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為什麼選擇流浪西班牙
❶ 三毛為什麼要去撒哈拉沙漠
1972年2月,一本地理雜志上關於撒哈拉沙漠的文章,讓她做了一個旁人看來莫名其妙的決定——去那兒定居。「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一片陌生的大地。」
1973年,她從綠意盎然的台灣,奔赴黃沙遍地的撒哈拉大漠,一個叫荷西的男人追隨她而來。從那時起,她起了個筆名,叫三毛。
三毛從小敏感內向,青春期一度患過自閉症。撒哈拉生活卻讓憂郁女青年三毛徹底釋放了生命力。
(1)三毛為什麼選擇流浪西班牙擴展閱讀:
三毛的個人及作品特點:
三毛個人性格、價值觀的形成,頗受其童年的經歷,特別是她所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氛圍的影響。
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惰力,又是歷史的動力。正像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一樣,人們也不能自由地選擇接受何種文化的影響。因此,任何時代人們的觀念總帶有時代文化、歷史文化的印記。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其個人性格上表現出了強烈的矛盾性。她或孤僻冷漠,或熱情如火;或言笑晏晏,或冷眼旁觀;或顧影自憐,或自信滿滿;沉溺於未來的火樹銀花,也寄情於含情脈脈的細水長流;既熱愛如夏花之絢爛的生,又迷戀如秋葉之靜美的死。
這種性格的矛盾性極具張力感,這也是三毛區別於其他同類型作者的獨特魅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❷ 三毛流浪記三毛為何會流浪
三毛是舊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禦寒。為了生存,他賣過報,拾過煙頭,幫別人推黃包車,但總是受人欺侮,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只有與他命運相同的流浪兒關心他,給他溫暖。《三毛流浪記動畫版》:講述三十年代上海灘成為了各階層人物實現淘金夢的搖籃,三毛——一個瘦弱可憐、四處流浪的苦孩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座燈紅酒綠的大都市裡。一天以撿煙頭換錢充飢的三毛與同伴小癩子一同來到大娛樂場七重天附近,卻意外得到了糧油大亨吳子福的慷慨施捨;隨後吳子福於當晚神秘墜樓昏迷不醒,而吳子福與三毛的關系以及三毛的身世引起了新光日報記者侯逸文不擇手段的追蹤調查。為了聲張正義三毛結識了好朋友小芳,隨後經歷了擦鞋和賣藝的苦難生活。
❸ 三毛說旅行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三毛曾說過: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遇見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都是很大的快樂。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況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
三毛原名陳懋平,「懋」是族譜上屬她那一輩分的排行,「平」是取和平之意,但因為學不會「懋」字的寫法,三毛寫名字時都把這個字省略了,並最終改名為陳平。三毛的父親陳嗣慶是一名律師,她的母親名叫繆進蘭。三毛在家中排行第二,她有一個姐姐陳田心與兩個弟弟。
三毛的故事:
三毛小時曾讀過一本《三毛流浪記》,對她影響很大,從此便沉迷於書海之中了.瘋狂地愛上了文學。長大後開始寫作,她不署名陳平,而以「三毛」為筆名,作為紀念。讀小學、中學時,三毛的文章寫得不錯。
在小學時,她便開始給報刊投稿了,參加學校講演的稿子都是她親筆寫的。在初中,她還學過寫詩。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就讀於台北某女中時,三毛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很差,老師則以此嘲諷她,好強的三毛為不受歧視,發奮用功,終於獲得了好成績。但這位老師卻誤為「作弊」,竟在她臉上畫圈,叫她繞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巨大的創傷。
她忍無可忍,只好逃學。她父親得知此事後,並未責怪她,而是讓她休學。從13歲到20歲整整7年的時間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學的。她的父親陳嗣慶是一位律師,母親終進蘭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都耐心教導她。回憶往事,三毛說:「不是媽媽的熏陶,我寫不出來這許多文章。」
在那段不短的歲月里,三毛用功讀書,孜孜不倦。她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看《紅樓夢》、《水滸》……,學繪畫,彈鋼琴,還學會了英、日、法、德文,尤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學。
❹ 馬中欣花五年的時間重走三毛之路,她是否欺騙了讀者
或許馬中欣對三毛不滿的根本原因在他自己身上。她看不慣三毛隨便幾篇文章、隨便幾個旅行日記就火的一塌糊塗,出於不滿,出於心裡的不平衡,他懷恨在心。相比於三毛,馬中欣的作品一直不溫不火。
四、用心感受
三毛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只有她的作品依舊陪伴在我們身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激勵著一群又一群迷茫的人。不論馬中欣的猜測或是證據是否合理,三毛在人類文學史上留下的貢獻毋庸置疑。歷史總會沉澱出事實的真相,那些無論或清晰或模糊,或真或假的事情最終都將水落石出。
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用心去感受,她留下的每一份財富。
❺ 真實的三毛愛荷西嗎為什麼三毛要滿世界流浪
荷西離開後,三毛親手埋葬了丈夫,對於三毛來說,埋下的是荷西,而走了的是他們倆。三毛曾經說過:「在塞哥維亞的雪地里,已經換過了心,你帶去的那顆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
從此三毛孤獨的世界裡,撒哈拉的每一粒沙粒都似乎是對丈夫荷西的思念。十一年後,三毛寫了《滾滾紅塵》,文中的一言一句,是張愛玲也是三毛、是胡蘭成也是荷西。如果說活著痛不欲生,她會選擇自殺來解脫。一年後,三毛終究還是選擇在醫院用絲襪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對戀人走了,帶走了彼此的故事,留下的是一段淵源流傳的愛情佳話。
斯人已去,卻留下了一段眾說紛紜的爭議愛情,其實很多故事不必分辨真假。來過滾滾紅塵,活過詩意人生,愛得轟轟烈烈,足矣。而筆者認為,兩人彼此真的真心深愛過。就像三毛自己說的那樣,「飛蛾撲火時,一定是快樂幸福的」。
❻ 三毛為什麼要在國外流浪那麼多年
為了創作: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❼ 鄰居稱只是三毛一廂情願,三毛和荷西的愛情究竟是怎樣的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或許沒有書中寫的那麼如膠似漆,但也絕對不會像鄰居所說的一廂情願。三毛是我的偶像,無論是她的故事還是她的經歷都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她熱愛自由,卻嫁給了荷西,她討厭數學卻熱愛文學,她性格開朗,卻心事繁多。說起三毛,她在我眼裡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女人,她不喜歡被束縛,她想做的是一定會去做,她想去的地方也一定會去,對於她我除了喜歡以外,更多的羨慕。
關於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有很多人提出質疑,甚至還有人為了探清楚虛實,專門去走了一遍撒哈拉他們居住過的地方,還還專門去采訪了他們的鄰居,在鄰居口中他們的感情其實沒有書中浪漫,也沒有書中那麼精彩,甚至兩人還不和,但是荷西絕對不是別人所說的“不存在的人”,也絕對不像鄰居所說的一廂情願,畢竟在三毛與荷西的合影里就能看出他們兩人非常相愛,在三毛留下的錄音里也能聽出他們之間的愛情絕非別人口中所說的那麼不堪,不然三毛在書中也不會寫出如此詩情畫意的愛情。
❽ 三毛的坎坷人生經歷
三毛,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陳平三毛祖籍浙江省定海,據陳平家譜《陳氏永春堂宗譜》記載陳平祖上早期從河南遷往浙江。父陳嗣慶是成功的律師、母繆進蘭,陳平1943年出生於重慶,排行第二,有一個姐姐陳田心與二個弟弟陳聖、陳傑。姐姐陳田心比三毛大3歲。抗日戰爭勝利後跟著父母搬到南京,再遷到台北。陳平在台北入讀中正國民小學,1954年考入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小時就喜歡撿拾別人丟棄的物品把玩,自得其樂。
1955年陳平初二的時候,數學常得零分。至第二學期陳平發現,數學老師每次小考都是課本後面的習題。為了不要留級,陳平把題目背下來,小考一連考了六個一百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她作弊。陳平對老師說:「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於是數學老師高於所學難度的題目叫陳平作答,得到零分後,老師當著全班的同學用毛筆在她的眼睛周圍畫了兩個代表零蛋的大圈並用語言羞辱陳平。在第二天上學前系鞋帶時想到此事暈倒,心理出現極大障礙,此後更是頻頻暈倒,於是經常逃學到公墓看小說,最後終於休學。1956年一度復學,仍經常逃學到圖書館看書,後正式退學。剛休學時,陳平被父母轉進台北美國學校,被送去學插花、鋼琴、國畫,和名家黃君璧習山水,向邵幼軒習花鳥。她喜歡看書,她父親就教她背唐詩宋詞,看《古文觀止》,讀英文小說,但是陳平經此打擊,患上憂鬱症,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的心態。曾割腕自殺,也曾看過心理醫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療並無幫助。
在文化學院時,陳平仰慕同校已以舒凡為筆名出版兩本書的才子梁光明,主動給出聯系方式,兩人之後開始交往。梁光明升上大四時,大三的陳平多次逼婚不成便以去西班牙留學作為籌碼,結果陳平辦妥出國手續反而造成兩人分手。陳平因此自殺縫了28針。
1991年1月4日,因子宮內膜增生症住院治療的三毛被發現在台北榮總病房內逝世,死因為以絲襪自縊而亡。有種說法是,三毛處於「精神耗弱」的狀態,臨睡前不服用安眠葯無法入睡,安眠葯劑量不斷增加下,最終因服用劑量過重,不慎迷糊中被絲襪纏住頸部而窒息逝世,終年48歲。她的家人也澄清她不是自殺。她去世前半個月,還曾告訴母親,她想做修女。另一方面,各種流言繪聲繪影,說三毛的早逝是她熱衷通靈造成的。外界也流傳她是被謀殺的言論,作家張景然更在他的著作《哭泣的百合:三毛死於謀殺》中對此一說進行了一連串論證,在這之前給王洛賓寫過絕筆書。
❾ 著名女作家三毛,為何她將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個悲劇
011943年3月26日,一個小女孩降生於重慶一座叫做黃角椏的小城,父母給她取名叫陳懋平。抗日戰爭勝利後,她隨父母遷往台灣。
三歲時,她學寫字,覺得名字中的「懋」字太難寫,就擅自把這字去掉,管自己叫陳平。父親糾正幾次無果,最後也隨了她,「那你就叫陳平好了。」
陳平從小愛看書,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是她看的第一本書,因為喜歡那個充滿孩子氣的三毛,她後來給自己取了筆名「三毛」。
有一次,三毛的父母來探望他們,三毛緊張地給荷西做功課:按中國傳統,你要稱呼他們為爸媽。荷西是西方人,認為叫爸媽太肉麻了,應該叫他們的名字。三毛父母來了之後,荷西很是拘謹,不知道怎麼稱呼,也不知道說些什麼。
晚上三毛在廚房洗碗,突然聽到荷西對他的父親說:「爹爹,你能不能和ECHO說,讓我買輛摩托車。」
三毛忍不住落下淚來。
情深緣淺這個詞,用來形容三毛荷西最為貼切。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潛水時意外身亡。
那顆金子做的心徹底隕落。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荷西走了,三毛的思念和痛苦變得永無止境。
她時常會想起一個場景。那時她和荷西在大西洋的小島上過日子,恰逢兩人都失業,經濟拮據。有天上街時荷西偷偷買來一束百合送給她,想給她一點驚喜。可是三毛卻失控大叫起來:「什麼時間了?什麼經濟能力?你還去買花?!」
以後每到百合花上市的季節,看見它們,三毛就好似看見當年丈夫彎腰去地上拾花的景象。
她說:「來生你再送花,我一定不罵你了。」
也許從小時偏愛拾荒就已經預示了三毛今生的宿命就是流浪吧。三毛想,既然沒有了荷西,那就獨自把這萬水千山都走遍。
她把流浪當成了尋找最後歸宿的過程。
走過西北的荒原,走過連綿陰雨的墨西哥,走過磅礴的馬丘比丘,走過狂野的阿根廷……三毛這一生,環繞地球十五周,足跡遍布世界五十九個國家。
好了,愛人曾經擁有過,現在雖天人永隔,愛情卻是永恆的。萬水千山也走遍,這樣的自由與灑脫,也沒幾人能做到。
愛和自由,是三毛畢生的追求,她都如願了。
三毛曾經對她姐姐陳田心說:「姐姐,你的一生白活了,我的一生可是你的十倍。」
人間對她而言,這一遭走得轟轟烈烈,瀟瀟灑灑。
所以她的離開也是決絕的。1991年1月2日,三毛用尼龍絲襪,將自己自縊在醫院點滴架的吊鉤上。
10作家梁羽生評價三毛: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幕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銜頭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應是「特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奇女子三毛,只活了48歲。但她一生被愛,一生率性而為,紅塵被她拋在茫茫沙海,一顆心始終赤誠天真。
這短暫的一生,已經抵過別人好幾生。
❿ 台灣女作家三毛的流浪情懷
三毛簡介
三毛,本名陳平,生於1943年3月26日,浙江省定海縣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的讀者,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
[編輯] 三毛年表
童年時的三毛1943年3月26日生於四川重慶。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的愛好,5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開,又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結集出書。
1976年5月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回到台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年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誠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確夙願。
1990年4月16日在新疆首次拜訪了民歌大師王洛賓。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歲。
[編輯] 三毛名字的來歷
青年時的三毛本名陳懋平,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筆名,「懋」是家譜上屬於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為在她出生那年烽火連天,做為父親的我期望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而給了這個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後來這個孩子開始學寫字,她無論如何都學不會如何寫那個「懋」字。每次寫名字時,都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偏叫自己陳平。
不但如此,還把「陳」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為右耳,這么弄下來,父親只好投降,她給自己取了名字,當時才三歲。後來把她弟弟們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編輯] 三毛說三毛
「三毛」是一個最簡單、通俗的名字……我要自己很平凡,同時,我也連帶表明我的口袋只有三毛錢。
我做任何事都是用生命去做。我喜歡的男性素質中,智慧應該占第一位。可是在另外幾方面我的要求絕對嚴格,那就是道德和勇氣。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編輯]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傳奇
[編輯] 一見鍾情
初識荷西時,三毛正馬德里上大學三年級,而荷西只不過她學校附近就讀的一名高中生,但一次偶然的機會,也就是聖誕節晚上,頭上一頂法國帽的荷西卻在她所居住的公寓樓下等她送她節日禮物與祝福!
三毛在西班牙求學時期的照片,自信而快樂。那時三毛根本就未將比自已小幾歲的荷西懷任何想法,而心底里卻有一絲虛榮:哇!天下竟然有如此帥氣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該是一種榮耀才對呢!隨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訓他:不要逃課!再逃課就不理你了
[編輯] 第一次求婚
而荷西卻照樣逃課來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臉認真地說,ECHO,你等我結婚好嗎?六年!四年大學,二年服兵役!好不好?
三毛覺察他的異常,便故意氣他,對他下最後通牒: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氣,只是揮揮他的法國帽,倒退著跟三毛說:ECHO,再見!
後來荷西便真的再也不來找三毛,偶爾在路上遇見,他只是禮貌性地擁抱一下三毛親親她的臉頰。而三毛身邊的男友似乎總在換來換去,有意或無意。
[編輯] 分別六年
再次得荷西的消息是六年後,荷西托一個朋在捎來他的近照和一封信,照片上的帥小伙正在河裡捉魚,留一臉的大鬍子在陽光下燦爛地笑。三毛也沒太在意,只是感覺:荷西長大了!
返台後的三毛遭遇到了她的第一次情感不幸,也就是她的未婚夫意外身亡。痛苦之餘她重返西班牙,於是,冥冥之中的異國姻緣開始走近他們。
[編輯] 終攜手
三毛與荷西重逢那一天她接到一個好朋友的電話,說有要事囑她趕過去她家。她根本不記得這一天是荷西來看她的日子,而三毛與女友外出的下午,荷西打了十多個長途電話給她卻找不到人。臨近晚上時三毛便又匆匆趕去好朋友家,見面時,好朋友只是叫她閉上眼,等候。
而此時,三毛被人突然攔腰抱起,旋轉,三毛睜眼一看,是荷西!她開心得說不出話來,就任由這樣的快樂變成旋渦將她圍繞在裡面。
七個月後,三毛與荷西舉行公證結婚,開始他們幸福而疼痛的愛情之旅。
[編輯] 甜蜜七年
三毛與荷西幸福的家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作一名潛水員,最初的時間里荷西上班的地方離他們家比較遠,而三毛每天都會在下午兩點半開三個小時的車冒著沙漠里走沙與龍卷風的危險去接五點半下班的荷西回家!這是一種怎樣的堅定而執著的愛!
後來,荷西去了另一個島上,每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於是,三毛就決定將車與行李托運過去,自已放棄精心收拾的家,去陪心愛的荷西。每天騎腳踏車去荷西工作的碼頭,她都要帶上好吃的東西,而那裡的工作人員也都感受到他們彼此深沉真摯的愛,每每到了碼頭時,第一個見到三毛的人便會指引她去荷西工作的具體地方,然後,遠遠地,那個岸上的潛水員便提前拉拉信號,水下的荷西便一頭冒出水面來,跑上來抱住三毛就笑了。三毛便不管那一身的水滴,緊緊地靠著愛人,為他喂水果,或丟果核玩兒,逗得旁邊的人羨慕至極。
[編輯] 痛失荷西
荷西遺像三毛婚後七年,那一次,陳爸爸和陳媽媽遠道飛來歐洲探望外子,因為地域的文化差異,荷西不懂得如何稱呼中國的岳父母,依西方人習慣,他便要稱呼其為陳先生陳太太,而對三毛來說,這可是不行的。一定要叫爸爸媽媽才可以,荷西緊張得不得了,言行拘謹,從始至終都還是未能將爸爸媽媽叫出口。而就在吃晚飯時,正在收拾碗筷的三毛忽聽聊天中的荷西對她爸爸說:爹爹,你叫ECHO准許我買摩托車好不好?三毛趕緊躲進廚房,淚流滿面!荷西肯這樣叫她的爸爸,是緣於他對她多麼深情的愛才可以做到的!!
可惜就在送別三毛父母的那一個夏天,三毛陪同雙親飛離島上,而荷西也送他們到了機場,囑三毛早點回來!可是,這便成了永決!!三毛終生的最愛就這樣在幾天後長眠……荷西潛水時出了意外。
時年荷西僅三十歲!
[編輯] 生無可戀
三毛幾天沒吃沒喝接連地暈倒過去……當時陳母端來一碗湯哀求女兒喝下去,而心痛至極的三毛看也不看一眼,她執意陪荷西一起走……後來,平鑫濤的夫人也陪在三毛的身邊,一直一直不停地勸慰,直到三毛肯答應她:絕不自殺。
沒有荷西便沒有了可愛的三毛,那些日子,三毛忙著替荷西訂做墓碑,又每天都買大把的鮮花去墓地看她的愛人,陪他說話,直至天黑仍不肯離開……
或許上天賦予三毛太多的愛,除了她的荷西,對其它的人也都親近隨和,不管他是乞丐或是流浪漢,都是她的朋友。世間每一件事物在她眼中都是善良美麗的化身,一株野草,一枚落葉,一朵浮雲,一滴水珠……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有語言的,都是可以與她進行心靈交流的。
[編輯] 回歸台灣
三毛老師一九八一年三毛決定結束海外十四年的流浪,回到台灣定居。年底,三毛接受《聯合報》贊助她與攝影師米夏到中南美洲旅行半年,遊走十多個國家,回國後寫成《千山萬水走遍》,此時,許多讀者都想一睹作家三毛的風采,盛情難卻,三毛開始環島演講,展現她的語言魅力,透過演講,三毛擁有的偶像光環與日俱增,並重迴文化大學任教,教授「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學生們都愛三毛。
[編輯] 關於寫作
如果不是我的丈夫荷西給我自由,給我愛和信心,那麼一本書都寫不出來。
我的寫作生活,就是我的愛情生活。
「我的人生觀,就是我的愛情觀。」就是這樣直白。
[編輯] 三毛與王洛賓
--------------------------------------------------------------------------------
[編輯] 忘年之交
王洛賓三毛與王洛賓之間的感情,始於她對「西部歌王」的傾慕。三毛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王洛賓的西部情歌。1990年,三毛到新疆旅行,單獨拜訪了王洛賓,她為王洛賓的人生和藝術才華傾倒,她滿心對王洛賓懷著敬仰和愛慕。三毛覺得自己的心和這位老人連在了一起,這兩位忘年之交在一起度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編輯] 寄給死者的戀歌
等待
等待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且莫對我責怪為把遺憾贖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王洛賓把這首歌題名為《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洛賓在永遠等待。等待著有一天,飛過海峽,去三毛的墳前獻一束丁香,唱一曲《等待》……
[編輯] 三毛死亡之謎
三毛一生「流浪」過54個國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台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
法醫推斷三毛死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第二天,台灣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三毛的死訊,香港80餘家報紙也對此作了詳細報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對三毛的死因提出疑問,認為警方的現場勘察太匆忙、「因病厭世、自縊身亡」的結論太武斷,會不會有真正的兇犯逃脫法網三毛崇敬愛情。1973年,三毛與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結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潛水時喪生,三毛哭得死去活來,從此生活在對荷西的思念中。
[編輯] 懷疑四起
三毛熱愛祖國。她很早就提出「兩岸不能再分離了」。1985年,她在一個幾千人參加的演講會上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她是在台灣第一個把《義勇軍進行曲》公開唱出來的人。唱後台下一片肅靜,許多人替她擔心。
三毛對大陸文化名人張樂平、姚雪垠、賈平凹、王洛賓等有著非同一般的友誼。1989年,三毛到上海與畫家張樂平相見,認畫家為「爸爸」。她用上海話告訴畫家:「我3歲多就離開了上海,那時我剛懂事,看的第一本書就是《三毛流浪記》,那個到處流浪、永遠也長不大的男孩對我影響可大了。許多年以後,當我在異國他鄉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我就取筆名用了『三毛』這個名字。」
三毛寫過一首《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這首歌在台灣被禁唱了十幾年,因為當局認為歌詞中「遠方」指的就是中國大陸。1990年12月,三毛編劇的電影《滾滾紅塵》參加台灣金馬獎角逐,奪取8項大獎,卻沒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編劇獎。《滾滾紅塵》引起台灣某些當權者的憤怒:「刻意歌頌中共、肆意攻擊政府、醜化國軍……」有人認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為政治犧牲品。
書中把對三毛死因的各種猜測,比如絕症無望說、孤單寂寞說、為情所困說、江郎才盡說及自殺情結說等,都一一予以駁斥。書中還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對三毛的談論,認為三毛死得怪異、突然,她沒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釋成自殺是對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對她人格的污辱。
[編輯] 落葉歸根
文/儉子
據《羊城晚報》報道,台灣作家三毛終於魂歸故里。這位才女的數百件遺物,從台灣運抵浙江舟山,永遠「定居」在自己的祖居。
據悉,三毛自幼從父親處得知自己的故鄉是舟山後,「尋根與回鄉」便成為她一生難割難舍的情結。如今,斯人已逝,數百件遺物帶著她的靈魂與夙意,回到了故鄉。這些遺物除15篇手稿、幾幅畫作外,還包括她浪跡天涯的旅行袋和旅遊鞋,鍾愛的手鐲、彩石、鼓鈴、陶罐等,以及其丈夫荷西贈送的非洲駱駝頭骨。目前,三毛在舟山市定海區小沙鎮的祖居已修繕一新,5間正房被辟為三毛陳列室。
摘自中國文化報
[編輯] 大家眼裡的三毛
經典的三毛服裝和經典的三毛笑容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三毛父親陳嗣慶
■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三毛母親繆進蘭
■三毛曾說過很羨慕我和秦漢恩愛,也想找一個關心自己、可以談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侶,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對象。對於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懷念。她太不注意保護自己……我曾經勸她不要太過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也要為父母保養身體。——演員林青霞
■三毛不是美女,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遊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於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來估價都是不過份的。許多年裡,到處逢人說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讀者,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 作家賈平凹
■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幕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銜頭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應是「特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作家梁羽生
■三毛很友善,但我對她印象欠佳。三毛說她「不是個喜歡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說話的人」,我看卻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這個框框就是她那個一再重復的愛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雲鄉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如果三毛是個美人,也許她可以有不斷的風流餘韻傳世,因為這算是美人的特權。但三毛顯然不是,所以,她的「美麗的」愛情故事,是她真人不勝負荷的.——作家李敖
■如果生命是一朵雲,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為它是一朵雲。三毛就是這樣,用她雲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象,無論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無意矯飾,行間字里,處處是無聲的歌吟,我們用心靈可以聽見那種歌聲,美如天籟。被文明捆綁著的人,多慣於世俗的繁瑣,迷失而不自知。讀三毛的作品,發現一個由生命所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作家司馬中原
■有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夢,我不以為然。基本上,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升華的最高表現,她既能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演員胡茵夢
■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後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