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什麼時候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A.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其實是一個組織。
[編輯本段]組織簡介
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必需在人的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的屏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法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 屬聯合國專門機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編輯本段]成立時間
1945年11月16日在倫敦通過《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法》。1946年11月4日在巴黎宣告正式成立。簡稱「教科文組織」。
[編輯本段]宗旨
「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促進各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編輯本段]成員
截至2007年3月共有192個會員國和6個准會員(對其國際關系不自行承擔責任的領土或領土群)。
[編輯本段]總部
法國巴黎
地址: 7, place de Fontenoy 75352 Paris 07SP, France
電話: (33-1) 45.68.10.00
網址:見擴展閱讀
[編輯本段]概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各國政府間討論關於教育、科學和文化問題的國際組織,其主要機構有大會、執行局和秘書處。教科文組織大會 由全體成員國代表組成,是主要的決策制定機構。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決定教科文組織的政策和主要工作路線。大會實行一國一票制度,對教科文組織的項目和經費進行表決。根據執行委員會的推薦,大會每四年任命一位新的總幹事。
執行局為大會閉幕期間的管理和監督機構,由58個成員國組成,每年召開兩次會議,保證大會決議的實施,同時也負責大會的准備工作,並對教科文組織的項目和經費進行審查。中國自1972年恢復在教科文組織的合法席位以來一直是執行局委員。
秘書處負責執行日常工作,由執行局建議,經大會任命總幹事領導秘書處的工作。秘書處由總幹事和工作人員組成。總幹事是教科文組織的行政首領,為大會及其執行委員會的正確行動提出建議,並起草兩年一度的項目和經費預案。秘書處工作人員負責實施已被批準的項目。秘書處共有來自約160個國家的2145名工作人員(2003年4月)。由於實施了新的分權政策,目前有640多名工作人員在教科文組織位於世界各地的53個分部工作。
1946年起,教科文組織歷任總幹事:(每4年選1次。)
Julian Huxley,英國 (1946-1948)
Jaime Torres Bodet,墨西哥 (1948-1952)
John W. Taylor,美國 (1952-1953)
Luther Evans,美國 (1953-1958)
Vittorino Veronese,義大利 (1958-1961)
Rene Maheu,法國 (1961-1974)
Amadou-Mahtar M』Bow,塞內加爾 (1974-1987)
Federico Mayor,西班牙 (1987-1999)
1999年,松浦晃一郎始任第18任總幹事,日本籍,1999年被選為總幹事。68歲,原日本駐法國、安道爾和吉布地大使。第1個亞洲人擔任總幹事。
截至2001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成員國188個。主要出版物有《教科文組織信使》(月刊),中、英、法、西、阿、俄等27種文本;《教育展望》(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科學與社會的影響》(季刊),英、法、西、俄、阿文;《自然與資源》(季刊),英、法、西文;《國際社會科學雜志》(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版權公報》(季刊),中、英、法、西、俄文;《博物館》(季刊),中、英、法、西文。
教科文組織是聯合國下屬唯一一個在其190個成員國和6個准成員國中建立起「全國委員會」系統的機構。各國委員會是該國社會與教科文組織之間的重要紐帶,為教科文組織的項目提供有價值的建議,並幫助實施很多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倡議,如培訓項目、研究、提高公眾意識的運動、與媒體的聯系等。各國全委會還與私人機構發展新的合作,以獲得寶貴的技術和資金支持。
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始國之一。1971年恢復合法地位。1972年恢復在該組織的活動。1979年2月,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正式成立。1997年11月4日,中國繼續當選為執行局委員。中國自1972年10月恢復在該組織的活動,首次出席大會即當選為執行局委員,此後中國一直連任這一職務。2005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73屆執行局第一次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全委會主任章新勝當選為該組織執行局主席。在2009年10月14日下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再次以高票當選執行局委員,任期四年。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將擔任中國的執委代表。
教科文組織兩年一次的固定財政預算來自其成員國交納的會費。2004和2005年度固定財政預算為6億1千萬美元。另外,教科文組織還受益於大量的預算外經費,來加強其項目的實施並發展對外活動。2002年度,預算外經費達到了約3億6千萬美元。(我國1400萬/2年)
該組織之宗旨在於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間之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為實現此宗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了五大職能:
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科學 、文化和傳播。
2)知識的發展 、傳播與交流 :主要依靠研究 、培訓和教學 。
3)制訂准則:起草和通過國際文件和法律建議。
4)知識和技術:以" 技術合作"的形式提供給會員國制訂發展政策和發展計劃。
5)專門化信息的交流。
教科文組織重大事件表
*1945年11月16 日: 37個國家的代表在倫敦簽署了教科文組織憲章,在經過20個簽約國的批准認可後,於1946年11月4日生效。
*1948年:教科文組織建議其成員國全面實行小學免費義務教育。
*1952年:教科文組織召開政府間會議,通過了《世界版權公約》。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裡,該《公約》將版權保護擴展到無數個當時仍沒有加入1886年《伯爾尼文學藝術作品保護公約》的國家。
*1956年:南非共和國退出教科文組織,聲稱教科文組織的某些出版物「干涉」了南非的「種族問題」。1994年曼德拉統治期間,南非重新加入教科文組織。
*1958年:由美國設計師Marcel Breuer,義大利設計師Pier-Luigi Nervi和法國設計師Bernard Zehrfuss設計的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在巴黎落成。
*1960年:在埃及發起努比亞運動,移建Abu Simbel廟,以防止其在阿斯旺水壩建成後被尼羅河浸濕。在歷時20年的努比亞運動中,共有22座紀念碑和建築群被移建。這是一系列運動中最早和最大規模的一次。其他運動還包括:巴基斯坦的Moenjodaro,摩洛哥的Fez,尼泊爾的Kathman,印度尼西亞的Borobur和希臘的Acropolis運動。
*1968年:教科文組織第一次召開了旨在協調環境與發展問題(現在稱「可持續發展」)的
*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1978年第一批遺產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84年:美國退出教科文組織,聲稱在管理和其他一些問題上與教科文組織有分歧。英國和新加坡在1985年也退出,教科文組織的經費大幅下降[1]。
*1990年:在泰國召開的「世界全民教育會議」發起了為所有的兒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基礎教育的全球運動。十年後在塞內加爾達卡舉行的世界教育論壇上,各國政府承諾在2015年前實現全民基礎教育。
*1997年:英國返回教科文組織。
*1998年:1997年由教科文組織制定並通過的《人類基因圖譜與人權國際宣言》由聯合國簽署認可。
*1999年: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實行改革,對教科文組織的人員與活動進行重組和分權。
*2001年: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2002年:美國宣布其決定重返教科文組織。
[編輯本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本情況介紹
:
(1)秘書處由1514名國際公務員、專業人員和一般事物人員組成,近 645人在本組織位於世界各地的73個總部外辦事處任職。
(2)189個會員國已成立全國委員會,由教育、科學和文化等各界代表組成。
(3)588個非政府組織與教科文組織保持「正式」關系,約 1200個非政府組織與本組織開展不定期的合作。
(4)5700所聯系學校幫助年輕人樹立寬容和加強國際了解的思想。這是一個國際間項目(ASP net),195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辦,其宗旨是動員全世界各學校加強教育在促進和平文化、忍讓和國家間理解中的作用。
(5)6670個教科文組織俱樂部、協會和中心在基層宣傳教科文組織的理想和行動。
(6)173個會員國在巴黎設有駐本組織的常駐代表團。
(7)現任總幹事為日本人松浦晃一郎,於1999年當選,任期六年。他於2005年再次當選。
B. 西班牙為什麼不是聯合國成員國
樓主信息似乎有誤,西班牙是1955.12.14加入聯合國的,是成員國之一!
C. 世界各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都是什麼時間
一下圖片標明了世界各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
(3)西班牙什麼時候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擴展閱讀: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發展起來,也因此有很多國家想要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想要加入聯合國,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那麼加入聯合國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首先聯合國主要以五大戰勝國組建而成,分別都是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這五個國家。並且他們都是二戰的戰勝國,也就是說在二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說白了,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非常大貢獻的幾個國家。
其次,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必須要有一定的潛力,比如中國。在聯合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中國各方面的條件根本不滿足於加入聯合國,但全世界各國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國家,事實證明,人們的觀點和想法都是非常正確的。
最後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當然這也是三個條件中必不可少的硬要條件,畢竟聯合國的成立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對於一個創始國來說,在國際上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D.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於哪一年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是聯合國(UN)旗下專門機構之一,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1945年11月1日-16日,戰爭剛剛結束,根據盟國教育部長會議的提議,在倫敦舉行了旨在成立一個教育及文化組織的聯合國會議(ECO/CONF)。約四十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飽經戰爭苦難的兩個國家 ——法國和聯合王國的推動下,會議代表決定成立一個以建立真正和平文化為宗旨的組織。按照他們的設想,這個新的組織應建立「人類智力上和道義上的團結」,從而防止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會議結束時,三十七個國家簽署了《組織法》,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從此誕生。
總部設在法國巴黎豐特努瓦廣場Place de Fontenoy, Paris,France。其宗旨是促進教育、科學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合作,以利於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維護世界和平。2011年11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接納巴勒斯坦,成為第195個成員國。北京時間2013年11月5日22時30分,中國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郝平作為大會唯一候選人正式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任期兩年。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68年來,中國代表首次當選「掌門人」。
E. 新世界信息秩序的發展歷程
1973年坦佩雷研討會
1973年坦佩雷研討會召開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70年漢科會議。在漢科會議上,與會者決定對國際電視節目的流向進行調查。諾頓斯登與瓦瑞斯(Tapio Varis)承擔了這個調查項目,並在1972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助。贊助還包括召開一次對調查結果進行討論的國際會議,這就是1973年5月的坦佩雷研討會。
在這次研究之前,研究媒介信息流通的課題主要集中於報紙,在研究方法上多使用內容分析技術。諾頓斯登的研究則以多個國家電視節目的流通情況為研究對象,並且使用問卷調查分析的研究方法。雖然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如果沒有坦佩雷研討會的推動,那麼諾頓斯登等人的調查結果很可能跟以前很多信息流通研究一樣,被埋沒在學術故紙堆中。坦佩雷研討會匯聚了政界、業界、學界的聲音,是個思想交鋒的地方。參加會議的,不僅僅有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斯麥茲、席勒、諾頓斯登、戈爾丁(Peter Golding)、以及古柏克(Thomas Guback),還有傳統行政學派取向的研究者卡茨(Elihu Katz)。
諾頓斯登調查報告的題目是《電視交通——單行道?》,他與瓦瑞斯在調查中證實,報告標題中的問號可以變為嘆號,也就是說,「單行道」的現象不僅確實存在,而且觸目驚心。在對世界上近50個國家進行調查之後,他們在總結中認為,電視節目的交通是個單行道,主要是從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流向東歐以及亞非拉國家的。調查報告提供了國際信息流通不平衡的關鍵論據,導致後來一系列的「流通」與「通道」研究。
政治上左傾的芬蘭總統蓋古寧(Urho Kekkonen)出席了坦佩雷研討會,他的演講極大地增添了這次會議的分量。蓋古寧首先在演講中引述了人權宣言第19條,重申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然後轉向對西方言論自由概念的批判。蓋古寧通過這次演講為即將召開的傳播政策會議造勢,支持公共報業與公共廣播電視的政策。
正是在坦佩雷會議上,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運動開始醞釀。會議最後的總結提出建議:「應該提倡信息在各國之間更加平衡地流通,在這種流通中,每個國家都有權利與責任決定本國的文化前途」。這實際上向美國提倡的「信息自由流通原則」提出了挑戰。對不結盟國家後來提出新秩序口號最有啟發意義的,恐怕是這次會議提出的另一條建議——「應該採取措施,改變當前信息流通在資源與方向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現象……」。[vi]後來在不結盟國家發動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運動的會議上,使用了幾乎同樣的措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了這些研究與討論的成果。後來,《電視交通——單行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有研究報告中成為最暢銷的一本。本來席勒曾預言沒有人敢將這些內容印發出來,當報告最終出版時,他告訴諾頓斯登:「這可以當作你一生的最高成就了,即使你以後什麼事情都不做!」[vii]事實上,這確實是諾頓斯登影響最大的學術貢獻。
1976年不結盟組織突尼西亞信息研討會
1976年3月,不結盟運動國家在突尼西亞召開信息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來自西方的傳播批判學者與不結盟運動國家建立了聯系。不結盟運動國家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1973年9月,不結盟運動國家第四次峰會在阿爾及爾召開,這次會議認為「帝國主義的活動不僅僅局限在政治與經濟領域,而且還體現在文化與社會領域」,因此號召成員國「在大眾傳播領域開展一致行動」。
學術力量與政治力量在突尼西亞信息研討會上結合起來。在會議召開之前,諾頓斯登將坦佩雷研討會相關文件(庫克寧的演講與席勒的論文等)遞交突尼西亞信息研討會的東道國,用於主題演講稿的起草。國際信息新秩序的提法(後來統一稱為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便誕生於這次會議。這次會議啟動了保護國家文化、克服世界信息流通不平衡的項目,要求「擺脫信息殖民化,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ix]幾個月後,從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9次全體會議開始,這個議題正式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個更加多邊的論壇。
在經歷了意識形態、政治、冷戰、媒體報道等各種因素的擠壓過濾之後,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最終留給後人四個方面的具體成果:
(1)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眾媒介宣言》[x]
(2)1980年麥克布萊德委員會遞交的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
(3)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並延續至今的傳播發展國際項目
(4)1989年至今為總結新秩序失敗教訓而舉行的十幾次麥克布萊德圓桌會談 1978年《大眾媒介宣言》
《大眾媒介宣言》的完整名稱叫做「有關大眾媒介為加強和平與國際共識、為促進人權、以及為反對種族主義、種族隔離與戰爭煽動而作貢獻的基本原則宣言」。從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次全體會議提議,到1978年第20次全體會議通過《大眾媒介宣言》,一共經歷了八年的時間,並經歷了激烈的論爭。
1976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9次全體會議在內羅畢召開。不結盟運動國家涉及信息流通、媒介自由的新秩序運動成為主要議題。諾頓斯登以三種身份參加了這次會議:芬蘭代表團成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國際記者協會主席與發言人。爭論主要在於媒介的自由與責任,焦點是擬發宣言的第一條與第五條。第一條認為「政府應該鼓勵大眾媒介為促進信息自由與平衡流通作貢獻」;第五條認為,「對於戰爭、暴力、種族隔離與其它形式煽動國家、種族、宗教仇恨的罪惡行為,大眾媒介有責任避免提供任何形式的辯護與支持」。[xi]歐美一些國家認為,涉及媒介責任的詞句為政府幹涉媒介自由提供了借口。由於意見無法統一,會議最後決定教科文組織重新修訂宣言內容,兩年之後再在下一屆全體會議上進行表決。這次會議還決定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對國際信息流通問題進行研究,這就是後來的《麥克布萊德委員會報告》,即《多種聲音,一個世界》。
在回顧1976年這次會議時,諾頓斯登認為,由於不結盟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次會議上形成了默契的聯盟,才導致西方國家在會議召開時處於被動地位。西方國家推遲表決,實際上是一種拖延時間的戰術。利用這段時間,西方國家主要做了兩件事情。首先,歪曲各國關於新秩序的爭議:將其定義為媒介自由與政府審查之間的矛盾,由此在西方製造反對新秩序運動的民意基礎。其次,推銷「信息領域的馬歇爾計劃」,力圖通過支援不結盟國家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來收買這些國家的選票。
麥克布萊德圓桌會談
198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1次全體會議上,麥克布萊德委員會提交了《多種聲音,一個世界》。這項報告再次提及建立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的重要性,但是並沒有被拿來表決。這在某種程度上成全了這份報告的完整性,使之成為國際傳播史上的重要文本。此後,盡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低調處理有關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的問題,但是美國仍然表示不滿,並於1984年年底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英國撒切爾政府也隨之退出。美國和英國的退出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減少了三分之一的經費。 美英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新秩序運動失敗的標志之一。1987年,西班牙人梅耶(Federico Mayor)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幹事,並重新宣揚信息自由流通,這是新秩序失敗的另一個標志。從新秩序運動的失敗當中,諾頓斯登等批判學者得出的主要教訓是需要發動草根力量。麥克布萊德圓桌會談就是延續火種與積蓄力量的媒介民主化運動。從1989年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召開的第一次會談,到1998年在約旦首都安曼召開的第十次會談,麥克布萊德圓桌會談逐漸演化為促進傳播權利的國際公民社會組織。
2003年,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第一期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公民社會力量在此次會議上獲得了突破性的勝利,發表了《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公民社會宣言》。諾頓斯登代表學界在這次峰會上做了總結歷史教訓的主題發言。在2005年第二屆突尼西亞會議上,他主持了學界關於新聞傳播教育的討論。
F. 聯合國開始時有幾個國家
聯合國最初有五個國家:
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和中國
聯合國,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聯合國的成員國。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Dumbarton Oaks Conference)後,聯合國於1945年10月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三藩市)成立。但是第一次會員國大會直到1946年1月10日才舉行,當時有51個國家出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存在著一個類似於聯合國的組織國際聯盟,通常可以認為是聯合國的前身。聯合國對所有接受聯合國憲章的義務以及履行這些義務的「熱愛和平的國家」開放。到2003年9月為止,聯合國共有191個成員國。
建立聯合國的想法是在1943年由戰時同盟國在莫斯科和德黑蘭的會議中精確聲明的。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建議使用「聯合國」的名稱,並在1942年1月1日在聯合國宣言中正式使用。在二戰中,盟國使用「聯合國」代指它們的盟友。從1944年8月到10月,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和中國的代表在華盛頓敦巴頓橡樹園達成了協議。這些和稍後的談話勾勒了這個組織的輪廓、會員資格、維持國際和平和安全的方式以及國際經濟和社會合作。這些提議在全球的國家政府和公民間都進行了討論。
1945年4月25日,在聖弗朗西斯科,召開了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除了政府組織外,一系列的非政府組織,包括國際獅子會(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都被邀請來參與《聯合國憲章》的起草。兩個月後的6月26日,50個國家代表出席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沒有出席的波蘭,因為她是最初的簽字國,加上她後,最初簽署國一共有51個。1945年10月24日,當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員國(中國、法國、蘇聯、英國和美國)以及其它46個簽字國的大多數成員國批准了《聯合國憲章》後,聯合國作為實體組織正式成立。
聯合國總部大廈外觀
美國參議院於1945年7月28日,以89對2票通過確認聯合國憲章。在1945年12月,參議院和眾議院一致要求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1949年,美國的提議被採納,並於1950年,聯合國總部大樓在美國的紐約市完工。總部使用了來自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八百五十萬美元捐款。總部於1951年1月9日開始運作。現在這個地方被認為是國際區域,並通過和美國的特殊協議贏得了一些外交特權和豁免權。但是總的來說,紐約市、紐約州及美國的法律仍然適用。
20世紀60年代,會員大會和秘書處建築在紐約建立,但是還有一些主要的機構位於瑞士的日內瓦和其它地方。
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裁軍與維持和平是聯合國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但是在憲章簽署後僅幾個星期,核武器就被開發出來,從而改變了舊有的裁軍與軍控概念。事實上,聯合國大會第一次會議(1946年1月24日召開)所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就是有關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聯合國創立了多個論壇專門討論有關多邊裁軍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論壇包括了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以及聯合國裁軍委員會。議事日程包括了考慮禁止核試驗所可能帶來的好處、減少核武器以及常規武器、無核區、減少軍費開支以及加強國際安全。
裁軍會議是國際社會為多邊談判軍控與裁軍協議的唯一論壇。裁軍會議目前有66個成員國,包括五個主要核大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以及美國)。雖然裁軍會議並不是聯合國的正式機構,聯合國秘書長向裁軍會議派出私人代表,這名代表是裁軍會議的秘書長。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往往要求裁軍會議討論特定的裁軍議題。而裁軍會議每年也向聯合國大會匯報工作情況。
位於維也納的聯合國機構大廈
創立聯合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維護人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發生的殘無人道的大屠殺與種族滅絕令國際社會認識到,新的國際組織必須防止在未來發生類似的事件。早期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法律框架,以討論並回應有關侵犯人權方面的投訴。
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成員國尊重人權,並應為維護人權採取聯合或單獨行動。《世界人權宣言》1948年被聯合國大會確認為是世界各國應該遵守的人權標准。聯合國大會也經常就人權問題進行討論。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下屬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UNHRC)是聯合國內的人權機構,主要就人權問題進行調查並提供協助。
聯合國及其各機構在堅持與貫徹《世界人權宣言》的宗旨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聯合國為一些過渡到民主政體的國家提供協助,包括監督與協助開展自由公平的選舉、提高司法系統的質量、起草憲法、訓練人權官員。聯合國機構為全球的民主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聯合國也支持婦女權益的提高,鼓勵婦女積極參加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
聯合國有六個組成部分:
聯合國大會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
聯合國託管理事會
聯合國秘書處
國際法院
還有一系列的專門組織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環境署
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包括了聯合國創始國的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後來還加上了使用很廣泛的語言:阿拉伯語、西班牙語。聯合國的所有會議都有這些語言的口譯,以及在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列印或在網上出版這些語言的翻譯版本。
紐約聯合國總部院內
聯合國機構通過兩種方式取得經費:成員國的會費與捐款。聯合國及其機構兩年一度的財政預算來自各成員國的會費。聯合國大會審查聯合國的經費,並確定各國應付的會費款額。各國的會費主要是依照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來決定的。
聯合國大會確立的原則是,聯合國不應該在經費上過度倚賴任何國家。為此每財政年度聯合國的會費設有「封頂」價格,規定各成員國所付會費的最高價。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同意重審會費的額度以更符合當前的國際形式。
協議的部分規定,各會員國的會費占正常財政預算最高額度從原先的25%降低到22%,目前這是美國承擔的經費額度,而其他所有成員國的會費則更低。根據2000年的新比例,其他聯合國預算的主要承擔國是日本(19.63%)、德國(9.82%)、法國(6.50%)、英國(5.57%)、義大利(5.09%)、加拿大(2.57%)和西班牙(2.53%)。
聯合國的特別項目不在常規經費預算之內,這些項目是通過成員國的捐款來運作的。2001年估計光來自美國的捐款就達到150億美元。捐款的很大部分是為所需要國家提供農產品,但主要還是資金的支援。
聯合國建立的初衷是維護世界和平,並且實行的是大國一致的民主原則。但其中的一票否決權有可能被濫用。例如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利益沖突在否決權的使用上表現得十分明顯。此外,聯合國對一些大國的行為仍然表現得無能為力。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美國就繞開了聯合國直接出兵伊拉克。
近年來改革聯合國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具體聯合國需要改革的地方依然沒有獲得共識。無論是那些希望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的人,還是希望聯合國只是提供人道援助的人,都宣稱聯合國應當「改革」,但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改革實質卻是很不同的。例如在美國,要求聯合國改革主要是希望聯合國更能附和美國,但是在美國以外地區,人們要求聯合國要擁有比其成員國(特別是美國)更大的權力。
聯合國機構改革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常任理事國的改動。現在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1945年聯合國成立之初時建立的,反映的是當時的世界權力格局。有人建議應當讓更多國家成為常任理事國,被提到的國家主要是印度、日本以及德國。另外一個建議則是廢除英國與法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而由歐盟接任,不過由於歐盟並不是一個主權國家,這項建議需要首先修改聯合國憲章(或者歐洲進一步整合為一個主權國家)。2004年,日本、德國、印度和巴西明確表態尋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此外埃及等國也尋求加入。但是所有這些國家都面臨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反對聲音。 另一個常被提到的改革建議是取消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但是目前的各常任理事國對此都不太贊成。美國將會強烈反對這項改革建議,因為這樣做會令美國的任何舉動都必須受到聯合國的授權,並且讓更多批評以色列的決議獲得通過。
另外也有人要求聯合國管理層工作更透明、更有效率。在美國,有人認為這樣做可以使聯合國更多地鼓勵自由經濟並減少被認為是反美的行動與政策。
另外一個常提到的建議是使聯合國「更民主」。這就觸及了聯合國的角色與本質的根本性問題。聯合國並不是一個世界政府,而是讓世界各主權國家討論議題並採取共同行動的組織。既然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經成為民主國家,那麼聯合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個間接民主的組織——聯合國內的大多數成員國(至少在理論上)會按照國內人民的普遍意願來投票。
某些人認為,為使聯合國更為民主,至少有三件事情是聯合國需要做的:
代表人數應該按人口比例,而不是目前的一國一票制度。某些人認為,只有一萬一千人民的吐瓦魯卻與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握有同樣的投票權,是不公平的;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應該被取消;
聯合國應該被賦予一定的許可權管轄其成員國,就像政府有一定權力約束其公民一樣。換句話說,聯合國最終應該,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世界政府;但這點可能會觸發一直希望聯合國更能附和自己的美國和部份極權國家如北韓、古巴等退出聯合國,並與之抗衡。
G.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始國有哪些
教科文組織第一屆大會於1946年11月20日到12月10日在巴黎索邦大學召開。1945 年11月1日-16日,戰爭剛剛結束,根據盟國教育部長會議的提議,在倫敦舉行了旨在成立一個教育及文化組織的聯合國會議(ECO/CONF)。約四十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飽經戰爭苦難的兩個國家 -- 法國和聯合王國的推動下,會議代表決定成立一個以建立真正和平文化為宗旨的組織。按照他們的設想,這個新的組織應建立「人類智力上和道義上的團結」,從而防止爆發新的世界大戰。會議結束時,三十七個國家簽署了《組織法》,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從此誕生。
1946年,《組織法》獲得以下20個國家的批准,開始生效:南非、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丹麥、埃及、美利堅合眾國、法國、希臘、印度、黎巴嫩、墨西哥、挪威、紐西蘭、多明尼加、聯合王國、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
1946年11月19日-12月10日,大會第一屆會議在巴黎召開。來自三十個擁有表決權的國家政府的代表參加了會議。與聯合國一樣,教科文組織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灰燼中誕生的,其創始國名單反映了當時的形勢。
H. 世界各國加入聯合國的時間都是什麼時間
全體會員國和它們的加入日期如下:
會員國--(加入日期)
阿富汗--(1946.11.19)
阿爾巴尼亞--(1955.12.14)
阿爾及利亞--(1962.10.8)
安道爾--(1993.7.28)
安哥拉--(1976.12.1)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11.11)
阿根廷--(1945.10.24)
亞美尼亞--(1992.3.2)
澳大利亞--(1945.11.1)
奧地利--(1955.12.14)
亞塞拜然--(1992.3.2)
巴哈馬--(1973.9.18)
巴林--(1971.9.21)
孟加拉國--(1974.9.17)
巴貝多--(1966.12.9)
白俄羅斯--(1945.10.24)
比利時--(1945.12.27)
貝里斯--(1981.9.25)
貝南--(1960.9.20)
不丹--(1971.9.21)
玻利維亞--(1945.11.14)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波札那--(1966.10.17)
巴西--(1945.10.24)
汶萊達魯薩蘭國--(1984.9.21)
保加利亞--(1955.12.14)
布吉納法索--(1960.9.20)
蒲隆地--(1962.9.18)
柬埔寨--(1955.12.14)
喀麥隆--(1960.9.20)
加拿大--(1945.11.9)
維德角--(1975.9.16)
中非共和國--(1960.9.20)
查德--(1960.9.20)
智利--(1945.10.24)
中國--(1945.10.24)
哥倫比亞--(1945.11.5)
葛摩--(1975.11.12)
剛果--(1960.9.20)
哥斯大黎加--(1945.11.2)
象牙海岸--(1960.9.20)
克羅埃西亞--(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古巴--(1945.10.24)
塞普勒斯--(1960.9.20)
捷克共和國--(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92年12月 10日,該國常駐代表寫信通知秘書長,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從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為繼承國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接到捷克共和國的申請後,於1月8日建議聯大接納該國為會員國。這樣,捷克共和國便於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9.17)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9.20)
丹麥--(1945.10.24)
吉布地--(1977.9.20)
多米尼克--(1978.12.18)
多明尼加--(1945.10.24)
厄瓜多--(1945.12.21)
埃及--(1945.10.24)
--埃及和敘利亞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恢復了獨立國家的地位,同時恢復了它自己的聯合國會員資格。1971年9月2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將國名改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薩爾瓦多--(1945.10.24)
赤道幾內亞--(1968.11.12)
厄利垂亞--(1993.5.28)
愛沙尼亞--(1991.9.17)
衣索比亞--(1945.11.13)
斐濟--(1970.10.13)
芬蘭--(1955.12.14)
法國--(1945.10.24)
加彭--(1960.9.20)
甘比亞--(1965.9.21)
喬治亞--(1992.7.31)
德國--(1973.9.18)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國於1973年9月18日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後,兩個德國即合並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迦納--(1957.3.8)
希臘--(1945.10.25)
格瑞那達--(1974.9.17)
瓜地馬拉--(1945.11.21)
幾內亞--(1958.12.12)
幾內亞比索--(1974.9.17)
蓋亞那--(1966.9.20)
海地--(1945.10.24)
宏都拉斯--(1945.12.17)
匈牙利--(1955.12.14)
冰島--(1946.11.19)
印度--(1945.10.30)
印度尼西亞--(1950.9.28)
--1965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來信宣布,「在現階段和當前情況下」決定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它發來電報宣布,決定「恢復同聯合國全面合作,並重新參加它的活動」。1966年9月28日,聯大表示注意到這一決定,並由聯大主席邀請印度尼西亞代表返回其在聯大的席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45.10.24)
伊拉克--(1945.12.21)
愛爾蘭--(1955.12.14)
以色列--(1949.5.11)
義大利--(1955.12.14)
牙買加--(1962.9.18)
日本--(1956.12.18)
約旦--(1955.12.14)
哈薩克--(1992.3.2)
肯亞--(1963.12.16)
吉里巴斯共和國--(1999.9.14)
科威特--(1963.5.14)
吉爾吉斯斯坦--(1992.3.2)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55.12.14)
拉脫維亞--(1991.9.17)
黎巴嫩--(1945.10.24)
賴索托--(1966.10.17)
賴比瑞亞--(1945.11.2)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1955.12.14)
列支敦斯登--(1990.9.18)
立陶宛--(1991.9.17)
盧森堡--(1945.10.24)
馬達加斯加--(1960.9.20)
馬拉維--(1964.12.1)
馬來西亞--(1957.9.17)
--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在接納新加坡、沙巴(北婆羅洲)和沙撈越加入之後,新的聯合邦將國名改為馬來西亞。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國家,並於1965年9月21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馬爾地夫--(1965.9.21)
馬里--(1960.9.28)
馬爾他--(1964.12.1)
馬紹爾群島--(1991.9.17)
茅利塔尼亞--(1961.10.27)
模里西斯--(1968.4.24)
墨西哥--(1945.11.7)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9.17)
摩納哥--(1993.5.28)
蒙古--(1961.10.27)
黑山共和國--(2006.6.28)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會2000年11月1日A/RES/55/12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並實行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憲法,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
--2006年6月28日,黑山共和國由大會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摩洛哥--(1956.11.12)
莫三比克--(1975.9.16)
緬甸--(1948.4.19)
納米比亞--(1990.4.23)
諾魯--(1999.9.14)
尼泊爾--(1955.12.14)
荷蘭--(1945.12.10)
紐西蘭--(1945.10.24)
尼加拉瓜--(1945.10.24)
尼日--(1960.9.20)
奈及利亞--(1960.10.7)
挪威--(1945.11.27)
阿曼--(1971.10.7)
巴基斯坦--(1947.9.30)
帛琉--(1994.12.15)
巴拿馬--(1945.11.13)
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10.10)
巴拉圭--(1945.10.24)
秘魯--(1945.10.31)
菲律賓--(1945.10.24)
波蘭--(1945.10.24)
葡萄牙--(1955.12.14)
卡達--(1971.9.21)
大韓民國--(1991.9.17)
摩爾多瓦--(1992.3.2)
羅馬尼亞--(1955.12.14)
俄羅斯聯邦--(1945.10.24)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俄羅斯聯邦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在1991年12月24日的信中通知秘書長,俄羅斯聯邦在獨立國家聯合體11個成員國的支持下,承續蘇聯在安全理事會和聯合國所有其他機關的成員資格。
盧安達--(1962.9.18)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3.9.23)
聖露西亞--(1979.9.18)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1980.9.16)
薩摩亞--(1976.12.15)
聖馬利諾--(1992.3.2)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9.16)
沙烏地阿拉伯--(1945.10.24)
塞內加爾--(1960.9.28)
塞爾維亞共和國--(2000.11.1)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會2000年11月1日A/RES/55/12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並實行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憲法,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根據塞爾維亞和黑山憲法憲章第60條規定,塞爾維亞共和國將承續塞爾維亞和黑山在聯合國、包括聯合國系統內所有機構和組織的成員資格。
塞席爾--(1976.9.21)
獅子山--(1961.9.27)
新加坡--(1965.9.21)
斯洛伐克--(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92年12月10日,該國常駐代表寫信通知秘書長,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從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為繼承國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接到斯洛伐克共和國的申請後,於1月8日建議聯大接納該國為會員國。這樣,斯洛伐克共和國便於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維尼亞--(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羅門群島--(1978.9.19)
索馬里--(1960.9.20)
南非--(1945.11.7)
西班牙--(1955.12.14)
斯里蘭卡--(1955.12.14)
蘇丹--(1956.11.12)
蘇利南--(1975.12.4)
史瓦濟蘭--(1968.9.24)
瑞 典--(1946.11.19)
瑞士--(2002.9.10)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45.10.24)
--埃及和敘利亞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恢復了獨立國家的地位,同時恢復它的聯合國會員國資格。
塔吉克--(1992.3.2)
泰國--(1946.12.16)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1993.4.8)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大會1993年4月8日A/RES/47/225號決議決定接納該國為聯合國會員國,在該國國名引起的爭端解決之前,該國在聯合國內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
東帝汶--(2002.9.27)
多哥--(1960.9.20)
湯加--(1999.9.14)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2.9.18)
突尼西亞--(1956.11.12)
土耳其--(1945.10.24)
土庫曼--(1992.3.2)
吐瓦魯--(2000.9.5)
烏干達--(1962.10.25)
烏克蘭--(1945.10.2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12.9)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10.24)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61.12.14)
--坦噶尼喀從1961年12月14日起就是聯合國會員國,桑給巴爾從1963年12月16日起成為會員國。在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批准之後,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4年11月1日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美利堅合眾國--(1945.10.24)
烏拉圭--(1945.12.18)
烏茲別克--(1992.3.2)
萬那杜--(1981.9.15)
委內瑞拉--(1945.11.15)
越南--(1977.9.20)
葉門--(1947.9.30)
--葉門於1947年9月30日加入聯合國,民主葉門於1967年12月14日加入聯合國。1990年5月22日兩國合並成為一個會員國,稱為「葉門」。
尚比亞--(1964.12.1)
辛巴威--(1980.8.25)
2000年9月5日,吐瓦魯加入聯合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1945.10.24),其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成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2000年11月1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2002年9月10日,瑞士加入聯合國。
2002年9月27日,東帝汶加入聯合國。
2006年6月28日,黑山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2011年7月14日,南蘇丹加入聯合國。
I. *1.世界讀書日是哪個國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提出的
西班牙。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並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設立世界讀書日的建議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靈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聖喬治節」。另據圖書館雜志,世界讀書日來源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個傳說:「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於深山,勇士喬治隻身戰勝惡龍,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贈給喬治的禮物是一本書。」從此書成為膽識和力量的象徵。4月23日成為「聖喬治節」。節日期間,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居民有贈送玫瑰和圖書給親友的習俗。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J.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簡介
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必需在人的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的屏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法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 屬聯合國專門機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成立時間
1945年11月16日在倫敦通過《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法》。1946年11月4日在巴黎宣告正式成立。簡稱「教科文組織」。
宗旨
「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促進各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成員截至2007年3月共有192個會員國和6個准會員(對其國際關系不自行承擔責任的領土或領土群)。
夥伴關系UNESCO在全球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濕地國際聯盟(WIUN)、中國公益保護濕地聯盟 濕地聯盟標志(WAP)、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等多個國際組織及公益基金,開展[2]濕地生態保護、世界遺產保護及環境教育等。目前,濕地聯盟(WAP組織)已經在中國及亞太地區受理和評估所需保護規劃的濕地項目,社會個人及當地濕地都可向濕地聯盟提出「公益保護」,該組織代表與公益投融資保護專家曾德才先生已對多個區域性濕地保護提供項目評估與國際公益基金的配套保護。
總部法國巴黎
地址: 7, place de Fontenoy 75352 Paris 07SP, France
電話: (33-1) 45.68.10.00
網址:見擴展閱讀 [編輯本段]概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各國政府間討論關於教育、科學和文化問題的國際組織,其主要機構有大會、執行局和秘書處。教科文組織大會 由全體成員國代表組成,是主要的決策制定機構。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決定教科文組織的政策和主要工作路線。大會實行一國一票制度,對教科文組織的項目和經費進行表決。根據執行委員會的推薦,大會每四年任命一位新的總幹事。
執行局為大會閉幕期間的管理和監督機構,由58個成員國組成,每年召開兩次會議,保證大會決議的實施,同時也負責大會的准備工作,並對教科文組織的項目和經費進行審查。中國自1972年恢復在教科文組織的合法席位以來一直是執行局委員。
秘書處負責執行日常工作,由執行局建議,經大會任命總幹事領導秘書處的工作。秘書處由總幹事和工作人員組成。總幹事是教科文組織的行政首領,為大會及其執行委員會的正確行動提出建議,並起草兩年一度的項目和經費預案。秘書處工作人員負責實施已被批準的項目。秘書處共有來自約160個國家的2145名工作人員(2003年4月)。由於實施了新的分權政策,目前有640多名工作人員在教科文組織位於世界各地的53個分部工作。
1946年起,教科文組織歷任總幹事:(每4年選1次。)
Julian Huxley,英國 (1946-1948)
Jaime Torres Bodet,墨西哥 (1948-1952)
John W. Taylor,美國 (1952-1953)
Luther Evans,美國 (1953-1958)
Vittorino Veronese,義大利 (1958-1961)
Rene Maheu,法國 (1961-1974)
Amadou-Mahtar M』Bow,塞內加爾 (1974-1987)
Federico Mayor,西班牙 (1987-1999)
1999年,松浦晃一郎始任第18任總幹事,日本籍,1999年被選為總幹事。68歲,原日本駐法國、安道爾和吉布地大使。第1個亞洲人擔任總幹事。
截至2001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成員國188個。主要出版物有《教科文組織信使》(月刊),中、英、法、西、阿、俄等27種文本;《教育展望》(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科學與社會的影響》(季刊),英、法、西、俄、阿文;《自然與資源》(季刊),英、法、西文;《國際社會科學雜志》(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版權公報》(季刊),中、英、法、西、俄文;《博物館》(季刊),中、英、法、西文。
教科文組織是聯合國下屬唯一一個在其190個成員國和6個准成員國中建立起「全國委員會」系統的機構。各國委員會是該國社會與教科文組織之間的重要紐帶,為教科文組織的項目提供有價值的建議,並幫助實施很多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倡議,如培訓項目、研究、提高公眾意識的運動、與媒體的聯系等。各國全委會還與私人機構發展新的合作,以獲得寶貴的技術和資金支持。
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始國之一。1971年恢復合法地位。1972年恢復在該組織的活動。1979年2月,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正式成立。1997年11月4日,中國繼續當選為執行局委員。中國自1972年10月恢復在該組織的活動,首次出席大會即當選為執行局委員,此後中國一直連任這一職務。2005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73屆執行局第一次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全委會主任章新勝當選為該組織執行局主席。在2009年10月14日下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再次以高票當選執行局委員,任期四年。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將擔任中國的執委代表。
教科文組織兩年一次的固定財政預算來自其成員國交納的會費。2004和2005年度固定財政預算為6億1千萬美元。另外,教科文組織還受益於大量的預算外經費,來加強其項目的實施並發展對外活動。2002年度,預算外經費達到了約3億6千萬美元。(我國1400萬/2年)
該組織之宗旨在於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間之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為實現此宗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了五大職能:
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科學 、文化和傳播。
2)知識的發展 、傳播與交流 :主要依靠研究 、培訓和教學 。
3)制訂准則:起草和通過國際文件和法律建議。
4)知識和技術:以" 技術合作"的形式提供給會員國制訂發展政策和發展計劃。
5)專門化信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