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為什麼能打敗法軍
『壹』 墨西哥遠征戰爭的影響是什麼
人民的抵抗、墨西哥共和國正規軍的反攻、華雷斯政府的一貫政策、法美矛盾的尖銳化和墨西哥冒險在法國引起的不滿,最終導致了墨西哥遠征的失敗。由於遭受到巨大損失,拿破崙第三政府不得不停止干涉。3月中旬,法軍撤離了墨西哥。墨西哥人民的勝利是鞏固墨西哥民族獨立的重要階段。
『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勝利者,參與國家,各國損失,後果各是怎樣的
1、戰爭起因: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2、戰爭的勝利者,以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為主的協約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3、參與國家有:以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國和以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協約國。
4、各國損失和後果: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2)墨西哥為什麼能打敗法軍擴展閱讀: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
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叄』 胡亞雷斯的墨西哥反英法西戰爭
1860年,B.P.胡亞雷斯領導墨西哥「革新戰爭」取得勝利,次年6月當選總統。由於財政困難,決定暫停支付外債兩年。歐洲幾個債權國便以此為借口,支持墨西哥保守派,反對胡亞雷斯政權。10月31日,英、法、西三國代表在倫敦簽訂協定,決定共同入侵墨西哥。1861年12月西班牙軍隊6000人攻佔韋拉克魯斯。次年1月,英軍700人、法軍2000人先後在墨西哥登陸2月,墨西哥與英法、西代表在拉索萊達舉行談判,以解決三國對墨西哥的要求。1862年4月,英、西撤軍,但法國不僅拒絕撤軍,而且進一步增兵至6500人。胡亞雷斯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保衛祖國,頒布法令對危及民族獨立生存的國事犯處以死刑。
1862年4月16日,法國的路易·波拿巴王朝悍然宣布與胡亞雷斯政府處於戰爭狀態。胡亞雷斯任命I.薩拉戈薩將軍指揮墨西哥軍隊保衛普埃布拉城,抵抗法軍進攻5月5日,墨西哥軍隊打死打傷法軍千餘人,迫使法軍退守奧里薩巴(墨西哥反英法西斯戰爭-普埃布拉保衛戰(1862年5月5日))。1862年7月,拿破崙三世任命E.F.福雷為遠征軍司令,侵略軍猛增至34000人。1863年3月,法軍以比墨西哥軍隊多一倍的兵力再攻普埃布拉,遭到激烈抵抗,最後以傷亡4000名士兵的代價佔領該城。6月10日法軍侵入墨西哥城。7月,法軍在墨西哥城召開大地主、高級教士和高級官員參加的「名流大會」,決定墨西哥實行「世襲君主制」,扶植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為傀儡皇帝。
1864年5月28日,馬克西米利安建立墨西哥帝國。1865年秋,墨西哥的胡亞雷斯政府遷至美墨邊境的埃爾帕索繼續領導抗戰,廣泛展開游擊戰爭,使侵略軍陷於廣大人民的包圍之中。法國在侵墨戰爭中,付出了6500人和3億法郎的代價。1867年初,處於內外交困的拿破崙三世被迫下令撤軍。胡亞雷斯於2月進駐聖路易斯波多西。5月,馬克西米利安被俘。經軍事法庭審訊,判處死刑,於6月19日被槍決。墨西哥人民在胡亞雷斯領導下,經過六年艱苦鬥爭,取得反英、法、西干涉戰爭的最後勝利。7月15日,胡亞雷斯總統凱旋進入首都墨西哥城。
『肆』 1861年墨西哥衛國戰爭的結果如何
古往今來,一個弱小國家的獨立自由之路總是荊棘遍地,寸步難行。
據說很久以前,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阿茲特克族人,得到太陽神的啟示,一直向南遷徙,當看見一隻雄鷹叼著一條蛇屹立在仙人掌上時,就可以在那裡定居創業,部落就會興旺,經濟就能繁榮。阿茲特克族人在首領特諾奇的帶領下,由一隻蜂鳥引路,由北向南,終於在1325年來到特斯科科湖畔。湖中心有個荒島,蘆葦叢生,花香草茂。他們上島後,果然發現在紅色的河與藍色的河交匯處矗立著一塊巨石,上面有一根蒼勁的仙人掌,一隻矯健的雄鷹正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長蛇。他們就在這里定居下來,填地築堤,連接島嶼和陸地,取名「墨西哥」,意思就是月亮湖的中心。
1847年9月16日,墨西哥民族英雄胡亞雷斯與墨西哥的人民是如此憧憬未來的:「我們之間將充滿安寧與和睦,我們的祖國也終將成為光榮、剋制和正義的樂土。到那時,神聖的自由之樹終將深深紮根,我們的子孫將幸福地在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的濃蔭下憩息,並向我們致以永恆的謝意。」
然而,幸運之神並沒有像想像中的如此眷顧「多災多難」的墨西哥。
經歷了6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內亂後,於1861年6月當選為總統的胡亞雷斯(在此以前他是臨時總統)的自由派政府處境非常困難。連年不斷的戰爭使國家民窮財盡、農業衰落、商業蕭條,出售沒收的僧侶財產所得的幾百萬比索很快就花完了。1860~1861年財政年度的國家預算虧空500多萬比索,政府甚至缺錢維持和武裝軍隊。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無力支付以前幾屆政府所借苛刻外債的利息,因為這些利息達到國家全部預算的1/4。1861年7月17日,國會決定停止償付外債兩年,好讓國家獲得即使是很短促的喘息時機。
墨西哥的這一舉動引起了歐洲強國的強烈不滿,英國、法國、西班牙立刻在1861年10月31日簽訂《倫敦協定》,制定了武裝干涉墨西哥的共同計劃,准備以保護歐洲國家的經濟利益、討還歐洲各國債務為借口,聯合發起對墨西哥的侵略戰爭。1862年《泰晤士報》在社論中露骨地說:「讓胡亞雷斯繼續執政意味著使整個遠征失去作用。」馬克思曾譴責這是國際史上「最兇殘的勾當之一」,認為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同盟是一個新的「神聖同盟」。
1861年12月18日,英法和西的聯合遠征軍先後到達墨西哥,佔領了韋臘克魯斯城。遠征軍總司令——西班牙元帥普里姆和三國代表開始偽善地聲稱:「遠征軍的唯一目的是索取債務」,「不提領土要求」,「不傷害墨西哥人民選擇和確立政體的自由權利」等等。胡亞雷斯一開始認為,是墨哥拖延債務才導致了聯合遠征軍的入侵,所以善良地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彼此的爭端。為了表示誠意,在聯合遠征軍受到瘟疫威脅時,胡亞雷斯政府還特意為他們重新安置駐地,並把有些聯合遠征軍遷到了內地。
這簡直就是一個「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的翻版。
經過胡亞雷斯政府的交涉談判,再加上法國為了獨占墨西哥而從中周旋,終於在1862年2月19日,四國代表在拉索累達德簽訂初步協定,規定繼續舉行談判,以便妥善解決三國對墨西哥外交上的勝利。
英國和兩班牙的政府贊同拉索累達德協定,在1862年4月撤走。但法國仍堅持侵略政策,態度及其蠻橫、強硬,提出了許多無理的要求,多次干預墨西哥的政治、經濟和軍事。
當墨西哥政府意識到與法國進行大規模戰爭顯然已經不可避免時,墨西哥政府於1862年4月12日又發布命令,宣布法軍佔領的一切地區處於特別戒嚴狀態。從20歲到60歲的墨西哥人一律拿起武器,共御外敵。
1862年4月16日,法國政府的墨兩哥特派員宣布法國處於與胡亞雷斯政府作戰狀態,號召全體墨西哥人「團結在法蘭西國旗周圍,以便使自己的國家獲得牢固的政府。」次日,保守派將軍阿爾蒙特發表類似的宣言,法國人不久就承認他為「墨西哥民族的臨時最高元首」。4月19日,法軍和墨軍開始作戰。墨西哥薩拉戈薩將軍率部保衛普韋布拉城,抵抗法軍進攻。在5月5日的保衛戰中,英勇的墨西哥軍隊殲敵千餘名。1862年,拿破崙調整部署,委任福雷為遠征軍的總司令,兵力增至3.4萬人。直到1863年5月17日,法軍在付出了4000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後,終於攻佔普韋布拉城,打開了通往首都墨西哥的道路。胡亞雷斯政府被迫撤離墨西哥城。法軍在該年6月初進入墨西哥城,佔領了當時最主要的港口(維拉克魯斯、坦皮科等等),並宣布墨西哥為君主制國家,扶植了一個傀儡馬克西米利安為墨西哥皇帝。
這就使胡亞雷斯政府失去關稅收入,財政狀況更加困難。在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困難時期,胡亞雷斯是真正的人民領袖,他的名字成為對祖國和共和政體忠誠的象徵。當時的人都欽佩他那種為墨西哥獨立而斗爭的頑強、勇敢、剛毅的精神,眾口一詞地說他誠實謙遜。胡亞雷斯對墨西哥人民的敵人鐵面無情。胡亞雷斯和他的戰友們與敵人的優勢兵力作戰,從一座座城市撤退,生命經常處在危險中,但從未放下武器,永遠不與敵人勾結。
1865年秋天,胡亞雷斯政府遷至墨美邊境的埃爾帕索繼續領導抗戰,廣大人民出於對外圍武裝侵略和外國傀儡統治的極端憎恨,積極配合胡亞雷斯政府軍隊作戰。法軍已損失1/5的兵力,士兵厭戰日甚而墨西哥的軍隊增至9萬人。此時,法國在歐洲面臨普魯士的挑戰,法美矛盾也日趨尖銳化,法國已無力再打下去。
1867年2月5日,法軍撤離墨西哥城,3月中旬離開墨西哥。7月15日胡亞雷斯政府遷回首都,槍決法國傀儡馬克西米利安,勝利結束了這場神聖的衛國戰爭。
這場戰爭粉碎了外國侵略者的武裝干涉,保衛了墨西哥民主改革運動的成果,成為19世紀拉丁美洲人民捍衛民族獨立的一個範例。
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侵略軍打的旗號是「索取債務」,表面上看,似乎這就是戰爭的真實原因,所以胡亞雷斯政府一開始被這冠冕堂皇的借口搞得有點不知所措,自覺理虧。
而事實上,是法、英、西三國認為當時美國正在進行內戰,無暇顧及自己勢力范圍內的墨西哥的事務,正是他們趁火打劫、獲得利益的好時機。
英國想用干涉墨西哥來牽制美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支持美國南部的奴隸主等保守力量,進而保護自己在美國的利益,後來退出遠征軍,是因為它覺得沒有自己的參加,目的也可以達到。
西班牙時刻都在夢想恢復它昔日對墨西哥的統治,企圖依靠墨西哥保守派和教會的支持、重返北美大陸,後來退出墨西哥的緣故,是它看見法國的計劃與自己的設想針鋒相對,又感到在墨西哥再建立君主制是明日黃花。
法國則是設想胡亞雷斯政府以後,扶植它的傀儡馬克西米利安當墨西哥皇帝,完全控制墨西哥,所以馬克思說:「波拿巴這頭蠢驢還期望長期混水摸魚。」
這些才是「討還債務」借口掩蓋下的齷齪意圖。但是,所有的這些企圖到頭來全部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伍』 拿破崙三世時期法國有沒有過勝仗的經歷
1852年11月,被元老院尊為「拿破崙三世」。12月,登基稱帝,第二帝國成立。
1853年,與西班牙貴族小姐歐仁妮結婚。
1854年,聯合英國對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1856年2月,巴黎和會召開,俄國認輸,法、英、奧斯曼帝國取得戰爭的勝利。3月,其嫡子阿爾及利亞王路易誕生。
1857年,夥同英國對中國宣戰,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9年,對奧地利宣戰,旋即御駕親征義大利。
1860年7月,法國—撒丁與戰敗的奧地利停戰協定。11月,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迫使中國清廷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62年,夥同英國、西班牙入侵墨西哥。
1863年,法軍進入墨西哥城,墨西哥總統胡亞雷斯率部北逃。
1864年,扶持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弟馬克西米連大公為墨西哥皇帝。
1867年2月,法軍被迫撤離墨西哥。5月,馬克西米連大公被胡亞雷斯的軍隊俘虜,旋即飲彈身亡。
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偕兒子阿爾及利亞王路易出征,皇後歐仁妮為攝政,留守巴黎。9月1日,色當戰敗被俘。4日,巴黎發生革命,第二帝國覆滅。5日,歐仁妮皇後逃出巴黎。
『陸』 美墨戰爭中墨西哥幾乎亡國,美國為何沒有趁機吞並
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放棄已經佔領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要不然比蘇聯大多了
『柒』 拿破崙為什麼攻打墨西哥失敗了
拿破崙絕對沒有打過墨西哥==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倒是打過==
LZ說和希特勒一樣,是說莫斯科吧?
當時俄軍將領巴克萊一直實行堅壁清野,退到斯摩棱斯克,招致俄羅斯貴族不滿,沙皇被迫啟用庫圖佐夫,庫圖佐夫在貴族和沙皇的壓力下和法軍在莫斯科城不遠的博羅迪諾大戰,雙方都損失慘重,俄軍主動撤退,還放棄了莫斯科(順便放了把火。。),拿破崙佔領莫斯科後想逼迫沙皇求和,但是沙皇拒絕。法軍龜縮在莫斯科很久,補給嚴重不足,俄羅斯的冬天也快來了,最後拿破崙被迫撤退。
而希特勒的德軍一直被蘇軍擋在莫斯科外,根本沒進去過。。
『捌』 急!!!! 外國歷史上五次著名戰爭情況
1. 坎尼戰役(Battle of Cannae)
公元前216年6月2日,迦太基在義大利半島東南沿海的坎尼附近,以4萬步兵和1萬騎兵對抗羅馬8萬步兵和6千騎兵,獲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就是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坎尼戰役。
西西里和義大利半島僅隔一道約3千米寬的狹窄的海峽。但當時西西里在迦太基人的手中,那是他們同希臘人經過長期激烈斗爭,付出很大的代價才取得的,迦太基人當然不願意拱手把它讓給羅馬人。這樣,兩國之間就必然要發生沖突。迦太基位於今日北非的突尼西亞,是當時地中海上的一大商業樞紐。當羅馬還是一個羽毛未豐的城邦時,迦太基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統轄大西洋至埃及西面的北非海岸,西班牙的南部,以及西地中海各島,從西西里直到直布羅陀全屬迦太基的勢力范圍。迦太基軍隊擁有龐大的陸軍和強大的海軍。在羅馬興建海軍之前,迦太基的海軍在西部地中海是無敵的。
公元前264年,兩大強國因爭奪西西里開始發生戰爭。最終迦太基請求媾和,於公元前241年同羅馬訂立和約,向羅馬繳討大量賠款,割讓西西里。
迦太基自從與羅馬訂立了屈辱的和約之後,一直試圖復仇。23年後,迦太基的新統帥漢尼拔率領軍隊,以驚人的膽略翻過被認為是無法逾越的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羅馬本土義大利平原上,並在公元前216年春攻佔了羅馬的重要糧倉坎尼,使羅馬大為驚慌。羅馬的執政統帥瓦羅便率8萬步兵和6000騎兵向坎尼進發,決心奪回這座城市。
公元前216年6月的一天,羅馬與迦太基在坎尼附近的海邊平原各自擺開陣勢,准備決一死戰。羅馬的統帥瓦羅倚仗著手中擁有優勢兵力,擺開咄咄逼人的進攻架勢:8萬名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的隊形擺在中央,騎兵配製在左右兩側。這樣的隊形,前後的長度要大於左右的寬度,目的就是要以精銳的步兵進行強有力的沖擊,突破對方的中央防線,一舉取得成功。迦太基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只有5萬多人。然而,漢尼拔是位具有非凡指揮才能的統帥,他在戰前反復觀察了戰場周圍的地形和氣候,知道戰場離海不過5千米,海面上經常在中午時分要刮強的東風。所以,他選擇了一塊背風的地方作為陣地。並且預先在一個山谷埋伏了一支小分隊,命令率隊的軍官如果交戰時颳起東風便襲擊敵軍的後方。同時又挑選了500名驍勇善戰的步兵,讓他們在手持長兵器的同時,在衣內暗藏一把短匕首,隨時准備執行特殊任務。針對羅馬軍的企圖,漢尼拔針鋒相對,擺下了一個很特別的陣勢:正中間是2萬名戰鬥力較弱的步兵,排成半月形,凸出的一面對著敵人,兩邊是戰鬥力強的步兵;在半月形陣勢的兩端,是精銳的騎兵。一切准備就緒後,上午8點多鍾,廣闊的戰場上響起了刺耳的軍號聲。緊接著,十幾萬人同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一場規模巨大的廝殺開始了。羅馬步兵一開始就全力向迦太基步兵的中央猛攻。正如漢尼拔所料那樣,不一會兒,中央的迦太基步兵抵擋不住羅馬步兵的兇猛進攻,便向後退卻。這樣,半月形的陣勢彎了進去,原來凸向羅馬人的部分,現在凹了進來。
羅馬軍越是楔進,迦太基的隊列越是從兩側向內收縮。羅馬軍的整個隊形在縱向上越拉越長,而在橫向上越來越窄。當羅馬軍深入一定程度時,漢尼拔又指揮他的精銳步兵和騎兵迅速擠壓敵軍的兩翼。同時,向500名衣藏短匕首的強悍步兵發出一個預定的信號。只見這500步兵一窩蜂地擁向羅馬軍那邊,似乎像逃兵一樣。羅馬人以為他們是來投降的,瓦羅趕緊讓部下收掉他們的長劍和盾牌,將他們安置在自己部隊的後衛地帶。正午到了,海面上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捲起了漫天的沙土,使面對東方的羅馬士兵難以睜開雙眼,彼此間相互碰撞,自傷很多,亂作一團。時機已到,漢尼拔毫不遲疑地發起了全線反攻的命令。剎時間,被安置在羅馬軍後
邊的500名迦太基步兵,突然從懷中抽出匕首,奮力向近處的羅馬士兵刺去;埋伏在山谷中的一支部隊也沖殺下來,突入羅馬軍隊列之中;迦太基軍兩翼的騎兵發起進攻,擊潰了羅馬軍的騎兵,切斷了羅馬軍的退路;兩翼的步兵繼續擠逼夾在中間的羅馬軍。不一會兒,迦太基軍就形成一個圈形,將羅馬軍團團圍住。密集的標槍、投石和飛箭從四面八方射向羅馬軍。擠成一團的羅馬軍無處躲避,一排排撲倒在地。戰場上屍橫遍野,一片慘狀。戰斗整整持續了12個小時,直至黃昏以後才結束。羅馬的8萬大軍7 萬人死於非命,執政官鮑路斯和軍團將校全部陣亡,指揮決戰的統帥瓦羅率殘部逃跑。而迦太基軍總共只損失了 6000人。
2. 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154年,法國最強大的貴族——安茹伯爵亨利(兼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因其母親的血緣關系,得以繼承英格蘭王位,是為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扮演著十分罕見的雙重角色:一方面他是英格蘭的國王,尊貴無上的英國君主;另一方面,作為法蘭西的安茹伯爵、兼諾曼底公爵、兼阿基坦公爵,亨利二世無可否認是一個法國人,是法蘭西國王無可非議的臣子。作為國王,他是英國的統治者;作為公爵和伯爵,他又是法國的臣民。因此除非他自願放棄法國國籍、放棄在法國的一切權利,否則他作為一個法國公民理所當然必須對法蘭西國王唯命是從。如果他那樣做就意味著:他必須向法國國王交還他作為法國貴族時所繼承的,比整個英格蘭還要富庶的大片法國領土——安茹、諾曼底和阿基坦等等。
老奸巨猾的亨利二世採取的是『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英法之間這種君不君、臣不臣,利害關系糾纏不清的混亂局面,在雙方的後代之間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百年戰爭的來臨。
在法蘭西國王查理四世死後,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三世就正式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
在14世紀時,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因為佛蘭德斯表面上屬於法國,但實際上卻獨自行政,並經常與英國進行羊毛貿易。而戰爭的導火線則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乘法國卡佩王朝絕嗣之際,欲以近親的關系繼承法國王位,但最後卻由腓力六世所獲得,因此愛德華三世對法國宣戰,以奪取法國王位。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而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而法軍則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首先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然後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取得陸地上的優勢,並在圍攻11個月後成功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英國挾著勝利的餘威,在內維爾十字戰役當中,打敗蘇格蘭的入侵,並且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此役也大大地減少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威脅。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直到1356年英國再度開戰,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隨即又在普瓦捷戰役利用相同的戰術再次擊潰法軍。而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結果法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被迫於1360年於布雷蒂尼簽訂極為不平等的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是因為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在內政方面亦作出較大的改革,並整頓了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B.迪蓋克蘭這位為軍隊總司令,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是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隨即宣布自己為法國的攝政王,並有權於查理六世死後承繼法國王位。但是,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於這年死去。結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啟戰端,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游擊隊經常設置埋伏,捉拿英國的征稅者,消滅英軍的部隊,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雖然於1428年10月,英軍與勃艮地派進逼至奧爾良,並包圍了此城,使得法軍形勢大為不利,但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千古傳頌的救星——聖女貞德,在她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雖然貞德於不久後便英軍所捉拿,並以女巫罪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3. 七年戰爭(Seven Years'War)
1756~1763年間,由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英國與法國,以及普魯士的侵略政策與奧地利和俄國的國際政治利益發生沖突)在歐洲、北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
七年戰爭前夕,歐洲各大國之間的關系正醞釀著新的大變動,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其中對全局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國從16世紀末葉到17世紀70年代先後打敗西班牙和荷蘭,它同剩下的唯一強大對手法國的矛盾迅速上升,兩強決戰在所難免。其次是普奧矛盾。自從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一系列獨立的諸侯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為強大,它們都想成為德意志諸侯國中的霸主,同時由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領地西里西亞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中被普魯士佔領,兩國的斗爭日益尖銳化。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國在18世紀初葉打敗瑞典而成為歐洲強國之後,繼續推行西進和南下擴張政策,並把目標首先指向東普魯士。普魯士的日益強大和對外擴張,構成了俄國西進的阻力,兩國關系急劇惡化。
在上述背景下,各國都積極爭取盟國,孤立對手,縱橫捭闔,朝秦暮楚,展開尖銳而復雜的外交斗爭。
其中,英國的目的是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壟斷整個制海權;普魯土企圖吞並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爭奪中歐霸權的對手普魯士,收復1740年被侵佔的西里西亞,法國則力圖吞並英國國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威,保護法國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魯士的勢力,瑞典試圖奪取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侵,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地。各種矛盾和利害關系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導致了兩個對立同盟的建立:—方是漢諾威、黑森—卡塞爾、不倫瑞克和其它一些德意志諸侯國參加的英普同盟,另一方是由瑞典,薩克森和加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組成的法奧俄同盟。
戰爭以普魯士進犯薩克森為開端。1756年8月28日,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軍隊(9.5萬人)突然侵入薩克森,包圍了薩克森軍隊(1.8萬人),迫使該部於10月15日投降。在1757年的戰局中,腓特烈二世利用法奧俄同盟步調不一致(法國於春天開始戰斗行動,而俄國於夏天才開始行動),以及軍隊(30餘萬人)展開緩慢的弱點,首先對奧開戰。普軍(19.2萬人)從四面對布拉格展開向心進攻。5月6日,普軍擊敗布勞恩元帥指揮的6萬奧軍,並將其圍困在布拉格。但是,前來增援的奧軍道恩元帥所部(5萬餘人)於6月18日在科林附近擊潰了普軍,迫使普軍放棄捷克。4月,德·埃斯特列元帥所率的法軍(7萬人)佔領了黑森—卡塞爾,在克洛斯捷爾—采文附近擊敗漢諾威軍隊(3萬人),並攻佔了漢諾威。蘇比茲親王指揮的法軍(5.7萬人)於8月兵臨埃森納赫,威逼普魯士。腓特烈二世調動主力迎擊法軍,11月5日在羅斯巴赫戰役(1757)中大破法軍。隨後,他又將兵力(4萬人)迅速轉移到西里西亞。當時,奧軍道恩部在西里西亞包圍了施韋德尼茨,並佔領了布雷斯勞(韋羅茨瓦夫)。12月5日在洛依滕交戰中,奧軍也被腓特烈二世擊敗。與進攻東普魯土的俄軍(7萬人)作戰的是萊瓦爾德元帥指揮的普軍(3萬人)。7月5日,阿普拉克辛元帥指揮下的部分俄軍(2.4萬人)在波羅的海艦隊支援下攻佔了梅梅爾(克萊佩達),蒂爾西特(蘇維埃茨克)、貢賓嫩(古謝夫)和因斯特堡(切爾尼亞霍夫斯克)。8月30日,俄軍在大耶格爾斯多夫附近的交戰中擊潰萊瓦爾德部,打通了進入東普魯士的道路(參見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但是,阿普拉克辛認為,腓特烈二世的追隨者彼得三世不久將成為俄國皇帝(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患病),遂命令部隊撤回梅梅爾。為此,他被女皇送交法庭審判,其職務由費爾莫爾將軍接替。瑞軍(2.3萬人)於9月向波美拉尼亞的斯德丁(什切青)進攻,但在俄軍撤回梅梅爾後,也撤到施特拉爾松。這樣,普軍在1757年戰局中獲勝。
在1758年的戰局中,反普同盟出動軍隊達31.6萬人,而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只有14.5萬人。反普同盟雖擁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兵力,但因步調不一致、相互不配合, 而未能發揮其作用。1757年12月在東普魯土展開進攻的俄軍於1758年1月佔領了東普魯士,並把它劃為俄國屬地。1758年夏,俄軍(5.8萬人)包圍了屈斯特林(科斯琴)。奧地利由於擔心俄國取勝,在西里西亞和薩克森採取消極防禦,而法國在黑森—卡塞爾和漢諾威也是這樣。腓特烈二世集中兵力,企圖一一擊破奧俄這兩個主要敵人,遂從西里西亞侵入捷克,包圍了奧爾米茨(奧洛穆茨)。但當他獲悉屈斯特林被圍後,又把主力調往屈斯特林作戰。8月25日的措恩多夫血戰,雙方未分勝負。普軍退向屈斯特林。俄軍退向蘭茨貝格,從那裡轉到波美拉尼亞,然後隨著冬季酌來臨又撤退到維斯瓦河以東。
1759年初,反普同盟軍隊已達35.2萬人,英普同盟軍隊約有22.2萬人。俄國在1759年戰局中的計劃,是將軍隊集結於波茲南地區,以便隨後開往奧得河與奧軍會師。4月,4萬俄軍(自6月30日起,由有才略的薩爾特科夫將軍指揮)向奧得河推進。韋德爾將軍指揮的普軍(3萬人)企圖阻截俄軍,但7月23日在帕爾齊希戰役(1759)中被俄軍擊潰。薩爾特科夫在克羅森地區與勞東的奧地利軍(1.8萬人)會合,並在佔領法蘭克福(奧得河畔)後,建議道恩一起進攻柏林。道思拒絕了這一建議,而力圖把軍事行動轉向西里西亞。腓特烈二世決定抵擋薩爾特科夫對柏林的進攻。8月12日,在庫訥斯多夫的交戰中,普軍(4.8萬人)遭到失敗(參見庫訥斯多夫戰役)。但是,由於奧軍統帥部的過失,攻克普魯土首都柏林從而結束戰爭這個業已展現的可能性未能成為現實。俄軍撤到維斯瓦河以東。在西線,法國聯軍進行了保衛黑森—卡塞爾的戰斗和漢諾威的戰斗,在漢諾威,8月1日明登要塞被圍時遭到失敗。因此,盡管俄軍取得了輝煌勝利,1759年的戰局並未取得重大戰果,這是奧地利奉行的政策造成的,奧地利害怕普魯士被徹底打垮而使俄國勢力得到加強。在1759年的戰局中,反普同盟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法國反對東普魯土歸屬俄國,而准備與英國簽訂和約,但和談以失敗告終。
1760年,腓特烈二世費盡力氣才使兵力增加到10—12萬人。反普同盟的軍隊為22萬人。同盟國計劃採取協同行動:俄奧軍在西里西亞,帝國軍在薩克森,法軍則對付漢諾威。腓特烈二世為掩護自己的補給線和軍需庫而轉入了防禦。俄軍和奧軍在敵交通線上作戰,企圖迫使普軍放棄其佔領的要塞和城市。由於道思逃避了協同行動,薩爾特科夫把俄軍主力調往波美拉尼亞,而派遣部分兵力襲擊柏林。結果,切爾內紹夫將軍率領的俄軍(2.3萬人)於10月9日佔領柏林。但是,由於腓特烈二世率領7萬普軍在向柏林接近,切爾內紹夫軍在摧毀敵軍需庫和其它軍事設施後,便撤出柏林,與在法蘭克福地區作戰的俄軍主力會合。1760年的戰局以雙方局勢都未發生根本變化而結束。
1761年戰局中,12月16日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這就是魯緬采夫將軍指揮的俄軍在波羅的海艦隊的配合下,攻佔了普魯士的堅固要塞科爾貝格(見科沃布熱格)。布圖爾林元帥(接替染病的薩爾特科夫)統率的俄軍在波美拉尼亞站穩腳跟後,與瑞軍建立了聯系,以便共同從北面對柏林實施突擊。在1761年的戰局中,普魯土喪失了南西里西亞,被切斷同波蘭(普魯土的糧食供給地)和波羅的海的聯系。普魯士已陷入困境。但是,形勢發生了變化。1762年1月5日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病死,腓特烈二世的追隨者彼得三世即位,使俄國退出戰爭,並且把俄軍佔領的全部土地歸還給普魯士。此後,在5月5日同普魯士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拯救了普魯士,使其免於徹底覆滅。繼俄國之後,瑞典也於1762年5月22日退出戰爭。
在1762年的戰局中,普軍在俄國切爾內紹夫軍(臨時編入普軍)的援助下,把奧軍逐出西里西亞和薩克森,並在弗賴堡附近的交戰(1762.10)中戰勝了帝國軍隊。但是,戰爭已把交戰各方拖得精墟力竭,因此,普法於11月3日簽訂初步和約,普奧於11月24日訂立停戰協定。
4. 克里米亞戰爭(又名「克里木戰爭」,Crimean War)
1853年,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沙皇俄國的失敗而告終。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國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國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拒絕。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國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國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國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國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干半島的好機會。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國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國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國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英法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
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並沒有幫助英法圍攻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因此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起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並沒有主動參加這場戰爭。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英法聯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聯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系變好,與奧地利的關系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系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中處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發動了普奧戰爭,打敗了奧地利,將其排除在德意志之外,之後又發動了普法戰爭,普魯士獲勝,主導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對奧地利不利地變化。奧地利的削弱同時也使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不斷增強。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起了一個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薩丁尼亞達到了建立一個義大利王國的目的。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World War I)
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在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迫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馬恩河至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變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1917年,東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惜,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玖』 馮子材為何能打敗氣焰囂張的法軍
廣西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一直處於邊緣的地位,直到近代以後才以一個軍省得身份舉足輕重於中國政壇上。外國學者黛安娜?拉里認為,近代廣西的武人讓近代廣西成為一個出產優秀士兵和尚武的省份(《地方和國家:中國政壇上的桂系》)。那麼,近代廣西都有哪些著名武人?小編將對近代廣西有名的武人進行系列論述,談談個人淺見。
近代中國可謂是多災多難,諸事不順,內憂不斷,外患不絕,清政府為此急得焦頭爛額,不知所措。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的大門,此後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隨便擺設一門大炮便足以嚇到大清王朝的統治者,並趁機撈好處。中法戰爭期間,高盧雄雞法國號稱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雖然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被反法同盟收拾,在普法戰爭中連皇帝都被德國給俘虜了,在色當一役更是把法國的老臉都丟到家了,但是法國卻欺軟怕硬,趁著帝國主義列強群起欺負大清的時機趁火打劫,發動了二次鴉片戰爭、侵越戰爭並最終導致中法戰爭的爆發。法軍在單獨與大清作戰時,雖海陸兩軍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且中法戰爭後期,中國在台灣、杭州灣防衛的成功,以及馮子材在廣西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的重創,導致費里政權垮台,被中國將領在中越邊境打了臉。
我們今天要講的打敗法軍的廣西籍著名將領――廣西欽州人馮子材。馮子材出身貧寒,從小就孤苦伶仃,在江湖混飯吃,參加農民起義,後來歸順政府,成為國家在地方的地方大員。從馮子材將軍的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個一般的主,而是真正的實力派,是一路摸爬滾打出來的。法國在當時是號稱除大英帝國之外的世界第二大強國(注意,當然只是號稱而已,在中法戰爭前還被迅速崛起的普魯士收拾過)。但不管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法國也算是當時世界的一流強國,馬尾海戰一役還把號稱遠東霸主的大清福建水師給滅於港內,實力也是擺在檯面上的。但馮子材也在鎮南關一戰中教訓了法國軍隊,且直接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了,法國政府也換血了。很多人或許對此不解:為何氣焰囂張的高盧雄雞敗在馮子材之手?而且被打得那麼慘,這里小編想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馮子材熟悉地形。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用於鎮南關戰役是很好的解釋。鎮南關戰役其實不僅僅是在鎮南關戰斗,而是在中越邊境的廣大地區進行戰斗,這對馮子材來說可謂是優勢多多。翻開馮子材的簡歷可知,這位牛人取得的戰功都是在中越邊境,以及越南境內,越南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國,政府出兵剿滅越南國內的一些造反運動也是理所應當的。同時馮子材在江湖混的時候就加入了天地會,投靠在劉八的旗下,無奈劉八不是打仗的料,在博白就被清政府給滅了,馮子材一看不對頭就歸順了大清,跟隨廣西提督向榮北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但是馮子材實在運氣不佳,此時太平軍士氣正旺,清軍江南大營被摧毀,馮子材一路狂奔至丹陽,後來又被太平軍名將陳玉成和李秀成給打殘了,好在他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得到政府封官了。此後馮子材回到廣西、廣東鎮壓其他各路農民起義,一直把他們追到越南境內,並三次出關剿滅越南境內的天地會分子,不放過他們躲藏的每一個角落,所以馮子材對中越邊境以及越南北部的地理是相當熟悉的。在中法戰爭時,馮子材已經能判斷出法軍可能的主攻和輔攻方向,在鎮南關一帶布置重兵防禦,在龍州和憑祥則留下一些人馬以防法軍的偷襲,果不出所料,法軍指揮官尼格里中圈套了。
勇於擔當,深得人心。人心的向背往往是戰爭能否勝利的關鍵性因素,得人心者在戰爭中有很大的優勢,馮子材就是這一類人。雖然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這位將軍戰績不佳,老是被追著打,但是這一次他深得人心,把法軍打敗了。中法戰爭爆發時,馮子材已經六十多歲了,名副其實的老將軍,當他披掛上陣的時候,前敵總指揮潘鼎新棄師而逃,只管自己活命不顧兄弟們的死活,這幫兄弟內部又不團結,經常相互拆台,不配合作戰,前線的局勢不容樂觀。馮子材當時還是以一位軍務幫辦的身份領兵出征,正好主帥跑了,馮子材立馬召集各路將領開大會,向他們曉以大義:你們要是不團結的話,你的家園就不保,你們的父母妻兒就會被人欺負,於公於私你們都應該好好奮戰。他自己還做表率,在出征之前,就告知家人,要是戰事不順利,你們就舉家北上認祖歸宗,不能落入敵手,並且帶著兩個兒子出征,隨時馬革裹屍,各路將領一看主帥都這么拚命了,自己不賣力就太不夠意思了。再有就是鎮南關大戰前夕,中方兵力相對不足,名將蘇元春勸馮子材退往內地駐守以便作戰,馮子材一聽,退兵還得了,鎮南關受守不住,兩廣就不保了,到時候家人可都要淪為法國「公民」了,於是拒絕退兵,積極應戰。主帥都這么有魄力,手下的兵將肯定大受鼓舞,戰力倍增的,法軍遇到這幫戰力爆表,且退無可退的將士,豈能不敗。
領導支持。雖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是不受可以,你的糧餉和兵餉可就是大麻煩了,所以說領導的話還是要聽的。中法戰爭時期,馮子材遇到好的領導,國內主戰派占據上風,打仗這等好事恭親王奕?ü肯定是支持的,雖然後來他被慈禧給排擠了。中央有領導支持,地方的領導也一樣支持,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是主戰派,支持馮子材出兵迎戰法軍,要兵給兵,要錢給錢,要糧給糧,所以馮老將軍打仗的時候根本就不怕後勤跟不上,只管打仗,其他事有領導想辦法,有領導分憂。要是換上前任總督劉坤一,那麻煩可就大了,他們兩者合不來,馮子材是淮軍集團,劉坤一是湘軍集團,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之前馮子材就因為和劉坤一關系不好,直接罷官回家待著了。幸運的是,中法戰爭前夕,劉坤一調任兩江總督,新領導是洋務運動的主將之一張之洞,所以戰爭一爆發,國家一召喚,馮子材披掛上陣,領兵出征。不然的話,就算馮子材足智多謀,深得軍心,也難以保證戰事的順利進行,因為後勤會遇到巨大的麻煩。
法軍勞師遠征,後勤困難,且輕敵。法國距離中國可謂是十萬八千里,這么大老遠的跑來和中國斗,將士們的吃飯、穿衣、武器等後勤都成問題,法國的殖民地主要分布在非洲,當時的遠東地區還沒有一塊能夠支持一場大戰的殖民地,越南當時還不是法國的殖民地,反抗斗爭也是很激烈,所以法軍經常會出現後勤跟不上的問題,而中國就很少。法國不但後勤跟不上,而且還輕敵,看不起大清的軍隊,以為法軍一到,清軍就立馬投降。法國自認為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自家軍隊的戰鬥力不是擺設的,收拾大清這種三流的國家還是綽綽有餘,前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很好的例證,所以此次中法戰爭,法軍長驅直入,只管往前沖,不管對方是多少人馬,有沒有設防,這種輕敵的思想,導致法軍常常陷入馮子材的包圍圈。尼格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尼格里打心底就看不起這些大清軍隊,直接進攻鎮南關,不管兩邊關隘可能部屬的軍隊,自然就被痛打一頓。
國際環境好。中法戰爭時,國際環境對中國是相當有利的,當時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都忙著自家的事(第二次工業革命),想著怎樣更新設備,提高點產量,多賺點錢,對於打仗這種燒錢的事,它們沒有多大的興趣。再說,法國當時的人緣相當的不好,前不久剛剛被德國給收拾了,皇帝也被抓了,跟德國的矛盾不斷的加深;英國佬更是如此,英國醞釀當中的海軍「兩強標准」對準的就是法國和俄國;美國就更加別說,六十年代因為墨西哥問題,兩國差點就兵戎相見,還好歐洲局勢有變,法國撤軍回國了。所以他們不會支持法國對中國的戰爭,還想趁此機會削弱法國,少一個國際上的競爭對手。恰好此時,法國跟德國在北非鬧了矛盾,德國直接威脅要出動陸軍教法國學會做人,還好英國干涉,不然法國佬可就得倒了大霉,再加上中法戰事不利,茹費理內閣直接倒台了。英國為了防備沙俄在遠東的擴張,暗地裡自然就支持中國;德國為了對抗法國,自然也就支持中國,最明顯的就是洋務運動的海軍培養和軍艦的購買就離不開這兩國,德國還在此期間趁機買克虜伯大炮給大清。
總之,馮子材熟悉中越邊境一帶的地形,部署得當;自己身先士卒,深得民心;中央和地方的領導都支持,優勢很大。法國勞師遠征,自命不凡,輕敵嚴重;世界強國又不支持法國,還想趁機削弱,國際環境很不利。所以法國失敗是很正常的,遺憾的是大清在大好形勢下,與之簽訂合約,暴露出了軟弱的本性,後患無窮。
編輯:桂史君
聲明:圖片來自網路,圖文內容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