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埃及人把西班牙長廊比作什麼

埃及人把西班牙長廊比作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1 06:56:26

① 埃及資料

古國名
古埃及(Ancient Egypt),一般指公元前32世紀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滅亡埃及這段時間內尼羅河下游地區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國。
地理
埃及大部分都是黃沙滾滾的沙漠,只有尼羅河沖刷而過的地方是孕育埃及的綠帶,1/30的面積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受宗教影響極大,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對永恆觀念的一種崇拜產物,目前埃及共有八十餘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除了金字塔以外,獅身人面像也是埃及的象徵。
古埃及歷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歷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復。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點陣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國家
埃及(Egypt)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6587萬(2000),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科普特人約佔11.8%,信奉基督教;國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獨立日:2月28日(1922年)
國慶日: 7月23日(195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徵革命,白色象徵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徵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國徽: 為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象徵勝利、勇敢和忠誠,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鷹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國花:睡蓮。
【貨幣】埃及鎊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兩小時;比北京時間晚六小時。

地理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全長6670餘千米。它由發源於烏干達的白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後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窪地,以蓋塔拉窪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窪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面積約6.4萬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積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乾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聖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

歷史

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埃及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3100年,由南方的美尼斯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這時埃及文化已趨於成熟,開始使用象形文字,開創法老專制政治。歷代王朝陸續建造了一批稱為世界奇跡的金字塔以及獅身人面像和大量雕像。公元前七到前一世紀曾先後被亞述、波斯和羅馬帝國征服。公元四到七世紀被並入拜占庭帝國。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埃及先後淪為倭馬亞和阿拔斯王朝的一個省。後阿拉伯人雖多次更朝換代,但埃及的被統治地位依舊,且接受了伊斯蘭教。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又淪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798年法國拿破崙一世入侵,統治了3年。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但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宣布埃及為英的「保護國」。由於埃及人民的抵抗,英國於1922年2月28日宣布埃及為獨立國家,但保留對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

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政權。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M.納吉布出任第一任總統兼總理。1954年11月納賽爾取代納吉布任總統。1956年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挫敗英、法、以聯合軍事干預。1958年埃及與敘利亞合並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敘利亞發生政變,阿聯解體。1970年納賽爾病逝,薩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遇刺身死,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對原來的政策逐步調整,強調國內安定,適當開放民主,與反對黨對話,同時加強社會治安,鎮壓製造恐怖活動的極端主義分子;重視發展民族經濟,實行開放性政策,積極吸引外資,堅持國營和私營企業並舉,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外交方面重點改善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1990年10月12日,議長馬哈古卜遇刺身亡,穆巴拉克當日宣布解散議會,並於11月舉行議會選舉,民族民主黨獲勝,繼續執政。1991年政府提出「把國內穩定放在首位」,有限度開放民主,緩和與反對黨的關系,堅決打擊製造恐怖活動、暴力事件、暗殺等罪行;經濟改革採取穩妥措施,注意照顧社會承受力。

② 人類創造的世界奇觀

巴比倫空中花園
建立時間 公元前604年至562年間。
地點
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首都巴格達(Baghdad)以南56英里處 。
歷史
由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最愛的王後而建造的。王後是米底人,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她建造了這座奇幻的高大建築以便使她可以經常望鄉。空中花園上栽滿了許多奇花異草,並有完整的供水系統。當時看到它的古希臘人稱之為世界奇跡 。

亞歷山大港燈塔
世界公認的古代七大奇觀有兩個在埃及,一個是名列八大奇跡之首的吉薩金字塔,另一 亞歷山大燈塔
個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亞歷山大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亞歷山大燈塔的燭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大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燈塔的遺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攻佔了埃及,並在尼羅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這是一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後的100年間,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個地中海世界和中東地區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國際轉運港。
名字
這座燈塔建在亞歷山大城海濱外一公里多的法羅斯島上,故以「法羅斯」定名。此後西方各國的「燈塔」一詞,均以「法羅斯」(pharos )音。例如英語的「pharos」,法語的「pharos 」,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faro 」等皆發此音。實際上,這座高大壯觀的燈塔並非真在島上,而是建在距該島還有七米的一個大礁石上。石礁隨海潮的起落而時隱時現,使整個燈塔建築長年經受著海浪的拍打沖刷,好似在大海中拔起一座沖大天廈。塔上有一盞形體巨大、光芒四射、長年不熄的燈塔火炬。
外觀
亞歷山大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高120米,加上塔基,整個高度約135米。塔樓由三層組成:第一層是方形結構,高60米,裡面有300多個大小不等的房間,用來作燃料庫、機房和工作人員的寢室;第二層是八角形結構,高15米;第三層是圓形結構,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圍繞在圓頂燈樓。燈樓上面,矗立著8米高的太陽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態的青銅雕像。整座燈塔都是用花崗石和銅等材料建築而成,燈的燃料是橄欖油和木材。整個燈塔的面積約930平方米。聰明的設計師還採用反光的原理,用鏡子把燈光反射到更遠的海面上。這座無與倫比的燈塔,夜夜燈火通明,兢兢業業地為入港船隻導航,它給舵手帶來了一種安全感。
歷史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個夜晚,月黑風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沉沒了,船上的皇親國戚及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經過40年的努力,一座雄偉壯觀的燈塔豎立在法羅斯島的東端。它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人們將它稱為「亞歷山大法羅斯燈塔」。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以400英尺的高度當之無愧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15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 公元14世紀,亞歷山大城發生了一場罕見的大地震,搖晃的大地以巨大地力量摧毀了這座古代世界的建築奇跡。這座亞歷山大城的忠誠衛這頂亞歷山大城的王冠就這樣消失又過了一個世紀,埃及國王瑪姆路克蘇丹為了抵抗外來侵略保衛埃及及其海岸線下令在燈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並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埃及獨立之後,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館(Naval Museum)1996年11月一組潛水員在地中海深處發現了據說是亞歷山大燈塔的遺留物

羅德港巨人雕像
建造時間
公元前4世紀晚期,或2世紀早期。 羅德港巨人雕像
建造地點
愛琴海(Aegean Sea),希臘羅德港。 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於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統治過,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八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後,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築了十二年,它有110英尺高,也就是說,和大家熟知的紐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裡面用復雜的石頭和鐵的支柱加固。但這個偉大的雕像建成僅僅56年後就被強烈地震毀壞了。 羅德港巨人雕像
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隻是從腿中間過去(右圖為其假想圖),但實際上雕像不是跨越在港口上。

編輯本段宙斯神像
宙斯神像
英文:the temple of Zeus at Olympia 宙斯(Zeus)希臘眾神之神,是奧林匹亞(Olympia)的主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世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拜占庭的菲羅撰寫記述世界七大奇跡說:「我們以其他六大奇跡為榮,而敬畏宙斯神像。」 據說奧林匹亞的祭師,對菲迪亞斯的傑作非常欣賞,就委任他的子孫負責好好保存宙斯的神像,永享榮華。 宙斯是古希臘神譜系中的第三代神王,他是全能之神,能明察、洞悉世間任何事物和事情,不管是人間還是在神山上,他都是神喻之源,他決定著神靈和人的命運。 宙斯(希臘語:Ζεύς,或Δίας),天神,古希臘神話中最高的神,羅馬神話中稱朱庇特(拉丁語:Jupiter),為克洛諾斯(Κρόνος)與瑞亞(Ρέα)所生的最小兒子。克羅諾斯通過推翻他的父親烏拉諾斯獲得了最高權力,他得知他會和自己的父親一樣被自己的孩子推翻,於是把他的孩子們吞進肚子。他的妻子瑞亞因為不忍心宙斯也被吞進肚子,於是拿了塊石頭假裝宙斯給他吞下。宙斯長大後,聯合兄弟姐妹一起對抗父親,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經過十年戰爭,在祖母大地女神蓋亞的幫助下戰勝了父親。宙斯和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底斯分管天界、海界、冥界。從此宙斯成為掌管宇宙的統治者。木星的拉丁名起源於他。 宙斯與多位女神和女人生下多位子孫,當中有阿波羅和阿爾特彌斯兄妹、狄俄尼索斯、赫拉赫勒斯等。宙斯為了接近女神和女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他總是偷偷摸摸的,所以總會令赫拉生氣。為了不被赫拉知道他的外遇的所在地,他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去阻礙赫拉。宙斯也有一些男性情人,如蓋尼米得。 位置:宙斯神殿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神殿位於希臘雅典衛城東南面,依里索斯河畔一處廣闊平地的正中央,為古希臘眾神之神宙斯掌管的地區;目前這地方盡是一片黃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臘時期,四周環繞翠谷和清冽溪水,景境幽雅,不遠處更有一座密林,綠意濃郁,林中小徑兩旁更是花木扶疏,爭奇斗妍,美不勝收,更是當時的宗教中心。在古希臘時代,那地位於雅典城牆外,到了哈德連帝時代為了擴大雅典城規模,將城牆往外擴展,才把神殿納入城內。
神像
神殿本身則是采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築。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殿頂則用大理石興建而成,神殿共由34條高約17公尺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撐著,面積達41.1公尺x107.75公尺。廟前廟後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島的大理石雕成。廟內西邊人字形檐飾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風格。這么建造,天上宙斯大神是否喜歡?據說菲迪亞斯建造雕像時,曾親到奧林匹斯山問宙斯神,而大神以降下霹靂閃電,打裂神廟鋪道作回答。至於神殿主角「宙斯」,採用了所謂『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術,是在木質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制的衣飾。寶座也是木底包金,嵌著烏木、寶石和玻璃,歷時八年之久才完成。 在旅行家沙尼亞斯巴(Pausanias)的<希臘游記>一書中,曾對宙斯神像作了詳細的描述,書中記載:「宙斯神主體為木製,身體裸露在外的部份貼上象牙,衣服則覆以黃金。頭頂戴著橄欖枝編織的皇冠,右手握著象牙及黃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則拿著一把鑲有各種金屬打造的權杖,杖頂停留著一隻鷲」。至於他的寶座,神像頭上與頭後,雕著「典雅三女神」和「季節三女神」(春、夏、冬)雕像;腿和腳飾有舞動中的勝利女神與人頭獅身史芬克斯,希臘其他諸神裝飾,底部寬6.55公尺、高1公尺,而神像約高13公尺,相當於四層樓高的現代建築。神像身後掛著由耶路撒冷神廟劫掠得來的神聖布幔。菲迪亞斯更精密地規劃四周變化,包括由神廟大門射向雕像的光線,為了令神像的臉容更為美麗光亮,更於神像前建造一座極大而淺,裡面鑲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欖油池,利用橄欖油將光線反射。矗立期間更有工人前來擦拭象牙,稱為「菲迪亞斯拋光工人。「。 宙斯像的構成材料,年代背景以及裝飾用的雕像,都能詳細說明,但是菲迪亞斯的作品風格卻很難確定。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菲迪亞斯雕塑神像的技術達到巔峰,能使神像具有高不可攀的庄嚴氣概。特別是宙斯像,能夠在普通的宗教形象外,增添了獨特的性格。為了要找出這句話的真正涵義(菲迪亞斯神像雕塑的原作至今已全部遺失),多年來,專家學者曾對菲迪亞斯神像的復製品作過個別研究,希望能找出其中共同的特點。他們特別注意雅典巴特農神殿的裝飾雕像,據說菲迪亞斯曾經負責監制這些雕像。當然,現在很難斷定,菲迪亞斯曾親手雕過哪一件雌像﹔因為他既要擔任監制工作,而且要負責雕塑神殿內的阿西娜巨像,一定非常忙碌,不過,很可能所有雕像的設計和全部風格都由菲迪亞斯一人決定。最接近菲迪亞斯風格的作品,可能是廟內東邊橫飾帶上的神像,只是規模不同而巳。這些神像,在早期的嚴肅風格與後期輕松及精巧的風格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
歷史
宙斯神殿是希臘的宗教中心,由城邦和平民送來的祭品種類很多。幾百年來,一直在露天神壇叩拜宙斯。神壇據說是用獻給宙斯的各種祭品的灰燼造的。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年,公元前五世紀由當地建築師伊利斯人李班(Libon of Elis)監建一座宏偉的廟宇,作為宙斯神殿,並於公元前456年完成,廟前廟後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島的大理石雕成,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菲迪亞斯(Phidias)負責。 廟內西邊人字形檐飾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風格。當時是為了神殿需要雅典式的雕像,抑或由於菲迪亞斯的聲譽遠播,建築廟宇的人特別請他到奧林匹亞擔任雕刻工作,現在無從查考。 有一說法是,菲迪亞斯在雕塑巴特農神殿的阿西娜巨像時,被指控盜用寶貴材料,遭受貶黜,離開故鄉雅典過放逐生活,終老奧林匹亞。這說法唯一可信之處就是菲迪亞斯與當時名政治家培理克里斯(Pericles)是朋友,對他的名譽採取的任何打擊行動,都會對培里克里斯有不利的影響,所以菲迪亞斯開始逃亡。 在奧林匹亞所進行的現代發掘工作,最早的一次是在一八二九年由法國考察隊主持。歷時六星期。使近代人士對奧林匹亞有更多了解的,則是德國的考察隊。他們從一八七五年開始,差不多一直沒有間斷地發掘,雖然找出了宙斯神殿以及裝飾用的雕像,並且局部恢復了宙斯神殿原來的形狀,但始終沒有發現宙斯神像本身的蹤跡。然而,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年間,考古學家進行一連串令人興奮的發掘工作,在距離宙斯神殿不遠的地方,挖出菲迪亞斯工作地方的遺址,形狀大小與神殿的主室相同。菲迪亞斯可以在這種類似神殿的環境中,雕塑宙斯像而不致妨礙神殿的工作。菲迪亞斯必定在雅典挑選了一批工作人手,帶到奧林匹亞。在他的工場遺址上發現很多公元前435年製造的雅典陶器(菲迪亞斯完成宙斯像後,於公元前432年去世),還有象牙、玻璃、金匠工具,以及赤陶模型的碎片,看來是供製造神像部分衣飾之用。出土的陶器當中,有一個殘破不全的杯子,杯子有刻工精細的文字﹕「我屬於菲迪亞斯」。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們崇拜達九百多年,但最後基督教結束一切。公元393年,羅馬皇帝都路(Theodsius)一世,毅然頒發止競技的敕令,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大會也是在這一年終止。接著,公元426年,又頒發了異教神廟破壞令,於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壞,菲迪斯亞的工作室亦被改為教堂,古希臘從此灰飛煙滅;神廟內傾頹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改建成抵禦蠻族侵略的堡壘,隨後奧林匹亞地區經常發生洪水泛濫,整個城市埋沒在很厚的淤泥下。所幸的是,神像在這之前已被運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稱伊斯坦堡),被路易西收藏於宮殿內達60年之久,可惜最後亦毀於城市暴動中。

編輯本段阿爾忒彌斯神廟
阿爾忒彌斯神廟
建造時間: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點:希臘城邦埃斐索斯,即現在的土耳其西海岸。
簡介
古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月神,奧林匹斯主神之一,亦被視為野獸的保護神。阿爾忒彌斯為主神宙斯與暗夜女神勒托之女,阿波羅的孿生姊姐姐,生於阿斯特里島(提洛島)。相傳勒托在阿爾忒彌斯出生九天後又在阿爾忒彌斯的協助下生下阿波羅(Apollo)。因此阿爾忒彌斯又被奉為生產、接生之神。在林莽和山野問,她手持弓箭,由眾犬伴隨,與眾女神一起以狩獵為戲,有時乘坐兩牡鹿所曳之車出行。阿爾忒彌斯勇猛剽悍.有時又十分殘暴。她恪守自古已有之種種規習,並要人們嚴格奉守。凡違迕者,常以弓箭射殺。卡呂冬王奧紐斯因未——如既往地向她奉獻新鮮果實,她盛怒不已,竟將凶惡的野獵驅進卡呂冬。她挑唆圍獵者首領墨勒阿格爾與族人不和,致使大英雄墨勒阿格爾慘死。遠征特洛伊的希臘聯軍首領阿伽門農射殺她的聖鹿,並炫耀其射技優於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一氣之下,令海風驟然停息,希臘聯軍的船隻因而無法啟航。她執意要以阿伽門農之女伊菲格涅婭作祭品,抵償聖鹿,並通過預言家予以轉告。阿伽門農被迫依從,她又在祭壇上以鹿易人,瞞過眾人,將伊菲格涅婭攜至陶里斯,使其成為自己神廟中的女祭,專司索取貢物。相傳,赫拉克勒斯曾殺死克律涅亞金角鹿,被迫在阿爾忒彌斯與阿波羅面前辯白自己無罪。阿爾忒彌斯在克里特被視為獸類主宰,並以司獰獵的寧芙女神布里托瑪爾提斯為化身。她最古老的形象,不僅為一女獵者,甚至為一牝熊。 阿爾忒彌斯曾被奉為植物的保護神,後又演變為豐產女神和生育的庇護者。其聖地多在象徵著豐產和植物之神的泉水與池塘附近。她的奔放如同小亞細亞的眾神之母基伯勒。在以弗所神殿中,她被奉為多乳之神。她剛降生,就為其母接過隨之降生的阿波羅。她還有使人猝死之術,或通過生育神埃勒提婭為產婦助產。 關於阿爾忒彌斯的早期傳說與月神有關,她與塞勒涅近同,晚期神話則將她描述為愛戀美少年恩狄彌翁之月神。阿爾忒彌斯最初並不是月神相傳她像宙斯所要月亮一職,宙斯默許了,此後她就與月神像混同了。 古希臘人便以月的不同形態來區分那三位天界的月神,通常菲碧(Phoebe)代表新月、賽勒涅(Selene)代表滿月、阿爾忒彌斯(Artemis)代表彎月,中期神話以後赫卡忒(Hecate)也是月神之一,她代表冥月。
神廟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Chersiphron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約40至60英尺高。神廟的底座大約有200乘400英尺。
歷史
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這座壯麗的神殿在一場大火中變成了廢墟,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這座神殿的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現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除了殘垣斷壁什麼也沒有。

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在土耳其(Turkey)的西南方,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平方米(120乘30米100,高45米)140,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匹馬拉著一架古代雙輛戰車。 此陵墓著名之處除了它的建築外,還有那些雕塑。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陵墓的其中一邊。 摩索拉斯陵墓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摩索拉斯陵墓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摩索拉斯陵墓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摩索拉斯陵墓的資料,令我們對摩索拉斯陵墓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摩索拉斯王陵(The Mausoleum of Mausolus)坐落於小亞細亞西南部哈利卡納素斯(今土耳其),市中心的大廣場。埋於陵墓內的人,是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波斯帝國屬地卡里亞的總督摩索拉斯(Mausolus)。 關於摩索拉斯王(King Mausolus),人們對他的了解,僅止於他精力充沛,喜好戰爭,曾經征服羅德斯島,短短時間就成為邦國的領主。

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
建造時間
大約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點
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高原 金字塔(Egyptian Pyramid )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寢,都大小不一,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37.2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
噸的石塊,佔地52000平方公尺。在那裡走一圈大概要走1千米。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最為集中。 在埃及已發現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高地上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它們是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與其周圍眾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為埃及金字塔建築藝術的頂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它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佔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稱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海夫拉金字塔,據傳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擬像。長期以來,由於該金字塔內的濕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牆壁出現裂縫。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經歷了一次強度為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此後經過兩年多的全面修繕,於2001年7月重新開放。 門卡烏拉金字塔的底邊邊長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國探險家首次打開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發現一具花崗岩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裝運這些文物的船隻在返回英國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丹的眼睛一樣"。後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為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

秦始皇陵兵馬俑
簡介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它顯示出了古長安當年的繁華和強盛。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78年9月,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後感慨地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於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說法不脛而走。
陶俑大小
在出土的大批兵馬俑中,武士佣一般高度在1.8米左右,將軍俑則高1.96米。陶馬也高約1.7米,其形體的大小高矮均不讓真人真馬。西漢以後的明(冥)器陶俑,其高大程度均在秦俑以下。
排列方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後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彩俑。
二號坑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4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③ 尼羅河為什麼成為埃及的母親河

埃及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古國,但是全國90%以上的土地是沙漠,只有尼羅河流經的地域水源富足,形成一條寬約3~20千米的綠色長廊。尼羅河哺育著沿河的居民,古代埃及人在這里創造出高度的文明,所以古埃及人把自己的國家叫做「尼羅河的禮品」。

尼羅河在阿拉伯語中是「大河」的意思。它發源於東非高原蒲隆地高地,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衣索比亞、蘇丹和埃及七國,全長6600多千米,是全世界最長的河流。在地圖上,它的干支流好像一棵倒生的古樹,根部在地中海,樹干在撒哈拉沙漠,樹枝部分在赤道多雨地區。

瑰麗的尼羅河

尼羅河喜怒無常,一年要變好幾回顏色。每年的2~5月為枯水期,河水清澈透明。從6月開始,白尼羅河從上游帶來許多腐爛的葦草等有機物,使水色逐漸變綠,並散發出一股特別的氣味來,這是泛濫前的「綠水」。7月,泛濫期來了,青尼羅河水劇增,濁流奔騰,泥沙滾滾,河水變成了紅褐色,稱為「紅水」。9月份的河水最紅。11月後,水位逐漸下降,紅褐色逐漸消退。到新年後,河水又恢復清澈透明了。所以當地農民只要一看到河水變色,便知何時該遷往高處避水,何時可搬回去耕耘。

尼羅河沿岸風光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在下游的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兩岸一片蒼翠,河面上縷縷霧氣,陣陣微風和著茉莉花香拂面而來,沁人心脾。在開羅市區,尼羅河兩岸大廈林立,樹木蔥郁,各種各樣的花卉散發出濃郁的花香。尼羅河上七座大橋猶如七道彩虹飛架兩岸,把古城的交通連接了起來。在開羅以南約13千米的尼羅河西岸,矗立著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在埃及南部的尼羅河畔,有著名的風景區阿斯尤特,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考古城市盧克索,世界聞名的綠城阿斯旺。盧克索附近古跡到處可見,有許多氣勢雄偉、撲朔迷離的神廟,埃及有將近1/6的文物是在該地區出土的。阿斯旺城距阿斯旺大壩10千米。著名的阿斯旺大壩,像空中花園似地懸架在尼羅河上,壩高111米,長3830米,底寬980米,頂部寬40米,歷時10年半,耗資約10億美元,動用土石4300萬立方米,相當於大金字塔的17倍。大壩氣勢磅礴,猶如橫跨尼羅河上的巨大彩虹,被人們稱為「堪與法老時代的金字塔並列的埃及世紀性工程」。

④ 中外建築史的一些選擇題

第一篇 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築
第一章 古代埃及的建築
古代埃及建築史四個主要時期:
一、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三千紀)中央集權的皇帝專制制度。皇帝崇拜沒有脫離原始拜物教,紀念性建築物是單純而開闊的。
二、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18世紀)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產生祭司階層。皇帝的建築物也從藉助自然景觀以外部表現力為主的陵墓逐漸向以在內部舉行神秘宗教儀式為主的廟宇轉化。
三、新國王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古埃及最強大的時期。皇帝崇拜和太陽神崇拜相結合,皇帝的紀念物也從陵墓完全轉化為太陽神廟。傳來西亞建築的影響。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人征服。
四、後期、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約公元前332被馬其頓王征服,公元30年被羅馬征服)。建築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許多希臘、羅馬因素。出現了新的類型、形制和樣式。

金字塔的演變
墳墓模仿住宅——古埃及人把住宅看作棲息之所,而把墳墓看作長久的居住之所。
演變過程:瑪斯塔巴——瑪斯塔巴的疊加——折線金字塔——成熟的金字塔
一、古王國時期:公元前三千紀,古王國時期之前,形式為瑪斯塔巴。古王國時期,形制在瑪斯塔巴下加九層磚砌台基,繼而推進為早期的金字塔。第一座多層金字塔是昭賽爾金字塔。

金字塔與瑪斯塔巴相比較:
1、墓室依然處於地下
2、祭祀的廳堂從高台基頂上移到塔前
3、多層台基向上聳起,成為外觀的主體,單純的紀念
4、塔身排除了仿木構,其形制風格與貴族墓一致,簡練穩定,適 應石材特性與加工條件
5、祭祀廳堂等依然存在仿木構的痕跡

吉薩金字塔群
古王國時期的吉薩金字塔群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庫富、哈弗拉、門卡烏拉,獅身人面像位於哈弗拉金字塔。
金字塔體現著古埃及勞動人民卓越的起重運輸和施工技術,對建築藝術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魄力;但是這些建築物是皇權的象徵,表現著「神性」

主要特點:
1精確地正方錐體,形式簡單,比昭賽爾更進一步
2 祭祀廳堂及附屬建築物很小,全部擺脫木構形象,與石材特點統一,簡單的幾何形,方正平直,交接簡捷,廳堂的門廳東置幾百米,為在祭祀活動時營造崇拜的強烈情緒

二、中王國時期 公元前21~18世紀
背景:遷都與峽谷,兩側懸崖峭壁,不再適合金字塔建設,結構技術進步,用樑柱結構建造了寬廣的內部空間,紀念性建築的內部藝術的意義增強。祭祀廳堂成為主體,在懸崖上開鑿墓室,形成石窟墓,懸崖代替金字塔形象)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內外空間形象勢均力敵,遺留小金字塔,是過渡階段。柱廊廣泛採用。建築群有嚴正的 縱軸線,對稱的庄嚴性被認識沿,縱深布置雕像、院落、大廳。皇帝崇拜擺脫原始拜物教,復雜宗教大體形成。

三、新王國時期 公元前16~11世紀
背景:適應專制制度的宗教形成,設計整套神譜,皇帝與高於一切的太陽神結合,稱為太陽神的化身,皇帝崇拜徹底擺脫自然崇拜,祭司勢力迅速強大,太陽神廟代替陵墓稱為紀念性建築物,佔有重要地位。

新國王時期在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的北邊建造了女皇(哈特什帕蘇墓)
哈特什帕蘇墓
建築群布局與藝術構思與曼都赫特普基本一致。規模更大,正面更開闊,同懸崖結合更 緊密,更加壯麗,多了一層前沿有柱廊的平台。完全淘汰了金字塔。

廟宇、太陽神廟格局 :
方尖碑——高大的門——圍柱式院落——大殿——密室(大殿到密室空間縮小,屋頂 降低,地面升高,側牆內收)
奧西里斯柱是皇帝祀廟特有的。
藝術重點 1、外部大門富麗堂皇,與宗教儀式的戲劇性相適應
2、內部大殿幽暗威壓,和儀典的神秘性相適應

方尖碑:1:10(細長比),成對出現,實際尺度與心理尺度結合,加強崇拜性

代表:卡納克 魯克索 阿布辛波(努比亞)
宗教儀式的起點終點,卡納克大殿的柱,細長比1:4.66,柱間盡空小於柱徑,密集粗壯的柱子,製造神秘壓抑的效果,產生崇拜心理。柱上陰刻浮雕,上彩色,交接簡潔,比例均勻,藝術成熟。魯克索更為精細

希臘化時期(衰落時期:)
冶金術發展,鐵器應用,石材加工工藝退化,建築工藝退化。
總結:埃及金字塔體現了---熟練掌握了石工技術,石質樑柱體系;利用自然力加強藝術表現力(金字塔、石窟墓);紀念性建築講究軸線、縱深布局、空間序列;利用雕刻(圓雕、浮雕、線刻)提煉自然,圖案化

第二章 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築
1、兩河流域分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和上游的
2、伊朗高原——波斯帝國(BC6世紀中葉)——世俗建築
3、兩河下游——高台建築——新巴比倫城
4、兩河流域、伊朗高原的建築有何特色?
A. 兩河流域與古埃及的發展步律基本相同、伊朗高原的高掘起稍微遲後
B. 宗教基本上是信奉原始的拜物教、世俗建築佔主導地位
C. 發展了多種建築形制和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
D. 兩河下游的高台建築、敘利亞河波斯的宮殿特別是壯麗的新巴比倫城是代表性成就

第三章
克里特:粗獷雄健 有極強的防禦性 代表:克諾索斯城knossos
邁錫尼:纖秀華麗 毫不設防 代表:邁錫尼 泰侖
共同點:以正室為核心的宮殿建築群布局,工字型平面的大門,上粗下細的石柱等
影響到以後的希臘建築
克諾索斯城號稱「眾城之城」
邁錫尼:獅子門
疊澀券:一種假的拱券,無水平推力
第四章
1、古代希臘的歷史分期
荷馬時期(1200B.C.—800B.C.):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建築沒有遺存
古風時期(800B.C.—700B.C.):手工業從農業分離、促進商業
出現了手工業區(最早的民主共和制)
希臘城邦形成 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宗教定型 英雄(守護神)
聖地建築群、廟宇型制演進
木建築向石建築過渡
柱式基本定型
古典時期(500B.C.—400B.C.):希臘文化的極盛時期
波希戰爭 促成雅典稱為中心
聖地建築群和神廟建築完全成熟 雅典衛城
柱式成熟
希臘化時期(400B.C.—200B.C.):廣場成為城市中心
城市規劃
集中式形制
2、聖地建築群的演進
衛城:奴隸主的聚居地

聖地:由衛城發展而來,公共聚集的場所;
在聖地最突出的地方,建造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守護神廟;
這些建築群追求同自然環境的協調,它不求平整對稱,樂於順應和利用各種復雜的地形,由廟宇統率全局。
畫圖: 最常見的圍廊式廟宇是6X13柱的,聖堂的長寬比是2:1
3畫圖:柱式ORDO的演進
希臘早期的廟宇是木構架的,易腐朽、失火

利用陶瓦、陶片來保護木構架(陶片是預制的、成批的用模具成型)

使用陶片反過來促進了建築構件形式的定型化、規格化

用石材取代木構架

柱式誕生(柱式=柱子+檐口+基座)

古希臘柱式:
答:古希臘石材建造的大型廟宇的典型型制是圍廊式,因此,柱子、額枋、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確定了廟宇的外貌,而希臘建築藝術的推敲與改進主要集中於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與相互組合上,到公元前6世紀形成了一整套穩定的做法,後被羅馬人稱為柱式
古希臘形成了兩種柱式:多立克柱式與愛奧尼柱式(古典時期還產生了第三種柱式: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DORIC的代表是 帕提農神廟。
愛奧尼柱式LONIC的代表是伊瑞克提翁神廟、勝利神廟。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早期的代表是獎杯亭。
羅馬五柱式:羅馬多立克柱式、羅馬愛奧尼柱式、羅馬科林斯柱式、塔斯干柱式、復合柱式
柱式比較:
多立克 愛尼奧
義大利 西西里島 小亞細亞城邦
男性的粗壯剛毅 女性的纖細柔美
開間密 開間疏朗
無柱礎 有柱礎
強調體積 強調線條
(具體見圖p43)
風格趨於成熟,第一.獨特性
第二.一貫性
第三.穩定性
柱式小結:全部希臘的紀念碑藝術源自柱式;
神廟全部比例在於其柱徑和高度的關系;
稱為「模數」的關系
主宰建築
雅典衛城The Acropolis
畫圖:山門(勝利神廟)——雅典娜銅像——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 P44
山門:屋頂斷開,保持完整比例。多立克式,內部有愛尼奧式,山門兩側不對稱,有南側的勝利神廟均衡,較小,愛尼奧式,用端柱
帕提農神廟parthenon:(是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平面圖
位置最高,唯一的圍柱式廟宇,最華麗,在中央,本土最大多立克廟宇,角柱加強、收分、有卷殺,有通高兩層的柱,多立克柱與愛尼奧柱結合。
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on:
突破了對稱格局,愛尼奧式,高差大,南面封閉,不對稱面對帕提農神廟,各立面變化大但完整均衡,用女像柱廊,活潑輕巧與帕提農神廟凝重端莊對比,色彩淡雅
問答:雅典衛城(The Acropolis)建築的特點。
古希臘最傑出的建築群,衛城位於雅典西南一個陡峭獨立的小山岡上,東西300m,南北最寬處130m。主要建築物為供奉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的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勝利神廟以及山門,它們的大小、形式、風格各不相同,衛城的建築群採取適應宗教活動程序,自由布局,高低錯落,建築物的安排順應地勢,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
雅典衛城的建築是三向量的實體。衛城的建築布局不是刻板的簡單軸線關系,而是經過人們長時期的步行觀察思考和實踐的結果。
《建築十書》的作者是(維特魯威)
露天公共劇場
成熟形制:觀眾席作半圓形;
利用山坡建造,逐排升高,受制於結構、技術;
以放射形的縱過道為主,順圓弧的橫過道為輔。
古希臘劇場建築與古羅馬劇場、斗獸場的區別及其原因。
(1)古希臘劇場多利用山坡逐排升高,多圍露天建築.而古羅馬的劇場,斗獸場獨立於市中心,劇場形制於與希臘晚期基本一樣,只是化妝間擴大了,成為一棟龐大的多層建築。
(2)形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在生產技術的發展.由於在古希臘沒有對拱卷,混凝土的運用,因而要建築大型建築只能考地形加以改造,而不像古羅馬那樣自由的多。

第五章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的歷史分期
王政時期:石工,陶瓷構件;疊澀券(假的拱券結構)
共和國時期:大規模市政建設;神廟、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形制出現;羅馬角斗場
帝國時期:紀念性建築、凱旋門;五種古典柱式成熟;樑柱加拱券技術成熟;《建築十書》
拱券技術的發展(拱券技術是羅馬建築最大的特色與成就)
早在王政時期,就出現了疊澀假券;天然混凝土(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大力促進了古羅馬拱券結構的發展;出現筒形拱;出現4瓣穹頂來來代替簡單的筒形拱(4瓣穹頂覆蓋的是方形平面的空間,它引起了建築平面的模數化);為了突破承重牆的限制,出現了十字拱(十字拱覆蓋在方形的平面上,只需要四角有支柱,但不需要連續的承重牆,建築內部空間得到了解放,他也促進了建築平面的模數化);出現了拱頂體系(一列十字拱串聯互相平衡縱向的側推力,橫向的則由兩側的幾個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縱軸和這一列的十字拱的縱軸相垂直,他們本身的側推力相互抵消,只在最外面才需要厚重的牆體)
柱式的發展與定型
羅馬五柱式:塔斯干柱式(柱頭簡單、柱身無凹槽);羅馬多立克柱式(比例纖細、有柱礎);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更華麗而纖細);組合柱式(渦卷+科林斯的卷葉)
A解決柱式同拱券結構的矛盾:出現了券柱式(柱式與拱券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柱式不起結構作用,拱券做承重結構),即在牆上或墩子上貼裝飾性的柱式,從柱礎到檐口,一一具備。
出現了連續券(用柱承重),即把券腳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間墊一小段檐部。
B解決柱式和多層建築物的矛盾:疊柱式,即底層用塔斯干柱式或羅馬多立克柱式,二層用愛奧尼柱式,三層用科林斯柱式,四層用科林斯的壁柱;巨柱式,即一個柱式貫穿2層或三層,突破水平分劃的限制。
C解決柱式與羅馬建築巨大體積之間的矛盾:柱式更富細節,復合線腳代替簡單線腳;科林斯柱式得到重用;還流行一種新的復合柱式,在科林斯柱頭上再加一對愛奧尼式的渦卷。
總結:羅馬柱式趨向華麗、細密,多數已經不再是結構構件,而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比希臘柱式退步了。
維特魯威與《建築十書》(對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設計和城市建設的經驗的總結)
內容:書分十卷,建築師的修養和教育,建築構圖的一般法則,柱式,城市規劃原理,市政設施,廟宇、公共建築物和住宅的設計原理,建築材料的性質、生產和使用,建築構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裝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機械和設備等等。
主要成就:1.奠定了歐洲建築科學的基本體系;2.十分系統地總結了希臘和早期羅馬建築的實踐經驗;3.相當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基本理論;4.按照希臘的傳統,把理性原則和直觀感受結合起來,把理想化的美和現實生活中的美結合起來,論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築藝術原理。

5.5~5.9
廣場的演變 羅馬的城市裡,一般都有中心廣場,此時的廣場裙是最壯麗的,他們鮮明的代表了建築性質同政治形勢的密切關系表現出從共和制向帝制向神話皇帝的變化過程。
1)羅馬共和時期 公元前509~前30年 ,廣場繼承古希臘晚期的傳統,是城市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心,又是也用作角斗場。(出現了:作為法庭和會議廳的巴西里卡,龐貝城的廣場)
典例:羅馬城中心的羅曼奴母廣場,他周圍有羅馬最重要的巴西里卡如艾米麗巴西里卡和珊普羅尼巴西里卡。其構成和布局鮮明的反映出羅馬共和制度的特色。

2)羅馬帝國時期 古羅馬從共和轉向帝制,廣場清晰的表現為公共場所變為皇帝個人紀念物,開放~封閉,自由布局~軸線對稱,以皇帝的廟宇作為整個構圖中心。
典例 (1)愷撒廣場 共和末期 羅曼奴母的邊上建造 是愷撒個人的紀念物。是第一個定下了一個封閉的,軸線對稱的,以一個廟宇為主體得廣場新型制。借鑒了古希臘晚期。宣告了羅馬共和制的結束和帝國時代的來臨。
(2)奧斯古都廣場 愷撒的繼承人奧建立個人獨裁,在愷撒邊上興建,
(3)圖拉真廣場 帝國建成後,羅馬皇帝建立一套繁文縟節來崇奉皇帝,於奧斯古都邊上興建。廣場參照東方君主國建築的特點,軸線對稱,多層縱深布局。其正門是三跨的凱旋門。進門時120*90的廣場,良策長廊在中央各有一個致敬45的半圓廳,形成廣場的橫軸線,使其免除單調感。縱橫軸線交點處立著圖拉真的鍍金起碼金銅像。廣場底部放著古羅馬最大的巴西里卡之一----烏爾比亞巴西里卡。此後是一個24*16的小院子,然後是以圍廊式的大院子。
此廣場的建築師是敘利亞人阿波羅道路四,這種縱深多層次的布局本是敘利亞的傳統

總結:從羅曼奴母到圖拉真廣場,形制的演變清晰地反映了從共和制度過渡到帝制,然後黃泉一步步加強逐漸神化的過程。此過程,發展了軸線對稱的多層次布局,認識了他的藝術特質及力量,也掌握了建築和室外院落空間統一構圖的技巧,為鞏固帝制 神化皇權而服務。

劇場和斗獸場
劇場:形制從希臘而來。其功能 結構和藝術形式相互掛席很自然,形制已經很特化,推敲的狠深入,說明羅馬的建築學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典例:馬采魯斯廣場 奧朗治廣場 阿斯潘達劇場
角斗場:起於共和末期,遍布各城市
典例:大角斗場188*156 是古羅馬建築代表作之一,施工速度之快是奇跡。1)一整套拱的結構,空間關系復雜,但處理的井井有條,整體簡潔,底層平面的結構面積只佔1/6.。2)材料使用經濟合理。基礎的混凝土用堅硬的火山石作為骨料,牆用凝灰岩和灰華石,拱頂的混凝土骨料為浮石。3)觀眾聚散安排妥帖 人流不混雜,樓梯編號易於找到座位。4)l立面不分主次,券柱式的虛實使得明暗方圓對比豐富,疊柱式的水平劃分強化了他的整體感。5)結構功能形式三者統一
廟宇:基本繼承希臘宗教,故也繼承其廟宇形制,東方最大的廟宇是敘利亞的巴爾貝克大廟,
典例:萬神廟:形式: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代表作 穹頂直徑:43.3米 頂端高度:43.3米,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且在穹頂內側做五圈深深地凹格 牆厚6.2米
外立面劃分為3層,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的表現出來,原因如下:A、減小穹頂側推力的影響
B、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均勻
C、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第6章 拜占庭建築
一、時代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遷都於帝國東部的拜占庭,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也是東正教的中心。拜占庭帝國存在於330-1453年,4-6世紀為建築繁榮期。
二、成就
發展了古羅馬的穹頂結構和集中式型制,創造了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穹頂統帥下的集中形制建築。彩色鑲嵌和粉畫裝飾藝術。
三、結構方式
帆拱、鼓座、穹頂相結合的做法。
穹頂的發展過程:拜占庭建築的穹頂技術和集中式形制是在波斯和西亞的經驗上發展起來的。
借鑒了巴勒斯坦的傳統,有重大的創造,徹底解決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頂結構和建築形式問題,這才使集中形制的建築能夠大大發展。
帆拱:水平切口和4個發券之間所剩餘的4個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帆拱、鼓座、穹頂-------拜占庭創造的結構方式和藝術形式(需要會作圖表示)
受力特點和原理:
這個結構方案不僅使穹頂和方形平面的承接過渡在形式上自然簡潔,同時,把荷載集中到4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連續的承重牆,這就使穹頂之下的空間大大自由了。
外牆完全不必受側推力,內部也只有支承穹頂的4個柱墩,無論內部空間還是裡面處理,都靈活自由得多了。教堂的外廓是方的,被4個長度相等的筒形所形成的等臂十字形劃分為5塊空間,也有的在4個角上用更低的穹頂或者拱頂覆蓋,再抵消4個拱頂的側推力,整個教堂的結構聯系成一個體系。
希臘十字式:中央的穹頂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
四、裝飾藝術:
基本特點:需要大面積的表面裝飾。內部色彩非常富麗、外觀很樸素。
馬賽克:間隙寬而顯著,砌築敢強,但構圖很不嚴謹,不能符合所在部位的幾何形狀。
粉畫:1干後畫、2未乾時畫。
石雕:手法特點:保持構件原來的幾何形狀,用鏤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來形成圖案。這種做法來自阿爾美尼亞。
四、代表實例
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
3大成就:1、結構體系------結構關系明確,層次井然。
2、內部空間------既集中統一,又曲折多變。
3、燦爛的色彩。
五、希臘十字式教堂特點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於中央穹頂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長;或四壁用穹頂代替筒拱,外觀為以中央為主的五個穹頂,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六、東歐等東正教國家的教堂
採用改進了的拜占庭式建築風格。一般教堂規模都較小,其特點:外部造型多為飽滿的穹頂高舉在拉長的鼓座之上,統率整體形成中心垂直軸線,形成集中式構圖。
俄羅斯:戰盔式穹頂,山頭袒露出拱頂盡端。
東歐、外高加索:檐下和腰線下的浮雕式連續券裝飾帶

第七章 西歐中世紀建築
一、早期基督教建築
西羅馬帝國至滅亡後的三百多年時間的西歐封建混戰時期的教堂建築。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羅馬的巴西利卡發展而來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羅馬巴西利卡的東端建半圓形聖壇,用半穹頂覆蓋,其前為祭壇,壇前是歌壇。由於宗教儀式日益復雜,在壇前增建一道橫向空間,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縱向比橫向長得多,即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徵著基督受難,適合儀式需要,成為天主教堂的正統型制。
(2)代表實例。羅馬的聖保羅教堂。
(3)風格特點。體型教簡單,牆體厚重,砌築教粗糙,灰縫厚,教堂不求裝飾,沉重封閉,缺乏生氣。
(4)型制。巴西利卡長軸東西向,入口朝西,祭壇在東邊。巴西利卡前有內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後發展為洗禮堂),巴西利卡縱橫廳交叉處上建採光塔。為召喚信徒禮拜建有鍾塔兼瞭望用。
二、羅馬風(Romanesque)建築
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又叫羅曼建築,似羅馬,羅馬式。
(1)造型特徵。承襲早期的基督教建築,平面仍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鍾樓。
(2)實例:比薩主教堂群,德國烏爾姆斯主教堂,法國昂古來姆主教堂。
三、哥特式(Gothic)建築
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2~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
(一)結構特點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頂承重構件,其餘填充維護部分減薄,使拱頂減輕;獨立的飛扶壁在中廳十字拱的起腳處抵住其側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組成框架式結構,側廊拱頂高度降低,使中廳高側窗加大;使用二圓心的尖拱、尖券、側推力減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樣高。
(二)內部特點
中廳一般不寬但很長,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中廳高度很高,兩側束柱柱頭弱化消退,垂直線控制室內劃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頂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長出來的挺拔枝桿,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兩個動勢體現對神的崇敬和對天國嚮往的暗示。
(三)外部特點
外部的扶壁、塔、牆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局部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向天空的升騰感。
(四)裝飾特點:
幾乎沒有牆面可做壁畫或雕塑。祭壇是裝飾重點。兩柱間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極富裝飾效果。
(五)代表性建築:
法國:巴黎聖母院,亞眠主教堂,蘭斯主教堂。
英國:索爾茲伯里主教堂,水平劃分突出,比較舒緩。
德國:科隆主教堂,烏爾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線弱,垂直線密而突出,顯得森冷峻峭。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比薩主教堂,有較多的傳統因素。
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於大量伊斯蘭建築手法摻入到哥特建築中而形成穆丹迦風格。
(六)風格特點
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內部空間高曠、單純,具有導向祭壇的動勢和垂直向上的升騰感。
15世紀以後,法國發展為「輝煌式」哥特建築;英國發展為「垂直式」哥特建築。
(七)中世紀的世俗建築
1、威尼斯總督宮:立面極富創造性。歐洲中世紀最美的建築物之一。
2、半露木構建築:市民建築,木構塗彩色,以表現輕快的性格。

第八章 文藝復興 P130

1453年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學者外逃。 16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結束。
第一節 春訊 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 報春花
伯魯乃列斯基 結構 意義 西歐第一個造在鼓座上的穹頂
主教堂,大體拉丁十字式,東部歌壇近似集中式。
結構:1. 穹頂輪廓採用矢形,大致是雙圓心;
2. 用骨架券結構,穹頂分內外兩層,中間是空的。
意義:1. 天主教會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頂看做異教廟宇形制,嚴加排斥,工匠置教會戒律於不顧。因此,它是在建築中突破教會精神專制的標志。
2. 以前的穹頂,半露半掩,不是重要的造型手段。使用鼓座,把穹頂全部表現出來。因此,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獨創精神的標志。
3.結構、施工,首創幅度大,是文藝復習時期科學技術普遍進步的標志。

⑤ 埃及的神秘

鏈接: https://pan..com/s/16Dkzi2jO0phZF_l7MlWIdQ

提取碼: uii9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奇妙的環球之旅

⑥ 埃及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 埃及地圖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全長6670餘千米。它由發源於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的白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後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窪地,以蓋塔拉窪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窪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面積約6.4萬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積的6.38%。地中海沿岸多 西奈半島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乾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聖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

⑦ 埃及金字塔象徵了什麼,它的建造反映出什麼

金字塔象徵的了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反映了人死後靈魂要升天的觀念
金字塔可能是古埃及法老為了死後把靈魂發射到其他星球而修建的發射台。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古代埃及太陽神「啦」的標志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徵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為,當你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提出這個大膽猜想的是英國劍橋大學專門研究古埃及歷史的一位學者。他說他是在研究了金字塔的指向、形狀以及命名等情況的基礎上得出這一結論的。維爾金森說,古埃及人認為天際附近的拱極星是最能象徵來世的東西,因為用肉眼看起來它們永不停歇地圍繞北極星轉動。它們永不消失且不可摧毀,被認為是法老死後其靈魂最好的歸宿。

埃及現有90多座前後相距1,000多年的皇家金字塔。它們是從石室墳墓演變形成的,到古王國時期,終於發展成龐大復雜的殯葬建築。到了第一個中代時期,埃及人不再修建金字塔了。但金字塔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建築天才,許多金字塔已經屹立4,000多年不倒。
法老斯內弗魯 (Snefru)、他兒子胡夫 (Khufu) 和他孫子哈弗里 (Khafre) 修建的三座金字塔是古王國時代的最後三座金字塔。從建築角度看,金字塔有兩種類型:階梯形金字塔和真正的金字塔。早期的階梯形金字塔是從石室墳墓演變而來的,例如由建築大師印霍特普 (Imhotep) 在塞加拉 (Saqqara) 修建的第三王朝 Djoser 建築群。到了第四王朝早期,金字塔的側面變得平整了:位於達舒爾 (Dahshur) 的紅色金字塔是第一座真正的金字塔。此外,金字塔的規模也大了許多,最終演變成包括停屍間和長廊神廟(兩者之間的長廊)在內的完整的殯葬復合建築,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附屬金字塔。最大、最典型的例子是位於吉薩的金字塔,它是胡夫在第四王朝修建的。
幾千年以來,埃及的金字塔被認為是七大奇跡中年代最久遠,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個。但古埃及人究竟如何以人力將巨型石塊採伐、運輸、建造成數百米高的金字塔,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未解謎題之一。

埃及神話記載,萬物之初都是渾沌液體,在渾沌中最先出現的干土呈金字塔形狀,象徵著生命。但古埃及人卻在某種沖動的驅使下,選擇這象徵生命的形狀修建死者的安息之所。

每塊開採下來的石頭的重量都超過了1噸,有的甚至重達兩噸半,如何運輸是大問題。當地有種很特別的黏土,在黏土鋪就的路面上灑水,沉重的石塊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夠反而更加費力。在不適宜灑水的地方,工將匠們就在路面上鋪圓木,讓巨石在圓木上滾動前進。

巨型石塊集中到工地後由專門的石匠切削加工並根據每塊石頭上標注的記號嵌入應該放置的地方。他們僅使用簡單的三角板和鉛錘,就可以把每塊石頭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塊之間銜接緊密,如同用水泥粘合一樣,甚至在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侵蝕後仍然屹立不倒,直到現在,人們也很難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星相是古埃及人測量一切的依據。在他們眼中,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在星空中可以找到參照,他們的日歷也根據夜空中星星的移動而定,因此大金字塔的建造過程也不能缺少。古埃及人把星空中的一個特定位置稱為「萬物不侵者」(現代人稱之為拱極星)並認為這就是永恆之物,他們對此充滿敬意。在國王墓室的北牆,通常會有一條小通道,它穿越層層石壁一直通到金字塔的外牆。這洞孔的位置彷佛望遠鏡一般,就對准夜空中的那處「萬物不侵者」。

古埃及人相信,法老死後,會經歷一個升天的旅途。關於這段旅程,象形文字有多種描述:法老將變成鷹隼,或者藉助風暴、冰雹、閃電等自然力量上升。無論過程怎樣,這段旅程總會以同樣的神秘方式結束:法老將與「萬物不侵者」匯合,並一同起始另一段旅程。

古埃及建築師們相信自己完成了一具復活機器,這機器能製造不朽。「以國王的名義……」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以國王的名義,藉助我們的手,使他獲得永生。」

一個法老死去了,但彷彿仍然與那些建造者常相左右。如同尼羅河每年的泛濫,命運之輪不斷運轉,眾生萬物都不會真正消失。四千五百年來,胡夫金字塔的外圍石塊遭掠奪搬離,但大金字塔依舊挺立,這多少證明了建造者的信心:它是地球上最接近永恆的事物之一,它的存在證明了人類的智慧。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隸制國王的陵寢。這些統治者在歷史上稱之為「法老」。古代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

受這種「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為死後做准備。每一個有錢的埃及人都要忙著為自己准備墳墓,並用各種物品去裝飾墳墓,以求死後獲得永生。以法老或貴族而論,他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建造墳墓,還命令匠人以墳墓壁畫和木製模型來描繪他死後要繼續從事的駕船、狩獵、歡宴活動,以及僕人們應做的活計,等等,使他能在死後同生前一樣生活得舒適如意。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他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

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為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於金字塔起源於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內,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代。古代埃及的法老們為什麼要將墳墓修成角錐體的形式,即修成漢字中的金字形呢?原來,在最早的時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備將馬斯塔巴作為死後的永久性住所的。後來,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為神,他的靈魂要升天的觀念。

⑧ Esmeralda(巴黎聖母院中的艾斯美哈達) 到底是哪裡人

Bohémienne波西米亞人;二說Gipsy,Gitane吉普賽人;三說Egyptienne埃及人,西班牙人其實在當時都是指的是一種人啦

15世紀,很多行走世界的吉普賽人都遷移到捷克的波希米亞,所以許多文學作品裡都模糊地界定:波希米亞人就是吉普賽人。之後,他們又以流浪的方式周遊歐洲,依靠手藝無拘無束地謀生。然而好景不長,不信奉上帝的吉普賽人被看作異教徒而遭到歧視,從而開始了他們長達4個世紀的悲慘命運。也正因如此,吉普賽人作為主角頻頻出現在歐洲各國文學作品中。梅里美筆下可愛執著的卡門和雨果《巴黎聖母院》里能歌善舞的愛斯梅拉達,都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在《巴黎聖母院》音樂劇中,愛斯梅拉達介紹自己身世時唱的那支曲子,名字就是「波希米亞」。至於西班牙人這種說法我不是很清楚,不過原著里確實提到過西班牙的安達路西亞,不過和愛斯梅拉達本人沒有太大關系,所以我想這說法葉枝不過是根據吉普賽人的聚居地點而來吧

PS:愛斯梅拉達是正宗法國人哦,不過是被吉普賽女人偷去和卡西莫多調了包,這么說來真正的吉普賽人該是卡西莫多才對,哈哈

吉普賽這個民族最早來自印度北部。大約在1000年前,這個民族從那裡出發不斷向西遷徙。大約13世紀,他們途經伊朗、敘利亞到達埃及、北非,14世紀初到希臘,然後到德國、匈牙利、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16世紀,歐洲各國就都出現吉普賽人了,並逐步遍布世界各地。他們大多數講吉普賽語,這是一種同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十分相近的語言。這個民族有多種不同的名稱,恐怕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別的民族有如此之多的不同名稱。由於他們最初來到西歐時,曾被誤認為是從埃及來的,所以從"埃及"(Egypt)的英文發音而得名"吉普賽人"(Gypsy);但在東歐和俄羅斯這一片,人們都稱他們為"茨岡人"(Tsigan);而他們卻自己根據茨岡語"羅姆"(Rom,意為"男子漢"),自稱為"羅姆人"。

⑨ 西方的走廊是怎麼來的,歷史演變是什麼

河西走廊,位於祖國西北部、甘肅省西部,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祁連山脈與走廊北山(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之間的呈東南—西北走向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含黑河下游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帶)。這條走廊地處黃河上游的東亞與中亞的接合部,是我國中東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區的走廊過渡地帶,是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干線路段之一;從世界歷史上看,又是古老的華夏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匯流之區,在歷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具有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

規模宏大的「民族走廊」

河西走廊東與黃土高原毗連,北與蒙古高原接壤,南與青藏高原鄰境,西與塔里木盆地交界,這種特殊的區位條件使其成為歷史上生活在這些地域以致更大區域范圍內的各民族往來、遷徙、交流、融合非常頻繁的地區,農耕民族和諸多游牧民族在本區的交流交融、共建共榮,不僅對於河西歷史的發展,而且在全國歷史上都產生過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

在河西這個民族活動的歷史大舞台上,漢族以及東方來的黨項族、滿族等,北方蒙古高原來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蒙古等族,南方青藏高原來的羌、吐谷渾、吐蕃等族,西方來的昭武九姓和其他胡人、回族、哈薩克族等,以及從這里西出的烏孫、月氏等族,東去的沙陀等族都曾同台或輪番演出過一幕幕有聲有色的歷史活劇。遠的暫且不論,自漢武帝開拓河西以來的兩千多年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少數民族在河西歷史舞台上擔任主角。多民族的共同開發建設,賦予河西歷史文化多元互嵌共生的內涵和民族渾融的斑斕色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融合發展的民族命運共同體。

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民族走廊」這一概念,位處絲路主幹道的河西走廊正是我國一條路線最長、歷時最久、規模最宏大、文化積淀最豐厚的民族走廊。河西走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公元1247年,代表西藏僧俗各界的政教領袖薩班與蒙古汗國皇子闊端,在涼州(今武威市)就西藏的歸屬問題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會談的成功使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的版圖,成為祖國神聖領土永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民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永遠不可或缺的成員。河西走廊為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建樹了永不磨滅的歷史功勛。

河西走廊不僅僅是國內許多民族交往共生的走廊,從更廣闊的視域上來看,還是貫穿亞歐大陸的國內外不少民族友好交往交流的歷史走廊和重要過渡地帶。

早自西漢張騫「鑿空」不久,粟特等中亞﹑西亞民族就大量湧入河西,及至唐五代時期達到高潮,粟特等民族胡文化亦隨之傳入,遂為河西當地的社會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營養,使這里的文化面貌呈現出新氣象。如當時敦煌轄有13鄉,其中從化鄉為粟特人的聚居之區,散居他鄉的胡人亦不少,敦煌當地的民風習俗諸如賽祆﹑婚喪﹑服飾﹑飲食﹑樂舞﹑體育等,無不受其浸染。又如隋唐時期的九部樂中,西涼樂、龜茲樂、天竺樂、康國樂、疏勒樂、安國樂都是經由河西傳入中原而盛行於宮廷的。至於西域百戲、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等,也是在河西流行並風靡於內地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2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