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怎麼自學西班牙語
『壹』 楊絳從法語還是西語翻譯堂吉訶德的
是從西語翻譯《堂吉訶德》的。因為《堂吉訶德》原本是西語,所以楊絳先生為了更加忠於原著,自學了西班牙語進行翻譯。
相關知識延伸:
楊絳先生翻譯《堂吉訶德》的故事
在1957年,當時國家計劃翻譯出版「三套叢書」(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成立了「三套叢書編委會」,《堂吉訶德》被列為《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選題之一,「編委會」的負責人、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同志因讀過楊絳先生譯的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對其譯筆大為贊賞,於是就決定請楊絳先生重譯《堂吉訶德》,並告訴楊絳由她自己決定從哪種文字轉譯都可以。楊絳先生一直是研究西洋小說的,這次翻譯和研究《堂吉訶德》,是研究所安排給她的科研項目。先生找了《堂吉訶德》三個英譯本和兩個法譯本進行比較和研究,發現這幾個譯本各有所長和不足,很難確定用哪一個更好。為了更為忠實地譯介這部世界文學名著,她毅然決定從西班牙文直接翻譯。已經精通英文和法文的楊絳先生,此時又開始下苦功夫自學西班牙語。她學習西班牙語,目的只是為了翻譯,她認為她沒有必要學習口語。她是一個文學作品的翻譯者,不是口譯者,這兩者的要求不同。楊絳從60年代就開始著手翻譯,「文革」中盡管譯事幾度中斷,但她自學西班牙語卻始終堅持不輟。將近20年後的1977年5月,她將《堂吉訶德》全書譯稿交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部。這是國內第一個從西班牙文直接翻譯的中譯本。
《堂吉訶德》簡介:
《堂吉訶德》一書全名是《拉曼卻的機敏堂·吉訶德傳》,共兩部,第一部出版於1605年,第二部出版於1615年。
小說的情節非常奇持:拉曼卻地方一個鄉村的小紳士叫吉桑諾,將近五十歲,身段頎長,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馬,還有—支長矛.一面舊盾,家中有—個四十來歲的女管家,一個二十來歲的外甥女,還有一個幫工,一般生活可以維持,但並不大富裕。他有—個嗜好是喜讀騎士小說,讀得入迷了,不打獵,不管家事,後來竟然把土地賣了去買這類書,並見人就與人議論書中的義理。從黑夜到白天,從白天到黑夜,他每天這樣談,以致腦汁漸漸枯竭下去,終於失掉了理性。他腦子里滿是魔法、戰車、決斗、挑戰、受傷、漫遊、戀愛、風波以及書中種種荒唐無理的事,凡是書中所寫的他都信以為真。於是發生奇想,為了增進自己的聲名利謀求公眾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俠騎士,把書中見到的都實行起來,去解救苦難,去親歷危險,去建立功業。他於是結馬起了名為羅齊南脫,意為從前勞役的馬,找出矛和盾,把一個鄉間女子臆想為身為騎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俠仗義,遊走天下。
在客店裡,他把店主認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後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個富農拷打—個小牧童,是因為牧童放羊時丟了羊,堂吉訶德見狀不平,他不僅叫富農放了牧童,還叫富農把欠下的九個月的工資照致發給放羊的孩子。那個財主叫郝屠多,當時雖然答應下來了,可是當吉何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綁起來打了一頓,他的仗義毫無結果。後來,他回家來了,約見了他的鄰居———個老實的農民桑丘·播薩,約請其為侍從,答應將來叫他做海島總督。於是懷著夢想的桑丘,騎著小毛驢,作為侍從與他一起「建功立業」去了。在兩次外出遊俠冒險中,鬧了無數的笑話,傻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苦役犯當作被迫害的騎士,把皮囊當作巨人的頭顱等等。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奮,最後是同村的加爾拉斯果學士,裝做—個騎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隱居一年,堂吉訶德這才履行諾言,回到了家。之後又外出冒險游俠,以善良願望做了許多荒誕之事。最後在垂危中理智醒來,發現過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條遺囑,一是過去付給桑丘的一筆錢,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給他用,因為這個人心地純良,做事忠實;二是遺產全部歸甥女,但如果嫁人時,那個人要讀過騎士文學,就不要嫁給這樣的人,遺產全部收回,撥給宗教充做宣傳費用;三是向以他為題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寫出了這部荒唐的書,自己為此有良心負擔。最後,這位騎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貳』 楊絳是不是在四十歲左右為了翻譯書而學習西班牙語
為翻譯《唐吉訶德》 60歲開始學西班牙文
1957年,楊絳接到翻譯《唐吉訶德》任務,被告知可用任何譯本。精通英語法語的她找來五種英法譯本,仔細對比後,覺得譯本代替不了原著。於是,近六旬的楊絳開始學習西班牙文。1961年才著手翻譯。1978年人文社出版。這個譯本被鄧小平作為國禮送給西班牙國王。至今印了68次,售出98萬套。
『叄』 楊絳的身世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
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3)楊絳怎麼自學西班牙語擴展閱讀: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肆』 楊絳的資料
楊絳
作家簡介: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楊絳:(當年)斯班斯大夫說,我將生一個「加冕日娃娃」。因為他預計娃娃的生日,適逢喬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們的女兒對英王加冕毫無興趣,也許她並不願意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十八日進產院,十九日竭盡全力也無法叫她出世。大夫為我用了葯,讓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來,發現自己像新生嬰兒般包在法蘭絨包包里,腳後還有個熱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渾身連皮帶骨都是痛,動都不能動。我問身邊的護士:「怎麼回事兒?」護士說:「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護士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我:「你為什麼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她們越發奇怪了,「中國女人都通達哲理嗎?」「中國女人不讓叫喊嗎?」護士抱了娃娃來給我看,說娃娃出世已渾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這便是錢瑗的出生。
當初懷孕時,楊絳以為可不必理睬,但後來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鍾書到年終在日記上形容她:「晚,季,總計今年所讀書,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為賢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鍾書曾說不要兒子,要女兒——只要一個,像楊絳的。楊絳對於「像我」並不滿意。她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後來的女兒錢瑗真的像鍾書,不過,是後話。
【楊絳:政治運動雖然層出不窮,鍾書和我從未間斷工作。他總能在工作之餘偷空讀書;我「以勤補拙」,盡量讀我工作范圍以內的書。我按照計劃完成《吉爾·布拉斯》的翻譯,就寫一篇五萬字的學術論文。記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叢書編委會交給我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學術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並未引起注意。鍾書1956年底完成的《宋詩選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後又來了個「雙反」,隨後我們所內掀起了「拔白旗」運動。鍾書的《宋詩選注》和我的論文都是白旗。鄭振鐸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難,就不再「拔」了。鍾書於1958年進城參加翻譯毛選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詩選注》批判,都由我代領轉達。後來因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環樹等對這本書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這面不成模樣的小白旗,給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鍾書笑我「借屍還魂」,我不過想藉此「遁身」而已。】
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講,實際上,楊絳先生一家三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錢鍾書先生自不必說;楊絳也很獨立,她的戲劇、翻譯、小說都是非常優秀的;女兒錢瑗是一門學科(英文文體學)的創立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學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撐,相守相助。學者的身份之外,楊絳先生是妻子、是母親,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在最困難的時期,上海淪陷,錢鍾書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聯大。當時,楊絳先生寫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們看完楊絳的戲,在回去的路上(當時錢鍾書正在寫後來影響頗大的《談藝錄》),錢說:我也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馬上贊成道:好!好!你趕快寫吧!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據!如果錢少教幾節課,空出時間寫書,可掙一些錢貼補家用。楊絳把保姆辭退,一個人擔負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只為省點錢,少一份支出,這樣錢鍾書便可以少教些課,寫長篇,以維持家庭生活;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是楊絳對自己的犧牲。我們不難理解,對於一個惜時如命的學者,這意味著什麼。
於是錢鍾書寫出一段,講一段;錢鍾書笑,楊絳也笑,整部小說的藝術品位形成,這便是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的誕生。《圍城》後改為電視劇,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寫作背景是這樣一種情形,它與楊絳的理解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一家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去作,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楊絳全部挑起負累,讓丈夫、女兒集中精力做事情。這當中包括錢鍾書病重和女兒錢瑗住院期間,她每天要去探望,當時錢鍾書已經不能進食,她總要打各種各樣的果泥、肉泥來為錢鍾書改善營養,就連魚肉也要用針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將就」!
【楊絳: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丈夫、女兒相繼去世後,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鍾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之後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獎勵好學上進、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使學生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錢、楊二位先生對受獎的學生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他們學成以後,有朝一日能以各種形式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好讀書」獎學金2001年9月建立以來,由錢鍾書、楊絳作品出版收入積累的資金目前已近200萬元,有九名學生獲得獎勵。隨著《錢鍾書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詩紀事〉補正》(十二冊)《圍城》英文版、漢英對照本的陸續出版,基金總額將相當可觀。
楊絳用自己燭光般微弱的晚年時光,做完這些之後,便開始著手寫作女兒錢瑗未完成的《我們仨》,此時此刻,《我們仨》樸素而干凈地擺在我們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楊絳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2個年頭!
她真的老了,過著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聽力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已經閉門謝客。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打電話過去,她總會溫和地聊幾句,然後說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讓人不好意思再打擾。我想,我們真的不必再打擾,只是靜靜地讀一讀她和錢鍾書的書,真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仨》中,我們看到那樣一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與哀愁。楊先生的筆調依然清新優雅,冷雋幽默。錢鍾書、楊絳、錢瑗「我們仨」,他們性格各異,志趣相投,都將讀書治學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們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豁達,使人深受啟發,獲益匪淺。
楊絳現在開始漫不經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卻說:做完他們的事情,心裡才踏實,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經不要緊了,即使現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夢魂長逐漫漫絮,身骨終拼寸寸灰」(錢鍾書語),愛女之心,愛夫之切,高尚人格,盡在其中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224.htm
『伍』 楊絳的簡介
楊絳的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 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5)楊絳怎麼自學西班牙語擴展閱讀
楊絳主要著作譯作
散文類:《 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等)、《雜寫與雜憶》(含《懷念陳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們仨》、《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洗澡》;
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小陽春》、《大笑話》、《玉人》、《我們仨》
譯作類:《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
劇本類:《弄真成假》、《稱心如意》、《風絮》
論集類:《春泥集》、《關於小說》
『陸』 你覺得楊絳先生哪些方面最值得學習為什麼
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就是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勇於直面困難,勇於直面挑戰,而不是輕易的放棄,這種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
『柒』 楊絳是女的,為何稱為楊先生
先生是一種性別的稱呼,所有的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就像所有的女性都可以被稱為女士一樣。先生的字面意思理解在古代是指的老師,是一種尊稱。在文壇被稱為先生,是一種尊稱,與性別無關。
先生這個詞,不僅僅是造詣上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親切、低調、正直、謙遜等等讓人在成名之後難能可貴的的品性。稱楊絳為先生,是一種對她的文學成就的瞻仰和認可,在那個時代有特殊貢獻和成就的女性才能被稱為先生,無關乎性別,更是對她的品性的贊賞。
(7)楊絳怎麼自學西班牙語擴展閱讀: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去世了。有人感嘆,她與丈夫、女兒「我們仨」終於得以在天上團圓。對於這位受人尊敬的學者,她不僅在成名之後在文學、翻譯領域多有貢獻,在幼年、求學時期即已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現。
1911年,楊絳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楊蔭杭是江浙聞名的大律師。從小她嗜書成命,中英文書都拿來看。幼年時期,楊絳的生活不算十分安定,在十來年的時間內先後隨家遷居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地。
雖然頻頻搬家,時局也頗為動盪,但這並沒有太影響到楊絳的學業。1924年,她在振華女校上學,次年即跳一級,楊絳回憶,學校是六年制,初、高中各三年,「校長王季玉先生向我說明:我是五年修畢六年功課,因為我太不用功」。
1932年,楊絳決計投考清華研究院外語系,並在錢鍾書指點下補習外文系功課。在得到「需考三門外語的消息後」,多年自習法語的楊絳又開始自習德語,三個月後,雖然有些勉強,但已經可以讀原版《茵夢湖》。
在東吳大學讀書,楊絳拿到了金鑰匙獎;在清華大學讀書,她又拿到了清華優秀生獎:每月獎學金20元,學期開始之月為30元。而當時女生飯堂包飯每月不過7元。在年近五旬的時候,她為了翻譯《堂吉訶德》,又開始自學西班牙語,每日堅持,至1962年已能讀懂比較艱深的文章了。
學業有成,楊絳與錢鍾書的美滿婚姻也一直受人稱道,她將第一次見到錢鍾書的情形記錄了下來。那時,楊絳和學友孫君一起去清華大學訪友,先找到了女生宿舍「古月堂」。
之後,楊絳便在古月堂門口第一次見到了錢鍾書——正是孫君的表兄。她寫道:「偶然相逢,卻好像姻緣前定。我們都很珍重那一次見面,因為我和他相見之前,從沒和任何人談過戀愛」。
『捌』 錢鍾書和楊絳是怎樣結識的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玖』 西班牙語怎麼自學
1、 熟悉字母,掌握發音規則
西班牙語共有27個字母,除了26個和英語相同的字母,另多一個極富特色的「ñ」。西班牙語是「拼音文字」,掌握字母發音後就能一步到位直接拼讀單詞,輕松地朗讀文章,靠聽拼寫出單詞。
2、 學習西語語法,掌握遣詞造句的方法和規則
動詞變位是西語的一大特色。千萬不要被不同時態的變位給嚇倒,大多數西語動詞以「ar、er、ir」結尾,這些動詞的變位是規則,其餘的不規則動詞在學習的過程中用心去記,多用多練,就能掌握。
動詞變位唯一的秘訣就是多記,只要下了功夫,就不成問題。學習時態要靠理解和記憶,通過練習上下文的語境,了解敘述者的說話背景,關注關鍵詞彙,多記多練,循序漸進。
3、 多聽、多讀、多背、多練
學習西班牙語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學習過程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多聽聽力材料、多讀文段、多背詞彙和變位、多開口說話、多造句練習,堅持長時間的積累,付出時間和精力,才能將知識點熟記於心,才能做到孰能生巧,順利地開口交流。
(9)楊絳怎麼自學西班牙語擴展閱讀
西班牙文的讀寫一致,每個字母的讀音相對是固定的。西班牙文的名詞和形容詞分為陽性和陰性。通常以-o結尾的名詞或形容詞為陽性,以-a結尾的名詞或形容詞為陰性。
數:名詞和形容詞都有單復數兩種形式。通常為在詞根後面加-s或-es。句子中的名詞和形容詞的性、數要一致。
動詞:西班牙文的動詞體系復雜,有很多不同的時態。在不同的時態中根據不同的動詞和人稱有不同的變位方式。通常西班牙語的動詞分為三類:以-ar結尾的動詞、以-er結尾的動詞和以-ir結尾的動詞。
『拾』 楊絳先生生平及主要成就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
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10)楊絳怎麼自學西班牙語擴展閱讀:
楊絳先生經歷過三反,五反,鳴放,反右,四清,十年文革;下過幹校,住過窩棚,掃過廁所,剃過陰陽頭,戴過高帽子,游過街,出過丑,經歷過很多人世變故,天災人禍,但她總能處亂不驚,安然度過。悲傷或是歡喜,逆境或是順境,在楊絳的筆下終究都沉定為一種恬靜與淡然。
1937年,唯一的女兒「阿圓」出世,楊絳的主要任務除了照顧錢鍾書的飲食起居和學習,更是疊加了帶孩子。每當錢鍾書被燈泡壞了等生活瑣事困擾時,楊絳依舊總是溫柔地說「不要緊,有我呢」。就連錢鍾書因為枯燥不喜歡而考不及格時,也是楊絳幫助他復習過關。
與楊絳一同下放的同伴回憶,「你看不出她憂郁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說『文革』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十年文革折磨,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鬥中不堪受辱自殺。
而在此期間,楊絳不僅輔佐錢鍾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自己也自學西班牙語,歷盡周折,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這套譯本後被鄧小平作為禮物送給西班牙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