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用西班牙語翻譯什麼意思
①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是什麼意思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
"拉尼娜"指在西班牙語中是「反聖嬰」的意思,特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
(1)厄爾尼諾用西班牙語翻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厄爾尼諾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科學家通過對全球氣候的研究,認為厄爾尼諾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它是全球性氣候異常的一個方面。
在正常年份,秘魯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個范圍很大的天然漁場。一旦出現氣候異常,東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以環赤道太平洋地區最為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乾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則多雨。
② 厄爾尼諾是什麼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使地球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③ 厄爾尼諾的西班牙語的意思是什麼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
④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是什麼意思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Niño),又稱聖嬰現象,與另一現象南方濤動合稱為ENSO。
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
(4)厄爾尼諾用西班牙語翻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成因
1、東南信風減弱
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後,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范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乾旱嚴重。
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泛,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
但是,一旦東南信風減弱,就會造成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2、地球自轉
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裡,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
地球自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球自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球自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⑤ 厄爾尼諾是什麼意思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為「聖嬰」)這個名稱最早起源於19世紀末秘魯沿岸的漁民中間,指季節性的向南流動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他們捕魚時向北流動的冷洋流,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如今,厄爾尼諾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節性變化,而是指南方濤動現象中的一部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指的是影響全球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大氣和海洋循環變化的一種現象。厄爾尼諾指中東太平洋地區海洋表面異常增溫並與低層大氣相互作用,它能產生較為顯著的天氣影響。
⑥ 厄爾尼諾是什麼意思啊
厄爾尼諾應該屬於氣象上氣候變化的術語,近些年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詞越來越多的被大家提起和關注。
厄爾尼諾本意其實是西班牙語中「聖嬰」的意思,本來是美好的詞語卻用來命名赤道東太平洋的增暖現象。這個次用詞最開始用於秘魯描述南美海域每年的季節性增暖現象。這種海水表面溫度異常增暖現象隔幾年才發生一次,持續時間可長達半年以上,對整個全球氣候系統影響很大,對沿海的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影響,可以帶來各種氣候反常現象,甚至會誘發海嘯,地震,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嚴重影響社會的經濟發展。
⑦ 厄爾尼諾是什麼
厄爾尼諾現象(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聖嬰」,因為這種氣候現象通常在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語是「男孩」之意,El是定冠詞。這現象往往持續好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影響范圍極廣。厄爾尼諾相反的自然現象稱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成因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與澳大利亞氣壓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貿易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乾燥和有乾旱的地方降雨。
⑧ 什麼是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厄爾尼諾(ELNINO)在西班牙語中是「孩子」之意,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區的海水表層溫度在聖誕節前後異常升高的現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乾旱少雨的地方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現長時間的乾旱少雨。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盪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臟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臟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盪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 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產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乾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引自http://ke..com/view/1705.htm
⑨ 厄爾尼諾是什麼
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東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自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消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之為「厄爾尼諾暖流」。
目錄
1歷史
2現象
3周期
4研究
5造成影響
6未來預測
1歷史編輯
進入70年代後,全世界出現的異常天氣,有范圍廣、災情重、時間長等特點。在這一系列異常天氣中,科學家發現一種作為海洋與大氣系統重要現象之一的「厄爾尼諾」潮流起著重要作用。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的譯音,原意是「神童」或「聖明之子」。相傳,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與天氣的關系。他們發現,如果在聖誕節前後,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溫暖,不久,便會天降大雨,並伴有海鳥結隊遷徙等怪現象發生。古印第安人出於迷信,稱這種反常的溫暖潮流為「神童」潮流,即「厄爾尼諾」潮流。
2現象編輯
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原意是「聖嬰」,用來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向西延伸,經赤道太平洋至日期變更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1]
在正常年份,此區域東南信風盛行。赤道表面東風應力把表層暖水向西太平洋輸送,在西太平洋堆積,從而
1997年由衛星觀測到的厄爾尼諾事件
使那裡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溫度升高。而東太平洋在離岸風的作用下,表層海水產生離岸漂流,造成這里持續的海水質量輻散,海平面降低,下層冷海水上涌,導致這裏海面溫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營養鹽比較豐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魚類的繁盛又為以魚為食的鳥類提供了豐盛的食物,所以這里的鳥類甚多。由於海水溫度低,水溫低於氣溫,空氣層結穩定,對流不宜發展,赤道東太平洋地區降雨偏少,氣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區由於海水溫度高,空氣層結不穩定,對流強烈,降水較多,氣候較濕潤。[1]
當東南信風異常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水上翻異常強烈,降水異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高,降水異常偏多。這就是所說的拉尼娜事件。[1]
可是每隔數年,東南信風減弱,東太平洋冷水上翻現象消失,表層暖水向東迴流,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溫升高,秘魯、厄瓜多沿岸由冷洋流轉變為暖洋流。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營養成分不再湧向海面導致當地的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大批鳥類亦因飢餓而死。形成一種嚴重的災害。與此同
1876-2011間的南方濤動指數的時間序列
時,原來的乾旱氣候轉變為多雨氣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濫,這就是厄爾尼諾。[1]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以環赤道太平洋地區最為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乾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則多雨。許多觀測事實還表明,厄爾尼諾事件通過海氣作用的遙相關,還對相當遠的地區,甚至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環流變化也有一定影響。研究發現,當厄爾尼諾出現時,將促使日本列島及我國東北地區夏季發生持續低溫,有的年份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有偏少的趨勢。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地球表層環境的整體性:一個圈層的變化會導致其他圈層的變化,一個地區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地區的變化,局部的變化也會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環境的變化。[1]
3周期編輯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大約每隔7 年出現一次。科學家通過對全球氣候的研究
1950-2011期間的全球年平均溫度異常
,認為厄爾尼諾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它是全球性氣候異常的一個方面。在正常年份,秘魯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個范圍很大的天然漁場。一旦出現氣候異常,東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厚度達30多米的暖洋流覆蓋在冷洋流之上,使大量冷水性的浮游生物遭到滅頂之災,紛紛逃離或死亡,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4研究編輯
氣象學家對厄爾尼諾的研究,還是20世紀6
赤道風將溫水向西吹、冷水沿南美洲海岸上涌
0年代後期的事。他們查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30餘年的天氣檔案,發現幾次重大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年,都出現過全球性的天氣異常。1972年的全球天氣異常,就與當年厄爾尼諾暖流特別強大有關。這一年我國發生了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全國性乾旱。與此同時,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卻發生了嚴重洪水,非洲突尼西亞出現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秘魯出現了4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1982年底又出現了厄爾尼諾暖流,東太平洋近赤道地區的海水異常增溫,范圍越來越大,聖誕節前後,棲息在聖誕島上的1 700 多隻海鳥不知去向;接著秘魯大雨滂沱,洪水泛濫。到1983年,厄爾尼諾現象波及全球,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都連續發生異常天氣。
溫水向南美洲吹送,冷水不再上涌使海洋變暖
據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由於水下火山熔岩噴發引起的。熔岩從大洋底部地殼斷層噴出,將巨大的熱量傳給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流,使海水增溫變暖,從而導致東太平洋海區水溫及海流方向的異常。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基於高質量的空氣溫度數據,提出一種新方法,可提前6個月到一年及時精準地預報厄爾尼諾的發生。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1]
厄爾尼諾現象可以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可能在拉丁美洲引發洪水、導致澳大利亞出現乾旱和印度的農作物歉收。[1]
該研究的合著者、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主任漢斯·約阿希姆·舍恩胡貝爾說:「給受到影響地區的人們提供更多的預警時間做准備,以避免一些厄爾尼諾現象所帶來的最壞影響是關鍵。」新方法採用一種在物理學和數學交叉學科前沿方法論的網路分析,數據來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200多個測量點,其對於在太平洋遙遠的站點之間有關氣候變暖的互動研究至關重要。[1]
根據舍恩胡貝爾開發並測試的這種新方法,不僅可將預報時間提前,也增強了可靠性。事實上,新方法在2011年正確預測出2012年不存在厄爾尼諾事件。[1]
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東太平洋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幾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使全球大氣環流模式發生變化,其中最直接的現象是赤道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海平面氣壓的反相關關系,即南方濤動現象(SO)。在拉尼娜期間,東南太平洋氣壓明顯升高,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氣壓減弱。厄爾尼諾期間的情況正好相反。這種海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和關聯,氣象上把兩者合稱為「恩索」(ENSO)。這種全球尺度的氣候振盪被稱為ENSO循環。該研究著重於氣候變暖事件,而在一般情況下,厄爾尼諾年後隨之就是拉尼娜年。[1]
舍恩胡貝爾說:「現在還不清楚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將在何種程度上影響ENSO模式。然而,後者往往算得上是地球系統中所謂的引爆元素,這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氣候變化可能會經歷相對突然的轉變。從地球過去的一定數據來看,較高的全球平均溫度可能增加振盪幅度,所以正確的預測變得更加重要。」[1]
5造成影響編輯
ENSO規模顯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規模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范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ENSO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美洲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則持續乾旱並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
同時,ENSO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特別的是,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當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強大的台風和颶風,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風季當年就曾出現十個威力達到等級最高的五級台風,在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也出現兩個等級最高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琳達和颶風蓋勒摩。[2]
6未來預測編輯
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2014年4月15日發布新聞公報稱,鑒於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已達到出現厄爾尼諾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3]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受2014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信風緩弱的影響,該海域海水溫度明顯上升。此外,氣象模型預測未來數月該海域溫度將穩步上升。[3]
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升高被視為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重要信號,海水溫度超出平均溫度的時間越長,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也越大。[3]
世界氣象組織說,自2012年第二季度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海平面氣壓等多項指標顯示全球大致處於「厄爾尼諾中性」狀態(即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均未發生),預計這一狀態將持續至今年第二季度初期結束。[3]
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米歇爾·雅羅表示,過去15年中僅有2年被視為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引發的自然變暖與人為變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有較大幅度的上升。[3]
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異常氣候現象,往往帶來乾旱、洪水等災害。拉尼娜現象則與之相反,指這部分海水溫度異常降低。兩種現象都與全球氣候有密切聯系,可能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幾率增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