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頓飛新墨西哥多少小時
① 哥倫比亞號失事故事
初步分析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後不久燃料箱外脫落的一個泡沫碎塊,一直是事故調查中的一大疑點。美國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該太空梭可能曾被多達三塊泡沫材料擊中,而不是早先所認為的一塊[4]。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月16日發射升空,1月24日太空梭項目承包商美國波音公司技術人員撰寫了這份報告,並於1月27日提交給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報告稱,在「哥倫比亞」號發射82秒後,有三個泡沫材料碎塊從連接外部燃料箱和太空梭的支架區域脫落,每個碎塊長約20英寸(相當於50厘米),它們擊中太空梭後「似乎出現了瓦解」,化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這份報告時強調說,根據報告得出的結論,泡沫碎塊撞擊不會影響太空梭飛行安全性,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也「同意這一結論」。 盡管如此,新報告公布之後,泡沫材料撞擊在「哥倫比亞」號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哥倫比亞」號2月1日解體墜毀後不久,泡沫碎塊問題就浮出水面。雖然美宇航局一直堅持認為,泡沫碎塊撞擊不會有嚴重後果,但負責對「哥倫比亞」號事故進行調查的獨立委員會,目前仍在對泡沫碎塊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這一獨立調查委員會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結論是「哥倫比亞」號機殼上可能出現孔洞,導致超高溫氣體進入太空梭,最終釀成事故。而根據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師1月29日就曾在電子郵件中警告說,太空梭外部隔熱瓦受損,有可能導致輪艙或起落架艙門出現裂孔。
後續調查
美國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進一步確認,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調查委員會去年公布的調查報告稱,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當太空梭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攝氏1400度的空氣在沖入左機翼後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駕駛艙內攝影
[5]事故發生後,由於無法迅速找回事發時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進行檢驗,宇航局和事故調查委員會一直沒對事故原因作出最終定論。目前,「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約50萬塊碎片已被找到並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負責「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師尼爾·奧特說,宇航局經多次試驗確定,泡沫材料安裝過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奧特說,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用噴槍在燃料箱外敷設泡沫材料的過程。試驗表明,目前的敷設工藝會在各塊泡沫材料之間留下縫隙,液態氫能夠滲入其間。太空梭起飛後,氫氣受熱膨脹,最終導致大塊泡沫材料脫落。撞擊「哥倫比亞」號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約0.75公斤。它幾乎是被整塊「撕下」後,高速撞擊到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並形成裂隙。太空梭重返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得以從裂隙處進入「哥倫比亞」號機體,造成太空梭解體。 殘骸
[6]奧特說,根據新標准對燃料箱進行檢測是目前擺在美國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礙。新標准要求,不允許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脫落。美國宇航局目前准備對所有太空梭的11個燃料箱進行檢測,檢查每個燃料箱需要4千萬美元。 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解析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委員會專家提出,起飛時遭遇強風、發射前臨時更換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齡太大」,都可能是造成這艘「功勛宇航器」解體的根本原因。在「哥倫比亞」號起飛62秒鍾後,突然遭遇到異常猛烈的大風吹襲,這有可能導致其左側機身發生「內傷」,為日後墜毀埋下了禍,此後僅僅20秒鍾,從機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脫落的泡沫絕緣材料就擊中了左側機翼前端,造成直接「外傷」。專家認為,這些損傷對一個使用10年的太空梭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哥倫比亞」號這樣21歲高齡的「老機」則是致命的。 調查委員會指出,有關方面正在研究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機體老化」問題上重視不夠,以致最終釀成本次悲劇。目前,有關「哥倫比亞」號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確定:超高溫空氣從機體表面縫隙入侵隔熱瓦下部四處亂竄,最終造成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墜毀,七名宇航員喪生。據介紹,飛機起飛一分鍾後,遭遇的風力強度已經接近NASA允許的極限。專家因此認為,原本已開始出現老化的機翼因遭受如此強風吹襲,才在外界異物的撞擊下顯得弱不禁風」,從而出現破損,為返航途中的超高溫空氣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後」。 此外,去年8月,原本和「哥倫比亞」號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來,並安裝到另外一艘即將起飛的太空梭上使用。直到當年11月,NASA才重新為「哥倫比亞」號安裝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這「不必要」的一拆一裝過程中,有關人員的操作對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傷害,結果造成絕緣材料脫落擊中太空梭左翼。此外,由於「年事已高」,哥倫比亞號的左翼前端的超強碳纖維隔熱板下面可能發生「缺損現象」。過去10年中,其他太空梭的類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損傷,其中包括外力(小隕石)撞擊、刮傷、密封不嚴等險情。 調查委員會指出,目前必須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對包括「哥倫比亞」號在內得美國太空梭上述容易受損的部位及時進行了檢查和更換。據介紹,「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為美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太空梭。在事故發生後進行的地面風洞試驗發現,「哥倫比亞」號在最後時刻發生的翻滾飛行現象,就是左翼前端保護層丟失造成的。專家估計,當時至少有5塊U形隔熱板脫落才會產生如此強大拉力。目前,搜索人員已經發現了超過2。8萬塊「哥倫比亞」號殘骸,並將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調查。據悉,這些東西不過是「哥倫比亞」號龐大機身的19%罷了。
失事大事記
北京時間20時00:「哥倫比亞」號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軌道上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8張)繞地球飛行,乘務人員得到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綠燈信號,開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氣層的最後准備[8]。 北京時間20時49分,NASA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開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當時,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降落帶的上空有霧。 21時09分,天空上的霧散去。返回飛行指揮官勒魯瓦·卡恩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離開地球軌道指令。 21時1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印度洋上空。這時,「哥倫比亞」號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發動機打開,時間為3分鍾。太空梭的尾部向著地球,開始降落。 21時23分,慣性制導電腦的自動導航系統指揮太空梭調整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勢。 21時32分,輔助動力裝置被打開,以便向控制太空梭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壓系統增加壓力。 21時42分,「哥倫比亞」號到達位於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這時的火箭發動機以每小時27,000公里(聲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著。 21時44分,「哥倫比亞」號開始「進入大氣層」,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個40度的仰角,這樣,太空梭外的陶瓷阻熱瓦能夠承受飛機進入濃厚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所有熱量。陶瓷阻熱瓦開始升溫。 21時46分,「哥倫比亞」號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並准備在30分鍾內著陸,逐漸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亞、內華達、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最後到達佛羅里達州上空。 21時49分,「哥倫比亞」號開始按原計劃逐漸減緩飛行速度,它的前端朝著右側飛行。 21時52分,「哥倫比亞」號越過加利福尼亞海岸。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控制記錄顯示,太空梭的左側起落架溫度發生輕微異常變化。三個水壓熱感測器顯示的左側起落架溫度在華氏40到60度(攝氏8至15度)之間。 21時53分,太空梭左翼第4個感測器顯示溫度仍在上升。 21時54分,整個機身的溫度因左翼溫度上升而上升了攝氏15度。 21時5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內華達沙漠上空。 21時56分,「哥倫比亞」號飛臨亞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時57分,在飛臨新墨西哥州上空時,仍受自動導航系統控制的太空梭開始向左偏轉,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失去與太空梭左翼溫度感測器數據傳輸之間的聯系。 21時58分,太空梭左側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力量推動「哥倫比亞」號向左滾動,配平滾動穩定器自動打開,試圖修正太空梭的降落位置。 21時59分,太空梭上的機載電腦試圖通過啟動2部偏航噴氣推進器進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離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倫比亞」號以時速21,000公里的速度進入得克薩斯上空。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記錄下了最後的無線電聯絡信號:「哥倫比亞,這里是休斯頓。我們看到你們的輪胎壓力信息,但沒有抄下你們最後的數據。」 過了片刻,「哥倫比亞」號機長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聽到一陣噪音短波之後,地面與「哥倫比亞」號便失去了聯系。 22時0分,在失去所有無線電聯系的情況下,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繼續在雷達上跟蹤著「哥倫比亞」號。地面目擊人員報告稱,他們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 22時16分,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預定著陸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啟動事故應急計劃。
② 介紹下美國休斯頓的概況吧
休斯頓火箭隊
球隊簡介
火箭隊是一支有高中鋒傳統的球隊,從早期的摩西-馬龍(Moses Malone)、拉爾夫-桑普森到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輪選中的中國中鋒姚明。1967火箭隊年加入NBA,當時落戶於聖地亞哥,經歷了4個平淡的賽季後,於1971年搬到休斯頓。
跟許多球隊一樣,火箭隊的處子賽季令人失望。1967-1968賽季,火箭隊僅15勝67負。第二個賽季火箭隊從休斯頓大學得到「大E」埃爾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賽季平均每場就拿下28.4分,火箭隊隊成績開始上揚,1968-1969賽季火箭隊取得37勝45負的成績,打進了季後賽。1970年火箭隊27勝55負,1971年40勝42負,從1971年開始,火箭隊就搬到了休斯頓。
休斯頓人更喜歡看橄欖球,所以火箭隊搬到這里並沒受到多大的歡迎。1976-1977賽季,火箭隊得到了傳奇人物摩西-馬龍。當時火箭隊還有湯姆-賈諾維奇等人,他們以49勝33負取得1977年中區冠軍,但在東部決賽中敗給76人隊。
1977-1978賽季,湯姆賈諾維奇被科密特-華盛頓嚴重打傷,休息了5個月,火箭隊實力大損,當賽季只有28勝54負。1978-1979賽季,摩西-馬龍平均每場拿下24.8分17.6個籃板,奪得了常規賽MVP,火箭隊也再進季後賽,但在第一輪就被淘汰。1980-1981賽季,在摩西-馬龍的帶領下,火箭隊再次進入了總決賽,但在總決賽中,拉里-伯德的凱爾特人以4比2勝出。
火箭隊的第二次進總決賽是在8年之後。1983年和1984年,火箭隊連續拿到兩個頭號選秀權,分別選中了拉爾夫-桑普森和阿基姆-奧拉朱旺,兩個身高2.10以上球員組成「雙塔」。火箭隊1985年殺入季後賽,但在第一輪就被爵士隊淘汰出局。1986年火箭隊殺入了總決賽,但是這次遇到的是到凱爾特人,又無功而返。
直到1994年,火箭隊才獲得第一座總冠軍獎杯。奧拉朱旺在那個賽季平均每場得了27.3分11.9個籃板和3.71個蓋帽。在總決賽中,火箭隊碰到紐約尼克斯隊。奧拉朱旺戰勝了尤因,火箭隊以4比2奪得球隊第一個總冠軍。
1995年火箭隊從開拓者得到了「滑翔機」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但衛冕冠軍在常規賽舉步維艱,只取得47勝35負。季後賽也很艱難,首輪戰勝了取得60勝的爵士隊,第二輪以1比3落於給太陽隊,但火箭連下三城。西部決賽,奧拉朱旺大戰常規賽MVP大衛-羅賓遜,火箭隊以4比2戰勝聖安東尼奧馬刺隊晉級。在總決賽中,奧拉朱旺碰到年輕的奧尼爾,火箭隊以以4比0橫掃奧蘭多魔術隊,蟬聯總冠軍。
此後四個賽季火箭隊常規賽成績都不錯,但在季後賽總走不遠。1999年皮彭、奧拉朱旺和巴克利組成的陣容也在第一輪就止步。2000賽季火箭隊老的老,走的走,16個賽季以來首次未能進入季後賽。
火箭隊進行重組,奧拉朱旺也於2000年到了猛龍隊,並於2002年11月9日退役。在2003年選秀大會上,火箭隊欽點來自中國的姚明為狀元,再引入高中鋒。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地理與氣候
休斯頓位於美國南部,緊鄰墨西哥灣。其地勢平緩,很少有起伏,該因其為遠古時代沖刷沉積形成所至。其氣候夏長冬短。從五月即進入夏季,到十月才真正涼下來。夏天最高氣溫一般為32到36度,超過40度的氣溫每年都會有7到10天,而且經常是在九月初。冬天氣候溫暖,但最低氣溫零度及以下的天氣也會有7到10天,一般在一月份。雖然晚上氣溫可降至零度以下,但白天氣溫都會回升。冬天很少下雪。
交通
雖然休斯頓有兩條州際公路交會,但來休斯頓的遊客一般都是通過飛機而來的。休斯頓有三個機場,其中最大的是位於休斯頓北部的Bush-Intercontinental機場(IAH),這也是大多數華人遊客來休斯頓的第一站。
相比同樣規模的其它城市,休斯頓的地面交通對於遊客來說不是太方便。這主要是因為休斯頓太分散,而歷屆市政府也沒有重視公共交通。好在休斯頓大多景點都集中在市中心西南兩到三公里范圍內,步行即可。 2003年底通車的輕軌鐵路(Metro Rail)只有七英里長,連接市中心與天文體育館(Astrodome)。 公共汽車(Metro Bus)雖然遍及整個市區,但同美國其他城市一樣,大多數線路上車次不多,兩趟車間隔至少半小時,甚至一小時。若乘公共汽車,最好先設計好線路看好班次時間表。
從機場到市中心地帶(downtown)或者德州醫學中心(Texas Medical Center),乘出租汽車(計程車,taxi)約50美元,麵包車(van)約每人20美元。當然最便宜的還是公共汽車,從機場到市中心只要3美元。
每月主要活動
一月:Houston國際馬那松賽
二月:Galveston狂歡節(Mardi Gras)Houston汽車展(Auto Show)
三月:休斯頓牛仔競技節和牲畜展 (Houston Live Stock Show and Rodeo) (牛仔節大遊行圖片)
四月:觀德州州花,地點為休斯頓西北方向距離市中心約90分鍾車程處的華盛頓縣。 (觀花游記一) (觀花游記二)
休斯頓國際藝術節 (International Festival),休斯頓國際電影節。
五月:Art Car Parade 藝術車展,可能叫「怪車展」更合適,在五月的第二或第三個周六 (藝術車展圖片)
六月:Juneteens celebration,慶祝1865年6月19日休斯頓解放黑奴
七月四日:美國國慶(獨立節)焰火
八月上旬:莎士比亞戲劇節(Shakespeare Festival),地點為米勒露天劇院 (Miller outdoor theater)
八月下旬:熱氣球比賽(Ballunar Liftoff Festival),地點為休斯頓太空中心。(熱氣球節圖片)
十月下旬:航空展(Air Show),地點為休斯頓東南部阿靈頓機場(Arlington Field); Link
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四:感恩節遊行
十二月:假日燈光(Holiday Lights),地點為Hermann Park,時間為每周五至周日晚。
歷史
休斯頓建立於一百多年前的1836年,但其真正發展則在1900年Galveston遭受大颶風襲擊之後。從那以後,德州南部的工商業重心從Galveston轉移到休斯頓,休斯頓才得以興旺發達,以至到現在成為全美國第四大城市,最大的能源中心,最大的港口之一,以及航天中心。
休斯頓建立之初,我們華人的先輩即在此創業生息,到1900年時已有一千多人。華裔人口的增長得益於七十年代越南來的移民,以後的台灣來的和九十年代後大陸來的移民。現在休斯頓華裔總數估計不下二十萬。
餐館
休斯頓的飲食多樣,幾乎什麼都有。但與美國其它城市相比,它的墨西哥風味的飲食及德州牛排是其特色。緊臨赫曼公園的Montrose地區有許多很有情調的小餐館,提供各種風味的飲食。好的中餐館大多都在中國城一帶。當然,姚餐館是不得不提的,它在休斯頓西部(介紹姚餐館的文章)。〖詳細介紹〗
學校
休斯頓的高等學校有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休斯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德州南方大學(Texas Southern University),休斯頓宗教大學(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等。
參考資料:http://www.hoodong.com/wiki/%E4%BC%91%E6%96%AF%E9%A1%BF%E7%81%AB%E7%AE%AD%E9%98%9F和 http://travel.ywpw.com/
③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事故調查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後不久燃料箱外脫落的一個泡沫碎塊,一直是事故調查中的一大疑點。美國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該太空梭可能曾被多達三塊泡沫材料擊中,而不是早先所認為的一塊 。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月16日發射升空,1月24日太空梭項目承包商美國波音公司技術人員撰寫了這份報告,並於1月27日提交給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報告稱,在「哥倫比亞」號發射82秒後,有三個泡沫材料碎塊從連接外部燃料箱和太空梭的支架區域脫落,每個碎塊長約20英寸(相當於50厘米),它們擊中太空梭後「似乎出現了瓦解」,化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這份報告時強調說,根據報告得出的結論,泡沫碎塊撞擊不會影響太空梭飛行安全性,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也「同意這一結論」。
盡管如此,新報告公布之後,泡沫材料撞擊在「哥倫比亞」號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哥倫比亞」號解體墜毀後不久,泡沫碎塊問題就浮出水面。雖然美宇航局一直堅持認為,泡沫碎塊撞擊不會有嚴重後果,但負責對「哥倫比亞」號事故進行調查的獨立委員會,仍在對泡沫碎塊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這一獨立調查委員會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結論是「哥倫比亞」號機殼上可能出現孔洞,導致超高溫氣體進入太空梭,最終釀成事故。而根據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師就曾在電子郵件中警告說,太空梭外部隔熱瓦受損,有可能導致輪艙或起落架艙門出現裂孔。 美國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進一步確認,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調查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稱,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當太空梭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攝氏1400度的空氣在沖入左機翼後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事故發生後,由於無法迅速找回事發時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進行檢驗,宇航局和事故調查委員會一直沒對事故原因作出最終定論。「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約50萬塊碎片已被找到並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負責「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師尼爾·奧特說,宇航局經多次試驗確定,泡沫材料安裝過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奧特說,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用噴槍在燃料箱外敷設泡沫材料的過程。試驗表明,敷設工藝會在各塊泡沫材料之間留下縫隙,液態氫能夠滲入其間。太空梭起飛後,氫氣受熱膨脹,最終導致大塊泡沫材料脫落。撞擊「哥倫比亞」號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約0.75公斤。它幾乎是被整塊「撕下」後,高速撞擊到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並形成裂隙。太空梭重返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得以從裂隙處進入「哥倫比亞」號機體,造成太空梭解體。
奧特說,根據新標准對燃料箱進行檢測是目前擺在美國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礙。新標准要求,不允許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脫落。 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解析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委員會專家提出,起飛時遭遇強風、發射前臨時更換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齡太大」,都可能是造成這艘「功勛宇航器」解體的根本原因。在「哥倫比亞」號起飛62秒鍾後,突然遭遇到異常猛烈的大風吹襲,這有可能導致其左側機身發生「內傷」,為日後墜毀埋下了禍,此後僅僅20秒鍾,從機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脫落的泡沫絕緣材料就擊中了左側機翼前端,造成直接「外傷」。專家認為,這些損傷對一個使用10年的太空梭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哥倫比亞」號這樣21歲高齡的「老機」則是致命的。
調查委員會指出,有關方面正在研究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機體老化」問題上重視不夠,以致最終釀成本次悲劇。有關「哥倫比亞」號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確定:超高溫空氣從機體表面縫隙入侵隔熱瓦下部四處亂竄,最終造成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墜毀,七名宇航員喪生。據介紹,飛機起飛一分鍾後,遭遇的風力強度已經接近NASA允許的極限。專家因此認為,原本已開始出現老化的機翼因遭受如此強風吹襲,才在外界異物的撞擊下顯得弱不禁風」,從而出現破損,為返航途中的超高溫空氣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後患」。
此外,原本和「哥倫比亞」號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來,並安裝到另外一艘即將起飛的太空梭上使用。直到當年11月,NASA才重新為「哥倫比亞」號安裝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這「不必要」的一拆一裝過程中,有關人員的操作對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傷害,結果造成絕緣材料脫落擊中太空梭左翼。此外,由於「年事已高」,哥倫比亞號的左翼前端的超強碳纖維隔熱板下面可能發生「缺損現象」。過去10年中,其他太空梭的類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損傷,其中包括外力(小隕石)撞擊、刮傷、密封不嚴等險情。
調查委員會指出,必須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對包括「哥倫比亞」號在內得美國太空梭上述容易受損的部位及時進行了檢查和更換。據介紹,「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為美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太空梭。在事故發生後進行的地面風洞試驗發現,「哥倫比亞」號在最後時刻發生的翻滾飛行現象,就是左翼前端保護層丟失造成的。專家估計,當時至少有5塊U形隔熱板脫落才會產生如此強大拉力。搜索人員已經發現了超過2.8萬塊「哥倫比亞」號殘骸,並將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調查。據悉,這些東西不過是「哥倫比亞」號龐大機身的19%罷了。 2009年12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最終調查報告,細述了「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的最後情況。 報告還重點關注宇航員安全問題,提出多項改進意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2003年返航時失事,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宇航局隨後展開深入調查 。
和調查相比,這份長400頁的最終報告還原了更多「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宇航員的活動細節。報告說,從「哥倫比亞」號艙內警報響起,到宇航員生命結束只有約1分鍾時間。太空梭翻滾著失去控制,宇航員威廉·麥庫爾按下數個按鍵,試圖控制太空梭。其他大多數宇航員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此時,他們並不知道,噩運就要降臨,沒有花時間給自己做准備。3名宇航員沒有戴防護手套,1人沒在自己坐椅上,1人沒戴頭盔。數秒鍾後,「哥倫比亞」號乘員艙失壓。報告認為,壓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讓宇航員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隨後在飛機劇烈翻滾搖晃中受到致命撞擊致死。報告認為,宇航員即便有時間穿上防護衣物,在飛機失壓後給自己增壓,也只能多活一段時間,依舊不可能生還。
據美聯社等西方媒體2013年2月2日報道,同年2月1日,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宇航員罹難慘劇發生1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美國宇航局(NASA)前飛行主管韋恩·哈爾驚爆秘聞,稱當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機翼受損後,盡管NASA的高級工程師們早就發現這一致命故障,並相信這架飛機在返航途中將機毀人亡,然而NASA主管和同僚卻一致同意向宇航員隱瞞事實。因為NASA高層相信,與其讓宇航員知道實情後在痛苦絕望和折磨中度過他們的生命最後時刻,還不如讓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死去!
哈爾披露,當NASA的高層官員在獲悉「哥倫比亞號」左翼受損後,當時的飛行任務總指揮喬恩·哈珀爾德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可能出現故障的情況,而他顯然已預計會出現最壞情況。哈爾回憶道:「當時哈珀爾德在會上說:『你們都知道,對於隔熱保護層受損,我們都無能為力。所以如果真的發生事故,我認為宇航員也情願蒙在鼓裡。你不認為宇航員在回程時,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死亡,比知道無法解決問題、要留在軌道上,並等待空氣用盡後死亡好嗎?』」
當哈珀爾德說出這段話之後,現場所有人都沉默不語。最終,大家默許了這個艱難的決定。而事後調查證明,NASA本來可以有多達8次機會利用軍事衛星近距離查看損害程度,但NASA卻錯誤地忽視了這些機會。哈爾痛苦地說,如果當年NASA將真相告訴了「哥倫比亞號」上的宇航員,那麼他們至少還可以在遇難之前與死神進行最後抗爭,或者是向親人留下最後遺言。盡管哈爾當年也默許了NASA隱瞞故障讓宇航員「送死」的決定,然而,10年之後,哈爾堅信這一決定是錯誤的。多年來哈爾一直為此深深自責。 北京時間20時00:「哥倫比亞」號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飛行,乘務人員得到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綠燈信號,開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氣層的最後准備 。
北京時間20時49分,NASA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開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當時,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降落帶的上空有霧。
21時09分,天空上的霧散去。返回飛行指揮官勒魯瓦·卡恩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離開地球軌道指令。
21時1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印度洋上空。這時,「哥倫比亞」號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發動機打開,時間為3分鍾。太空梭的尾部向著地球,開始降落。
21時23分,慣性制導電腦的自動導航系統指揮太空梭調整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勢。
21時32分,輔助動力裝置被打開,以便向控制太空梭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壓系統增加壓力。
21時42分,「哥倫比亞」號到達位於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這時的火箭發動機以每小時27,000公里(聲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著。
21時44分,「哥倫比亞」號開始「進入大氣層」,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個40度的仰角,這樣,太空梭外的陶瓷阻熱瓦能夠承受飛機進入濃厚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所有熱量。陶瓷阻熱瓦開始升溫。
21時46分,「哥倫比亞」號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並准備在30分鍾內著陸,逐漸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亞、內華達、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最後到達佛羅里達州上空。
21時49分,「哥倫比亞」號開始按原計劃逐漸減緩飛行速度,它的前端朝著右側飛行。
21時52分,「哥倫比亞」號越過加利福尼亞海岸。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控制記錄顯示,太空梭的左側起落架溫度發生輕微異常變化。三個水壓熱感測器顯示的左側起落架溫度在華氏40到60度(攝氏8至15度)之間。
21時53分,太空梭左翼第4個感測器顯示溫度仍在上升。
21時54分,整個機身的溫度因左翼溫度而上升了15攝氏度。
21時5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內華達沙漠上空。
21時56分,「哥倫比亞」號飛臨亞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時57分,在飛臨新墨西哥州上空時,仍受自動導航系統控制的太空梭開始向左偏轉,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失去與太空梭左翼溫度感測器數據傳輸之間的聯系。
21時58分,太空梭左側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力量推動「哥倫比亞」號向左滾動,配平滾動穩定器自動打開,試圖修正太空梭的降落位置。
21時59分,太空梭上的機載電腦試圖通過啟動2部偏航噴氣推進器進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離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倫比亞」號以時速21,000公里的速度進入得克薩斯上空。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記錄下了最後的無線電聯絡信號:「哥倫比亞,這里是休斯頓。我們看到你們的輪胎壓力信息,但沒有抄下你們最後的數據。」
過了片刻,「哥倫比亞」號機長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聽到一陣噪音短波之後,地面與「哥倫比亞」號便失去了聯系。
22時0分,在失去所有無線電聯系的情況下,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繼續在雷達上跟蹤著「哥倫比亞」號。地面目擊人員報告稱,他們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
22時16分,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預定著陸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啟動事故應急計劃。
④ 從休斯頓飛芝加哥要多久
如果中間不停就要2個小時25分,如果停就要3個小時45分。你也可以到美國西南航空網站。查詢。
⑤ 休斯頓坐飛機到多倫多要多久
休斯頓與多倫多時間差1小時,休斯頓比多倫多時間慢1小時。
休斯頓到多倫多的航班飛行時間精確到:3小時零5至8分鍾
⑥ 休斯頓到倫敦的距離
美國休斯頓,英文HOUSTON,
國際機場名:GEORGE BUSH INTERCONTINENTAL AIRPORT
英國倫敦:英文LONDON
國際機場名:METROPOLITAN AREA
國際上都用英里計算距離,我用民航eTerm查出的顯示也是英里~~
兩地機場距離7261英里,換算成公里就一萬多了~~樓上兩位的數據是怎樣得來的?
休斯頓機場至倫敦機場有兩家航空公司的航班,機型不同,飛行時間不同~~
美國有五個時區,休斯頓時間比倫敦時間慢6小時;
美國大陸航空用波音777執飛,飛行9小時;
英國航空用波音747-400執飛,飛行8小時零45分鍾;
註:波音747-400比波音777大,除空客380外,波音747-400就是最大的客機了,波音777要小幾個檔次~~最明顯的:747-400有四個引擎,而777隻有兩個引警~~
⑦ 休斯頓到洛杉磯多少公里
休斯頓到洛杉磯的路線
全程2488公里,21小時13分鍾。
⑧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因為什麼墜毀的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後不久燃料箱外脫落的一個泡沫碎塊,一直是事故調查中的一大疑點。美國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該太空梭可能曾被多達三塊泡沫材料擊中,而不是早先所認為的一塊[4]。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月16日發射升空,1月24日太空梭項目承包商美國波音公司技術人員撰寫了這份報告,並於1月27日提交給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報告稱,在「哥倫比亞」號發射82秒後,有三個泡沫材料碎塊從連接外部燃料箱和太空梭的支架區域脫落,每個碎塊長約20英寸(相當於50厘米),它們擊中太空梭後「似乎出現了瓦解」,化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這份報告時強調說,根據報告得出的結論,泡沫碎塊撞擊不會影響太空梭飛行安全性,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也「同意這一結論」。
盡管如此,新報告公布之後,泡沫材料撞擊在「哥倫比亞」號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哥倫比亞」號2月1日解體墜毀後不久,泡沫碎塊問題就浮出水面。雖然美宇航局一直堅持認為,泡沫碎塊撞擊不會有嚴重後果,但負責對「哥倫比亞」號事故進行調查的獨立委員會,目前仍在對泡沫碎塊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這一獨立調查委員會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結論是「哥倫比亞」號機殼上可能出現孔洞,導致超高溫氣體進入太空梭,最終釀成事故。而根據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師1月29日就曾在電子郵件中警告說,太空梭外部隔熱瓦受損,有可能導致輪艙或起落架艙門出現裂孔。
後續調查美國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進一步確認,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調查委員會去年公布的調查報告稱,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當太空梭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攝氏1400度的空氣在沖入左機翼後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駕駛艙內攝影[5]
事故發生後,由於無法迅速找回事發時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進行檢驗,宇航局和事故調查委員會一直沒對事故原因作出最終定論。目前,「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約50萬塊碎片已被找到並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負責「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師尼爾·奧特說,宇航局經多次試驗確定,泡沫材料安裝過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奧特說,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用噴槍在燃料箱外敷設泡沫材料的過程。試驗表明,目前的敷設工藝會在各塊泡沫材料之間留下縫隙,液態氫能夠滲入其間。太空梭起飛後,氫氣受熱膨脹,最終導致大塊泡沫材料脫落。撞擊「哥倫比亞」號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約0.75公斤。它幾乎是被整塊「撕下」後,高速撞擊到太空梭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並形成裂隙。太空梭重返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得以從裂隙處進入「哥倫比亞」號機體,造成太空梭解體。
殘骸[6]
奧特說,根據新標准對燃料箱進行檢測是目前擺在美國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礙。新標准要求,不允許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脫落。美國宇航局目前准備對所有太空梭的11個燃料箱進行檢測,檢查每個燃料箱需要4千萬美元。 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解析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委員會專家提出,起飛時遭遇強風、發射前臨時更換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齡太大」,都可能是造成這艘「功勛宇航器」解體的根本原因。在「哥倫比亞」號起飛62秒鍾後,突然遭遇到異常猛烈的大風吹襲,這有可能導致其左側機身發生「內傷」,為日後墜毀埋下了禍,此後僅僅20秒鍾,從機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脫落的泡沫絕緣材料就擊中了左側機翼前端,造成直接「外傷」。專家認為,這些損傷對一個使用10年的太空梭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哥倫比亞」號這樣21歲高齡的「老機」則是致命的。
調查委員會指出,有關方面正在研究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機體老化」問題上重視不夠,以致最終釀成本次悲劇。目前,有關「哥倫比亞」號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確定:超高溫空氣從機體表面縫隙入侵隔熱瓦下部四處亂竄,最終造成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墜毀,七名宇航員喪生。據介紹,飛機起飛一分鍾後,遭遇的風力強度已經接近NASA允許的極限。專家因此認為,原本已開始出現老化的機翼因遭受如此強風吹襲,才在外界異物的撞擊下顯得弱不禁風」,從而出現破損,為返航途中的超高溫空氣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後」。
此外,去年8月,原本和「哥倫比亞」號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來,並安裝到另外一艘即將起飛的太空梭上使用。直到當年11月,NASA才重新為「哥倫比亞」號安裝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這「不必要」的一拆一裝過程中,有關人員的操作對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傷害,結果造成絕緣材料脫落擊中太空梭左翼。此外,由於「年事已高」,哥倫比亞號的左翼前端的超強碳纖維隔熱板下面可能發生「缺損現象」。過去10年中,其他太空梭的類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損傷,其中包括外力(小隕石)撞擊、刮傷、密封不嚴等險情。
調查委員會指出,目前必須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對包括「哥倫比亞」號在內得美國太空梭上述容易受損的部位及時進行了檢查和更換。據介紹,「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為美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太空梭。在事故發生後進行的地面風洞試驗發現,「哥倫比亞」號在最後時刻發生的翻滾飛行現象,就是左翼前端保護層丟失造成的。專家估計,當時至少有5塊U形隔熱板脫落才會產生如此強大拉力。目前,搜索人員已經發現了超過2。8萬塊「哥倫比亞」號殘骸,並將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調查。據悉,這些東西不過是「哥倫比亞」號龐大機身的19%罷了。
最終報告
結構
2009年12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最終調查報告,細述了「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的最後情況。 報告還重點關注宇航員安全問題,提出多項改進意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2003年返航時失事,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宇航局隨後展開深入調查[7]。
和5年前的調查相比,這份長400頁的最終報告還原了更多「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宇航員的活動細節。報告說,從「哥倫比亞」號艙內警報響起,到宇航員生命結束只有約1分鍾時間。太空梭翻滾著失去控制,宇航員威廉·麥庫爾按下數個按鍵,試圖控制太空梭。其他大多數宇航員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此時,他們並不知道,噩運就要降臨,沒有花時間給自己做准備。3名宇航員沒有戴防護手套,1人沒在自己坐椅上,1人沒戴頭盔。數秒鍾後,「哥倫比亞」號乘員艙失壓。報告認為,壓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讓宇航員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隨後在飛機劇烈翻滾搖晃中受到致命撞擊致死。報告認為,宇航員即便有時間穿上防護衣物,在飛機失壓後給自己增壓,也只能多活一段時間,依舊不可能生還。
失事大事記北京時間20時00:「哥倫比亞」號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軌道上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8張)
繞地球飛行,乘務人員得到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綠燈信號,開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氣層的最後准備[8]。
北京時間20時49分,NASA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開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當時,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降落帶的上空有霧。
21時09分,天空上的霧散去。返回飛行指揮官勒魯瓦·卡恩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離開地球軌道指令。
21時1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印度洋上空。這時,「哥倫比亞」號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發動機打開,時間為3分鍾。太空梭的尾部向著地球,開始降落。
21時23分,慣性制導電腦的自動導航系統指揮太空梭調整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勢。
21時32分,輔助動力裝置被打開,以便向控制太空梭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壓系統增加壓力。
21時42分,「哥倫比亞」號到達位於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這時的火箭發動機以每小時27,000公里(聲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著。
21時44分,「哥倫比亞」號開始「進入大氣層」,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個40度的仰角,這樣,太空梭外的陶瓷阻熱瓦能夠承受飛機進入濃厚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所有熱量。陶瓷阻熱瓦開始升溫。
21時46分,「哥倫比亞」號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並准備在30分鍾內著陸,逐漸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亞、內華達、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最後到達佛羅里達州上空。
21時49分,「哥倫比亞」號開始按原計劃逐漸減緩飛行速度,它的前端朝著右側飛行。
21時52分,「哥倫比亞」號越過加利福尼亞海岸。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控制記錄顯示,太空梭的左側起落架溫度發生輕微異常變化。三個水壓熱感測器顯示的左側起落架溫度在華氏40到60度(攝氏8至15度)之間。
21時53分,太空梭左翼第4個感測器顯示溫度仍在上升。
21時54分,整個機身的溫度因左翼溫度上升而上升了攝氏15度。
21時5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內華達沙漠上空。
21時56分,「哥倫比亞」號飛臨亞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時57分,在飛臨新墨西哥州上空時,仍受自動導航系統控制的太空梭開始向左偏轉,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失去與太空梭左翼溫度感測器數據傳輸之間的聯系。
21時58分,太空梭左側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力量推動「哥倫比亞」號向左滾動,配平滾動穩定器自動打開,試圖修正太空梭的降落位置。
21時59分,太空梭上的機載電腦試圖通過啟動2部偏航噴氣推進器進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離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倫比亞」號以時速21,000公里的速度進入得克薩斯上空。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記錄下了最後的無線電聯絡信號:「哥倫比亞,這里是休斯頓。我們看到你們的輪胎壓力信息,但沒有抄下你們最後的數據。」
過了片刻,「哥倫比亞」號機長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聽到一陣噪音短波之後,地面與「哥倫比亞」號便失去了聯系。
22時0分,在失去所有無線電聯系的情況下,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繼續在雷達上跟蹤著「哥倫比亞」號。地面目擊人員報告稱,他們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
22時16分,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預定著陸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啟動事故應急計劃。
⑨ 美國航天事業發展史
1981年初,經過十年的研製開發,「哥倫比亞」號終於建造成功,它是第一架用於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宇航員和設備的太空梭。它第一次飛行的任務只是測試它的軌道飛行和著陸能力。在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之後太空梭安全著陸。「哥倫比亞」號是以18世紀初第一艘環繞地球航行的美國輪船的名字命名的,在下一架太空梭,「挑戰者」號建成之前,「哥倫比亞」號又進行了四次飛行。
「哥倫比亞」號最出名的幾次飛行
在過去的15年中,「哥倫比亞」號完成了多項任務。在1983年進行了第六次飛行過程中,它運載著歐洲建造的太空實驗室進行了10天的研究。在1986年第七次飛行中,機組人員中有富蘭克林·張迪亞斯(張福林)(第一位西班牙裔美國宇航員)和比爾·尼爾森(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國會議員)。「哥倫比亞」號取得的成就還包括:將許多顆民用和軍用衛星送入太空,回收了需要修理的衛星,進行了進一步的空間實驗室實驗。到1996年4月止,「哥倫比亞」號已經進行了19次飛行。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7宇航員罹難
美國當地時間2月1日,載有七名宇航員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結束了為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太空梭解體墜毀。
美東時間上午九9點(北京時間22:00),也就是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鍾,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
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跡。
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但是肯尼迪機場現在已經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眾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為在太空梭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
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
事發之後,布希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太空梭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當時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
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為203,000英尺,時速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瑟琳-沃森向全國公共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宇航員倖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
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分別是:里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克爾-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里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
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於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最後時刻全記錄
北京時間2003年2月5日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向媒體提供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2月1日遭遇滅頂之災前最後時刻的太空經歷,以下是時刻表內容(為方便讀者,我們將原來的美國東部時間和格林威治時間轉換成北京時間):
北京時間20時00:「哥倫比亞」號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飛行,乘務人員得到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綠燈信號,開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氣層的最後准備。
北京時間20時49分,NASA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開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當時,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降落帶的上空有霧。
21時09分,天空上的霧散去。返回飛行指揮官勒魯瓦·卡恩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離開地球軌道指令。
21時1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印度洋上空。這時,「哥倫比亞」號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發動機打開,時間為3分鍾。太空梭的尾部向著地球,開始降落。
21時23分,慣性制導電腦的自動導航系統指揮太空梭調整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勢。
21時32分,輔助動力裝置被打開,以便向控制太空梭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壓系統增加壓力。
21時42分,「哥倫比亞」號到達位於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這時的火箭發動機以每小時27,000公里(聲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著。
21時44分,「哥倫比亞」號開始「進入大氣層」,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個40度的仰角,這樣,太空梭外的陶瓷阻熱瓦能夠承受飛機進入濃厚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所有熱量。陶瓷阻熱瓦開始升溫。
21時46分,「哥倫比亞」號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並准備在30分鍾內著陸,逐漸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亞、內華達、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最後到達佛羅里達州上空。
21時49分,「哥倫比亞」號開始按原計劃逐漸減緩飛行速度,它的前端超著右側飛行。
21時52分,「哥倫比亞」號越過加利福尼亞海岸。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控制記錄顯示,太空梭的左側起落架溫度發生輕微異常變化。三個水壓熱感測器顯示的左側起落架溫度在華氏40到60度(攝氏8至15度)之間。
21時53分,太空梭左翼第4個感測器顯示溫度仍在上升。
21時54分,整個機身的溫度因左翼溫度上升而上升了攝氏15度。
21時5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內華達沙漠上空。
21時56分,「哥倫比亞」號飛臨亞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時57分,在飛臨新墨西哥州上空時,仍受自動導航系統控制的太空梭開始向左偏轉,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失去與太空梭左翼溫度感測器數據傳輸之間的聯系。
21時58分,太空梭左側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力量推動「哥倫比亞」號向左滾動,配平滾動穩定器自動打開,試圖修正太空梭的降落位置。
21時59分,太空梭上的機載電腦試圖通過啟動2部偏航噴氣推進器進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離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倫比亞」號以時速21,000公里的速度進入得克薩斯上空。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記錄下了最後的無線電聯絡信號:「哥倫比亞,這里是休斯頓。我們看到你們的輪胎壓力信息,但沒有抄下你們最後的數據。」
過了片刻,「哥倫比亞」號機長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聽到一陣噪音短波之後,地面與「哥倫比亞」號便失去了聯系。
22時0分,在失去所有無線電聯系的情況下,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繼續在雷達上跟蹤著「哥倫比亞」號。地面目擊人員報告稱,他們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
22時16分,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預定著陸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大啟動事故應急計劃。
美國第二架太空梭:「挑戰者號」
1982年,「挑戰者」號成為美國宇航局的第二架太空梭。太空梭(正式名稱為空間運輸系統)由軌道飛行器、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器和外燃燒箱共同構成。軌道飛行器是一種用來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宇航員和設備的帶有機翼的太空飛機。由於它悲慘的結局,「挑戰者」號這個名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可能比其他太空梭都要大。「挑戰者」號進行了9次飛行,第一次是1983年4月,最後一次(飛機失事)是在1986年。
在第一次飛行過程中,「挑戰者」號將一顆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送入太空。兩個月之後,「挑戰者」號又進行了一次飛行。機組人員中有薩麗·賴德,她是第一次進入太空的美國女宇航員。「挑戰者」號第三次飛行的機組人員中包括蓋伊·布魯福德,他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非洲裔美國人。在它各次飛行行動期間,「挑戰者」號將歐洲的太空實驗室以及數顆軍事和科學衛星送入軌道。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
1986年1月28日是寒冷的一天,在美國佛羅里達的卡那維拉爾角,比天氣更讓人心寒的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的悲劇。
這天早晨,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戰者號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聳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台上一片歡騰。但太空梭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挑戰者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 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挑戰者號發生爆炸,全世界為之震驚。
7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以平民身份參加太空飛行的女教師麥考利夫。原計劃她將在太空給她的學生進行現場授課,不幸的是麥考利夫壯志未酬,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根據調查這一事故的總統委員會的報告,爆炸是一個O型封環失效所致。這個封環位於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的兩個低層部件之間。失效的封環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O型封環會在低溫下失效,盡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由於發射已被推遲了5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視。
挑戰者號飛機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二架太空梭。它以航行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國研究船挑戰者號而命名。也許有人還記得阿波羅17號登月艙也叫挑戰者號。就像它的前輩一樣,太空梭挑戰者號也為人類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2年7月,挑戰者號太空梭成為美國可再度使用的帶冀航天器,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飛行任務。1986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乘載七名宇航員,進行太空梭的第10次飛行。在挑戰者號十次的飛行任務中,共繞軌道飛行987次,太空停留時間累積69天。
挑戰者號的失事曾使美國的航天事業受到沉重打擊,太空梭在以後的3年中停止了飛行。但是,在總結了挑戰者號的教訓之後,人類對太空的探測仍在繼續。從太空梭恢復飛行至今,已執行了76次飛行任務,包括組建國際空間站。挑戰者號的宇航員是人類航天事業的先驅。
參加這次太空梭的宇航員一共有七人。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歲;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四十歲;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三十六歲;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里高利·傑維斯,四十一歲;女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三十七歲。
美國第三架太空梭:發現號
「發現」號太空梭軌道飛行器是以18世紀美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的小船的名字命名的。他駕駛著這艘小船在南太平洋航行,成為第一個踏上夏威夷群島的非土著居民。「發現」號太空梭是美國建造的第三架太空梭,前兩架是「哥倫比亞」號和「挑戰者」號。「發現」號太空梭的第一次飛行是在1984年8月,總計飛行了21次,比任何其它太空梭飛行次數都多。
引人注目的成就
在「發現」號太空梭完成的各項任務中,部署哈勃空間望遠鏡可能是最出名的一項。1995年,「發現」號又一次成為了頭條新聞。它在第一位女太空梭駕駛員——M·柯林斯的操縱下飛過了「和平」號空間站。「發現」號還部署了幾顆軍事和研究衛星(包括其它國家的衛星)。修理了出現故障的衛星並首次把一位美國參議院——猶他州的傑·迦納送入太空。
以下是「發現號」太空梭歷年來執行任務一覽表:
日 期 任務代號 具體任務
1984年8月30日 STS-41-D 發射兩顆通訊衛星
1984年11月8日 STS-51-A 發射兩顆通訊衛星
1985年1月24日 STS-51-C 為美國國防部發射一顆電子情
報衛星
1985年4月12日 STS-51-D 發射兩顆通訊衛星
1985年6月17日 STS-51-G 發射兩顆通訊衛星
1985年8月27日 STS-51-I 發射三顆通訊衛星
1988年9月29日 STS-26 發射一顆跟蹤與資料中繼衛星
1989年3月13日 STS-29 發射一顆衛星
1989年11月22日 STS-33 發射一顆ELINT衛星
1990年4月24日 STS-31 發射「哈伯」太空望遠鏡
1990年10月6日 STS-41 發射「尤里西斯」太陽探測器
1991年4月28日 STS-39 為美國國防部發射675號衛星
1991年9月12日 STS-48 搭載大氣層研究衛星
1992年1月22日 STS-42 搭載國際微重力實驗室
1992年12月2日 STS-53 搭載美國國防部委託的部分設施
1993年 4月8日 STS-56 搭載二號大氣實驗室
1993年 9月12日 STS-51 發設通訊技術衛星
1994年 2月3日 STS-60 搭載真空尾跡屏罩設備
1994年9月9日 STS-64 進行太空技術實驗
1995年2月3日 STS-63 與「和平號」太空站會合
1995年7月13日 STS-70 發射第七顆TDRS衛星
1997年2月11日 STS-82 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
1997年8月7日 STS-85 運送低溫紅外線望遠鏡
1998年6月2日 STS-91 與「和平號」太空站會合
1998年10月29日 STS-95 太空飛行
1999年5月27日 STS-96 國際太空站補給任務
1999年12月19日 STS-103 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
2000年10月11日 STS-92 國際太空站組裝任務
2001年3月8日 STS-102 國際太空站的人員輪換任務
2001年8月10日 STS-105 國際太空站人員與補給運送任務
美國第四架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
1985年,「亞特蘭蒂斯」號成為美國宇航局的第四架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是以美國第一艘遠洋船舶的名字命名的,這艘輪船從1930年到196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被用來進行研究。「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重77.7噸,它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間進行了16次飛行。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第一次飛行是美國空軍的一次機密行動,它把兩顆國防 通信衛星送入太空。這架太空梭一些更加引人注目的飛行行動包括1989年將「伽利略」號和「麥哲倫」號行星探測器送入太空和1991年將康普頓伽馬射線觀測台送入太空。1996年,「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美國宇航員莎朗·露西德送到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露西德在空間站上停留了6個月,打破了太空停留時間的記錄,之後「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又把她接回了地面。
美國第五架太空梭:奮進號
「奮進」號是美國宇航局最新建造的一家太空梭軌道飛行器。它是由美國宇航局於1991年建造,用來替代1986年在爆炸中被毀壞的「挑戰者」號。「奮進」號是以18世紀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的考察船的名字命名的。「發現」號高36.6米,寬23.4米,重71噸,造價超過20億美元。它是美國宇航局建造的四架太空梭之一,也是還在使用當中的太空梭之一。其它兩架分別是「發現」號和「亞特蘭蒂斯」號。
與前幾架太空梭的不同之處
「奮進」號太空梭除了電子設備有所改進之外,在尾部還增加了一個降落傘,可以縮小著陸後在跑道上滑行的距離。
⑩ 從休斯頓坐飛機到敦倫多要多久
休斯頓與倫敦時差6小時,美國休斯頓比英國倫敦時間慢6小時。
從休斯頓坐飛機到倫敦要9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