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饅頭包子怎麼吃

西班牙饅頭包子怎麼吃

發布時間: 2022-04-26 09:40:59

Ⅰ 饅頭包子怎麼做

饅頭包子做法:

用料,麵粉,水,豆沙

1.5克酵母粉用30度的溫水化開

Ⅱ 包子怎麼做好吃

1、麵粉加用溫水調好的乾酵母(按說明書),揉透。

2、做肉餡:好五花肉剁餡,加鹽、胡椒、少許味精、小蔥末、加一點點水(加菜就不加水)攪拌拌勻,反復多次,攪拌時最好朝一個方向,然後放冷藏室靜置30分鍾,即可。
註:餡里加蔬菜的做法:
我一般用青菜(小白菜,大白菜、芹菜也可以),燒一鍋水,開,放青菜適量,變色撈出,放入旁邊一大盆冷水裡,及時冷卻,(否則,青菜會黃),然後用手撈出擠干水分,剁碎,這樣好剁多了,再擠干水分,拌油。
和肉餡混合,拌勻!及時用!

1、肉包子餡
買一斤豬肉餡(羊肉。牛肉)大蔥一顆,姜一塊把蔥和姜都切成末和肉餡放在一起,在倒入醬油、香油、植物油鹽、味精(雞精)攪勻即成為包子餡

2、三鮮包子餡
用料:麵粉70克(兩小碗)豬肉30克(小半碗),鮮蝦仁
5-6個(切碎成泥),雞蛋半個炒碎,白菜心適量(2兩),香菇
一個(切碎)蔥、姜、鹽、香油適量,自發面一小時前弄好
待用,料酒少量。
做法:將蔥姜香菇加水三分之一杯),料酒與蝦肉、
肉末一起拌勻後加鹽,再拌勻加入炒好的雞蛋,把白菜心
切碎放在一起攪拌均勻不加醬油,做包子餡。包子溫火蒸
15-20分鍾。
特點:包子松軟,吃時似灌湯,味鮮美,營養豐富,適合

Ⅲ 包子和饅頭怎樣做才好吃

饅頭、包子,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大眾麵食。看似很簡單的東西,真正要做起來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想要讓做出的成品擁有光滑、細膩的外皮,這跟揉面、發面、以及蒸制都有很大的關系。我最近麵食做得有點多,連著發了幾篇,在評論里我收到很多親們說自己做出來的饅頭不夠光滑,或者是塌陷、麻點什麼的,問我問題出在哪。說實話,這不是在評論里三言兩語就能回復清楚的。所以我整理了這個揉面的詳細過程。只要面團揉得到位,離做出漂亮的饅頭就不遠了。 面團揉得好,做出的饅頭包子就很漂亮,反之面團揉得很粗糙,那成品的外皮也就粗糙。圖片上是我剛揉好時的面團圖,不是蒸好的饅頭哈。從圖中可以看出,面團表皮相當的細膩。我一般拌好麵粉團起來以後,每次揉面8到10分鍾左右。 更多的注意事項(發面、蒸制等)見日誌。

工具/原料

more

麵粉  300克 溫開水  150克 酵母  3克 食鹽  1/4茶勺 白糖  適量

方法/步驟

1/22分步閱讀

麵粉放入盆中。



2/22

先用溫開水化開白糖,(如果不放糖的話,這步可省略)。



3/22

加入3克酵母.



4/22

靜置片刻。



5/22

把食鹽加入麵粉里拌勻,再把酵母水緩緩的加入麵粉里,一邊加一邊用筷子攪拌(如果酵母水用完了,不夠的話,直接加溫水就可以了),攪拌至面盆里都是大大小小的絮狀面團,沒有乾粉,就剛好了(如圖)。



6/22

把絮狀面揉到一起,成初步的面團,這時候的面團,是相當粗糙的。(如圖)



7/22

把面團移到操作台上(因為操作台一定比在面盆里揉更方便),利用手腕的力氣,壓在面團上,把面團往前推。



8/22

用四個手指把推出去的面團往回拉,接著用手腕的力氣再推出去。



9/22

揉出去以後面團會變得較長,再用手指往回拉。



10/22

拉到面團靠近身邊的這頭。



11/22

繼續推出去,再拉回來。



12/22

鬆手後面團的樣子,是個橫著的長條。



13/22

把面團換成直的。

Ⅳ 包子饅頭.怎麼做才能好吃

白面和水的比例1比6,一斤面六兩水,加白糖少許,乾酵母,泡打粉,和好面拿濕毛巾蓋住,醒十分鍾,然後揉、搓、扎。再醒一會,就好了。這樣的包子筋道,也白。主要看你比例對了沒有。望採納

Ⅳ 包子和饅頭是怎麼做的,怎麼做才好吃

包子跟饅頭都是需要放酵母的,將那些酵母放進饅頭里,揉捏發酵,最後再放進蒸籠里,蒸熟了就能吃了,口感也很好。

Ⅵ 包子饅頭怎樣做才好吃

包子是一種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發酵後通過蒸籠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 包子在江南地區,包子一般叫做饅頭。
全國大部分地區是區分包子和饅頭的。沒餡的叫饅頭,有餡的叫包子。
在我國山東泰安等地區,將餃子也稱為包子。
主要材料:
麵粉1000克、發酵粉適量、肉餡750克、蔬菜適量、植物油50克、香油少許、雞精適量。
作法:
一、發面:
有兩種發面的方法
1.用面肥發面(通常叫大鹼發面)
把面肥用水先泡開然後把麵粉倒進去合勻,醒8小時待面發起是原來的1倍,然後對鹼當面沒有酸味,稍微有一點點鹼味,再醒半小時既可,蒸時鍋內放點醋 以免蒸出的包子皮有花點, 一定要用涼水把包子放進去再通電.
2.用酵母發面(通常是快速發面法)
a.配料:麵粉500克,乾酵母3克 泡打粉5克,豆油1兩, 溫水(250克--300克)根據麵粉的吃水量,糖20克.
b.做法:
1.將麵粉倒在案板上,加入乾酵母,泡打粉,糖,拌合均勻,扒坑.
2.在坑內加入溫水,放入豆油.抄拌揉合成面團稍醒.大約1小時左右.
3.待面醒好後,做成自己想做的包子,慢頭,花捲.
4.把做好的生坯擺入屜內.鍋內放入冷水.再插電蒸13分鍾既可.(如果蒸饅頭大約在30分--40分如果蒸花捲17分鍾)
二、製作包子餡兒
1、肉包子餡
買一斤豬肉餡(羊肉、牛肉),大蔥一顆,姜一塊把蔥和姜都切成末和肉餡放在一起,在倒入醬油、香油、植物油鹽、味精(雞精)攪勻即成為包子餡
2、三鮮包子餡
用料:麵粉70克(兩小碗)豬肉30克(小半碗),鮮蝦仁 5-6個(切碎成泥),雞蛋半個炒碎,白菜心適量(2兩),香菇 一個(切碎)蔥、姜、鹽、香油適量,自發面一小時前弄好 待用,料酒少量。
做法:將蔥姜香菇加水三分之一杯),料酒與蝦肉、 肉末一起拌勻後加鹽,再拌勻加入炒好的雞蛋,把白菜心切碎放在一起攪拌均勻不加醬油,做包子餡。包子溫火蒸15-20分鍾。
特點:包子松軟,吃時似灌湯,味鮮美,營養豐富,適合
而且,包子也有說人笨或長得難看的意思饅頭是一種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一般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饅頭叫做包子,而普通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南北方人都區分包子和饅頭。饅頭分有餡和無餡兩種。饅頭一般是半圓外表平整,每逢節日頂部會印上大紅印;江南地區的有餡饅頭主要有豆沙餡和油包兩種。包子則半圓頂部捏合處褶皺不加紅印,通常有肉餡、豆沙餡、油菜、白菜粉條、蘿卜絲、南瓜、韭菜雞蛋等各式各樣。
製作饅頭所需的原料:麵粉、發酵面、(白糖)、水、鹼、(青紅絲)。
因其經過發酵,易堵,腸胃不好的人應少吃。 [編輯本段]2、製作方法 1、將發酵面(老面)加麵粉、水和成面團,放入盆中或醒發箱發酵(發酵時間視室內溫度和老面的多少而定);
2、取出發酵好的面團加鹼和白糖(白糖可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添加,北方基本一點糖也不放,只有在南方才會出現放白糖的情況),揉透揉勻後搓成長條,揪劑子,擺在籠屜上,劑子口朝上,撒上青紅絲,在旺火上蒸二十分鍾,取出即可。
注意:
1、發酵面時一定要發到時間,劑子口一定要朝上;
2、下劑子擺在籠屜上時,千萬不要碰,否則不會「開花」;
3、上籠屜時火一定要旺,而且要在水沸時上籠屜。特點:色澤潔白,形如花朵,甜香爽口。
發酵粉用35度-37度溫水化開,用這個水和面。到軟硬適度不粘手,揉光用濕布蓋好醒面發酵。如今的天氣,2個小時是肯定能發起來地。然後將面置於案板上,加乾麵再揉勻,再醒一會。這時就隨便你了,是加豆餡,是放肉和菜或是其它東西作成諸如豆包、包子、花捲、糖三角,就看你的想吃啥了。成形後,再放約半小時。特別注意的是上鍋開蒸這道工序,一定要中火,鍋里要用冷水,勿謂言之不預也。要是像平常那樣大火開水,出來的絕對是死面團。大火開水的作法只適用於用面肥發酵的面。 [編輯本段]3、注意事項 ■蒸饅頭勿用熱水
許多人愛用熱水或開水蒸饅頭,以為這樣開得快。其實這並不科學。因為生冷的饅頭突然遇到熱氣,表面粘結,容易使饅頭夾生。
正確的方法應是在鍋內加冷水,放入饅頭後,再加熱升溫,可使饅頭均勻受熱,松軟可口。 、
■發酵的水溫
發酵粉融於溫水中,水溫不能超過四十度。
■饅頭的酸味
發好的面團如果覺得有酸味,可以加一點鹼面中和,一般只要不是發得太過不加也沒關系;
■蒸饅頭
蒸饅頭的過程中不要掀開鍋蓋;
■饅頭塌陷
饅頭蒸好後不要急於掀開鍋蓋,燜十分鍾再掀蓋,防止饅頭塌陷。
■蒸饅頭怎樣判斷生熟?

蒸饅頭判斷生熟有以下幾種方法:
(1) 用手輕拍饅頭,有彈性即熟;
(2) 撕一塊饅頭的表皮,如能揭開皮即熟,否則未熟;
(3) 手指輕按饅頭後,凹坑很快平復為熟饅頭,凹陷下去不復原的,說明還沒蒸熟。
饅頭
man tou
1.a steamed bun; a steamed mpling; steamed bread
■饅頭的標准
從2008年1月1日起,由國家標准委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小麥粉饅頭》國家標准正式開始實施。
該國家標准適用於以小麥粉為原料生產的商品饅頭,但像蕎麥等雜糧類饅頭就不在標准內。在感官方面要求饅頭必須是圓形,形態完整和美觀,沒有褶皺、斑點,氣味有小麥香;饅頭的體積不能太小,1克麵粉體積最低限度必須超過1.7毫升,小於這個體積的饅頭就不合格;饅頭水分有最高限量要求,要小於等於45%,否則極易長毛。

Ⅶ 饅頭包子做法

材料:
香芋400克,中筋麵粉400克,細糖50克,酵母粉6克,泡打粉5克,水
做法:
1.香芋去皮洗凈後切丁,放入蒸籠以大火蒸約6分鍾至松軟後,取出放涼碾壓成泥備用。
2.中筋麵粉及泡打粉和糖放入鋼盆中,再加入酵母粉拌勻。
3.將香芋泥和適量的水倒入麵粉中並拌勻,揉至均勻成團沒有硬塊。
4.用濕毛巾或保鮮膜蓋好的面團靜置發酵約20分鍾。
5.再將醒過的面團揉至表面光滑切成大小均勻的劑子,揉成饅頭狀,蓋上毛巾再餳20分鍾左右6.起蒸鍋加水燒熱,待蒸氣升起時將醒發的饅頭以大火蒸約8分鍾即可。

Ⅷ 小籠包的樣子

籠包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著名的河南王樓「山洞梅花包子」,傳說靖康之變以後由北宋皇室以「灌漿饅頭」之名帶入江南後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系出同門。近代小籠包,大多指起源於上海南翔鎮的小籠饅頭。南翔小籠饅頭是由上海南翔鎮日華軒小吃店店主黃明賢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首創的,原名小籠大肉饅頭,又稱南翔大饅頭,他認為小巧玲瓏的小籠包被稱為大饅頭,能使食客產生強烈的反差並生趣意。在工藝上,黃明賢用不發酵的精麵粉為皮,採用手工剁成的豬腿精肉為餡料,肉餡里還加上肉皮凍。小籠包一經面世就受到了食客的青睞,成為一款老少咸宜的小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黃明賢兒媳的表弟吳翔升又在上海縣城城隍廟開設了長興樓售賣小籠饅頭,這也是南翔饅頭店的前身。江南地區的無錫、常州、南京、杭州、蕪湖等地也都有著悠久的小籠包烹飪歷史,現存不少以小籠包為特色的百年老店。 小籠包高清照片
說起小籠包,開封有、上海有、天津有、杭州有各地均有特色,下面就一一介紹各地小籠包。
開封小籠
開封小籠包又稱灌湯小籠包,是開封的著名小吃之一,早在北宋時期,已有售賣,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東京汴梁(今開封市)70多家酒店之一的「王樓」, 制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東京汴梁第一」。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一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他適應市場需求,對包子的製作方式加以革新,將原來用半發麵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軟三硬」和面,使麵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還改大籠為小籠蒸制,小籠包子帶蒸籠一起上桌,現吃現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於經營,備受顧客歡迎,這便是開封小籠包。
建國後,開封小籠包子得以發揚光大。尤其是黃繼善開創的「第一樓包子館」所經營的灌湯小籠包子,經過名師的不斷改進,更具特色。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遠近聞名,吸引了大批開封市民和中外遊客,多以品嘗此名食為樂事。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一樓」先後發展了系列產品「小籠包子宴」和「速冷包子」。「小籠包子宴」又稱「什錦包子宴」,依餡料不同分為山楂、三鮮、南薺、麻辣湯、雞丁、筍丁、韭菜頭、魚仁、蝦仁和灌湯十大風 開封小籠包子
味。「速冷包子」先後投放本市及全國市場,受到歡迎。來開封旅遊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僑胞,在飽覽了古城名勝之後,以能品嘗開封小籠包子為樂事,並給予很高的贊譽。[1]
常州小籠
關於小籠包的歷史,亦有說,真正成型的小籠包誕生於清·道光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是當時位於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首創著名的加蟹小籠饅頭和加蟹頂黃小籠饅頭(頂部有大塊蟹黃)。後來小籠饅頭的工藝推廣到了附近的無錫、上海、南京等地,並與當地風俗相融合改進,成為江浙一帶的特色小吃。
常州加蟹頂黃小籠饅頭
古時有萬華,近代有迎桂,如今的常州人都知道,吃小籠饅頭要到 「迎桂」(迎桂小籠包)。迎桂茶社創建於1911年,由於經營得法,注重質量而使其聞名遐邇,深受市民喜愛。產品具有「皮薄透明、鹵汁豐富、蟹香撲鼻、肥而不膩、汁水濃郁、肉餡鮮嫩」的特點。輔以香醋、嫩姜,風味更佳,堪稱常州一絕。1985年被評為市優質產品,並編入「江蘇省小吃食譜」,1990年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十大名點之一。
加蟹小籠包是常州季節性的傳統風味小吃,每年中秋節前後,桂花盛開之際上市供應。加蟹小籠包,原來叫加蟹饅頭。常州人歷來包子、饅頭不分,通通叫饅頭。
小籠包又分隨號、對鑲、加蟹三種,「隨號」就是不加蟹油的;「對鑲」就是一籠包子有六隻是加蟹的,另外六隻是不加蟹油的;「加蟹」就是全部加蟹油的。一籠包子又稱一客,所以老常州人吃小籠包常常是這樣叫的:「兩客對鑲」。或者:「十客加蟹,我要帶到上海去呔。」老吃客堂吃一般只會點「對鑲」,老吃客認為:吃加蟹饅頭只有一隻隨號、一隻加蟹夾花著吃,才能充分體會到蟹的鮮美,如果你總是吃加蟹的,嘴中味覺就會有些遲鈍,越來越感覺不到蟹的鮮味了。所以會產生「對鑲」這種約定俗成的名稱。[2]
常州加蟹小籠包皮薄餡大鹵多,講究一個「寧可人等饅頭,不可饅頭等人」。那才能達到最好的口感。應該把小籠包挾出香醋碟子里浸一下,用筷挾起來,饅頭朝外面側一點,咬開底部一邊的皮子,先小心吸鮮美的鹵水,再把開了口的饅頭浸到醋里,讓醋進入到饅頭里邊,然後把整個饅頭放入嘴中。如果你不先把汁水吸掉,就一口咬下去,不是要燙了自己,就是將汁水射得一塌糊塗。[2]
無錫小籠
無錫的小籠以皮薄鹵多而譽遍滬、寧、杭一帶,是無錫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 它選用上等麵粉製作、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等特色。肉丸緊酵皮薄、餡多鹵足、鮮嫩味香,秋冬時,餡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此點不僅可即席食用,還可作饋贈親朋的禮品。「游龍」美稱的清代乾隆皇帝,曾遍游名山大川,尤其酷愛江南的佳山秀水、園林古跡和民風民俗。他曾六次下江南巡遊,乾隆下江南之旅,沿南京、揚州、常州、無錫、蘇州、杭州一線,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於1751年舊歷二月十九日到無錫,宿北營盤(石塘灣北)的龍舟上。他早在出巡前就決定要到無錫秦園(寄暢園)。二十日晨,御駕從黃埠墩換乘小船到秦園,就品嘗了當地的小籠包。可見當時江南各地民間已有小籠包的雛形。[3]
上海小籠
上海的南翔小籠有百年歷史,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最初的創始人是一家點心店――日華軒點心店的老闆黃明賢,後來他的兒子在豫園老城隍廟開設了分店。也就是在這繁華喧鬧的豫園里。[4]
南翔小籠包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襇14隻以上,一兩麵粉製作10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美食本來就是一門藝術,中國人發明的包子可算是這門藝術中的一個傑作,而南翔小籠饅頭更是把這一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極致。南翔小籠製作精細,它以精白麵粉發酵為皮,選取豬腿精肉為餡,而最獨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雞燉湯,再和豬肉皮煮在一起,然後做成皮凍,拌入餡內。
揪出的面團大小均等,還用食用油抹其表面,這樣會使口感更好。要把胚子拉到底,差不多大小,包的時候手要向上拉,它的優勢是皮薄,肉嫩,豐滿。熱騰騰的霧氣直往上冒,小籠蒸好了,此時的小籠包一個個雪白晶
各式小籠包成品(19張)瑩,如玉兔一般,惹人喜愛。戳破麵皮,滑溜溜的汁水一下子流出來。雪白的麵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餡,誘人到極致。如果吃時佐以姜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其味更佳。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
南翔小籠味美細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從當年第一次在南翔小鎮石舫上零售,到今天分店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南翔小籠的變化令人矚目,然而,它的那份原汁原味、自然淳樸卻始終不變 小籠包
,始終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戳破麵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咬一口南翔小籠,然後細細品味,品味上海傳統的飲食文化,品味遠離喧囂都市的那份「鄉野」之情,品味好吃的南翔小籠。天津小籠
狗不理小籠包是狗不理包子的基礎上,借鑒常州無錫等地小籠包的優點,具有皮薄,餡大的特點,並把包子放入蒸籠中使得包子更有滋味。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狗子14歲來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3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調味劑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 小籠包
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備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准,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3]
2製作方法方法[3]
方法一
材料
1.瘦肉(四兩)、肥肉(一兩)、麵粉(九兩)、滾水(半杯)、椰菜或紹菜葉(數片)
2.調味料:鹽、酒(各半茶匙)、生抽、生粉(各兩茶匙)、姜茸(一茶匙)、清水(四湯匙)、麻油、胡椒粉(各少許)
3.沾汁料:姜絲(半湯匙)、食醋(兩湯匙)。
做法
1.瘦肉及肥肉一同剁爛,加入調味料攪至起膠狀,分別做成小肉丸;
2.麵粉篩勻放入大碗中,慢慢加入滾水,迅速拌勻成軟粉團,以少許麵粉爽手;
製作所需材料(11張)將粉團搓成長條形,再分切小圓粒,碾成薄圓形粉皮,放入肉丸做成小籠包形狀。
3.放入籠屜隔水蒸七至八分鍾,拌勻。沾汁一同上桌,趁熱進食。
注意事項
1.正宗的小籠皮要用專門的擀麵杖,家裡一般用普通的擀麵杖,可以把外邊壓出褶皺,像荷葉裙邊的樣子就可以了;
2.包小籠的時候,不用收口,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小籠邊,輕輕收一下就可以;
(蒸之前一定要在小籠表面噴水,因為擀小籠皮的時候,要加許多麵粉,才能壓出荷葉裙邊,如果不噴水,蒸好的小籠皮會很乾)[3]。
方法二
無錫小籠饅頭以皮薄汁多而譽滿滬、寧、杭一帶。食時要咬開外皮一小口吮吸鹵汁。此點不僅可以在筵席上食用,也可以作為饋贈親朋好友之佳品。每逢喜慶節日,小籠饅頭似乎是家家不可缺少的食品。
教您小籠饅頭怎麼做,如何做小籠饅頭才好吃:
1.盆內加麵粉325克,用80℃的熱水140克(夏季用溫水)和成雪花面,倒入撕碎的酵面、食鹼水,揉至光滑軟韌為緊酵面。
2.豬腿肉絞碎放入盆內,加醬油、精鹽拌勻,皮凍絞碎摻入肉中,加綿白糖、味精、蔥薑末拌和成餡料。
3.面團搓成長條,摘成大小相等的面劑40個,逐個按扁,用擀麵杖擀成邊薄中間厚的圓皮(直徑約5厘米),包入餡料25克,捏成有15-20個褶紋的饅頭生坯。
4.取小格蒸籠,放入10個生坯,上旺火沸水鍋蒸約5分鍾即可。食時備玫瑰香醋和嫩姜絲蘸食。[3]
3製作要領1.面團要用嫩酵面;
2.餡料調時要加入皮凍。[3]
4吃法技巧由於小籠饅頭中含有大量湯水,所以吃起來務必要小心。
1.首先,將小籠饅頭夾入小碟中,要小心不要將皮夾破。
2.在小籠饅頭側面咬開一小口,略微吹涼一些。(小籠饅頭湯汁較燙,最好不要直接入口,可用筷子夾住後吹一下湯汁,但千萬不可倒入小碟中。) 小籠包
3.流傳的吃法先喝湯,這個理念是錯誤的,小籠的精髓就在於湯與皮、餡的完滿結合,三個要素缺少一個入口都不行,保證小籠美味不流失的方法是待湯汁稍涼之後,將整個小籠送入口中,讓湯汁在嘴中完全包住小籠,封住美味,毫不流失。
吃小籠包講究湯汁,做的時候要把高湯凝成透明的固體膠質,切碎了拌在裡面,熱氣一蒸,就全化成了湯水。好的小籠包皮薄如紙,提來提去還不帶破的。小心翼翼地提出來,放在醋碗里,對准上面一吸,鮮美的湯汁就進了肚了。不過不能著急,不然會燙著,然後再慢慢享用裡面的內容。[3]
5國外發展自50多年前有中國移民在西班牙經營中國餐館開始,中國的小籠饅頭也開始在西班牙食客中享有盛譽。西班牙語菜單上的解釋是:「中心加肉的中國麵包」。由於美味可口,有的西班牙餐館或酒吧也出售類似中國小籠饅頭的食物,但被叫做「西班牙產中式夾肉麵包」。
小籠包集錦(25張)自從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移民大量進入西班牙,中國飯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小籠饅頭是每家飯店必備的主力食品之一。不過那時的小籠已經不再寫成「小籠」,而是被寫成「小龍」。有的寫「中國小龍」,有的寫「上海小龍」。對於這個「小龍饅頭」,西班牙語的注釋更絕:「加中國龍肉的小麵包」。
至於是誰把「小籠」改成了「小龍」,記者一時無法考證,由於龍是中國的象徵,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小龍」、「巨龍」反正說的都是中國人、中國物。有的西班牙餐館隨之進行大膽改革,乾脆將「小龍饅頭」解釋成:「中國的龍麵包」。於是「龍麵包」這一名稱也就在中西飯店裡迅速走紅,「龍麵包」既好吃又易記,不像其他的中餐名字不易說更不易記。
2000年之後,「小龍饅頭」又發生了變化。為紀念武打巨星李小龍對武打電影的傑出貢獻,各國電視台紛紛開辟李小龍電影專題。在西班牙,印有李小龍的彩色招貼畫大街小巷都能看見,西班牙小孩更是一口一個Bruce lee(李小龍),一口一個中國功夫。也就在此時,「小龍饅頭」的含義又發生變化,有的飯店將「小龍饅頭」解釋成「武打巨星李小龍最喜歡吃的中國肉麵包」。「小龍饅頭」的西班牙名就叫「Bruce lee」,人們點菜時對跑堂說,「我要Bruce lee」,跑堂就知道食客要的是中國的小籠饅頭了。馳名國外,聞名四海,小籠饅頭無疑是小吃中的出名食品了。[3]
6被曝問題2012年4月,在果凍、老酸奶紛紛與皮鞋明膠扯上關系,不少人聞之色變的同時,網上又有一篇帖子引起公眾關注,一位網友爆料,有人把明膠用在小籠包里。她介紹說,小籠包里肉餡要加肉皮凍,傳統工藝程序繁雜,費時費工。所以好多店就直接用食用明膠代替肉皮凍,省事又省錢。
針對此問題,小吃店予以否認,某家店主稱小籠包的用料成本會比大肉包更便宜,但價格往往還要超過大肉包,就是因為人力成本、燃料成本太高,她的店要3個人忙五六個小時,才能做好一批肉皮凍。如果哪家店用明膠代替,能省下不少人力成本。但她同樣表示憂慮,單純的明膠無味,不可能完全代替肉皮凍,勢必還會加入肉味香精,這就更不利於健康了。
而專家則表示,雖然明膠是公認比較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但按照國家公布《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等食品安全國家標准,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在食品標簽上明確標注。明膠也不例外,只要食品中用到,無論是小籠包,還是火腿腸,都應該標注出來,向消費者明示。否則,銷售者就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也違法了國家的相關規定。[5]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