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班牙餐廳主要以什麼語言為主
Ⅰ 在上海,有哪些美味小眾餐館
上海的美味餐廳有很多,下面就介紹幾個比較有特色的餐館。
一、利再燃西班牙餐廳
看名字就知道,這家餐館主要提供的是西班牙菜餚,最受大家喜歡的就是海鮮義大利調味飯,用的貽貝肉鮮嫩多汁且沒有魚腥味,很多不常吃海鮮的朋友都會分分鍾愛上這道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特色的海鮮料理,愛吃海鮮的朋友們一定不能錯過。
五、榮小館
這家餐廳崇尚的是輕奢的簡約主義,一走進去就能感受到餐館清新典雅的氣質。這家餐館所售賣的都是應季食材,海鮮種類的飯大多採用清蒸白灼的烹飪手法,主打菜包括:家燒東海野生魚、蜜汁紅薯等等,口味鮮香且不膩,價格也非常實惠,適合周末與家人。朋友來這里小聚一下。
Ⅱ 西班牙的人是講什麼話,以什麼語言為主、溝通
西班牙有四種主要的語言,除了西班牙語為全國的官方語言外,其餘三種為地區級官方語言:
1、西班牙語(又稱卡斯蒂里亞語),通行於西班牙全國各地,佔74%。
2、加泰羅尼亞語(又稱巴倫西亞語),用於加泰羅尼亞,巴倫西亞,和巴利阿里群島,佔17%。
3、巴斯克語,用於巴斯克地區,佔2%。
4、加利西亞語,用於加利西亞地區,佔7%。
西班牙人在經貿往來時一般使用本國官方語言。從事對外事務的政府官員和商人一般會講英語或法語。
(2)上海西班牙餐廳主要以什麼語言為主擴展閱讀
西班牙語
在西班牙部分地區、美國、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哥倫比亞、厄瓜多以及烏拉圭被稱為西班牙語;而其他地區則主要稱西班牙語為卡斯蒂利亞語。
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半島居民使用伊比利亞各個民族進入半島。通過某些詞彙(特別是一些地名)可以分辨出影響,甚至西班牙的國名,據傳說就是。傳說當年半島上居住著西班牙人,於是就稱之為西班牙。在西班牙,這個名稱是España。
後者則是普通百姓的充滿活力。士兵和隨之而來的工匠、小商人們就把這傳播到伊比利亞以及帝國的其他行省,並使之與政治制度、經濟方式、文學藝術、習俗信仰等一同留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西班牙語作為「羅曼」語言,在語言結構與形態中能找到大量因子。
Ⅲ 西班牙餐館用語
ENSALADA CHINA中國沙拉
ENSALADA DE GAMABAS(BROTES DE SOJAS)蝦仁豆芽沙拉
ENSALADA DE CANGREJOS蟹肉沙拉
ENSALAD TÍPICA DE LA CASA本店沙拉
ROLLO DE PRIMAVERIA春卷
ROLLITOS DE VIET-NAM越南卷
WAN-TÚN FRITO炸餛飩
PAN DE GAMBAS FRITO炸蝦片
PAN CHINO中國麵包
VARIADOS DE LA CASA 「GRANMUNDO」本店拼盤
TALLARINES FRITOSCON TRES DELICIAS三鮮炒麵
TALLARINES DE LA CASA本店炒麵
FIDEOS FRITOS CON TRES DELICIAS三鮮炒米粉
FIDEOS DE SOJA SALTEADOS三鮮炒粉絲
ARROZ FRITO CON TRES DELICIAS三鮮炒飯
ARROZ FRITO CON GAMBAS蝦仁炒飯
ARROZ FRITO CON TERNERA Y CURRY咖哩牛肉炒飯
ARROZ FRITO CON OCHO DELICAS八珍炒飯
ARROZ BLANCO白米飯
西班牙華人www.eshuaren.tk
Ⅳ 西班牙菜有什麼特點
西班牙菜的特點是採用清香健康的橄欖油調味,此外餐館套餐份量大,分為開胃菜、前菜、主菜,還有甜品和濃縮咖啡;餐前還要喝淡酒如雪利酒,吃主菜時配上紅、白葡萄酒。
西班牙菜餚具有獨特的風味,它融合了地中海和東方烹飪的精華,你完全可以通過這些菜中濃郁的橄欖油味和噴香的蒜蓉味識別西班牙菜。在西班牙,午餐是一天中的主餐,西班牙人午休時間較長,人們通常都回家吃午飯。
西班牙菜和法國菜,義大利菜並稱為西餐三大流派,西班牙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度,對於西班牙人來說美食也是一種藝術,西班牙菜色彩豐富種類繁多。
(4)上海西班牙餐廳主要以什麼語言為主擴展閱讀:
西班牙菜用餐吃法介紹:
西班牙菜如同其他西餐吃法上一樣,分前菜、湯、主菜、甜品,而西班牙菜又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與法餐、義大利餐區別開來,自成一派。
1、小吃:Tapas是西班牙飲食國粹,幾乎大餐廳和小館子都有Tapas。Tapas源起據說是旅客無暇正式用餐,就地在餐廳門口或馬車邊解決一頓飯,常是一碟菜配塊麵包。土豆餅、蒜香橄欖油煎蝦,金槍魚、曼切格乳酪、火腿等是Tapas常見菜品。
2、主食:海鮮飯是西班牙餐食中當仁不讓的主角。Paella(西班牙海鮮飯)這個詞,直譯過來是燴飯的意思,不單單指海鮮,比如雞肉、兔丁、香腸等都可以使得Paella很美味。
3、湯:湯品特別要介紹西班牙西紅柿冷湯,這一道菜口味偏酸,由西紅柿、黃瓜及各類蔬菜烹飪而成,是道略帶辛辣味的清爽提神冷湯。
4、甜品:西班牙米飯布丁是一道聞名的家庭式甜品,濃郁甜美的口感透著微微的檸檬酸,冷熱皆宜。在西班牙北部的阿斯圖里亞斯區,這道甜品還會額外附上一層在熱鐵器里製成的焦糖。
Ⅳ 懷念西班牙留學的日子,上海哪裡有正宗的西班牙菜找了好久啊、、、
堡德佳西班牙餐廳
地址:武夷路789號美侖大酒店1樓(近中山西路)
西班牙餐廳
地址:虹梅路3911號4號別墅
LIZARRAN 利再燃西班牙餐廳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肇嘉浜路1111號美羅城4層
德堡佳西班牙餐廳
地址:武夷路789號101室美侖大酒店1層
阿波特西班牙餐廳 - 詳情»
地址:上海徐匯區南丹東路129號(近天鑰橋路)
Ⅵ 上海的西班牙餐廳有哪些
堡德佳西班牙餐廳
別名: Gran Bodega
地址: 長寧區武夷路789號美侖大酒店1樓(近中山西路)
電話: 021-52060719 52068000-5115
人均 ¥248
Flamenco西班牙餐廳
地址: 上海楊浦區大連路1266號(近控江路)
電話: 021-33775378 33775379
人均 ¥164
Azul&Viva
地址: 徐匯區東平路18號(近衡山路)
電話: 021-64331172
人均 ¥220
露華娜
別名: LA VERBENA
地址: 浦東新區陸家嘴西路2967號北濱江E座(近豐和路)
電話: 021-58789837
人均 ¥291
樂加爾松
別名: Le garcon Chinoi
地址: 徐匯區衡山路9弄3號(近東平路)
電話: 021-64457970
人均 ¥224
Las Tapas(金橋店)
別名: 樂泰
地址: 浦東新區金橋紅楓路259號(近碧雲路)
電話: 021-33821686
人均 ¥122
將軍西班牙餐廳
別名: EI Cid Spanish Restaurant
地址: 盧灣區建國中路25號8號橋2期2樓
電話: 021-61379377
人均 ¥112
維多利亞西班牙餐廳
別名: Victoria
地址: 盧灣區長樂路161號新錦江大酒店3樓(近瑞金一路)
電話: 021-54669918
Ⅶ 上海新天地那兒有一家餐廳Estado Puro是西班牙人開的,是家什麼樣的餐廳呢餐廳怎麼樣
這是一家由西班牙名廚Paco Roncero主理的西班牙風格的餐廳和酒廊。餐廳帶有濃郁的西班牙風味。主廚是西班牙米其林二星廚師,菜色都帶有西班牙獨有的風味。如果你想嘗試一下異域風情,可以去看看。另外,裡面也有酒廊,是一家很獨特的餐廳和酒廊。最近,餐廳還推出了早午餐,下午茶還有各種甜點優惠。
Ⅷ 求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介紹
西班牙館西班牙+西班牙館基本信息
場館主題: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
國家館日:8月30日
展館位置:C片區
官方網站
目錄
·概況
·展館外觀
·展示內容
·亮點
·展館風采
·最新動態
概況
展館是一座復古而創新的「藤條籃子」建築,外牆由藤條裝飾,通過鋼結構支架來支撐,呈現波浪起伏的流線型。陽光可透過藤條縫隙,灑落在展館內部。展館內設「起源」、「城市」、「孩子」三大展示空間。參觀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感嘆西班牙光輝燦爛的歷史、人民的智慧和創新,品味眾多知名的城市規劃家、社會學家、電影工作者和藝術家共同打造的盛宴。
展館解讀展館外觀
西班牙國家館佔地7600多平方米,為上海世博會面積最大的自建館之一,參展規模之大也創下西班牙參加世博會的新紀錄。整座建築採用天然藤條編織成的一塊塊藤板作外立面,整體外形呈波浪式,看上去形似籃子。8524個藤條板不同質地顏色各異,面積將達到12000平方米,每塊藤板顏色不一,它們會略帶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漢字,表達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詳細>>
展示內容在西班牙著名導演比格斯·魯納的講解下,西班牙館的第一部分展廳「起源」展露了它的全貌。參觀者彷彿置身「岩洞」,頭頂有點點「星光」,視聽設備將影像打在「岩壁」上,奔騰的海洋、遠古的化石,弗拉明戈舞者在激昂的鼓點中翩翩而至,穿著原始服裝的舞者將從屏幕里「舞出來」。接著,揮舞著紅布的人群把參觀者帶入奔牛節的現場,經歷一場沸騰般的狂歡,NBA球員加索爾和網球選手納達爾也會出現,與遊客「近距離接觸」。第二展廳「城市」的設計者巴西里奧·馬丁·帕蒂諾將在《彼得大師的木偶戲》的旋律中,以獨特的萬花筒方式展現西班牙城市從近代到現代的變遷。第三展廳「孩子」中,伊莎貝爾·庫伊謝特將以「西班牙國家館的孩子」——吉祥物「米格林」的視角遙想未來生活,小米寶寶將和遊客們一起暢想明日城市。西班牙館由「從自然到城市」、「從我們父母的城市到現在」、「從我們現在的城市到我們下一代的城市」三大空間組成。展示從遠古時期的野蠻和文明到現在的變化,再到暢想未來。西班牙館設有能容納300人同時用餐的西班牙餐廳,提供最地道的西班牙美食。紀念品商店、多功能劇院、商務中心也是展館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文化藝術節目也是西班牙館的展示重點。世博會期間,西班牙館將為上海帶來最知名的西班牙藝術家,包括歌劇、弗拉門戈、舞蹈、音樂等等,展示一個最真實的西班牙。
亮點藤條外牆藤板用鋼絲斜向固定,像魚鱗一樣排列,既牢固又美觀。這些深淺各異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鄉山東製作完成的,不經過任何染色,藤條用開水煮5小時可變成棕色,煮9小時接近黑色,這就是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訣」。
「激情西班牙」歌舞秀上海世博會期間,西班牙館每天都將在展館的圓形劇場舉辦名為「激情西班牙」的歌舞秀。演出由西班牙著名導演、馬德里著名的price馬戲團總導演perepinvol任總導演,將有五十餘名來自西班牙的知名藝人參與表演。在可容納一百人的西班牙館圓形劇場,每天將上演兩場「激情西班牙」歌舞秀,一場下午6點開始,另一場則在晚上8點開演,將演出包括ylana的啞劇、SolPicó的現代舞、MiriamMéndes的融合了莫扎特、巴赫名曲的弗拉明戈舞,以及魔術表演、牽線木偶表演等在內的極具西班牙特色的劇目。
Ⅸ 關於上海的西餐廳
長寧區虹梅路3911號1號別墅(虹橋路延安路之間) 021-62622797
「環境相當好」的墨西哥餐廳,「很有異國情調」。坐落在「離市中心遠了點」的西郊別墅內,店不大,「很安靜」,「背景音樂」很優雅。口味不錯,是「上海最好的墨西哥餐廳」,「真沒想到墨西哥菜會那麼好吃」。「夏天可以坐在露天院子里」,「迎著微微的涼風」,享受「周道細致的服務」,能「讓人的心情徹底放鬆」。
推薦:冰激凌蛋糕、辛辣雞翅、牛肉、海鮮濃湯。
適合環境:情侶約會、休閑、二三人小坐。
2.最佳義大利餐廳:華萬意義大利餐廳
盧灣區太倉路181弄新天地北里7號樓 021-63112211
「正宗、地道」的義大利菜;甜品「精緻」,餐前「自製麵包很好吃」,比薩和義大利面「很正宗」,是「上海最好的義大利餐廳」之一。雖然位子之間「有點太擁擠了」,還是感覺這里的「氣氛一流」;「但是好貴」,「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虧得有好吃的餐前麵包「可以填飽肚子」。
推薦:提拉米蘇,比薩、羊排、餐前麵包、牛柳配鵝肝。
適合環境:宴請客戶、情侶約會。
3.最佳義大利餐廳:帕蘭朵義大利餐廳
靜安區南京西路1376號波特曼酒店1樓 021-62797188 62798888
5星級賓館里的義大利餐廳,「高雅、體面、很有品味」,也「蠻正宗的」。菜單經常更新,特別是甜品,「花樣種類最多」。環境很幽靜,坐在很高的落地窗旁看南京西路景色,「感覺好極了」。「服務也是5星級的」。
推薦:甜品、鵝肝、牛排、開胃菜。
適合環境:情侶約會、社交。
4.最佳自助餐:新亞湯臣一階層西餐廳
浦東新區張楊路777號新亞湯臣大酒店1樓(嶗山東路口) 021-58356666轉
「上海質量最高的自助餐之一」,「原料高級」,菜做的水準也「很高」。品種非常多,「中外風味都有」,「適合各種人的口味」,「真是眾口不再難調」。「餐廳的步局很有特色」,服務也是「一流」。比起「其他的酒店自助餐」,性價比「高很多」,「絕對物超所值」。
推薦:生蚝、烤牛排、小羊排、三文魚、甜點。
適合環境:社交、宴請客戶、情侶約會。
5.最佳自助餐:威斯汀舞台餐廳
黃浦區河南中路88號上海威斯汀大飯店1樓(近廣東路外灘) 021-6335188863351786
五星級賓館里的自助餐,「環境很棒,裝修很現代」,「給人的心情非常好」。自助餐的「種類還可以」,「海鮮品種很多」,「很新鮮」,熱菜就「比較一般」。甜品的種類「非常多,而且也非常好吃」。生意很不錯,「中午來吃的人很多」,建議「最好預定」。「星期天的早午餐很超值」。(自助午餐155+15%,晚餐198+15%,含咖啡和紅茶)。
推薦:甜點、凍花蟹、生蚝、三文魚。
適合環境:情侶約會、二三人小坐、社交。
6.格瓦拉
盧灣區太倉路181弄新天地廣場北里3-5號樓 021-63269988
古巴菜,「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些小食拼盤」,是「吃過的少數覺得好吃的西餐」。「二樓的LIVE SHOW挺不錯」,「現場氣氛挺好」,「邊喝酒邊聽音樂」,「的確是一種好的享受」。「三樓的BAR感覺很舒服」,「無論是坐裡面,還是露天」。就是「服務態度出名的差」,「個別waiter有點不禮貌」。
推薦:西班牙炒飯,小食。
適合環境:休閑、二三人小坐。
7.瑞吉紅塔大酒店
浦東新區東方路889號瑞吉紅塔大酒店39樓(近浦電路) 021-50504567
「很地道」的義大利餐廳,「餐前的麵包好吃極了」,「餐後的甜點也很迷人」,主菜反而「一般」。「環境非常好,很安靜,靠窗的座位能遠觀陸家嘴的夜景」。服務非常標准而且到位,「熱情的小夥子甚至記得你上次來點的是哪道菜」。「如果點菜時拿不定主意,不妨問問侍者」,「一般不會讓你失望」。「星期天的BRUCH非常好」。
推薦:餐前麵包、提拉米蘇、甜品。
適合環境:情侶約會、社交。
8.最佳新秀:盧塔斯
靜安區華山路649號上海戲劇學院對面(近武康路) 021-62493195
「是一家非常好的餐廳」,環境「風格優雅又不奢華」,西班牙「菜餚的味道也蠻地道」。「特別是Tapas(西班牙小食)」,品種很多,「都很好吃」。主食中的「Baby Ribs和牛排」也很不錯。「人並不很多,但是很溫馨」,「讓你在其中很放鬆」。「價格適中」。「經理的服務特好」。
推薦:西班牙小食、baby ribs、牛排、西班牙海鮮飯、冰檸檬茶。
適合環境:情侶約會、社交、二三人小坐。
9.多利蘿瑪
靜安區南京西路1376號上海商城109座 021-62797129
「是口味比較純正的美式西餐」,以「各式牛排、羊排等」為其主食。「肋排味道好極了」,「讓人回味無窮」。「份量也很大」,套餐附送「免費餐前麵包」和「兩份自選配菜」,「一份足以兩人分享」。「消費比較貴」,「裡面的音樂不錯」,相較之下,「環境比較一般」。
Ⅹ 西餐是以什麼為主
西餐這個詞是由於它特定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西」是西方的意思。一般指西歐各國。「餐」就是飲食菜餚。我們通常所說的西餐不僅包括西歐國家的飲食菜餚,同時還包括東歐各國,也包括美洲、大洋洲、中東、中亞、南亞次大陸以及非洲等國的飲食。 西餐一般以刀叉為餐具以麵包為主食,多以長形桌台為台形。
西餐的主要特點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觀,口味鮮美,營養豐富,供應方便等。
西餐大致可分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等幾種,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有種說法非常形象,說「法國人是誇獎著廚師的技藝吃,英國人注意著禮節吃,德國人考慮著營養吃,義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不同西餐的主要特點。
西菜之首--法式大餐
法國人一向以善於吃並精於吃而聞名,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菜之首。
法式菜餚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如蝸牛、鵝肝都是法式菜餚中的美味),加工精細,烹調考究,滋味有濃有淡,花色品種多;法式菜還比較講究吃半熟或生食,如牛排、羊腿以半熟鮮嫩為特點,海味的蚝也可生吃,燒野鴨一般一六成熟即可食用等;法式菜餚重視調味,調味品種類多樣。用酒來調味,什麼樣的菜選用什麼酒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清湯用葡萄酒,海味品用白蘭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蘭地等;法國菜和乳酪,品種多樣。法國人十分喜愛吃乳酪、水果和各種新鮮蔬菜。
法式菜餚的名菜有:馬賽魚羹、鵝肝排、巴黎龍蝦、紅酒山雞、沙福羅雞、雞肝牛排等。
簡潔與禮儀並重--英式西餐
英國的飲食烹飪,有家庭美餚之稱。英式菜餚的特點是:油少、清淡,調味時較少用酒,調味品大都放在餐台上由客人自己選用。烹調講究鮮嫩,口味清淡 ,選料注重海鮮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英式菜餚的烹調方法多以蒸、煮、燒、熏見長。
英式菜餚的名菜有:雞丁沙拉、烤大蝦蘇夫力、薯燴羊肉、烤羊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在羅馬帝國時代,義大利曾是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後來義大利落後了,但就西餐烹飪來講,義大利卻是始祖,可以與法國、英國媲美。
意式菜餚的特點是:原汁原味,以味濃著稱。烹調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燴等方法見長。
義大利人喜愛麵食,做法吃法甚多。其製作面條有獨到之處,各種形狀、顏色、味道的面條至少有幾十種,如字母形、貝殼形、實心面條、通心麵條等。義大利人還喜食意式餛飩、意式餃子等。
意式菜餚的名菜有:通心粉素菜湯、局餛飩、乳酪局通心粉、肉末通心粉、匹薩餅等。
營養快捷--美式菜餚
美國菜是在英國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繼承了英式菜簡單、清淡的特點,口味咸中帶甜。美國人一般對辣味不感興趣,喜歡鐵扒類的菜餚,常用水果作為配料與菜餚一起烹制,如菠蘿局火腿、菜果烤鴨。喜歡吃各種新鮮蔬菜和各式水果。美國人對飲食要求並不高,只要營養、快捷。
美式菜餚的名菜有:烤火雞、橘子燒野鴨、美式牛扒、蘋果沙拉、糖醬煎餅等。
西菜經典--俄式大餐
沙皇俄國時代的上層人士非常崇拜法國,貴族不僅以講法語為榮,而且飲食和烹飪技術也主要學習法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特別是俄國地帶,食物講究熱量高的品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烹調特色。俄國人喜食熱食,愛吃魚肉、肉末、雞蛋和蔬菜製成的小包子和肉餅等,各式小吃頗有盛名。
俄式菜餚口味較重,喜歡用油,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口味以酸、甜、辣、咸為主,酸黃瓜、酸白菜往往是飯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品。烹調方法以烤、熏腌為特色。 俄式菜餚在西餐中影響較大,一些地處寒帶的北歐國家和中歐南斯拉夫民族人們日常生活習慣與俄羅斯人相似,大多喜歡腌制的各種魚肉、熏肉、香腸、火腿以及酸菜、酸黃瓜等。
俄式菜餚的名菜有:什錦冷盤、魚子醬、酸黃瓜湯、冷蘋果湯、魚肉包子、黃油雞卷等。
啤酒、自助--德式菜餚
德國人對飲食並不講究,喜吃水果、乳酪、香腸、酸菜、土豆等,不求浮華只求實惠營養,首先發明自助快餐。德國人喜喝啤酒,每年的慕尼黑啤酒節大約要消耗掉100萬公升啤酒。
西餐細細談
對於西餐,走在時尚前沿的人士對此應該不陌生。西餐是一種迥然不同於我國飲食文化的舶來品。許多人聽過它、也吃過西餐,但不知是否對這種復雜而講究的東西「知根知底」呢?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開辟「西餐文化廓」欄目,將源遠流長的西方餐飲文化向你細細道來……
什麼是西餐?
西餐是我國人民和其他部分東方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對西方國家菜點的統稱,廣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對西方餐飲文化的統稱。
我們所說的「西方」習慣上是指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由這些國家和地區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區域,因此西餐主要指代的便是以上區域的餐飲文化。
西方人把中國的菜點叫做「中國菜」(Chinese food)、把日本菜點叫做日本料理、韓國菜叫做韓國料理等等,他們不會籠而統之地稱之為「東方菜」,而是細細對其劃分,依其國名具體而命名之
實際上,西方各國的餐飲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各個國家的菜式也都不盡相同,例如法國人會認為他們做的是法國菜、英國人則認為他們做的菜是英國菜。西方人自己並沒有明確的「西餐」概念,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和其他東方人的概念。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概念呢?這是因為我們在剛開始接觸西方飲食時還分不清什麼是義大利菜,什麼是法國菜,英國菜,只能有一個籠統的概念。當時我國人就籠統地稱其為「番菜」,「番」即西方的意思。我國古人常常以為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看待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習慣帶上一種貶意,把東方稱之為「夷」、西方稱之為「番」、北方稱之為「胡」、南方則稱之為「蠻」。因此,所謂的「番菜」指的就是西餐。
另外,就西方各國而言,由於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都比較近,在歷史上又曾出現過多次民族大遷移,其文化早已相互滲透融合,彼此有了很多共同之處。再者,西方各國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它們都是基督教的主要分支,因此在飲食禁忌和用餐習俗上也大體相同。至於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其文化也是和歐洲文化一脈相承的。因此,不管西方人是否有明確的「西餐」概念,我國人民和其他東方人都對這部分大體相同,而又與東方飲食迥然不同的西方飲食文化統稱為「西餐」。
但近幾個年代以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撞擊、滲透與交融,東方人民已經逐漸了解到西餐中各個菜式的不同特點,並開始區別對待了。一些高級飯店也分別開設了法式餐廳、意式餐廳等,西餐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逐漸趨於淡化,但西方餐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還是會繼續存在的。
吃西餐的六個M
如何品味西餐文化,研究西餐的學者們經過長期的探討和總結認為:吃西餐應講究以下6個「M」。
第一個是「Menu」(菜譜);
當您走進咖啡館或西餐館時,服務員會先領您入座,待您坐好後,首先送上來的便是菜譜。菜譜被視為餐館的門面,老闆也一向重視,採用最好的材料做菜譜的封面,有的甚至用軟羊皮打上各種美麗的花紋,顯得格外典雅精緻。
如何點好菜?這里介紹一點經驗之談,那就是打開菜譜後,看哪道菜是以店名命名的,這道菜可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那家餐館是不會拿自己店的名譽來開玩笑的,所以他們下功夫做出的菜,肯定會好吃的,這道「招牌菜」大家一定要點。
另外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不要以吃中餐的習慣來對待西餐的點菜問題:即不要對菜譜置之不理、不要讓服務員為你點菜。在法國,就是戴高樂、德斯坦總統吃西餐也得看菜譜點菜的。因為看菜譜、點菜已成了吃西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種優雅生活方式的表現。
第二個是「Music」(音樂);
豪華高級的西餐廳,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一些柔和的樂曲,一般的西餐廳也播放一些美妙典雅的樂曲。但,這里最講究的是樂聲的「可聞度」,即聲音要達到「似聽到又聽不到的程度」,就是說,要集中精力和友人談話就聽不到,在休息放鬆時就聽得到,這個火候要掌握好。
第三個是「Mood」(氣氛);
吃西餐講究環境雅緻,氣氛和諧。一定要有音樂相伴,桌台整潔干凈,所有餐具一定要潔凈。如遇晚餐,要燈光暗淡,桌上要有紅色蠟燭,營造一種浪漫、迷人、淡雅的氣氛。
第四個是「Meeting」(會面);
也就是說和誰一起吃西餐,這是要有選擇的。吃西餐的夥伴最好是親朋好友或是趣味相投的人。吃西餐主要是為聯絡感情,最好不要在西餐桌上談生意。所以在西餐廳內,氛圍一般都很溫馨、少有面紅耳赤的場面出現。
第五個是「Manner」(禮俗);
這一點指的是「吃相」和「吃態」。既然是吃西餐就應遵循西方的習俗,勿有唐突之舉,特別是在手拿刀叉時,若手舞足蹈,就會「失態」。
刀叉的拿法一定要正確:應是右手持刀,左手拿叉。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後用叉送入口內。一般來講,歐洲人使用刀叉時不換手,一直用左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內。美國人則是切好後,把刀放下,右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中。但無論何時,刀是絕不能送物入口的。西餐宴會,主人都會安排男女相鄰而坐,講究「女士優先」的西方紳士,都會表現出對女士的殷勤。
第六個是「Meal」(食品)。
一位美國美食家曾這樣說:「日本人用眼睛吃飯,料理的形式很美;吃我們的西餐,是用鼻子的,所以我們鼻子很大;只有你們偉大的中國人才懂得用舌頭吃飯。」中餐是以「味」為核心,西餐則以營養為核心,至於味道那是無法同中餐相提並論的。
西餐禮儀
1. 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台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2. 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並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 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後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 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餚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餘少量菜餚時,不要用叉子刮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麵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捲起,然後送入口中。
5. 麵包一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麵包去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麵包掰成小塊再抹。
6. 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後再吃下層吃肉時,要切一塊吃一塊,塊不能切得過大,或一次將肉都切成塊。
7. 喝咖啡時如願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後要用小勺攪拌均勻,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喝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墊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著喝。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8. 用刀叉吃有骨頭的肉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優雅,還是用刀較好。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人,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必須用手吃時,會附上洗手水。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意味著「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里洗凈。吃一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臟,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
9. 吃麵包可蘸調味汁吃到連調味汁都不剩,是對廚師的禮貌。注意不要把麵包盤子「舔」得很乾凈,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麵包,再蘸一點調味汁來吃,是雅觀的作法。
法國人的情感細膩,想法浪漫。因而法國的餐飲是非常講究的。
法國的飲食文化非常悠久,從路易十四開始,法國的飲食外交便世界聞名,在法式宴會鼎盛時期,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最喜歡的食品是乳酪,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此外,法國人還是世界飲酒冠軍,尤其是喝葡萄酒。
法國是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講究吃,而且捨得花錢。法國人不愛吃無鱗魚,也不愛吃辣味的菜餚。他們一般都喜歡吃略帶生口、鮮嫩的美味佳餚。法國人一般都樂於喝生水(自來水),不習慣喝開水。
聞名世界的法國料理,以精緻豪華的高尚品味,風靡全球食客的胃,法國人將「吃」視為人生一大樂事,他們認為:美食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藝術。16世紀時的法國宮廷已有一套相當講究的飲食文化,法國大革命後隨著宮廷廚師的流落市井,宮廷料理開始在民間生根。
法國料理十分重視「食材」的取用,次等材料,做不出好菜是法國料理的至理名言,而法國料理就地取材的特色,使南北各地口味不一,因此「到什麼地方吃什麼菜、什麼時令吃什麼菜」就很重要!
法國料理的精華在醬汁(SAUCE),因為對食材的講究,法國人使用醬汁佐料時,以不破壞食材原味為前提,好的醬汁可提升食物本身的風味、口感,因此如何調配出最佳的醬汁,就全看廚師的功力了!此外,法國菜也被喻為最能表現廚師內涵的料理,每一道菜對廚師而言,都是一項藝術的創作。
法國人飲食特點
對晚餐較重視。愛喝葡萄酒、牛奶、紅茶等。到飯店喝咖啡和吃水果吃雪糕。愛吃牛肉、羊肉、雞、魚、蝦、雞蛋、各種燒腸子等。各種蔬菜都愛吃。愛飲清湯,愛吃水果(特別愛吃菠羅)。
在吃正式的法國餐館吃飲,餐具、酒具的配合使用都是一絲不苟的。吃甚麼樣的菜用甚麼樣的刀叉,是很有研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選了兩三套。酒杯也是一樣,因為在這里吃食與喝品配搭是一藝術。習慣上,餐前要喝一杯開胃酒;用餐過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紅葡萄酒;吃魚蝦一類的海味,要喝乾白葡萄酒;餐後有些人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著高矮胖瘦好幾個酒杯放在跟前,還真證不勝酒力的?不過好在這里不講究感情深,一口悶。席問大家邊吃邊聊,酒只是起到助興和調節氣氛的作用,卻頻頻舉杯,卻都淺到即止。保持餐桌上愉快的氣氛,但又不至於過分喧鬧。
法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烹調火候,講究菜餚的鮮嫩,強調菜餚的質量。
2、口味:一般喜肥、濃、鮮、嫩,偏愛酸、甜、鹹味。
3、食品:主食為米飯或麵粉,愛吃點心;副食愛吃肥嫩豬肉、羊肉、牛肉,喜食魚、蝦、雞、雞蛋及各種腸子和新鮮蔬菜,偶爾也願品嘗些新奇的食物,如蝸牛、蚯蚓、馬蘭等;喜用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作調料。
4、製法:對煎、炸、燒、烤、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5、菜譜:很欣賞紅燒鱖魚、宮保肉丁、脆皮炸雞、炒蝦球、銀芽雞絲、菠蘿火雞、拔絲蘋果等風味菜餚。
6、水酒:對酒嗜好,尤其愛飲葡萄酒、玫瑰酒、香檳酒等,一般不能喝或不會喝酒的人也常喝些啤酒;通常他們慣用的飲料還有礦泉水、蘇打水、橘子汁以及紅茶或咖啡等。
7、果品:法國人愛吃水果,尤其對菠蘿格外偏愛,蘋果、葡萄、獼猴桃等也是他們愛吃的品種:乾果喜歡葡萄乾、糖炒栗子等。
「法國人飯前用一個小時來品嘗開胃酒,就著一些橄欖和小餅干,當他們真正坐下來吃的時候,就沒有那種強烈的飢餓感了。」 而且在吃每一口食物的間隙,都要停頓無數次,進餐時那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以及對食品的品味和贊美,幫助他們輕松地保持身材,
法國女孩子的食物都是小份的。典型的法國烘製的牛角麵包重量都是30克多一點,而美國產的這種麵包幾乎有60克的分量,換句話說,法國女孩子的胃已經習慣了攝入少量的食物。
法國女性非常熱忱地對待正餐,一般在下午兩點之前攝入的熱量佔一天總量的的60%,隨後是一頓簡單的晚餐。而在中國,人們經常一整天都在餓著自己,在晚飯的時候,卻是吃得又好又飽。因為法國人午餐吃得很滿足,因此不需要隨時吃零食,這也幫助他們控制了體重。
法國人對吃的講究程度不亞於中國人。他們常常津津樂道於在哪個餐館吃得如何好,又在哪條街上新開一家什麼餐廳,一定要去吃一次雲雲。在接受吃的文化方面他們又是很開通的,只要是美味,無論是義大利的、西班牙的,還是北非或中國的,一概照單全收。但一說起法餐,那絕對是「非我莫屬」。只有同中國人在一起時,他們才會稍稍顯出謙遜的態度,說是「我們法餐中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飲食」。你看,居然想同中餐平起平坐。
法國人不僅講究吃的內容,還講究吃的環境和吃的情趣。
除了貓狗肉不考慮之外,肉食也可謂品種繁多,有大家熟知的蝸牛、青蛙腿、馬肉,加上一般傳統肉類;海鮮更不在話下:生蚝,龍蝦,螯蝦,蜘蛛蟹及各種海貝;魚類主要為海魚,最走俏的有海魴、狼魚、鰨魚、大菱鮃及一些譯不出名字的魚,而吃熏大馬哈魚則為聖誕節傳統之一。會打獵的人還講究吃山鷸,是一種體形不大的鳥,卻渾身都是肉,肉質極鮮。
肉類的作法大多為燉、烤和煎。總的來說,他們沒有「炒」這個概念,有也只是煮的前奏。所以法餐可提前做好,不象中餐為了保持鮮嫩,總要在最後關頭下廚操勺。他們用的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草」,常用的有小蔥、百里香、香芹、月桂等。正如中餐佐料不止有醬油醋,法餐中也有五花八門的各類調料,如黃油、牛奶、奶油、雞蛋等,也能配成各式各樣的口味,就看他如何選配及操作了。最有代表性的吃法為煎牛排,分三種狀態,第一為半生不熟,僅煎幾秒鍾便上桌,切開後仍血淋淋的,有人為此大快朵頤,中國人會望而生畏;第二種為帶血狀,比前者多煎十幾秒;第三種為基本熟狀。吃時完全視各人口味選其需要的狀態。
法國人吃的青菜品種絕沒有中國的多,且大部分都生吃,其它都是西洋菜的模式:大而無味,也正好適應法餐的作法。人們漸漸地也用一些外來的佐料,如咖喱和生薑等。法國人認為生薑有壯陽的功效,所以接受起來十分容易。另外大白菜,豆芽也開始慢慢流行開來。他們對蔬菜的作法同中餐正好相反,沒有中間狀態:不是生吃就是煮得爛爛的。生吃的有各種生菜、甜紅蘿卜、西紅柿和黃瓜等。象煮得爛爛的就有什麼菠菜泥或悶煮各種菜,連扁豆都煮得軟軟的。
甜食更是五花八門,能看得你流了口水不說還非得買來嘗嘗不可。做甜食的佐料無非也就是黃油奶油牛奶麵粉雞蛋再加上糖而已,如配上各式水果或巧克力或香草等就做成了式樣不同的糕點。有愛好者大多數情況下在家裡自製點心,一點也不比外面買的差,甚至更好。
吃飯時客廳的氣氛及裝飾是要講究的,主人一定要事先將客廳精心布置一下,插上鮮花,晚間則打上柔和的燈光,大餐桌鋪上燙好的桌布和布餐巾,再擺上精美的瓷製餐具。最好的當屬里莫日的瓷器,潔白的細瓷點綴上精緻的花紋,顏色也配得恰到好處,講究的人家要擺上銀制刀叉和水晶杯。酒杯視各家情況一至三隻不等。一般為兩只,包括酒杯和水杯,有三隻的就考慮到紅、白葡萄酒了。遇有重大場合,飯後要開香檳酒,又是另一隻杯子。順便說一句,法國香檳酒是香檳地區產的帶汽白酒,與中國的小香檳不可同日而語。受法國人邀請時,千萬別以為「隨便來點香檳」就行了,因這種酒實在不是隨便喝的。
刀叉餐具的講究看過電影《泰塔尼克號(TITANIC)》的人一定有所領教,初一看真能嚇一跳:盤子的兩邊左右各擺三至四副刀叉,杯子有大中小三號。那是最為講究的一種,一般情況擺上一、兩副刀叉就夠了。如吃海鮮更是熱鬧,有各式各樣的工具,你若不大幹一場都覺得對不起它們。一般的規矩是每上一道菜先從最外面的刀叉用起,隨用隨撤,到後來就好辦了。大號杯子用於喝水,其它用於紅白葡萄酒。大勺只用於喝湯或公用;小勺又有甜食和咖啡之分,後者較前者小一號。如是在家中用餐,如此一頓飯下來鍋碗杯勺可夠洗一通的,幸好有人發明了洗碗機。
吃飯的程序是:首先喝開胃酒,以酒精濃度較高的酒為主,同時吃點小咸餅干,等於是讓胃適應一下。然後全體上席,第一道菜通常是冷拼、熱菜餅或海鮮,用一隻中淺盤子;如第一道為湯,就得用深盤子加上大勺。無論吃什麼,這第一隻盤子總要撤下。隨之而來的主菜用大淺盤用餐,至少包括兩個熱菜,一葷一素,有時會有米飯或面條,屬於配菜。主食永遠是法式麵包。等所有的人將食物都盛到自己盤中後,女主人拿起刀叉並說「祝大家好胃口」,客人方可開始。有時客人不懂規矩先動手也是有的,這時女主人便立即不動聲色地拿起刀叉,以不顯得客人失禮。熱菜之後是乳酪間或加拌生菜,換上一小淺盤,然後就是飯後甜食加咖啡或茶。最後,有時主人還建議喝消化酒,其酒精濃度比開胃酒更高一點。常常有外國人不懂法國人的對酒的講究,將開胃酒在用餐時倒給客人;或有人象在中國干老白乾一樣斟上滿滿一杯,然後舉杯一飲而盡;甚至主客不分,自己起身倒酒。遇此類情況,法國人一般來說比較寬容。有去過中國的就了解一點中國人的行事方式,他們會開玩笑說:「我們在中國時,都按他們的習慣做;在法國,我們還是得隨他們。」不過一點沒有責怪的意思。
大多數法國人都很會做菜,尤其是家中來客人時,夫妻倆更是各顯身手。一般來說,客人到後,妻子負責招呼,丈夫掌管酒水,需要時倆人就同時下廚上菜。在這樣一種氣氛里,無論吃什麼都會給你一種溫馨的感覺。更不用說主人精心烹調出的美味了。如在飯店用餐,那麼各式菜不僅味道鮮美,廚師還能用各類食品顏色拼出各種圖案及樣式,其講究程度就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做到的了。
來法旅遊的中國人吃法餐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冷熱交替、甜咸相加:第一道,冷盤(咸);第二道,熱菜(咸);第三道,甜食(冷);最後,咖啡或茶(熱且加糖),不僅如此,用餐中還要喝酒和冷水。吃完了飯肚子如何承受只有心知肚明了。不過法國人從來沒有不適,也就不便大張旗鼓地發牢騷。
法餐雖不象中餐擁有幾大菜系,各地卻都有傳統的代表菜,如多爾多涅的油浸鴨肉及鵝肝,阿爾薩斯的酸菜腸,布列塔尼的黑面燉肉和薄餅,諾曼底的牛羊下水,普羅旺斯魚湯等等等等。現代的新式法餐更著重味道的細膩及陳列的樣式,使人的味覺和視覺都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