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劍在哪裡有

西班牙劍在哪裡有

發布時間: 2022-04-30 23:02:41

Ⅰ 19世紀風靡「新西班牙地區」的武器:西班牙「寬劍」

西班牙的「寬劍」(Wide Sword,西語Espada Ancha)是新西班牙北部邊界獨特的產物,也就是現在的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據推測,這種劍是18世紀早期出現,從前一世紀的西班牙民用或狩獵專用的寬劍演化而來的,長度在76至92厘米。自首次面世,平民、屠夫、商人,到士兵、貴族都會使用它。其中士兵還會配有劍鞘以便懸在身側或馬鞍上。

隨著不斷的進化發展,層狀的、鉚接的劍柄開始被以一體式木製手柄所取代。雖然之前的雙刃劍在戰爭和狩獵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後期的單刃劍才能真正的稱得上是萬能工具。不僅能當做武器,砍削戳刺,它都不在話下。因此,到19世紀末期,寬劍在整個新西班牙地區都很風靡。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翻譯顧之,顧問西門吹牛,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Ⅱ 西方十字劍源於哪裡

十字劍,花劍(rapier
西方中世紀幾近結束時,隨著火槍的出現,劍已經成了配火槍的主武器,金屬盔甲漸漸退出了戰場,劍術也變成了以刺為主,於是,十字劍便蹬上了歷史舞台。這種劍比較華麗,單握的劍柄,盾般的護手和細長的劍身說明了它只能刺擊,西班牙和法國的某些十字劍還有較闊的劍刃,可以進行切削,但威力弱的可以,不過,這種劍作為「文明」點的冷兵器被一直保存到今天

Ⅲ 西班牙劍盾兵的歷史

早期西班牙方陣中的火繩槍兵站位和全盛時期不同,不過其具體站位方式說法眾多,有認為他們是在方陣的前5-6排列橫隊的,也有認為是間隔在其它兵種橫隊之間的,還有是認為他們在方陣前方10米之內列2-3排橫隊的,總之很難確定其具體列陣方法。我個人覺得,第一種說法可能性比較高,主要是和他們使用的戰術有關。西班牙火繩槍兵使用的戰術是西班牙獨創的後退裝彈戰術,前排士兵實施齊射後穿過每列之間的縫隙退至最後一排裝彈,當最後一排火槍兵退至列尾後正好是近戰兵種填補至第一排與逼近的敵軍交戰。
早期西班牙方陣的陣型基本為正方型,雖然其中堅力量為頭戴壺型盔、身穿板式胸甲、使用4米長矛的西班牙長槍兵,但是其他兵種也有很搶眼的表現。在和法國、義大利附屬瑞士雇傭兵的作戰過程中,西班牙劍盾兵戰功卓著,他們總能在作戰過程中沖進瑞士方陣內部打亂其配置,雖然其對方陣的作戰原則是側翼迂迴,但是有些狂熱的傢伙創造過正面沖擊成功的戰例,人品啊……
西班牙劍盾兵是早期西班牙方陣的重要配屬兵力,他們的強悍作戰能力導致原先和他們配置在一起的戟兵變成了第二個退出西班牙方陣編制的兵種(第一個是弩兵)。
西班牙劍盾兵大都為軍齡較長的老兵,經過了嚴格的劍術訓練,身穿防禦嚴密的全身板甲,使用的是西班牙制劍中心托雷多城生產的托雷多單手細刃鋼劍(類似現代的西洋細劍)和僅重二公斤用鋼板木材鉚接製造的西班牙小圓盾。托雷多生產的鋼劍出廠需要經過及其嚴格的測試,包括扳成半圓型的彎折測試、砍劈牛皮的鋒刃測試、戳刺薄鋼板的穿透力測試等。西班牙劍盾兵的攻擊大多由細刃鋼劍突刺來完成,有時也使用揮砍劈刺類型的攻擊方式。
1534-1535年左右,西班牙將其駐義大利的所有部隊整編為3支大型部隊,並將其命名為「那不勒斯步兵方陣」、 「西西里步兵方陣」、 「倫巴底步兵方陣」,西班牙方陣正式問世。
西班牙方陣是在16世紀2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的,雖然早期西班牙方陣也能取得戰場統治權,但是較近的遠程火力使勝利者也承受了較大的傷亡,並且在驅逐敵方騎兵這個附加任務上表現很差。
西班牙方陣中的火槍手裝備「穆什克特」火繩槍後,其火力控制范圍大幅增加。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成建制的出現裝備小型火器的騎兵,他們裝備的火器讓他們可以不用沖進人群中也可以打亂方陣隊形。為了應對這種逐漸增加的威脅,西班牙人對其方陣進行了一些改良:完全淘汰了已經落後的劍盾兵;對火繩槍兵和長槍兵的比例進行了數次提高(起初提高到了27%左右,最終達到了1:1的比例);將原先配置在陣中的火繩槍手移至大方陣的四角單獨結成四個小型方陣,增強對各方向的戰場控制力,但在殺傷、阻滯迂迴到側翼的敵軍騎兵動作後立即退入中央的長槍兵方陣中。經過以上改良的西班牙大方陣進入了它最輝煌的年代,直到其1643年5月被法國孔代親王在羅克魯瓦戰役中徹底擊敗。
法國人在羅克魯瓦戰役中的勝利主要是由其1.5倍於西班牙方面的騎兵造成的。雙方在交戰之初以火炮互相轟擊,法國騎兵進行了一次未能成功的正面沖擊,撤退時順手殲滅了1000名單獨布置與西班牙陣型左翼樹林中的火繩槍兵,雙方初期的交鋒可以說互有勝負。孔代親王深知西班牙人的兵員素質強於他的部隊,於是在當天夜間對西班牙軍隊發動了夜襲,使西班牙火繩槍兵無法發揮正常威力,短時間內就擊潰了西班牙軍隊的左翼部隊;西班牙老將德梅洛則當機立斷,直接以騎兵開路、步兵方陣跟隨的方法反沖擊法軍中路,以騎兵被擊潰的代價擊退法軍中路攻擊,並俘獲了法軍布置在中路的全部火炮;法軍右翼騎兵攻擊得手後迂迴攻擊西班牙軍中路,西班牙軍倚仗西班牙大方陣對抗,法國騎兵寸步難進,雙方僵持不下;孔代親王投入數個騎兵連徹底掃清西班牙軍左翼,然後會合圍困西班牙軍中路方陣的騎兵對西班牙中路部隊進行牽製作戰,使得西班牙人始終只能以防禦方陣狀態原地自保;法軍預備隊會合右翼步兵最終將被法國騎兵牢牢釘在原地的西班牙人包圍住,西班牙軍組成西班牙大方陣突圍,被數量上已經占據較大優勢的法國步兵所阻止;法國人以重炮擊潰了西班牙方陣,最終全殲這支西班牙主力,西班牙軍超過半數部隊陣亡,倖存者大約只有三到四成半左右。
這場戰役暴露了西班牙大方陣機動性差的問題:西班牙騎兵反沖法軍中路時遇到了仿照西班牙方陣組建的法國常備軍,後續的西班牙步兵因為要保持方陣狀態移動,等他們抵達法軍面前時卻發現自己的騎兵已經被完全擊潰了,從而喪失了驅逐法軍騎兵的最重要力量,導致後期作戰時缺乏騎兵掩護,在法軍騎兵的騷擾之下連撤退都無法完成。
關於西班牙劍盾兵淘汰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說法:
西班牙海軍戰艦裝備的是重型中、近距離火炮,艦上還搭載大量西班牙劍盾兵,戰術運用時先在中距離以較准確的火力攻擊,接近後用沖撞戰術犁沉敵艦,如果敵艦較大,難以擊沉的話,就逼近後用近距離火炮壓制敵艦甲板人員後,由劍盾兵強行登艦奪船;這些戰艦上的劍盾兵還負有海軍陸戰隊的職責。
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時,艦上搭載了2.1萬名步兵,大部分為劍盾兵。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沒後,這批當時西班牙最精銳的劍盾兵也隨之葬身海底。
劍盾兵不同於長槍兵,這個兵種對兵源素質要求較高,訓練周期長、裝備昂貴,且因其戰斗崗位的危險性,傷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劍盾兵這個兵種也是要形成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戰術優勢,再加上西班牙畢竟是個小國家,經受了無敵艦隊這次重大損失後就再難補足劍盾兵的編制,少量編制的話又於事無補,所以乾脆就把這個兵種淘汰掉,以火繩槍手和長槍兵代替其崗位。
這個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從西班牙方陣的戰術運用上看,很多時候劍盾兵在近距離上起到了騎兵的沖擊作用,如果在羅克魯瓦戰役中西班牙方陣還配屬有一些劍盾兵的話,西班牙騎兵反沖法軍中路時就可以得到這些可以單獨配屬、行動較快部隊的支援,不至於獨立沖擊法軍方陣被擊潰,從而影響到整個戰局的結果。

Ⅳ 古羅馬軍團橫行歐亞依靠的是什麼

羅馬人在公元6世紀末趕走了伊魯特人,成立了羅馬人自己的國家,後來,歐洲以至西亞和北非地區的格局都因羅馬帝國的崛起而發生了變化。這一影響當時世界格局的帝國擁有一支十分強大的部隊,這支軍隊在最初仍然繼續使用他們的統治者伊特魯里亞人曾經用過的希臘風格的重甲方陣。重甲方陣是由用圓形盾牌和投矛武裝起來的重甲步兵組成,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著手建立他們現代化的部隊。

伊特魯里亞逐漸衰落後,在與拉丁同盟和義大利半島其他部族繼續進行的戰爭中,重甲方陣的內在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義大利的地勢凹凸不平,這對於那個龐然大物的調遣來說極為困難,而且它的側翼常常會被毫無約束、沒有固定戰爭風格的部族士兵所攻擊。所以,公元前4世紀初,更為靈活的軍事組織——軍團逐漸取代了方陣,而成為新的戰爭方式。軍團的人數視條件而定,但它主要戰術結構保持不變。步兵根據年齡和經驗排成了列。第1列稱「哈斯塔迪」;第2列是「普林斯朴斯」,他們一般是年齡稍長、大約30歲左右、服役7年的士兵;最後一列「特瑞阿瑞」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們的老練和成熟有助於鼓舞士氣。

只有第3列久經沙場的士兵使用長矛,第1、2列士兵使用重標槍,又稱「皮魯姆」,長大約2.075米,軟鐵頭和矛柄中間有細細的一段連接。槍尖在用力過猛時就會彎曲,槍頭也常常折斷,因而使對方無法再次使用。此外,矛頭也往往能夠嵌入到敵人的盾牌和盔甲中,令對手行動不便。第1列隊伍在投擲完他們的標槍之後,就立刻揮劍沖入敵陣,近身肉搏。如果第1輪進攻失利,倖存者就會馬上退向第2隊列,由第2列接著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如果兩次進攻都不幸失敗了,倖存者將會退到第3列的後部,第3列就會收縮隊形,舉起長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護部隊安全撤退。

可以說,人力的優勢、靈活的戰術和特殊用途的武器都對他們的戰績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所有的因素中,羅馬所依靠的最大的力量就是軍團將士的素質和忠誠。正像公元前200年希臘將領色諾芬回憶他的軍隊時所說,當他們面對敵人的武器和戰馬時,總是表現得極為沉穩,「這樣的人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勝」。

後來,軍團的主要戰鬥武器是西班牙劍,估計可能是由在西班牙與迦太基人作戰的軍隊帶回義大利的。西班牙劍是寬身利刃劍,長約70厘米,主要為刺東西而設計,這也是令羅馬敵人恐懼的一件武器。

公元前197年,羅馬人在色薩力的錫諾賽佛拉打敗了菲利浦五世的馬其頓方陣,從而顯示出了一種新的跡象:一個以新的方式指導戰爭的、新的大帝國正在崛起。

戰術結構的優越性,是必須在實戰中才能得以驗證的。當時軍隊的作戰方式受希臘風格重甲方陣影響較大,古羅馬軍團戰術結構的發明者是誰?他又以怎樣的軍事理論或政治手段使古羅馬朝廷接受了新的作戰方式?由於古羅馬時代距今時間久遠,又缺乏翔實的資料記載。所以這些事情到目前為止還都是歷史未解問題。

Ⅳ 現在擊劍運動那種劍,歷史上有長這樣的武器嗎

確實有,擊劍用的劍原型應該是西班牙迅捷劍。這種劍和配套的劍術最初是騎士使用的。為了能夠刺穿敵方騎士的盔甲,所以突出了刺的動作。而且刺的時候劍和手臂呈直線,不僅長度足夠,還能及時收回或防禦,而砍則需要舉起手臂,這會導致攻擊距離受限(刺只要用劍尖對准目標,而砍需要用劍刃,用來攻擊的部分和手的距離縮短了,在手臂長度確定的情況下,這就是攻擊距離變短),也會露出大量空檔,尤其是大多數鎧甲都無法有效防禦的腋下。這在戰場上會大大降低你的容錯率,也就是說失誤的可能性會更多。

因為這種劍術看起來比較優雅華麗,所以很快就在貴族階層中流行起來,最終演變成現在的擊劍運動。
而在歐洲,帶刃的劍一般比較沉重,地位和用法其實都更接近刀。而那些輕便的刃劍,有一部分變成了火槍的刺刀,剩下的都被淘汰了

Ⅵ 請問那裡有做西班牙鬥牛士長劍的廠家啊

浙江省西南部,一個叫龍泉的地方.專門鑄劍的

Ⅶ 這個劍是哪的

形狀屬於西班牙的陣劍。不過你這個可能來源於某個動漫。
http://www.swordsonline.com/
原來是上面的網站賣的。不過現在停產了。(這家店還是蠻貴的)

Ⅷ 古代戰場上的「劍」!

古希臘的青銅劍hoplite sword(形狀如LZ附圖), 古羅馬的鐵劍gladius都屬於短劍, 刀刃長度大約50cm, 基本上是單手劍, 直身, 單脊, 雙刃, 三角形尖鋒. 刀脊較厚, 刃口不甚鋒利, 突刺為主, 砍劈效果並不理想. 在戰斗中作為失去長槍後的輔助武器, 有時甚至每人攜帶兩把, 用於投擲. 比較典型的就是龐貝式短劍Pompeii Gladius. 另外就是羅馬騎兵用的長劍Spatha, 長度80~100cm, 但是砍劈效果同樣不太理想, 而且受當時冶煉技術的限制, 這種鐵劍的質地較軟, 後來成為將軍佩劍, 裝飾意義更多了.

但是凱爾特人(如高盧人,不列顛人等)使用的大劍Claymore, 確是不折不扣的雙手劍, 長度超過1M, 劍身寬闊, 刀柄可雙手握持, 刃口鋒利, 揮舞起來威力巨大. 形制較古老的大劍, 會在劍刃根部靠護手的位置包裹皮子或布料, 戰斗中可以握持住, 這樣在必要時可以保持出劍的靈活性, 獲得更多的優勢; 後期的大劍, 會在劍鐓(手柄末端的圓頭)中灌入鉛, 以平衡劍身的重量, 這樣單手握持使用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勇敢的心>就講述了威廉·華萊士領導凱爾特人(蘇格蘭人)抵抗日耳曼人(英格蘭人)的故事, 它使用的就是一把雙手大劍, 劍刃根部包有蘇格蘭花呢(格子布), 保護手掌.
總的來說, 地中海沿岸的國家使用單手劍較多; 而背部森林和山區的原始部落, 如凱爾特部落和日耳曼部落, 使用雙手劍較多, 或者是單/雙手兩用劍.

羅馬軍團主要的武器是盾牌和標槍, 而不是長矛. 羅馬人不重視弓箭手, 標槍是主要的遠程武器. 標槍有兩種, 分為輕型的pila和重型的pilum. 兩種標槍的槍頭都很細長, 用木鉚釘連接長柄, 投擲出去後很容易撞彎或者折斷而不能再使用, 防止敵人反擲回來.
pila較輕, 投擲距離較遠, 在接戰初期用於第一輪齊射, 擾亂敵軍;
pilum在長柄中央加裝了一鉛球, 沖擊力更大, 但是距離較近, 在接近敵人後再投擲, 給予致命的殺傷. 即使敵人用盾牌防禦, 最終也會因為扎滿沉重的標槍而難以使用.
一般軍團步兵各攜帶pila和pilum一支, 兩輪標槍過後, 拔出短劍准備肉搏.

長矛方陣是希臘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hoplite phalanx使用, 馬其頓方陣正面寬度可以達到300人,共8層, 一個方陣最多可超過2000人. 跟對方步兵方陣沖擊時, 後面的人用盾牌頂前面的人, 以增加沖擊力. 重步兵方陣只能防禦正面的攻擊, 行動遲緩, 根本不能剋制騎兵, 只是防禦騎兵正面沖擊的效果比較好而已.
羅馬人使用的是靈活的百人小隊centurii 80~120人不等, 中間留有移動的間隙, 可以輪換和機動, 對付個方向的攻擊都較好. 而且可以組成"烏龜陣"testudo, 盾牌連接成一個堡壘, 正面側面甚至上面都密不透風, 但是烏龜陣不是防禦騎兵沖擊的, 而是用來抵禦對方弓箭手箭矢的.
羅馬軍團的各種戰術, 都是圍繞大盾scutum來展開的, 可以說, 沒有大盾就沒有羅馬軍團.

~~~~~~~~~~~~~~~~~~~~~~~~~~~~~~~~~~~~~~~~~~~~~~~~~~~~~~~~~~~~~
羅馬在義大利半島決不是最強大的一個,但是最終卻戰勝各個敵人, 稱霸歐洲, 源自其不斷學習的精神和知恥而後勇的決心. 羅馬人最重要的老師, 是凱爾特人, 也就是他們所說的"高盧人".

在身材魁梧的凱爾特人面前, 希臘羅馬等南歐人種就顯得很矮小; 而且凱爾特人中, 有部分嗜血的戰士, 幾乎不穿著盔甲, 露出藍色紋身, 大聲咆哮著投入戰斗. 羅馬人在早期根本抵禦不住這些"蠻族"的進攻, 羅馬城被攻破, 洗劫一空.

凱爾特人的冶煉技術要領先羅馬, 做工精良的凱爾特闊劍威力遠比羅馬短劍大. 羅馬於公元1世紀征服西班牙後, 獲得了當地優良的鐵礦, 仿照凱爾特闊劍的優點, 大規模生產一種跟過去直劍身的羅馬短劍不同的武器--西班牙劍Gladius Hispaniensis. 西班牙劍其實是鋼劍, 材料遠比鐵劍精良, 盡管長度達到85cm, 但劍身依然很薄, 所以劍刃開得很鋒利. 典型的西班牙劍, 雙脊開單條血槽, 劍身扁平, 劍峰相對較圓滑, 以砍劈為主. 長約85cm, 刃長70cm, 寬5cm, 重約1.5kg, 單手使用. 後來也有採用類似技術的馬刀spatha, 這樣改良過的馬刀, 漸漸成為中世紀騎士的佩劍.

羅馬人原來借鑒古希臘, 採用頭型的青銅頭盔, 雖然防禦嚴密, 但視野和聽覺都較差, 穿著的皮甲防禦力也並不太理想;
而在跟凱爾特人的交戰中, 從高盧人那裡學習了一種帶護頰和護頸的頭盔, 不但可以保護臉頰和後頸, 視野良好, 而且耳朵的位置是開放的, 聽覺基本不受影響;
羅馬人在同一時間還學會了一種用鐵環連接起來的甲胄, 防禦力優於皮甲, 但是又不像青銅甲那樣笨重, 這種被稱為"高盧式戰盔"gallic helmet和"鎖子甲"chain mail的盔甲, 日後成為羅馬帝國軍團的標准裝備.

就連羅馬軍團最引以為傲的長盾scutum, 其實也不是羅馬人的發明, 而同樣是源於凱爾特部落, 也就是高盧人. 高盧人使用一種橢圓形的長盾, 長度大約4英尺(1.2m), 木質, 用蒸汽加熱後壓彎成型; 然後在外側用皮革或亞麻布包裹, 上色繪制紋章; 盾心安裝有青銅或鐵制的金屬帽, 用於保護手掌. 羅馬人幾乎是照抄了凱爾特人的長盾, 並漸漸發展出自己的軍團戰術.

另外,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 凱爾特人是歐洲最早給馬釘馬掌的民族, 高盧的騎兵也遠遠領先於羅馬騎兵. 但或許是因為羅馬軍團過於強大, 也或者是因為義大利缺乏優良的牧馬場地, 使得羅馬人反倒不太重視騎兵, 所以他的騎兵一直也不怎麼樣.

羅馬人能夠征服高盧, 入侵不列顛, 並不是依仗精良的武器, 而是強大的後勤供給能力, 並且利用原始部落之間的矛盾, 分化和收買, 逐漸瓦解掉敵人的防禦力量. 羅馬軍團除了在戰場與敵人的部隊交鋒外, 越來越多的承擔起血腥鎮壓民族起義的任務.

Ⅸ 古羅馬為什麼如此強大

羅馬之於歐洲就像三國之於中國,是永恆的話題。古羅馬文明的存在,曾經是人類的驕傲,但它的殺伐掠奪,同樣也是人類的傷痛和恥辱。它驕傲的軍團曾經橫行於整個歐洲大陸,其國界一直延伸到越過波羅的海最北端的林海雪原,跨過西班牙的的直布羅陀海峽……
公元6世紀末起,羅馬人趕走伊魯特人,成立了羅馬人自己的國家,後來,歐洲以至西亞和北非地區的格局都因羅馬帝國的崛起而發生了變化。這一
影響當時世界格局的帝國擁有一支十分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在最初仍然繼續使用他們的統治者伊特魯里亞人曾經用過的希臘風格的重甲方陣。重甲方陣是由用圓形盾牌和投矛武裝起來的重甲步兵組成,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著手建立他們現代化的部隊。
伊特魯里亞逐漸衰落後,在與拉丁同盟和義大利半島其他部族繼續進行的戰爭中,重甲方陣的內在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義大利的地勢凸凹不平,這對於那個龐然大物的調遣來說極為困難,而且它的側翼常常會被毫無約束、沒有固定戰爭風格的部族士兵所攻擊。所以,公元前4世紀初,更為靈活的軍事組織—軍團逐漸取代了方陣。而成為新的戰爭方式。軍團的人數視條件而定,但它主要的戰術結構保持不變。步兵根據年齡和經驗排成列,第1列稱「哈斯塔迪」;第2列是「普林斯朴斯」,他們一般是年齡稍長、大約30歲左右、服役7年的士兵;最後一列「特瑞阿瑞」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們的老練和成熟有助於鼓舞士氣。
只有第3列久經沙場的士兵使用長矛,第1,2列士兵使用重標槍,又稱「皮魯姆」,長大約2.075米,軟鐵頭和矛柄中間有細細的一段連接。槍尖在用力過猛時就會彎曲,槍頭也常常折斷,因而使對方無法再次使用。此外,矛頭也往往能夠嵌入到敵人的盾牌和盔甲中,令對手行動不便。第I列隊伍在投擲完他們的標槍之後,就立刻揮劍沖入敵陣,近身肉搏。如果第1輪進攻失利,倖存者就會一馬上退向第2隊列,由第2列接著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如果兩次進攻都不幸失敗了,倖存者將會退到第3列的後部,第3列就會收縮隊形,舉起長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護部隊安全撤退。
可以說,人力的優勢、靈活的戰術和特殊用途的武器都對他們的戰績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所有的因素中,羅馬所依靠的最大的力量是軍團將士的素質和忠誠。正像公元前200年希臘將領色諾芬回憶他的軍隊時所說,當他們面對敵人的武器和戰馬時,總是表現得極為沉穩,「這樣的人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勝」。
後來,軍團的主要戰鬥武器是西班牙劍,估計可能是由在西班牙與迎太基人作戰的軍隊帶回義大利的。西班牙劍是寬身利刃劍,長約70厘米,主要為刺東西而設計,這也是令羅馬敵人恐懼的一件武器。
公元前197年,羅馬人在色薩力的錫諾賽佛拉打敗了菲利浦五世的馬其頓方陣,從而顯示出了一種新的跡象:一個以新的方式指導戰爭的新的大帝國正在崛起。
戰術結構的優越性,是必須在實戰中才能得以驗證的。當時軍隊的作戰方式受希臘風格重甲方陣的影響較大,古羅馬軍團的戰術結構的發明者是誰?他又是以怎,樣的軍事理論或者政治手段使古羅馬朝廷接受了新的作戰方式?由於古羅馬時代距今時間久遠,又缺乏翔實的資料記載,所以很多東西都無從考證,留下的也許是一個永遠的謎了。

Ⅹ 擊劍的各劍種分別起源於哪個國家

擊劍
擊劍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14世紀在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出現了一個令人炫目的騎士階層,他們以精湛的劍術縱橫天下,博得了廣泛的美譽。此後各國貴族紛紛效仿,一時間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以致於發展到貴族之間解決糾紛,動輒拔劍相向,一劍定生死。

1588年到1601年法國決鬥成災,20年裡巴黎就有8000名貴族、紳士在決斗中斃命。一言不和,便以決斗決勝負。「我們去郊外吧」,成為人們最熟悉不過的挑戰語言。上流社會巨大的人員傷亡,導致了王室及貴族階層的警覺與恐懼,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為此發出禁令不許決斗,然而直至1627年甚至將一位公爵處決也仍然未能平息決斗熱。為了滿足人們的決斗熱而又不至於傷人,於是人們設計出一種輕巧、劍身呈四棱狀的劍。

1643年前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當時法國的擊劍服裝和器具做了統一的規定,並將巴黎資格最老的6名劍術師封為世襲貴族,由此開法國劍術流派之先河,擊劍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初具雛形。

到19世紀後期,擊劍成為一項競技性體育運動,1882年法國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擊劍協會,1893年美國業余擊劍協會成立。1896年首屆奧運會就有擊劍項目,並且是惟一允許職業選手參賽的項目。比賽在一個約2米寬、14米長,兩端各有2米延伸帶的擊劍墊上進行,墊上畫有中線、開始線、警戒線和端線,劍手只能前進或後退,不能向左右移動。劍手須穿戴覆蓋有效部位的金屬背心和面罩,當有效部位被刺中時,電動裁判器會自動顯示紅燈或綠燈,刺中無效部位則亮白燈。

擊劍是體育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穿戴擊劍服裝和護具,在擊劍場上以一手持劍互相刺擊,被先擊中身體有效部位的一方,為被擊中一劍。有多種進攻技術和防守技術,並在規則許可的范圍內運用各種戰術取勝。

比賽項目男子有花劍、重劍、佩劍,女子有花劍、重劍。均有個人賽和團體賽。團體賽為每隊3人的隊際相遇賽。個人賽先採用分組循環賽,然後根據組內成績指數排位,進行單敗淘汰賽。循環組賽為4分鍾內先擊中5劍者為勝。單敗淘汰賽為每局3分鍾,擊中劍數累計,先擊中15劍者獲勝,最多打3局,每局之間休息1分鍾。團體賽則根據個人賽成績,直接進行單敗淘汰賽。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2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