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麼失敗
❶ 有哥倫布、麥哲倫開道的西班牙帝國為何最終還是破敗了
當年,西班牙靠著哥倫布,麥哲倫開道,成功的發現了新大陸,並且藉此開拓領土,此時的西班牙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雖然人人都知道日不落帝國代表的就是英國,但是曾經的西班牙也是日不落帝國,而且還要比英國早200多年。
最後一點就是當時的競爭太激烈了,此時的西班牙成為了日不落帝國之時,也是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上位之時。伊麗莎白仿照西班牙同時也開始了殖民擴張,之後法國,荷蘭相繼出現,共同爭奪海洋的財富,其中西班牙就在這場爭奪當中敗下陣來。
❷ 美西戰爭中為什麼西班牙會失敗
美國的戰爭目的決定了在西班牙殖民軍被打敗後,美國人要把屠刀指向曾與其共同作戰的菲律賓人民。1899—1901年,美軍用暴力鎮壓了1896—1901年菲律賓革命。1898年12月10日,美西兩國政府簽訂《巴黎和約》,規定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群島轉讓給美國美國的戰爭意圖完全暴露。
總之,1898年的美西戰爭,不僅在美國歷史上、乃至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是國家壟斷資本對外經濟擴張的必然產物,是美國統治集團發動的一次重斷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成了美國、乃至世界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重要標志。
❸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原因是什麼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派出無敵艦隊,與英國在英吉利海峽舉行了一場讓世人矚目的戰役。
但是的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更是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而當時的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然而,就是在這種眾寡懸殊,西班牙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海戰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也正是這場戰爭使得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學術界一直對「無敵艦隊」在寡弱對手面前不堪一擊,最終覆沒的解決深感不解,專家們更是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有人認為,不得民心而發起戰爭是當時西班牙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們認為,當時的西班牙只是表面上的強盛。國王腓力二世的專制統治早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這種民憤使得戰爭失利。
也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的慘敗是由於西班牙國王用人不當造成的。艦隊總司令西頓尼亞出身於名門望族,深得國王信賴。但是他本來是一名陸將,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因此,他也曾向腓力二世請辭,但未被獲准。而在這樣一位將領指揮下的海戰只能失敗。
另外,有一部分人也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導致了最後的慘敗。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風暴的襲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泄露,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步兵也因為暈船不適應而失去戰鬥力。而西頓尼亞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厄運的發生無可避免。而更讓艦隊雪上加霜的是,回國時,在蘇格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全軍覆沒的命運就這樣劃上了句號。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無敵艦隊」覆滅的事實無可改變。但軍事家們仍能在對「無敵艦隊」覆滅原因的思考中,找到值得深思的東西。
❹ 無敵西班牙艦隊為什麼輸了呢
元朝鐵騎的強大。可以說是舉世聞名的。歐洲人提起這支鐵騎,稱他們為上帝之鞭。這是因為,這鐵騎在到達了歐洲之後。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得他們落花流水,他們有些人現在提起來都是瑟瑟發抖,為什麼元朝,在征伐日本的時候,卻接二連三的吃了敗仗呢?原因是因為輕視他們,輕敵是戰爭中最大的弊病。
後人總結,西班牙失敗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西班牙虛假的繁榮。當時的西班牙國王,不得民心,他在民間大肆的搜刮財產,用來補給自己的軍隊,但是不得民心,又有哪一個士兵願意為他作戰呢?
第二個就是沒有統帥,在和英國作戰的前幾天。西班牙的統帥剛好死了,於是士氣低落。西班牙的新統領,居然是一個沒有經歷過海戰的軍官,結果大家也就想得到了。
第三個原因,也就是最主要的原因,輕敵。西班牙沒有了解到英國的實力。等到他們兩個人作戰的時候,荷蘭人出手了。西班牙大驚失措,沒想到英國還有這一手。倘若西班牙艦隊,沒有輕敵,那麼今天世界的格局,可能又是另一番樣子。
❺ 西班牙共和國一系列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❻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❼ 為什麼西班牙人民在民族革命戰爭中會失敗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與反對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爭交織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聯合成為人民陣線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共和國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動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劃了反對共和國的軍事陰謀。1936年7月17日駐扎在西屬摩洛哥的部隊發生叛亂,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發了叛亂。法西斯陰謀家們把大部分軍隊拉到了自己一方。叛軍利用叛亂的突然性和共和國政府的猶豫不決,佔領了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群島和巴利阿里群島,並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築了防禦工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西班牙共產黨的號召下起來保衛共和國。民軍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部隊經過頑強戰斗,粉碎了在馬德里、巴塞羅娜、巴倫西亞、卡塔黑納、馬拉加、畢爾巴鄂以及在國內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亂的守備部隊。
叛亂者處於危機之中,他們只控制了幾個經濟落後的省: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利亞。而國內所有大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線和最重要的農業區都在共和國控制區內。然而西班牙政府沒有抓緊時機徹底粉碎叛軍。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國、義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強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英、法、美三國政府也對西班牙共和國採取敵視立場。他們宣布了「不幹涉」西班牙內部事務的政策,而實質上是為扼殺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瀾。西班牙共和國處在經濟封鎖之中。
叛軍依靠法西斯大國的援助於1936年8月初開始沿葡萄牙邊界向卡塞雷斯和巴達霍斯方向發動進攻。1936年9月中旬起馬德里成了緊張爭奪的目標。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遠近接近地上展開的激烈戰斗表明,共和國方面不僅有可能擊退叛軍,而且能夠徹底粉碎他們。法西斯大國擔心叛軍遭致失敗,決定公開插手西班牙的國內戰爭。1936年11月18日德國和義大利斷絕了與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並且承認佛朗哥為西班牙政府首腦。在短期內調往西班牙的外國部隊竟達5方多人,其中包括義大利常規軍2.5萬人和德國「鷹」軍團編成內的近1萬人。隨後干涉軍的力量又迅速增長。1936~1939年共有30多萬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戰,其中德國5萬、義大利15萬、葡萄牙2萬、摩洛哥約9萬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集群。戰爭頭兩年內德國和義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飛機、1150輛坦克和裝甲車、2700門火炮、數十萬支步槍、750萬發炮彈、1.7萬枚航空炸彈、7600多輛汽車和大量軍需品。義大利和德國的武裝干涉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軍事優勢轉到佛朗哥分子一邊。
1937年1~2月叛亂者和武裝干涉者兩次試圖奪取馬德里都沒有成功。在中部戰線、南部戰線、特別在馬德里附近,未經嚴格訓練的民軍部隊在激戰過程中改編為正規的人民軍。這支軍隊不僅堅守了馬德里,在哈拉馬河使敵人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在瓜達拉哈拉粉碎了義大利遠征軍。這些勝利證明了西班牙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政策是正確的。
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軍的戰爭贏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支持和竭盡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個國家的4.2萬名國際主義志願者抵達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國際縱隊和3個國際營。為了有效地幫助西班牙人民,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把一些積極的反法西斯戰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亞蒂、達列姆、柯都維亞、隆哥、布克、拜姆勒、科爾、孔特魯拉斯、施泰恩、賴謝爾、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喬皮奇、帕羅維奇、季米特洛夫、扎爾卡、蓋爾、雷恩、福克斯等。蘇聯人民忠實地遵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保衛者的最前列。蘇聯把反對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體進步人類的共同事業。
僅在1936年蘇聯人民就募集了6160萬盧布作為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資金,而蘇聯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了8500萬美元的貸款。在近3年期間內蘇聯沖破法西斯強國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封鎖,除了向共和國提供糧食、葯品和工廠設備以外,還提供了648架飛機、407輛坦克和裝甲車、1186門火炮、2萬余挺機槍和近50萬支步槍。大約3000名蘇聯志願者——軍事顧問、飛行員、坦克手、水手和其他專業人員曾在共和國軍隊中英勇奮戰。蘇聯軍事專家在創建正規的人民軍以及准備並實施反對干涉軍和叛軍的最重要戰役方面給共和國以巨大的幫助。
佛朗哥在馬德里附近遭到反擊後,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指示把爭奪的重心轉向西班牙北部,以便佔領與共和國分隔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在戰線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轉入防禦。1937年年中叛軍和干涉軍集中兵力轉入進攻。有15萬名士兵和軍官參加了進攻,其中包括10萬名義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上。共和國軍僅能以臨時湊集的6萬人的部隊對抗進攻之敵,然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干涉軍向未設防的城市和鄉村猛烈實施密集空中突擊。1937年4月26日在沒有任何軍事必要的情況下完全炸毀了格爾尼卡。叛軍和干涉軍利用無政府主義者的背叛行為而得以突破北線的防禦,於6月20日奪取了畢爾巴鄂城,並由此向桑坦德,進而向希洪進攻。
為了援助阿斯圖里亞斯的保衛者,共和國軍指揮部更加積極地組織中部戰線和東部戰線的戰斗行動。1937年6~9月實施了兩次重大的進攻戰役,一次在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薩拉戈薩東部。佛朗哥被迫從北方抽調部分兵力投入到馬德里和薩拉戈薩附近的戰斗。北線得到了一個月的喘息機會,但是這一機會未能適當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個月之後共和國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支撐點——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國軍在東線左翼成功地實施了攻克敵之主要支撐點——特魯埃耳的戰役。為了恢復這里的態勢,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斷進攻馬德里的准備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調往特魯埃耳。共和國軍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擊支援,重新被擊退到原出發地。在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某些政黨的隊伍中和陸軍部的機關里出現了投降情緒。特別是陸軍部長普里托阻撓人民軍隊的加強,其行動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揮部利用在特魯埃耳取得的勝利,把主要力量調往東部戰線。干涉軍和叛軍在埃布羅河河谷地區集中了西班牙5個軍,以及義大利遠征軍,德國「鷹」軍團,幾乎全部空軍和大量坦克兵團;而共和軍在這個方向上作戰的只有11個師,這些師在不久前的戰斗中已經遭到削弱,也沒有預備隊。
1938年3月9日叛軍部隊轉入進攻,突破了共和國軍的防禦並重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38年4月8日共和國政府進行了改組,普里托被免職,奈格林總理親自擔任軍事領導。政府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倡議,提出了內容廣泛的綱領: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陣線的范圍擴大到全民族統一的程度。這項綱領開辟了在西班牙恢復民主和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的道路。
共和國指揮部力圖削弱法西斯的攻勢,在加泰羅尼亞發動了進攻。7月25日共和國軍突然強渡埃布羅河並在寬闊地段上沖破了敵人正面,奪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積登陸場。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國軍扭轉政治軍事形勢和使戰爭進程朝著於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的一次重要嘗試。
但是,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加緊鎮壓、歐洲許多小國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國邊界的封閉,使西班牙共和國處於嚴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武裝干涉中不僅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國統治集團的直接支持。叛軍和干涉軍獲得增援後決定奪取加泰羅尼亞。他們集中了大約26個師,而共和國軍方面只能以總數為17.6萬人的21個師相抵抗。這些師在以前的惡戰中已喪失了元氣,僅裝備有240輛坦克和裝甲車、225門火炮和134架飛機。
1938年12月23日敵人開始在加泰羅尼亞戰線發動進攻。共和國為數60萬人的五個集團軍均在其他戰線上,在這里戰斗的共和國部隊得不到他們積極行動的支援,而處於困境。經過1個月的激烈戰斗,共和國軍於1939年1月26日放棄了巴塞羅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傷亡為代價開進到法西邊界。2月9日英國巡洋艦「德文郡」號迫使梅諾卡島的保衛者投降。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的公開支持下逼迫共和國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並斷絕同共和國奈格林政府的外交關系。以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會黨人貝斯太羅為首的叛變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兩國政府的指使於3月3日在卡塔黑納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叛亂,這次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共和國的艦隊卻在海軍上將布伊薩率領下離開基地,開赴賓澤特,後在那裡被法國當局拘留。3月5日晚卡薩多組織了反革命政變並奪取了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們把戰線讓開,3月30日共和國的全部領土被法西斯軍隊佔領。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最高峰。在這一戰爭過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徵的新型民主共和國。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流血最多的戰爭之一。戰爭期間,在軍事行動、空戰、轟炸和佛朗哥分子佔領區的鎮壓中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這場戰爭中武裝斗爭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實施進攻配之以在戰線其餘地段的陣地防禦。與空軍和海軍協同動作的步兵部隊在武裝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戰爭證明:戰斗和戰役的成功要靠武裝力量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戰爭過程表明,空軍的戰斗能力很強,它能夠在掌握制空權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況下達到可觀的效果。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僅能防槍彈的輕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擊下會遭受嚴重損失。同時,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擊的支持下集中實施坦克沖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佔領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軍具有重要意義,干涉者利用它封鎖西班牙共和國的海岸,轟擊港口和基地並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國海軍主要被用於護送地中海的運輸船和掩護海岸。
❽ 宗教戰爭的大輸家西班牙輸了什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遭受到的最嚴重的失敗是與英國的戰爭,當時在英國掌權的是一個女人,結過多次婚的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
這個伊麗莎白女王是個熱心的新教徒,非常聰明,意志堅強,目標明確,但是也自負和殘忍。對她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衛國家抵禦天主教徒的攻擊,這樣的天主教徒在英國也有許多。她無情地迫害他們。她逮捕並處死了自以為也有權力統治英國的蘇格蘭信天主教的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一個無比漂亮和嫵媚的女人。伊麗莎白也幫助尼德蘭的新教市民與腓力二世作戰。
對於這種敵視天主教會的態度,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怒不可遏,他決定為捍衛天主教而佔領英國或將其消滅。他花費巨資裝備了一支強大的艦隊:130艘大帆船,2000多門大炮,2萬多名西班牙士兵。這些數字讀起來很快。可是你想想看,你想像一下海上擺上130艘船。這就是無敵艦隊,這就是說,這是一支大型艦隊。它於1588年從西班牙揚帆出航,帶著全體武裝人員,帶著夠6個月用的武器和食品。
這時,小小的英格蘭島似乎根本不可能抗擊這樣一支強大的艦隊。但是這和當初波斯戰爭時的情況沒有兩樣。這些負荷重的大船作戰時笨重、不靈活。英格蘭人根本就不進行真正的海戰,他們乘著他們的快捷的小船駛近過來,轟擊艦隊,隨即就逃逸而去。然後他們就讓著了火的、沒有人的船揚帆向西班牙艦隊駛去,把擁擠在一起的大量西班牙戰船攪了個天翻地覆,致使西班牙人在英格蘭附近的陌生海域里迷了航向,四散開來。
最後大部分均在大風暴中毀滅。只有全部船隻的幾乎不到一半返回西班牙,而且即便是這些船隻也根本就未曾登陸英格蘭。但是腓力二世沒有將這一深深的失望情緒流露出來,據說他曾友好地感謝了艦隊司令並說了這樣的話:「我派你去和人作戰,沒有派你去和風浪作戰嘛。」但是英國人不僅在西班牙的水域里追擊西班牙船隻,英國商船也在美洲和印度海濱攻擊西班牙商船。
英國人和荷蘭人不久便將西班牙人從印度和美洲許多富有的港口排擠出去。他們開始在西班牙殖民地的北方,在北美洲,建立商業代理處,完全就像腓尼基人曾做過的那樣。許多英國人在宗教戰爭中受迫害或驅逐,如今他們到那裡去過更自由的生活。在這些印度港口和居民點里,實際上並不是英國和荷蘭這些國家在行使統治權。在那裡行使統治權的,是英國和荷蘭的商人,他們聯合起來經商並把印度的財富運往歐洲。這些人稱貿易商行的貿易公司也僱傭士兵。
哪裡的印度人對他們不友好或者不願意以足夠便宜的價格出售商品,士兵們便被派出去「懲罰」哪裡的人民。這種狀況不比西班牙人對美洲的印第安人作戰時好多少。在印度,英國和荷蘭商人也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沿海岸的各個地區,因為印度君主們互相不團結。不久,人們在北美和印度便講法國西北面的這個小島上的語言——英語,這樣又產生了一個新的世界帝國。
一如當初拉丁語通過羅馬帝國成為世界語言,今天英語也變成了這樣的語言。好啦,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這些,歡迎大家給小編評論點贊。
❾ 美西戰爭因何而起老牌帝國為何敗北
美西戰爭作為工業時代重要的一次洗牌戰爭,美西戰爭的起因和西班牙因何失敗的原因就讓黎塞留的野望來簡要解釋一番吧(如有錯誤疏漏之處還望指出,勿噴)
故而但就此消彼長的實力因素。西班牙就已經無法挽回失敗了。即便是西班牙想利用其它強國諸如英國介入也無濟於事,因為此時英美關系正處於一段友好時期,而英國則更是在輿論上站在美國一邊。所以美國只要在戰爭中正常發揮,西班牙根本無力扭轉敗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