有拘禁和強制戒毒的法規。
⑸ 越南和墨西哥誰有沒有可能成為金磚國家
墨西哥是拉美第二大經濟體,國土面積197.2萬平方公里,人口1.12億。近10年來,該國政治穩定、經濟平穩增長。以2011年世界各國(經濟體)按美元計價的名義GDP總量來看,墨西哥的經濟規模已突破一萬億美元(11852億)排名第14位。
學界注意到,墨西哥的經濟總量與排名稍微靠前的澳大利亞和西班牙十分接近,而僅比排名第九位和第十位的「金磚國家」俄羅斯和印度分別低37%和36%,加之其上升空間巨大,以至於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一度宣稱,墨西哥將在2020年超越俄印,躍居世界第七大經濟體。英國匯豐銀行發布的《2050世界展望》研究報告稱,墨西哥未來40年間經濟增長將保持在3%―5%,到2050年有望躍升為世界第八大經濟體。
盡管禁毒戰依舊任重道遠,但整體而言,外國投資者對墨西哥的樂觀情緒在不斷上升,大量外資源源湧入該國。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宣布向墨注資20億美元興建第三家汽車製造廠;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宣布今年在墨擴大投資10億美元;沃爾瑪計劃包括墨西哥在內的5國注資16億美元。希爾頓酒店集團、西班牙伊維爾德羅拉電力及三菱東京UFJ銀行等相繼公布注資計劃。
經濟界人士尤其看好墨西哥的製造業發展前景,認為地理位置上靠近美國是墨西哥與「金磚國家」相比最突出的比較優勢。近20年來,墨西哥依靠北美自貿協定加速提升墨美一體化進程,推動了以對美出口為導向客戶工業的大規模興起。目前,美國是墨西哥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國,對美出口也占據墨出口總額的83%左右。美國市場上有16%的石油、24%的汽車及零部件、21%的電子和電腦產品、23%的化學與化工產品以及4%的紡織品和服裝來自墨西哥。匯豐經濟研究預測說,2012至2016年間墨對美出口將維持年均增長3.32%,而2017到2021年將增至5.61%。
墨經濟增長不僅占據「地利」,同時還沾了中國的「光」。摩根大通預言,中國工資水平正在大幅飆升,連同原材料和海運成本的提高等綜合因素將助力墨西哥未來擴大吸引外資,並搶占更大對美出口市場份額,「10年前,墨西哥的勞力成本高出中國237%,但到2010年兩國勞力成本鴻溝已縮小至13.8%左右,中國的低工資優勢完全消失」。
一國的崛起條件不僅依賴於優越的外部環境,也取決於其本國的良好治理。有拉美學者指出,墨西哥是拉美第一大產油國,金、銀、銅、鉛、鋅等15種礦產品儲量位居世界前列,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該國日後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先天稟賦,而墨當局正積極推動的本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特別是在電力、石油、礦產、通信部門以及勞工、稅收體制等關鍵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將成為墨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強大引擎。
近來,墨西哥全力擴大參與「拉美太平洋聯盟」等地區一體化進程,並對參與《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 表態積極,力求在更大程度上實現貿易形式多元化。從長遠來看,蓬勃興起的航天航空、醫療器械、醫葯服務和軟體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是墨經濟尋求下一輪經濟增長空間的「新支撐點」。
不過,還是有人對墨西哥的未來增長存在多重疑慮,譬如毒品暴力愈演愈烈、政治腐敗依舊嚴重、對美依存度過高、低技能工人泛濫以及現代化金融體系發展滯後等。5年前,高盛集團提出的「金磚四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概念,迅速在全球資本市場上走紅。隨著各企業紛紛投身於「金磚四國」市場,競爭變得日益激烈,獲利也比從前更加艱難。因此,「下一塊金磚在哪裡」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熱門話題。其中發展潛力巨大的越南、墨西哥等新興國家已經成了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
「今後的50年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即『金磚四國』主導世界經濟的時代。」這是美國投資銀行高盛集團2003年公布的《未來展望報告書》中的預測。過去5年來,「金磚四國」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金磚四國經濟增長過熱,發展空間已經不多」。以韓國企業為例,進軍中國的投資收益已從2003年的23.8%,降至2005年的15%。在此情況下,全球投資者紛紛積極開拓新市場,尋求繼「金磚四國」後新的投資方向。
普萊斯沃特庫珀咨詢公司(PWC)日前認為,BRICs國家加上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土耳其的(E7)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角;日本野村證券金融經濟研究所日前提出了由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組成的「TIPs」,而BRICs經濟研究所也提出了由越南、印度尼西亞、南非、土耳其、阿根廷5國組成的「VISTA」投資建議;2001年發明「BRICs」一詞的高盛證券則將孟加拉國、埃及等11國列入了「新鑽11國(NEXT ELEVEN)」;另外,BRICs國家加上哈薩克和南非的「BRICKS」、把BRICs國家中的巴西換成越南的「VRICS」、指土耳其、越南和泰國的「TVT」等新造詞語層出不窮。
在高盛提出的「新鑽11國」預測模型中,選出經濟潛力僅遜於「金磚四國」的11個新興市場,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韓國、越南、土耳其、菲律賓、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國。高盛報告顯示,「新鑽11國」目前未成氣候,即使加上「金磚四國」,它們於2005年的GDP總值,只及七大工業國美日德英法意加的1/4。但至2035年,它們將會後來居上;再到2050年,「新鑽11國」的GDP總值將激增11倍,達到相當於一個美國或四個日本的規模。
被列入新投資方向的國家普遍具有天然資源豐富、勞動力人口增加、引進外資開展基礎建設等特點。多數國家個人消費穩定增長,但也有些國家政治風險較大。在「新鑽11國」中,以韓國、墨西哥和越南最被看好。高盛指出,目前GDP排名第一及第二位的韓國與墨西哥,最有潛力與「金磚四國」等量齊觀。
越南是一個格外引人關注的對象。加入WTO之後,越南的投資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且當地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吸引了不少海外企業前來投資。日本BRICs經濟研究所負責人門倉貴史認為:「雖然越南和金磚四國相比經濟規模較小,且存在通貨膨脹和經常性收支赤字等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在新興經濟體中,其未來的潛力值得期待。」
⑹ 如何解開墨西哥之謎
有人說埃及是金字塔的王國,可北美洲的墨西哥才是金字塔的天下,那裡竟有雄偉的金字塔10多萬座。
到過美洲墨西哥城的人不去特奧蒂瓦坎看金字塔,就像到了北京不登長城那樣的遺憾遺憾:不稱心,大可惋惜。。在特奧蒂瓦坎那荒草沒徑的古城廢墟上,高高屹立著小山一般的金字塔。
特奧蒂瓦坎,即印第安語的「眾神聚居之所」,它位於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郊40公里處。古城遺址長6.5公里,寬3.25公里,面積21平方公里,繁盛時曾有居民20萬,相當於同期歐洲羅馬城的規模,是古代西半球乃至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對於這里的古城,目前人們已經修復了大金字塔和神廟,其餘的城郭和街道仍然掩映在莽莽的灌木叢中,但透過掩沒在無數土墩墩:dūn。中的街道輪廓線,依稀可以窺見昔日的繁華都城的盛景。
該城中軸南北干線稱「黃泉大道」或「死亡大街」,寬55米,長2.5公里。全城主要建築群都布置在大道兩旁。「黃泉大道」是1325年南進的阿茲特克人起的名字。據說當時大軍路經這里,只見城市破敗,找不到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大道兩旁卻有連綿不絕的棱錐錐:zhuī。形高台,疑為墳墓,故稱此名。又據有關記載,當年有大批奴隸從這里被送上金字塔祭天,無數的奴隸都是從這條大街走上死亡的,後人便稱之為「黃泉大道」。廢城內有許多華麗的宮殿、神廟。平民的住宅也很寬大,通常一座房屋有50—60個房間,環繞著一個內院,可惜這些房舍都已盪然無存,只剩下房基了。城址的1/10部分已發掘並取得了大量文物,其中以彩繪陶器和石雕像最多。聳立在街心的一尊大型水神鵰像是以數塊巨石精心琢磨粘拉而成,水神頭戴冠冕,兩耳佩戴垂飾物,水神的兩眼深陷,衣袍上布滿了幾何圖案和裝飾線條。在沒有鐵器的石器時代,能將粗石雕琢得如此傳神到位,實為難得。此外,還有一種三足鼎式陶罐,花紋精細,造型巧妙,實為古代藝術之精品。
「黃泉大道」東面,屹立著1910年前後修復的太陽金字塔,塔呈四方錐體,分5層,逐層斜縮,總高64.5米。底邊各長222米和225米,佔地5萬平方米,有6.5個足球場那麼大,略小於埃及金字塔。正面有台階通到塔頂,上面是平台,曾建有金碧輝煌的神廟,內供黃金裝飾的太陽神像。如今塔頂神廟早已毀損,又無形式可考證,至今尚未復建。其它三面陡峭陡峭:(山勢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平滑,難以攀登。塔身還裝飾著淡淡的素色,或鑲嵌著浮雕火山周板雕刻的圖案。塔為實心,以沙土充填,外以巨石封裹,與埃及金字塔的空心陵墓有所不同。
祭祀月亮神的月亮金字塔規模稍小,距太陽金字塔1公里。塔基長150米,寬120米,佔地18萬平方米,也比兩個足球場大,它高43米,也是5層,建築藝術比太陽金字塔更為精巧。兩塔之間有可容約數萬人的大廣場。
廢城的第三個大建築群在「黃泉大道」南端。在一個凹入式廣場上,三面環以平台式神廟多座,猶似一個相對獨立的城堡。最大的一座是6層塔,每層有羽蛇頭和玉米軸組成的浮雕,前者代表蛇神,後者代表雨神。「羽蛇」是托爾特克人崇拜的圖騰。
根據推測,太陽、月亮金字塔的建築年代為公元一世紀,建築周期至少50年。蛇神廟的風格與前迥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據估算建築時間應遲於10世紀。
埃及金字塔雖然出名,但數量沒法同拉美的金字塔相比。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5世紀,居住在中美洲墨西哥到尼加拉瓜的印第安人,大建金字塔,總數已超過10萬座。印第安人建築金字塔的原因是在每一個定居點,每一次戰役勝利之後,都要建塔以來祝賀。有的金字塔建得高達70米,四五層至十幾層不等。塔頂設神廟和祭壇,純粹是宗教建築,而不是陵墓。有的戰勝者喜歡將戰敗者的金字塔包起來,愈包愈大,以至有的大金字塔內部包有三塔四塔。可惜的是,隨著歲月流逝,拉美金字塔連同它們所在的城市,卻被湮湮:yān。沒於荒草凄凄中,成了當今世界一個難解的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拉美的眾多金字塔,在拉美的歷史中卻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就連特奧蒂瓦坎也不例外。那麼繁華的城市,那麼大的金字塔,靜悄悄地消失於熱帶叢林之中,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可尋。所以就連很多的考古學家對此都不能作出准確的回答,對於它們的歷史的謎底也可能從出土文物的研究中加以推測。
特奧蒂瓦坎大約崛起於公元前2世紀,它與瑪雅、薩波特克並列為中美三大部族,維持了大約1000年的歷史。到了公元8世紀,它就神秘地消失了。為此,學者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天災、瘟疫瘟疫(wēnyì):指流行性急性傳染病。,也有人認為是北方部落的入侵或自相殘殺。但到底為什麼,誰也說不清楚。
墨西哥古代史上有個瑪雅之謎,可在瑪雅之前還有一個奧爾麥克之謎。約在公元前1200年到80年間,在中美洲的墨西哥灣有一處地勢低窪、潮濕的地方。這里離墨西哥的塔巴斯科和韋臘克魯斯不遠。就是在這里,一個神秘的民族曾在這兒生活了好幾個世紀,這就是奧爾麥克人。
關於奧爾麥克人的歷史,一直被人們認為是神話。在哥倫布來到新大陸之前,居住在墨西哥高原上的一些民族談起奧爾麥克人,都說「他們是生活在太陽升起的地方的人」。在阿北特克人的古詩里,把奧爾麥克人居住的地方稱之為「雨之地」。
當瑪雅人的宏偉神廟、金字塔出現在中美洲的土地上時,奧爾麥克人卻神秘地消失了。
就連他們所建造的金字塔、祭壇密集的城市、用黃金和玉石雕雕:diāo。刻的飾物也被無情的熱帶雨林所吞沒,歲月埋葬了奧爾麥克人的一切。
⑺ 面對下沉墨西哥人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任何人都可以想像到,在狀如稀粥的地面上的建築物,是很難長久保持原狀而不傾斜的。古代的阿茲忒克人在這方面很有遠見,他們想起用木椿把建築物支持起來,減少其傾斜的度數。以後西班牙人佔領該市,曾把上述建築方法加以改良利用,建了不少四層大廈,比較安穩。現代的工程師發現,如果將椿木打入幾百尺深的地下,重重疊疊地架好原有的基礎,建築更高的大廈,據說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這樣,大廈基礎便打在湖底的堅土上面。
把上述的原理加以發展,當地著名的工程師在該市成功地建成一所屹立不動的國際彩票大廈。這個設計有如把房子像船一樣浮在半乾枯的松軟湖心上面。這種新建築法的好處是,如果房子一旦傾斜了,也可以利用一座電泵機重新把它扶正。但這種大廈也有缺點,如果有人在它不遠的地方再建一幢大廈便隨時有把它傾覆的危險,只有把它的原來基礎加深,才能把它穩定下來。
雖然有了這種新發明的建築方法,但仍不能解決它的隱患問題。因為防止房屋傾斜問題雖然解決了,但該市繼續下沉的趨向仍未終止。照每年下沉一尺的速度來看,如不設法制止,則該市難脫逃毀滅的命運。為達到終止該市繼續下沉的目的,當地政府已下令將所有水井封閉,一概不準從井內取水,一切水源供給,改用山水代替。政府之所以要執行這項措施,原因是該市人口近年大增,水井越來越多,為防止一旦把地底之水抽干,地下這半乾枯的漿狀泥層自然就會收縮,地面跟著下陷。
現在很多專家正在想方設法,採取緊急措施,來挽救墨西哥市的命運。但結果如何,那隻有等時間來考驗了。
⑻ 巴西和墨西哥的人口都已經上億了,為什麼多年來兩國的GDP還是上不去
雖然巴西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的人口非常的多,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的糟糕,並且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來支撐經濟的發展,所以導致這兩個國家的GDP一直上不去。再加上這兩個國家內部腐敗問題非常的嚴重。社會治安也非常的糟糕,使得很多國際投資者根本不會選擇到這兩個國家來進行投資,因為國際投資者喜歡的投資環境是那些安全穩定能夠保障自己利益的國家。所以這些是墨西哥和巴西這兩個國家所不具備的。
所以社會治安問題,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還有政府腐敗問題,這些都是導致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非常糟糕的原因。如果不及時解決,將會出現更大的社會問題。
⑼ 列舉15-18世紀,因重視海洋而崛起的主要國家及其主要崛起方式
15世紀到17世紀中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成為典型的海洋強國。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和法國成為世界強國,其中英國成為海上霸權國家。19世紀末,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一批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美國、德國先後成為世界強國和海洋強國。
葡萄牙是歐洲大陸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憑著愛冒險的天性,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基本控制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到16世紀初,已建立了一個從直布羅陀經好望角到印度洋、馬六甲海峽至遠東的龐大帝國,這個帝國東西橫跨140個經度,從里斯本出發要經歷70個緯度才能到達好望角,從好望角到波斯灣,航程達4000英里,從波斯灣經科摩林角、孟加拉灣、馬六甲、爪哇到德那第又有15000英里。16世紀中期,葡萄牙又開始進軍巴西,在巴西300年的殖民統治中,運走了價值6億美元的黃金和3億美元的鑽石。大量的財富和強大的海軍,使葡萄牙成為當時的海上強國。
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統一西班牙後,決定資助哥倫布探險、麥哲倫環球航行。由於遠征探險需要大量船隻,所以造船工業發展迅速,使西班牙建立了世界一流的船隊。到16世紀初,西班牙已擁有商船1000艘。為了保護商船隊,西班牙又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16世紀初,西班牙侵佔了西印度群島等地,佔領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地,征服了南美洲的廣大地區。至1550年,西班牙已統治了北美的大片地區、中美及除巴西以外的整個南美洲。1571年西班牙艦隊在勒潘陀附近海戰中大敗土耳其艦隊,贏得「無敵艦隊」的稱號。1581年,西班牙吞並葡萄牙,實力更加強大,成了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在進入拉丁美洲的300年中,共運走黃金250萬公斤,白銀1億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的83%被西班牙佔有,巨額的金銀使它得以長期控制國際金融市場。
荷蘭充分發揮造船業的優勢,設計出了一種造價更加低廉的船隻,使其在貨運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到17世紀中期,已建立了一支擁有萬艘船舶的龐大商隊,其總噸位相當於英、法、葡、西四國的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為了保護龐大的商船隊,荷蘭開始在太平洋攻擊葡萄牙艦隊,逐步將葡萄牙人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馬六甲趕走,後來又在大西洋與西班牙展開角逐,最終在當斯港擊敗西班牙艦隊。荷蘭還利用英國國內的動亂局面,奪取了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並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排擠英國人,壟斷了歐洲的海運貿易。荷蘭利用海上優勢和商業霸權,於17世紀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全盛期,成為了歐洲經濟的中心。
英國的海洋戰略經歷了發展海外貿易戰略、稱霸海洋戰略、維持海上霸主地位戰略、區域海洋戰略幾個階段。在15世紀末的英西大海戰中,英國艦隊利用靈活機動的優勢,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17世紀中期,英國與荷蘭發生了一系列海戰,最終荷蘭艦隊被擊敗,英國的海上霸權初步確立。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中,英國又戰勝法國,真正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1870年,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已佔到25%,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的總和。與此同時,英國海軍的規模也越來越大,1890年,其裝甲艦和非裝甲艦達254艘,總噸達89萬多噸。到1899年,已達472艘,126萬多噸。
美國獨立之後,通過購買、兼並、武力佔領等方式,把版圖從230萬平方千米擴展到920餘萬平方千米。後來,又根據馬漢建立優勢海軍的思想,大力擴充了海軍。到19世紀末,美國海軍已擁有9艘一級戰列艦,2艘二級戰列艦,2艘重裝甲巡洋艦,十幾艘裝甲巡洋艦,海軍力量由世界第12位躍居第5位,一戰爆發時,其海軍實力已僅次於英國和德國。二戰期間,盡管美國艦隊受到日軍重創,但在1944年時其海軍仍擁有10個作戰艦隊,擁有各類航空母艦125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67艘、驅逐艦和護衛艦879艘、獵潛艇近900艘、潛艇351艘,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戰爭結束時,美國的軍事人員達1250萬,其中海外駐軍就有750萬。而且擁有世界製造業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成為最大的商品出口國。
俄國在彼得大帝執政後,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此迅速崛起。經過長期擴張,俄國成為橫亘歐亞大陸、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870年以後,俄國海軍的艦船數量不斷增加,到1900年達到191艘。但日俄戰爭後,其海軍從世界第3位跌至第6位,被美、德、日三國超過。1905~1914年俄國除建成4艘裝甲艦、4艘裝甲巡洋艦、4艘炮艦、2艘潛艇、2艘布雷艦外,還建造了8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10艘輕巡洋艦、57艘驅逐艦和35艘潛艇,使海軍實力大幅提升。二戰中,蘇聯兼並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從芬蘭、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取得了部分領土,擴大了自己的版圖,並幫助東歐一些國家獲得解放,使社會主義形成了一個陣營,變成了一種世界體系。
德國在1867年創建了海軍,到19世紀末,其艦隊已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1908年,德國建成了「拿騷」級「無畏」艦,標准排水量達18873噸,主炮口徑280毫米,航速達19.5節。一戰爆發時,德國已成為僅次於英國的第二海軍強國。這期間,其海軍雖然遭到重創,但並未被徹底打敗,直到二戰戰敗,德國龐大的海軍艦隊才灰飛煙滅。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16世紀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日本喪失了經濟政治主權。1868年,明治天皇上台後開始建立海軍。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邁開了海外擴張的第一步。甲午海戰之後,日本成為東亞海軍強國。經過日俄戰爭,日本獨霸了東亞海權,成為世界海軍強國。一戰爆發後,日本對德宣戰,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據點青島,接著又佔領了南洋群島,並把驅逐艦派到了地中海。二戰中,日本的海上力量發展到了極致。其聯合艦隊擁有主要作戰艦艇230餘艘,其中航空母艦、戰列艦10艘、巡洋艦38艘、驅逐艦112艘、潛艇65艘,擁有飛機1000餘架。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之戰,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太平洋上的海軍優勢迅速落入日本人手中。接著又在馬來海面全殲英國東方艦隊主力,攻下了香港、馬尼拉、新加坡,佔領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緬甸的廣大地區,並入侵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